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伊始,您对新的一年有甚么期许?如果“凡有好的开始、就已成功一半”,那以下这些接受世界日报访问的社区人士的2005年计划已成功了一半。 来温哥华已12年的香港移民陈小姐说,她最希望的是在2004年可以学习中文阅读及写作,同时继续上每星期两次的英文初级课,“最好还可以学个手艺,让自己能够活得更加充实”。 陈小姐今年42岁。 她从小患病,许多医生都医不好。 她知道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当同龄的孩子已开始上学,她仍须待在家里养病。 别人一岁已经会走路,她要到五、六岁才能走路。 20多年来她一直在病痛中挣扎求存,无法像一般人那样工作和生活。 刚从一项大手术中康复过来的陈小姐说,其实最好是今年能“碰到一个好医生,把我的病医好,那就太好了。 ” 在列治文推动华人情绪健康会的陈雅丽受访时说,她几无个人的新年计划,所有大计都是为这个她胼手胝足创设的协会和会员而规划。 从新加坡移民来加拿大已30年的陈雅丽透露,2004年她对华人情绪健康会的成果感到满意,尤其高兴的是能透过前列治文区国会议员苏立道协助,找到新的宽敞会址。 另外,找到著名的中医每周到该会来义诊,也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 迈入2005年,陈雅丽希望自己能带领该会,筹办更多具教育性的活动,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病人。 她也期望有更多义工加入该会,推动公众对各种心理健康问题的醒觉和认知。 2005年,她还有一个计划:希望在短期内办个筹款活动,赈济亚洲海啸灾民。 来自北京的唐振伦今年已73岁,看上去却只有六十几岁。 他告诉记者,自己一向以平常心来看待每个新年。 2005年,唐振伦移民来加拿大终于满10年了。 对一个长者来说,这意味着他可以正式跨越移民局所规定的享用老人福利的10年条件限制。 他说,希望自己可以在经济上自立一点,减少孩子的负担。 这位在清华大学受教育的长者也表示,在新的一年要加强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实践“活到老,学到老”。 (余秀真)
消费者拆开下一次信用卡帐单时,相信很多人会皱起眉头,与不久之前拆圣诞礼物的兴奋心情成强烈对比。 信用卡帐单详细列出圣诞新年期间的慷慨代价,很多人不敢相信他们在短短的时间内竟然如此挥霍,迫使他们冷静下来计划未来假期的开支,提醒自己需精打细算一点。 传统上,圣诞前的一段时间是消费旺季,也令很多不能节制者债台高筑。 温尼辟满地可银行区域经理艾杜尔(Howard Almdal)指出12月份“绝对”是消费者的信用卡帐单最高的月份。 他说:“很多人的毛病是他们盲目购物,走出屋外便开始消费,好像所有东西都是合适的,兴之所致便购买。 在没有计划的情形下胡乱花费,入不敷出是为必然的后果。 ” 他说使用信用卡当然比携带现金方便,但使用信用卡时一定要事先衡量才能避免陷入财政困境;所谓无债一身轻,最基本的做法是每次收到信用卡帐单时全数付清;如果没有能力的话,也需尽量把收取18%至30%息率的信用卡欠款转为较低息的贷款;另一种方法是使用低息率的信用卡。 艾杜尔指出很多信用卡公司都提供低息信用卡供消费者选择,它们一般不会主动提供,但消费者可查问。 以他的经验,这些低息信用卡虽然只有基本服务,但息率只是六厘多,收取普通卡三分之一利息。 他说息率愈低,提供的服务也愈少。 如果使用高息率的信用卡购物、而且积欠的数目也颇大的话,消费者可考虑把欠款转为较低息的信贷额。 Map Financial的注册理财顾问鲁斯顿(Bradley Roulston)也认为把所有昂贵债项集中转为信贷额是聪明的做法,但他提醒消费者不要因为息口低而大肆挥霍,避免债台高筑。 他说很多消费者把信用卡欠款转为信贷额后,又开始毫无节制地使用,不久又累积高息的欠款。 不过,鲁斯顿并不主张完全避免使用信用卡。 他说:“我认为信用卡是现今世界颇重要的工具,但一定要恰当地使用。 ”为了减少欠债累累的可能性,他建议消费者只持有一张信用卡(自雇人士可持有两张),避免持有特别高息的零售商信用卡。 鲁斯顿为消费者设计清还债务的策略。 他说缴交各种欠债的最低限额后,把剩余的金钱尽量清还息率最高的欠款。
