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是个名利场,名誉利害攸关,一切都要政治绝对正确,唱片公司不同,签约的电台电视有所规定,歌星要碰头合作,同台表演,同一节目亮相,谈何容易。 7月2日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英美歌手为了一些正义的理由,聚首合力同心同时间在全球八大城市举行音乐会,除了伦敦、费城、巴黎、罗马、柏林、约翰内斯堡和东京,安省的巴里市(Barrie)也在早上11时开始演唱会,自晚上8时才结束,虽然我们多伦多败给巴里,可是,加拿大在Live 8音乐会之列,也是值得高兴的。 多伦多无缘直接参与 安省巴里市(Barrie)于6月17日宣布,该市击败对手多伦多市,成为Live 8在加拿大的演出地点。 巴里的演出现场只能容纳35,000名观众,与另外几场同时举行的音乐会相比,将是规模最小的一场演出,美国费城音乐会可容纳的观众可望达到一百万人,而伦敦的会场则可容纳30万人。 巴里的音乐会将由著名喜剧艺术家Tom Green和演员Dan Aykroyd联合主持,通过卫星从美国拉斯维加斯直播Celine Dion的演唱外,现场演出的乐队包括Gordon Lightfoot, Great Big Sea,Blue Rodeo,Simple Plan,Bruce Cockburn,Bryan Adams等。 这场露天音乐会定于7月2日上午11时开始,晚上8时结束。 本次音乐会为免费演出,入场券于6月27日上午10时在网上发放,人们只要答对一个简单的测试题:根据Live 8 和扶贫的历史,八大工业国峰会领袖怎能协助改写贫穷的历史?则可获一张入场券。 结果35,000张门票在15分钟内全部派完,可是有人随即于一个小时后,将拿到本来是免费的门票在互联网以总部设在多伦多的网站以高达500元出售图利,也有人以iPod,其他演唱会门券甚至电单车交换。 拍卖网站eBay应音乐会主办者要求不受理寄卖演唱会门券的交易。 Live 8音乐会源于英国 20年前,在爱尔兰歌手Bob Geldof的发起下,众多英国歌星一起录制“Do They Know It’s Christmas”的义演唱片,为拯救非洲灾民筹集了巨额资金。 20年后的今天,世界8国集团首脑会议即将在苏格兰举行之前,Bob Geldof再次呼吁,发起Live 8 音乐会,目的是敦促世界发达国家加大对贫穷国家的援助,取消他们的巨额债务。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让贫穷成为历史”,将在世界8个大城市展开,在伦敦、费城、巴黎、罗马、柏林、约翰内斯堡、东京和多伦多。 Bob Geldof说,再次举办义演音乐会是为了向世界领导人施加压力。…
一直以为,华语广告在多伦多恍如现代都市里的一架老爷车,我这么说并不是用老爷车来比拟多伦多华语广告有多么的珍贵和典雅,而是说,在这个充满着日新月异希望的都市里,华语广告的创作和鉴赏与时代的发展相比是多么的不协调。 如果再直接些,我们完全可以用枯燥、乏味、低俗给本地广告打分,这样说并非夸夸其谈,不信你从平面媒体到收音机到电视台,“老公”、“老婆”呼天叫地,广告人藉介绍产品之机在公众场所意淫调情,这种教育潜移默化,是谁在教坏小孩? 再举个例子,一间西餐厅,广告人物刻意强调的“猪扒”解释,与另一间中餐厅惊天动地的吃蟹声,就算我们将广告的教育责任予以忽略,仅就画面效果而言,亦难以给阅读者带来愉悦而高尚的享受,而这正是广告所必须具备的。 我们当然还能举岀很多这样的例子,譬如某间卖羽绒衫的店铺,长年累月用一把嘶哑的声音在大声叫嚷“搬迁大减价”,画面的乏味加上声音的鼓噪,不能不说这是21世纪华语广告创作的悲哀。 好在,多伦多的华语观众有足够的耐性,他们既然能容忍电视台今年播去年的节目,容忍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送大温市或者卡加里周末的社团活动(尽管傻子都知道这与多伦多观众没有任何的关系),对于广告的平庸,以及平庸的广告人,他们还能说什么呢? 广告的诞生已经100年,当然,我们本来不是这样的,我们有理由不是这样。 广告的产生 之所以,我们将广告比拟为一个城市的衣装以及品味,是因为从来没有任何一种艺术的形式,这样深入广泛地沁入我们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开报刊,拧开收音机,登陆互联网,抑或是游走在大街小巷,坐在公车里,奔忙在高档办公楼宇间,或者回到家里,从信箱里的宣传单张到用品包装到电话铃声响……五光十色的广告会相当霸道地强占我们的视觉,阻滞我们的呼吸,渗入我们的身体,无孔不入。 广告起源于19世纪中叶时期,时间大约是1850年,其时由于印刷业的发展,促使报纸走进平民生活,当时的报纸广告多以白描的手法,平铺直叙地阐述产品特性,风格朴素而率真。 到了1890年,随着印刷术的飞跃发展,平版印刷使得印刷画面更精美,色泽更真实,这为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此时,海报成为广告的主体,大街小巷出现了海报,这个时期是海报的黄金时代,搜集海报成为时尚,是广告业发展的起始阶段。 