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样题材的《英雄》来推测,《十面埋伏》未必能成为张艺谋的最好作品,但是野心勃勃的投资方代表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董事长张伟平却在以史无前例的运作方式调用一切可以调用的手段来宣传这部影片:音像版权喊出2000千万的天价;举办全球首映庆典的北京工人体育馆里里外外装饰一新;典礼活动耗资两三千万元,仅中央电视台现场录播费用就达1000万元;首映直播权已经卖到全国6个城市,主会场信号通过卫星同步传输到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厦门等分会场,各会场观众总数超过3万,电视观众将逾6亿……庆典活动由张艺谋本人亲自策划并担任艺术总监。 二张显然要把工程浩大的首映礼打造成“春节晚会”那样的民族盛事,不过可以确知本次首映活动将会像同样在阴谋支配下用人海战术掀起滚滚文化热浪的所谓“国产电影节”一样充斥喧宾夺主、辞不达意的歌舞狂欢:巨星云集、视听盛宴,一切都是为了电影,而整场活动中真正的主角“电影”又恰恰成为最不重要的部分,《十面埋伏》居然羞羞答答遮遮掩掩地不肯走到前台–宣传方一直声称所作所为必将突破传统电影首映式,但个人以为宣传方所谓的突破其实就是首映典礼不播放整部影片。 只放映10分钟的精彩片段、删节镜头、拍摄花絮和笑场镜头!–这还叫电影首映式吗?在这个“首映式”上根本没有电影的首映,这个“首映式”更像在庆祝某部伟大电影的诞生!如此地为并不确知的“幸福”而欢欣鼓舞自我陶醉,太朝鲜了吧?! 围绕残缺电影展开的各种朝鲜的阿里郎式的宣传活动根本就是一种艺术阴谋:宣传影片多花点钱本无可厚非,美国影片《珍珠港》首映式耗资就超过500万美元,但人家把二战老兵、高级军官和电影明星等共2000多人请到航空母舰上观看影片,还算主题突出,思路对头,伞兵降落、焰火升腾都是陪衬,在巨大屏幕前观看影片才是重头戏。 《十面埋伏》倒是把重要场景牡丹坊“整体复制”到晚会现场,但是“牡丹坊”在那儿只作为舞台道具而存在,在这里没有电影上演,只有文艺演出–如果到了票价480元-1800元的首映式上电影《十面埋伏》还纯属广告性质没有掀起盖头继续搞商业悬念,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宣传单位玩得就是阴谋:极尽铺张,可以最大程度的吸引眼球,遮盖全片,又可以使首映式后可能出现的所有不利于影片宣传发行的言论丧失立论根基,到场媒体的报道深度大受限制,一句“没看过整部电影就没有资格评论”就可以打灭所有反对的声音,不失为汲取《英雄》教训钳制各界言论达到阴谋目的的有效手段。 够了,以如此有中国特色的方式炒卖电影,该有人吐了。 中国有句老话:捧得越高,摔得越重,既然有了《英雄》的教训就不应该如此兴师动众地致力于吸引和转移观众视线,不怕《十面埋伏》掀开盖头,口碑比《英雄》更差?!对了,商人奉行利益至上,就算《英雄》不是好电影,毕竟也在国内赚了2.5亿!只是苦了被捆绑到经济航母上名节不保的电影大师张艺谋–如果他也蜕变为商人,那是他自己的事情,只是莫怪别人评头论足。 张艺谋的电影曾经代表中国电影的巅峰,担任影片《黄土地》(1985 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第七届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最佳摄影奖)摄影师,一鸣惊人;到处得奖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1987 获第八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十一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三十八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金熊奖),将第五代运动推至高潮,完美的形式、独立的精神,大师功绩,彪炳史册。 