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印度新闻报》报道:加拿大西部一个和尚让他的信徒们大吃一惊,因为他为了筹集50万美元的海啸救灾善款而将自己的庙宇拿出来出售。 这个名叫Thich Nguyen Thao的和尚说:“生命是珍贵的,在这场大范围的巨大悲剧中,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是如此的严重。 这是我能为那些受灾的人提供的最小的安慰。 ”被他出售的寺庙位于温哥华郊区,许多的佛教徒聚集到该寺庙中,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70年代后期作为难民逃到这里的。 刚开始听到他宣布这个决定时,他们都不由得大吃一惊,但现在已经被他的理由说服了。 因为他表示,在他们当初离开越南时,印尼、泰国和马来西亚都为他们提供了帮助,这样做正是对这些受灾国当初给予他们帮助的一点回报。 他说:“他们给我们房子住并给我们饭吃,这是感谢他们的一点表示。 ” 这只是加拿大人踊跃资助受灾国人民的一个缩影。 加拿大总理马丁5日透露,到目前为止加拿大人民已经自发捐助了7000万美元。
年前士嘉堡一位西人议员的一番高谈阔论,引得华人社区新年伊始便开始不得安宁。 这边报纸登头条,那边网上搞调查,甚至开挖人家一年前的老底 (见星岛日报1月4日文章),还惊动了华人领袖,办上了专题座谈会。 作为一个来加不过两年的新移民,俺见识不多,这几日也算看了热闹。 但不知如何,看到大家这般忙活,总联想起不到一年前的“陈太事件”,心头有点怪怪的感觉。 先还是回顾一下吧。 当初,来自香港的陈太说了几句这样的话,“……当时加国开放移民,大量港台移民涌入多市,西方社会人士觉得华人有客家占地主的趋势,感到十分恐慌,于是造成种族关系紧张。 华裔社区经几十年的努力,终于改善西方社会人士对华人的形象,认为华人是安份守己的一群。 现在又有一批文化背景的中国新移民加入,又可能做成种族关系的紧张。 ……”(见 http://www.51.ca/news/s/2004-03-01/012162.shtml) 这位陈太可能万万没想到,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会招致那样大的麻烦。 要知道,“种族关系的紧张”这几个字可不是能随便说。 接下来,网上炮轰开了头阵,一家当时不知名的协会带头请愿,先是开记者会,后是“面呈警察总长”,要求给处分。 这个 51 网也是不甘人后,搞起了网上调查,两天之内 1000 多人投票,其热闹程度可是远远高于这次。 投票结果呢,一边倒,“认为陈太必须正式道歉人数约为八成”,看来确实大陆移民很齐心。 再看这次“狄格兰言论”,”What’s happening here is a lot of the white people are moving out…There’s two types of Chinese in this neighbourhood.…
一 什么是疾病危机康复计划?(Medical crisis recovery plan) 简单地讲,就是计划人不幸被诊断出患上某种危疾重病后,三十天之后即可得到一笔相当数目的现金赔偿,以应付康复修养期间的任何支出。 该计划最早由世界著名的胸外科医生Dr. Marlus Barnad 提出,其宗旨就是建立一种使生存者受益的保障,“保险的意义并不仅仅为了防备不测,而是为了生活的更加美好”。 根据加拿大有关医疗机构的统计,越来越多的成年人以及年轻人,在他/她有生之年均会面临严重疾病的危机,癌症、中风、心脏病等重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许多不明因数的流行病不断涌现,严重影响到人们的健康和生活。 幸好,有关统计也显示,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战胜疾病、推迟死亡的机率也大大提高。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如一个人不幸患上重大疾病后,现代医疗固然可以治疗疾病、延长生命,但病人也许终身失去工作能力、也许需要漫长的康复期,各种支出费用却源源不断。 