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省西南部有个小镇叫汗诺威,连周围的农民算在内,也只有七千人。 站在它的中心广场,无论向着东、西、南、北任何一个方向,步行八点五分钟后,就都到尽头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地方,却象磁铁般,把我们全家紧紧地吸引住了。 记得刚到的第二天傍晚,我们就招摇过市地把小镇逛了个遍。 而且立刻就爱上了它。 小镇整洁宁静,道阔院美,车少人稀。 偶尔碰到三两对也在饭后散步的老人,远远地就边“哈喽”边勇敢地让拐杖离地,举起双手笑容可掬地和我们打起招呼来了。 那热情的程度,让人觉得,他们至少半个世纪前就认识我们了。 回到租住的大楼附近,迎面走来一家四口,他们那大约只有四五岁的儿子睁着一双漂亮的大眼睛,扑闪扑闪地看着我们。 友好地与他们打过招呼,我们刚要拐进楼里,却传来那小男孩高高的喊声:“I love Chinese people!” 那稚嫩嫩的童声,甜美美的童调,把身处异乡的我们深深的感动了!我们几乎同时回过身去,高声回应道,“Chinese people love you, too!” 他们走远时,我们还一动不动地站在路边,眼中噙着激动的泪花。 在小镇住的时间越长,越了解它,就越爱它。 小镇的布局简单得让人叫绝。 所有东西走向的街道都叫STREET,从FIRST STREET 一直排到最后一条街道。 而南北走向的则统统叫AVENUE,也从FIRST AVENUE 排到最后。 即使是闭着眼睛走路,睁开眼时,都能立刻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抑或从未到过小镇,只要知道具体的地址,根本不用问人,都能在几分钟内准确无误地找到它。 镇上年年都大搞最佳花园评比活动,所以,每年春天一来,居民们都迫不及待地一展伸手,将自家的花园摆弄得千姿百态,花枝招展,红花绿草,相互辉映,爽煞人心!傍晚,华灯初上,漫步在市中心的民族广场,听着轻轻悠悠的音乐,赏着品种繁多的鲜花,抚着清澈诱人的喷泉,文人笔下的那些仙境乐园,都将魅力不再。 要购物,小镇的东边,一字形排着WAL-MART、CANADIAN TIRE、ZELLERS、INDEPENDENT;要娱乐,南边有规模不凡的彩票中心、赛马场、体育馆;想清静,北面是宁静美丽的TRAIL,有全国著名的钓鱼场所——SAUGEEN RIVER。 而FOODBASIC 和 DOLLARAMA则骄傲地宏据着整个西南角。 有朋友自多伦多来,不禁感慨万千:地方虽小,五脏俱全。 喜欢小镇,并不仅仅缘于它的美丽和生活上的方便,更重要的是人文的因素。 镇上的居民热心、慷慨、友善、幽默。 自从来到小镇,我们就一直都生活在感动之中。…
江泽民先生批评中国共产党内某些干部不“讲政治”,这用在赖昌星身上真是恰如其分。 表明上看,赖昌星好像是因为参加朋友的一个生日宴会,违犯了法院对他所颁布的软禁宵禁规定而被难民局拘押,实际上,赖昌星被拘押应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加有着相当密切的因果关系。 正如赖昌星的律师拉尔森说,法官的决定可能同胡锦涛即将访问加拿大有关。 他认为,胡锦涛访加在难民法庭作出继续关押的决定上扮演着一个角色,加拿大政府和中国政府正在密切合作,试图解决赖先生的案子,所以,赖昌星对两国来说都是个尴尬的问题。 或许有人会反驳说:加拿大的司法不是独立的吗?这当然不错。 不过,赖昌星确实是因参加朋友女儿的宴会超过宵禁时间3小时,且在聚会中有江湖人士。 独立的法官假如收到举报,哪怕这是个明显针对性的举报,会对赖昌星只眼开只眼闭绕他一回吗?一切真的怪不得法官,也怪不得举报者,怪只怪赖昌星不懂政治,无畏政治,在胡锦涛即将访问加拿大的这个敏感时刻,漏了马脚给举报者给法官,这不是自作自受是什么? 今年是加中建交35周年的日子。 应该说,无论是加拿大,还是中国,都比以往更迫切地希望,推动双方合作交流,包括双方都关注的签署“旅游协议”。 但显然,由于“赖昌星问题”一直没有一个彻底的解决方法,加中双方友好也只能停步于此,胡锦涛来,及胡锦涛走,都不会有结果。 当然,说加中双方都不在乎向前走,是不公平的。 