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美国、荷兰、西班牙等国使尽浑身解数严格限制移民的时候,面临人口老龄化危机的加拿大和越来越多的其他发达国家却在思索相反的问题:如何吸引大量移民流入并确保其平稳融入主流劳动大军。 日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加拿大、爱尔兰、英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均面临不同程度的国内技术工人短缺问题。 为应对困境,加拿大政府积极调整移民制度,并因此得到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肯定和赞誉。 今年,加拿大政府计划新增移民24万。 按照移民占总人口比例计算,这一水平已经高出美国目前可接受比例的两倍。 而加政府表示今后还将逐年提高移民比例。 加拿大移民部部长胡平藻认为,对于一个仅有3200万人口且出生率偏低的国家来说,移民是“刺激加拿大未来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同时加拿大政府研究人员也预计,到2011年,整个加拿大劳动力规模的增长可能完全来自于移民。 目前,移民已经改变了加拿大的城市构成。 在多伦多550万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为海外移民,近年来尤以南亚和中国移民人数最为众多。 与此同时,该国许多较小社区也由于当地人大量流入大城市而开始呈现人口稀少的趋势。 上个月,加政府进一步宣布在加拿大大学就读的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以在蒙特利尔、多伦多或温哥华以外的加拿大城市或地区工作两年。 在美国对大量非法移民持默许态度、不置可否的同时,加拿大政府正在积极且成功地鼓励劳动力从贫穷国家向富裕国家的流动。 数字显示,加拿大目前已经成为临时移民劳动力的雇佣大国,仅今年一年该国就计划雇佣18000名以墨西哥农民为主的临时劳动力。 为了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长期服务于加拿大,加拿大政府允许各省根据当地需求制定各自的移民制度。 比如在人口稀少的马尼托巴省,对于那些适合该省空缺职位需要的移民申请者,即使他们不能满足联邦政府规定的移民标准也可以破例准入。 目前该省每年约4000名外国劳工的移入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劳动力供应不足的问题。 此外,阿尔伯达省也已与渥太华政府达成一致,要求放松该省移民制度,以允许更多熟练技师和工人参与到新兴的油田开采行业中。 魁北克省更是通过设在欧洲、亚洲、中东和拉丁美洲的招聘代表处广纳贤士良才。 积极的态度和到位的措施使得加拿大在吸引移民方面成绩显著,然而,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目前加国移民在融入本土劳动大军方面困难重重。 许多高级专业人才的资历证明无法得到完全认可,而不得不遭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处境。 比如,一方面加拿大医生严重短缺,另一方面却是大量移民医生因为无法获得加拿大行医执照而待业家中。 另有不少移民由于语言障碍而无法发挥技术专长。 数字能够说明一切,目前每四个移民加拿大的大学本科毕业生中,就有一个从事着普通高中毕业生即可胜任的工作。 据加拿大会议局估算,这种外来移民无法充分就业的现状导致其国内经济每年至少损失20亿美元。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提供的数字,外国移民在加收入水平较早年亦有明显下降。 1975年至1979年移民加拿大的劳动者,其收入相当于同等条件下加拿大本地人收入的83%;10年后这个数字下降到66%,最近几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且移民就业率也明显呈恶化趋势。 为了更好地发挥移民才智,加拿大政府上个月出台具体措施解决外国医生和医务人员的从业问题,简化并理顺了外国资历证明的认证和识别手续。 如果目前执政的加拿大自由党在将于明年年内举行的大选中失利,则吸引移民的整体规模可能会有所收紧。 但是不管怎样,在移民问题上,加拿大国内的政治支持度绝对超出大多数国家。
