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移民朋友讲过一则看似笑话实为真情的段子:不是人人都为了孩子而移民,但成为移民后却个个都在为孩子而奋斗。 是的,在经历了长期的申请排队轮候后踏上加国土地的中国移民们,大多已年过三十,曾经拥有的种种梦想或设想在加国冰冷的就业市场面前化为乌有。 原先光茫四射的满腹才学和全身技能被语言的弱势大打折扣,人们将以往的宏图大志暂且收取,不得已屈就种种不如人意的职业和工种,在养家糊口,自娱自乐的同时,中年的移民朋友们把饱含期望的目光,不由而同地投向自己年幼的儿女,未酬的壮志看来只能在第二代去实现了。 多年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影响,诸如所谓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在异国他乡的现实世界中令中年的移民朋友体会犹深。 而许多原来对西方教育寄予过高期望但又未真正了解其教育理念的家长们,对现实的加国中小学公立教育的过于简单宽松也颇感失望,他们认为,在这种教育体制下长大的孩子,上进心不够强,基础知识薄弱,难以应付大学及成人后激烈竞争的社会。 为弥补种种遗憾和不足,家长们费尽心思,想出种种招术去达成孩子在学业及爱好上的全面、多能、专深与卓异。 久而久之,在加国这块土地上,慢慢滋长了与以往英法传统炯然不同的华裔教育文化现象,构成了加国教育市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那么,华裔的家长们都在哪些方面下了功夫,又有哪些成效和影响呢? 一、昔有孟母择邻,今有华裔择校 没有人比中国移民们更关心学校的排名等级了。 菲莎学会每年对BC省各中学按省试成绩排序,几乎成了华人的居住指南。 初到温哥华的新移民,都会在亲友的影响下选择排名靠前的学校区附近租房或买房居住。 好学区周围聚集了大批的华人家庭,名校各班级中华人学生比例逐年上升,引得好学区的房价、租价也相应攀升。 无可置疑,好学校一般位于好的社区,所谓好社区,就是居民大都为社会的中产阶级,他们纳税较中低收入者要高,而税本来就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税收多就意味着可以多请警察、消防人员,多完善社区机构、设施,有较好的医护条件,较优良的小区环境与绿化等等。 同时,中产阶级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居民素质较高、犯罪率较低,子女也相对会有较好的家教等。 从历史上看,自上个世纪初开始,温哥华的Cambie街即可视作当时社会经济阶层的分水岭,以它为界,其东多为纺织工、伐木工,而其西则多为医生、律师、大学教授。 这种分野现在虽已不明显,但温西在自然风貌、人文地理及居民品质方面至今仍不减其势,BC排名前十的学校中,无论公立私立,基本都在温西,这使得温西的房价与租价也差不多是其他地区同类房屋的一倍以上。 近十余年来,随着华人移民在加拿大的逐年增加,温西的华人面孔也越来越多,改变了温西原来传统上的德裔区、希腊裔区等小社区的人口结构。 很多华人有钱者在温西购房置业,无钱少钱者也要在此租公寓甚至地下室,问其原因,几乎一致的回答都是为孩子能在好学校就读。 即使BC省目前已改变了这种按居住区择校的做法,但跨区读书还是会受名额限制,而好学校永远是满额的,与其等在Waiting List上着急,不如在好学校旁找房子更容易。 由于名牌大学的录取永远是根据学生的中学省考成绩及各学年学业成绩和各项表现去考虑的,如果读的学校一般,不仅省考成绩不能保证,而且由于不是名中学,在好大学的录取考虑中,其学年成绩的含金量是要打折扣的。 