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何人:加拿大-隐性种族歧视的王国

以下是刊登在第139期《蒙城华人报》的何人先生撰写的文章全文:________________ 《国家邮报》2004年12月29日报道称”中国情报部门利用在加拿大的中国留学生、科学家、商人以及到加拿大访问的中国代表团,搜集有利于中国公司及军工集团发展的工业秘密及高科技资料。 ”尽管中国驻加拿大使馆人员已坚决否认有关指控,但在加拿大总理马丁2005年1月中旬对中国展开访问前夕,这一无中生有的报道还是引起了舆论关注和加拿大华人华侨的极大反响。 ——编者 《加拿大-隐性种族歧视的王国》是一本书名,它是由一位名叫Margaret Cannon 的加拿大白人于1995年写的。 作为Global and Mail资深记者和专栏作家,她根据自己的经历,深深体会到加拿大虽然在法律上禁止种族歧视,但以白人为主的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对有色人种的歧视仍然非常严重。 当然他们的歧视方法和花样不象以前那样公开赤裸,而是非常高明地利用各种机会和事件大作文章。 面对媒体的那种藏头露尾、闪烁其辞的手法,被歧视的族裔或群体通常无可奈何,一般难以作出恰当的反击。 许多人认为这并不奇怪,因为歧视到处都有。 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吧,北方人歧视南方人,城市的歧视农村的,沿海的歧视内地的…,总之,有人的地方就有歧视。 这种观点并不无道理,但是这种歧视是一种地域性的歧视,与本文所要谈的种族歧视有本质上的区别。 种族歧视是一个有权力的群体,通过对另一个比较弱小的群体的外表特点来定义这个群体的社会负面,并将自己的种种偏见强加在这个群体的头上。 种族歧视可以分为个人歧视、组织歧视、结构歧视和文化歧视等不同形式的歧视。 因此,种族歧视作为信仰和意识形态,是有系统的。 它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贬低某个少数民族群体,在组织和结构中设置障碍,限制少数民族或群体在教育、就业以及社会和政治参与中的各种机会,为社会、经济和权力不平等寻理由找借口。 如果某个少数民族或群体正好在文化方面有缺陷,又没有足够的组织力量来反抗种族歧视的攻击,这个少数民族或群体就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牺牲者。 地域性的歧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偏见,它很难上升到种族歧视那样有系统的,成为信仰和意识形态。 当年德国纳粹选择屠杀犹太人,首先应该说的是当时的西方社会大部分人在意识形态上已经认定犹太人这个群体应该铲除。 因为长期以来,犹太人在欧洲虽然在经济和科学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但犹太人在人们心目中始终是贪婪吝啬,自私自利,只顾赚钱,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的一群吸血鬼。 当德国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后,德意志民族主义受到了严重挫伤,民气不振,危机四起,矛盾重重。 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希特勒很自然地拿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有许多社会负面的犹太人开刀,轻而易举地把民怨转嫁到犹太人身上。 从理论上来说,希特勒利用了对犹太人这个群体的种族歧视,转化了社会矛盾,重振了德意志民族主义,是当时德国社会的一种需要。 可怜的犹太人成为德国社会的一种需要,被一批批地送往焚化炉。 值得庆幸的是那种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也许已离我们远去。 我们现在生活在二十一世纪,而且居住在一个相对比较友善的国度里。 很难想象会有一天,我们华人也成为加拿大社会的一种需要,像犹太人一样一批一批地被送往焚化炉。 然而,就象专栏作家 Margaret Cannon在她的书中指出的那样,以白人为主的加拿大主流社会对少数民族,尤其对中国人和黑人等有色人种的歧视从未停止过;尽管加拿大每年被联合国评为世界上最可居住国家之一,可她却是一个隐性的种族歧视的王国。 不少人也许知道,加拿大从立国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整整的一百年间,加拿大联邦政府公开实行了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政策,我们华人是除了土著民族以外的最受歧视和最受剥削的一个群体。 有一位学者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出于社会的某些需要,长期以来,加拿大同美国一样,将华人视为这个国家不可缺少的敌人”〔(李胜生,1990);(萨克斯顿,1971)〕。 他们为什么要这样歧视我们华人呢? 许多人认为西方社会对华人的种族歧视是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所至,是华人自身的许多缺点,尤其是与当地社会格格不入的原因造成的。 然而,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学者研究表明,种族歧视其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需要,更确切地说是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化的需要。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周期性的,经济繁荣时需要劳动力,经济萧条时则需要裁员。 为了解决劳动力的供求问题,市场上通常需要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尤其是廉价劳动力的储备。…