51编辑注:感谢网友浮云游月的推荐,原文在本网时事新闻论坛。 另,此文作者的中文名字应当叫纪思道,在10几年前,他与他的中国妻子曾是美国驻中国的记者,因报道“六四”而获得过普利策奖。 94年他们夫妻俩出过一部介绍中国的著作《中国觉醒了》,对中国当时的现状持严厉的批评态度。 但近年来对中国的态度明显发生了变化,目前经常在纽约时报发表有关中国的评论,去年初发表的一篇“中国正悄悄赶上美国”曾引起了舆论很大的关注。 ~~~~~~~~~~~~~~~~~~~~ 《纽约时报》前天的评论版罕见地以中文标题发表著名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夫(Nicholas D. Kristof)的评论文章:“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Glory is as ephemeral as smoke and clouds)”。 这篇从中国中部城市开封发出的评论,回顾1000年前全世界最繁荣城市开封衰败的历史,提醒美国人,中国正在复兴,美国切不可骄傲自大 克里斯托夫说,美国现在是世界唯一超级强国,纽约是全世界最重要城市,许多美国人认为理所当然。 但在1000年前,世界最重要城市却是黄河边上的开封。 他说:“我们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一个国家的辉煌盛世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城市的繁华光景尤其如此。 “公元前2000年世界最重要城市是伊拉克的乌尔(Ur),公元前1500年世界最重要的城市或许是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公元前1000年,没有一个城市可在世界上称雄,虽然有人提到黎巴嫩的西顿(Sidon),公元前500年可能是波斯(Persia)的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公元1年是罗马,公元500年可能是中国的长安,公元1000年是中国的开封,公元1500年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Florence),公元2000年是纽约。 公元2500年,以上这些城市可能都榜上无名。 文章指出,美国人应该从历史中记取两个教训。 第一,保持科技领先和健全的经济政策极为重要。 ”古代中国繁荣的原因之一,是采取促进经济和贸易的政策,在铁犁、印刷术、纸币等方面进行技术革新。 “第二,傲慢自大非常危险。 古代中国曾认为无须向外国学习任何东西,这是衰败的开始。 克里斯托夫指出,美国目前经济管理松懈,无法解决农业津贴或长期预算赤字问题,美国科技虽处于强势,但目前中小学生的数学和科学属二流水准,美国人对外国缺乏兴趣,与毫不松懈、生气勃勃、意志坚定的中国人形成鲜明对照。 By NICHOLAS D. KRISTOF Published: May 22, 2005KAIFENG, China As this millennium dawns,…
一日之内,仅仅间隔1小时,加拿大西南部卡尔加里市(Cal-gary)一华人家庭遭遇两起悲剧。 19岁的华裔青年彼得·黄(PeterHuynh)被蒙面歹徒连射5枪,送到医院后即告不治。 而1小时之前,彼得的祖母、叔叔、阿姨、姐姐等5名亲戚因车祸被送进同一家医院。 等彼得的父亲赶到医院时见到的是儿子冰冷的尸体,还有身受重伤被送入加护病房的丈母娘。 一家老小死伤同一医院 卡尔加里当地发行量最大的报纸《卡尔加里先驱报》5月22日在头版报道了这个华人家庭的不幸遭遇。 当地时间,5月20日晚上19时07分,卡尔加里警方接到报案,称位于第8大道和第44大街交叉口的特伯加油站外发生一起枪击事件。 警察连同救护人员以及消防人员一起火速赶到案发现场。 当时彼得·黄已身中5枪,躺在车内,生命垂危。 救护人员立即把他送进Foothills医院,医院的报告显示他的胸部、腹部和手臂均有枪伤,抵达医院后不久已不治身亡。 彼得的父亲黄潭(音译)赶到案发地点时,遭遇厄运的儿子已被送往医院。 随后,警察开车把黄潭送到了Foothills医院。 在医院里,黄潭一下子遇到很多亲戚———原来,当晚18时,彼得祖母姐姐等5名亲戚乘坐的车在第19大街与第17大道交汇处与另一辆车发生相撞事故。 当时在医院的彼得的叔叔阮明回忆说:“一见到他(指黄潭),我就问,‘你在这里干什么?’他回答说,彼得死了。 我感到震惊。 ” 凶手疑是一名亚裔人士 彼得是今年卡尔加里第9名死于凶杀的受害者。 目前,卡尔加里凶杀调查科会同黑帮团伙调查科的警察已着手调查此事。 