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常常收到这样的问题:“目前自己评分还不够67分,是否可以先向使馆提出申请,在等待审理过程中,再设法提高自己的分数,以节省等待的时间。 ” 我的结论是:加拿大移民部并不建议这样做。 但是,我建议可以这样做。 但是,要做好技术上的仔细处理。 加拿大移民部的建议: 加拿大移民部的网站(http://www.cic.gc.ca/english/applic…uides/EG74.html)说:如果您使用了评分工具后发现,您的分数还没有达到必须的67分,那么他们的建议是: “You are not likely to qualify for immigration to Canada as a skilled worker. We recommend that you do not apply at this time; – However, you may apply if you believe there…
我的专栏文章《同胞请你不要再令我们脸红》发表后,在加东加西的中文论坛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是好事,因为争得脸红红眼发光,总比无动于衷好。 我当然特别注意到所持不同观点的读者。 譬如有人说,写这种文章的人本来就是自卑,就是自己看不起自己,那是变相的歧视,(难道)西人就是好东西?还有读者希望我在谴责不文明行为的时候,无必要给自己划一个华人的“小圈圈”;更有人给我戴了顶帽子:“种族主义者”。 此公甚至推论如我这样老说中国人如何不好的汉奸,大多是冷漠、不合群、古怪、孤傲,没有朋友,极端自私的人…… 既然讨论引申到对我本人的揣测,我就不妨自我描述一番。 我不算是个很谦虚的人,但对于不同意见,还是能接受的,哪怕是过激的言论,虽然刺耳,可以当作警语,受与不受,自主权都在自己手上,这与胸怀没有关系,无需急躁。 况且,对于一些嘘声,也可不理会,如果不幸理了,也不能说是不虚心,因我偏是个热情、喜欢凑热闹、不甘孤傲的人。 泛而论之,我最怕孤独,极端不自私(喜欢的话甚至大方得有点傻冒),更不古怪,朋友多得有些恐怖。 我也不自卑,最敬佩自己的同胞,NBA球赛哪个球星的球打得棒我都无所谓,但只要有姚明的比赛,只要他入一个球,我就笑得眼泪直流如花盛开,有我这样的汉奸吗?不过,先生喜欢骂我汉奸就用力骂好了,我再不爽,也不至于落寞伤感,这大概能看到我的性格。 由此可知:那些猜测我性格和内心的读者,100%错了,这是事实。 撇开这些如小孩子的争吵,我们回到论述上来。 假如我们看见某些同胞(网站编辑把题目改为“中国同胞”让我有些被动)的不良行为,如我文章所说的,在不该停车的地方下车,在不该剥玉米的地方剥玉米,在不该摘花的地方摘花,在不该丢纸屑的地方丢纸屑……,我们脸红,我们感觉到压力,就是看不起自己的同胞,就是变相的歧视?说几句提醒,最多也就是呼吁几句,就是不宽容?我确实不清楚,那些据说是精英,据说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同胞,以你的家教以及文化素养,还有道德理念,你觉得以上所说的行为,值不值得脸红?值不值得谴责? 或者你会说,你所在乎的不是我所指的行为,而是我随手所划下的,那个被称作“同胞”的圈子,你觉得我不应该仅仅针对自己的同胞。 这么说好像蛮符合加拿大多元文化的精神。 只是,我觉得有些荒谬的,是我说某些同胞的“不是”,不等于白人黑人加拿大人就一定“是”。 举个例子:假设我家儿子和左邻右里好几个孩子在某公共场所随地大小便,我为我的孩子脸红,我指责他不应该这样,是因为我在乎他才会这样紧张他。 我说自己孩子的不是,不等于我可以接纳或者容忍左邻右里的孩子可以这么做,这里不存在非此即彼,彼此论证的关系。 何来之歧视? 当然,回到加拿大人权法这个层面上看,你有做你喜欢做的事情的权利,是否得当自有法律管约。 不过,同样的,我也有脸红,有鄙视不良行为的权利,这点彼此是平等的。 我呼吁某些同胞不要再干让我们脸红的事情,这只是建议,你非要做,非要让我们脸红,我只有慢慢接受。 加拿大体现多元文化,从华裔社群这个整体出发提出自律,目的无非是自爱,这样做不等于低声下气,不等于自卑,不等于抬不起头来做人。 中国古代有“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之说,讲的是修身养性,宽厚待人。 当然,你可奉之,也可弃之,这都与“汉奸”两字没有关系。 是为答。
