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征原因 1. In response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 today’s newspaper,I wish to apply for the position of senior clerk in your esteemed firm. (贵公司在今日某某报上刊登广告招聘高级文员一职,现拟应征。 ) 2. Replying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 today’s China Times for an administration assistant,I tender my…
一、日常礼仪 拉着打开的门,让你后面的人先通过,这种礼仪会受人赞赏。 向过路人或电梯里遇到的陌生人微笑和说声“Hi”,表现友善的姿态。 第一次见面,握手和互问一句“你好吗?”(Howareyou?),通常这句惯用语不必真正去回答,只需说:“很好,谢谢。 ”(“Fine,thanks.”) 谈话完毕之后,通常会说一句:“祝你有一个愉快的一天/晚上/周末。 ”(“haveaniceday/evening/weekend”) 邻居、同事及在会客室等候之际,常会作非正式的交谈。 甚至是在业务场合,于开会之初或会议之后,也会作非正式的交谈。 避免在公众场所高声谈论或争论。 即使在公众场所发生冲突,比如汽车意外等,都力求保持冷静。 在外族人面前用另一种语言交谈,会被视为无礼所为。 盯着人看也是极端无礼的。 新移民对于加拿大人表现的态度,应该保持冷静,不要作出过份的反应。 许多看似是“种族歧视”的反应,可能只是出于不明白、好奇心或者是诧异。 不要马上便认为受到冒犯,或妄下种族歧视的结论。 二、吸烟 在建筑物、电梯、多数航机以至银行、商店、餐厅和其他公众场所,吸烟都是违法的。 加拿大人认为吸烟是极之不礼貌的行为,除非在指定吸烟地区或是在私人住所内,并得到男主人或女主人的许可。 吸烟之前,应该问一下你周围的人是否介意你吸烟。 如果他们介意,你便应该尊重他们的意愿。 三、吐痰 加拿大人认为吐痰是极之失礼的行为。 如果你想清一清喉咙,应该去厕所或使用纸巾、餐巾。 四、洗手间 未满六岁的儿童应由父亲或母亲陪同上洗手间。 即使是婴儿和儿童,在公众场所小便都是违法的。 五、哺母乳和换尿片 许多加拿大人认为这是不应公开的行为,请到公众场所洗手间内的哺乳室及婴儿换尿片的地方。
加拿大的交通制度十分完善,过马路必须走行人线,并严格遵守信号灯规则,信号灯的含义和国内有所不同: 1、黄白色的人——安全信号,可以过马路。 2、闪烁的红色的手——如果正在准备过马路,必须停下来,等待下一次的安全信号灯。 如果正在马路的中间,要加快速度过马路。 3、不闪烁的红色的手——不能过马路。 有些路口由于行人比较少,行人过马路的信号灯不会自动切换,这时需要按下信号灯柱子上的一个小按扭,安全信号出现后再过马路。 一些非常偏僻的路口,没有行人的信号灯,行人应该根据汽车的信号灯过马路。 遵守交通规则实际是对您切身利益的保护,如果行人按照信号灯过马路,所有的车,不管左拐还是右拐,都必须让行人先走。 相反,如果行人不按照信号灯过马路,那么被车撞了就白撞,司机不负任何责任。
入境随俗,在赴美之后,了解一些一般的美式生活礼仪是必要的,可以帮助自己更快的融入美国生活,也免得在各种场合里,做出不合宜的举动,使自己或对方尴尬。 1、见面介绍、交谈 一般而言,美国人以不拘礼节、自由自在著称。 和陌生人打打招呼,不见得便是想和你做朋友;一场愉快的交谈,不见得会变成知心莫逆,只有主动接触,以愉快的心情应对。 只在正式场合行握手礼,一般场合见面时相视一笑,说声”嗨!”或”哈罗!”即为见面礼节。 初次见面,相互介绍也很简单。 一般原则为将卑介绍予尊,将客人介绍给主人,将年轻人介绍给年长者,将下级介绍给上级,将女士介绍给男士。 介绍后握手须简短有力,美国人认为有力的握手代表诚恳坦率。 在公务场合,美国女子会主动伸手(其他场合则不一定),女性先伸手,男性才能握女性的手(女性之间一般不互相握手)。 若女士无意握手,则男士点头或鞠躬致意。 与女士握手不可太紧。 握手前应脱手套,来不及脱应致歉。 关系密切的亲朋之间,可行亲吻礼,女子之间互吻面颊,男女之间由男子吻女子面颊。 