据卡尔加里警方5月22日最新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个持枪歹徒步行走近彼得停在加油站外的车,开了数枪之后,朝北部的方向逃走。 在第44大街与第45大街交接处的一个小巷内登上一辆红色的车子。 据目击者称,这辆车应该是马自达MX6或RX7。 凶手是一个亚裔人士,当时穿着一件带帽的运动衫。 在继续收集线索的同时,警方将在5月24日对彼得的尸体进行验尸。 案件被定性为黑帮仇杀 警方初步把该案件定性为黑帮仇杀,叔叔阮明说:“他是个很乖,很温顺的人。 不错,他已经是个大孩子了,但打架绝不可能。 ”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黑帮对这个19岁的孩子下毒手,目前还不得而知。 彼得70岁的祖母刘红(音译)由于在车祸中身受重伤,家人还没有把孙子去世的消息告诉她。 卡尔加里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南部,上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为世界石油中心,同时也是阿尔伯塔省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 城市面积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95万,其中华人9万人之多,成为继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之后的第四大华人居住城市,有加拿大第三大的唐人街。 (刘莉)
周伟、常晶伉俪在家中周璇肖像前合影 前言: 周璇是我国闻名中外的著名演员。 她离开人间已整整四十八年,但她那委婉、甜润、动人的“金嗓子”和真挚、自然、感人的银幕形象却仍然镌刻在广大观众的心里。 人们为她的艺术才华赞叹和迷恋,又为她凄苦的一生感到哀怜和惋惜。 本月10日,《周璇》音乐剧在上海美琪大剧院首演,周璇温润轻柔的嗓音,坎坷曲折的人生,又重现在夜上海。 周璇那谜一般的身世和谜一般的人生,在这将近半个世纪里依然让人们好奇,让人们猜测,让人们议论却又永远看不真切。 得知周璇的小儿子周伟,十余年前已经移居加拿大,至今仍从事音乐事业。 于是,在一个慵懒的周末,冒着朦朦细雨,《华报》记者飞云带着对周璇的仰慕和对周璇之子的好奇,来到了周伟先生的家。 这是一幢相当宏伟考究的大House,看得出无论是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计,甚至房前屋后的草坪和家中的摆设布置,都流露着主人高雅的情趣和对生活的热爱。 坐在宽敞明亮的小餐厅中,视线可以透过落地窗看见茵茵绿草。 常晶,这个家的女主人,带着一名中医特有的温文与睿智,与我们娓娓而谈,煮茶相待,屋子里满溢着家庭的温暖,在这样愉快的气氛中,周伟先生慢慢打开了话匣子。 飞云:大家都知道您是著名影星、歌星周璇之子,但是天妒红颜,周璇不幸早逝,失去父母的孩子生活艰难可想而知,能否先请您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经历?周伟:我是1952年生人,和所有的同龄人一样,经历了文革、插队,后来又移民加拿大,经历了所有移民都有过的奋斗、求生……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由于我特殊的身世,我从孩童时起就过早地遭遇了人情世故、领略了人心险恶。 (飞云:能具体谈谈吗?)我承受母亲对我的朝夕呵护,这种幸福只维持了短短的2个月。 那时我刚刚出世不久,尚在襁褓之中,母亲却以检查身体为由被送入医院,从此“候门”一入深似海,她被转送精神病院后就再也没能走出那牢狱的高墙。 当时我尚年幼,后来才从父亲那里知道母亲在精神病院,就连我们这些骨肉至亲,想见上一面都是难上加难。 那时我随父亲一起生活,对母亲的印象仅仅来自于非常有限的几次接触,甚至有时只能隔着窗户挥挥手,但母子天性,即使仅是这样的匆匆一瞥,我也仍然能感受到一个慈爱的母亲,她压抑的痛苦和对我的殷切盼望。 我的噩梦始于母亲的去世,而我的父亲却忽然被莫须有的罪名收押监狱,本来我尚能称得上父母双全,却忽然之间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 而且,尽管我还有奶奶、姑姑等亲人,却被强行送入了孤儿院。 不过,现在回想,孤儿院也只能算是一个悲剧的序幕而已。 接下来的几年之内,我被黄宗英收养,但屁股还没坐热,就又被转给一名毕姓人家,连名字都被改头换面!虽然后来几经周折,又回到了黄宗英家,但一个小小的孩子,屡遭如此变故,简直是惊骇至极,完全不懂究竟为什么会这样?!