其实张艺谋的“发迹”,亦得惠于“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宣传,成名之后,张艺谋成了世界级电影节上的座上宾,携新作参展、拿奖再回国宣传放映也成为标准化流程,像陈凯歌的《霸王别姬》(1992 荣获第46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大奖:金棕榈最佳影片奖)先上映获得良好评价再端到国际上拿奖的事张艺谋几乎一次没干过–这说明张艺谋较识时务善于借势。 《菊豆》(1990 获第四十三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大红灯笼高高挂》(1991 获意大利第四十八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秋菊打官司》(1992 获意大利第四十九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等几部影片使张艺谋电影在国际和国内打响知名度,高扬反封建旗帜的《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暂时遭当局封禁也成了用来推助宣传声势的“炒料”。 第一次挫折,应该是1994年在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荣获三个奖项却不容许在国内上映的《活着》。 从一个影迷的角度去看,张艺谋至今只拍过两部电影:《红高粱》和《活着》,两部作品中富于开创性的激情和写实手法在中国电影中前所未有,堪称世纪之作。 对艺术家而言,创作达至顶点之后,即是低落的开始。 此后张艺谋一直在尝试闯出新路,开始涉足倾向娱乐性更加通俗化的题材,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1995)、《有话好好说》(1996)、《一个都不能少》(1998)、《我的父亲母亲》(1999)、《幸福时光》(2000),这些作品大多只能在国际上混个技术奖什么的,却在中国电影“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吃香喝辣,当他沦为国产主旋律电影创作集群中的“先锋人物”,其作品就必将逐渐流失与世界进行话语沟通的能力。 中国电影经典之作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1993)和陈凯歌的《刺秦》(1997)都是以牺牲投资人的金钱为代价换来,张艺谋再也不会做这样的“傻事”!精明的张艺谋开始一步步地学会了操纵电影经济…… 电影方面的成就确立了张艺谋的权威地位,被誉为“极富想像力的亚洲第一色彩大师”的他最喜好有中国特色的红色,这种贵族颜色也一度成为张艺谋电影的显著标志,并构建了一种强势的垄断的视觉文化,张艺谋的视觉文化。 这种文化造成的恶果是大多数人必须以仰视的姿态面对色彩尊贵的张艺谋电影,就算张艺谋主动把镜头沉入“生活底层”(《秋菊打官司》、《有话好好说》、《幸福时光》),观众也很难产生共鸣投入其间,因为张艺谋作品中的映像已经不是“生活真实”而是经作者深思熟虑后高度提炼的“艺术真实”。 当这种将世俗生活奇观化的处理手段被奉为经典模式并受到全民追捧之后,张艺谋式的视觉产品大举进犯其他视觉艺术领域即成可能,这一过程既完成了艺术的互动和互补,又潜藏着巨大的商机,可以大力拉动时尚文化消费,促进国民经济。 于是,张艺谋成了精。 搞电影创作时自成大家气派,转行经营其他门类,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一样气象万千、受人瞩目。 1998年,意大利实景古典歌剧《图兰朵》在太庙演出,张艺谋真对得起1500万美元的巨额投资,居然搭建了长150米、高45米的世界最大舞台!演出票价炒到2000美元一张,10场爆满后又加演一场! 