如果没有额外的收入来源,病人以及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将会变的非常沉重。 安省健康保险制度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请切记,当不幸患上重病,康复期间最需要的是经济上的支持,健康卡对此无能为力。 值得庆幸的是,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完善、最实在的危疾康复计划,保证一次性支付,免税,保证计划费用百分之百退回(身体健康的话)。 总之,疾病危机康复计划的意义即在于,加入计划,使计划人对自己的生活更放心、更觉美好,以微少的“利息”换来巨大的保障。 二 近来,一些朋友和读者来电询问疾病危机康复计划的详细内容,并希望能有实例以帮助理解其意义。 实例一: 计划人有关基本情况:计划人王女士,35岁,20个月前申请计划,时任职某公司财务会计,一家三口,刚刚以75%的贷款购买了一个20万元的住房单位。 王女士的身体状况自我感觉一般,其父患有肺癌,需长期护理。 所选计划的基本内容:王女士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保障至75岁的疾病危机康复计划。 该计划的保障额度是20万加元,也就是说,从该计划生效之日起到王女士届满75周岁期间,如果王女士不幸患上该计划所保障的21种重病的其中一种,确诊之后30日,王女士就有资格一次性获得20万加币的补偿,以用于康复之需。 为此,王女士每年需交付1346元的保费。 由于王女士所选计划为灵活退保计划,所以,当王女士届满75岁时,如果身体健康,没有发生过赔偿,她总共所交付的保费合计为56532元,将一次性退还给她,犹如零存整取,同样让人开心。 20万赔偿犹如雪中送炭;当王女士加入计划18个月后,一次例行的身体检查,不幸被检查出患有胃癌,专科医生确诊已属晚期。 (癌症的可怕之出就在于很难被早期发现,据医学报告称,90%以上癌症病被诊断出的时候已属中晚期)突如其来的疾病使王女士身心遭受重创,雪上加霜,由于重病,工作已无保留的可能。 深患重病,收入锐减,但家庭的支出却有增无减,王女士及家人的生活面临严峻的考验。 不幸中的万幸,确诊后不到2个月,一张20万元的支票送到了王女士的手中。 犹如雪中送碳,王女士为治病康复所承受的经济压力一下减少了许多,每月的房屋贷款照付,还聘请了一位钟点工来照看自己和作一些家务。 正如王女士所说:20万不算多,但足以使她坦然面对疾病,专心治病和修养,争取早日康复。 上述实例表面,当一个人不幸患上重病时,面对漫长的康复期,最需要的是财力上的帮助。 安省健康卡在面对重病发生时在财力补偿方面无能为力,疾病危机康复计划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疾病危机康复计划的意义正是在于让活者受益,使计划加入者对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附注:疾病危机康复计划的保障内容 1,中风、2,癌症、3,突发性心脏病、4,心脏冠状动脉手术、5,多发性硬化症、6,囊肿性纤维化症、7,老年滞呆症、8,柏金荪症、9,肾衰竭、10,主要器官移植手术、11,昏迷、12,瘫痪、13,截肢、14,失明、15,失聪、16,哑症、17,严重烧伤、18,爱滋病、19,良性脑肿瘤、20,运动神经元病、21,丧失独立生活能力。 三 你知道吗?如果加入了疾病危机康复计划,并且拥有一份10万或者更多的保障计划, 你将有机会免费享受“最佳医生”所提供的服务。…
请注意山上所有的signs, ropes, 和 ski area boundry markers,尽量不要去关闭的区,在标明了有危险的道滑雪时尽量控制速度,从而在遇到危险时能及时处理。 当滑雪者的技术水平能安全停住,并能避开滑雪道上的障碍物和其他滑雪者时,方能去较高级别的雪道滑雪,作到量力而行。 滑雪时滑在前面的人有对道路的优先权,滑在后面的人想超过前面的人时务必留有安全距离,若出现碰撞事故,责任由后面滑雪者承担。 滑雪者停下时要注意上面滑下来的人,停留时要停在滑雪道上不防碍他人的地方,切勿停在一个从上面滑下来的人看不到你的地方。 在开始滑雪和并道时,要注意躲让从山上滑下来的人。 如果你介入了碰撞事故,你必须停在原处,直到事故得到处理。 