又到了辞旧岁迎新年的时候。 去年,我们推出回顾2004的年终专稿,和四位当年刚刚登陆的新移民一起感受他们在枫叶之国的苦辣酸甜。 今年,我们跟踪了他们其中一家在过去一年寻找梦想的旅程,大家可以体会到他们对生活的不同感受。 另外,我们同样将关注的目光放在今年刚刚抵达的新移民身上,三位经历各异新移民朋友,给我们展示他们的内心世界,带我们走进他们的移民生活,感受他们在短短时间内的痛苦与欢乐。 从虎臣:加拿大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阳光,也有黑暗,但乌云是永远也遮不住阳光的。 2004年,对於从虎臣一家来说,真的是不寻常的一年。 先是祸从天降,后是柳暗花明。 “我的财产虽然丢了,但是脑子里的东西没丢。 ”新年之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从虎臣的说话里重新充满了自信。 他正在筹划与朋友合伙成立装修公司。 丢失巨款各方援手 读者朋友们都应该记得从虎臣。 两个月前,他们一家在机场丢失巨款的经历引起了华人社会的极大关注。 来自中国天津的新移民从虎臣与妻子和15岁的女儿,10月17日乘坐CA991航班,於早上11时左右抵达温哥华。 出关后,女儿的行李因太重而翻了过来,从虎臣立即走到后面帮忙,不一会儿,再回到自己的手推车后,就发现装有重要文件和钱财的背袋不翼而飞。 他们於是向值班警员报案。 从虎臣说,带来的美金21,783元和加币20,025元(折合共加币5万元)都丢失了。 这次从虎臣一家丢失巨款后,在彷徨无助的情况下,得到了中侨及温哥华华裔社区的大力帮助。 从虎臣一家所带钱全部丢失,生活顿时成了问题。 因为他们一家证件丢失,不符合申请政府救济金的条件,租房吃饭都急用钱,没有等待申请手续的时间。 於是,中侨从紧急救援资金中拨出1,500元为他们一家救急。 他们还联系移民局、中领馆帮助申请补发丢失证件,为从虎臣的女儿联系好学校,帮从虎臣夫妇找到了工作。 因为从虎臣一家当时住在Delta,离上班地点太远,中侨又在为他们联系新的住处。 为令他们一家尽快适应环境,中侨为他们报读了政府提供的免费英文班。 另外,从长远考虑,从虎臣是做设计的,他太太是做会计的,中侨也计划为他们安排专业的课程。 朋友预先帮从虎臣租下的房子,没有家具,中侨又发动大家为他们捐家具,生活用品。 他们还为从虎臣一家设了捐款帐户及捐助热线。 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从虎臣一家重新鼓起了开始新生活的勇气。 当时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希望通过他的教训,能够提醒新移民,加拿大是个丰富多彩的世界,有阳光,也有黑暗,一定要提高警惕。 但也要相信,乌云是永远也遮不住阳光的。 想做回老本行 从虎臣告诉记者,他正在和朋友积极筹划,准备在明年成立一家装修公司。 我在中国做了20多年的装修公司,从设计到施工都会做。 ”他对做装修公司充满信心。 他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在天津做装修公司,从基层的木工、油工做起,后来做到公司的设计人员及管理人员。 对装修公司的整体运作十分熟悉。 他认为,他需要做的,主要是要尽快地熟悉加拿大的装修材料和工艺。 他对自己未来的公司充满信心。 首先是因为他会亲力亲为,在第一线工作,而自己从20多岁就开始做装修工作,技术是不错的。 二是公司会注重做声誉,不把利润放在首位。…