作为父母,当然希望在尽可能的条件下,让自己的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将来更有可能考入名大学,为未来就业成才之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 当人们在名校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时,那孟母择邻而居的古老故事便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真是时代虽异,父母心同啊!只不知这样煞费苦心的做法,孩子是不是会领情,会不会很替父母争气。 要知道,好条件并不都意味着好结果,很多历史上的优秀人物都出自普通家庭、普通中小学,而名校也不乏平庸之辈甚至害群之马!看着一些出入于名校的中国孩子,来了几年英文仍不能过关,互相攀比的是各家的名车大宅,真令人可惜他们父母的择校苦心!其实,家庭教育永远重于外在的环境和学校教育,以为把子女送进名校就可以顺利成才的想法实在大错特错,但愿这样的孩子不会过多,否则过些年也许就葬送了温西名校的好声誉! 二、家教及补习班大行其势 人们说,这个世界只有两样东西不受经济大气候的影响,一是求医看病,二是求学受教。 无论经济多么的不景气,人们不可能不生病,不就医,也无论人们多穷多苦,孩子的教育总是要不间断地一代接一代地进行。 是啊,孩子意味着未来,培养孩子成才,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 人类就是这样如同江河一样,一浪推一浪地前进。 不重视孩子教育者,鲜有,对华人来说更是如此。 无论是华语电视、广播还是华文报纸、刊物,以及街头大大小小的招牌,都充斥着家教补习班的各类广告。 聪明的华人早就从本族传统重子女教育的现象中嗅出了无限的商机和前景。 应该说,挣孩子的钱是最容易的了,所以才会有哪么多的儿童玩具和服装产商,而玩具和服装的消费与教育方面的投资相比,又相去甚远。 在华人看来,玩具与服装的过于丰富,只会惯坏孩子,而教育方面,花再多的钱也是值得的。 在今天的温哥华,市面上最常见的家教和补习班是中文与英文。 前者主要是为哪些从小在这里生长的小移民,毕竟中国是他们的母国,父母不愿意黄皮肤黑眼睛的他们忘了祖国的根。 而后者则主要针对随父母移民的中学高年级生,他们英文不够好,要入大学还须考TOEFL或其它,如果不请家教或上补习班,是不可能取得理想成绩的。 除此而外,与省考相关各科目相配合的补习班都很兴盛,坊间一些来自中国大陆的数理化高手在这里找到了最好的自雇就业途径,而且收入颇丰,其中的姣姣者更以能培养在各级数理化比赛中夺冠的种子选手而深得家长们的亲睐。 这样一种供求两旺的教育市场,与大陆、台、港三地难分高低,使人们几乎忘了身处海外、身为移民的现状。…
安省教育厅长甘迺迪呼吁省内中学教师与教育厅携手合作,改善省内教育。 安省中学教师自去年8月起,便一直在没有合约的情况下工作,区内不少教师目前仍未决定是否投票授权发动罢工,但亦有部份教师已投票支持罢工,大部份中学教师今春就可以合法罢工。 甘迺迪表示,虽然教师有权罢工,但他希望见到教师与省府重新建立和谐关系,不要再像前保守党执政期间,省府与教师互不信任,经常剑拔弩张的尖锐局面。 他周一向出席安省中学教师联盟(Ontario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Federation)年度会议600多名代表发表讲话时表示,要扭转这种局面,改善彼此关系,双方就要和衷共济,朝同一目标努力才成;又指出,省府与教师之间要有共同目标,而且最终能够实现教育伙伴关系。 他发言后更强调,不单只希望见到省府与教师之间关系和谐,亦不只是不想见到教师罢工,最希望能与教师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让教师感到受尊重,觉得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赞同所定立的目标以及落实该等目标的方式。 目前省内多个教育局仍在谈判阶段中。 安省中学教师联盟主席金珀莉.杨格(Rhonda Kimberley-Young)表示,教师并不想罢工,但他们需要省府更多拨款和更具弹性的处事方式。 她表示,联盟真正的目标是不要进行工业行动,而是建立稳定局面,但要实现这目标,则控制立法,定立规例和拨款的省府,就要决心改革,令省内所有教育局的地区谈判可以取得成功。 她指出,省府必须确保所有教育局有足够拨款,让教师获得合理加薪,以及有弹性去增聘人手协助落实省府制定的目标,包括进行小班教学以及让学生18岁前不得中途辍学。 安省政府上周通过议案,容许教育局提出为期2年或4年的合约,但教师认为省府此举是基于政府动机多于稳定劳资关系。 省府之前的合约期向来是3年。