从1900年开始之后的十年,广告创作进入了理性奠基的十年,一些杰出的广告人对广告业的开发不仅仅停留在制作上,而且还上升到理性的研究,例如像Harlow gale的《广告心理学》、Walter Dill《广告原理学》等相继问世,现代广告雏型形成。 现代广告理论的形成带来了广告制作上的求新,此时的广告主要以招贴画(poster)和路牌广告(road board)为主,广告造型相当依赖于绘画。 线条与色彩的运用,丰富了广告的语言和表达空间,设计者多由画家兼任,几乎没有专业的广告设计师。 英国著名插画家奥布里-比尔兹利(Anbery Beardsley),法国著名画家亨利图户兹-劳特里克等人都曾画过大量招贴画及海报。 当时广告的构思基本上是绘画型的,看上去就象一幅美术作品,不过画中人物手上捧着某种商品而已,显得有些牵强附会。 这些广告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由于彩印技术(colour printing)还比较落后,费用昂贵,所以这个阶段的招贴广告中石印画占了较大比例,而独特的广告语言尚未形成。 上世纪20年代,广告业最大的特色,就是出现了专业的广告社,亦就是现在所说的广告公司,其意义在于促进了广告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加上在战争的刺激下,交通业、新闻业的发展刺激了广告市场;另方面,电影明星借助其号召力,成为广告中的主角。 之后的20年,特别是经济危机过后的三十年代,经济的回暖和发展,许多的高档消费品涌现市场,使得整个广告宣传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时装、首饰、化妆品等护肤及洗涤用品,吸尘器等家用电器,以及汽车、除草机广告占总广告的比例加强。 食品工业的兴旺,使得饼干、糖果、罐头食品的广告宣传也无处不在。 加上美国宣布取消禁酒令,酒类和香烟的广告应势大行其道。 从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经历过二次世界大战后,广告由反法西斯战争题材向歌颂和平生活题材发展,战后初期,大量广告都以宁静、和平的氛围做为主调,迎合遭受战争创伤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态。 画面常常以婚礼、全家团圆等场面,颇具人情味和富生活情趣。 五十年代最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广告的出现。 摄影技术的发展为广告的创作发展提供了多种的形式,商业摄影凭借逼真写实的特点,成为广告制作的主要表现手段。 而在广告模特方面,除了以往的漂亮女郎外,可爱的婴儿、猫、狗等家庭宠物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广告中,明星做模特也变为广告的常用手法。 六十年代是广告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革时期,Bernbach提出了革命性的广告理念:只有与众不同的广告,才有与众不同的产品。 在这个口号下,广告比以往更加注重创意的新奇性,这应该是广告业具里程碑的一个时代。 七十年代以来,广告制作在构图和处理方法上追求新异离奇,不拘一格、力图使广告有个性、有特点,更能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而微电子、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尖端技术的大突破,不但带来了世界经济发展新格局,而且给广告业注入了新元素。 八、九十年代,现代广告的意义以及地位得以确立,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广告业走岀局限,成为现代生活主体的一部分。 广告不仅体现为推销,同时成为集信息、咨询、形象于一体的生命源。 无论是政府、企业、个人,都极之重视广告在社会交往中的作用。 而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成熟,更有效地推动了广告业沁入人们生活中的每个细节,这个世界,似乎不存在没有广告这样一个空间,这就是广告的意义。…
到底是美国车好还是日本车好,这可是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我这里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仅供参考。 为什么很难说清楚到底是美国车好还是日本车好呢?因为这两国产的汽车都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之一,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 当然长处也好,短处也罢,都是相对而言的,无论你买了他们两个国家谁产的车都会是世界上最好的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两难的选择呢?这主要是北美汽车市场是全世界发育最完善最开放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你会有上百种还多的购车选择。 