(飞云:那后来正式进入了赵丹和黄宗英的家庭,而且还和您的哥哥得以团聚,您的生活就变得相对稳定了?)呵呵,我从不认为那是我的家。 因为那里没人对我是友善的,或者说给过我人间的温情。 相反,我倒从学校的老师同学那里感受到了不少温暖,至今难忘。 文革开始后,我去了内蒙古插队,后来又通过考试,成了航天工业部属下一个单位的热处理技术工人。 后来又由于工作需要,我还当过警察,搞过刑侦和户籍。 80年代末,我移民来到了加拿大,至今已经十余年了。 飞云:您到加拿大以后,曾经成为首位华人地铁音乐家。 您当初是怎样走上艺术道路的?周伟:或许是由于母亲的遗传,我从小就喜爱音乐,而且母亲生前也有希望我将来走音乐道路的愿望,因此我10岁时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起先学钢琴,后来主攻笛子演奏。 从此我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笛子。 当年我的老师曾经跟我说过,笛子是中国民族器乐的精粹之一。 我从事音乐的时间越久,对笛子的感悟越深,就越能理解老师教导的深意。 (飞云:可是您插队内蒙,后来又回城参加了工作,笛子都一直伴随着您吗?)是的,即使是在那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原野上,我的一管竹笛也无处不在。 草原粗砺的风沙磨掉了我身上那种上海滩的阴柔,广袤的天地赋予了我宽广刚强的心胸和气质。 我同样能用笛子去表达这种感情、这种变化,在马背上、草滩上……我用我的笛子怀念师长和母亲,也吹出内蒙古粗犷的民风民情。 (飞云:后来您凭借笛子取得了地铁音乐家的资格,后来更是一路吹到了加拿大音乐厅、CN Tower,您是怎么做到的?)说实话,刚开始做地铁音乐家时还真是有些心理障碍,毕竟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这和街头卖艺差不多,好像只有很落魄的人才会去操此业。 不过后来,随着对这行业的逐渐了解以及对国外环境的适应,我渐渐认识到这是个很好的职业,不仅能和很多兴趣爱好一致的同道朝夕共处、谈音论乐,而且还充满了机会与机遇。 国外并不像国内那样职业终身制,而是实行项目制,所以我经常可以得到一些演出机会,其中就也包括了在音乐厅和CN Tower的演出。 何况,当你吹笛子吹到兴头上,全身心都投入在自己的音乐世界里,哪里还会有心思去想什么丢不丢人的问题呀?(飞云:那您在这个过程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每次演出印象都挺深的。…
正在日本访问的中国副总理吴仪突然取消了与小泉的会面而提前回国。 据报道,由于5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曾严厉警告日本,由于日相小泉坚持参拜靖囯神社,而导致中日关系有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吴仪的这一不同寻常举动,引起媒体诸多猜侧,这可能是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近日仍坚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的原因。 但中国当局各大媒体都是利用新华社统发的简短电讯稿,并且奇怪的是,电讯稿只是援引外电的“说法”:据共同社报道,原定于23日下午举行的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的会谈取消。 日方称,这次取消是按照中方的要求做出的决定,吴副总理将早于原定计划提前回国。 不过,日本政府官员强调,他们相信中方作出这项决定,与小泉日前发表言论及准备再前往靖国神社参拜一事无关。 事实上,吴仪也取消与日本主要反对党日本民主党党魁的会面。 外界本来高度重视这次会面,因为中国各大城市月前爆发一连串反日示威及暴力冲突后,两国关系跌至新低谷,而这次会面被视为双方缓和紧张关系的大好机会。 但东京电视台引述政府消息人士说,吴仪突然提早结束行程,因为她要避免和小泉面对面讨论有关他(小泉)前往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参拜的事。 小泉每年都前往靖国神社参拜,激怒中国和亚洲其他邻国,但小泉上星期又再表明,他今年会照样参拜靖国神社。
