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编辑注:本文摘自“华枫论坛”,是一位网友对房屋保险的感受,供大家参考——对于本文的描述是否权威,本网站概不负责。 ~~~~~~~~~~~~~~~ 看到同志们的房屋保险保费一个比一个高,痛心啊,这钱就跟打水漂似的,还没个响,保险公司这纯粹是在抢劫吗。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我成功的把房屋保险从最初报价900多降到现在的500多,而且包的东西一样没少。 所以来跟同志们谈一谈,怎么样来降低你的房屋保险。 1)车库。 你的车库的attached还是detached?这个区别可大了去了。 现在一般车库都是attached吧,你可要注意了,保险公司极有可能把你的车库算成你的房间面积!比如你是3,000尺的房子,车库700尺,那么你的房间面积应该是2,300尺,保险公司应该按照2,300尺而不是3,000尺 来算你的保险!这一项就可以差20-30%的保费。 2)和车保险在同一家公司,一般可以省10-15%的车保费。 3)Deductable。 保险公司给你的deductable一定是500元,而你一定要改为1000元。 首先谁会没事去claim房屋保险?其次, 500元,1000元对于房屋保险的claim来说,基本上没什么区别,但对于保费来说,deductable 500元,1000元差别还是蛮大的,大到足以让你把deductable改为1000元。 4)Security Alarm系统。 装一个吧,没多少钱。 省10-20%的保费。 5)房屋位置。 Richmond Hill与Markham比较,同样的房子省50元的保费,你说怪不怪。 所以,如果您是个精明的人,买房之前除了算计清楚各地地税的差别以外,房屋保费也要考虑进来。
加拿大到底适不适合我们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是一句两句话能说得清的,所以才会一直不停地争论着。 那么我们究竟能不能顺利地在这块原本并不属于我们的土地上面扎根、发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呢?下面这三个我有着切身体会的小故事,希望能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一个:听来的故事 以前打工时的一个老板,上海人,姓张,多大学通讯的硕士,来这儿十几年了,特能侃,朋友很多。 有一次闲扯,他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有一个朋友,本地人,是一家通讯公司的老板,手下几十个员工,白人、黑人、印巴人、中国人,反正什么人都有。 闲来无事,他就经常去那家公司摆摆龙门阵什么的。 去多了就发现一个问题,多年以来,从来没有看见哪个中国人在这家公司里被提升为主管。 他很奇怪,就直接问他的朋友是不是有那么一丁点歧视呀。 朋友听后,耸耸肩,一脸的苦笑。 吃中饭的时候,朋友就把他领到了餐厅,让他自己寻找答案。 他进去看了一会儿,大概猜到了一些原因。 几张桌子,大家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一边吃着饭,一边用英语大声地说笑着。 可很明显地,唯独那几个中国员工另外围坐着一张桌子,用中文轻声地交谈着,真的好象世外桃源。 朋友跟他说,你们中国人技术过硬,敬业态度也很好,都是非常出色地员工,可是如果叫他们做领导,却欠缺了一样非常重要的素质——沟通能力。 一个不能与别人进行良好沟通的人,怎么能够起到上通下达的纽带作用呢?别人也未必会服气。 长久的儒家思想熏陶,使我们已经习惯了那种内敛实效,含而不露,后发制人的处世哲学,只干活不说话,多干活少说话,认为只要当上了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领导岗位就会向你频频招手。 