去年12月失业率降至7%3年来最低

去年12月本国就业市场因全职工作稳步扬升,致使失业率降至7%水平,写下逾3年来最低纪录。 加拿大统计局周五指出,稳健的经济使得上个月就业市场增加3万3500份全职工作,使得去年全年就业市场新增工作总数增加约22万8000份,比2003年增长1.4%。 12月就业市场强劲的表现,压低失业率至7%水平,此系自2001年5月以来所首见。 但去年全年新增工作的成长率,仍比2003年报出的1.8%增长率来得低。 经济专家表示,昨天出炉的就业市场数据,显示出加国经济犹在扩张,但增长程度已放缓。 此项报告,加上美国昨天报出的失业率仅5.4%的数据,足够令加元获得提振。 满银利时证券资深经济专家道格·波特表示,上个月与去年的就业增长,其强劲程度足以吸纳任何就业市场新增之生力军,但却不足以强到令中央银行持续加息。 道银的马克·李维斯克则表示,新出炉的数据进一步反映出加国经济并未崩解。 但鉴于经济不明朗阴影仍未消失,使得李维斯克认为,央行应不致于冒险在短期内采取加息作法。 央行下一次调整利率例会将在1月25日,李维斯克表示,央行可能会一直等到夏天才会再加息。 目前加国隔夜拆息利率为2.5厘。 央行曾在去年秋天两度调升利率,以防范经济过热及抑制通膨。 然而,经济成长率却低于预期,尤其是自2003年展开升值之旅的加元,总共大涨30%,使得出口业受创。 经济专家预测,去年全年的经济成长率预估值介于2.7%到3%之间,今年的成长幅度预期也差不多。 经济专家续表示,经济有可能更差,但也可能会好许多,惟增长幅度应不致于会强劲到足以引发通膨大幅升高。 加拿大劳工联盟资深经济专家安德鲁·杰克森表示,任何经济增长都被上升的企业盈利所吸收,而未转嫁到员工身上。 去年加国上班族薪资完全没有增长。 统计局表示,去年制造业受创严重,该业界劳动力在去年一年中流失了1.2%的人力。 目前制造业人力约比2002年近年尾的高峰期低了4.3%左右。 制造业疲弱的就业数字因建筑业的兴旺而遭抵消。 低利率驱使购屋及建屋的活动热络。 根据报告,去年建筑业工作数量增加了6.3%,其余相关的业别包括保险业,房地产,以及租赁业亦增长5.9%,升幅相当可观。 报告尚指出,去年12月及全年度的工作增长,基本上都属于全职工作。 统计局指出,去年多数省份的就业成长率都高于全国1.4%的平均成长率。 其中,布朗士维克省以3.2%的成长率居全国之冠。 纽芬兰省增长2.6%。 魁北克省及亚省则分别成长1%及0.9%。