自1995年加拿大正式施行接受来自中国大陆的独立移民申请后,一波又一波的大陆移民陆续到达加拿大这块美丽的土地。 近几年来,对于加拿大来说,大陆移民的人数已经超过任何一个其它移民源的国家,至于中国港台地区的移民人口正被远远抛于大陆移民人数的后面,或者停滞不前。 中国移民家庭中,不外乎分为三类,夫妻携带子女一起在加拿大落地生根的完整家庭;第二种是单身移民人士;第三种便是丈夫留在国内工作,妻子和子女在加拿大居住的空中飞人家庭。 对于第一种家庭模式来说,这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典范,夫妻子女相守一起,加拿大的生活是苦是甜一起分享。 尽管有些家庭经济拮据,稳定工作一时难以落实,但凭着夫妻同舟共济的心态,以积极的生活态度照样把加拿大的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至于第二种人士,因为是单身,正确意义上说,还不能被称之为家庭,所以不作为本文采访之例。 第三种家庭模式,也就是在加拿大被称为典型的空中飞人家庭模式,在华人家庭群中相当普遍。 丈夫因为工作事业的关系,不可能离开中国这个“机会”的土地,加拿大又是理想的生活居住地,子女可以接受完整的北美先进教育,所以一家人天隔一方,每年重逢相见。 至于经济上的支撑,来源于丈夫在中国的工作,或是高薪报酬,或是自己的生意,省却了加拿大寻觅工作的艰辛,大部分这样的家庭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和睦生活。 但夫妻子女分居两地毕竟是个痛处,也就是相对稳定生活的代价,这些守着空房的太太们,她们是怎么想的呢?那些飞来飞去、不辞舟车劳顿的飞人丈夫们作何感想?还有那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他们能习惯没有父亲的日子吗? 本文采访的所有家庭案例均属真实,为了尊重他人的隐私,文中所有姓名均为化名。 托儿斯泰说,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在对照别人的生活模式时,你是否思考过,你在加拿大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家庭两个字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加拿大,你认为幸福家庭的模式大部分华人家庭达到了吗?空中飞人家庭模式是否仍处于一个家庭的最初级原始状态? 带着上述的种种疑问和思考,我陆陆续续走访了许多空中飞人家庭,在与他们的谈话中,真正感觉到“家庭”这两个字的含义和份量,责任和无奈,家庭为加拿大居民或公民身份所付出的代价。 也许社会学家将在若干年以后关注这个特殊的家庭群落,收集、采访、跟踪这个生活在加拿大的特殊华人家庭模式。 倘若有这样的研究论文出现,我想在华人移民家庭中也不失为一个社会学研究成果。 人类会思考才成为其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性,人为某种目的执着追求却在最根本的家庭观念上犯下致命错误,据说这也被称为混混沌沌的畸形生活态度。 究其原因,又说是中国男人举世无双的责任心,这样矛盾的评价是实事求是还是有失公允?夫妻为家庭所做的一切安排是以孩子为中心还是以家庭团聚至高无上?当险峻的生存形势成为家庭的拦路虎时,家庭是否要一味死守一起而置锦绣前程于不顾?付出一些小小的几年分离的代价是否值得?诸多的家庭问题引来莫衷一是的讨论话题,既然这些华人家庭问题并非个案,而具有普遍的存在现象,我们不妨面对它,所谓直面人生,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至于家庭的标准模式或者说标准答案,那要靠无数的家庭中的妻子、丈夫、子女他们自己去生活,去探索,去追寻,幸福生活的彼岸是人们永远的梦想。 贝诗平初来加拿大时31岁,来到温哥华时由丈夫陪同并携6岁儿子。 他们来自中国北方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丈夫在一个外资企业任总经理,她本人原在机关工作。 他们这个家庭的移民目的非常明确,妻子坐移民监,拿到身份就撤离加拿大,所以4到5年的家庭分离是必须的,而且目标明确。 贝诗平是个知书达理、坚韧劳心的女人,她在温哥华的5年生活中小日子过得舒服妥当。 她属于那种小富即安的心态,房子当然没有买,以后要回去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谁也没想到后来温哥华的房子一个劲地猛长,倘若买了,回流再卖掉,少说也可挣个2万加币,这是后话。 贝诗平不为生机发愁,每月花费2000加元左右,车子买的是二手车,房租的是一房一厅,700加元。 在儿子身上她化钱毫不含糊,该玩什么玩具,该看什么电影,生日party,独独缺乏的是带着儿子去旅游。 她觉得一个人带着儿子出去玩没有心情,旅游这种事情一定要由男人来张罗。 