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而言,除了禁止在餐馆吸烟的城市外,多数加拿大的餐馆都分为吸烟区及非吸烟区,所以,当你去用餐时,一定要小心不要坐错了地方。 2、在餐馆用餐后,一般要收百分之七的货品及服务税,但帐单不加服务费。 如果顾客感到服务的好,那么通常会给百分之十五的服务费。 3、如果是几个人一同外出吃饭,那么通常是各人支付自己的那一份。 如果你不敢肯定,可以在结账之后问一声,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4、如果想去极隆重或极受欢迎的餐厅用膳,最好事前致电订位,否则会事与愿违的。 5、除非在高级餐厅,一般人都会叫服务生将剩余的食物放在盒子里带回家,防止浪费。
加拿大统计局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进入90年代,华裔人口大幅度上升,近百万华裔已成为全加少数族裔中人数最多、增长速度最快的族裔。 他们人数虽排在英、法、德、乌克兰、意大利和波兰裔之后,但以语言使用人数来说,却是排在英语和法语之后的第三位。 由于各城市华裔社区发展日渐成熟,华裔移民在融入主流社会的同时,也保持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分布在全加各地的数十种华文报纸,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维护着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处世态度。 中文报纸在加拿大历史最悠久的,当首推有80多年历史的《醒华报》,但这份老报也从过去的日报变成了如今的月刊。 在随后的年月里,台湾、香港以及当地一些商业团体又先后出资办过《快报》、《城市周刊》、《经济时报》、《晨报》、《大中报》、《大公报》、《侨报》等近百种中文报纸,后来因为各种原因,有的办了两年,有的发行了三四期,就因没有读者,无声无息地停刊了。 中文报纸真正形成气候,也就是近20年来的事情。 目前主导全加中文报纸市场的主要有三份报纸:《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前两份报纸在加发行历史稍长一些;《明报》自1993年5月在加问世,两年后打开市场,三年后形成与《星岛日报》和《世界日报》“三分天下”的局面,并后来居上,成为目前阅读人数最多的中文报纸,每日拥有5万多读者。 以加拿大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为例,华裔人口近40万,占全市人口的9%。 在这么大的市场中,三大中文报纸已属供过于求,《大中报》、《电视报》、《健康时报》等小型报刊的竞争更是惨烈。 在蒙特利尔,资格较老的《华侨时报》、《路比华讯》与异军突起的《华侨新报》,瓜分了蒙市的中文读者市常在首都渥太华,竟有《加华侨报》、《加京华报》、《中华导报》等多份中文小报同时共存,这些小报从十几版到四十多版不等,或月刊、或周刊、或双周刊、或不定期发行,共享这个仅有3万多华人的中文报纸市常这些地方性报刊的发行量一般在数千份至1万份之间。 加拿大标榜新闻自由,但是所谓新闻自由并不是说新闻界的活动可以任意而为,不受任何限制。 1982年的宪法就规定,这种自由“限于法律规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树立公民的价值观,传播政府所必要的新闻、观点和评论,保护、丰富和加强加拿大的文化、政治、社会和经济结构”。 目前全加有英文报纸100多种,总发行量约300多万份。 尽管加报界常爱标榜独立于政府,实际上根据加邮政法,报业自1867年以来一直享受优惠邮价,再加上70%的报纸被一些大的报业集团垄断,实际上这些报纸都严格地控制在政府手中。 不过,在主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和享有这种变相的补贴政策,对全加各地几十种中文小报来说,只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奢望。 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自负盈亏,自生自灭。 除了地位牢固的三大中文报纸以外,小报的创刊或停刊,都算不上什么新闻。 