年前,代表士嘉堡爱静阁选区的多伦多市议员格雷德 (Mike Del Grand,又译狄格兰) 发表的有关其所属社区“白人搬走”、“香港华人对大陆华人有所不满”等言论,引来其他议员、人权组织及多个华人社团的不满,对此,本地部分华文报章进行了重点报道。 多咨处网站访问者基本上为大陆新移民,我们很希望了解大家对此事件的看法,因此特推出相关投票,并希望您能就此事发表您的意见。 以下为投票链接:~~~~~~~~~~~~~~~~~~~~~~~~~~~~~~http://www.51.ca/bbs/showthread.php?s=&threadid=52788 以下为相关报章的报道:~~~~~~~~~~~~~~~~~~~~~~~~~~~~~~明报2005年1月1日要闻版头条文章 受访文章暗示新移民“吓走白人”平权会指格雷德言论含种族偏见 12月28日出版的《士嘉堡镜报》(The Scarborough Mirror)头条新闻报道,代表士嘉堡爱静阁选区的多伦多市议员格雷德(Mike Del Grand)表示,他担心该区的“多户住屋”、“大麻屋”及有居民违反市府附例等问题等问题,令到该区的白人居民搬走。 其后有华裔居民向本报投诉,认为该篇报道内容含种族偏见;而格雷德自认收到两相同类投诉,但也表示有居民来信表示赞同。 格雷德指报章断章取义 格雷德昨天(12月31日,本网注)向本报解释,尽管他曾对上诉区报记者说过有不少白人居民搬离该区,但他同时向该报记者补充说,他的意思是指“在该区居住了很久的居民”,而该批居民也担心该区发生的其他罪案及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 另外,他也说过应推崇多元文化,但该报记者只字不提,属断章取义。 他说:“若该篇报道冒犯了一些居民,我应该为此事道歉!” 该报道又指出,当格雷德被问及其选区有否种族冲突问题时,他说:“该社区有两类华人,包括有来自香港及来自中国大陆的,而香港华人也对大陆华人有所不满,所以问题不单是涉及白人与华人,连华人与华人之间也出现紧张状态,而香港华人也开始搬离该区,这实属讽刺。 ” 他在报道中续称,其实大部分人都不管邻居是谁,无论是牙买加人、菲律宾人,但他们要打理其物业;不要制造麻烦;同时尊重别人,这才重要。 格雷德表示,上述言论是根据一些经验有感而发的,例如他曾见到一些中文报章刊登有关香港移民与大陆移民不和的报道;他也接过一些说广东话的居民投诉其说普通话邻居的电话,投诉人指由于双方语言不通,希望他能插手帮忙。 其行政助理称,有时一些居民会投诉其邻居在不适当的时日将垃圾放在门外,他们接到投诉后会致电市府,其后市府会派员劝谕。 他指出,该选区现时约有55%华裔居民,其中楼价甚高的Healthwood社区更有多至80至88%的华人,是他们担心该区出现“多户住屋”而影响楼价,主动要求帮忙,希望市府能在该条街道设立“下午2至6时不准泊车”的指示牌。 此外,当地居民向他投诉怀疑近邻有“大麻屋”时,他会先到遭投诉地址亲自观察,才决定是否报警,至今其选区已发现有32间大麻屋,其中约15间是通过他报告警方的。 格雷德称,由于该区的“大麻屋”问题已经达到“灾难”程度,故每当警方揭发某间是大麻屋后,他会继续在该屋前园插上“此是大麻屋”告示牌作为告诫。 他指出,该区有不少独立屋是出租用屋,是造成大麻屋泛滥的原因之一,故他认为业主在收租之余,有责任定时检查其物业有否问题。 然而,平权会多伦多分会主席黄慧文对格雷德发出上述暗示“白人被吓走”言论感不满,她认为该言论由种族偏见含义;言者不够敏感;同时显示他并不了解华人文化。 