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流传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德。许多中华儿女,远离家国,觅食海外,略有所成,就会想起故国父母。为报答养育之恩,他们或发出邀请,让父母办理探亲,出国观光,开开眼界;或直接办理移民,让他们定居国外,享受天伦之乐。
在加拿大,把老年移民归属于“团聚移民”。董老来多伦多这几年,送小孩上学、遛狗、逛街、观店、在公园溜躂,经常接触到一些从中国大陆来的探亲老人和老年移民。见面后彼此总爱问这样一句话:“来多伦多后,感觉怎么样?”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多伦多是个好地方。
对老年人来讲,多伦多有三好:一是环境美。兰天白云,绿树芳草,空气清新,污染很少,对老年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非常有好处。二是这里的住房条件好。不管是公寓楼、镇屋、半独立房、独立房,多数都比较宽敞。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的也安装有空调。用冷热水都比较方便。三是关心老人。过了65岁的老人,看病基本不要自己花钱。
但倘若再继续问下去,比如,是否打算长期住下,不走了?回答则迥然不同。有的表示要坚决留下来,“终老于斯矣!”有的回答,还是回去好,态度也很坚决。但这两部分均居少数,多数是在去留之间游移,举棋不定。
何故犹豫不决呢?根据朋友间交谈,主要中国大陆来的老年新移民,来加后,遇到很多实际困难。归纳起来,有五大问题:
一是语言问题
语言不通,是老年移民到加拿大后首先遇到的一个大问题。许多有关文章都已提到。还想多讲几句。近年来,绝大多数来加的大陆老年新移民,教育、文化程度都比较高,但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却大多数不懂英语,特别是口语,缺乏听说能力。成了外文文盲,变成聋子、哑子、瞎子,这给他们立足加拿大,带来极大的困难。过不了语言关,确实无法长期呆下去。这是决定去留的一个关键因素。首先是无法与外人交流。和大陆以外的人见面,不会说话,象个呆子。这点无需多讲,大家都明白。
其次是行动不便。多伦多地广、路长、居住分散,要出门办事,靠两条腿走路,基本不行。得坐车。不坐自家车,就得坐公交车。这些老年新移民,绝大多数又都不会开车,现学也赶不上,只得坐公交车。坐公交车也困难重重。不识字,不认路;不会说外语,又问不来人;走远了,还怕迷路回不了家。只好等到周末靠孩子接送。不象在国内,想上街逛逛,拔腿就走。在这里,除了少数地点,也没有什么街;有街也见不到什么人,见到的多是呼啸而过的大小汽车。不小心给撞一下,那可不是好玩的。报纸时有报导,行人好好地走在人行道上,飞来横祸,给汽车撞死。冤不冤。
再次是购物费事。 既要生活,自然免不了购物。这里居民,购物很不方便。家庭日常用品大多是儿女到周末集中成批购买。平日,儿女不在家时,老人想帮他们去买些食品或日常用品,出门还得先下决心,挑好时间。跑一趟路,东西买少了划不着,多了又拿不动。住宅区附近有华人超市还好一些,最伤脑筋的是到洋人店买东西。店里商品倒是不少,花花绿绿,品种繁多,看得令人眼花缭乱。可叹的是商标上的洋字看不懂,要买的找不到,找到了也不敢随便买。一想到这,就觉得还是国内方便。小小不然的物品,门口就能买到。根本不象这儿。
还有许多因语言不通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困难。就不一一列举了。再加上这里的娱乐生活非常单调。在国内,尤其是近年来,老人娱乐生活比较活跃,多样化。老头老奶奶虽不能象年轻人那样跳迪斯科,泡夜总会,也有自己的娱乐活动方式:打打朴克,搓挫麻将,跳老年舞,做保健操,练气功,打太极拳,等等。在这里,这些娱乐活动几乎处于停顿。公园虽多,对锻炼身体倒是好条件,只是天气冷,一年有半年多的时间不适合老年人户外活动。于是,这些老头老奶只能成天呆在家里,除了干家务,看电视,看录相片子,没有别的事好干。
