2004年11月,美国华裔历史学者张纯如(Iris Chang)开枪结束了年仅36岁的生命,这让她的朋友和学术对手宝拉.卡曼非常震惊,后者对事情的起因展开调查,于是一本名为《寻找张纯如》的书就此面世。
卡曼表示仅以此书献给这位《南京大屠杀》作者,把一个真实的张纯如呈现在世人面前。
自杀引发调查
卡曼是张纯如在伊利诺斯大学新闻系的同学,尽管是学术上的竞争对手,但两人友情深厚。
她和张纯如常互通电话,有时她会被张打来的长途电话搞疯了,因为张总是问一些让人抓狂的问题。
虽然有不能忍受和她多呆一分钟的感觉,但卡曼和张纯如之间的友情从没受到质疑。
在卡曼眼中,张纯如非常聪慧。
卡曼在书中写道:“她爱说话、爱空想、大胆、有激情、高个、美丽,还有一头黑色长发,吸引很多男性的目光。
”这样一位优秀的女性为何自杀,激发了卡曼的调查欲望。
卡曼拜访了张纯如的丈夫布莱特.道格拉斯和4所大学,张在自杀前匆忙把文件寄存在那里。
卡曼还拜访了一位心理医生,讨论了亚裔美国人的精神病例。
卡曼甚至收到来自美国国务院的资料,都是美国外交官们对张纯如作品在中国和日本影响的监控文件。
卡曼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表示:“我并不想把这本书写得很深,只想澄清关于张纯如的谣言,还原一个真正的张纯如。
这不是单纯的医学研究,而是让她与她的病症活生生出现在我们眼前。
”
资料图:华裔女作家张纯如
不安全感始自童年
在阅读了张纯如和亲友的通信后,卡曼认为张在1997年突然成为畅销书作家后,童年时期的不安全感再次出现。
张纯如的朋友记得,张曾负责一家高中的文学杂志,但常受人欺负。
大学期间,张和女学生联谊会的成员关系并不融洽,但仍被选为校园节日公主。
她还两次获得实习经历,让校报同学非常嫉妒。
年轻时的张纯如雄心勃勃,她告诉未来的丈夫想得到普利策奖。
23岁时,她在巴尔迪摩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参加一个写作项目,签下第一份写作协议。
29岁,她出版了第二本书《南京大屠杀》,成为畅销书作家。
书中她叙述了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她的日本出版商在收到日本保守派的死亡威胁后,取消了日文版计划。
今年在张纯如去世3周年后,同时也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纪念之际,《南京大屠杀》日文版终于将上市。
精神压力把她压垮
精神压力让张不堪承受。
她在创作第三本书《巴丹死亡行军》时,服用了很多药物,可能刺激荷尔蒙分泌失衡导致出现精神问题。
我可能是第一个知道前苏联、中国和美国在冷战期间秘密的人,这难道不令人震惊吗?我发现这种研究让我着魔,就像侦探工作,但购物或在公园散步时,《南京大屠杀》的一些影像就会毫无征兆地出现在我眼前,我并不想让这些事毁了我的余生。
”张在给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
在生儿子克里斯多弗前,张多次流产,这对她的精神产生影响。
被诊断精神衰弱和双极性情感疾病后,她买了一本关于安乐死的书和一把枪。
不幸的是,克里斯多弗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
面对家庭的变故,张的丈夫布莱特.道格拉斯以他的雅量和坦率帮助妻子。
如今,道格拉斯又娶了一位亚洲太太,名字也叫IrisChang。
即使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卡曼表示:“我永远都不能理解她的自杀,永远都不能知道她在想什么,不能理解她内心的痛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