对于别人的握手、拥抱、吻手、注目、点头等礼节,美国人也以同样方式回礼。 告别时也不必握手,挥挥手说声”再见!”即可。 美国相互称呼直呼姓名,一般不用”先生”、”太太”、”小姐”等称呼,一般也不用正式头衔。 只对法官、医生、高级官员、教授、高级神职人员称呼头衔。 一般不用职务作为称呼。 称呼长者忌用”老”字。 交谈时忌问年龄、家庭状况、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经济收入以及其他私生活情况。 见面打招呼也不问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 公共场合重视礼貌用语,家庭里也常用”请”、”谢谢”、”对不起”等。 交谈距离必须保持50厘米以上。 不得不靠拢他人就座时,要征得对方同意。 交谈时声音不可太大,不可大笑,更不可大声争吵。 惊讶时不可伸舌头(伸舌头是污辱他人之举)。 美国交谈、示意喜欢用手势。 请人接电话,用听电话的手势;请侍者结帐,用写字的手势。 习惯于打过招呼即谈正事,不送茶、寒喧。 美国人不把互赠名片视为礼节,只为便于日后联系时才送名片。 送名片给他人时并不期待他人回送名片。 在交谈时要注意:常面带微笑,碰到认识的朋友时,主动的问候对方,别人问候你,也要反问候对方,表示关心。 说话时语气诚恳、态度大方,当别人问候你时,回答尽量简洁。 多赞美对方。 眼睛要亮一点,当对方改变发型时,看人家的相片,有好的地方要尽量赞美;不好的,可用另一个角度来欣赏,如说「cute」。 别忘了说「Excuseme」,「Please」和「ThankYou」。 要注意自己的仪容整洁:千万不要邋遢,身体或口腔的异味、头皮屑等等都是令人很不愉快的。 2、约会 美国人性格开朗,举止大方,乐于交际。 他们平时晚睡晚起,但时间观念强;美国人会常说「随时来找我」,有些邀约是相当诚恳的,但拜访前仍应事先电话联系,确定时间,以免自己的「随时」而造成别人的不便。…
加拿大的购物场所,除了豪华的大型商厦与名店以外,更多的是一些购物中心和仓库式商店。 在加拿大,购物中心(ShoppingCentre,ShoppingMall)常设在公共交通沿线,一般设有停车场,以方便顾客往来。 在购物中心的内部,有许多不同的商店,分别出售不同类型的商品,如衣服、文具、鞋子、箱包等。 购物中心内往往还设有餐厅、银行和超级市场(Supermarket)等。 但在多数情况下,超级市场是与购物中心独立的。 在地理位置上各占一方,规模巨大,货物种类齐全。 超级市场主要卖各种食品饮料,包括鲜蔬菜、肉、蛋奶类、半成食品及熟食、饮品、日用化工用品等等。 因此超级市场是包括新移民在内的所有人经常光顾的地方。 各个超级市场每周都有不同品种商品的降价,并定期发放图文并茂的商品广告(Flier)。 仓库式商店(WarehouseStore)供应与超级市场类似的商品,通常不在市中心。 商店像一个大仓库,没有橱窗和柜台,只有货架,顾客可以推着手推车自取商品。 因为雇员很少,成本低,所以这里的商品价格比较低,但多数商品都是大包装。 有些仓库式商店会要求顾客凭会员证购物。
又到了圣诞大血拼的时候,虽然在网路商店购买圣诞礼物,不如亲身到商店可以杀价。 但今年人们似乎不愿意离家太远,而是希望通过网上商店,直接将礼物送到远方至亲爱朋手中。 网路购物专家特别提醒大家注意上网购物的安全和技巧。 网路商业创始人布劳海德说:「如果你考虑上网购买圣诞礼物,那现在就可以开始选购了。 」布劳海德自己经常在网上购物,他表示,如果消费者希望在网上选购圣诞礼物,并由网路商店在圣诞之夜到来前,送到亲朋好友家里,那最好现在就开始上网购物,而不要等到最後一刻。 因为平时只需两至三天的邮递时间,在十二月份是根本不可能。 布劳海德向网路血拼人士建议,最好到一些比较著名的网路商店购物。 一般在购物商场里有良好信誉的零售商在网上也比较可信。 而且在决定下订单前,最好仔细阅读这家网路商店的各项规则,包括销售、隐私、安全及退货等的细则。 布劳海德举例说,有时候一些网路商店并不提供加拿大境内的送货上门服务。 购物人士同时不要忘记,国际性网路商店的商品标价并不是加元,而且这些商店的外币兑换率常常是各不相同。 此外,在国际性的网路商店购物,安全性也比较没有保障。 最後还不要忘记,在这些商店里购买的商品,需要支付关税,这笔支出常常令让消费者感到心痛。 大部分北美的网路商店都提供加拿大境内的送货服务,但到加拿大本土的网路商场购物会比较方便和放心。 