滑雪者在滑行中感觉雪具有问题时,应及时停下,认真检查器材,如不能自行解决应找人帮忙处理。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新任总领事田春燕昨日(1月4日)下午表示,中加关系一直发展稳定。 只要两国能够加强互动,加深了解,中国与加拿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关系都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贸易纽带是基础 田春燕表示,她上任后,领馆将致力于为中加以及中国和卑诗省的贸易发展做些实事。 经济贸易的发展是两国关系友好发展的基础。 ”她认为,和中国做生意的关键之一就是了解中国社会和中国的文化。 领馆将组织代表团到中国参观访问,“让那些有实力的人了解中国的市场和文化,对于加强中国和加拿大的贸易联系非常重要。 ” 田春燕认为虽然中加贸易近几年稳定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据统计,2004年,中国进口总额达到了5000亿美金,加拿大占的分量却非常少。 加方在华投资一直都很谨慎,导致中加贸易额无法突破。 ”但是,田春燕认为,长远来看,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是有目共睹的。 而事实上,加拿大在与中国的贸易中绝对占有优势,因为它拥有中国最为需要的能源资源。 中加关系稳定 由于赖昌星问题,达赖访加问题等等都在某种程度上破坏了中加一直以来的友好往来,胡锦涛主席曾在APEC年会中表达了对加中关系正常发展的担忧。 但是,田春燕表示,“中加关系的发展仍然相当稳定。 ” 她认为,东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十分正常,尤其是中国的人权问题,一直是西方国家关注的重点。 这些矛盾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 但是,她也相信,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两国间加强互动,增加了解,分歧将会越来越少。 她指出,马田总理很快将要出访中国,而两国也已经启动了讨论双边关系发展的常设机制。 这些都有利于推动两国关系的发展。 保护侨团责任重 田春燕在3日第一次访问华埠时就透露,按北京最新政策,中领馆今后将更重视保护海外侨胞利益。 对于领馆而言,侨团联络和领事保护是两项主要工作。 随着海外华人华侨越来越多,田春燕表示,未来在维系与侨界社团正常关系之外,或将趋向更务实和个案化服务。 据侨务组长李少青介绍,从3日到10日,田春燕总领事将与15个侨团会面,并参观5个养老院,日程安排相当紧张。 田春燕表示,温哥华的侨团都非常热情,对领馆也有很高的期望。 她希望侨社团结合作更上一层楼,并保证一定尽能力加强沟通,改善服务,把工作做得更好。 对于在温哥华的台独势力,田春燕表示,愿意和他们加强沟通,并相信通过沟通,会让他们明白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田春燕说:“外交工作的实质就是交朋友。 朋友越多,工作就做得越好。 ” ___________________ 题图:中国驻温哥华新任总领事田春燕
印度洋海啸对南亚诸国和东非沿海国家构成的巨大危害,牵动了千千万万加拿大人的心,虽然远隔万里,但加拿大人对灾民的困境感同身受,因而纷纷透过慷慨捐款的方式,表达的他们的关怀和爱心。 据世界日报报道,至昨天为止,加拿大民众的捐款金额已超过历来各项大规模赈灾募款活动的成就。 各主要慈善机构说,预期目前的捐助高潮还将维持一段时间。 截止至昨日傍晚,加拿大民众已捐赠善款超过6500万元,其中加拿大红十字会募到4300多万元,世界宣明会加拿大分会筹募了1500万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加拿大分会筹到 550万元,加拿大慈善会募到200万元。 世界宣明会加拿大分会副主席崔普认为,加拿大人本来就具有高度的同情心,这次浩劫发生在 12 月 26 日,而圣诞节和新年这段时间恰好是人们阖家团聚和施予之时,这时传来无数人死于海啸、幸存者则无家可归的悲惨事件,更能引起加拿大人的同情,因此为他们慷慨解囊营造了最佳环境。 