去年第四季平均房价仍逆势上涨

房地产服务公司Royal LeP-age周五表示,去年第四季平均房价仍呈涨升,大异于传统上房价在年尾下滑的趋势。 Royal LePage指出,去年第四季标准型公寓大楼平均房价比2003年同期上涨7.3%,至17万2185元。 标准的两层楼独立屋平均售价,涨幅亦达6.3%,至30万2107元。 独立平房则上涨5.8%,至25万1238元。 报告发现,去年10到12月期间,在接受调查的15座城市中,有78个市场的独立平房房价涨幅高达88%,标准两层楼独立屋房价涨幅达86%,公寓大楼的房价涨幅达80%。 Royal LePage执行长菲尔·索波表示,虽然全国房屋空置数量都上升,但过去数年来房市累积的旺盛买气,于去年第四季仍持续,使得许多城市的平均房价仍能续创新高。 不过索波也表示,迈入2005年,预期房市买气将会放缓。 去年第四季平均房价涨幅最高的城市依序是温哥华、维多利亚,以及温尼辟,各类型房屋的价格涨幅都达二位数。 至去年12月31日止,西温地区一栋标准的两层楼独立屋房价,比2003年涨升20%,至72万元。 维多利亚一户公寓大楼平均价格涨幅达13%,至17万元。 以标准的两层楼独立屋来计,去年年底温哥华平均房价为52万4833元,涨幅11.9%。 多伦多44万3873元,涨幅4.9%。 满地可33万242元,涨幅6.9%。 维多利亚32万5000元,涨幅11.7%。 卡加利24万5089元,涨幅4.8%。 渥太华26万4667元,升幅7.1%。

追思南亚海啸罹难者今日为全国哀悼日

联邦总理马田昨天宣布,今天(周六)为全国哀悼日,加拿大民众将向南亚海啸的所有遇难者表达追思。 马田还表示,加拿大将在 8000 万元的基础上大幅增加南亚海啸赈灾款额。 据加通社报道,马田昨天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南亚海啸灾难发生后,全体加拿大人都沈浸在巨大的悲恸之中。 本周六,我们将向受灾家庭和朋友表达对他们遇难亲友的追思”。 马田昨天还在国会山庄的办公室会见八岁的多伦多男童比拉尔·拉金。 小拉金最近发起一场“加拿大儿童挑战地震”活动,呼吁每个加拿大孩童参与南亚海啸赈灾,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捐出 100 元,援助灾区孩童。 马田在会见小拉金时表示,加拿大已在上周承诺援助8000 万元,联邦准备大幅增加捐助款额。 截止昨日,加拿大主要救援机构和慈善团体收到的捐款总额分别如下,加拿大红十字会:6460 万元,加拿大世界宣明会:1200 万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拿大分会:850 万元,关怀加拿大:350 万元,加拿大乐施会和魁省乐施会:400 万元。 71%人称当局灾款足够 放宽灾民移加意见分歧 加通社报道,CTV与“环球邮报”本周委托民意调查公司Ipsos-Reid所做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加拿大人认为,政府向南亚海啸灾区提供了足够的救灾款项,但在加拿大是否应当加快灾民移民加拿大的过程意见分歧。 民意调查公司以电话访问了1,000名加拿大人。 结果显示,71%的人认为当局提供了足够的灾款,21%的人表示政府应当提供更多援助,4%的人士表示,政府提供了过多援助。 但是否加拿大应当对灾区开放移民,民意分歧,52%的人士认为,政府应当只允许那些有家庭赞助者的移民申请者尽快前来加拿大。 移民部加快南亚海啸影响儿童移民申请 移民部长丝高周五表示,政府将加快来自南亚地区受海啸影响儿童的移民申请,好让他们早日与加国的亲人团聚;此外,移民部也打算取消收取公民及永久居民领养孤儿的费用。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周五却表示,担心加国过急处理孤儿移民个案。 据加通社报道,丝高她表示,加快处理的类别,是18岁以下、所有家人均在海啸中罹难的未婚孩子。 现在难以评估究竟有多少孤儿会从11个受灾国移居加国。 政府在本星期较早时已宣布,会加快在受灾国家有亲友的约1,000宗移民申请;但丝高至周五才强调,特别处理儿童类别。 她说:“政府的急务,是安排孩子与在生的亲友团聚。 ”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周五却表示,担心加国过急处理孤儿移民个案。 基金会加拿大分部的夏思(Meg Hirst)说,年幼海啸难民如果被送离家乡,可能会加深创伤。 基金会的每个政策,是先等候一、两年来确定,不会急于做甚么决定。 ” 移民部发言人泽维(Robert Gervais)说,他们会与受灾国官员联系,确保如果儿童在原居地仍有亲属,便不会被安排前来加拿大。 加国政府取消收取儿童的移民申请费用,每人原来最高收费可高达1,200元。…