譬如在打开http//ca.shopping.yahoo.com和www.eshop.msn.ca两个网站後,就会看到一系列加拿大著名的零售商名录,随後就可浏览,寻找中意的商品。 布劳海德还提醒消费者说,每次下订单前都要先仔细阅读商品细节,并打印出成交後的购物帐单。 大部分网路商店都会列出各地区的客户服务电话号码,一旦有任何疑问,立即致电询问。 如果发现一家网路商店没有提供任何客户服务电话号码,那要慎重考虑在这家网上商店购物的可靠性。 许多消费者对网上付款的安全性存有很大顾虑。 布劳海德表示,只要确认自己是在一个安全网站上,就可放心输入个人资料,包括姓名、地址、电子邮件地址等。 但千万不要通过电子邮件传送信用卡号码,因为那样极不安全。
英文中有两个最令人心惊肉跳的单词,那就是”税务审计”。 你报完了税,希望你除了收到税务局的收条之外没有收到其它的东西,例如税务评估通知。 如果你收到了这样一张单子,也不要惊慌失措,可能只是要求你提供更多的信息,这和税务审计是不同的,叫作”确认程序”。 税务局只是想看一看那些没有随税表寄出的收据,比如托儿费或学费,这并不是审计。 事实上大多数人从没有受到过审计,他们只是被要求提供更多的证明文件。 这些良好的建议很有帮助,使你不致于成为下一个税务局审查或审计的对象。 审查自己的税表 在把税表寄出之前,自己先反复检查一下。 首先,看看有没有计算上的错误,使用报税软件或网上服务会让你更轻松。 其次,检查是否填写了所有相关的项目:姓名,地址,SIN。 避免这些简单的错误是让税务人员对你放心的第一步。 最后,要确认报告了所有的收入,包括所有银行户口上的利息和红利。 如果你忘记了什么,税务局总会知道的。 想想看,税务局也会得到一份有关你全部收入的资料,然后在计算机上交叉验算,看你是否申报了所有收入。 一个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比较你今年和去年的收入,保证你不会漏报什么。 不要想得到太多的税务优惠 如果你有自己的生意,在申报当年亏损时要慎重,以便能得到合理的税务优惠,否则,申报过多的亏损会被驳回。 税务局对你第一年申报生意亏损也许并不介意,但是如果第二年,第三年连续申报亏损,就会引起审计员的注意。 所有人做生意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开始时效益不好和赔钱是可以理解的,但一边年年报赔钱,一边兴兴头头往下做,谁能不起疑心。 如果确实赔钱,损失惨重,不如早关门。 支出要合理 申报支出要在合理范围之内,而且要与盈利有关。 这意味着你如果把个人的开销加了进去,可不是什么好主意,因为这违反了税法。 自己做生意,年年都可以报支出,但这些开销要合理和可信,无关的旅行和娱乐的费用过多,自然要受到审查。 不要逃税 听起来很简单,不是么?可每年都有人设法逃税,各行各业都有,而最终会被税务局发现。 有的服务行业人士认为收取现金是个好主意,税务局不会知道,可是别忘了,在加拿大有为数不少的人会向政府打报告:谁收了现金可能没纳税。 付现金打折,本是买卖双方皆大欢喜的事,可碰巧顾客是为税务局工作的,老板的税务资料就会受到详细检查。 那些喜欢在网络上发表意见,对税法不满,大发牢骚的人士,如果你的议论引起了税务局的注意,他们也会仔细检查你是不是老老实实报了税。 从错误中学习 如果你报税时在某一项目出了错,第二年税务局保险还要查你。 比如,第一年税务局要求你提供托儿费的收据,碰巧你多报了这项支出,那好,第二年你一定还要交收据,也许连续几年,如果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有人会原谅你。 不要授人以柄 许多税表没有太大的审计价值,税务局的人力,时间有限,比起一个只有工资收入的雇员来,他们对一个申报了很多开销的老板更有兴趣,许多项目,象避税措施,利息支出,租赁费用或生意亏损常常引起注意,毫无疑问,你可以申报这些项目,但一定要在合理范围之内,并保存好所有收据和证明,以便在审计员上门检查时你可以提供必要资料。 祝你好运 尽管你在报税时做得准确无误,如实报告了全部收入,税务局仍然可能要求你提供必要证明文件或对你的资料进行审计,无需担心,你只不过是运气不好,被随机抽中作为调查对象。 每年,加拿大税务局都要抽查一定数量的税务资料,以了解人们在报税时最常犯哪一类错误,在哪一方面最容易漏税和逃税。 最后,祝你好运,顺利结束报税,没有审计员夹着文件包来敲你的大门。