她指出,当华人居民阅读了该段报道之后,会感到在该区居住并不受欢迎;过往已有对华人有成见的居民则可能会成见加深。 本身是爱静阁居民的加拿大华人政治意识促进会主席黄严焕卿律师认为,上述报道暗示华裔居民将白人居民吓走,但他未有提供证据来支持他的言论;他谈论香港移民与大陆移民不和,有挑拨离间的后果;他也不明白可能一些新移民不是故意违反本地附例,故她已打算向格雷德发投诉信。 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主席张明达医生则说,格雷德可能并不明白,新、旧移民间必有摩擦。 以中、港移民来说,由于大部分香港移民加国较久,较为融入加国文化,但绝大部分中国移民在加国时间尚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逐渐适应。 ————————————————- 星岛日报加东版网站2005年1月1日要闻头条 市议员言论被指“制造分裂”士嘉堡爱静阁中港华人冲突 星报通讯社多伦多电 士嘉堡爱静阁选区(Scarborough-Agincourt)的市议员狄格兰(Mike Del Grande)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白人”正在逐渐从其选区迁移出去,狄格兰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极大反弹。…
尚未从世纪劫难中恢复的人类低调迎来了2005新年,素日平静的多伦多成了不夜城,酒吧、餐厅、夜总会处处笙歌,但今年的庆祝气氛更多夹杂着忧虑与哀愁,这正是人类繁衍不息、世代永恒更替的真实写照。 据星报通讯社多报道,大多伦多规模最大的新年前夜派对在市中心菲腊广场举行,如同全球其他许多城市一样,市民静默片刻,悼念周日南亚地震及海啸中的遇难者。 在皮尔逊国际机场,匆匆的过客留住脚步,回味过往的一年百感交集,既有刻骨铭心的伤痛,也有艳阳高照的日子。 在一号候机大楼,一些旅客参加了除夕迎新仪式,为南亚地区受苦受难的民众祈祷。 多伦多第一夜盛会今年迁往多伦多“酿造古迹区”(Distillery Historic District)举行,这是亲友相聚、不供应酒类的社区艺术嘉年华。 南亚悲剧同样萦绕人们的思绪,冲淡了喜庆的气氛。 但毕竟送旧迎新是庆祝活动的主题,人们期待新年及新希望的到来。 大多伦多地区周五晚上仍然举行了大大小小的各类庆祝活动,从家庭派对、社区聚会,至约克区、杜咸区及荷顿区(Halton)至多伦多市中心的大型派对。 多伦多市政厅前一年一度的新年前夜狂欢传统已经进入第30个年头,广场上人潮涌动,舞台上群星璀灿,歌手及乐队中包括著名的Glass Tiger、Matt Dusk、Kershia Chante及Not By Choice!,表演令人目不暇接。 晚会中刺激的场面是“城市电视台接吻镜头”(Citytv Kiss Cam)节目,摄像机在人群中搜索成双结对的恋人,然后将捕捉到的对象放大在菲腊广场的大屏幕上,人群山呼海啸,情人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吻。 加拿大红十字会设立的捐款小亭也非常受民众欢迎,人们在欢庆时不忘为南亚海啸受害地区民众捐钱捐物。 酿造古迹区的全天活动多姿多彩,魔术表演、杂技、喜剧小品令人留连忘返,包括爵士乐、 冤曲(Blues)以及世界各地的民歌余音缭绕,炙热浓烈的牙买加雷盖音乐(reggae)The Sattalities将狂欢推向高潮。 “多伦多第一夜”狂欢迄今为止已经举行第14届。 为了使庆祝活动老少皆宜,组织者特别按派了晚上8点15分的“午夜”倒数活动,使成千上百的孩童有机会提前参与迎接新年的到来。