中国老年人还有喜欢到亲朋好友家串门的习惯,和老朋友在一块谈天说地聊家常。这在国内是易如反掌的事,亲戚朋友住处,大都不远,随时可去。远一些,打的也很方便,价钱也不贵。去了,敲门,进屋,坐下,泡杯茶,点支烟,一聊大半天,不亦乐乎。在这里探亲访友,可是件难事了。而且也很麻烦。来到多伦多,人生地不熟,本来朋友就不多,好不容易有了几位新老朋友,居住分散,距离很远,不开车就去不成。这还不算。要去探访,一般均需事先预约,否则,大老远开车去,朋友出门办事,铁将军把门,见不着,跑冤枉路。老人在这里,行动诸多不便,只好一天到晚猫在家里。有人形容是“坐移民监”。此话听起来好象有点过份,实际情况确实如此。
二是关系问题
这主要指的是家庭关系问题。听起来像是奇谈怪论。本来就是由儿女请来团聚的,何来什么关系问题!有点令人费解。许多老人来了之后,看到孩子们起早摸黑,打工、上班、做生意,千辛万苦,努力拼搏,日子过的并不容易。自己在家闲居无事,岂能忍心袖手旁观,吃闲饭。自然就尽可能把家里活揽过来干了。家里的活,看上去不多,不就是做饭,洗衣,打扫卫生,带孩子嘛。这些家务事琐琐碎碎,说说容易,做起来累人。老人年纪一天比一天大,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手脚又不灵便;加上心细,又爱东摸摸,西揣揣,没事找事干,一天下来,累得不行,还看不出有什么“成绩”。累了就想回去。这虽谈不上关系问题,但老人心中总有些不安,不干吧,看孩子们起早贪黑劳累奔波,心里实在过不去;干吧,又有些力不从心。不如回去。
董老有个朋友,夫妻俩身体还算结实。在国内时和大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他们的女儿,不知有多孝顺。从不让他们干家务活。连他们脱下换洗的塞在床底下的袜子、裤叉,女儿都要把它翻出洗掉。每天女儿回家,就把饭菜烧好,等老两口从外边打牌回来才开饭。简直是养尊处优,把老两口养得白白胖胖的。周围的老傢伙们都非常羡慕他们。儿子媳妇在加拿大开了一家便民店,生意繁忙。老头老太来到加拿大后,很自觉地把家务活揽下来。每天,老太太在家做饭,老头子往店里送饭,有老人关心,儿子媳妇也感到舒适,就一心一意做生意了。说起干家务活,老太太在国内时,多年不干家务活了,但重操旧业,还照样拿得起;最可笑的是老头,在国内时,在家是个甩手大掌柜,什么活都不干,是位看见酱油瓶倒了都不扶的主儿。来了自然也不能例外,也得干活。老太太对他量才使用,给他派了三样活:一是洗碗,二是晒衣服,三是带孙子。家里有一个小孙孙,五岁了,是一家的宝贝。这位小王子,什么都好,就是脾气犟,就爱说个“NO”。要他往东,偏要往西,要他赶狗,偏要撵鸡。爷爷脾气也犟,见他不听话,气得就想揍他。但是不敢。加拿大法律有规定,大人打小孩是犯法的,要吃官司。国内那一套,什么“不打不成才 ”“棍棒出孝子”之类,在这里通通吃不开了。火冒三丈,只好忍着。才来了三个月,那位老太给董老老伴来电话诉苦说,“到加拿大真是受罪来了。把我累死了。 三个月我掉了十斤肉,我得赶紧回去了。”干活累还不算,最难受的还是说话做事处处得小心翼翼。老头老太太到了儿女家,有一点象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话,不敢多走一步路。这样讲,似乎有点夸大其词。实际上,许多老人都有同感。
在国内,这些老头老奶奶住在“自己”家里,是“主人”。来这里,住在儿子、女儿家里,好像变成了“客人”。儿子家里有媳 妇;女儿家里有女婿。生怕说话做事不小心,影响关系。尤其是婆媳关系。岳父母和女儿女婿在一起,还好一些。女婿男的,大咧咧的多,又多患有“妻管严”,不当家。女儿是娘的小面袄。女婿不敢兴风作浪。父母住在儿子家,就有点不同。婆婆和媳妇关系向来就比较微妙。不像母亲和女儿,哪怕大吵一阵,过后也就过去了。婆媳之间,就不那末容易了。处得好的,互相关心,彼此宽容,和睦共处,相安无事。更多的是相互防范,避免冲突。