名校前教师性侵犯6男生罪成囚三载

著名私立学校 Upper Canada College 前任教师被控性侵犯6名男生罪名成立,周五被安省高等法庭判处3年徒刑。 据加通社报道,法官宣判时说:“他盗窃了一样永远不能偿还的东西——他们纯真无邪的心灵。 ”“所以必须付出相当高的代价。 ” 现年55岁的布朗(Douglas Brown)去年10月被法庭裁定9项性侵犯罪名成立。 另外两项性侵犯罪名不成立,一项粗犷性行为的罪名撤销起诉。 这宗案件使培育加拿大商界领袖的著名学府名誉受到玷污。 上月,受害人上庭陈词,大致与审讯期内证供相同,叙述布朗深夜进学生宿舍性侵犯学生,有时候还带着几分酒意。 这些学生说,布朗的行为造成他们成年后种种问题,包括精神病在内。 辩方同时呈上约莫30份来自布朗朋友、旧生和旧生家长们的品德见证书。 法官下令布朗交出DNA样本,并且在全国性罪犯名册上登记。 此案在2001年8月开始,8名旧生投诉曾经遭布朗性侵犯。 另一名学生控告布朗性侵犯的刑事案件仍待开审。 投诉受害的旧生们入禀法庭,进行集体诉讼,向Upper Canada College及布朗索偿6,200万元,指责校方知悉性侵犯事件,但没有采取行动。 这宗诉讼已经达成庭外和解。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四百万加元购豪宅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新近购置了豪华官邸,在当地华人社区引起了不同反应。 有人认为这是华人的骄傲,也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官方腐败的标志。 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陈小玲的新官邸是在去年购置的。 这个官邸是一所豪宅,位于多伦多市北约克区豪宅集中的一个高级住宅区,与英国、德国等国的总领事官邸为邻。 没有人知道豪宅最终的成交价格,但房地产商普遍估计价格应该在四百万加元(约合三百三十万美元)以上。 抨击者:官方腐败又一例 陈小玲搬入新居后,元旦前首次邀请多伦多中文媒体到官邸参观作客。 当地一家中文电视台详细介绍了官邸内的设施,包括豪华客厅、宅院、高档厨房等等。 电视片播出后,立即在华人社区引起了不同的反响。 北京移民李涛感到气愤,认为这是中国官方腐败的又一个例证。 李涛说:“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震惊,因为中国有很多失学儿童,还有贫困灾区。 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连学也上不了。 然而我国驻外领事馆总领事居然花这么些钱,当然不知道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我相信很有可能是那些民脂民膏,来购置一个这么豪华的住宅。 我觉得,根本就没这个必要。 ” 称赞者:展示新貌,工作需要 但在一所社区学院读书的留学生邝佳佳就为陈小玲的新官邸叫好。 邝佳佳说:“我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在外国人的眼里,中国还是个非常落后的国家,经济状况还是滞留在二十年前。 许多人因此瞧不起中国人。 所以当我们的(总)领事可以在国外拥有四百万的豪宅的时候,可以展示给其他人看,中国经济已经发展到非常发达的阶段,而不是很落后。 我觉得很开心,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自己的国家发展成这样。 我很开心。 ” 陈小玲在向媒体介绍新官邸时表示,买下这样的官邸主要是出于工作的需要。 陈小玲说:“我们的国家现在国力增强了嘛,各方面越来越好,驻外人员的条件也是不断地改善。 实际上,每个大使或总领事都有自己生活居住的场所。 从政府来说,我们都有一个像样的地方,跟我们的朋友,例如国内官员过来或者代表团过来,我们这里政界商界的朋友、华人华侨朋友,都可以过来作客,这样比较亲切一些。 因为有朋友要来作客,所以相对就要宽敞一些。 ” 盛雪:资金来路和使用程序不透明 多伦多的自由撰稿人盛雪女士则认为,陈小玲购置豪宅反映出中国的制度性腐败。 盛雪说:“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买这么一栋豪宅作为私人官邸是很不合适的。 这里面还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说,这些钱是怎么来的,以及它的整个使用程序是非常不透明的。 它不象一个民主国家,靠税收征集上来的钱,政府在使用的时候对社会是有一种交代的。 其实不在于花了多少钱,去买了一个豪宅,而是钱的来源与使用整个程序要对社会有一种交代。 ”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多伦多社区活跃人士介绍说,陈小玲在新官邸已多次宴请华人社区与领事馆关系密切的人士。 他也曾受到邀请,但他不喜欢官邸里的官场气氛。 (严明)