多伦多士嘉堡爱静阁选区(Scarborough-Agincourt)的市议员狄格兰(Mike Del Grande)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白人”正在逐渐从其选区迁移出去,狄格兰的言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极大反弹。 部分市议员及族裔关系专家指出,狄格兰的言论招致不和,是无法接受的。 据星报通讯社报道,狄格兰于本周接受“士嘉堡镜报”(Scarborough Mirror)记者采访时表示,许多白种人正在迁离该地区。 狄格兰说,其实他的言论只是反映其选区人口结构变化的“现实”而已。 不过,他对其言论经传媒断章取义感到十分不满。 狄格兰周五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传媒将其所描绘的并非事实,对此他极为不快。 感到被人出卖,为此气恼,愤怒,难以控制情绪。 然而,同僚对这名新出炉的议员并不同情。 来自湖滨-东约克(Beaches-East York)选区的市议员戴维丝(Janet Davis)指出,狄格兰的言论带有很浓的种族主义味道,任何当选议员都是无法接受的。 她说,应当为城市的多样化、丰富多采及活力感到庆幸。 城市族裔关系联盟(Urban Alliance on Race Relations)前会长谭润棣(Tam Goossen)对狄格兰的言论“十分忧虑”,并认为“制造分裂”。 狄格兰的言论还不止于此,他进一步说,在其选区,来自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华人相互冲突。 谭润棣说,这类言论使人群相互对立,作为一名议员不应当这样。 多伦多种族平等问题专责小组负责人、市议员米赫域(Joe Mihevc)指出,狄格兰的言论“极不恰当”。 他指出,任何移民群体都是多伦多的宝贵资产,认为白人撤离,中国人进入,这类言论具有种族主义性质。 米赫域指出,狄格兰也许需要增长知识,需要在处理种族平等问题方面接受培训。 狄格兰于2003年11月首次当选市议员。 他固执地说,他支持文化多样化、平等对待每个人,传媒的报道断章取义,简直是“狗屎”。 “士嘉堡镜报”记者倪克尔(David Nickle)周五表示,该报的报道准确。 狄格兰周五重申,其选区的白人人口正在减少。 他说,也许“白人”不是政治准确的用词,但实际情况是,只要看一下人口统计数字便会发现,该选区的长期居民正在向外迁移,这些人主要是英国后裔。 他进一步指出,当他于1983年迁进该区时,人口的结构基本上是50%对50%的混合,现在街上的白人屈指可数。 这是不容否认的现实。 该区白种人纷纷迁往Stouffville、Woodbridge或任何其他地方。 选区的人口确实发生了变化,现在55%为中国人,包括来自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华人。 狄格兰辩说,为了适应人口结构的变化,他非常尽力,例如,于夏天作了非正式的人口分布调查,在新闻简报中使用汉语,帮助居民更快融入主流社会。 对于选区人口结构的变化不可以视而不见,例如现在的唐人街过去曾经是犹太社区。 不能因为其表达方式不当而对其穷追猛打。…
加拿大人踊跃捐助大海啸灾民,善款已经超过3,500万元,而且仍然源源不绝。 据星岛日报报道,至周五,红十字会所获得的捐款承诺已达到2,640万元。 加拿大红十字会的巴雷特(Bernard Barrett)形容这个数字肯定罕见。 联邦政府原本同意拨出2,500万元作为私人捐献的等额捐款,但已于周五较早时承诺把上限取消。 联邦政府发言人表示,政府将会按1月11日前来自个别人士的捐款总数作出等额的捐助。 此外,另一笔为数1,500万的款项亦已拨作特别的计划用途,令到联邦政府的援助共达4,000万元。 捐款的数目势将继续上升。 