但贝诗平的丈夫是那种比较被动的角色,每次来加拿大匆匆省亲已觉疲惫不止,哪有闲心再去张罗出门旅游。 所以贝诗平的幸福生活在别人眼里稍稍的缺陷就是来加拿大5年,哪儿都没去过,就是在温哥华实实在在住了5年。 夫妻间依然忠实对方,谁也没有寻浪闻莺或红杏出墙。 儿子从6岁长到11岁的5年期间,对父亲的感觉越来越薄弱,喜欢加拿大甚于其父亲,但小孩毕竟没有说话份,贝诗平没有想这样度过其一生,入了藉后义无反顾回了国。 当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贝诗平在加拿大的最后一年又怀孕生子,一个人带两个小子实在太辛苦。 加拿大千好万好,终归不愿太辛苦。 她说了一句令人惊讶的话:其实一个人带一个儿子的时候,没有丈夫的日子也习惯了,毕竟生活的压力没有。 如果没有老二的出生,都不想回去了。 贝诗平一家的分离时间是5年,人生从组织家庭起到小孩出生再放飞独立其实也就是20年,一个女人的花样年华也处在这黄金的20年。 5年的分离占去这个年轻家庭的四分之一时间,而孩子从童年长到teenager过程也就是这关键的5、6年。 也许中国的父亲过多地承担了经济基础的支撑而忽略了父亲陪同儿子成长不可多得的男人人格影响,尤其是对儿子性格成长的影响。 当移民加拿大的中国女人们无需为生活的压力所发愁时,另一个阴影正悄悄爬升:一个没有父亲的单亲家庭的孩子成长环境是否会处于亚健康?尤其是中国女人吃苦耐劳精神之外所普遍缺乏的户外活动的积极性和冒险精神,体育爱好,这在西方家庭中多由父亲来言传身教,而华人的孩子尽管在加拿大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却处于一个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模式,而这个单亲又仅仅是一个来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她们也许依旧遵循着成绩优异,听话乖巧的古训,她们不惜时间金钱送子女去学钢琴,绘画,那么除了一口流利的英文之外,这样的单亲家庭的华人孩子还有什么欠缺的呢?这样的家庭文化背景是否会对留在这儿的孩子融入当地的生活造成一定的变异性? 贝诗平选择了回国,回国后的最大难题便是儿子的中文。…
李强,男,35岁,来加4年;李强太太,女,30岁,来加几十天华报记者:喜乐 李强是我们初到加国时的一个roommate,总觉得roommate这个词有时候看起来很怪,事实上那时候我们不过是租住在同一个house里而已。 那个时候李强还是单身,刚刚30出头,小伙子生活得非常积极,也非常有规律。 每天早上5点多钟就起来出去跑步,然后回来吃早点,吃完早点后,步行一个多小时去人力资源中心找工作发简历,晚上再回来做饭。 李强还烧得一手川味好菜,每每令我们这些天天只会煮面条的新移民馋到口水长流。 其实李强是一个很厚道的人,我们也因此有机会蹭了他的美味川菜之余成了朋友,一直到今天。 李强在中国是做化学方面的技术工作的,除了其貌不扬之外是一个非常有才的人。 他的英语很好,工作经历也称得上辉煌,几乎是非常顺利地找到了一份拿年薪的工作。 那个时候我好像还在排队等着进ESL班呢。 大概是他找到工作后没多久,李强回国了一趟,结婚。 女方是他以前认识的一个朋友,网络传情,有情人终成眷属,李强在32岁那年做了新郎。 李强家在农村,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婚姻大事不知被家里唠叨了多少年,这一次结婚自然是极尽张扬。 回加拿大的时候我们去接他,在机场等了很久,原因让人哭笑不得:李强的老母亲为李强结婚赶制了十几床又厚又重的被子,说是加拿大冷,让李强全都带来,结果入关的时候海关怀疑李强走私被子,将他扣留。 李强好说歹说解释了半天,最后交了罚款了事。 后来那十几床被子就一直占据着李强卧室的一个角落,厚重温暖,正如隔了半个地球相望的母爱一般。 那时李强意气风发,人精神的不得了。 每次去他家他都拉我们去看挂在卧室里床上方的大幅结婚照,还有大大小小的相册相框,一水儿都是他和新娘子的合影。 每次一边带我们看,一边说:“漂亮吧,我老婆!”照片中的女孩算不上绝色,但也属中上,尤其配李强,绝对算得上“郎才女貌”了。 每每,李强也会无限深情地讲起他们的爱情。 我和我老婆吧,感情特别好。 我出生在农村,后来又到外地上大学,上完大学到北京工作,后来又辗转到天津,深圳,一直就在外边飘泊。 你也知道,在中国,像我这样没什么背景,没什么关系的人想过得好点就得靠自己努力:技术要拿得起,人情也得会做,出点什么事,能忍则忍。 谁不知道那些当头的是怎么回事啊?他们会干什么?可是咱不还得在人家手底下干么。 