说到底,中文报纸在加拿大能够生存下去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各大中型城市都有唐人街,报纸有一定的发行市场;二是移民中有不少“老报人”,其中不少人原来就是《人民日报》、新华社或其他专业性大报的知名记者或编辑,有的还具有主任或博士的头衔,他们移民加拿大后,在找不到其他工作的情况下,只好重操旧业,靠办报为生;三是中加经贸关系近几年发展较快,主流社会意识到华人及其文化的价值,发现华人市场有无穷的潜力,纷纷通过广告向华人推销其业务或产品。 中文媒介资深人士认为,中文报纸在过去10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生存空间已显得越来越小,总的发展趋势是“办报不难,维持不易”。 近百种华文报纸的发展史,道尽了海外无数办报人的艰辛路程。
英属加拿大时代是加拿大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个历史时期中,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开始逐步形成。 一开始,英国统治者在魁北克地区推行同化法裔加拿大人政策,但这一政策显然不适用于这个地区。 由于缺乏英裔移民的大量涌入,魁北克的日出日落仍带有浓郁的法国色彩。 英国统治者开始意识到,要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用其中一元的文化来统领其他文化是不可能的。 因此,1774年的魁北克法案正式规定了英国刑法和法国民法在魁北克地区的并行地位。 这一法案可以视作加拿大今日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萌芽。 然而,英法两种文化的冲撞并非一个简单的魁北克法案所能解决。 在魁北克地区,法裔加拿大人和英裔加拿大人彼此严重对立。 英国政府不得已,只好于1791年将魁北克分为上下加拿大,上加拿大即现在的安大略省,下加拿大即现在的魁北克。 尽管英裔与法裔加拿大人的对立忽起忽落,加拿大始终没有停止朝着统一独立的联邦国家迈进的脚步。 早在1812年美英战争爆发前,美国就曾多次入侵加拿大,加拿大人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美英战争后,加拿大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加拿大各省都出现大规模的移民潮。 移民为加拿大注入了强大的经济活力。 金灿灿的麦浪、此起彼伏的伐木声以及河湖海上流动的帆影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兴旺景象。 经济的发展对统一市场和政治自治提出了要求。 19世纪30年代,加拿大经济出现危机,魁北克地区出现路易·巴皮诺 (Louis Joseph Papineau)领导的法裔暴乱,安大略地区也发生了麦肯齐 (Mackenzie) 反对英国统治的叛乱,而且诺瓦·斯高莎省和加拿大省都相继出现民众骚乱。 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加拿大的统治政策,1840年,上下加拿大被合并为一个“加拿大时。 10年后,只对民选的议会负责而不受控于英派总督的殖民政府最终在各地确立了。 19世纪50年代,加拿大又迎来一个新的经济繁荣期。 1854年签订的美加互惠协议为加拿大开启了又一道经济大门。 铁路的建设开始在加拿大迅速发展,便利的交通打破了各个地区互相隔绝的状态,奠定了联合统一的基矗19世纪60年代,随着互惠协议的结束和美加关系的紧张,加拿大开始谋求自身的团结统一。 1864年,爱德华王子岛、纽芬兰、诺瓦·斯高莎和纽布朗斯威克及加拿大省在爱德华岛的夏洛特敦举行会议,初步讨论了成立英属加拿大联邦的建议。 1867年7月1日,英属北美法令正式生效,加拿大盛纽布郎斯威克和诺瓦·斯高莎组成一个名为加拿大自治领的联邦,这一日子从此成为加拿大的国庆日。 新联邦有四个省份:安大略、魁北克、纽布郎斯威克和诺瓦·斯高莎。 联邦及各省都采用英国的制度组阁,政府对民选的议会负责。 一个自由、民主、统一的联邦国家的雏形已经产生。