周五,联合国表示,受灾死亡人数已逼近15万。 多伦多华人社团募款启动 据世界日报报道,多伦多台湾商会拟募10万,救灾无国界,昨日多伦多台湾商会呼吁会员及社区社团人士,一同加入南亚赈灾捐款活动,以助受难灾民。 该会会长周怡华昨日表示,商会理事们已率先捐出1万元,希望能达抛砖引玉之效,尽速达到10万元的募款目标,所筹总数将捐给加拿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 Cana-da)。 秘书长钟文权表示,此灾难始料未及,各界应不分金额大小,参予赈灾捐款活动,齐心救助灾民。 为响应加国政府的“募1元,政府捐1元”的活动,商会呼吁会员各界合力捐款,希望在1月11日前筹到目标金额,让救助金额能增加一倍。 欲捐款人士,支票抬头请写TMAT,Memo注明“南亚赈灾”,邮寄地址为110 Fer-rier St., Markham ON, L3R 2Z5,查询电话为905-940-0602。 捐款人可获退税证明,需该证明人士请注明姓名或公司行号、地址及电话。 该会主要干部将于1月中旬赴洛杉矶开全北美台湾商会联合总会理事会议,届时会中将讨论响应全球台湾商会合力募捐活动。 皇银再捐15万 总额达25万 为响应南亚地震海啸赈灾活动,皇家银行昨日捐出15万元,使该行的总募款额达到25万元。 由于该行接获民众及行员的捐款额已有10万元,为配合募捐活动,皇家银行捐出等数金额,另捐5万帮助有意申请到加国移民的灾民。 皇家银行主席国礼新(Gor-don Nixon)再度呼吁行员、该行的客户及各界人士一同慷慨解囊,共同协助急需协助的灾民。 欲捐款至加拿大红十字会以助南亚灾民的人士,可亲至各皇家银行乐捐。 如本身为该行客户,则可以电话捐款,号码为1-800-ROYAL-11。 捐款金额满10元的民众,将可收到加拿大红十字会寄出的退税证明。 所募款项将主要用于购买食物、水、日常生活物资、毛毯及衣物等给灾民。 慈济基金会四定点募款 佛教慈济基金会多伦多支会昨日起展开一连串南亚浩劫赈灾活动,30余名志工在多市四个地点向民众募款,所筹总数将捐给加拿大红十字会,以助灾民重建家园。 昨日在大统华窝顿及普曼娜分店、大古广场及大都会广场都可看到慈济志工们手持捐款箱,向民众募款,并受到众多民众的支持,不管男女老幼,皆慷慨解囊,希望尽棉薄之力,帮助灾民度过难关。 捐款者皆认为,此灾难悲剧震惊全球,生为地球村一员,理当出手相助。 11岁的蒋雅婷志工更当场掏出钱包,捐出10元。 此地点性的募款活动将持续至1月15日,欲捐款民众,不论金额大小,皆可前往该四处地点捐献。…
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将于2005年元月八日登台,这场盛会将是一台名曲荟萃,雅俗共赏的交响音乐会。 主办机构李德伦音乐基金会理事长李燕女士表示,广大观众对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的赞誉和期待,是音乐会得以持续举办的动力和成功的基础。 基金会继承指挥大师李德伦的遗志,力求“曲高和众“。 音乐会的曲目仍保持其独特风格,典雅与通俗并重,洋韵与乡音交融,古调与新曲齐美,歌喉与管弦争雄。 都市新年歌舞升平,别具一格的中西汇粹新年音乐会将为欢腾的多伦多锦上添花。 据李燕介绍,音乐会已邀请到国际比赛优胜者,青年钢琴家盛原和小提琴家赵茜担任独奏;还有男高音歌唱家叶曲凌和花腔女高音歌唱家许琼丹领衔独唱。 以华裔资深音乐家为主体的多伦多节日交响乐团将献上一首首中外名曲,如“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选曲,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 加拿大著名作曲家黄安伦的作品“塞北舞曲”,拉赫曼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歌剧选曲、“春之声圆舞曲”等把知音人领去中华大原野,再带到维也纳森林。 