回流:华人移民加拿大后无奈的选择?

一些移民朋友曾调侃加拿大是“艰难大”,这对新移民来说更是如此。 根据加拿大社会发展理事会的报告显示,加拿大移民家庭的收入低于非移民家庭,有色人种的收入低于白人。 而新移民的贫困现象尤其突出,他们中有一半以上的家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的确,多数技术移民的头两年,职业无着,生活开支却比在国内高出不少。 这些年龄多数在30以上,英语沟通能力还不过关的新移民,由于过往学历和经历不被承认,又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所以,基本上都难以很快找到和专业对口的工作。 不少在中国曾是优秀专业人才的移民,在本地却沦为体力劳工或苦苦经营着惨淡的小生意,维持着艰难的加拿大移民生活。 他们从母国的优势群体如此迅速地沦落为弱势边缘群体,这种社会地位的急剧下滑和转换,是对移民群体自尊、自信、自爱的最大打击,也是他们选择回流的主要原因。 不过,回流之风并不始于大陆移民。 1997年以前,不少香港居民纷纷移民加拿大,成为加拿大移民的最大来源。 有些香港移民抵达加拿大后才发现,这里不但求职难,做生意也不容易。 而香港在回归后依然稳定,于是坐满3年“移民监”的香港移民回流香港成为热潮,有人形容这是“迫于无奈叹回归”。 加拿大驻香港总领事馆认为,香港的营商和就业机会、家庭和亲友团聚是吸引加拿大籍港人回流的主要原因。 接着,回流风又吹向台湾移民圈。 台湾移民回流和香港移民回流的原因基本上大同小异,即生意难做,工作难找。 很多高学历的台湾移民不愿屈就于低薪工作,结果高不成低不就,在碰了一鼻子灰,或是勉强住满3年取得公民权后,即兴起“不如归去”的念头。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起,大陆移民来加者人数年年增长,很快超过台、港两地及其它国家,成为加拿大最大的移民群体。 他们也不例外,很快发现在加国找工很难,也不容易融入当地文化,加拿大经济和就业市场的吸引力不足,与中国飞速发展的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于是,在大陆移民热的同时,加拿大再次呈现了明显的回流潮。 当初选择了移民路的人们,现在不少都走上了回归路。 不过,移民的多数远不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单身人群,而是夫妻双双、儿女成行的有家有口者。 去和留的选择就没有那么容易做了。 一些移民家庭为此采取了分居两地、空中飞人的“部分回流”模式。 无论是全家回流、还是部分回流,是永久回流还是暂时回流,不同的人所做的不同选择虽在很大程度上有个人的理由,但也必然会受到时代、社会、经济、潮流趋势的影响。 回流只为居不易 来自北京的孟女士是2000年夏天拿到移民纸的。 她说申请移民及得到批准时都没有想过回流的问题,总觉得有能力有才干,到哪里都能活得很好,移民后可能还会更好地拓展职业发展空间,使人生更上一层楼。 当时加拿大高科技的繁荣期已消退,IT、电讯业找工难的信息透过亲友和网络不断传来。 为了有更多的积蓄,他们一家又拖了大半年,继续原单位的工作,直到移民纸期限将到,才于2001年5月来温哥华登陆。 孟女士说,差不多才来几个月,她和先生就做好了回流的准备。 因为他们发现这里高科技大企业极少,新移民与本地人或老移民竞争很有限的就业机会实在很困难。 这里招聘的岗位多为低级职位,而他们在国内从大学毕业起,奋斗了十来年,有了相当不错的社会地位和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 如果不是生活所迫,从内心讲还是不情愿做劳工,不肯屈就。 就这样,先生率先回流,趁着还能回原来的大公司,享受高薪,一副身份废了也不在乎的态度,她呢,觉得好歹出来了,一方面等着拿身份,一方面多少也学点东西,反正这一家人有她和儿子的加拿大身份就足够了。 2004年年底,孟女士的“移民监”算是坐完了,她说再有两个月她就彻底回流。 问到回中国是否适应的问题,孟女士说:中国变化很大,朋友们的变化也很大,大家的思维方式和观念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同时中国的环境问题、有毒食品问题、诚信问题都会不习惯。 但毕竟是那块土地生长的人,人也是环境的产物,时间一长也就会习惯。 再说,回流主要是回去夫妻一起挣钱,等将来觉得有足够经济实力了,还是会考虑再回温哥华。 她认为回流的多数人群是为了生计,加拿大的海外资历认证一直还没有落实,移民不能公平就业;同时,这里经济不活跃,人流量低,消费习惯也与亚洲不同,经商和就业的市场也就不可能大。 她说,不能说不留恋温哥华,但这里的生活对经济实力不够的新移民来说,还是比较艰难的,毕竟,一切都需要有经济基础,既然中国目前的挣钱机会较多,当然还是先回流为上策。 四海为家觅生机…