比起多伦多,WATERLOO 和 KITCHENER 这样的地方就算是小城市了:人口较稀,活动较少。 许多曾经转辗居住过多个城市的人,总是抱怨小城博物院、艺术馆和娱乐场所的匮乏而导致的单调无生气。 然而我所认识的本地人又是另一种情形。 有去“多大”或者YORK读了学士硕士学位的,读完了书,总是迫不及待地回到小城来;也有本地滑铁卢和GUELPH大学毕业的,毕了业总是在K-W和GUELPH三地转,即使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工作,也不肯去别的地方碰运气;还有两个就职多伦多的单身朋友更有意思,一个在多伦多的一家广告公司干了一年多的策划后,就辞了职回来了,在本地的TOYATO找了一份LABOUR工干,每次见面都快快乐乐的;另一个,耐心等了好几年,终于等到K-W的分公司有了个空缺,就兴冲冲地一路赶回来了,回来后就找朋友门开PARTY。 这是为什么?因为生活在小城市,还真有很多大城市所没有的宁静和人情温暖。 把这种热爱和平和平淡发挥到了极致的,还是我在小城见到的MENNONITE(门诺教徒)。 我第一次见到他们是在一次去临近的小镇看演出的路上。 只见一高一矮两个人并排坐在一辆并不高大的马车上,头戴黑帽,身穿黑衣,手执马鞭。 当时正值黄昏,夕阳西下,衬着红灰交映的背景,那辆叽哩咕轳的马车,慢慢悠悠走在寂静空荡的黄昏,仿佛从中世纪的城堡中走出来的插图人物似的优雅自在。 我问老公加拿大的农业现代化不是也蛮高的吗,怎么还有人赶马车? 老公说,这些人是农民,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加拿大农民。 他们是MENNONITE。 不等我问,又接着解释说,MENNINOTE是属于基督教的一个分支,主张信而受洗、和平和非暴力,他们最大的特色是生活的极端俭朴。 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自耕自种、自给自足,一切现代工业和高科技的产品,一概不用。 其所衣所食,所行所用,皆须源于“自然”。 “那岂不是说,他们不但没有电视电话,连平日的照明和烧煮的基本用电都没有吗?” “正是如此。 ” 想想我自己三天不上网,心里都不会自在,更不用说生活在一个没有电灯、电视的无声黑暗的世界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而且,一个充满光电和自动化的舒适世界就近在咫尺,真难以想象,是什么样的精神和信仰,才产生这样的强大的自制力、来抵挡那些唾手可得的“现代文明”。 我的好奇心陡长,就让老公给我讲讲这些MENNONITE。 他说MENNONITE(门诺)教派最早起源于十六世纪的荷兰,是因为其中一个主要创始人的名字MENNO SIMONS(门诺。 西门士)而来。 加拿大的门诺教徒,最早是在十九世纪,从俄国移民来的,后来又陆陆续续从欧洲移来更多的教徒。 但是现在已经不论种族,凡信仰其教义的皆可成为其教徒。 “那他们的教堂在哪里,我怎么从来没有见过?” “那是你没留心,其实在全省各地都有,在KITCHENER 就有三四个。 ” “那我可以去看看吗?” “应该可以吧。 不过你要真有兴趣,我可以改天带你去他们的集市看看,不是更有意思?” 老公果不食言,在一个周末,把车开到了位于KITCHENER 的ST.JACOB市场。 市场的一部分是由一个众多商号组成的OUTLET MALL,和MALL相去不远的就是一个只有一层的建筑物。…
随着金山超市在喧评声中退场,一波超市洗牌目前少了几分硝烟弥漫。 三年前空降到多伦多的大统华超市集团平静注视眼前的一切,而“福建军团”领军人物华盛超市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着第三家分店的开业。 那些身处夹缝之中的中小型超市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华人超市大战,到底谁人为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大中小型超市各行其道。 但长远来讲,华人超市还是会顺应世界零售业领域的潮流,大型多功能连锁式经营将渐占上风。 据研究报告指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民众购物习惯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将中小型零售商场挤到了角落里。 这些集购物、饮食、娱乐、休闲和文化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化购物中心汇集了大型超市、百货公司、连锁家电、饮食娱乐、及室内步行街等多种业态组合,为民众提供了全新时尚体验的消费休闲空间,实现财富和人流的聚合。 而连锁超市则是顺应了“大流通”这一现代市场潮流。 上个世纪九○年代多伦多的华人超市逐渐走出唐人街之后,很多超市在同一华人聚居的商圈内画地为牢,在经营雷同,价格大战的低层次竞争中煎熬。 