可这里毕竟是北美,文化观念的巨大差异实际上从我们一开始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会成为我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这时候,我们就需要时时刻刻记住毛主席他老人家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了。 第二个:看来的故事 我曾经在一家中式自助餐馆里干过一段时间,客源很杂,大多都是熟客。 由于LOBLAWS的总部就在我们上面,他们的员工经常到我们这儿吃饭,包括那几位总裁,他们至少都应该是身价百万的富翁了。 在这些熟客当中,还有几个是乞丐。 有一天中午,排着长长的队伍。 乞丐在中间,其中的一位总裁站在他的身后,前面是一位来自南京的中年女士。 那位总裁与那位乞丐似乎很相熟,有说有笑地。 这也应该算是加拿大的一个特色了,百万富翁与乞丐共进午餐,由于是自助餐,所以大家必然要共用同一套盛菜的餐具。 在中国,这绝对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我们那位同胞最初并未察觉,可是当她扭过头看清楚以后,干脆捂着鼻子,宁肯到后面重新排队去了。 情景很是令人尴尬。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消除等级观念,追求自由、民主、平等,是国人长期以来心中一直向往而始终未酬的终极理想。 在这一点上,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罢,西方人的的确确好过我们很多,哪怕有时仅仅是表面的功夫。 当这一切有一天真正的降临到我们头上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已经可以完全承受了呢?不过,我倒宁愿相信那位女士的行为只是体现了她的个体修养,诚如斯,吾辈幸焉。 第三个:自己的故事 上个星期跟随一家俱乐部到尼亚加拉大瀑布游玩,途中要经过一家冰酒厂品尝加拿大世界闻名的冰酒。 在酒厂品完酒之后,大家就开始进行选购,我与妻子一共选了三瓶。 结完帐,服务员把三瓶酒装在三个袋子里,妻子从柜台上提下来,转身要交给我,一把没接住,有两瓶掉在地上,摔得粉碎。 当时感到非常沮丧,可想想不能白来,就又去选了两瓶。 在重新排队结账的时候,服务员拎着两瓶酒走了过来,告诉我们说,她向老板说明了情况,老板说虽然是我们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可是为了不让我们扫兴,就让她又白送给我们两瓶同样的酒,并一再叮嘱千万要小心,不要再摔碎了。…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我这张老脸,看来比孔圣人还要面子。 富贵如果可求,即使让他拿鞭子去赶大车,这孔老二也愿意干。 可我这个家中老大,一晃到加拿大已经三个多月了,却死也拉不下面子,去为生计而折一下这杆不比别人多两根骨头的腰。 近日,终于勉强同意去试一次, 还是因为对方是一大学实验室,在我心中属块雅地,至于自己是不是和兔子老鼠一样只是个实验品,也就懒得去考虑了。 这活很简单,对着话筒,用中文喊10分钟“妈”,以测试看你在枯燥乏味的简单重复中,会不会出差错以及如何在瞬间改嘴。 说白了,就是测你的反应。 实话实说,我这辈子四海为家,还真没多少机会叫“妈”。 这回可逮着了,一声接一声叫“妈”。 叫着叫着,这感觉就上来了,仿佛老娘的白发在眼前飘,老娘慈爱的目光在盯着我,于是乎旁若无人、声情并茂、没完没了,一口气叫了近百声妈,让鄙人的老娘,把这些年的损失都补了回来。 末了,一张钞票递了过来。 我的左手推右手,右手推左手,谁也不去接。 最后还是钞票自己走过来,嘤嘤向我道个晚福,柔声说:“相公,我已是你的啦。 ” 这才一把拉过来,揣到裤兜里。 这就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次打工经历:动了10分钟嘴皮子,挣了5块钱。 (老楚 )