150年前加拿大欧洲移民对当今大陆新移民的启示

《丛林中的艰苦岁月》 第一版作者原序 苏珊娜·穆迪 在多数情况下,移民是环境所迫,而非自愿选择。 尤其对有相当社会背景的人来说,或者对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来说,移居他国更是不得已之事。 对习惯了欧洲社会高雅和优裕生活的人来说,除非迫于当务之急,是很少有人会自愿放弃优越的生活条件而远走他乡,置身在故国悠久传统的呵护之外。 的确,移民一般被认为是迫不得已的行为,实施起来要以个人快乐为代价,还要牺牲对故土的依恋之情。 我们在故乡生,故乡长,一草一木印在心头,永难割舍啊。 那些古老却已衰落的家庭,子女都受过良好的教育,贫困使他们身处逆境,高傲而受伤的心灵备受折磨,这时候他们才会痛下决心;用不屈不挠的毅力武装起自己,准备勇敢地迎接令人心酸的磨难。 这类人移民的一般动机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希望改善处境,逃避炫耀财富的庸俗之辈向不如他们富有的人频频投来的冷嘲热讽。 不过,还是有比较高尚的动机,其根深扎在对独立自主的挚爱之中;但凡灿烂文明之邦心胸高阔的孩子自然都会从心底萌发对独立自主的向往。 他们出身高贵,具有做人上人的教养,不能在故国为人奴仆,做牛做马。 那些比他们幸运的人,原本和他们没什么区别,同是一个人种,血管里流着同样的血,起着同样的名字。 同是一脉相承的子孙后代,他们和那些命运的宠儿之间横着不可逾越的障碍,惟一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财富。 于是他们背井离乡,为自己创造新的名分,别开天地,抛弃过去,面向未来,怀着喜悦的心情期盼着他们的后代独立自主,接纳他们的地方富饶丰足。 他们欲把才华和精力投向何处,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财力,主要取决于看大家都往哪里移,也就是哪里有名往那里移。 1826年到1829年之间,澳大利亚和斯旺河[注]风靡一时,世界上别的能住人的地方似乎都不值得注意。 这是当时的埃多拉多[注]和歌珊地,[注]所有的体面移民蜂拥而去。 他们满怀希冀而去,结果大失所望。 这些冒险家中最乐观的人,有不少返回故国,上岸时景况反不如离去之时。 到1830年时,海外移民的大潮又向西流。 对希望颇高而钱包不鼓的人来说,加拿大成了伟大的路标。 公开发行的报纸和私人之间的信件都在谈论这个极受推崇的地方,大肆宣传去那里定居会获得的闻所未闻的优厚利益。 