这次演出荣获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荣誉赞助。 协办机构则包括安省华人音乐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北美校友会。 订票:416-490-7962 416-492-7792 www.ticketmaster.ca
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亚洲海啸灾难的遇难者已上升到约15万人。 不断增多的死亡数字和不断增加的援助资金,已成为2004年最后一个新闻焦点。 当新的一年相继降临各大洲时,人们用烛光和祈祷,用烟火和钟声,同遇难者和受灾者分享着新一年的到来。 瑞典首相皮尔森说:“从来没有感觉到,在进入新的一年时如此沈重。 ”如果在亚洲海啸过后去欢庆新年,会让人感到“绝对的不合时宜”。 皮尔森在新年前的讲话中,呼吁所有瑞典人为在海啸中遇难的同胞,点燃蜡烛来为他们守夜。 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数千家欧洲家庭正沉浸在失去亲朋好友的悲哀中,欧洲许多国家的死亡人数每天都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上升着,而政府官方则预计,最后死亡数字可能会成倍增长。 美联社报导说,仅瑞典一国,目前就有2500多名游客失踪,瑞士的失踪者也上升至700多人,法国据报也有118人在海啸中下落不明。 澳大利亚的悉尼,当天约有100万人参加了迎新年活动,燃放烟火前,人们向海啸遇难者默哀。 一名英国游客说,不用去告诉参加迎新年的人“多一点虔诚”,因为“人们早就这样想了”。 德国的柏林,在布兰顿堡门举行的大型庆祝活动,仍按原计划进行,只是现场的大屏幕一直都在要求参加者向亚洲受灾国捐款。 此外,德国的各大电视台也将新年晚会节目,变成了向亚洲海啸受灾者捐款的晚会。 奥地利总理则呼吁国民不要在新年燃放烟火。 奥地利西部的蒂洛尔因有40多居民在海啸中下落不明,而取消的庆祝活动。 当地官员号召民众展示出“团结一心”,去标记这个“人类的巨大损失”。 在法国首都巴黎,480个黑色服装悬挂在香榭丽舍大道两旁和协和广场四周,来悼念海啸遇难者。 巴黎市副市长说,这个夜晚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因为悲哀笼罩着全世界。 不过,巴黎人仍象以前那样打开香槟迎接新年,但他们认为海啸灾难已沉重于心。 亚洲遭遇海啸的受灾国,在2004年的最后一天,已纷纷取消了早前计划的庆祝活动。 死亡数字仍在急剧上升的印度尼西亚,取消了所有的新年烟火,政府敦促人们为遇难者和受灾者祈祷。 印尼总统在发表新年演说时说:“让我们用没有聚会的方式来欢迎新的一年,因为我们的心中充满牵挂和悲哀。 ”“我们仍处于悼念之中。 让我们共同祈祷,希望上帝不再给我带来另一场灾难。 ” 已有数千人死亡的泰国,当天也取消了在首都曼谷举行的庆祝活动。 泰国官方呼吁人们用参加宗教祭奠的方式来迎接新年。 在泰国受灾最为严重的普吉岛,人们已没有心情去迎接新年。 一名德国游客说:“这里已死了那么多人,我没有心情去欢庆新年。 ” 美联社说,中国官方媒体中央电视台当天宣布,已取消了原定在新年举行的现场直接晚会。 但台湾的庆祝活动却没有就此中止。 而逃过此次海啸灾难的菲律宾,也处于欢庆的情绪中,在午夜到来前,燃放烟火,鞭炮齐鸣。 (纪军 )