我在国内从来没开过车,移民来加拿大以后才找了个师傅开始学,但路试一次就通过了。 我的体会是心理因素很重要。 加拿大考车牌是一直被众多移民诟病的一件事,因为太多人考了多次也不能通过,费时费钱。 但是我倒是一直支持这里严格的考车牌制度,毕竟安全是第一位的。 在国内我住在广州,交通状况吓死人,就是因为看多了出租车司机表演种种抢路、闯灯等等如同杂耍一样的开车技术,我怎么都不敢自己驾车。 国内其他的大城市情形都差不多,开车出去太锻炼人了,要眼到、心到、手到、反应敏捷、胆大心细。 相形之下,我宁愿在加拿大这种地方规规矩矩地开车。 考车牌要求严格一点,也是为了保证大家上路后安全,免得制造一些马路杀手。 但是,为什么有人多次考试都不能通过呢?我甚至知道有个人考了8次。 这里面牵扯到的驾驶技术问题我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 但我愿意结合自己的和别人的经验,谈一下这里面可能牵扯到的心理因素。 考牌不过的人中,存在两种比较典型的心理:轻视心理和畏惧心理。 (一)、轻视心理。 存在这种心理的人主要是以前在国内就有驾照,并有若干年驾龄的人。 他们认为我开了这么多年的车,当教练也绰绰有余,考个牌还不是手到擒来。 于是略了解一下加拿大交通制度就贸然下考场了。 极端的还根本不了解情况也敢去考试。 我认识的一个人来自北京,在国内开了十年车了。 他到多伦多的第三天就通过排快期去参加路考了。 结果连停车场都没出去就fail了。 原来,出停车场时考官要求“turn left’, 此君明明看到对面有车开过来,还是决定展示一下高超车技,震震考官。 他潇洒地一轮方向盘,一脚油门准备轰过去,说时迟那时快,考官一脚刹车狠狠地踩到底,气急败坏地宣布”fail!” 要他把车开回去了。 轻视心理是万万要不得的。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你要在这里考试、驾车,了解并熟知这里的交通规则和习惯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以前的驾驶经验只适用于以前的驾车环境,并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 而且以前的一些驾驶习惯,那些让你在闹市中穿行,如鱼得水的驾驶技巧,也许正是你在加拿大屡考不过的罪魁祸首。 所以对于这样的一批人,还是静下心来,找个教练,规范一下驾驶习惯才去考试比较好。 最重要的要从心里意识到驾车环境改变了,驾驶要求也改变了,自己要真正地愿意作出调整来适应这个改变了的环境。 (二)、畏惧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多是以前从没摸过车,而且又听说了很多屡败屡战的故事的考牌者。 他们本来对开车就信心不足,又听说加拿大车牌难考,连很多很有经验的人也要考好几次。 这样一来就更加不自信,导致考牌的时候犹豫迟疑,对路况判断失误,也难逃fail的结果。 我的一个女同学路考前一天已经到处说自己肯定考不过了。 而结果当然是她的预言成真了。 其实过分的畏惧也是没必要的。 信心才是成功的保证。…
刚在LAWRENCE考了一次牌,G2, 但很可惜FAIL了。 是因为一个愚蠢的错误。 但因此有了一点体会,为此,特写出来与网友共享。 其实LAWRENCE的路况的确复杂,但考官并不苛刻。 只要不犯象我这样的低级错误,要过还是可能性很大的。 主要的难点在以下几方面: 1)进出停车位:考试停车位在大厦后面, 有时车会比较多,而这却恰恰是SHOW TIME。 出来时,头往后探,东张西望,看清车后情况,再直倒,等车完全出来后,停住,再左顾右盼,然后再启动,你就会获得一个宝贵的”OK”。 进停车位也是一样,但要注意,旁边车位已有车时,得看清楚里面有没有人。 他可不可能出来。 2) 驶到大厦一侧:这是第二个难点,尽管有两条路线可以到达大厦前,但一般都是往西行路线较多,因为,那里的转弯特别急。 当到大厦侧面且预备左转进入大厦前时,注意前面的停车位有没有人出来,否则得停下,让人过后再走,这样就算过了第二关。 3)大厦前停牌处:这是第三处难点,难点有二, 1、停牌前大量车行人, 必须路面干净后才能启动;2、右转是个急弯,车速要很慢才能控制好。 慢一些没关系,失控可是要FAIL的。 4)右转后的第一个红绿灯:第一个真正的考验在这里, 不管是不是绿灯,先刹慢接近停,(不象一般转弯后要加速), 因为,右转后紧接着是十字路口的人行道, 绿灯时尤其要注意,如果径直开到路口,那就FAIL掉了。 5)路口右转:开到这里没问题,那第一大关已过了。 