加拿大的许多城市都有唐人街,其中数温哥华、多伦多和蒙特利尔的唐人街最具规模。 漫步在唐人街,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 红墙绿瓦的中国古式小牌楼,大大小小的同乡会,横横竖竖的宗亲会横匾,用中文或中英文书写的广告和店名…… 在唐人街,各种店铺一家接着一家,蔬菜水果副食店、鱼肉店、饭馆、旅店、旅行社、保险公司、中文书店、小礼品店、珠宝首饰店等等,应有尽有。 中国人来到唐人街,会感到一种亲切的感觉。 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从四川宜宾的中国名酒五粮液、湖南长沙的猴王牌茉莉花茶,到广州的“老抽王”酱油、镇江的香醋等等。 这里的绝大部分商品都来自中国大陆,也有些来自台湾、香港和东南亚国家。 唐人街有不少的中餐馆和茶楼,价格和国内的差不多,有的甚至比国内的还便宜。 唐人街里店铺的工作人员几乎全都是华人,一般都会讲广东话和普通话,让初来乍到的新移民倍感亲切。 唐人街街道名称的中文译名,一般都是按老广东的习惯翻译的,听起来大多不太习惯,比如“蒙特利尔”(Montreal) 被译为“满地可”。 但也有的地名译得挺有趣,比如温哥华市区的Hastings 街,当地华人把它译为“喜事定”,听起来又顺口又吉利。 每当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到来的时候,在唐人街上早早地就可以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了。 到了中秋节,还可以买到来自中国大陆的各式月饼。 到了春节,唐人街就更热闹了,当地华人还会举行隆重的庆祝活动。
随着华裔移民的增多,华裔族群的影响力亦愈来愈大,成为加拿大政界各方无法忽略的一种势力。 目前加拿大联邦大选选战方酣,各党都不忘拉拢华裔。 加国总理克里田13日就表示,他如果连任,将会在内阁中增加华裔成员。 不过,克里田所指的不一定是直接委任华裔议员入阁,他在大多伦多万锦市为当地候选人麦卡林(JohnMcCallum)助选时说,如果麦卡林入阁,也算是半个华裔在内阁,因为他的太太是马来西亚华侨。 克里田指出,伍冰枝以一名香港难民的身份到加拿大,能够成为现任加国总督,正凸显出加国的包容和开放。 加拿大能连续七年被联合国评为最佳居住国家的其中一个主因是有明文的政策保障少数族裔,这也是不少华人选择移民加国的因素,而这也是自由党的特色。 联邦保守党党领克拉克13日也在温哥华表示,对于现在有不少华人家庭,因为海外资产申报法所限而离开加拿大,他认为可以就有关问题作出检讨。
这几年华人所使用的“12生肖”,已陆续出现在加拿大的新邮票上,并受到人们的好奇与欢迎。 属于少数民族的中华文化,对加拿大是否已产生了一些影响?中华文化能否有一天融入加拿大的主流?卡加利大学的史罗一教授,将加拿大的多元文化比做一幅不同色泽瓷砖拼成的巨画。 中华文化的色泽在这块大拼图上,显然已开始不断浮现。 加拿大人近几年来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是不争的事实。 史罗(LloydA.Sciban)博士在加华学会的一项文学与文化研讨会中更认为,很多加拿大人并已开始感觉到中华文化在他们生活所产生的影响。 他们发现周遭的人对中国菜的兴趣更浓了,并把中国菜看作是一种健康食品。 每一大城的传统西方连锁超级市场,出售愈来愈多的中国菜的原料。 很多人开始相信中医中药,朋友的孩子中学习华语的也在增多,不少学生开始感到自己不够华人学生那么用功,而开始奋起直追。 加拿大一向是个英语系的国家,此外是法语,两种均为官方语言。 汉语能否有一天也步上法语的地位?现在还言之过早,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加拿大如今已有愈来愈多的西方裔人士学习汉语。 在亚省卡加利大学任教的史罗一说,就以他们的亚省来说,目前已有6所英汉双语的公立学校,前往就读的并以西方裔的白人子女为多。 这种英汉双语的学制,半天英文,半天汉文,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三。 此外每一个省几乎都有公立学校开设中文的选修课程,各地华人社会都有周末“中文学校”,白人子弟前往就读为数不少,汉语总有一天能在加拿大找到它应有的地位。 中医中药被加拿大列为另类医学,其发展正在起步。 据史罗一的调查,向中医求诊的顾客,白人所占比例愈来愈大。 加拿大有42%的人曾使用非传统的另类医学,草药和维生素每年的营业额高达20亿加元。 