有一天董老在一处老年中心,遇到一位住 在老年公寓的移民老人,来加几年了。问她在多伦多有什么人,回答说是儿子在这里。董老问她为什么不和儿子住在一起,她的回答很耐人寻味,说是不愿“寄人篱下”。有些老人在国内家里,几十年当家作住惯了,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来到儿女家,有儿女家的“当家人”,自己只能提参考意见,不是决策意见,心中很不 爽。特别是有些事情看不惯,开头还抱着‘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自由主义态度,久而久之,憋一肚子气。
有一天,有一位朋友气呼呼打电话来告诉董老,他要回去了。说“这里不是我的家。”这位朋友的老伴,在家当惯了“家长”,家里的事,她说了算。又爱管事。儿子和媳妇帮他们办了移民,接来多伦多养老,没多久,她就发现媳妇太懒。早上起床,被子也不叠。还怪媳妇不收拾房子,到处乱七八糟。还怪媳妇不讲卫生,锅台脏,吃过饭不立即洗碗,一放两三天。如此等等。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嘴里不停叨叨。媳妇嫌烦。开头还忍着,终于忍无可忍,爆发内战。高喊“打倒xxx!”老头做了决断,马上买机票回去。不过,那位媳妇还乖,赶紧认错。总算解决了这场风波。
有些涉外家庭,女儿嫁了洋女婿,文化差异,洋女婿觉得和岳父母不宜住在一起,还得另找住处让老人住下。这些还算简单的。如果两家父母老人都来,那就更热闹了。两家四位老人,性格不一,情趣各异。到一起不是扬长避短,而是扬长护短。开头表面上还客客气气,要不 了多久就水火不容了。怎么办呢?有一对小夫妻,把双方父母都接来。在国内时,双方时常走动,关系很好。来了以后,象吃错了药,为了鸡毛蒜皮小事,也要大吵 一场。弄得小两口办离婚,两对老夫妻呆不下去了,灰溜溜地回去。过了不久,小两口又复婚了。
董老听到朋友讲了这么一件事:有一对年轻父妇,双方对父母都挺孝顺,把老爸老妈岳父岳母都办了移民来了。两家老人都把国内的房子卖了,作好准备,终老于斯矣。来了之后,房子小了,住不下。幸好租到了一套老年公寓。可以搬走一对。谁走?最后决定,男的老爸老妈走。为什么?道理不言而喻,人人都明白,无需多说。老两口住在老年公寓,也不会说英语,也不会看外语电视,也不会电脑上网,也不敢随便上街,也交不来周围朋友。一天到晚蹴在公寓里,天天吃方便面。就盼着到周末,儿子带小孙子来看他们。住了一段时间,二老索然无味,回国去了。这方面的例子不少。
博友尧尧女士写的《你来我走》一书,在第25章“祖国的亲人”中有精彩的描述,有兴趣者,不妨找来看看。
三是就医问题
说句公道话,多市医院医疗设施先进;许多医生医术很精湛;药品质量可靠;医疗管理也很健全。急病、大病、疑难杂诊,治愈率高。而且,65岁以上老人凭健康卡看病基本不需自己花钱。这些都是事实。董老写了一篇《董老多伦多就医记》,作了一些介绍。文中也已提到这里看病费时费事等就医问题,但没有展开说明。
首先是看病预约费事,看病的等待时间很长。在这里,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有个“家庭医生”,但看家庭医生并不是想看就看,每次都得事先预约,快则一两天,慢则个 把星期才能看得上病;看专科医生,还得首先要由家庭医生预约,否则对方不接受。预约专科医生看病的等待时间更长,快则个把星期,迟则几个月。董老一位朋 友,2007年八月,咳嗽多天,发现痰里带血,去看家庭医生。家庭医生給她预约了一位专科医生,时间约到2008年1月中旬。要等五个月。这位朋友打了几次电话到那位专科医生诊所,要求提前,没有结果。一直等了等了三个月,实在忍不住了,去找家庭医生,请他考虑能否换一位专科医生。这位家庭医生轻描淡写地回答说:“快了,快了,只剩下六个星期了。”真是叫人哭笑不得。在国内,这样的情况是没见过的。