我老婆也是一个经历过很多事的人,她从小家里条件不太好,大学都没读完就开始工作了。 这么多年,一个女人自己在深圳打拼,不容易啊。 她一直就是做生意,什么生意都做,人也很能干,胆子很大,我觉得她比我强,我们俩也特别能相互理解。 不过现在好了,等把她办过来,有我这份工作也就够生活了,她愿意工作,愿意上学什么的都随她。 不过我估计她不能那么安生,肯定得折腾点什么生意,我老婆就是一个特别能折腾,闲不住的人。 不过也没什么,她爱干什么我都支持。 只要她过来了我们就能尽快要个孩子,我妈都催了多少天了。 李强说这些的时候,一脸的向往,一脸的幸福,又带一点骄傲。 有时候到李强家吃饭,他老婆和他老婆办移民的进程几乎是我们的固定话题之一。 我们对李强的川菜赞不绝口的时候,他总是说:“我老婆做的比我还好。 ”我们夸奖李强将来一定是个模范丈夫的时候,他总是说:“我老婆比我能干多了。 ”谈到他老婆的移民进程,李强又总是一句话:“这些顺利都不算什么,最后落了地才算啊。 这一天不来,我这心里就一天没底。 ” 日子就那么一天一天的过去。 忽然有一天,李强很着急的找我们问能不能借他些钱。 我们很是奇怪:那时候他的年薪已经超过了六万,按理说不应该缺钱。…
我们每天都在消费和使用各种不同的纸币,加拿大纸币也是有很多独特图案设计的。 加拿大于2002-2004年发行了第五套纸币,这套纸币的主题是“加拿大的旅程”( Canadian Journey )。 这套纸币设计自然,清新,造型美观大方,加拿大纸币的正面一般为加国总理人物雕像,为增加防伪技术,放大了人物头像,还暗藏头像水印,增加了凸凹盲文,数字金属线条型码,全息图案等,以防假冒。 加圆纸币的反面各依面值大小,主题分别是探索与创新(Explore & Innovation)体现了加国的科学技术方面——地质遥感技术。 国家的建立(Nation Building),代表了加国的政治法律方面——人权运动 ,艺术的旅程体现了加国的文学艺术方面——雕塑和图腾,维护和平(Peace Keeping)代表了加国 的国际关系方面——维护 秩序安宁。 快乐的冬季运动,代表了加国的体育休闲方面的发展。 1、博登总理(Sir Robert Borden)与探索创新(Explore & Innovation) —— 100 $ 纸币 正面为威严庄重的罗伯特·博登(Sir Robert Laird Borden)头像,博登来自 Nova Scotia 省,于1911-1920年任加拿大总理,老博登曾带领加拿大人民渡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艰苦岁月。 纸币上隐约可见渥太华国会大厦东配楼和加拿大国旗图案,左方有枫叶和100数字金属线条型码,左下角有加拿大国徽,纸币为巧克力色。 还有英法双语和盲文,并暗藏博登头像和100数字水印以防假冒。 背面的主题分别是探索与创新,为地质遥感技术下的加国地型图,清楚可见落基山脉和 Hudson Bay,还有遥感卫星和卫星接收器,代表加国科学技术的发达。 左下方为 Samuel de…
朋友都说去温哥华就是一个字”吃”。 不错, 这里遍地餐馆,中餐百花齐放,你想吃的地方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但不得不说的是,最成气候,最正宗的还是粤菜。 偏偏我只想吃北方菜,找呀找呀…… 温哥华四日游 – 吃喝篇 朋友都说去温哥华就是一个字”吃”。 不错,这里遍地餐馆,中餐百花齐放,你想吃的地方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但不得不说的是,最成气候,最正宗的还是粤菜。 偏偏我只想吃北方菜, 找呀找呀…… “老四川” 一家绝对有资格称得上正宗的川菜馆。 一进大门,那久违了得金山城的味道,让人无法抗拒。 本来是打算吃炒菜的,结果坐下没30秒,就改火锅了。 鸳鸯锅那叫一 个香,以至于老公吃完后,还不住的喝汤(其实是没吃饱)。 羊肉片又大又薄,鱼片又鲜又嫩,还有唐蒿,好吃呀。 红油抄手皮滑馅大,让我们狂卷之余还不住啧啧 称赞。 第二次来,那些川妹子已经认识我们了,老板也跑过来聊天,亲自点菜。 最难忘的是口水鸡,麻辣香鲜,鸡是这里的走地鸡,做的那叫嫩。 还有香辣蟹,据说 是温哥华最正宗的,着实的不错,不过两个人吃有点多,幸好我能吃。 水煮牛肉不是那么辣,但和国内的一样好吃,牛肉非常嫩,厨师手艺没的说。 担担面不像以前 吃的有很多汤, 拌完后有点象炸酱面,我没去过四川,没资格评判是否正宗,反正是被瞬间抢光。 这时候的老公,绝对理性和公平,没多给我一根。 总 的来说,这里的菜都不够辣,但川味浓郁; 价格偏高,因为大堂上有一题词”川味第一家”; 服务态度很不错,很亲切。 涮锅汤底10元,菜肉一律5。 5,不过肉很少,一盘6,7片,菜还算多,鱼片12一小盘,18一大盘。 温哥华吃的东西是7%的 税,酒40%,其他的14%。 火锅我们吃个7分饱,连7块钱小费一共花了61。…