十字路口怎么处理,该是教练教的了。 6)大路直小区: 大路60码,过了一个铁路隧道,考官会叫你又转进小区,考的无非盲点停牌之类,由于还要回来, 所以三点掉头,和上坡或下坡停车一定会考,如果出考场时由于人流车流太多,那考官手里的时间就比较紧张了,那估计上下坡停车也不会考了。 7)回LAWRENCE: 折腾一番往回开,又到了LAWRENCE,这回是左转, 唯一不可忽视的是左转结束后,别忘了主动CHANGE LANE,事实上,你一换道,考官会马上告诉你红绿灯处左转,意即回考场, 此时尽快CHANGE LANE至左边, 便于回考场方便。 8)回考场: 这里是又一个难点,其实也不难, 重点在观察。 由于路口没有左转箭头灯,意味着必须等直行车行完后,才能动;而当直行车行完后,第一件事不是将脚从刹车搬回油门,而是确认你将经过的人行道没有行人,由于车离人行道此时有两根半车道的距离,…
皇家银行(Royal Bank)周四表示,房屋价格上升,加上收入增长速度较慢,以及水、电、煤气等费用开支增加,导致加国首季供楼负担能力受到削弱,尽管季内按揭借贷成本较低 。 皇银经济师施卓克(Allan Seychuk)指出:「结合加拿大统计局发表的修订收入水平及我们的报告来看,情况已经显示全国各地的供楼负担能力进一步下降。 但以过往标准而言,整体供楼负担能力仍然理想,在国内某些地区更是极为理想。 」 周四发表的皇家银行供楼负担能力指数显示,独立平房、两层房屋、镇屋及共管柏文单位这4类受欢迎的房屋类型之间在首季存在「颇大差异」。 报告指出,平均来说,标准共管柏文单位是最易负担得起的房屋类型,供楼开支占家庭税前收入中位数的25.5%(未计算其他柏文单位费用)。 标准镇屋为29.6%,独立平房的有关比例则为36.6%。 标准水平的两层房屋最难负担得起,指数读数为42.6%。 指数基於拥有一间独立平房的成本编算而来,它是房屋市场的一个物业基准指标。 指数愈高,显示拥有房屋的成本愈为高昂。 负担指数 多市居次 加国大城市独立平房的首季皇银供楼负担能力指数包括:温哥华的56.2%、多伦多的42.8%、满地可的34.8%、卡加利的32.5%,以及渥太华的32.1%。 报告指出,部分地区的房屋市场正在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缓情况,但大多数地区首季市道均十分畅旺。 报告续称,加国中部及东岸地区屋价持续录得按年升幅介乎2%至10%之间,西岸地区屋价则上升6%至12%。 缅尼吐巴省在共管柏文单位、镇屋及两层房屋的供楼负担能力方面居全国之冠,卑诗省的房屋则最难负担得起。 亚伯达省继续成为房屋最易负担得起的地区之一,拥有一间独立平房的供楼开支比率为28.1%。
1. 在事故发生前,充分了解汽车保单上的各条项目。 一般说来,多数人都了解所投保险中的大概覆盖范围,对于其中的详细条目知之甚少。 建议与保险代理商坐下来仔细探讨其中较大数额的保险条款。 这最好在事故发生前了解清楚。 2. 如果需要租车,那么在租车前向保险代理商做详细咨询,也许出了交通事故车辆损坏需要你赔偿。 在这方面各保险公司政策不同,因此租车前一定三思而后行。 3. 咨询所在地区的保险部门,了解作为驾驶员享有的权利,并列一张表单。 每个地区都有保险部门,管理规范所在地的保险公司,维护投保人权益。 登陆当地的政府保险部门网站,即可查阅相关信息。 4. 一旦发生事故,投保公司会派人确定出事车的实际价值,主要参考汽车销售商、汽车报价手册、网上价格等因素。 同时还会考虑到销售税、注册费。 当然,各保险公司评估的价格不会一样。 建议评估过程中,亲自参与其中进行各项调查。 5. 车保公司肯定要对汽车的损坏情况做视觉评估,来估计修理费,难免有遗漏之处,你要及时指出,确保他们给予彻底的赔偿。 6. 发生重大交通事故后,想好是否真的想要修理好伤痕累累的车。 要知道,有的车经历了重大事故,即使修好后外表崭新,内部性能也回复不到从前的状态。 因此,很多人根本就不想修理损坏的车。 还有的人打算把车修好后卖掉,挣一笔钱。 在这点上,你要想好后,再决定如何让保险公司赔偿。 7. 很多车保公司会建议你去某家修理厂修车,千万不要盲从,调查清楚再做决定。