几乎你想要的汽车都会在这个市场里买到,所以就出现了到底是买美国车还是买日本车这种挑花了眼的现象。 说句老实话,这还没有把欧洲车算进来呢,要是再把欧洲车算进来就更会使你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了。 在北美的中国人很少有买欧洲车的,所以考虑问题通常都会局限在美日两国车之间来考虑。 这主要是因为相对于旅居北美中国人的腰包来说,欧洲车太贵了,所以通常不做买欧洲车的梦。 假设我们是韩国人恐怕问题就简单多了,或者买美国车,或者买韩国车,而绝不会买日本车,即使买了日本车也会偷偷的进行,决不会大肆张扬的。 为什么呢?因为韩国人有民族的骨气,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而我们中国人的民族骨气全在嘴上了,一到具体上就全委琐到钱眼儿里面去了,所以我们中国人自古就是笑贫不笑娼的。 就汽车质量而言,由于汽车技术日趋完善,互相之间比学赶帮超,竞争异常激烈,全世界的名牌汽车的质量基本上都趋于一致了,已经没有明显的质的差别了。 如果非得区分一下美国车与日本车的差别的话,大体上应该是美国车以安全、舒适、大气为主要特征,服务主要针对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士。 日本车以省油、耐用、小巧为主要特征,是典型的经济实用型车,所以身受广大老百姓的喜爱。 由于两国人研制汽车的主导思想不同,因而就使得自己生产的汽车有各自不同的优缺点了。 美国车讲究安全舒适,所以美国车外观大气,具有贵族的气派。 安全,主要是针对车里面的人而言的,美国人大多数都是中产阶级,有钱人都会享受生活、珍惜生命,对生命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美国人最怕死就是这个道理,美国人的英雄都不是用生命换来的,这是价值观决定的。 所以美国人在研制汽车的时候,第一考虑的就是安全,对于汽车来说,安全最主要的敌人来自于碰撞,如果在碰撞中车里的人能够最大限度地保住生命,这就是最安全的车了。 而能经得起碰撞的只有钢铁,并且是足量的钢铁才行,因此美国车都有足够量的钢铁放在了汽车里面,驾车的人是坐在钢铁里面的,所以相对来说就安全多了。 但前提是别与坦克碰撞上。 足量的钢铁必然导致车的重量增加,重量增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就是稳定性好,稳定性也是汽车安全的另一大重要保证。 稳定性一般需要在70迈以上才能显现出来。 重量上来了,汽车在高速行驶中才会有很强的贴地力,才不会出现飘的感觉。 当汽车高速驾驶时,出现飘的感觉时,是最危险的时候,此时一旦有那么一点点外力的出现都将导致汽车的翻滚,高速行驶中的翻滚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车毁人亡。 通常来讲,以2.4升美国名牌车为例,在时速100公里以上是绝不会出现飘的感觉的,甚至时速140公里也不会出现的。 汽车重量上来了,缺点也就随之而来了,那就是费油。 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节油技术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只能对耗油问题有所改进。 因为能量转换是要守恒的,汽车的每一斤重量都是靠油来推动的。 随着汽车技术的日益进步,这种因重量而导致费油的现象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以2.4升美国名牌车为例,通常比日本同等名牌车百公里多耗油大约不到1升。 一辆车按有效使用寿命10年计算,每年跑2万公里,那么总计多耗油大约2000升,按每升平均油价0.8加元计算,总计是1600加元。 也就是说你买一辆美国车使用到报废时为止,只比日本车多花了1600元的油钱。 另外,美国车相对来讲宽大,宽大的结果必然是舒服,外观也就大气。 美国车宽大自然是与美国人高大魁梧有关系,但更与美国人追求人性化设计理念有关系。 即使对于那些买车就是为了代步的人而言,宽大舒服也是很重要的。 在一个狭窄憋屈的空间里不仅身体十分容易疲劳,空气浑浊得也快,而且人的精神状态也极其容易变得焦躁不安,同时空间狭窄也限制了正常的驾驶操作。 现在市场上有一种比较通行的说法就是美国车易坏,这一点如果在20年前确实一点不假,因为过去在北美市场上,美国车没有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美国车老大的地位无人能动,没有竞争自然就没有高质量。 但后来由于全球汽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美国人也开始追求质量了,并且是日臻完善。…