加拿大的商业公司也加入了捐助灾民的热潮,加拿大航空公司(AirCanada)则以实际而又最符合其专业的方式出力 — 免费为加拿大慈善机构将他们募集的救济物资运往灾区。 满载 4 万多公斤灾民急需物资的第一架加航飞机,已在昨日下午从多伦多起飞,前往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 加航发言人库克说,装载 8 万 5000 多公斤救灾物资的第二架飞机,亦将在今天启程飞往雅加达。 参与执行这两次慈善空运任务的加航机组人员,全部是义工。 一位即将退休的老资格机长,在争取到这次飞行任务后非常自豪,因为他感到以义工身份驾驶飞机运送救灾物资前往印尼,是他的机师生涯最完美的终结方式。 各慈善机构表示,希望人们最好捐钱,不要捐食品和衣物等实物,因为用钱在海外大批购买救济物资,不但省钱,而且省却了储存和运送的费用。 热心赈灾 捐款须防有人行骗 加通社报道,卑诗省更佳商务机构(BBB)副总裁麦克丽昨日向捐款赈灾热心人士发出警告,让他们捐款时一定要当心骗子,要知道自己的钱捐到了哪里。 麦克丽说目前还没有听说大规模的诈骗活动,但人们热心捐赠之际,也是骗子出动之时,他们装扮成慈善机构的代表,通过打电话甚至登门向你要钱,如果你想为灾区捐款,就直接捐给慈善机构,不要捐给某些向你请求的人,而且尽量用支票,不要给信用卡号码。 加拿大注册的慈善机构有8万家,加拿大人有各种机会捐款,但是在目前巨灾发生的非常时期,加拿大政府帮助收窄了捐款渠道,只指定9家慈善机构可以接受政府的追加捐款,而获得政府捐款的慈善机构必须出示在南亚灾区进行过救援工作的纪录。 另外,政府指定机构中还可以加上加拿大红十字会、加拿大乐施会、加拿大宣明会、关怀加拿大和无国界医生组织。 无国界医生组织于昨日说,他们有充足资金及时救援灾区,也会出资支持在该地区的长期工作,还将帮助其它有需要的地区。 麦克丽还说,选定一个慈善机构也并不容易,捐款者应该仔细查看几个慈善机构的财政状况,并进行比较,然后从中选择出一个在管理上花钱较少的。 加拿大乐施会的史托说,绝大多数慈善机构都是诚实可靠的,像乐施会,他们的各类信息资料都已经贴在网上,此次赈灾捐款,只会将不到10%的资金用于管理,除非有紧急情况,一般也只有11%用于募捐,6%用于其它管理。 加拿大宣明会情况也大致类似,管理费用小于总支出的18%。 加拿大慈善中心的布若德说,人们在捐钱的时候,应该首先问问题,然后才是捐钱。 多市警局迄已收集赈灾善款四十余万 据星岛日报报道,多伦多警队属下16间警察分局和警察总部于昨日宣布开始接受公众捐款给南亚和东南亚的海啸大灾难赈灾之后,直到昨日下午1时为止,善款数字已达437,353.83元。 多伦多警察总长范天奴表示,多伦多市民如以往一样反应热烈,当他们面对这样令人无法忘记的惨剧时,更加强大家的慷慨解囊救助有极大需要的难民。 但是由于灾难的规模十分巨大,要做的工作永无止境,所以大家不要就此停手,大家要尽力而为。 警方再次呼吁,各市民可以继续到全市16间分局及警察总部捐款救助南亚和东南亚的海啸大灾难的灾民,但警局祗接受现金捐款。…
纽宾士域省一名男子因为妻子拒绝行房而作出恐吓,已于周二被判服刑,且可能被驱逐出境。 据加通社报道,住在蒙克顿的巴达斯(Zaki Baddaz)被判监40日。 此外,他亦须守行为12个月,以及因为本身的行为而可能被遣返回原居地摩洛哥。 法官判刑前,检控官宣读巴达斯的妻子的一份声明,详述11月14日事发经过。 当晚是长达一个月回教斋月的最后一夜,可以不用禁食。 巴达斯与妻子已经五个月没有行房。 他打算当夜与妻子性交,但她没有兴趣。 是晚稍后时间,当她收看电视时,巴达斯俟近,两人其后发生了纠缠。 巴达斯作出了性抚摸的行动,并且制止她躲避。 他大声说:“在摩洛哥,我们杀死像你(的女人)。 ” 他的妻子最后逃出房间,试图打电话,但巴达斯拉脱电话线。 她经过了一翻打斗之后带同子女奔往邻宅。 巴达斯尾随而至,且企图把门撞开,但被警员阻止。