著名的华裔科学家,Sybase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程守宗先生不仅在IT界享有盛名,同时也是美国百老会的成员之一。 近年来,Sybase公司向中国邮电总局和近百家高校捐赠了价值将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软件,这些都体现了程先生浓浓的爱乡之情。 程先生在北大的一次讲演中,对所有想出国深造的朋友们提出了两点呼吁,并且反复强调,这两点一定要牢记在心。 第一点是要不怕失败,中国人有一个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害怕丢面子。 尤其是海外留学生,重视怕给华人丢面子,怕给自己和亲朋好友丢面子。 其实大可不必。 完全没有必要过于关心自己的履历表,即使上面有失败的纪录。 他说,你们看,我要是失败了,全世界都知道,而你们要是跌了跟头,爬起来就可以了。 第二点是一定要真正融入“彼岸”的生活之中。 有很多海外留学生都有一种外来人的想法,其实这是根本错误的。 既然来到这个国家,就要全身心地去感受、去体验。 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要能够自由交流。 同时也应该克服这样一种想法,那就是一旦在这个国家过得不好,就回到中国来。 这就给自己的不努力找到了一种借口。 要置之死地而后生,这样才有压力,有动力,才有可能成功。 另外,程先生还注意到,海外的华人数量不少,在教育和收入方面都很不错,但在政治上却没有什么影响力。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海外的华人并没有真正融入国外的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 而且,由于中国人并不十分团结,常常是你投这个候选人的票,我投那个候选人的票,这样作为一个团体,其力量就内耗了,所以华人作为整体的政治地位并不高。 现在,程先生和许多朋友们就正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希望在2000年总统选举中发挥华人应有的力量。
对于一个在异国他乡生活的人来说,了解当地的购物环境实在是太重要了。 哪个地方离你最近?哪家商场的服务最好?什么价位适合你的经济承受能力?都关系到你日常消费的选择去向。 在外国人眼里,北京最著名的购物地点就是王府井、燕莎、赛特之类,而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呢? 加拿大: 温哥华是个购物天堂,它以其琳琅满目的商品吸引了众多的游客。 它不仅是各种高档服饰的聚集地,也提供各种各样的小商品,绝对能满足你购物的欲望。 最有名的购物天堂要数robsonstreet(罗宾森街)了,robsonstreet汇集了各种时尚的商店,同时也能提供许多你意想不到的时尚服务。 但它比较多的是各种各样的小型旅游商店,出售具有温哥华特色的T-shirt帽子,以及许多本土的艺术制品。 此外,还有RichmondCentre(理奇蒙德中心)这样的大型购物场所。 它是温哥华地区最大的零售商品市场之一,坐落于Richmond,离温哥华国际机场不远,而且停车位也很充足。 PacificCentre(太平洋中心)也是温哥华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它拥有165个商店,坐落在温哥华艺术画廊的RobsonStreet附近。 世界上各种顶尖级大师的作品都能在这里找到。 澳大利亚: 墨尔本市的主要购物中心位于伯克街(BourkeStreet)与科林斯街(CollinsStreet)。 墨尔本中央广场(MelbourneCentral)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零售商场之一,内有约200间商店。 位于南耶那的教堂街(ChapelStreet)与托拉克路(ToorakRoad),拥有墨尔本最豪华的精品店。 列治文区(Richmond)的桥梁道(BridgeRoad)与天鹅街(SwanStreet)是购买澳大利亚时装的最佳地点。 此外,主要的市集有维多利亚女皇市集、圣基尔达市集、维多利亚艺术中心市集以及肉食市场工艺品中心(MeatMarketCraftCentre)等。 各大百货公司如Myer及DavidJones等都集中在伯克街与斯沃顿街(SwanstonStreet)一带。 在澳大利亚,去哪儿买东西是有讲究的。 澳大利亚的商场有多种,“小卖店”的东西是最贵的。 这些地方不是我们国内大街边的“小卖店”概念,每天路过那种店,从商店的玻璃窗望去,必有慢慢啜饮咖啡的太太们,都是富人。 有的顾客是经常去的熟客,需要什么,店主已经知道,包括衣服的尺寸,进去后店员就给拿好包好。 平时购物在超市或者去唐人街。 (周一)