由于加拿大多伦多等地的多所私立学校被吊销执照,包括来自北京等地的上千名中国留学生留学加拿大之梦几乎破灭。 这些突然的举措,一方面使得曾在这些学校就读、已被其他大学录取的中国留学生的录取资格被取消;另一方面,也使那些已向这些学院预交了学费、正在等候签证赴加留学的中国学生陷入失望与追讨退还学费的困扰。 涉嫌随意给高学分5私立学校被查封 据《环球华报》和《多伦多都市报》报道,加拿大安大略省教育部近日通知安河大学申请中心,安河的皇后国际学院、道明国际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学院、北约克高中和多伦多学院等5所私立学校为学生提供的学分无效。 而已成立20余年,位于温哥华市中心的企通培训学院也宣布倒闭。 由于学分无效,在这些学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因此被已经录取的大学取消资格。 来自北京的学生Bruce表示,上月获得卡尔顿大学录取通知书入读,但这个安排现在被临时取消。 据报道,上述私立学校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评定成绩,而是随意给高分,存在作假现象。 但据了解,皇后国际学院、多伦多学院等学校与中国的一些学校和留学中介签有合作协议,目前仍在继续招收中国学生。 数十名中国留学生索学费与校方冲突 据当地媒体报道,北京时间6月27日上午,数十名中国留学生及亲属来到道明国际学院,要求校方退回近万元的学费而与该校职员发生冲突,场面一度混乱。 警方接报警后赶到现场维持秩序,并护送职员安全离开现场。 辍学学生被转来卖去家长虽愤怒但也无奈 据报道,这些辍学的学生目前成了加拿大其他私立学校的争抢对象。 而这些被封的学校也纷纷委托其他学校来接收这些学生,因为他们不愿退款。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家长说:“学生是人,是有人格的,不是货物,被你们转来转去卖来卖去的。 孩子选择什么学校,应该由学生还有他们的家长来决定,而不是由他们的暗箱操作来决定。 ” 据一些现场的学生反映,这几天,确实有不少学校经纪找他们,说可以协助他们转学,但不少经纪开价都在1000美元左右,这个价钱虽不是天文数字,但那些被骗的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已到了闻钱心惊,不知道可以相信谁,也不知道有哪所学院值得相信,值得依赖了。 “我们害怕了,压力很大,没有人可以令我们相信,谁可以帮助我们?”这是中国留加学子们的呼声。 (睢媛)
在文化的鸿沟面前,第一代移民往往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是我们外来者的尴尬和无奈,跨越这条鸿沟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就业如悬在新移民头上的宝剑 据报载,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教授Izumi Sakamoto最近主持了一项针对来加四至十年的大陆技术移民的调查,发现困扰这一人群的首要问题依然是就业。 这些在中国受过专业训练,并具备实际工作经验的移民,在加拿大欲得到一份自己所长的专业工作,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人不得不放弃专业,另辟其它就业途径。 就业就如悬在我们每个新移民头上的一柄宝剑,无论是初抵埠的新移民,还是已经安顿的「老」移民,就业问题一天没有解决,它会使我们的全部生活岌岌可危,人无宁日,以致个别人选择了极端的解决方式。 文化鸿沟阻断了抵达专业工作的彼岸 新移民就业难,究其根本是什幺?是新移民自身专业水平欠缺?是加拿大政府对新移民就业问题重视不够?还是加拿大专业技术人员饱和?似乎都不是!笔者认为是个文化差异的问题,是文化的鸿沟阻断了很多新移民顺利抵达专业工作的彼岸。 这里所言「文化」的概念是大文化的概念,它涵盖了文化传统、文化习惯、文化观念、文化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等。 笔者不想在此讨论中西文化差异, 这样从「五四」以来就争论不休的命题,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中西文化确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文化体系,我们每一个新移民又是渊源深厚、良莠庞杂的中国文化的载体。 我们身处「西方文化优越论」占主导的白人社会,必然面对文化隔阂的现实,也必然承受文化落差的阵痛,更必然要经过牺牲、改变或者隐藏自身的某些文化特性的努力,这一跨越中西文化之旅将耗费第一代移民五年、十年、或许毕生的时间和精力,其中就业的过程便贯穿始终。 本来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近几年来加的技术移民绝对是精英人才,在国内都经过残酷高考的遴选,十几年寒窗的苦读,以及工作实践的锤炼,无论在转业学识还是经验都可谓出类拔萃,再加上有敢于放弃「辉煌」挑战新生活的气魄,可想在加拿大只要有一个舞台,定会继续演绎精彩人生,为社会发光发热。 文化是与人合作的底衬 可是谁也无权强求加拿大公司的雇主,一定要雇用来自中国的技术移民,虽然我们的技术是过硬的,态度是诚恳的,工作上适应起来不比别人差,而且最不计较工资待遇,会不遗余力地为公司奉献才智。 