警方落案控告一名男子3项一级谋杀罪,之前一日,他双亲和妹妹遭人刀捅身亡。 警方周日收到一名女子致电求救后,赶往渥太华市东端的宁静市郊一幢民居,即30岁丹尼尔.马希洛(Daniel Maxheleau)双亲家中将他拘捕。 《渥太华太阳报》报道,警方派员赶抵现场时,发现一名满身鲜血的男子不停说着有人设计了一个怪诞的计谋对付他。 25岁的米雪.马希洛(Michelle Maxheleau)伏尸门廊内,身上有多处刀伤,身旁有一个电话。 该报同时报道,66岁的父亲谢鲁.马希洛(Gerald Maxheleau)和他60岁母亲路易丝(Louise)则伏尸屋内厨房血泊中。 轻微割伤的丹尼尔送院治理后,被带往警署问话。 他周一短暂过堂,看来很整洁,但未有剃胡子,身穿海军蓝色厚运动衣和卡其裤,木无表情。 他的辩护律师韦柏(Matthew Webber)未有就事件说太多。 他拒绝就其当事人曾否被诊断出患有精神病一事置评,亦不愿证实他有否要求接受精神评估,声称在未有机会与当事人进一步倾谈前,便就事件置评并不恰当。 据悉,警方在现场找到可能是凶徒行凶的利器,一组鉴证科人员在案发现场搜集证据。 有人自愿入精神病院 《渥太华太阳报》同时报道,警方去年曾到过上述案发地点,因为接报称有人威胁要从窗口跃下。 有男子因为失业和经常无法成眠,自愿入住当地一家医院的精神病房。 邻居帕里表示,马希洛一家在上址至少已住上20年,夫妇俩育有3名女儿,待人友善。 邻居很少人知道他们还有一名儿子,直至他数周前返回父母家中居住才知。 谢鲁曾在加拿大贝尔公司工作,早已退休,妻子退休前任职渥太华一家医院,两人最近才从美国佛罗里达州度假回来,而且正计划再去。 这宗伦常惨案震动了这个向来安宁的社区,有居民表示,区内居民许多自少认识,相处融洽,从来没有发生任何问题。
根据皮尔区教育局的报告,2003-2004密市高中9年级数学测试结果,1,Gordon Graydon Memorial SS2,Cawthra Park SS3,Port Credit SS4,Meadowvale SS5,The Woodlands School6,Rick Hansen SS7,Erindale SS8,John Fraser SS9,Glenforest SS10,Applewood Heights SS11,Lorne Park SS12,Streetsvill SS13,Clarkson SS14,Thomas L Kennedy SS Gorden Graydon Memorial 再次名列前茅,以上只是9年级的数学测验,并不代表学校的全面排名.详情请电,647-898-5199
刚刚毕业。 以前在 SASKATOON 读书。 看见比我先毕业的同学,有的在打工,然后回国,有的找不到工作,也回国,也有不想回去,就继续留下来进修,或者是很幸运的找到工作,就留了下来……那个时候,我觉得,不LUCKY的人(混不下去的人),或者不愿意承受压力的人,才回国,因为我认为花了很多钱来学习就是想拿点东西,至少是移民,还有钱,还有混个样子,还有……。 所以,只要有能力,就不会回国。 毕业之后,想做大城市女孩子,于是决定抛下所有,去多伦多,希望自己能够有所作为,其实也没有什么宏图大志,就是想真正的靠自己生活,稳定,赚点钱……因为自己从来都有人照顾,不知道自己有多大实力。 来到多伦多,我为我自己能够找到栖身只地,能够找到我想去的地方而自豪,和在 SASKATOON 的朋友炫耀,说我自己什么都行,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难到我,我已经不是以前的什么都要别人照顾的人了。 