代表各地公共事业的电力分销商业协会(Electricity Distributors Association)提示大家,倘若按照安省能源委员会(Ontario Energy Board)的建议,每月发出电费单给用户,一年耗资高达7,500万元。 这等于要每位用户多缴付25元电费,因为电力公司必定会申请把发电费单的支出转嫁给用户的。 据星报通讯社报道,为了制订4月1日起实施的新收费制度,安省能源委员会成立一个公共事业和用户代表的专责小组来研究这问题。 能源委员会于12月份发表报告,提出每月电费单的建议,让大家评审。 能源委员会考虑过用与天然气公司相同的收费制度,订定一个接近市价的价目,然后依照市场环境的转变,每年调整数次。 年终时,假如收费比市价高,用户可以获得抵免额,如果收费比市价低,就须补缴差额。 但补缴差额是非常不受欢迎的一种做法,所以能源委员会的专责小组建议电力公司每月发出电费单,这样一来,费用的波动很快反映在电费单上,不会累积起来。 此外,每月发电费单也有提醒用户节省电力的功用。 目前,许多电力公司都是每隔两、三个月寄出电费单一次。 不过,电力分销商协会指出,邮寄费用、抄电表次数增加、额外工资和材料费加起来,保守的计算,每月发电费单给300万客户,一年的开销可以高达7,500万元。 协会建议用其他有效方法来提醒用户节省电力,如装置“智能电表”。 装置“智能电表”后,抄表的支出就会下降;关于用电的详细资料,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或者无线电联系,直接送交电力公司。 每天巅峰时间电力收费较高,周末和深夜收费则较廉。 省政府规定,所有用户须在2010年前装置“智能电表”,所以电力公司已经在筹备为用户装置新电表。 但是,电力分销商协会告诫说,新电表可能把收费制度变得更复杂。 由4月1日起,仍然用传统电表的用户会发现电费更改。 能源委员会须在3月1日前公布新的收费率,这新的收费率将维持一年,然后再予以调整。 一旦装置“智能电表”,用户就可能要按照一个不同的收费制度缴付电费。 所以电力分销商协会提出警告说,假如用户在年中改装新电表,那么在短短数个月内会遇上数次收费率变更。
一项皇家银行公布的调查报告指出,2004年报税年度纳税人对注册退休储蓄计划(RRSP)的供款意愿,平均为5560元。 此数字不仅比上一年度高,并且几乎是12年前的两倍。 据加通社报道,皇银报告指出,计划在本报税年度供款至RRSP帐户的人数比率为47%,低于去年的49%,但高于2002年度的43%。 在1993年报税年度,计划供款至RRSP帐户的人数比率仅占35%。 本报税年度供款截止时间为3月1日。 上项皇银RBC Financial/伊普索斯雷德民调公司在去年11月4日到11月23日实施的调查报告指出,每三名加拿大人中就有两人拥有RRSP帐户,比率相当于65%。 相较之下,2003年与2002年的比率分别是61%及57%。 调查报告指出,2004年个人RRSP的市场平均值为6万6400元,较2003年的5 万8079元上升。 个人供款RRSP的最大动机为退休储蓄,比率占48%,其次为减税,占40%。
本网注:以下为网友“3hohoho”在本站论坛发表的文帖,针对近日本站的“有关议员格雷德言论的调查”发表了他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狄格兰 – 种族主义之心昭然若揭——致那些认为狄格兰言论无种族歧视之国人(华人) 注:引用内容来自 http://www.51.ca/news/s/2005-01-02/017083.shtml 近来中文媒体关于狄格兰有关白人与华人及香港华人与大陆华人的言论辩论很多,令人惊讶的是超过半数人的意见是“表述事实而已,没什么”及“有点偏颇,但不无道理”,概言之是狄格兰之言不涉及种族歧视。 (本网注:并无超过半数,至今约 47%) 我不知持此种意见的同胞有多少仔细看过对狄格兰所言的引述 (英文版 http://www.51.ca/news/s/2005-01-02/017083.shtml),如果没有,建议你仔细阅读,然后看看你是否另有所悟,如果的确仔细读过但仍持原有观点,那末我们不妨探讨一下他的言论是怎样“表述事实和不无道理”的。 引用原文: What’s happening here is a lot of the white people are moving out,” said Del Grande, during a recent tour of his ward with a Mi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