2003年,韩国出资60亿韩元(相当于4000万元人民币),请他把《图兰朵》搬到的韩国人心目中的圣地足能容纳6万观众的上岩洞足球场(2002年世界杯韩国队进球最多的场地),可谓给足面子!《图兰朵》赴韩演出预计观众14万,组织者可盈利30亿韩元! 他还用近5年的时间筹备以天然景观为舞台总投资达两亿人民币的实景歌剧《印象.刘三姐》,该剧演员人数超过700,“舞台”方圆两公里,堪称全球最大的山水实景演出。 然后是盛演一时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做重大改版,2003年,张艺谋跑到中央芭蕾舞团上了一阵班,地球没他肯定不转了:当编剧当导演当艺术总监,京剧加芭蕾、旗袍芭蕾,中西文化合璧、现代与传统理念冲突,看看这出舞剧贩卖的艺术是何等货色吧:“……用细腻的舞蹈语汇表达了封建大家族锦衣玉食掩盖下的妇女内心的孤独无助和对爱情、自由的向往……” –跟《桔子红了》之类又酸又臭的国产都市言情偶像电视连续剧可有两样? 偏偏这种事,由张艺谋做了。 加上执导申奥、申博宣传片和天坛祈年殿中国印揭幕晚会等创举,说张艺谋是制造视觉中国的第一人,恐不为过…… 那么,拍摄有史以来最昂贵武侠巨片《英雄》,便也理所应当了。 该片投资3000万美元,可谓野心不小,不过剧本之弱,使这部电影成为一豪华的垃圾桶,好看不假,却也恶名远扬。 《英雄》中居然是没有英雄的,《红高粱》中自由狂放的“我爷爷”、“我奶奶”死了,《活着》中品质坚韧的平民不见了,无名、残剑、飞雪,冷血而空洞的人物,作为体现导演媚上意念的符号,缺乏人性内涵。 整部电影,异常抢眼又不知所云……说白了,张艺谋是想借着武侠影视剧热大捞一票,结果落得个和二中(黄建中《笑傲江湖》、张纪中《射雕英雄传》)一般下场。 武侠片这块骨头,无论如何不是内地导演该啃的骨头–有香港电影人就够了。 仅仅有一时的头脑发热或者自以为占有着优越于港台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国产片导演的思路本身就限定其不能做武侠题材电影的创作核心。 偏偏张艺谋武侠情结不改,又倾力奉献《十面埋伏》,做的再好,可能超越《东方不败》吗?绝对不可能。…
卑诗大学(UBC)负责清洁服务的一名经理人,由于要求两名在“工作”时说自己母语的清洁工上工时间要说英语,目前面临一起侵犯人权的投诉风暴。 根据代表两名卑大清洁工的工会所提出的投诉状,两名卑大清洁服务的妇女在工作时私人交谈,但经理贝菈(Belle Dale-Wills)接近她们后,听到她们使用自己的母语交谈,要求她们停止。 加拿大公共雇员工会(CUPE)的区域发言人康妮(Connie Credico)说,这名经理人告诉两名当事人在工作场所要说英语,这是卑诗大学的政策。 但康妮说,其中一名妇女当时已经下工,在办公室以外的区域做私人交谈,与工作及其它员工毫无关连。 据了解,就在几个星期前。 这名卑大清洁服务经理人贝菈还获得卑诗校长杰出服务奖,该大学 5 月号刊物也描述她为一位投入的沟通者,使得员工有动机感,具认同感,及有价值感。 但根据工会的说法,这名经理人反对工作人员之间有友谊性的对话。 康妮表示,她不了解为何这样会造成困扰,会造成问题。 她也不认为在私人交谈时使用自己的母语上有任何正式之限制。 康妮说,该工会已经立即提出控诉,同时因为无法与卑诗大学解决这个问题,全案已经在进行仲裁的程序当中。 该工会也于 6 月中旬向卑诗人权委员会提出申诉,该会现正在决定是否要举行本案的听证会。 卑诗大学这名清洁服务的经理人迄今并未对全案做出任何评论,但卑大的发言人马格雷(Scott Macrae s)说,该校并没有特别的语言政策,也从来没有阻止在工作场所说英文以外的语言。 他说,大家在工作时都是说英文,但休息时可以自由地说自己的语言。 一非牟利、旨在服务加拿大移民与难民的组织── MOSAIC,其执行董事纳兹吉( Eyob Naizghi)则形容卑大这起事件为不幸的事故。 她说,全案反应出一个大机构对温哥华这个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无动于衷。 除非对工作表现有影响,不然这样的限制一定有问题。