每次固定还款额的房屋贷款(Constant Payment Mortgage Loans) 这种贷款形式,就是指在整个房屋贷款期间,每次的还款额都是相同的。 还款频率和还款日期都是特定的。 您可以选择每月付款,每半月,每两周和每周。 每次的还款额都包括每次的到期利息和本金。 当这种贷款到期时,所有的本金也由于不间断的偿还而全部偿清。 在贷款初期,借贷者需要支付较多利息额,因为因为在这个固定的还款初期,绝大部分是利息,只有很小一部分是本金。 然而,随著时间的推移,本金的减少,根据本金所计算的利息也相对减少。 结果是,在相同的还款额度下,利息越付越少,本金部分则越付越多。 在借贷的后期,只剩下非常少的本金和由此而算出的非常少的利息。 最后,几乎所有的还款额都是在还本金。 这种固定还款额的房屋贷款可以特别作成分偿期(AMORTIZATION)和借贷期(TERM)完全相同,如25年分偿期,25年TERM,即25年期间不能离开相同银行。 采用这种方式,就是说银行会将所有的本金都平分在每次的还款额中,最后一次的常规付款就会付清所剩的本金和所产生的利息。 也可以作成分偿期 (AMORTIZATION) 和借贷期 (TERM) 不相同,如25年分偿期, 5年TERM,即5年期满可以离开原银行,选择其他利率更好的银行。 人们习惯上会选择的短期TERM有3年,5 年,7年等。 举例来说,一个房屋贷款的分偿期是25年, 而与一个放贷方的借贷合同期是5年。 在5年到期时,借贷方必须偿清所剩的本金余额。 而由于这种固定还款额房屋贷款计划在借贷初期主要偿还的是利息部分,对于一个25年的分长期,5年到期时所剩的本金还是相当大的。 但您不要担心,其他银行会承继和转换这种房屋贷款。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近年来,由于银行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方式,将房屋贷款计划和其他品种贷款计划混合使用,使得您在借贷期满(如1年TERM到期) 之日,其他金融机构不能直接承继和转换这种房屋贷款。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我们建议您不要贸然使用不清楚的贷款计划。 切切记住,先咨询,后签约。 _____________________ 加拿大房屋贷款中心 高级贷款经理 王永海 (Michael)电话:(416) 825-2096, (905)…
6月5日(星期日),来自不同族裔的移民代表,将分别在多伦多、温哥华、渥太华、满地可和卡加利这五大城市同步举行游行示威,目的是抗议加拿大移民部一直以来忽视移民与父母的团聚问题。 这次游行,相信将会是加拿大移民组织发动的规模最大、参加者最多的一次抗议行动。 由相关移民组织发起的这次游行,应是有备而来。 早在今年3月11日,一个以东欧裔移民为主的“Sponsor Your Parent” 组织的,关于抗议加国移民部拖延父母及祖父母家庭移民的示威集会活动在多伦多Lawrece Ave. West 511号移民部长胡平藻(Joe Volpe)办公室门前举行,其时参与的人士包括华裔、东欧裔、俄裔、印裔和南亚裔等约500人,据报导,游行队伍中,华裔人士占大多数。 到了4月18日,联邦移民部长胡平藻宣布,为纾缓父母、祖父母团聚类移民审批时间过长的问题,今明两年将把每年的批准额度由6,000人提高到18,000人,同时开放申请人在等候期间可申请5年来加探亲签证,以尽快和加国亲人团聚。 移民部长这一讨好表态,不但没有获得移民的认同,反而激发了移民组织萌发新一轮示威的逆反心理,一场更大规模的抗议行动,早在四月底就开设筹划。 为什么移民们大都对移民部长这一新举措不买帐呢?一位参予组织是次游行的不愿透露姓名的华裔代表说:“我们完全看不到政府的诚意,所谓每年增加6000个批准额度,与当前11万个积压等待案例相比犹如杯水车薪。 按照新政策的速度,申请者要真正完成家庭团聚,起码要等候6至8年的时间,这种等候太过漫长而缺乏人性了。 ” 另一位从事移民服务工作的移民顾问认为:政府提出增加批准额度,表明上看是“311游行”推动的结果,实际上糅合着各方面的因素,包括马田政府为拉拢选民而摆脱信用危机的政治因素在内,是政府为未来大选收买人心所为,移民父母团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着,没有得到实质的解决。 