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署名为“tiger949”的网友3月3日在本网论坛以及多伦多的多家网站发布了“3月11日上午11点举行关于父母移民的示威游行”的帖文以来,这一即将来临示威游行之举引发了网民们的激烈反响。 尽管有不少人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大部分人士都认为:既然加拿大有这样的家庭团聚类的移民类别,却又人为地设置障碍,使这个移民类别要轮侯10来年甚至更久,这的确是不合理的。 其他媒体,如《世界日报》也对此作了大幅报道,联邦新民主党领袖林顿更于近日表示,家庭团聚类别此拖延是变相的种族歧视。 鉴于对以上示威游行仍有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所以,本网站今天(3月5日)又推出了一个民意调查,以期对支持与反对者的比例有一个确切的统计结果。 截至到3月5日午夜12:00,在不到1天的时间内共有207个投票,其结果如下: 坚决支持示威,并将参加游行67票32.37% 支持示威活动,但不参加游行75票36.23% 反对示威,但政府应改变政策12票5.80% 坚决反对,政府政策没有问题48票23.19% 其他5票2.42% 尽管这个民调参与的人数比较有限,可能不能完全反应加国华裔移民的普遍态度,但根据统计的规律,其偏差不应太大,它基本上还是反映了如下事实:大部分网民(6成以上)的人士对示威活动表示支持,而认为政府对家庭团聚类移民的政策是不合理的,更占了高达7成以上。 无疑,这一切都说明了:加拿大是一个民主的国度,它可以为每一个人都提供充分的表达意见的权力。 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尖锐的问题是,自由民主的空气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如果说,民主的讨论仅仅是说说就完了,大家只是发发牢骚,出出气,没有形成任何力量,那么,这样的民主有什么作用? 为此,笔者隐隐约约地预感到:这次定于3月11日的游行示威活动,可能是如下的结局: 真正去参加游行示威活动的,只是那些正在办理或迫不及待地打算办理父母团聚移民的人士,还有就是移民顾问——对于移民顾问而言,可能更注重的是参与所带来广告效益。 而这也正是发贴的网友“tiger949”所担心的:凑得够500人么? 这个问题不禁使我们汗颜:高达7成以上的人士认为政府的政策不合理,但又在担忧实际参与的示威人数,能否达到500人? 要知道,多伦多的华人有多少?50万! 要知道,多伦多的华人社团有多少?至少300家! 但是,迄今有多少家多伦多华人社团的侨领们出面表示一下态度?0家! 笔者认为,无论是支持还是反对,社团的侨领们此刻都应站出来,对这次华人向政府游行示威活动表明一下态度。 但本地华人社团对此为何一直默不作声?难道仅仅是不关心?因为多伦多华人社团侨领们的个人家庭,都已不再需要办理父母团聚移民了? (赵平波)
在世界日报率先刊出有关“华人的父母移民申请者可能轮候 10 年”的消息后,引起华人社区的强烈反应。 一批本地的华人自发进行动员,计划在下周五 (11日 )前往移民部长胡平藻的办公室抗议,同时满地可的一些华人则建议成立呼吁缩短父母移民审理时间联盟,以向移民部请愿。 根据移民部去年底发出的一份文件,从今年开始将父母申请移民列为家庭团聚类移民中最后考虑的一项,这意味着以父母关系申请!家庭团聚类移民者将不再获得优先,父母申请移民加拿大从此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不仅如此,移民部还制定了今年父母移民名配额。 根据此配额,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今年只会批准 100 位父母移民的申请者来加拿大,而目前北京大使馆已经收到了 1094份父母移民的申请表格。 因此,即使北京大使馆从此不再收到任何父母移民的申请,以今年的配额推算,现有的这些申请需要 10 年才能办理完成。 