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岛国最近的外交场域突然变得非常热闹:法国总统马克龙正在访问法国海外领土新喀里多尼亚(Nouvelle-Calédonie),其后将转往巴布亚新畿内亚(Papua New Guinea)和瓦努阿图(Vanuatu)两国,成为史上首个访问主权独立太平洋岛国的法国总统。
另一边厢,美国内政部长哈兰(Deb Haaland)正在访问帕劳(Palau,又译作帛琉)及密克罗尼西亚(Micronesia);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则在访问新西兰和澳洲之前先到了汤加(Tonga)为美国最新重开的大使馆揭幕;国防部长奥斯汀(Lloyd Austin)也将在前往澳洲出席澳美部长会议之前访问最近和美国签订了防务合作协议的巴布亚新畿内亚,成为史上首位访问该国的美国国防部长。
太平洋岛国突然得到西方大国领导层的青睐,所反映出来的是世界大局的转变。布林肯26日在汤加针对中国的发言就说明了他们的主要动因。布林肯称中国在区内的行为“愈来愈有问题”(increasing problematic),并支持了一些破坏良好管治和鼓励贪腐的“掠夺性经济活动和投资”。(人口十万的汤加目前负债已超过其GDP的100%,当中三分之二是来自中国的债务。)
自中国去年与所罗门群岛签订安全协议之后,美国已开始全力拉拢大平洋国家,本年即重开了其在所罗门群岛和汤加的大使馆,未来也会在瓦努阿图和基里巴斯(Kiribati)重建使馆。去年9月,拜登已经主持过首届美国太平洋岛国峰会,本年稍后将会再次举行。美国与巴布亚新畿内亚的防务合作据报也会为美国提供多个军事基地的使用权。
相对于美国明刀明枪的“针对中国”,马克龙的访问则有国内政治和地缘政治的双重目标,其新喀里多尼亚的行程,是要安抚独立支持者的心,劝吁他们经过三次独立公投失败后接受在“共和国”内推动新发展的愿景。不过,当马克龙在当地声言“新喀里多尼亚是法国的,因为她选择了留在法国”之际,独派政治领袖却缺席了法国政府主持的独派、统派会议。此行成效似乎有限。
另一方面,法国在南太平洋拥有最大的专属经济区,向来自视为太平洋国家,在中美竞争态势愈来愈明显之际,马克龙也有意在此提出“第三条路”,以彰显法国“平衡强国”的自我定位,特别是在澳洲弃购法国潜艇转投美国阵营之后。
但马克龙除了“出口术”之外在南太平洋地区能有什么具体行动方略,却是不太明确的。马克龙固然视南太平洋的法国领土为欧洲借法国之力而成为“世界第三极”的踏板,但对欧洲其他国家而言,这种盘算可算是“神女有心,襄王无梦”。在法国坚持不加入美国的“蓝色太平洋伙伴计划”(现成员包括澳洲、日本、新西兰、英国、加拿大)之际,德国则表明有意加入。
可想而知,在此区域的地缘政治角力之中,美国的行动将会比没有欧洲整体支持的马克龙更为成功。
不过,此刻的美国依然是远远落后中国。在布林肯访问汤加之时,人们就留意到其与当地领袖见面的政府大楼是中国资助兴建的,其进入大楼之时更要经过用中英文写着“中国援助”的牌子。其访问之际,中国的医疗船也正在多个太平洋岛国进行任务,即将到访汤加。
虽然布林肯此行是为美国的新大使馆揭幕,但此刻美国在当地只有两个外交官,大使还未有人选,而是所谓的大使馆只是当地国家银行大楼的其中一层的小办公室。相较之下,中国的外交人员长年在地经营,学习当地语言风俗,深耕细作。美国恐怕要花很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追上。
不过,美国因为担心中国影响力扩大而重新将太平洋岛国放到其外交版图之上,对于这些国家而言也是一个潜在的有利发展。当然,如何达至中美之间的“左右逢源”而非“两面不是人”则是太平洋岛国们未来好一段时间的最大外交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