在加拿大,用游行的方式迫使政府加快审批父母团聚个案无可非议,况且与父母团聚对于每个移民家庭、特别是以儒家文化为本的中国移民家庭可谓天经地义,自然,网上声援和支持的舆论一边倒,这是事实。 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对于加快父母团聚审批程序,对于声讨政府的“不人道”,是否还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声音呢? 加拿大政府没有欠移民父母团聚 曾参加“311”游行的张姓读者说,他是2002年从广州移民到加拿大的,这几年,父母曾来加探亲半年,虽然他没有申请父母移民,但3月11日那天,他也到移民部长办公室门前观察游行,他觉得从游行所提出的口号看,像“我们要与我们的父母团聚”、“父母不到,抗议不断”以及“孩子希望与爷爷奶奶团聚”之类的,虽然具有人性的一面,却缺乏理性支持,将“家庭分裂”的罪责完全算在政府的头上,是不合理,也是不公道的。 这位张姓读者继而分析:加拿大政府并没有欺骗我们,每位移民在祖籍国决意申请移民加国时,就应该清晰,走上移民的路,将意味着远离故乡,远离父母,远离亲戚朋友,这个问题在移民前就是存在着的。 父母在,不远游”是中国人所推崇的人性伦理,当你一萌生移民梦的那刻,你实际上已经在尝试放弃这个立场,而这种放弃,是你自己选择的,与加拿大政府没有任何关联。 对于张姓读者的这一见解,从事金融工作的关小姐表示认同。 她说:“其实我们将移民申请递交那天,就已经与加拿大政府有了个契约,即政府假若批准A君移民的话,等于承认A君的学历背景,承认他的工作经验,承认他的工作能力;而另方面,A君也接受了加拿大移民部相关的移民条件。 记住,加拿大移民部开岀的移民条件以及待遇,并没有包含父母团聚这个承诺,假若我们在获得了移民待遇后,反过来指责政府不人道,缺乏人性关怀,这样是不合理的。 从这点上看,游行的口号提法欠理性,而且很难获得主流社会的认同。 ” 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赵先生对于张读者以及关小姐的看法表示异议。 他认为移民呼吁政府加速审批团聚个案,是移民后发生的事情,因为这个国家允许移民申请父母到来,这是他们应有的权利,他们有理由争取,与当初的“契约承诺”没有关系。 不过,赵先生也承认,有些口号的提法,确实欠准确,游行的集中点,应该对准政府工作效率低,审批程序过长,积压大量个案上,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政府审批团聚个案缓慢是否缺乏人性关怀? 关心是次游行的读者都会记得,媒体在采访一些游行者时,他们讲起年迈的父母在等待审批时,神情相当悲愤,似乎是加拿大政府人为分裂了一个完美的家庭。 对此,张姓读者表示相当困惑。 游行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性关怀呢?如果仅是为了团聚,不一定要让父母移民吧,如今交通那么发达,做儿女的,随时可以回去探望,政府也有相应的探亲条例,移民父母完全可以向政府提出探亲申请,特别是现在的新政策规定“申请人在等候期间可申请5年来加探亲签证”,从这点上看,政府的系列措施,已经体现了人性关怀。 因为审批过程缓慢,工作效率达不到实际需要而指责政府不人性是不合理的。 ” 在IBM从事电脑技术工作的李先生认为:“其实有一句话大家都不敢讲,谁在论坛上一讲,一定被那些申请者砸个半死。 我相信就算我说的不是全部人的想法,起码部分人会这样想:那些急于申请父母过来的人,团聚只是原因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希望父母过来享受加拿大的福利,包括医疗、老人公寓、养老金等。 这种心情不是不可以理解,早年的老华侨,一人带一人地往外走;80年代初出国留学那批,前赴后继地将全家人搬岀国,这都说明移民普遍存在这种心理。…