同时,在加拿大驻香港总领馆以及驻台北办事处的情况也不乐观。 加拿大驻香港总领馆已经收到了 1315 份父母移民的申请表格,加拿大驻台北办事处收到了 88 份父母移民的申请表格,但今年可以批准的父母移民配额分别为:香港 170 名,台湾 10 名。 也就是说,在香港申请父母来加移民,轮候的时间可以长达 7.7 年,在台湾则可能需要 8.8 年。 消息发出后,引发一股讨论热潮,在一些华人的网站,甚至称有关父母移民政策的讨论是“最热门的,持续时间最长的”。 随后立即有人通过“相约加拿大”(Rolia.net) 发动抗议游行。 游行的时间已定于本月 11 日11时,地点在移民部长多伦多办公室门前。 已经有不少人表示会响应这次游行活动。 有人建议这次游行应有好的主题标语,有的建议游行时要带扩音器,还有人建议:“届时大家着装红色,比较醒目一点,也体现我们要求加快父母移民步伐的强烈要求”。 发起者希望大家参加抗议,因为“如果想给父母办移民,却不屑去参加游行,只想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大家都如此,那问题还会解决吗?” 与此同时,满地可有华人在网上发起向联邦总理马田请愿签名活动。…
本网站就“父母团聚类”的移民配额不足问题,设立了以下投票选项。 投票问题如下: 3月11日部分移民将举行示威游行,抗议政府对“父母团聚类”的移民配额不足以至要等待12-15年,对此,您的态度是: 坚决支持示威,并将参加游行 支持示威活动,但不参加游行 反对示威,但政府应改变政策 坚决反对,政府政策没有问题 其他 本站首页右下角设有投票处,也可点击以下链接参与投票: http://51.ca/wholepoll.php?s=fc53b2…59aee55e4770789
安省医学会跟省府再度谈判数月后终于达成临时协议,估计全省医生可多收入24亿元。 新协议比医生们在去年秋天拒绝的条件多出1.2亿元,并包括不再限制医生开多少账单等的奖励措施。 卫生厅长史密瑟曼否认省府屈服于医生要求,也不是用更多钱去取悦他们说,他强调,花更多钱是为了让诊所灯火长明而开放得更久,让民众获得更多保健护理服务。 60%医生在去年11月否决的临时协议已大加改善,全面溯自2004年4月1日加薪,家庭医生增加2.5%,专科医生则加2%。 医学会主席拉平医生(John Rapin)说,不同的加薪幅度是为了解决家庭医生收入较低的现象。 家庭医生申诉他们从事预防性医疗工作却未获酬劳,今后给予患者谘询服务时应可报账。 医学会的理事已赞成这项构想,但要由评议会在3月30日做最后裁决,医生也可在3月22~28日间透过电话向学会表达意见。 持续到2008年3月31日的协议同时规定在最后1年调整财务条件,拉平认为那是重要的安全措施。 省府曾批评拉平未尽力推销上一个临时协议,他说这次要跟同僚努力让医生了解新条件的好处,也相信新协议可顺利通过。 拉平指出,按人口计算时,安省的医生比其他省份都少,相信协议有助于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史密瑟曼相信新协议会逐渐缩短病人等候服务的时间,保守党的保健护理评论员伯德却说,政府不过份苛刻后,也许有较少医生离开或退休,但医生不足的情况仍未改变。 新民主党评论员卓美玲欢迎新协议却关心其他问题,例如政府准许医生组成公司后,医生可获得税务好处,政府却不知道要损失多少收入。
安省训练、学院及大学厅长张珀丝(Mary Anne Chambers)周四宣布,推出5,200万元年轻人暑期就业及创业计划,受惠人数可达57,000人。 计划将于4-9月推出,年龄介乎15-24岁的学生或29岁以下伤残人士,均合乎申请资格。 张珀丝说:“计划让年轻人对就业市场有所了解,从中得到的宝贵经验,对他们将来考虑事业选择将十分有帮助。 ” 商业机构或社区组织在暑期聘用学生,在最多16星期的聘用期内可获得计划资助每小时2元的工资。 省政府部门及机构,亦会为学生提供职位。 此外,有意创立暑期事业的学生,最多可得3,000元资助。 计划去年的拨款额同样为5,200万元。