印度尼西亚卫生部长2004年12月31日在记者招待会上说,印尼地震和海啸的死亡人数可能超过10万人。 目前印尼官方确定的死亡人数为79940人。 而此前一天,印度尼西亚驻马来西亚大使表示,仅印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就可能超过40万人。 加上印尼以外现有死亡人数,总死亡人数可能超过50万。 另据各国政府统计,到目前为止,印度洋海啸共导致126,530人死亡。 据马来西亚国家新闻社2004年12月31日报道,印度尼西亚驻马来西亚大使鲁斯哈多表示,印度洋海啸的重灾区,印尼亚齐省的死亡人数估计超过40万人。 大使说,在很多受灾地区,搜救人员迄今还没有前往执行救援任务。 他指出,印尼政府通过空中监测发现,米拉务、锡默卢岛和塔帕土安等地已不存在人迹。 印尼苏门答腊岛西海岸边上的一些小岛甚至被完全淹没,已经消失。 大使还说,米拉务大约有15万居民,距离震中大约150公里;锡默卢岛大约有7.6万居民。 死亡人数可能永成谜 据美联社报道,一批批官员正在登记从亚洲到非洲十多个国家的海啸罹难人数,但究竟有多少人在这场惊天大灾难中死亡,确切人数可能永远是个谜。 原因是在很多灾区,死亡者实在太多,又担心爆发瘟疫,在用推土机把大批未辨明身份的死尸集体埋葬之前,所提供的死亡人数仅是粗略的估计。 印尼亚齐省的官员用推土机将大批尸体推落土坑埋葬。 那些几近赤裸的肮脏尸体没有被拍照,也没有记录下他们的详细资料。 亚齐省代省长巴卡尔说:“因为尸体已发臭,并担心引发瘟疫,我们不得不这样做。 ” 愤怒灾民围攻 由于灾难造成许多设施损毁,救灾进程缓慢,灾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据报导,当斯里兰卡总理马欣达·拉贾帕克萨30日在内阁大臣、军人和媒体的陪同下前往泰米尔武装控制的灾区视察时,愤怒的灾民就用木棒来表达他们的不满。 5000名泰米尔人在海啸中遇难。 当泰米尔灾民向拉贾帕克萨倾诉困难,告诉总理他们需要什么援助时,扩音器中突然传出声音,要求人们不要和总理交谈。 于是群情激愤,一些人甚至捡起木棒,对数名记者和一名士兵一顿猛打。 警卫赶紧护卫拉贾帕克萨和其余几位部长躲进附近一个军事基地。 在马来西亚也有同样的事情发生。 马来西亚总理阿卜杜拉·艾哈迈德·巴达维视察槟榔屿灾情最重的托霍尔岛时,当地几百名愤怒的村民将其团团围住,抱怨政府没做任何事减轻他们的痛苦,并要求尽快恢复正常生活。 当时不知所措的巴达维只能回答:“我们会很快做到。 ” 灾区成惊弓之鸟 目前,300万至500万的幸存者都急需饮用水、食物和药品。 如何让防水帆布、水净化系统、食物和药品等紧急救援物资切实到达灾民手中,成为国际社会最为迫切关注的问题。 灾难过去了,但恐慌却难以消除,灾区各地谣言四起,30日假警报引发印度万人逃难,印度政府当地时间2004年12月30日上午10时发出警报:海啸可能下午再次来袭!一时间,在12月26日海啸中伤亡最重的泰米尔纳德邦等地区,民众纷纷关门闭户逃离。 当天下午,印度洋并未再度发威。 印度政府惹得媒体纷纷叫骂———这次不是因为未能发出警报,而是因为错发虚假警报。 而让印度政府“背黑锅”的却是兢兢业业的美国专家拉里·帕克。 现年46岁的帕克管理着一家地震研究网站,通过这一网站出售自创的勘察系统,提供全天候技术支持。 印度内政部危机管理办公室12月30日上午发出警报:“国外一些专家提醒,澳大利亚附近可能发生高强度的地震,之后另一场海啸可能在本日下午袭击印度洋。 ……” 在海啸死亡人数最多的泰米尔纳德邦以及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地方政府要求人们在未来48小时内保持警惕。 印度军队撤离了沿海地带和低洼地区,随时待命抢险。 在泰米尔纳德邦,很多人锁上房门涌到大街上,当地警察也转移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