然而,任何一个雇主都希望自己的下属是一个融洽、和谐的合作团队,每个人的能力都会凝聚成集体的合力,所以集体成员之间水乳交融的关系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文化作为底衬。 局外人的尴尬和无奈 一个朋友在一家西人专业公司已经工作多年,其专业和语言能力都不成问题,但他却道出内心的一种焦虑,他说他最怕下午茶时间,因为那个时候同事们谁也不讨论业务,而是海阔天空地聊冰球,聊畅销书,聊渡假,聊海外探险见闻……,他觉得自己完全是个局外人,很多时候作为听众都会感到云山雾罩,每到这时他就感到文化的鸿沟,逾越它何其难,他说:「今天别人谈冰球,回去你也了解冰球联赛的知识,下次别聊橄榄球,你又要补橄榄球的课……,这样你永远是赶不上,感到很累很累。 」 另外是笔者的亲身见闻,几年前我曾在一家派对公司做服务,在一次Rogers公司举行的大型员工化妆晚会上,靓男俊女们在烛光和音乐中,或化妆成稀奇古怪的人物或着晚礼服盛装,三五成群高谈阔论,聊到尽兴处笑得前仰后合,气氛颇为热烈。 然而我发现一位华人员工,看举止和装束十之八九是大陆移民,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显得落落寡欢,自己托着一杯红酒独自徘徊,甚至自言自语,无法融入同事的欢笑之中。 我想,能进入Rogers这样的大公司,此人一定在专业上是高手,然而,在文化氛围中,他又是个局外人。 在文化的鸿沟面前,第一代移民往往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这是我们外来者的尴尬和无奈,跨越这条鸿沟可能需要一代人的努力。 除此之外,中华文化中优良的东西同样适合这个多元的社会,诸如坚忍、勤力、中庸,以及敬老爱幼、勤俭持家等等,保持和发扬我们固有的优秀传统,或许会弥补其它的不足。 (李 竹)
加拿大房地产市场近年来的繁荣已经成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话题,多伦多Royal LePage的地区经理(Dianne Usher)说,“过去的三年,房价和房屋销售量都有明显的增长。 ”而新屋今年第一季度的平均价格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个百分点。 Usher告诉那些房主说好日子还长着呢。 我们有各种理由可以证明这个市场是强势 的,而这些因素短期内不会发生变化。 ”她说,“我们看不出任何迹象利率会上涨,或移民的增长步伐会停下来,或者经济的发展会停滞不前。 ” 利率的增长必然导致市场放缓。 这个因素至关重要”只是短期内我们没有看到利率有发生巨大变化的可能性。 ”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因素是有多少房子没有卖出。 空屋率和新房列表都是应该关注的数字。 待售的房子数量有所增加,但是增长非常缓慢。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指标是就业水平,这个水平对房产价格也有影响。 认为房产市场趋于平稳是合理的说法。 1992-1997年间,房地产市场几乎是死的。 ”“所以我们目前只不过是补回当时下落的幅度。 ” 来看近期士嘉堡的一处经典房产. 说它经典. 不是因为它古老,而是在于它的价值. 这是一个三层复式镇屋,极低的管理费205元每个月包含了水,CABLE,房屋保险,公共维护和停车位,足可见管理公司的费用控制管理水平,非同一般. 我们说买房子首先是买地点,此处房产位于WARDEN/FINCH,毗邻BRIDLEWOOD MALL,有PRICE CHOPPER,DOMINION西人菜市场,ZELLERS购物中心,邮局,TORONTO PUBLC LIBRARY,ROYAL BANK等. 3分钟步行FINCH大街,有24小时公车不断运行在此条号称是TTC最繁忙的39路路线上.离SENECA COLLEGE有10分钟的车程,有远见投资者可购买后整体出租,静待价位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再沽售. WARDEN路上的L’AMORAUX中学,以早期的开拓者L’AMORAUX命名,华人子弟云集,成绩历来优秀.可谓地杰人灵. 由于近年来独立屋价格的飞速增长,已令多数购买者望而却步,转向CONDO和TOWNHOUSE市场.致使CONDO TOWNHOUSE市场呈现量增价涨趋势. 而此处镇屋所在位置,价位中位线在22-23万之间.装修好的,可以卖到23万,差的也可以21万多加币.我们讨论的这个房子,由于屋主工作变动,全家远在BURLINTON,无暇顾及,标价一开始即低于别人一万多元,20万5千元,后又在经纪的一再坚持下,花了5000元从上到下铺了木地板,做了卫生间,价格又让了3000元供潜在买主装修厨房,可谓想得周到.而这样算来,此时房屋实价已不足20万加元了.不用我说,各位已了解他的价值了!本房产的地址是:120 Beverly Blvd, Unit 57. 我们再来看看士嘉堡MCCOWAN/SHEPPARD西南角的一处独立后复式四层大屋,虽是华人屋主,保养却如同西人.盖由于业主目前没有出租的缘故.46X120的LOT,后接森林公园,捷径可步行5-6分钟到MCCOWAN大街,有24小时公车搭载,又可到对面的NO…