加拿大空气清新宜人,土地肥沃,商业发达,水资源丰富,离宗主国也近,还有最后一条,却不是最不重要的一条,那就是那里几乎全面免税——于是这个怪物逗得老实的约翰牛[注]持续地躁动不安。 人人都在谈论移民加拿大,用尽了赞美之词夸它。 公众的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有热衷于宣传的人出版宣传品,不遗余力地使公众兴趣保持发展势头。 当时主要宣传的是在加拿大丛林地区定居会获得多大好处,同时却有意掩盖了欲获得那些好处必将经受的辛勤劳作和艰难困苦。 他们说那里的土地每亩产四十蒲式耳,但他们闭口不提多年来那里的土地精耕细作也只产十五蒲式耳的情况。 由于离森林上空的湿气太近,庄稼易染锈病和黑粉病,常常使可怜的移民辛苦一场劳而无功,甚至收不回糊口的粮食。 他们大谈丛林中的木头房,说只要朋友和邻居慷慨援手,一天之内就建得起来,但他们从不敢描述建房期间表演的“幕幕令人恶心的狂乱了流的闹剧。 他们也不敢写木头房建起后的居住状况——就是肮脏破烂的窝而已,其中很多连英国的猪圈都不如。 生活必需品被写得极其便宜,但他们忘了补充:偏僻的丛林移民区通常离有集市的城镇二十英里,有些甚至离最近的有人家之地也要二十英里,在这样的情况下,欧洲人视为必不可缺的生活用品在那里要么根本得不到,要么只能派专人赶上马车循着刻在树皮上的路标穿越森林前去购置——其过程代价太高,不可能经常为之。 唉,荒野地区的交易商们——利用同胞的愚蠢与轻信牟利的投机商啊,有多少苦难,有多少造成苦难的误导,追寻原因,你们都难逃其咎!你们有土地可以出售,哪管昏头昏脑买下土地的移民累垮了身体,伤透了心。 公众相信了你们一本正经的花言巧语,各阶层的人都来听你们雇用的吹鼓手大谈拓荒人可以获得的幸福。 在国内已无望使全家日子过得舒适自在的人认为去加拿大便能发家致富,甚至认为到加拿大就能实现儿时听到的故事:牛羊满街跑,都是烤好了的,背上插着刀叉,想吃就吃。 他们听信宣传,相信那里即使不下金子,贵重金属则遍地皆是,如同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的情形一样,只须弯腰去捡就行。 一时间闹出了轰动效应,不列颠中层社会流行起加拿大热。 在短短三四年光景中,便有成千上万的人登上了加拿大的海岸。 地位较高的人中绝大多数是陆军和海军军官,拖儿带女,举家移民。 这一阶层的人由于原来的习惯和所受的教育,完全不适应移民生活的严酷现实。…

让孩子学钢琴好还是学小提琴好?

