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蔡英文文章:我们为什么不欢迎陈云林?

文章发布时间:November 4, 2008

联合报报道民主进步党党主席蔡英文所发表的文稿:

2008年11月3日,请全台人民记得这个日子。在这一天,马英九再一次把台湾往中国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为了要让陈云林来台,国民党动用了所有的资源与管道宣传,一时之间好像整个社会里面找不到反对的声音,俨然全国人民都应该对这次会面充满期待。然而,这不是事实。在这个时候,当执政当局对内压制言论,不顾人民感受,对中国处处讨好时,作为一个主要的在野党,民进党要站出来提出我们最严正的立场。

仪式治国 赔上社会对立

我们不欢迎陈云林这个时候来台湾,原因有以下几点。首先,在技术性问题上,陈云林其实根本可以不用来。我们从来不反对台湾与中国进行事务性的协商。不过,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政治局势之下,在第三地进行协商,台湾可以不用赔上社会对立。国民党之所以坚持让陈云林来,目的无非是想透过「两岸和解」的虚荣仪式来掩盖他们低落不振的民调。

第二、我们反对表象的「仪式治国」,我们要求马政府向台湾人民清楚说明,这次会谈究竟会带给台湾人民什么样的实质经济利益?两岸快速开放,对台湾产业及就业的冲击有多大?对于那些因此而消失的产业,因此而失去工作的老百姓,政府有什么因应措施?从520以来,台湾人民已经多次被这个政府欺骗,我们不能再允许这种现象继续下去。六月的江陈会谈之后,百业依然萧条,人民依然痛苦。两岸破冰,人民破产,马政府从来不去反省,现阶段把经济发展押宝在中国的这条路线不但效果有限,而且有高风险。这次的台北会谈之后,台湾将往一中市场的路迈进一大步,在这个重大的历史时刻,我们要告诉当政者,你们错了,一个国家的经济不是这样治理的。再这样下去,台湾的经济将更不可逆转地全面依赖中国,台湾将会变成另一个香港,在不久的未来,台湾还有主权的空间吗?台湾人民除了接受「统一」,还有其他的选择吗?

江陈会 不是国共家务事

第三、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的政府会放弃宣导自己的主权,不过,很不幸地,马政府就是一个例外。现在,圆山饭店内所有的中华民国国旗都已经被收起来了,台湾是我们的国家,有客人从中国来,如果是有尊严的谈判,为何要为了客人而收起国旗呢?马政府正在让这个国家受到屈辱。马英九当了快半年的总统,可能还是不知道什么是主权,什么是退让。民进党在这里告诉马总统,把国旗藏起来就是把国家藏起来,把国家藏起来就是在主权上退让,你不只退了一寸,你还退了几十年。

到目前为止,国安高层还在为称呼问题绞尽脑汁,发挥「创意」。然而,民进党认为,总统是「尊严」的问题,不是「创意」的问题。我们不需要创意,总统就是总统。在这里,我们强烈要求,马总统应该要求陈云林称他为总统,而且,他应该把选举时的政见,「台湾的前途由台湾两千三百万人民决定」清楚向陈云林表达,这样子的会谈才能为台湾主权加分。

第四、中国正在撕裂台湾,从这次陈云林的行程安排中,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出这一点。台湾最大在野党的民进党被选择性的忽略。全世界没有任何政党会与威胁自己国家的政党联手对抗自己国内的政敌,然而,国民党这几年来就是这么做。这种情形必须立刻停止,因为这样下去会让台湾陷入万劫不复的分裂与对立之中。陈云林来台湾不是共产党与国民党两个政党的之间的「家务事」,而是整个台湾国家的公共事。在这里,我们要提出严正的呼吁,立刻废除国共平台,所有的两岸协商都应该受到国会与民意的制度性监督。

和平理性 我唯一的命令

民进党执政了八年,两岸从来没有战争。民进党向世人证明了,一个政府,只要有智慧与决心,它绝对可以一方面扞卫台湾主权、发展两岸经贸,另一方面避免与中国发生战争。然而,现在马政府发展经济与避免战争的方法就是在台湾的主权上节节退让。在这里,我要不厌其烦地请求所有人民跟我们一起来思考,台湾退了这么多,我们究竟得到什么?两只熊猫吗?

亲爱的台湾人民,十一月三日起,让我们把台北市变得很「台湾」,政府不要的尊严与主权,我们来扞卫。这是唯一的路,也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要用和平、理性、坚定、非暴力的方法扞卫现在拥有的一切。尤其是民进党员,不管任何时候、状况,一概不准用暴力。民主是民进党唯一的武器,和平是民进党唯一的方法。这是我唯一的恳求,也是我唯一的命令。

Picture of guangtou1

guangtou1

Leave a Replay

订阅光头日记
推送本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