美国太空总署(NASA)的彗星探测船“深撞号”(Deep Impact)在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晨1时52分,按照预定计划撞上坦普尔一号彗星,地面控制大厅里一片欢呼,称这是“庆祝美国国庆的太空烟火”。 也首次写下人类太空探测器撞彗星的纪录。 路透社报导,在深撞号撞击器确定撞上彗星的讯号传回位于加州理工学院的喷射推进实验室地面控制中心时,工作人员响起一片掌声,互相击掌拥抱祝贺,任务控制员直说,“真是了不起,真是了不起,我们就正好撞在我们想要的位置。 ” 报导说,370多公斤重、大小如一台家用洗衣机大小般的深撞号撞击器,以时速3万7100公里撞上距离地球1亿3000万公里的坦普尔一号,同时间,深撞号的观测器“飞越号”,则在撞击点外500公里观测并记录撞击过程。 撞击器传送讯号回母船,再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单程需要七分钟,无法即时由地面控制撞击号撞击前一刻的行进方向,因此,撞击器冲撞彗星前的最后两小时是以探测器上的导航系统自行修正方向。 这次撞击预计将形成一个约足球场大、深度最深7层楼的坑洞,并激起彗星爆发一大片的冰、尘埃、碎石等物质,宛如一场太空焰火秀。 NASA希望藉着撞击收集到的资讯和物质,了解彗星内部构造,并且取得有关太阳系起源的线索。 彗星是太阳系所存在最古老的星体,据信彗星撞击提供地球生成时最初的水分。 坦普尔一号彗星大小约半个曼哈顿或者华盛顿特区大小,NASA科学家形容,这次任务的困难度,就像发射一颗子弹要击中另一颗高速飞行中的子弹一样。 这次任务经费3亿3300万美元。 NASA表示,这次的撞击不会对彗星原本的环绕太阳的运行轨道造成太大的改变,也不会对地球造成任何威胁。 这项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计划始于1999年11月1日,美宇航局于2005年1月12日成功发射“深度撞击”号探测器。 在7月4日撞击彗星之前,“深度撞击”号走过了4·31亿公里的漫长太空之旅,终于迎来了与坦普尔1号“亲密接触”的激动人心时刻。 撞击器击中彗星的彗核后,彗星表面轰出“弹坑”,使其内部物质暴露出来供研究。 据预测,撞击会造成彗核表面的冰雪、尘埃等溅起,好比在太空中放出一个大“焰火”。 目前科学家担心包围彗星的尘埃和冰块会妨碍资料传送,而且在撞击后15分钟,“深入撞击号”母船会飞近“坦佩尔一号”500公里范围内,可能被彗星迸散的碎片击中,使收集到的珍贵数据化为乌有。 东森新闻说,深撞号撞击坦普尔一号彗星的时候,全球二十个国家六十多座天文观测机构都将主动参与,包括南美洲智利,纽西兰天文台,英国的无线电望远镜都将以不同波长拍下撞击彗星的画面。 在地球轨道,美国太空总署三大观测利器,钱德拉X光望远镜,哈伯望远镜,以及史匹哲望远镜一起出动,将准时调整到最有利位置。 钱德勒拥有x光侦测能力,史匹哲太空望远镜的红外线拍照功能可以衡量彗星喷发热气,哈伯望远镜则将以最锐利的光学镜片接收所有撞击经过所有画面,也将同时传送到全球各大主要研究机构。 这些得来不易的资料,将令科学家更了解宇宙秘密,揭开人类起源。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李竞说,坦普尔1号彗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坦普尔于1867年发现。 科学家通过长期观测已知道,这颗彗星在火星和木星之间、围绕太阳的椭圆轨道上运行。 它相对于地球的回归周期为5·51年,迄今已发现其至少回归了25次。 正是基于坦普尔1号的这些运行特点,人类的探测器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追上它。 此外,坦普尔1号靠近太阳时挥发的物质不多,因此专家估计,撞击器撞入该彗星后喷发物很可能会较快地“烟消云散”,并且不会重新覆盖撞出的坑,可便于附近的探测器“窥探”彗星内部的奥秘,而具有上述特点的彗星并不多。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美国研究人员才将坦普尔1号选为撞击对象。 李竞指出,从理论上说,小天体撞击地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如果研究人员通过探测和计算发现某一小天体要“亲吻”地球,那么人类就必须利用自己掌握的科技知识、手段,减灾防灾。 有专家建议,发射轰击器,将威胁地球的小天体炸裂,使其分离成几个小部分,从而改变其运行轨道。 这次撞击完满地命中“靶心”,可谓为避免小天体来袭而进行的“练兵”。