而空降多伦多的大统华超市营业面积大,具备整洁明亮的卖场,方便的停车场,高效先进的电脑结帐系统,自动报警的监控装置和完善的保鲜冷冻设备,其严密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给多伦多华人超市业吹进了一股清凉之风。 以“福建军团”为代表的本地超市不甘人后,绝地反击。 他们逐渐摆脱家族经营模式,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机制,也开始了注重服务的连锁式经营。 一位领军人物表示,超市小天地,服务大舞台,在超市大战的你争我夺中,多伦多超市业并非已经饱和,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他说,超市业是百分之一的行业,因为它平均销售净利率已经降到很低,而且由于这个行业竞争残酷,真正能挺下来并发展成规模的企业少之又少。 同时超市又是一个百分之百的行业,因为经营它需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然而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则要有百分之二百的服务才会赢。 实际上在不远的将来,决定超市命运的不仅是有竞争力的价格,更重要的是内容广阔无边的服务。 他认为,所有的员工都是合作伙伴,顾客才是老板,开店的目的不仅是要赚钱,还要让消费者满意,为他们提供好的商品和好的服务。 无论是大统华还是“福建军团”,谁能掌握顾客的心,谁就有了致胜法宝。 然而研究顾客心理学,最重要是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 他说,在这方面,多伦多的华人超市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他举例商品摆放与布局就体现着商家的服务思想,通过摆放,顾客可以感受到商家的服务信息和服务水平。 比如在易融化需冷冻的商品靠近结帐柜枱附近,让顾客最后选购。 当采购者多为女性,主妇,家属为主,标签和告知牌的宣传风格应迎合这一部分消费者的心理特点。 在儿童食品,零食类食品区域内使用卡通式标签,生动有趣的摇摇牌。 设立儿童游乐和看护区,减轻家长购物时的后顾之忧。 设导购人员解答顾客购物问题。 改进购物篮或购物车,为肉类食品留个地方,即使食品解冻,也不会弄脏车内其他物品。 他说,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经济缝隙的概念,意思是在广阔的市场中,有极其众多的缝隙,铺设着纵横交错的生财之道,等待着善于捕捉机遇的经营者。 今后,多伦多华人超市可能向着高档化,集团连锁化方向发展,竞争将更为激烈。 但那将只能说明一个现象,就是华人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实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控制市场的便是“民众需求”那只“看不见的手”。 (马越)
今年7月30日,安省开始实施新的消费者班护法陆条款。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即:消费者签署合约条款必须享有十天的冷却期, 从签署合同的第二天始算。 如果已超过十天,不必担心,你可以看看合同上有无提及这十天的冷却期, 若无,则此合同违宪。 你可以有一年的时间来取消合同。 此新法特别适用于一些会员制的合同签署,如假期分享的vacation club (time share) 等等。 消费者在销售人员的巧舌如簧劝诱下, 往往不能守住阵地, 看好自已的钱袋,或者收到误导,买下自己家庭计划外的东西。 了解了最新法例,可以争取回自己的权利。 详情请浏览下列相关文件: News Releases Government and businesses work together to bring stronger protections to consumers Smart Consumers Are Good For Business TORONTO — June 23, 2005…
你刚落地尚无医疗卡吗?别担心,有四处诊所在多伦多接受新移民免费求诊: 1.Regent Park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19 Belsham Place, Toronto, ON M5A 3H6416-364-2261 2. Queen West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64 Augusta Ave. Toronto, ON M5 T 2L1 416-364-4107 3. South Riverdale C. H. C.1091 Quenn Street E. Toronto, ON M4M…