多伦多市政府主张,救护车服务的收益应归市政府所有。 多市救护车每载一名病人就收费240元,但有安省医疗保险的病人只需自掏腰包付45元。 多市的救护车服务是由市政府负责提供,但每位病人所付的45元全数归医院及安省政府所有。 绝大多数的多伦多市议员本周都极力支持此提议,但University Health Network的总裁兼行政总监克拉逊(Tom Closson)表示,此项动议完全不合理,并且凸显出市政单位不应有提供救护车服务的权力。 多市政府认为,每年救护车必须来回15万趟接送病人,医护人员原本每日值班可出勤8到10次,但救护车经常延误。 因此出勤的次数只有3到4次。 多市政府因此而增加500万元的额外开支,市政府认为,救护车服务的收益应被用来负担此笔额外开支。 此项动议是由市议员莫斯高(Howard Moscoe)提出的,他认为出力提供服务的是市政府,但收钱的却是医院。 因此他在动议中呼吁市政府尽快与医院就此事展开谈判。 救护车每次接送病人都收费45元,医院可获得其中30元,而省府则可分到剩余的15元。
(I was shocked today to hear that four of RCMP members were killed during an investigation of a marijuana grow operation on an Albertan farm. May God comfort the families.May God’s mercy be with our country. ) 大麻屋可不可以买? 加拿大在国际社会拥有很好的名声.特别是自二战始到此次信息革命前期加拿大在推动民主自由,维护和平和人道援助三大方面对国际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因而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一定地位.可后来由于国力日渐不支影响愈来愈小.加拿大为继续保持领导地位出了奇招.吸大麻之无刑事罪化就是近期三大怪招之一.政府此决策加上种大麻之高利润性决定了大麻屋将会在可见时间内继续伴随着我们.因而我们必须了解大麻屋之危害和对策. 大麻种植的特点和危害:…
3月3日,网友“tiger949”在本网论坛发布了一条消息:“3月11日上午11点举行关于父母移民的示威游行”,内容是强烈抗议政府对“父母团聚类”的移民配额不足以至要等待12-15年,希望其他网友支持、参与示威游行。 该网友可能将这条消息提交给了多家媒体,但据本编辑迄今为止的了解,似乎许多媒体都并没有关于这条消息的相关报道,或者只是把它作为普通新闻稿作了报道,唯有本地的两家网站,“相约加拿大”和“多咨处”网则把这条消息置顶作了重点报道,并都引发了网友的热烈回应,均有100多个跟帖评论。 “相约加拿大”网站上的回应基本上都是积极的响应,如对具体行动提出建议和疑问,细节上地点在哪里不清楚,时间为何不安排在周末,以及如何吸引更多参与人数等等。 而本“多咨处”网的网友更关心的问题似乎是针对该示威游行的合理性,并引发了争议:对于举办这样的游行示威活动向加拿大政府施压当然是合法的,这一点大家都没有异议。 但是这是否合理?正反两种观点的交锋非常激烈,为此,本人作为网站的编辑特把所有意见都尽可能全面地综述如下,供网友们参考。 网友们争议得最多的,是道义层面的问题:通过游行示威要求把父母接过来享受加过福利,这样做在道义是否太自私? 第一个提出这样意见的是署名为“Lisa and Peter”的网友:如果你们的父母不占用纳税人的钱,政府就办的快。 政府也是为广大纳税人着想,让纳税人减轻负担。 你们想与父母团聚就回去好了,中国一样可以团聚。 干吗非要在这里团聚。 为此,网友“种草养鱼+打球”表示不理解:你的意思是移民父母不应该享受福利,本地人的父母就可以? 对此,网友“oyaji”的回答是:福利是纳税人的血汗钱提供的,本地人之所以是本地人,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年轻时在加拿大工作、纳税。 他们享受福利是理所当然的。 移民的父母并没有为加拿大纳过一分钱税,要享受加拿大福利当然要有条件。 