一位53岁的华裔会计师陈英扬(Ying Yeung David Chan),涉嫌两项讹骗5,000元以上财物和两项洗黑钱罪名,被多伦多警方通缉,警方表示,陈英扬可能已逃往中国。 根据警方的说法, 陈英扬为多间公司处理员工发薪事务,包括在员工薪酬中扣取加拿大退休金计划,就业保险金和先扣税款时,将受害人的金钱拨到一些与受害人完全没有关系的第三者,令到这些人能够获得加拿大税局的优惠,他藉此共讹骗了660,000元。 陈英扬是否犯罪,应由法律去判断,在陈英扬去无踪的前提下,他有没有诈骗,诈骗了多少,都无法厘定。 但有个问题,倒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即自从赖昌星逃往加拿大后,加中两国犯罪嫌疑人互窜,这种现象全托赖于赖昌星,赖昌星的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加中两国司法合作就无法展开,这种胶着的状态,犹如在加中之间,建立了一条“胡志明小道”,两国犯罪嫌疑人,在面临案发曝光时,纷纷向对方逃跑。 像2001年,中国银行开平支行行长许国俊等因涉嫌贪污公款达4.83亿美元露岀蛛丝马迹后,携带全家紧急逃往加拿大,至今未能归案;而在加拿大,因涉嫌杀害其女朋友赵巍的李昂,利用加拿大法律在警方的注视下离境回国,尽管加拿大警方声称掌握有李昂的犯罪证据,但中国因加拿大政府在“赖昌星问题”上的不合作,对李昂采取了网开一面的做法,据闻李至今仍消遥于中国。 如今,李昂尚未遣返,又岀了个陈英扬,中国叫板加拿大再多了一枚砝码,加拿大政府假若想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先要回答中国:赖昌星怎么办?这是加中两国司法合作的前提。 从目前的情况看,根据加拿大的法律,要在短时间内解决赖昌星的问题恐怕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但这不等于说明两国政府的合作可以停留下来。 因为这样的“停留”对双方都没有意义,得益者是那些罪犯,他们借助两国间的“牙齿之争”,纷纷在对方国寻找避难所,这样发展下去,对两国政府的声誉,以及各方面的合作都不利。 加中两国政府应该反思了。 目前的状况是,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比两国间的合作更为重要。 两国政府不应将合作的步子,停留在赖昌星的卷宗前;两国政府更应该放下成见,寻找更积极有效的合作,解开死结,这是唯一可行的阳光道。 寻求加中两国合作进入良性发展,这对中国尤为重要。 据中国媒体报导,目前有数千名贪官逃往国外,从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有关专家大致估计可知,仅1997年至1999年两年间,外逃资本总规模为约520亿美元,由此看来,堵截贪官外逃,比引渡赖昌星更加迫切。 中国政府不应该因为一个赖昌星,而堵塞了与加拿大实行国际司法合作的道路。 关于国际司法合作,目前中国与大多数国家都没有签订引渡协议,在没有双边引渡条约的情况下,对于外逃的犯罪嫌疑人,只能采取“友好合作”的方式遣返,遣返成功的关键要看对方国家的表现。 无可置疑,近年来,中国与许多国家在司法合作方面取得了共识,但这种“和谐合作”与实际要求相比,远未足够。 中国要谋求国际上更广泛的合作,特别是与西方国家的合作,应该在东西方司法理念中求大同。 譬如像赖昌星案,由于“加拿大已经废除了死刑。 ”,因此,假若加方真的将“免除赖昌星一死”作为“遣返他的前提条件”,中国坚守自己的法理理念,似不是解决“死结”的上策。 中国要加大打击贪官,除了完善内部基因外,尽快将中国的法律制度与国际接轨才是关键,这也是打击出逃者的必要措施。 正如加拿大刑法改革国际中心高级研究员、澳门科技大学教授杨诚先生2000年上书中国政府负责人的文章中提到的“如果你取证不符合国际惯例,那么在国外的法庭上,人家不会承认你的证据。 出逃者的引渡要求就可能被驳回。 ”而清华大学一中科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认为:“加强国际合作,可以让中国的资本外逃数量下降50%。 ”显然,解开加中司法合作的“死结”,责任不但在加方,也在中方;中方主动些,实际些,就是得益者。 (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