51编辑注:《华报》的“我到加国留学后,父亲被双规了……”一文在本网转载以来,这位留学生是否值得同情的话题一直是本网的热点话题,本网征文也收到了许多篇就此问题的评论,本网继昨天发表了朱文征先生的文章以后,今天再发表网友“指路明灯”的一篇反驳文章。 但本网站并不打算过于集中地发表同一话题的文章,所以本文将是作为征文作品发表的最后一篇,希望网友不要再将此话题的文章作为征文来投稿。 当然,任何话题在本网论坛上发布都是欢迎的。 ~~~~~~~~~~~~~~~~ 看了朱文征先生的《多点宽容:对那位父亲被双规的留学生》一文,坦率地说,委实地不赞同他的说法。 首先,朱先生的观点中,最不让我赞成的就是他把一切责任推给社会的说法。 朱先生的观点首先是建立在“人同恶”的基础上的。 文中不只一次地提到诸如“谁敢保证自己所会走的路,不会和阿辉一样?谁敢说自己拿到一千万元大奖后不会挥霍,谁又敢说有机会贪污一千万元时自己不会动心?”“我们有什么资格自居道德指摘别人?”“ 我坦然承认如果我处在他的年龄与位置,我也无法放弃,甚至会崩溃”。 诚然,我们这个社会,尤其是在道德层面来讲,还是很不完美的,甚至悲观地说,有些道德沦丧。 但糟糕的现实不应该是我们为进一步沦丧的借口和理由。 社会舆论如果不对今天的丑恶和无耻做出最有利的鞭挞,那么我们的舆论监督作用在哪里,舆论导向又在哪里?难道我们要放弃我们手里最后的一点口头谴责的权利,来指望贪污犯们良心发现,立地成佛吗?当我们的社会道德感仅剩一条裤衩的时候,难道我们不应该重塑我们的道德,恢复我们的信念。 而是脱下最后一块遮羞布而裸奔吗?无耻已经是很卑贱的了,更可怕的是我们个人无耻的理由竟然是别人更无耻。 请问,一个竞相无耻的社会如何才能建立起美好的道德标准呢? 其次,我们是否可以原谅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大罪的人。 我不知道朱先生为什么对《我到加国留学后,父亲被双规了……》一文中,作者对贪污犯的和其而子的执迷不悟视而不见。 我爸重不至死,可犯下的罪也不轻,十几年以上是肯定的了,让我好好保管这笔钱。 ”这是个什么样的贪污犯?这是个至死不悔的贪污犯,这是个无比狡猾的贪污犯,这是个贪污到底的贪污犯。 在看到别人纷纷落马的时候,这个贪污犯不是悬崖绝壁,回过头来向人民坦白罪行交出赃款。 而是想方设法转移赃款,供其儿子在国外挥霍。 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可怜的地方吗?当然“自做孽”不可活。 他们的天今天塌了。 塌到了贪污犯的儿子受手足无措捶胸顿足的程度。 塌到了他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程度。 塌的不好吗?我看塌的是太好了。 贪污犯的天空如果不“用他的话说就是一下子感觉天塌下来了,乌云密布的,见不着太阳在哪”。 那么我们广大劳苦大众的天什么时候放晴呢?不砸烂贪污犯们的“极乐世界”。 那人民群众的万年盛世从哪里来呢?当然,在一个坍塌的屋檐下,悲悲切切,凄凄惨惨是少不了的。 善人”们的同情心不请自来了。 可我要问问“善人们”。 他们值得同情吗?1945年,没了往日威风,在中国人的刺刀下,象狗一样滚出中国的“大日本皇军”也很惨。 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衣不遮体的孤儿寡母也很惨。 他们值得同情吗?不,因为他们是侵略者,是对中国人民犯下来了滔天大罪的人,是对这个世界做出了无法让人原谅的罪行的人。 对他们的惩罚才是最大的体现出了社会的正义。 对他们的惩罚是对未来美好社会建立的必要保证。 如果我们今天对贪污犯施以任何同情,那我们就是对社会正义的背叛,是对自己良心的背叛。 更是对我们子孙后代的不负责。 最后,谈谈我们应当如何建立我们的“精神文明”。 我要提醒“朱”先生们。 社会正义的大厦就是靠我们千千万万的普通大众来建立的。…
受访人:林小姐,女,28岁,北京人,2003年底登陆多伦多 华报记者:随汝 写在前面: 26日的星期天我去看了同性恋大游行,这是我第二次看他们游行了,虽然天气很热,可我还是早早地就来排队了,说实话我很喜欢。 强烈的音乐和节奏性很强的舞步让人觉得很兴奋,他们为自己庆祝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觉得他们勇气可佳。 我是星期一接到林小姐的电话的,她的声音很清,有很浓的北京腔。 她说话很直接,她说她想找人发发牢骚,这之后的第二句话她就问我有没有去看游行,感觉怎么样。 我以为她想和我交流感受呢,我告诉她有,我还很兴奋地告诉她我拍了很多照片,而且打算每年都去看。 林小姐在电话里笑了,但笑得很冷,“我也去了,但我和你抱着的心态就不一样,我是怀着恨去的,我老公就是个GAY。 ”她的话让我吃了一惊。 我们约在了星期二见面,说好地址后她就草草地把电话挂掉了。 其实我除了知道有这个群体和GAY这个单词的意思之外平时也根本没在意过,更谈不上了解。 在做这次访谈之前,我在网上找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但那毕竟都是空的,不了解还是不了解,我做这些也是为了贴近一下林小姐感受。 林小姐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娇弱的一个人,娃娃脸,看上去比她的实际年龄要小得多。 就在那张看上去很可爱的脸上,却常常出现无奈、愤恨、不屑、嘲讽的表情,让人看了很不协调。 ~~~~~~~~~~~~~~ 我是个再平凡不过的人了,我也本以为我会过那种平凡人应有的平静、幸福的生活,快乐地渡过女人仅有的那几年青春。 我也以为像同性恋、GAY那些词是我一辈子都不可能接触到的,可是现在它们就硬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生活中,我想它们会是我有生之年都不可能淡忘的东西。 我也曾钻过牛角尖,自从我知道了他是个GAY之后,我也便开始关注有关同性恋。 