近二十年来,加拿大新移民下层社会现象正在显现。 明显的特征是,新移民抵加后,平均收入只是加拿大本地雇员的百分之八十。 据此间媒体援引最近的人口统计数据称,在加拿大生活少于五年的新移民中,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二点七,高于本地人失业率七个百分点。 即使拥有很高学历的男性移民,在最近二十年间,经过通货膨胀因素调整的平均入息水平也下跌了百分之七。 新移民收入水平的下降并非由于经济不好,因为在同一期间,加拿大本地出生男子的收入上升了百分之七。 新移民是否能够或何时能够缩小这类工资差距至今仍是个疑问。 研究还显示,在过去二十年中,新移民中低收入者的比例持续上升,而加拿大本地出生人士的低收入者比例下降。 这种趋势在加拿大最大城市多伦多、温哥华等地尤其明显。 社会科学家指出,这类人士一般生活在高失业率的贫困社区,严重依赖福利金。 新移民下层社会的另一个关键特征是,出生于贫困家庭的第二代移民无法比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 加拿大著名学者、卑诗省大学教授列伊(David Ley)指出,重复贫穷是关键问题。 新移民生活在贫困线上并非新鲜事,移民的故事是奋斗的故事,是后代成功的故事。 而最新现象是贫穷“传代”,这一问题正是有关下层社会争论的关键所在。 按照加拿大统计局的标准,“贫困线”为一家四口二00四年的年收入低于三万六千二百四十七元。 有学者认为,加拿大人需要关注下层社会增长的现象,不能总是认为加拿大为所有人带来机遇。 新移民收入减少,加上英语为第二语言(ESL)学生退学率上升,移民及少数族裔社区贫穷集中,已增加了引起社会不安的可能。 过去十年来在加拿大定居的二百二十万移民是否能够很快摆脱贫穷?研究机构的调研称,教育已成关键所在。 好的趋势是,移民家庭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鼓励孩子进入大学深造。 根据统计资料,双亲在外国出生的二十多岁年轻人,比家长在加拿大出生的年轻人更多拥有大学学历。 不少学者分析说,移民过多集中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相互竞争激烈,限制了就业机会,导致薪水下降,刺激地产业,从而形成了移民成功的人为障碍。
本网关于“中国同胞是不是该脸红”的道德论战刚刚结束,昨天本网转载的 “免费的报纸,难道就能这么被糟蹋吗?”一文又再度引发了网友的道德论战。 截止到昨天的午夜12时,这篇文章已有评论76帖。 免费报纸事件的起因是这样的:本地的各免费中文报纸的派送日通常安排在周五,而在大多伦多地区8月19日的那场十年来罕见的暴雨也恰逢周五。 这样,许多免费中文报纸就遭了殃,成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暴雨的牺牲品:许多堆放在商铺附近的免费报纸被用来作为拦截雨水的“大坝”,或惨遭成为阻档雨水的“沙包”。 为此,最新一期多伦多都市报发表了“你们有什么权利这样做?”一文(本网转载时标题被改成了“免费的报纸,难道就能这么被糟蹋吗?”),对这些商家提出了严厉的抗议:认为“这些人的灵魂深处,竟然如此肮脏”,对于如此“糟蹋文明,糟蹋知识的行为” ,决不能容忍,并且表示“应该让相关的责任人面对谴责,承担法律责任,让曾有,或者将会有此行为的人感到害怕。 ”为此,该报呼吁所有同行与他们“一起联手,一是通过法律,再有就是通过公众舆论,对这种恶劣的损人利己行为予以迎击。 ” 本网编辑昨天下午致电多伦多都市报的主编木然先生求证,该报是否要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该“免费报纸事件”?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 木然先生还进而解释说,当然对这一事件不能期待有何经济上的赔偿,但对这种恶劣的行径必须有一个“说法”。 然而,对该“免费报纸事件”,本网的网友是如何评论的呢?下面将转发几位网友的观点: 网友“morningwind”首先表达了看法,对商家的行为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是一种很自私很丑陋的行为,严重践踏别人的劳动。 不知道为什么他们面对斥责时一点也不会觉得脸红。 强烈谴责这种不道德行为。 他在以后的帖文还进而解释说:报纸是免费给人来阅读的,不是免费用来挡水的。 那家旅行社里有的是纸用来挡水。 问题是他自己的纸是花钱卖来的,免费报纸的纸不用钱。 纸张本身虽不值钱,但纸张上记录的文字是很多人的劳动成果。 这些报纸都是新报纸,别人还没看过,泡在水里就没有办法阅读了,这不是糟蹋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什么?