很多年前读过三毛的一篇文章《西风不识相》,那时候印象最深也最让人困惑的便是:我们国人引以为豪的有礼谦让的君子之风到那边竟全然不灵,而”西方鬼子”们的毫无礼让,得寸进尺,确实该迎头痛击。 不过读书归读书,当自己真正也走到国门之外,便有了另一层更加切身的体会。 而现在到西方旅游工作的中国女性越来越多,我们固然不必再因盲目崇洋而自卑,但如果还抱着”大战西风三百合”的态度,却不但不合时宜,于人于已也无甚益处。 在现代社会中,最重要的是抱着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有礼、有利、有节”,为自己赢来一份四处通行的”国际护照”。 修炼外在 – 绕过语言障碍 在你去一个国家旅游或工作学习之前,最好了解一下当地的背景知识,作适当的语言和心理上的准备。 如果当地语言碰巧是你不熟悉的那一种,那么突击学习一些最基本的日常对话,带一本小词典,与熟悉当地语言的朋友或同事行……都会使你的旅行更为方便和愉快。 – 衣着得体 在任何社会中,”只认衣装不认人”的现象都广泛存在。 为了避免不愉快或误解发生,在适当的场合适当的衣服,外表随时保持清洁得体,还是相当重要的。 这虽然是一项很基本的礼仪,然而人一时光彩是容易的,难就难在要随时随地的注意自己的形象。 – 举止大方 西方人较为主动热情,感情表达也比东方人更为奔放外向。 对主动向你打招呼的西方人,不要觉得他们一定是有什么不良企图,也无需紧张,坦然处之,落落大方即可。 Hello,来便Hello去,Bonjour来便以Bonjour挡,实在无词可讲,东方女孩子特有的矜持有礼的微笑也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只要你的穿着适当,所出入的场合适当,又不是在什么危险的时段,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 勤于致谢 在西方尤其是欧洲,女士常常会受到更多的优待,比如说为你拉门,提行李等等。 而他们一天中彼此说”谢谢”的次数,也好像日本人的鞠躬,频繁得让中国人觉得匪夷所思。 因此在西方就要暂时放开中国人”大礼不言谢”的含蓄表达法,积极踊跃好比当年引用主席语录一样将”谢谢”一词挂在嘴边。 保持OPEN意识 许多西方人由于从小受到的教育不同,显得比我们更富有商品意识。 他们勇于推销自己,表现自己的能力,也会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和权利。 在这方面,我们越早向他们学习,越会在事业和机会面前创造和把握更多的机会。 这项素质,其实也是未来职场女性所必需的生存手段。 了解自己的国家 “出了国才知道对自己国家的了解是多么欠缺”。 这是大多数在外面的中国人的感慨。 举例说:在巴黎朋友的聚会中,甚至是在地铁站里,经常有法国人在知道我的中国身份后会问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说西藏问题、人权什么的。 因为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完全来自西方的报道,有时实在是荒唐到了令人气愤的地步。 可自己又举不出什么确凿有力的证据来反驳,真是干生气。 那时就想等我回国,一定好好找些资料来研究研究。 西方人普遍对中国的了解非常有限与片面,他们经常会问到一些有关中国历史与政治政策的问题。 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对外宣传中国的好机会,也是一个建立谈话交流的桥梁,可如果你本身都对自己的国家一知半解,又怎么能令人满意地回答他们的问题,同时显示自己良好的修养呢? 面对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