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拉小说被好莱坞“百万美元买版权”是个骗局,贝拉被“日本专栏作家采访”也明显有作假,那么贝拉自称“半自传体小说”《911生死婚礼──我的情爱自传》有多少“艺术真实”和“自传真实”?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畅销榜上,都清清楚楚地把书分为两大类:虚构作品(fiction)和非虚构作品(non-fiction)。
小说,属于“虚构类”,自传,则列入“非虚构类”,而没有把两者混到一起的“自传体小说”。
虽然多数作家都从自身的生活体验、经历中获得写作素材或灵感,但无论作家在写作中融入了多少个人生活的真实经历,当宣称是小说,那么它就是小说家通过想像后的再创作,和真实生活拉开了相当的距离,是虚构类作品。
●靠“自传”卖点推销虚构
但在中国,就像“报告文学”把新闻和文学混为一体(哪部份是新闻报告?哪部份是文学?),容许新闻报道中用文学夸张的形容词、感叹词、抒情片断,来强化事实部份的内容,达到新闻报道所无法企及的煽情效应一样,现在又“自传体小说”走红,作者故意模糊真实和虚构部份的界线,基本是靠所谓“真实经历”做卖点,来炒作“虚构的自我”。
这类作者多是由于写作能力太差、想像力太贫乏,无法塑造一个有血有肉,能独立站立起来的艺术形象,于是就虚构一个美丽多姿的“作者自己”,然后把这个绝大多数是虚构的东西叫做“自传或半自传”,以达到让读者迷恋作者本人,而不是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效果。
●周励、艾蓓、卫慧、贝拉
旅居纽约的上海女性周励10年前就是这么干的,以一本所谓的自传体小说《曼哈顿的中国女人》(这本叫做小说的东西却获得中国的纪实文学奖),感动了不少中国读者。
令读者们感动的,是“周励本人”到美国打天下,发奋成功的经历,而那些号称“纪实”的内容却多是虚幻、夸大出来的故事。
结果被她虚构的“自传经历”伤害到的华人商家,不得不在纽约召开记者会,揭露、谴责周励编织谎言。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真实经历”做卖点,来炒作“虚构的自我”的例子。
旅居旧金山的北京女性艾蓓在9年前也是这么干的,用所谓“纪实小说”《叫父亲太沉重》,编造出一个“周恩来的私生女”──作者自己。
而在两年前,上海的女性卫慧,也玩这种把戏,把她那本末流作品《上海宝贝》称作“半自传体小说”,用自己的身体炒作。
现在这个名单上又增加了贝拉,只不过这个用“谎言加身体”炒作的贝拉,比只用自己身体炒作的卫慧要低劣得多。
贝拉的《911生死婚礼》的基本情节是,一位上海女子,抛离丈夫阿根,逃婚到东京,在那里和日本青年千岛海天堕入情网,在举行婚礼时,被暗中与她偷情多时的美国有妇之夫格兰姆抢走,后来两人准备在911那天举行婚礼时,新郎却在世贸大厦中遇难,她绝望中返回上海,在飞机上遇到一位年龄比她大很多的美国商人John,又一见钟情。
这本自恋狂般描写天下男人都垂涎她的肉体的“大散文”书中最有意思的是,那个从上海到东京,从东京到纽约,再从美国到中国,一路风尘仆仆地和各国男人交欢的女主人公“我”,名字竟叫“王纯洁”。
这贝拉小姐可真有“自嘲”的幽默感呵!
●美国性小说不玩“纯真”
这本书明显要制造两个卖点:中国女人和异国男性的浪漫史、性描写。
这两个卖点目前在中国大陆好像还持续有市场。
对于许多一生也没有机会和想像中既浪漫、又富有的异国男性(尤其是西洋男人)发生一场刻骨铭心恋情的中国女性来说,“王纯洁”和一个日本人、二个美国人,从东京到纽约再到上海的罗曼史,自然可以惹来羡慕的目光;对几十年来饱受性压抑之苦的中国人来说,性描写当然也是越多,越赤裸,越受欢迎。
但这两个卖点在美国就根本没有市场。
你那些企图吸引国人的异国风光、异国男性,在这里只是普通生活中的一部份(尤其是对非移民的当地人来说);而如果读者想看床戏作品的话,到曼哈顿42街红灯区的色情杂志店,十美元可卖好几本,人家实实在在地写dirty(肮脏),老老实实地告诉你卖点就是dirty,所以绝不会自己玩自己,把女主人公叫“纯洁”。
贝拉小说的策划、出版商安波舜(北京现代SNP中心主任)、白烨(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显然太不了解美国市场,以为在中国大陆有卖点的,在美国也同样有。
白烨说:“《911生死婚礼》的版权输出,看似在意料之外,实际上在情理之中。
这部作品别开生面的爱情故事,浪漫意蕴和国际场景,能为不同族群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接受,尤其可能受到国外读者的广泛欢迎,因而有着明显的国际市场。
”
他们认为由于贝拉的书中牵扯到发生在美国、和美国人密切相关的911这个大灾难,所以具有人类共性的价值,在美国不仅能有市场,而且能轰动。
当然,他们自称已经轰动,白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911生死婚礼》在美国引起的反响的确不小。
一些报纸和网络媒体,都有有关作者作品与相关事态的追踪报道;作品的这种影响,可能跟911事件发生在美国,而在文学上做出及时而有力地反映的却是一位东方女性有关。
这样经由爱情故事揭示人类全部价值的作品,当然是具有自己的价值的。
”
●美国人不接受“911电影”
且不说“在美国引起的反响的确不小”、“媒体追踪报道”等全部都是谎言,白烨能说出上述这番话,就说明他对美国的现状实在太不了解了。
一本内容很滥的小说,即使一本质量很高的有关911的小说,目前在美国都很难推出来(否则美国作家们早就制造出一批了)。
为什么?因为美国人至今还不能从这场大悲剧中恢复过来,他们的心理状态还不能接受(not ready)以911为背景而创作的文学虚构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除了那个在飞机上与恐怖份子搏斗,最后和飞机一起丧生的飞行员妻子写的一本纪实作品以外,至今没有和911有关的故事版权等出售。
连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中被俘又获救的女兵林奇的故事,都以百万美元卖出了故事版权,年底书就出来。
而有关911事件,别说拍有世贸大厦被毁的电影,即使一般的涉及到飞机等艺术图案,在美国目前都还有忌讳。
例如我有一位画家朋友,他为纽约一个商家设计的图案中,有飞机的画面,结果被拒绝(而他的其他设计从未被商家拒绝过),理由就是由于911事件的发生,纽约人目前还无法接受有飞机的商标,这太容易让他们想起那个灾难。
白烨、安波舜们不了解美国市场有情可原,试图把作品打向世界也没有错,但是用“好莱坞百万美元买版权”“作品在美国引起反响”这种手段,已不是炒作,而是赤裸裸的欺骗。
而这个“欺骗”过程中,还有不少北京名牌学府的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参与,他们是怎么配合这场炒作的呢?
(曹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