至少其子女的收入能达到较高的纳税水准。 网友“Lisa and Peter”则进而表示:中国人呀,争点气吧!别让人家嫌弃你了。 美其名曰要父母团聚,事实上是要来享受人家的福利。 你们还游行什么?我们倒想说,为了保护现有国民的正常福利,政府做得对!想和父母团聚,中国团聚去。 这就象,看别人家日子好,人邀请你和你老婆孩子来了,你还不够,再拉父母来,分人家的羹,降低人家的生活水平,合适吗?网友“透明心”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如果真的想父母团聚,为什么要来加拿大。 父母可以来加拿大探亲,为什莫偏要父母移民,明摆着向政府要福利,真的别在这里丢中国人的脸了,我们穷,但我们不能乞求人家给我们白吃饭。 太没有志气了,我觉得加拿大政府已经很仁义了,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我们中国人应该是明事理的人,再说也没有人不让你团聚呀? 但网友“Monarch”则认为:什么叫给中国人丢脸?父母移民加拿大就是丢脸?移民法规定,担保人有至少赡养老人十年以上的义务,其间不能领救济金。 赡养的义务还是在担保人身上。 什么叫乞求人家白吃饭?网友“滴水咚咚”也有同样的看法:只要过了财政审核。 就是够资格。 父母来后,我们纳税人要担保父母十年。 在十年内,父母得不到任何补助。 父母来后的一切开支我们负责,家庭开支增加拉,这也是繁荣经济市场嘛。 不过,网友“天门中人”的看法并不一样:在加拿大,医疗是一笔很大的财政开销。 而且年龄越大,医疗开销越大。 这里有一个社会承受能力的问题——并不是子女养父母10年,加拿大社会就不用操心了。 所以,在他看来,政府限制父母团聚类的移民显然是合理的。 但网友“巴林顿将军”的则认为,抛开人道主义的考虑不说,人的一生中,主要作为纳税人的时期基本上是在20岁到60岁之间,之前和之后,则主要是享受纳税人的福利。 大部分移民都是带着高等教育的背景来的,来了就工作养家纳税,移民前的几十年没有享受到加拿大一分钱的免费教育和医疗,从没听说过政府要把这些我们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到的福利兑成钱给我们;既然如此,少数的移民要把父母接来共享天伦之乐,并且要正大光明地享受加拿大的福利,又何错之有? 看来,依照“巴林顿将军”的说法,每个人20岁到60岁给社会作贡献,20岁前和60岁以后则向社会索取:我们移民20岁以前没向加拿大政府索取,这没索取的部分转移一下,由我们把父母接过来代为享用,此乃合情合理,理直气壮。…
是否把孩子送回国,这是相当一部分新移民面对的现实问题。 每个家庭都有其具体情况,本文所探讨的是一些共性的问题。 加中两国的教育模式差异较大。 中国教育界近年一直在反思,也提倡素质教育,但很少有人指出,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教育模式就是精英教育,“应试”不过是其当代表现。 孩子一定要读书、上大学,这种概念加拿大是没有的。 与中国教育讲究成才不同,而加拿大公开承认人有不同的社会角色,学校教育只不过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合格毕业生。 加拿大一个初中孩子,告诉父母:“你可以吻我,但要经我允许”。 也知道“如果总是不高兴,那就要看心理医生。 ”这种现代行为理念,很难在中国初中生身上找到。 在中国,当不当班级干部很重要,近年来中小学生当班干、拿小红花,已经出现腐败味道,这在加拿大也是不可能的,加拿大原本就不是以权力为中心的社会。 从“与国际接轨”的角度讲,在加拿大对孩子很不错。 中国教育界有一个业务词汇,叫“双差生”,指的是中学每个班级中学习、品德两项均差的那些学生。 这种公开歧视性行为,在加拿大学校教育中是难以想像的。 没有人能做所有的事,但所有的人都能做某些事。 ”是加拿大社会理念,不仅仅指培养孩子。 至于遵纪守法,不仅仅属于学校教育,加国政府的家庭儿童保护中心根本不会允许失职监护人的存在。 