我朋友的女儿七岁了. 他看着其他孩子有的在学钢琴,有的在学小提琴. 我也想让女儿学一样乐器. 但不知道学什么好, 所以一直下不了决心. 想向我咨询. 是让孩子学钢琴好还是学小提琴好? 就此,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确实, 加拿大是儿童的天堂,与国内儿童相比,他们有优美舒适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没有繁重的学习压力。 加拿大的学校非常重视素质教育, 而学习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拿大政府在这方面也给学校投了不少资,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 学习乐器演奏,如钢琴,小提琴等,不仅能让小孩学到音乐知识,还有利于大脑和小脑的发育,如可提高大脑的反应能力,左右手的协调性。 至于让孩子学钢琴好还是学小提琴好, 每个家庭的情况都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作为家长,在做出决定前,应在如下几方面有所考虑: 1. 家庭投资 让小孩学习乐器演奏, 实际上是一项家庭教育投资.如经济条件好,则可考虑让小孩学钢琴. 因钢琴较贵, 初次投资较大, 后期也有一定的费用(如钢琴校音, 搬家移琴). 反之, 则可让孩子学小提琴. 小提琴的初次投资不大,一般没有什么后期投入. 适合5-10岁小孩的中国产的小提琴大约130加元左右. 可在中国人开的琴行买到. 西人琴行里也有同样大小的国产小提琴, 但价位约有偏高. 2. 父母及孩子的兴趣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 决定5—10岁孩子学钢琴或小提琴的兴趣导向,主要还是来自于父母的兴趣. 因这个年龄段决大多数的小孩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兴趣爱好. 通常,小孩的兴趣广泛但是不能持久, 因此,通过让小孩学习音乐和器乐有助于培养小孩专注兴趣并持之以恒的性格,…

加拿大移民部今年中国移民配额减两成

联邦移民部日前公布计划在2005年从全球各地吸纳移民的人数指引,其中,加拿大北京使馆和香港签证处今年的移民配额分别为10900人和20020人,相比去年分别减少18%和10%。 根据联邦移民部最新公布的2005年从全球各地吸纳移民的计划,加拿大从亚太地区、欧洲和美洲所吸纳的海外移民人数,于去年相比略有减少。 而从非洲及中东地区所吸纳的海外移民人数,则将比去年增加6%。 其中,加拿大北京签证处在2005年的移民计划人数为10900人,与去年的13330人相比,减少18%。 其减幅位居第三,仅次于华沙(25%)和罗马(24%)。 加拿大驻香港的签证处在2005年的移民配额,总数为20020人,与去年的22125人相比,减少10%。 而加拿大驻台北的签证处在2005年的移民配额,总数将上升至740人,向比去年的480人,_升54%。 增幅位居第三位,仅次于拉巴特(摩洛哥首都,173%)和阿比让(象牙海岸首都,73%)。 EIC移民留学中心首席顾问李杰辉认为,北京签证处计划人数的减少部分是由于该处接收的移民申请减少,但长此以往,中国作为加拿大移民最大来源国的地位可能不保。 新移民法案自2002年实施以来,北京所接收到的移民申请由2001年的22953人降至2002年的2971人,到2003年是则只有1462人。 造成在北京的申请人数骤减的另一个原因是,移民部长久以来一直回避北京签证处人手不足的问题,使处理申请时间超出一般人能忍耐的程度。 很多人本可以在北京申请,但由于不愿等待,纷纷选择北美或香港的签证处入表。 他指出,若一个签证处批准移民的计划人数减少,意味著该处所得到的资源也会相应减少,所以中国未来是否能保持加国第一移民来源国的地位将受到严峻的挑战。 位于印度首都新德里的加拿大签证处在2005年的移民配额将增加7%,从去年的19255人增至20645人。 印度是加拿大海外移民的第二大来源国。 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EIC移民留学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