在温哥华的中医诊所和中药店,依据中文电话簿的登记便有50家,多伦多93家,卡加利21家。 加拿大还有教授中医的学校,卑诗大学便设有中医有关的课程,维多利亚有一所教授中药的学校,卡加利有中医针炙学院。 这是否也象徵著中华文化的逐步进入加拿大的社会? 华人的文化,在史罗一看来,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文化,其结果是,华裔中有21%具大学的学位,其他族裔只有8%。 华裔在自然科学、工程、数学等专业领域就业的占华裔人口的26%,其他族裔只占13%。 华裔学生进入各地大学人数的不断增加,已让其他族裔的学生开始感受到升学的压力,而在功课上“见贤思齐” 。 这应也是华人文化对加拿大文化的一项冲击吧! 东西方文化的互相影响、互相冲击是必然的现象。 史罗一认为,包括加拿大在内的西方国家,在长久的物质文明后,已开始重视精神文明。 加拿大人向东方文化追寻以寻求更高的心灵境界,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渴望,再加上东方新移民,尤其华人新移民的急遽增加,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在加拿大产生愈来愈大的影响力。 美国对新移民采“大熔炉”政策,将各族裔的文化熔在美国文化的熔炉里;加拿大则采多元文化政策,鼓励新移民保存与发扬自己精致的文化,这也应是中华文化得以在加拿大展现其光芒的原因。
1534年一位年轻的法国探险家卡第耶 ( Jacques Cartier),循著前人的脚步来到了北美洲(虽然他原本的目的地也是中国),他延着圣罗伦斯河( St. Lawrence)航行,在今日的魁北克市一带登陆,并宣称这块土地的所有权为法国所有。 在卡第耶惊艳于这片美丽的土地之余,他由当地的原住民口中知道,从他所站立的山岗向下望去,那片广大的土地叫做 kebec,印地安语原意是河流变窄的地方,而这也就是今天魁北克( Quebec)这个名字的由来。 来到了加拿大,若不到她的历史发祥地,同时也是第一大省的魁北克一游,你无法为你的加拿大之旅画下完美的句号。 一般人提起到加拿大旅游,直觉的反应都是温哥华(Vancouver),维多利亚(Victoria)或是落矶山脉的一些个国家公园。 事实上,加拿大的开发与美国相同,都是由东部开始的,因此东部各省保留了更多、更丰富的历史遗迹。 如果说西部的卑诗省和亚伯达省让你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飨宴,那么东部的魁北克省代表的就是浓郁的人文气息。 魁北克省范围极大,南边与美国的纽约州相连,至北延申到北极圈中。 土地面积有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有660多万,其中约530万也就是近80%的人口以法语为母语。 街道名称、商店招牌、戏院、餐厅等各类指示性的文字都是以法文为主。 置身当中,你可能会产生时空错乱的感觉,不知就竟是身在北美还是欧洲。 而魁北克的文化和风俗与法国有如此密不可分的关系,事实上与当年初期开发的历史背景有关。
虽然加拿大人普遍给人的印象是他们经常认为自己居住在美国第五十一个州,但两份最新的民意调查显示,原来他们无意加入美国的大家庭。 据星岛日报讯,当NFO CFgroup公司向被访者发问加拿大应否成为美国的一部份时,边境两地的居民皆显得冷淡。 只有百分之十九的加拿大被访者表示对该变动感兴趣,而百分之十四的美国人表示欢迎他们北方的邻居加盟。 在调查中,魁省对加美统一最支持,有百分之二十八表示那是一个好构思。 NFO CFgroup公共事务部董事David Stark称,加拿大人有时候感觉美国会有兴趣招揽部份加拿大,但调查数据显示,美国并不热衷于组成北美洲国家。 民意调查亦发现,加拿大虽然在联合国的人力发展指数中落后,但国民仍对他们的祖国竖起大拇指。 在三千零二十二名接受访问的加拿大人中,差不多有百分之九十四表示他们的国家是最好的,或是全世界其中一个最宜居住的国家。 其中,草原省份(百分之七十八点六)及大西洋省份(百分之七十七点九)的省民显得最爱国,而魁省省民(百分之五十三)给予加国现况最低评价。 Stark表示对数字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他们数年前问到加拿大人对于居住在加国是否感到庆幸时,也得到类似的答案。 周三发表的联合国人力发展指数将加拿大排在第三位。 加国在二千零一年之前连续七年,一直名列榜首。 瑞典及挪威分别在二零零二年得冠、亚军。 该联合国指数根据国民的寿命、教育水平及个人收入来为一百七十三个国家排名。 调查亦向加拿大的被访者发问:“若你今天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国家出生,你会选择那一个国家?”有百分之七十七表示会选择加拿大,约有百分之六选择美国。