中国进大学是一考定终身(近年有金钱定终身的趋势),而加国学生要靠几年的总成绩证明自己有资格进大学,这不过是不同教育模式的表现。 从教育模式的角度看,加国教育明显优良,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 现在考虑是否把孩子送回国,更多是家长们在自说自话。 真正的选择,应由孩子自己做出。 阿兰是在中国读完小学一年级来到加拿大,没有几天,他就喜欢上了这里。 在中国,这个孩子每天早晨六时三十分起床,赶七时的校车上学。 下午四时半放学五时到家,吃完饭马上做作业,一般两到三科作业可以在八时左右完成,然后他的任务就是立即上床睡觉。 虽然也有游泳、滑冰、乒乓球、看电视、玩电脑的条件,但除了双休日和假期,没时间弄这些。 在加拿大,他早晨八时三十分出门等校车,下午四时到家。 没有作业。 更有意思的是,当阿兰还没过完语言关时,他就认为:“加拿大小学好,课程真简单!”阿兰现在当然不会知道快乐的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意义,也不会知道加拿大城市空气质量与国内的本质区别。 每天习惯性上学,他也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比较后“惊奇”地发现,加拿大小学的班级学生定额比他当年幼儿园还少,教室也比幼儿园要热闹。 从孩子的角度说,加拿大是真正的天堂。 在加拿大长大的中国移民子弟,汉语水平普遍较差,不会读写大有人在,甚至有移民几年的孩子,对汉语已经只能听不能说了。 如何加强汉语教育,推而广之,如何加强孩子的民族文化教育,是移民们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一问题不仅仅限于第二代小移民。 从语言的角度说,回国有优良的汉语环境,但未免失去了英语环境。 孩子在父母身边成长很重要。 这已经不仅仅是移民面临的问题,在国内也存在隔代扶养对不对的争论。 从社会经验看,父母与孩子的感情,主要是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养成。 长期不与父母共同生活,导致子女与父母没有感情,形同路人的例子比比皆是。 严格地说,对子女不尽抚养义务,是父母的失职行为。 (记者李牧)
本网论坛一直伴随着本网站人气的上升而节节上升,而最近“时事新闻”论坛的人气似乎上升得还要更猛烈一些——这要归功于民主选举出来的“斑竹”cafun 的有效管理,本人作为网站的管理员,首先要对cafun的辛勤工作表示衷心的感谢。 然而,人气高了,问题也出现了,那就是论坛中谩骂的帖文也随之增加。 为此,本文在此愿意调侃地分析一下本网论坛的谩骂。 这里,笔者先要申明一点的是,本网站绝不欢迎谩骂。 有网友说,为什么51网对许多谩骂的帖子不删,对参与谩骂者不封帐号?是不是51网想通过谩骂来提高人气?此言差矣!没有任何一家网站会想出这样的馊主意,通过骂帖来提高人气,那样只会带来乌烟瘴气!事实上,我们之所以不轻易删帖,更不轻易封帐号,是认为删帖和封帐号只是一种处理矛盾的极端手段,我们不想把多咨处办成本网站拥有者的一言堂——轻易地就删帖和封帐号,这个网站岂能成为一个好的交流平台呢?但是,鉴于人气越来越旺,骂帖也越来越多,所以,对网上谩骂做一些分析和劝导,笔者认为还是必要的。 首先分析一下挨骂者:挨骂者,您是否有必要生气? 我认为,如果您的帖子被人跟帖骂了,这种挨骂可以分为两类:遭骂和找骂,前者只是个别人骂,多数人还是支持的,后者则是群起而攻之,人见人骂。 先说遭骂。 遭骂有那么值得去生气吗?要论网上的遭骂者,笔者本人可能比51的任何一位网友都要多一些。 远的说,本人当年撰写批判吴征杨澜的系列文章,支持者不少,骂帖也无数。 就近的说,这次给李嘉诚的公开信,本网站开辟了专题论坛,这个坛子里有多少人在骂我?更可笑的是,有一位网友(我依然称他/她为网友),每天都不时地来搅局,把反对我的帖子统统顶到前列,这样,该专题论坛的第一个页面就全部都是反对意见,骂我的。 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民主社会就是51%比49%的社会,任何一个决议议案,都是在争议、谴责中诞生的。 