其次是,到了约定时间,去看病也难。医生诊所大都不在家门口,步行太远,需要家里孩子们开车送。要他们接送,他们就得请假,扣工资。实在于心不忍。再就是,这里的医生看病也有些古怪。不管大病小病,一般都要先叫去抽血化验。有时还要拍片做B超什么的,十分慎重。感冒发烧,则一般不给药,让回去自己抗着,说是发挥个人的人体免疫功能。有些病,干脆不当“病”。
一次,董老颈部疼痛,找家庭医生,跟他讲,在国内看过,诊断是“颈椎病”。那位医生直接了当回答:“我们这儿没有这种病。”有 这么多的麻烦,许多老人只得忍着,不到万不得已不去看病;等到真不行了,就去看急诊。但挂急诊也不是那么容易。老年人病多,不经拖,头痛脑热的,本来及时 弄点药吃吃就好了,三拖两拖就拖重了。因此,一些老人在这儿,不生病还好,一生病就想回去。回去看病方便。当然,回去也有回去的难处,比如医药费贵。也是个麻烦事。
四是经济问题
近年从大陆来的老年移民,大多是工作多年的退休人员。在国内,虽说一辈子靠微薄的工资过日子,没有多少积蓄,但有国家发的退休金,养活自己,大体可以过得 去。一般老两口,一个月退休工资,加在一起,大体都在三千元左右。不用交所得税,不用交房租,过个小日子,还是可以的。到了加拿大,换成四五百元加币,零 花都不够。靠它在这里过日子,就象俗话讲的,“马尾巴串豆腐,提不起来了”。本来可以自己养活自己,现在变成了要儿女养活,已经很不好意思了,还好意思伸手要零花钱吗?有时带孙子孙女上街,逛店。小傢伙要爷爷奶奶买东西,花两三块钱买包炸土豆条,买杯珍珠奶茶,还可以凑乎,要买价钱贵些的玩具,只好装孬,王顾左右而言他。
有的老人,年纪还不算太大,身体也还可以,也会去找一些适合的机会,挣些零花钱。但是,此地工作,特别是体力劳动活,劳动强度都比较大, 从大陆来的老年人,多数过去长期从事脑力劳动,对于繁重体力劳动,一般都难以坚持。有些老头老奶奶,刚来时,自恃身强力壮,也想打工挣钱,跃跃欲试,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想想在国内,日子过得虽不富裕却过得潇洒;在这里,空气新鲜,环境优美,固然是养老过日子的好地方,怎奈囊中羞涩,手里没有钱,捉襟见肘,象个小瘪三。经济是基础。想想也没多大意思,不如回去。
五是思乡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思乡情结、叶落归根、魂归故里等等理念,都时常萦绕在中国老人心头。其中最主要的是难忘亲人。有位朋友,女儿女婿在国外,还有可爱的小外孙。女儿替她办了移民,到国外安度晚年。但是,她在国内有个儿子,从小就象宝贝似的照护着。儿子娶了媳妇,生了儿子,本来可一撒手不管了。但她放心不下,还是一如既往,每天一早起来,给儿子准备早餐,看他吃罢上班;晚上,把饭做好,菜洗好切好,坐在电话边,单等电话铃声一响,听到儿子说已经出了单位大门,老太太立马动手炒菜,做汤。儿子一进门,热饭热菜就几乎是分秒不差摆到桌上。虽然象这样高度牵挂儿女的老人,为数 不多;但办了移民,身在加拿大,心挂两地的老人,却为数不少。
基于有以上问题,中国大陆来的老年新移民,许多都在去留之间游移不定,决心难下。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想想还是要回去。但是,真要走,又有些难以割舍。毕竟,加拿大还是个安安静静过小日子满好的地方。