加拿大统计局上周四发布一份报告指出,加国伴侣选择同居愈来愈多,趋势显示,两性传统婚姻将有可能被同居关系取代。 多城华裔婚姻问题专家表示,这是今日社会性解放、女性经济自主独立及教育程度提高导致,在华人社区,年青一代亦大多视先同居后结婚为两人未来共渡一生的试金石。 多城华人家居协会会长,婚姻问题专家高阮德庄昨称,加统计局于上周四发布有关2001年,全国两性伴侣关系的报告指出,去年近120万对伴侣放弃结婚而选择同居关系,比1995年上升二成。 相比下,婚姻伴侣只上升3%。 另外,去年50岁至69岁的加拿大人中,仍有九成选择结婚而非同居,但年龄介乎30至39岁的男女,则有四成倾向同居,这显示出,随着女权高涨,女性在今日可以完全经济独立及教育普及下,加上性解放的大趋势,在现代社会,两性同居将会愈来愈普及化及获得社会的认同。 高阮德庄称,今日年轻一代两性伴侣选择同居愈来愈多,并不关乎传统的婚姻制度或基础是否受到冲击,有没有需要继续保留的必要及对同居行为对或错的区分。 而是在男女平等,在经济各自可以独立基础上,不少年轻的伴侣认为共同生活的基础,在于双方的感情,而非决定在于一纸婚书。 其实,不少选择同居的男女,他们是以先同居后结婚的观念来看待两人未来的日子。 换言之,以同居作为婚姻的试金石。 不少同居伴侣,最终亦会踏上红地毯,正式结婚。 高阮德庄强调,在年长一辈,特别是华人的传统两性观念,未结婚而同居的两性关系,终是不大接受,认为男女双方对感情及责任都不大认真,这种观念,已经过时。 个人认为,同居男女,他俩的关系和感情,绝不逊于传统婚姻的夫妇,否则,若然是对两性关系随便的,大可以玩一夜情,无需两人一同生活。 况且,今日时代,同居与婚姻的法律效用,已大同小异,同居伴侣,已成为婚姻的普通法,在财务及子女供养同样受到法律保障。 “在华人社区方面,个人接触的婚姻状况中,20多岁至30多岁的年轻华裔男女,选择同居生活已十分普遍。 主要原因是今日的华裔女性,较她们母亲及年长一辈,更有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在男女平等,经济独立,受过高等教育及西方性开放思潮影响下,不少华人时代女性,亦多选择同居,形成在今日华人社会里,同居已如结婚的一样流行,且同居的趋势是有增无减。 ” 高阮德庄奉劝部分思想较为守旧的华人父母,应以平常心来看待及接受子女同居关系。 这是一股随着社会架构转型,两性关系转变的时代潮流,任谁都无力抵抗或阻止。 纵然,子女真的选择同居,父母若希望与子女保持友好亲密关系的,就应以开明乐意的态度接受事实,否则,恐怕彼此关系会因而恶化。 “而在中年男女伴侣关系上,虽然目前仍以选择传统婚姻占大多数,但事实上,不少丧偶或已仳离的中年男女,亦不少倾向找个伴侣同居,因为少了一份婚姻的束缚,但又有一名伴侣共同生活,亦已蔚然成风。 ”
问:在加拿大如何做生意? 答:在加拿大,人民的最基本生活都得到了保障。 人们不会不择手段地赚钱。 事实上,钱在大多数加拿大人中不是第一重要的。 当您在某方面生意成功后,别人不会蜂拥而来步您的后尘。 您可以把您的生意发扬光大,不需象在国内那样什么生意都去做一下。 美国、加拿大的公司特别重视信用。 一般公司的操作都是先发货,再收钱。 骗钱的不多。 问:在加拿大如何开店? 答:在加拿大开店做生意是很有学问的。 自己开店的风险很大,失败率很高。 成功率高的是开一家已成功运作连锁店的分店。 但您需要付一大笔钱给连锁店以取得用招牌的特权。 虽然连锁店不易失败,但也不会有大的发展。 问:如何拓展美国、加拿大的市场? 答:美国、加拿大的消费市场很大,也很成熟。 大公司做广告主要宣传其品牌,例如,他们会不惜代价请名人在电视上做广告,或在运动会上大力赞助比赛。 如果您开的只是夫妻店那样的公司,您只能先把眼光放在您所在的地方。 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大力开拓本地区的市常常用的开拓市场的方法如:在电话黄页上做广告;在报纸上做广告;派发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