所以,您既然要到论坛来发帖,来表达您的观点,就要做好遭骂的准备——我在此就不谦虚了,挨骂者应当以鄙人为榜样,学学本人的雅量。 至于骂你的人用词可能恶毒,甚至滥用了与生殖器等有关的词汇,那只能说明骂人者水平不高,要改进骂法(下面将谈到),您作为遭骂者不与他们一般见识就得了,犯不着生气。 另一类就是找骂了:您发的帖子不是个别人在怒嚎,也不是毁誉参半,而是其他网友群起而攻之,这就不能说是遭骂,而是找骂——找骂的挨骂者就得自我反思一下。 我个人认为,这又要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 您的思想境界已经远远超出了大众境界,凡夫俗子的普通人理解不了您。 在这种情况下挨骂,您应当很坦然:当年的哲学家尼采,当年的画家梵高,当年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活着的时候,是不是也没人理,或者招人骂?您就是尼采!您就是梵高!您就是弗洛伊德!您既然是这样的大家,何必去与普通的网友去生气呢?百年以后,假如51这个网站还在,后人还能看到您的帖子,您的孙辈们一定会对您的真知灼见佩服得五体投地。 今日之骂换来后人的顶礼膜拜,值啊!第二种情况的找骂,则是故意找骂,您要哗众取宠,有意地贴一些与大众网友观点相左的帖子,引来(迎来)骂帖。 在这种情况下,您就更不应当生气啦,这是您乐见其“骂”,因为您在发贴的时候就想到后果了嘛! 再来劝导一下骂人者:骂人者该怎么个骂法? 骂,在中文里还算是个中性词,说一个人会“喜怒笑骂”,只是说明此君有点幽默,有点风雅。 骂人者,甚至还能成为“骂”家呢,如至今活跃在台湾文坛政坛的、自称500年之内无人可超过的李熬。 如果说,我让网上的遭骂者向鄙人学习的话,那么,我要建议骂人者向李熬先生学习(我把自己与李熬并列起来,有点自不量力,请原谅)。 李熬骂人的时候,也谈生殖器,也用“意淫”之类的词汇,却不那么令人反感,至少他有读者、有听众,这工夫值得我们网友琢磨。 我记得读过他的一篇描述“长程射精”比赛的文章,说的是一群囚犯站在一排,掏出那话儿,比赛谁的炮射得远。 读完之后只觉得可笑,没认为下流,更谈不上来气。 遗憾的是,笔者自己迄今也没有琢磨透李熬的功夫,就骂法也分析不出太多的所以然来。 为此,我只能劝导一下51论坛的网友,首先当然最好是不要骂人,实在憋不住要骂人的话,也要尽量模仿名家的骂法,要骂得人家笑,而不是骂得人家气。 笔者初步归纳了一下,骂人者要坚持的原则应当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事实上,网络虽是个虚拟空间,但在这个空间里,都还是由人来操作的。 为此,“一个中心”的含义就是指要以人为中心,每个发帖的网友都要明白,首先您自己是个人,其次其他发帖的也是人。 中国目前有不少流行语,说什么“网恋的对象可能是条狗”,还有“别太把自己当人”,这是不对“滴”!网络也是人的世界,您在网上尊重他人也就是尊重自己。 然后就是“两个基本点”。 “第一基本点”,作为人,就不要轻易地认为楼上的发贴者不属于人类,或者仅仅是人体的某个器官。 因为人骂人、狗咬狗,您如果认为楼上的是条狗,那么您在楼下码字,干同样的事情,您是人还是狗呢?也更不要轻易地使用“SB”之类的词汇,这个国骂的含义是什么?它是指“愚蠢的女性生殖器”,您把与您交流的对方说成是“愚蠢的女性生殖器”,那么您又把自己当成了个什么东西呢?聪明的您的不难明白,这样骂人就是骂己。 第二个基本点”,就是不要提出与他人的长辈作情人的不现实的要求。 想想看,年龄差距58岁的“杨翁之恋”遭到了多少人的非议?您要是想与其他网友的母亲、祖母甚至18代祖宗发生某种类似情人的关系,岂不是远远比“杨翁之恋”还要荒诞得多? 我希望51的网友要把这“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融化在血液里,落实到行动中,坚持50年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