设想一下如果你们是在报社工作的,看着你们的劳动就这样白费了,你们是什么心情?免费报纸尽管是小报,不管内容怎样,也是合法发行。 每个位置的取报点一般都在半天或一天内就取完了。 你不喜欢看,自然有其他人去取阅,你有什么权力剥夺别人取阅的自由?商家也有奸商,世纪广场的商家有几十户,大部分都没有做这种恶劣行径。 这件事本身虽是小事,但却活生生地揭露了当事人的恶劣素质和极差的道德修养,他们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恶劣素质,这部分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把自私与卑劣带到哪里,如果没人站出来说公道话,社会就会越变越遭。 我不相信所有人都心甘情愿生活在到处充满自私不顾他人的环境中。 但网友“大尾巴”却不以为然:我觉得商家用了报纸做沙包挡水固然说不上对,但是该报头版这篇文章却是大错特错。 本来是受害方,这么一做反而活脱脱地把自己变成了一个骂街小丑,谴责人的角度绝对过度。 网友“JJ-park”也有同样的看法:该记者讨伐拿他们家报纸当沙包的商家时的口气,就像文化大革命上大字报的感觉,上纲上线,还哪里有记者的专业水平。 你要整死这家商户也容易,用个头版骂人家,舍得头版那广告费吗?小报就是小报,放正自己的位置。 本来我觉得商家这么做是不对,不过让你这小报的大记者这么上纲上线的大骂,我就觉得这报纸的确没素质。 我是商家,下次别说不用你这报纸做沙包,垫桌子了,我根本就不想把你的报纸放在我家门口。 网友“zy羊咩咩”的观点似乎比较理性:所谓道德,可能并没有一个很明显的底线,人若是被困在北极上,说不定还吃自己人的肉呢,有时候突发事件来临的时候,做出的事就没有经过很多思考。 人思考,先思考是不是合法,然后再是是不是道德。 我们现在回顾这个事件可能会觉得别人品的低下,但我还是觉得他们没有恶意——当时那种情况,水一下子就涌进来了, 别人一眼看到报纸(或是一下就想到了他们),所以就用它们来挡水了。 不同的性格会激发不同的行为——急功近利,莽撞的店主可能想都不想就这么做了,因为他们的思考周期短,或是对突发事件没有足够的瞬间理智去应付,换言之,他们根本就没来得及去考虑道德这一点,只要提醒他们以后注意就可以了;冷静的人就会彻底的思考,所以自然也不会这么做了。 网友“Laoshi”则认为多伦多都市报上法庭去起诉恐怕不妥:作者的文章写的有些过激了,特别是把几个商户拉出来,以”道德”标准痛斥恐怕不妥。 就算是上法庭,我估计报纸方面会输,而且还要赔。 我看还是就此为止,以后大家相互多一些爱护为好。 本网欢迎网友继续评论,但有一个原则:不要骂人。 ~~~~~~~~~~~~~~~…
工作这一段,到目前为止,见过最没有教养的人就数亚裔第二代的一些十几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以前以为会是那些吃街睡街的人,其实他们大多数除了很脏,味道很重,很少没有礼貌,哪怕是吸毒那一群,也极少恶言相向,即便说几句难听的,事后多半道歉或者表现得很惭愧,慢慢发现他们其实不可怕,旁人很难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们中间有些人很希望倾诉,但表达不清楚;有些人自闭,一言不发或者只对自己讲,总的说来却并不是洪水猛兽。 再就是少数自以为是的本地人,你能感觉到他们态度傲慢,但是他们会压抑自己,表面上很礼貌,傲慢地礼貌着,这也是很少数。 有些病人是因为病痛难忍,态度不好,回过头来,道歉的不在少数,这倒是以前我没有想过的。 第一代移民大多有语言问题,以中国人为首,基本态度都有些忐忑和谦卑,我自己也是移民,相当理解其中的苦衷,如果能帮得上,一定尽量让他们觉得舒服一些。 最没有教养的一群,却是某些年轻的小香蕉人,为了证明自己是本地人,用比本地人快两倍的语速讲流利英文;用比他们父母傲慢十倍的态度对待同色皮肤的人;用比本地青少年怪异三倍的打扮表达主流。 遇到过几次不愉快的经历,有一次一个菲律宾后裔直气得我发抖,虽然我一直语气平淡。 事后几个白人同事说你处理得真好,如果是我,早就叫保安或者爆发了。 我没有说什么,因为我觉得我比他们更了解这些年轻人,他们太想被社会承认,父母因为语言障碍无法彻底在这个社会活得舒畅的事实,成了这些年轻人心中深深的病,他们太恐惧被人瞧不起,所以一定要比白人更白人,比当地人更当地人。 记得曾经有朋友托我去采访一个在温哥华的大陆名人,经几方打听,得知他从不接触媒体,原因是他十几岁的女儿融会贯通了当地孩子的所有恶习,他自己觉得无颜见人;以前同事中一个越南小姑娘,每天上班有空就是数落她母亲,来了几十年,连当地电视都看不明白,更不知道这个社会流行什么,她自己染金发,TAN皮肤,穿很少布料,满口街上的英语,每时每刻都在表现心中的白色。 唉,父母们,任重而道远啊!