大家为我鼓掌……可是,一周之后,面临着真正的问题,我要工作,不能只在这里吃啊。 而且我只有有限的时间办工作签证。 从来没有压力的我,开始着急了,就拼命的找中介,拼命的在网上找工作。 可是,哪有那么容易,就算我有能力,就算我口语过关,但是我的身份是大部分公司不喜欢的,公司没有时间等我的工签,也不想 take the risk that maybe I can’t get the working permit… 我才知道,我的师哥师姐找不到工作不是因为没有能力,而是因为身份,和不幸运。 幸运的我,有了公司帮我出证明,所以我现在就只是等,可是工资没有象我想象中的好,甚至差了很多,才发现自己高估了自己。 再算一算,一年能存下多少钱,OMG,我想哭!! 有人说做大城市的下等人,不如做小城市的上等人。 可是对我来说,我是想,自己只能做大城市的上等人。 BUT HOW? I CAN’T FIND A SOLUTION NOW。 朋友对我说,不要自己努力了,你没有必要,你有一个好男朋友,结婚,你就什么都有了。 我是有个好男朋友,好多女生也都是这样的想法,可是,自从我们之前的一次吵架,他说的一句话…
就大陆移民申请父母团聚最长要等待10年的消息,近日在网上被炒得沸沸扬扬、甚嚣尘上之际,环球华报记者尹琳采访了加国移民部、移民顾问以及申请者的代表。 10年的等待对年轻人尚且是一种折磨,更何况是耋耋老者。 这个消息引发了不少申请者和移民的愤怒,据报道,一场抗议活动正在筹划当中,3月11日,预计有超过500名群众走上街头,在联邦移民部长的多伦多办公室前抗议,甚至有可能向移民部提出集体诉讼。 但是,这种说法到底从何而来,加拿大家庭团聚政策是否有变,而游行本身又是否能够改变现状?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记者采访了移民部、移民顾问以及申请者的代表。 10年之说有无根据? 多伦多一个名为SPONSORYOURPARENTS的组织正在发动游说、签名及抗议活动,组织中不仅有各族裔代表,而且许多人并没有担保父母亲移民,他们是第2代或是第3代移民,但是认为政府的拖延行为没有合情合理之处。 根据此组织网站的消息,移民部制定了今年父母移民名配额。 根据此配额,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今年只会批准100 位父母移民的申请者来加拿大,而目前北京大使馆已经收到了1094份父母移民的申请表格。 由魁北克律师Richard Kurland提供的Lexbase电子信息服务就此推断:即使北京大使馆从此不再收到任何父母移民的申请,以今年的配额推算,现有的这些申请需要10年才能办理完成。 而同时,在加拿大驻香港总领馆以及驻台北办事处的情况也不乐观。 加拿大驻香港总领馆已经收到了1315份父母移民的申请表格,加拿大驻台北办事处收到了88份父母移民的申请表格,但今年可以批准的父母移民配额分别为:香港 170 名,台湾10名。 也就是说,在香港申请父母来加移民,轮候的时间可以长达7.7年,在台湾则可能需要8.8年。 这样的等待时间让正在申请父母团聚移民的申请者感到绝望。 家住温哥华的Max和妹妹两家都移民加拿大,生活稳定后,很想要照顾年迈而多病的父母。 去年7月份刚刚递交了申请的他还在等待赞助资格审核通过。 3月7日更新的加拿大移民部网页显示,现在的审核时间为20个月。 而三年前,父母移民的申请时间也不过18个月。 Max的同事中有不少在为父母办理移民申请,“有几个已经交上去两三年了,全无音信,连什么时候能得到结果都不知道。 ”Max说。 如果是两三年等待我还可以接受,但是,10年?”电话那头,Max的声音有些不确定。 加拿大移民部媒体发言人Andre Labelle对该网站以及他们提供的信息毫不知情。 在看过网站的信息数字之后,Labelle表示非常惊讶。 加拿大政府每年都有一个总体的移民配额,但是从未有对父母、配偶或是子女申请的专门配额。 ”Labelle说。 根据加拿大移民部的年度报告,2002年加拿大的移民指标是210,000 到235,000人,实际移民超过254,000人;而2003年,移民部计划移民220,000到245,000人。 其中,60% (132,000-147,000)是经济类移民, 26% (59,000-64,500) 为家庭类移民,13% (28,100-32,500)的难民,还有少于1%的其他类别。 但是,菲沙研究所的移民研究专家Martin Collacott却认为“这些信息是可靠的。 ”他五年前就注册并申请了Lexbase的电子信息服务,“我每个月都会收到他们的信息。…