一民间协会最近敦促安省自由党政府兑现其竞选承诺,下令实施汽油掺杂酒精计划,并称此举可令安省的汽油零售价格每升可降低 7 分。 作为一家提倡使用酒精和生物柴油等可再生燃料的团体,加拿大再生燃料协会昨天在记者会上说,他们进行的研究发现,如果在燃料内加入酒精,将可提升汽油的供应量,依据市场的供需规律,这会导致油价下跌,而且酒精的价格本来就比汽油低。 但加拿大再生燃料协会主席泰纳耶克承认,无法保证石油公司会将由此节省下来的钱全部在油价上反映出来,亦即消费者不一定能够享受到全部的实惠。 在去年秋季的省选中,自由党人说,他们如上台执政,到 2007 年时将要求汽油中掺杂入 5% 的酒精,至 2010 年时这个比例要上升为10%。 自由党人当时表示,这项改变至少将导致兴建五座酒精厂,为此投资接近 5 亿元,直接和间接地新增工作机会约 3000 份。 一些石油公司已在考虑在汽油中掺入酒精,以减少环境污染。 泰纳耶克说,太阳石油公司(Sunoco)已开始在汽油中掺入酒精。 由玉米、小麦、稻草、麦秸等植物酿制而成的酒精,是一种高辛烷值燃料,在掺入汽油后,可使这种混合燃料在燃烧时排放出较少的温室气体。 安省能源厅长邓肯的发言人罗伯逊表示,省政府正在和有关方面商谈此事,以确实省政府如何兑现自己的竞选诺言。 缅尼托巴和沙斯卡其旺两省政府,去年均立法要求石油公司在汽油中加入更多的酒精,美国的一些州也已作出同样的规定。
两名华裔高中生荣登多伦多和皮尔郡教育局 2004 年高中毕业生成绩排行榜首,再次展现华裔学子的优良品质。 据世界日报报道,多伦多教育局今年高中毕业成绩名列第一的是来自中国广东的女生王玉君(Yu Jung ‘Jenny’ Wang 译音),王玉君今年 18 岁,是Danforth Collegiate Institute 的学生,她的平均成绩为 99.3%,为多伦多教育局属下学校 6276 名学生之冠。 王玉君和父亲于 1994 年从广东移民来加,与三年前移居多伦多的母亲团聚。 王玉君目前仍在澳洲参加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比赛(International Biology Olympiad)。 皮尔郡教育局高中毕业成绩名列第一为密西沙加 Gordon Graydon Memorial Secondary School 学生李沛霖 (William Li),他的平均成绩为 98.8%。 他说,取得好成绩的秘诀是勤奋和善用时间。 据报道,李沛霖平时为其他学生做家教时体会到,家教对于自己的学习很有帮助,在为别人解释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帮助自己更好理解这些问题。 他甚至将家教拓展成为自己一门生意。 他从安省经济发展暨贸易厅的一个帮助学生开展暑期生意的计划中获得资助,这项计划不但为学生们提供谘询辅导,还提供最高 3000 元的经费。 李沛霖与几名同学合作,“ William…
7月12日晚士嘉堡区不幸溺毙的四岁女童一家来自湖南株洲市。 有报道说,父母移民在先,女童是与外婆一起来的,女童的外婆年龄约50左右,身材瘦小,据说曾经是国家4级体操运动员。 父亲陈星壮从事电脑工作,母亲无工作,身体欠佳。 据星星生活报道,警方在验尸后并没有公布女童的死亡原因,也没有透露女童及其家人的姓名与身份。 由于疑点重重,且尚未确定这是一宗普通的溺毙事件,警方凶案组已经介入。 在普通话译员的协助下,警方对女童的家长和租客进行调查,因为存在诸多疑点,警方表示可能会需要数日,以确定此案究竟是有意谋杀,还是家庭悲剧。 有报导称,陈星壮移民抵多4年多,曾从事的是电脑工作,但最近刚失业。 女孩是独女,家还住着五十多岁的外婆,平日帮忙照顾小孩。 该小区建成至今有5到8年,当事人的房子算比较新,4年左右,小区里住的大部分都是是华人。 住在对门的邻居告诉记者,该户人家才搬来一年左右,女孩较偏瘦,短头发,不怎么喜欢说话,疑有语言障碍,只听到过女孩会说“Hello”。 另据报导,这一家人在 2002 年 7 月 5 日搬进此处。 事发后,女孩的父母、及外婆均已被带到警察局问话。 据13日记者现场采访报导,这是一幢3层的Townhouse,其中有房间分别出租给就读于附近Centennial College的两个学生。 女童的父母亲说,周一6:30左右他们把女儿放到床上,一小时之后他们在家中的浴缸里发现了女儿已经没有生息的尸体。 当时,浴缸里明显盛满水和一些衣服。 小女孩被送往士嘉堡Centenary医院时已经宣布死亡。 警察42分局目前已把该案定为可疑性死亡。