8月初,王吉义收到了一份来自加拿大的报纸,报纸的内容报道的是他儿子王楠被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团吸纳为正式芭蕾舞演员的消息,这让王吉义激动万分。 军人出身的王吉义,是如何将儿子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芭蕾舞演员的呢?王吉义说,尊重孩子的选择是最重要的。 父亲的两次犹豫 王楠1992年在沙河口区中心小学读四年级。 突然有一天学校选拔了几个学生去大连体育馆的业余班学习拉丁舞,王楠因为身体条件较好被老师选中。 就是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王楠走上了舞蹈之路。 王楠的父亲王吉义是一名职业军人,他一心要将儿子培养成一名军人。 没想到,突然间他收到了一份来自沈阳训燕舞蹈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让他愣了一下。 原来一次王楠在跳拉丁舞的时候,被训燕舞蹈学校的校长看中。 拿着录取通知书的王吉义犹豫了,他不知道是不是该让儿子去跳舞。 没了主意的他,四处找亲戚、战友商量。 始终拿不定主意的王吉义悄悄地将儿子的录取通知书藏了一个月。 王吉义思前想后,问儿子想去沈阳学跳舞吗?为什么想去?儿子说,就是想去学。 王吉义决定尊重儿子的选择送他去沈阳,这时已比报到时间晚了一个月。 儿子在沈阳的表现是出色的,在学习期间,王楠获得了在德国举办的国际青少年芭蕾舞大赛男子独舞金奖等大奖。 也就在这个时候,中央芭蕾舞团的团长发现王楠是个好“苗子”,打算招入团中,这对于王楠全家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惊喜。 紧接着,加拿大温哥华吴祖捷芭蕾舞学院也发出邀请。 一边是出国,一边是到中央芭蕾舞团,这是双喜临门的好事,可是王吉义再次发愁了,他不知道儿子该何去何从。 他把决定权再次交给了儿子,儿子希望能出国继续深造,王吉义也再次给予儿子各方面的支持。 选择了就要坚持 王楠刚去沈阳学习的时候只有12岁,他是抱着玩具去的。 在父母返回大连的那一刻,王楠哇的大哭起来,这时王楠的母亲就要把王楠带回来,被王吉义拦了下来。 父亲认为选择了就要坚持,否则就是半途而废。 自从王楠去沈阳学习舞蹈以后,王吉义就将自己每年的休息时间安排到与儿子同步。 因为孩子在小的时候,自觉性还是很差的,而且舞蹈训练不能间断。 于是休假的时候,王吉义就带儿子进行各种身体锻炼。 一次他发现儿子在沈阳学习了3个月,连大劈腿都不会,就帮儿子反复练习,并用力向下压。 王吉义说,自己当时好像有点残忍,但是儿子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能将腿完全劈开了。 教育儿子要勤俭 儿子在加拿大学习期间的学费、住宿费等全靠一家企业的资助,这样王吉义的家庭负担减轻了很多,但是他还是很注意培养儿子的勤俭节约精神。 王吉义说,在加拿大一瓶矿泉水就是3加币(51编辑注:原文如此,可能有误),合人民币35元左右,如果每天训练都喝矿泉水,这也是笔不小的开支。 于是王吉义就教导儿子上课的时候带一个水壶,开始的时候王楠觉得不好意思,可是时间长了,带水去上学也就成了一种习惯。 王楠从2002年去加拿大一直到今年5月份,就没回过国。 今年5月,当他和加拿大的国家芭蕾舞团正式签约以后,才回家看看父母。 没有回国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担心回国耽误训练,再者就是昂贵的飞机票。 谈起儿子,王吉义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他说没想到儿子能从大连跳舞一直跳到加拿大,看到儿子今天的成绩,感觉当初自己所做的决定是对的。 虽然当时选择时心里也没底,但是考虑到儿子的兴趣所在就同意了。 尊重孩子的选择,支持孩子,应该是王楠一步步走向成功的重要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