那些宗教、社会、心理学给的答案都不一样,让我很难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反常规的现象。 这样子没完没了地想,我会觉得很痛苦,感觉自己要崩溃了,很生气,实在憋急了,就大哭一场。 我真的很恨他,如果结婚前他告诉我他是个GAY,我是不会选择和他建立家庭的,也许我会宽容,也许我会和他成为朋友。 可是现在,在受了他所有的蒙骗之后,别说是宽容,我连看到他都恶心了,他把我的一生都毁了。 他没有在结婚之前告诉你他的性倾向,还是他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呀?我在林小姐越说越生气的时候打断了她。 我之前看过一些这方面的文章,有一种就是在结婚之后才证实自己是对同性感兴趣的,不知她老公是不是这一种。 他早就知道自己是个同性恋者了。 就是因为这样我才更难以接受,他明知会害了我还要和我结婚,明知自己不爱我还在结婚前装得假模假样的,真可耻。 他那时装得真得很像。 我们是由我的一个同事介绍的,我那时才24岁,本来是不想去的,可是禁不住她说就答应去见面了。 他那天很沉闷,不怎么说话,简单地吃了一餐就各自回家了,可是从第二天起,他就开始行动了,不到一年我就在他“高温”的追求下和他结婚了。 那时的他斯斯文文的,人很老实,从来不会因为我没时间陪他而发脾气,也从来没有过分的要求,我还以为他是个正人君子呢。 他对我态度的转变就是在我们结婚的那一天,他那天应该没喝那么多的酒,可他借醉就和我分房睡了,我怕他会不舒服想去书房看看,却怎么也打不开门,他在里面把门反锁了。 我一开始以为男人结婚后是会有所改变的,他对我的冷淡我也没有在意。 可是新婚不久就会夜不归宿那就不正常了,我和他谈过,他说因为工作压力大要加班,要不就是朋友同事约他去酒吧推不开,反正总是把谎话编得让你无法挑剔。 那你们是怎么想要移民加拿大的呢?你们都挺年轻的,尤其是你,是出于什么原因的呢?我再一次地打断了她,新婚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是美好,我不想让她在说起自己的那段时间里,越来越气愤。 还不是因为他?是他说加拿大自由,比较适合他的个性。 他说他的专业在这边找工作不是很难(事实和他说的是有差距的),趁着年轻就要多闯闯,然后就是加拿大这儿好那儿好的,让他说得就连花都比中国的香。 正好那时我和婆婆的关系也不是很好,就答应他了。 说起我婆婆那也是让我觉得委曲的另一个原因。 他家是知识分子家庭,他妈尤其高傲,总觉得我在高攀,觉得他儿子和一个本科生结婚简直是侮辱他们的出身一样。…
想像一下老外在中国小城开间简餐专卖店。 来自上海的盛家夫妇刚好相反,在九成五以上为白人的新市(Newmarket),开了间美式简餐馆(Din-er),一年间,由亏转盈。 盛培杰与陈燕夫妇来自上海,1990年移民到澳大利亚,夫妻经营全球知名的7-11连锁便利商店,当时每天的作业就是将货品上架,在收银柜枱等着结帐收钱。 由于盛兄居于多市,在方便互相照料及考虑国内双亲需远赴地球两端探访的考量下,于2001年移居多市。 当时两人面临大多新移民所碰到的问题,那就是找份工,以稳定家计,落地生根。 原本从事电脑业的陈燕跟许多专业移民一样,因没有加国经验,找不到本职工作。 夫妻两随后决定创业开餐馆,经地产经纪人介绍了他们目前经营的Mel’s Dinor Restaurant,盛培杰在观察一周后,决定顶了下来。 “当时我还没有车,每天从Steeles跟Bathust租处搭车到店外,看店里的生意如何,就这样持续一个星期,发现客源稳定,因此决定顶下来,”他说。 接手后,盛家夫妇保持店内原样,包括专画Harley Davis摩托车油箱的Rogg’s出名前的壁画作品及地板的黑白相间地砖,原因不只在于两人欣赏店里原样,且希望原有顾客不会感到生疏,照常光顾。 多方的考量,夫妇两仍旧躲不过面对创业困境,一为语言,二为客人口味,三为保持店里原有的气氛。 刚开始我们不知道如何与客人应对,除了语言障碍,风俗习惯等不同都是问题,”盛培杰说。 除了自我要求及认真学习外,信心为主要基石。 自己如果没有信心,什么都不用谈。 ” 该店在接手后的头一年亏损,理由不外是新手接手,对中国人煮洋菜,缺少信心。 夫妇两决心要打入客人的心,要求原业主花六个月的时间传授他们煮食,及与客人寒暄等营业须知及技巧。 像是客人一坐下,递上咖啡及报纸等小事,包括记住客人的名字及常点的菜,都能让客人感到受到重视”他说。 为了让客人有宾至如归,及回家的感觉,夫妇两学着与客人寒暄。 只要抓住他们的心,把他们的心留下,一传十,十传百,口耳相传的推荐,这就是最好、最具效率的活广告,”。 目前店里99%的客人皆为洋人,周日期间多为上班族,周末则是全家出动,加上附近的专科师生等皆为固定客源。 目前每日约100人光顾,假日则更多。 每周营业七天,从早上8:30至下午3时,除了国定假日外。 盛培杰认为,能度过创业难关,除了原有在7-11培训间学到的经营管理外,全心全力的投入,努力学习,自我信心最为重要。 他建议新移民如想创业,可从参加社区所举办的创业座谈会,了解当地创业所需的条件,加上有效利用政府所提供的资源及资讯,让创业路程更为顺畅。 我现在自给自足,融入社会,又能对加国做出贡献深感自豪”。 (林静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