专家称本案有4种结果:无休止持续下去 被遣返回国 被移交至香港 通过第三国引渡 加拿大时间3月14日至15日,温哥华联邦法院将对“厦门远华案”主犯赖昌星进行聆讯。 据了解,本次将对赖昌星“难民上诉”案进行裁决。 结果一旦出来,将对赖昌星的去留产生很大影响。 赖昌星的代表律师马塔斯表示,如果赖昌星胜了,将再次获得难民审理机会;即使败了,离遣返还相当遥远。 本报记者北京时间今天凌晨进行多方连线,了解本案情况。 连线一 《人民日报》驻加记者 聆讯如期进行 可能费时数月 今晨,《人民日报》驻加拿大记者告诉本报,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消息说聆讯更改时间。 这次聆讯将对赖昌星提出的所谓‘申请成为难民’的理由进行辩论,辩论的结果还难以预测。 一旦结果出来对赖昌星的去留将产生很大影响,但即使决定赖昌星可以遣返回国,也要经过一段漫长的时间。 ” 据报道,聆讯可能会费时数月,并由3位法官听审。 这次上诉是由联邦法院来审理的,如果败诉,赖昌星有权向联邦最高法院再进行上诉。 但最高法院接受其上诉的可能性比较小,而难民案件由加拿大最高法院作判决的情况少之又少。 所以最高法院审理赖昌星上诉的可能性不大。 连线二 加拿大驻华使馆 要等判决结果 再按法律引渡 加拿大驻中国使馆新闻处一位工作人员向本报记者表示:“知道赖昌星案件将再作审理的事情”,但对于遣返的时间,其表示一切要等审判有了结果后,有关引渡的问题再按照加拿大法律进一步执行。 连线三 加拿大华人 盼遣返赖昌星 以期“杀一儆百” 根据资料显示,大约有几百名中国贪官选择了加拿大作为避难所。 当地一位华人向记者透露,在加拿大的华人都非常希望把赖昌星遣返回国,“大家希望因此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 ”根据这位人士介绍,他认识的很多房地产客户会经常提起有不少中国人出手阔绰,几百万的房子一次性付清。 “一般来说大家都是分期付款,一次性付清的人很少,更何况款额之大。 ”此外,根据加拿大当地带团的导游述说,很多来加拿大的中国游客彻夜不回旅店到尼亚加拉瀑布附近的赌场赌博,“这些人明显看上去不像生意人,但却非常有钱”。 连线四 人大法学专家 官司有复杂性 三种途径引渡 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博士生何帆分析:“这次对赖昌星聆讯的重点是看其难民身份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的话,赖昌星非常可能被引渡回国。…
据加拿大统计局最近发表的有关加拿大社会发展趋势的报告,华裔人口已占加拿大总人 口的3.5%,成为了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并对加拿大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份题为《加国社会发展趋势》的报告指出,经过最近20年的发展,华裔人口已占加拿大总人 口的3.5%,成为加拿大最大的少数族裔,即白种人和原住民以外的最大族裔。 华裔人口中25%的人是在加拿大本土出生的,其余大部分来自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 报告指出,华人人口中有25%的人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就业结构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华人不再集中于餐饮业和其他蓝领行业,而越来越多地涉足金融、医学等各类专业领域。 报告指出,随着华人人口的不断增长,华人对加拿大社会发展的贡献将日显重要。
