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并不是说要上下一个调子说话才有和谐,有时恰恰相反,对不同声音的包容,能让他们共同地存在,恰恰是最大的和谐。
12月1日出版的《南方人物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陕西镇坪唯一质疑虎照官员:撒谎让我痛苦》的文章,再次把目光对准了一个特殊的人物———陕西镇坪县野生动物保护站的站长李评。
报道说,这个现年47岁、任职15年的李站长,在全县上下一致认为照片是真的情况下,是目前为止第一个站出来、也是唯一一个质疑照片为假的政府工作人员。
领导认为李评的做法“不和谐”,11月开始便同意其在家休“病假”,而当地老百姓也对他翻起了白眼,这令李评感到非常郁闷。
不想介入“华南虎”真假的具体之争,只想唤起大家对李评这个人物的关注。
其实,说李评“第一个站出来质疑”,多少有些一厢情愿的“拔高”,甚至也不乏要将其主观拉入“打虎派”的嫌疑。
李评并没有真正“打虎”,他只是想“按照自己的良心”,保持一种谨慎的判断。
由于身份特殊,他曾多次受命接待记者,但却不想把话说“满”,于是他说,“在原始森林里拍到华南虎的实体可以说是可遇而不可求,如果这次真的拍摄到华南虎,那是非常幸运的”;他说,“毛发、脚印这些所谓的物证,需要严谨的鉴定,不能随便武断下结论”;他还说,“要是华南虎遇到强光刺激,很可能会发出攻击,所以对周正龙所拍照片是真是假目前还不好说”……
看李评所有的言论,并没有直接“打虎”,都属于谨小慎微的观点———理性一点,谨慎一点,难道不对吗?正如他早期在央视“社会记录”栏目里所表露的———“我只能按照自己的能力发表自己的意见,大家都说好,那不一定好……”比起用脑袋“保虎”与“打虎”,这不是更具有科学精神吗?但这种谨慎与当地政府部门力挺周正龙拍摄野生华南虎照片千真万确的看法显然格格不入,尤其是当“打虎派”与一些媒体把李评当成“自己人”和“对方阵营的叛逆者”之后,他陷入了更为尴尬的处境……
一颗试图保持独立人格的灵魂,就这样支付着精神独立的代价。
诚然,自商纣将叔父比干剖心处死开始,甚至更早,从古到今,敢于和主流势力说“不”的,都很难落得好下场———异己者被打压、迫害的记录,几乎充斥着整个史册。
可见,我们并不是一个真正懂得包容的民族。
但问题是,那是对专制时代而言的“经验”,现在不是一个要讲政治文明、讲民主法治的时代吗?公民的表达权不是作为人民最基本的权利写进文献了吗?我们对于异己的声音还要那么狭隘吗?
和谐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存在,并不是说要上下一个调子说话才有和谐,有时恰恰相反,对不同声音的包容,能让他们共同地存在,恰恰是最大的和谐。
我们的世界应该是立体的,而不是“扁平”,正如清华大学秦晖教授所言,一个社会,由法律的网构筑底线,道德的梯子搭起上线,二者之间的纬度越大,说明这个社会越民主越自由。
在这样一个自由的纬度之间,只要下不逾底,我们都应以宽容的心态面对之。
李评的“官职”很小,但在“周老虎事件”当中,毕竟属于“体制内”的一分子。
在大家都坚定“照片真实”的情况下,他有没有资格保持其独立的判断?如果“政治正确”可以凌驾一切,各色人物纷纷隐藏自己,只能用一个声调见人,那么主流社会还有接受异己声音、作出反思的能力吗?每个人还有可能保持自己的独立人格吗?看到李评的遭遇,我们或许能够理解:为什么官员大都不敢张显自己的人格,为什么一张嘴就是永远正确却毫无意义的官话、套话。
不管最终老虎照是真是假,不管最终表明李评与当地其他官员没有“步调一致”是对了还是错了,他的谨慎都需要我们格外的尊重———因为那是一颗试图保持独立人格的灵魂。
从这一点来说,不管是让其“病了”的领导,还是给他白眼的群众,甚至包括简单地把他拉到“打虎派”阵营的媒体,都应该反思:李评在维护他的独立人格,我们的精神判断独立了吗?
许多人把伏尔泰的那句名言挂在嘴边:“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这句深刻阐述民主的话,是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的产物,但直到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可能仍然没有真正地理解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