耿朝辉坠楼悲剧发生,引发了社区的大量关注,加拿大中加贸易促进会更是与明报合作,自本周一起刊登大幅广告,向正处于失业困境中的666户中国新移民免费赠阅为期4周的《明报》,反响颇佳。 但在赠阅过程中,竟也出现不合条件的老移民贪小便宜的事件,给这项慈善活动插入了一些不和谐音。 据介绍,这次活动是受大陆移民耿朝辉坠楼悲剧的震撼,中加贸易促进会为帮助广大新移民获取更多实用招工信息,而与明报合作推出。 该会周一、周二两天连续在《明报》头版刊登半版广告,免费向666户中国新移民家庭赠阅为期四周的《明报》,而之所以选择666这个数字,也是希望新移民来到加拿大以后能够有个顺利的新生活。 该活动一经推出,即获得热烈的反响,周一刊登获赠阅办法广告的报纸刚刚出街不久,明报接待处就接获大量的电话查询,早晨9时起,读者就开始上门办理赠阅手续。 但是,其间却发生了不应有的小插曲。 据明报接待处的职员介绍,在她们周一刚刚上班的时候,就有一位讲广东话的中年男子前来办理赠阅手续。 该男子称,他一早已看到其订阅的《明报》上刊登的赠阅广告,于是前来办理手续,还催促她们尽快把赠阅用的“精明券”给他,他着急赶着上班。 在接待人员忙于办理准备工作而未处理他的手续后,该张(cheung)姓男子于半个小时后又折返回来,等候期间,有职员问“你来加多久了?”他回答说:“好几年。 ”并强调,广告上并没有指明,他不可以获得赠阅。 对此,接待处的职员颇有微词,她们说:“既然这名男士本身已订阅《明报》,又赶着去上班,说明他并非失业的新移民,为什么还要领取报纸?”。 但更为可惜的是,这种事件还不是只有这一例。 中午时分,两名衣着时髦、珠光宝气的中年女子前来查询赠阅事宜。 接待人员向两位女士耐心解释说,这次的赠阅是面向失业的中国新移民家庭,以给他们提供招工资讯。 这时,两位女士面露难为之色,其中一名女士当场用广东话责怪同伴:“你怎么不看清楚就来了!” 一位婆婆也打来电话咨询赠阅,并开口问到“什么是新移民?”,在接待人员询问她来加多少年时,得到的回答竟是:“10年”。 该接待人员认为,定居加拿大10年的移民应算不上新移民了。 加中贸易促进会会长范京辉表示,当初他们在策划此项活动的时候也曾想过要新移民在办理赠阅手续的时候提供失业证明,但考虑到一些新移民来加后一直没有找到工作,无从提供失业证明,因此简化手续,只要求新移民提供枫叶卡、健康卡等个人身份证明即可。 他说,因为赠阅的数量有限,为让真正有需求的新移民获得宝贵咨询,希望已就业的新移民或定居加过多年的老移民能够体谅该会的一片苦心,并将上述信息传递给那些正处于失业困境的中国新移民。
7月5日中午,我去见《国民邮报》的评论部主编乔纳森·凯伊。 因为这是我到加拿大以来第一次正式搞专业调查,艾琳请了博士生史迪文陪同我。 《国民邮报》(National Post)是加拿大仅有的两张全国性大报之一,是著名的政治上持保守立场的右翼报纸。 右翼在加拿大不大受欢迎,《国民邮报》则逆水行舟,很有点“反潮流”精神,让我特别感兴趣。 乔纳森领我和史迪文在他们的编辑部转了一圈,然后建议去饭馆谈——他还没吃午饭。 餐馆离报社不远,步行三四分钟就到了。 在餐桌边一坐下,我们的谈话就开始了,主要是我提问,乔纳森作答。 乔纳森为人坦率,说话简明扼要。 “人们都说《国民邮报》是右翼报纸。 你们是否公开声明自己的右翼立场?”我问。 是的。 我们的立场是公开的,比如主张自由市场、支持美国等。 ”乔纳森回答。 成为一张右翼报纸,这是你们政治上的选择,还是市场的选择?”我问。 是政治选择。 《国民邮报》创刊前,加拿大绝大多数报纸是左翼报纸,需要有一张右翼报纸来平衡舆论。 ”乔纳森回答。 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一个编辑或记者实际上是左翼人士,因为在你们的报纸工作,他撰写报道时必须持右翼观点?”我问。 在我们评论部,你刚才见过的那个叫亚当·罗万斯基的,就是一个思想相当左倾的人。 但写评论时,他需要持右翼观点。 ”乔纳森回答。 这是不是你们的一条规定?”我问。 是的。 ”乔纳森回答。 新闻理论说,新闻应该中立、公允和客观。 你怎么看?”我问。 那是做不到的。 不要说新闻评论,即使新闻报道也不容易做到。 你知道,新闻报道是要经过选择的。 ”乔纳森回答。 乔纳森一直很镇定,只在我惊奇他们的编辑部管理、同时谈到我们的管理时,他才露出惊讶。 我问:“如果记者漏报了新闻或编辑的工作出了错,你们怎么对待?”乔纳森说:“把他们出的错告诉他们。 如果需要,我们会刊登错误更正。 ”“有没有经济上的处罚?”我问。 没有。 ”他说。 如果记者采写到很好的独家新闻,有没有奖金?”我问。 没有。 ”他回答。…
上周末,新华社记者参加了加拿大统计局的乔治·塞邦尼迪斯在其渥太华西区家中举行的一个晚会。 乔治说,他即将于本月14日去希腊雅典参加接待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工作,因此,他邀请朋友到家中分享他的喜悦与欢乐。 乔治是一位数学博士,一直与数字打交道,他的业余爱好也不是体育,而是音乐。 一位与体育毫不搭界的加拿大人去雅典参加接待中国奥运代表团的工作,听起来似乎有些离奇。 但乔治去做这一工作并非没有缘故。 乔治与希腊和中国有着特殊关系。 首先他是希腊裔加拿大人,希腊是他的祖籍国,因此,在雅典举办奥运会使这位希腊的“海外游子”特别兴奋。 晚会上,他告诉记者,这两年他一直都在争取为雅典奥运会做些什么,以表达自己对祖国的一片情意。 现在他终于如愿以偿。 应希腊奥组委的邀请,他将进驻奥运村,参与接待中国奥运会代表团的工作。 乔治是一位热爱中国文化的加拿大人。 他作为加拿大的一位民歌手,曾9次应邀到中国北京、上海、武汉、南宁等地进行表演。 他能用英语、法语、希腊语、汉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演唱民歌。 但他唱得最多的是希腊和中国的民歌。 乔治也能说一些简单的中文。 在加拿大的华人社团里,乔治颇有些名气。 他说他自己已经是半个中国人了。 在晚会上,他弹奏着希腊乐器“布舒奇”,用中文为大家演唱了《大坂城的姑娘》等中国民歌,博得了一片掌声。 除了民歌,乔治还能演唱其他一些中文流行歌曲。 谈起将在雅典奥运会期间接待中国运动员的工作时,乔治兴奋地告诉记者,这个机会对他来说太难得了。 他说,中国是一个体育强国,能为中国这样强大的奥运代表团服务,能有机会接触优秀的中国运动员和观看到中国运动员的精彩比赛,他感到无比骄傲。 他相信,中国运动员在雅典奥运会上一定能取得骄人的成绩。 他还表示,在为中国代表团做好各种联络工作的同时,将利用一切空余的时间,为中国运动员进行歌唱表演,让中国运动员在希腊过得更开心。 为此,他将把他的吉他、“布舒奇”等乐器带到雅典奥运村。 参加晚会的加拿大、希腊和中国的朋友们都称赞乔治是加拿大、中国和希腊三国之间的一位特殊“友好使者”。 在晚会快结束时,乔治拿出了一支奥运会火炬。 这支火炬是他6月20日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参加奥运火炬传递活动时获得的礼物。 当他把象征和平与友谊的奥运火炬再次点燃并高高举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会聚到火炬下。 举着火炬的乔治兴奋地向大家宣布了他的美好心愿:希望从雅典走向北京,希望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上相聚。 (胡光耀)