引子:上期的“安家故事”刊登的是我买房的经历,这一期的故事是关于买房后的一些事,也许能给那些刚刚买到房的朋友一点帮助。 改造旧房不可怕 我知道现在大家都不愿买旧房,主要是怕修理和伺候院子的工作量太大。 其实我也是个不喜欢干家务活的人。 但是我发现,买房后的一年多来,事情虽然做了不少,可实际工作量和花销一点都不大。 正式搬家前,我们先请人来重新装修了一下房屋,把楼上楼下的墙地面都换了。 前后总共大约一周的时间。 钱花得并不多,但这一装修,再挂点字画,整个房子面目有焕然一新的感觉。 在院子上花的时间就多些。 好在不着急,慢慢来,有空就搞一点。 上期的故事中我介绍过,我看这栋房子的时候,被院子之大和如此荒芜、杂草横生吓了一跳。 搬进去之后,我就准备先对院子里的杂草下手。 我每天早上去院子里花10分种,挖个一二百根杂草。 就这样每天拔,一点化学药物没用,前后总共除掉了五六千颗。 不知不觉之间,杂草基本都消失了。 下一步是开始种草。 我们没买草皮,在有些秃秃的地方就整片撒草籽重种。 再移掉了一些小树。 买电锯伐掉两棵大树,再筑了两个花坛。 原来的房主老太太是荷兰后裔,在院子里种了许多郁金香,品种都很好(比我自己在店里买的都好),但是种得很乱,我于是把它们的位置挪了一下。 花钱最多的是Paving(铺路), 我用两天时间把原来的石头挖出来重铺了一下,自己又买了几百块(五毛钱一块)石头,把Paving的面积扩大了些。 最后的统计显示,一年下来花了不到1000元,就把一个很破烂的院子变成了一个至少算中等美观的庭院了。 享受老区 我至今还记得Closing Day那一天。 由于一个极偶然的原因,我当天晚上就搬进去住了。 而那天正好是8.14大停电。 也许这也预示着我住在这个房子里会碰到很多的Surprises吧。 其中一大惊喜就是邻居特别好。 邻居从我们住进来起,就一直给我们热情的帮助,比如草地的园艺,中国人都很犯怵,我也是一窍不通。 他们就手把手教我,还送了我不少草籽,肥料什么的。 他们对小区里的其他住户也是这样帮忙 。 剪草的时候,总是把左右邻居的一起剪了。 今年以来,我就从来没有自己铲过雪,因为我的隔壁邻居总是把我家的以及另外五家的雪一块用机器免费铲了。 此外由于邻居都是一些退休而“爱管闲事”的老人,所以,根本不用担心治安问题。 可以说是夜不闭户。 第二重惊喜就是住在西人社区可以了解到许多我们华人不知道的信息和服务。 因为在华人社区比较少地关心英语媒体,也很少参加西人的活动。…
25年前,泰勒.霍斯(Terry Fox)因为罹患骨癌而由右膝而上位置截肢,他立志为癌症研究筹款,开始横过国境的以义肢长跑壮举,呼吁国人每人捐赠1元来支持他的“希望长跑”运动。 25年后,他的形像将出现在1元纪念硬币上。 这枚订于4月开始在市面流通的硬币,周一在霍斯母校、卑诗省本那比的西门费沙大学揭幕。 霍斯的家人,尤其是他的弟弟戴雷尔(Darrell),在硬币制作的过程中频频向皇家铸币所提供意见。 他们觉得非常荣幸,但保守秘密不向外界泄露消息,殊非易事。 1980年4月12日,霍斯由纽芬兰省圣约翰士出发,开始他的筹款长跑。 数月后,刚抵达安省雷湾(Thunder Bay, Ont.)就发现癌细胞已经扩散到他的肺脏,翌年6月28日不治去世。 虽然壮志未酬,但霍斯精神长存。 今年正好是“希望长跑”25周年纪念,皇家铸币所将发行大约1,100至1,500万枚纪念硬币。 皇家铸币所总裁丁沃尔(David Dingwall)说,泰勒.霍斯纪念币所传达的讯息是希望。 霍斯去世至今,以他的名义共筹得3.6亿元充癌症研究的用途。 戴雷尔说,这笔钱正如泰勒.霍斯的遗愿,帮助癌症患者增加生存的机会。 霍斯所患的癌症如今生存率已经达到80%,1977年他被诊断患癌的时候,患者生存率只有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