这个难题,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讲穿了是个心态问题。也就是对移民到加拿大来的初衷问题:说简单点,是一开始就打算来了住下不走;还是只打算来看看,并没有长期打算。不同的出发点,遇到问题,对待态度就很不一样式。打算留下者,遇到困难就想方设法解决。只打算来看看者,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回去。有些老人,到加后,不论住在多伦多、万锦市、密西沙加、等等,看到的是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物品丰盛,居住舒适。觉得住在这样地方,别的不讲,起码可以多活几年。困难也好,矛盾也好,可以慢慢设法解决,没有过不了的坎。有些老人,本来就只打算来看看,到加后,遇到了语言不通,行动不便,购物困难,漫长的冬天,到处是冰天 雪地,与生活在国内相比,大不一样。一碰钉子,那怕是很小的钉子,就想打道回府。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想法、态度也会发生变化。
所以,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四个字:听其自然。愿留就留,愿走则走,想来再来,想走就走。只要身体吃得消十几小时空中飞行的折腾。反正有枫叶 卡,来去也很方便,无非给航空公司多送几个票钱。当然,作出最后决断,慎重考虑还是必要的。加 拿大政府对其中的一些问题,也在想方设法解决。比如语言问题,就办了许多免费或低收费语言学习班,在蒙特利尔,新移民学法语,还在一定时间段内,给予一定的经济津贴。学外语,对老年人来讲,年纪大了,不易学进去,困难是有的。但若真的坚持不懈学下去,也会解决一些问题的。并非绝对学不进去。
另外,对于老年人经济困难问题,也一有些好心人在关注。例如,去年,联邦新民主党议员邹至蕙,就曾提出一项议案,主张取消老年新移民居住加国十年才能享受老年金待遇的规定。有不少人表示支持。其实,全面取消并不现实,但若把尺度放宽,比如按超过65岁后的实际居住年限,按比例酌量支付一部份,也许不失为解决问题的一个办法。不料却引起了一位先生勃然大怒,指名道姓予以谴责,而且危言耸听地声称,这样一来,老年移民就会“蜂拥而至”,造成加国不堪重负,“届时什么人类最适宜居住的国家、城市的美誉都会不复存在。”“这里的国民离乡背井向别国移居的日子也就快到了。”
我曾就此问题与几位老年人交换过意见,大都认为,这位先生实在是多余的担心。许多老年移民在来加前,根本不知有此规定。并非奔着加拿大的老年金来的!来加后,虽然知道有此规定,也很少老人会把老年金作为靠虑去留的一个因素。根据规定,老年人年过65岁,需要在加拿大住满十年才有资格享受老年金待遇。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住满十年”。如果中间离开若干年,还要把缺少的年数补上,才算“住满十年”。假如某一位老头子,办团聚移民来加时已65岁,中间又回国去了三年。那么他要想享受老年金待遇,至少需要等13年才算住满十年,即到过了78岁,才有可能。老人年过70,进入古稀之年,在过去叫做“风烛残年”,谁知道还会活多少年。这个规定,这对许多老年移民来讲,其实不过是张画饼而已。
因此,多数老人在考虑去留问题时,并没有把这个问题当作个因素。真的想回去,也不会因盼着养老金而赖着不走。如果修改了现行的规定,会不会因为有 一个月千把加元的老年金,许多老人就会蜂拥到加拿大来呢。我不敢妄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使想来,也不可能想来就来,蜂拥而来。别的不讲,就说加国移民 局里的大批人马,个个都不是吃干饭的等闲之辈。仅凭现行规定,对老年移民就已限制极严:老年移民的指标非常少,申办手续十分繁杂,特别是批复时间拖得很长,一般至少三年五载,压到十年以上的也大有人在。如果真的把规定改了,移民局会把加国大门敞开,让那些老头老奶奶大批涌进,享受天上掉下的馅饼吗?那位 先生担心取消老年金的限制,加拿大就会大难临头,实在是杞人忧天。顺便讲讲,请勿见怪。
选自 “董老旅加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