昨天,记者采访了香港恒艺亚洲负责人丘亚葵先生。 据他透露,在明年于红馆举行的顾家辉演唱会将会是他的最后一场演唱会,之后他将回加拿大隐居生活。 从此隐居不做演唱会 昨天有消息指明年顾家辉演唱会将是他的“荣休”之作。 演唱会主办方丘亚葵向记者证实:“这的确是顾家辉的最后一次演唱会,今后辉哥将不再做演唱会,回加拿大隐居。 ” 丘亚葵还透露,演唱会将于明年2月9日(农历正月初一)举行,目前很多细节仍未落实,和顾嘉辉仍未见面讨论,要等顾家辉7月24日从加拿大回香港开会再决定。 但他表示黄沾、郑少秋、关菊英,凌波等都有可能担任嘉宾,而甄妮的则未最后决定,黄耀明由于即将推出向顾嘉辉致敬的唱片,也会在演唱会上担任嘉宾。 许冠杰后再创辉煌 当记者问到许冠杰演唱会如此成功,恒艺亚洲有否考虑会借明年顾家辉演唱会再创“辉煌”时,丘亚葵回应顾家辉的经典歌曲在香港家喻户晓,是粤语流行歌的创始人之一,对这次演唱会他很有信心。 还有机会写歌 另当记者致电顾家辉的好友兼经纪人范志荣时,他表示目前顾家辉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于有人传其患老年痴呆症纯属谣言。 目前顾家辉已在加拿大定居,这次回香港开演唱会极有可能是最后一次。 但由于只是初步构思,许多事情仍未能决定。 当问到为何这次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开演唱会,是否与许冠杰演唱会的大热有关。 范志荣说:“之前辉哥曾在恒艺亚洲做过两次演唱会,分别是1998年9场的真友情演唱会和1999年10月底16场的‘辉黄2000’演唱会,这两次合作都非常成功,而今年他们举办的许冠杰演唱会也为香港市民带来很多欢乐。 希望到明年2005的演唱会能做到最好。 ”当记者问到范志荣关于顾家辉“退休”或“隐居”的情况时,他表示演唱会可能是最后一场,但以后是否还会为别的歌手写歌则未知,像近来黄耀明的新碟中也有顾家辉写的新歌,这要看顾家辉的身体状况和他的意见而定。 顾家辉演唱会之后将隐居远离乐坛。
本网注:此文为署名为“老农民”的文章,在原论坛“卑诗华人社区”已标注为“转帖”。 如有知道原出处和作者的网友请通知我们,以便我们正确标注来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媒体说:“加拿大是最适合于人类生活的地方”,大量同胞蜂拥至此,主要也都是基于这个原因。 俺认为:要在这个“最适合于人类生活的地方”落地生根还得需要最少两个条件来支持才行: 是良好的心态(包括心理文化,心理素质等…) 是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老人家常常说:花死钱不如花生钱。 这就是为什么要工作!) 其实在将来的生活中第一条比第二条重要,也很深奥,更需要时间来慢慢领会。 由于第二是眼前要生存的事情,在此第一条就先不谈了… 这几天又发现板子里不少的朋友为了工作而烦恼。 老农民还是跟以前些日子一样,挺闲的…呵呵!所以,下面的资料是从不同的网站收集回来的,再加上自己的一些经历。 希望能给新老移民一些帮助! 一. 工作的信息如何找 人人都有自己找工作的经验,并且每个移民找工作的经历都可以写一本书,但我们知道的并不多。 很多人认为找工作的渠道就这几样东西: 亲戚朋友的介绍, 网上或报纸上的招聘, 劳务中介。 其实,找工的方式有很多种,它们的有效率用百分比来表示: 利用互联网来看公司网站,中介网站,或者把自己的简历贴在网站上等人来看。 (1%) 随意地挑选报纸,电话簿上的公司,寄出自己的简历。 (7%) 应聘自己行内发行的专业杂志,新闻简报上的招聘广告。 (7%) 应聘登载在本地报纸上的招工广告。 (5-24%,取决于工资要求) 通过私人的就业中介。 (5-24%,取决于工资要求) 参加招聘会,和雇主直接见面,当面由雇主挑选。 (8%) 和以前的老师,教授联系,看有没有门路。 (12%) 通过当地政府人力资源部就业辅助中心寻求机会。 (14%) 向朋友,旧同事,老乡,亲戚打听,看他们有没有好介绍。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