我的那篇讲述个人出租房屋以来中种种苦恼的短文发表以后,在众多留学生和新移民中引起悍然大波,砖头瓦块四面袭来,其中不乏谩骂和人身攻击之类。 讨论问题吗,各有各的观点,这不足为怪。 为了明辨是非,我觉的还有必要再次重申自己的观点。 首先,请听我讲述一段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十几年前,我随一个市的代表团去德国慕尼黑参加工业博览会,二十几人住在一家不算很大的旅馆里。 一位乡镇企业的老总在洗手间用自己带来的电热杯烧水冲茶,不料想将洗脸池台面烤焦了一块,原来那块看似大理石的台面是塑料的。 旅馆的管理人十分恼火,强烈要求代表团赔偿,且索价极高。 声称这是由于中国人违背了旅馆规定,所以赔偿是惩罚性的,否则就报警,扣下那位老总打官司。 经过几天艰难的讨价还价,最后赔了他们七千德国马克。 这件事弄的整个代表团灰溜溜的,我们不仅损失了金钱,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个人的失当行为丢了全体成员的脸,也丢了中国人的脸,你怎能说那个人仅代表他自己而不会影响其他呢? 或许,这个例子有点特殊,不足以说明个体行为一定和必然影响群体。 但是,从哲学角度讲,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个性中包含着共性, 共性中体现出个性 。 于是,当另一个不同利益的群体攻击这个群体时,总是挑出该群体中个别成员的不当行为作为例证并推而广之,论断这个群体的缺失。 现在回到房东和房客的论题;大家都认为个别留学生房客的不良行为不能代表整个留学生群体有问题,把所有留学生都归入“垃圾” 的观点有失偏废。 同样,个别不良房东的表现也不能代表房东这个群体的整体面貌。 然而我所强调的是,无论房东还是房客,大多数是中华民族受过高等教育有知识讲文明的一代,作为群体的一员,就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而应当主动自觉地去顾及和维护自己所在群体的利益和形象。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天下” ,这个人或许不是坏人,甚至做过许多好事,但是因为某件事做法不当损害了别人就有可能传的纷纷洋洋世人皆知。 所以,欲避免授人以柄,就要时时处处严于律己。 有热心人士撰文呼吁尊重小留学生房客的个性和习惯,理解他们的心理,关怀他们的处境,不要对他们的行为求全责备, 我同意这种观点。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这是从小的生活条件社会环境和受教育程度造成的。 不用说别人,看看自己孩子的表现就知道了。 大陆的独生子女政策和教育方法,造就了整整一代知识丰富,兴趣广泛,热情好动,追求自我但相对缺乏责任感的“小黄帝” 般的青年人,对他们我们不能令其改变和强求一律。 但是,“我就喜欢用长流水化冰”,“我就喜欢邀请别人一起来玩电脑”,“我就喜欢满屋的灯整天都亮着”,“我就不愿打理卫生”,“我就讨厌别人对我指手划脚,谁也无权干涉我的习惯与自由” 等等的理由也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你个人的习惯违背了租房之初的约定或合同,你的自由损害了房东的利益,房东为什么不可以说出来?这可不是吹毛求疵,是由于你行为失当引起的,既使我们现在生活在极力维护个人利益的西方,任何人也不能高举保护个性自由的旗帜去侵犯他人利益和挑战社会公德吧。 还有的人将住旅馆和租住到房东家里相提并论,我认为这两者存在着极大不同。 前者是你同许多住客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环境里,虽然接受统一的服务,但个人的小环境却相对独立,自己的生活习惯一般不会同其他住客的利益发生冲突,因而可以较多地得到保留。 而后者则是你进入了另一个家庭的私人领域并与他们起居在同一个房檐下面,个人的习惯就很有可能与房东的利益发生碰撞。 俗话说“客随主便” 或“入乡随俗” ,就是说到了别人的家里就要强迫自己适应那里的环境,个人的生活习惯只能留给自己而不得影响他人。 这个改变尽管不太舒服不太情愿却是必须的,因此在准备搬进别人家里之前首要先对自己的心理进行一番调整。 你不能指望房东做出改变来适合你的习惯,不要将“主” 和“客” 的关系搞颠倒了,否则怎么会有“寄人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