一方面,中国与美国关系的微妙性,加中之间的关系将会是中美双方关系平衡的砝码,中国在乎而且珍惜加拿大这枚砝码,这是无疑的;另方面,加拿大也在乎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在过去十年来,加中贸易增长了5倍,加拿大与中国记录在案的贸易赤字增长了8倍,中国自2003年成为加拿大第二大贸易伙伴至今,一直与加拿大保持着重要的贸易合作,加拿大也致力希望被列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以取得旅游合作的最大效益。 问题是,赖昌星选择了加拿大,这个选择比中国的旅游协议走得更快,令加中两国间多了座大山。 如何搬走赖昌星这座山,看来这是加中两国领导人此番握手时必须面对的问题。 马田假若希望尝到加中友好带来的新甜头,包括贸易与旅游方面的收获,首先要卸掉赖昌星这个包袱。 现在是时间,也是机会。 加中两国领导人应该就赖昌星问题,包括可能遣返,以及遣返后公平的审判,不判死刑承诺等拿岀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来。 加中两国的合作只有这步棋,双方从大局出发走岀去,就能走岀政治困扰,回到正常的合作轨道上,得益的自然是加中两国
身处传媒圈中,时刻面对着变化多端的时事,时间永远转得飞快。 一年又过去了,从海啸、飓风,至恐怖爆炸、石油危机等等,新闻让世界变得更小,人类接触更紧密。 加中时报就这样在勿勿忙忙之中,陪伴着读者长成3岁。 这段成长期,也恰是全球传媒产生巨大变动的非常时期,科技的高速发展,使传统的传媒观念受到挑战,网络文化日新月异,如同部落格(Blogs)异军突起一样,传媒色彩更多姿多彩。 而在这股强劲的传媒变革潮流中,像加中时报般的免费报潮流成为耀目新星,不仅输入新血,也带给整个传媒业更激烈的挑战。 在多伦多中英文免费报街头巷尾都可见到,不少读者仅视之为不花钱可以随手拿的「小报」,那到底免费报是何物呢?不妨借此机会与读者相互探讨一下。 传统的「小报」的概念,指的是Tabloid,不仅是版面编排大小(Form)的特性,主要是指八卦型的报纸,那现在读者所看到的免费报是否是这种概念的「小报」呢?自然不是。 现在免费报已是逐渐融入传媒主流的新生儿,其不仅内容综合性强,且如加中时报的不少免费报版面大小也与传统大报无异。 这里所称的新生,只是以时间而言,免费报起步较晚,经营经验仍不成熟,但实际上全球很多免费报都是由大传媒集团来经营,由优秀、资深的编采人员来办报,内容、品格都不低俗,且影响力日深。 这里不妨就看一下美国新闻界最有权威的普立兹新闻奖,在2005年普立兹奖年度得奖名单,冒出一颗新星,波特兰的创刊30年的免费报「维拉麦特周报」(Willamette Week),击退纽约时报等传统大报竞争对手,荣获调查报导奖,这家发行量9万份的免费报一战成名,受到全球注目。 得奖记者尼格尔贾奎斯(Nigel Jaquiss),之前是华尔街石油贸易商,追踪披露前奥勒冈州长高德史密特(Neil Goldschmidt)1970年担任市长时,与一名14岁少女的不伦之恋,受到以标举「揭发不公、腐败,维护公共利益」的普立兹奖评审委员的一致肯定。 这一奖项无疑对免费报的品质予以肯定,免费报一样可在新闻圈大有作为。 比起欧美传媒界的「百年老店」免费报肯定资历甚浅。 追溯起来真正推动这一风潮的是瑞典现代报业集团(Modern Times Group),此集团以3年时间才说服投资人与地铁路网接受此一构想。 1995年开始进行的全球集团化发展,如今Metro International已迅速扩展全球18个国家的81个城市,以17种语言发行,包括发展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多伦多、香港等城市,全球每日读者逾1500万。 Metro International的迅速崛起,冲击着全球报业生态,各类免费报如雨後春笋般成长起来。 欧洲是最先爆发战火之源,渐渐扩展至亚洲、北美等地。 亚洲最早的免费报於2000年在新加坡成立,发行量最大的免费报市场则在韩国。 根据Asia Media2004年7月报告指出,韩国6家免费报发行量总计逾200万份,2004年统计也显示,韩国传统主流报纸受到包括免费报等新兴媒体的影响,发行量则是下滑25%。 最近引人注目的是香港的免费报战,每日发行量30万份、於2002年4月所创办的香港首份免费报《都市日报》,受到香港星岛新闻集团推出的「头条日报」的挑战,「头条日报」宣传攻势及发行量更超「都市日报」。 香港免费报战只是全球大城市免费报战的一个缩影,相信未来这种传媒战只会越演越烈,出现免费报战国时代。 免费报已成为全球化媒体潮流,其以吸引年轻化读者,利用城市交通网络,迅速扩展地盘,同时以高发行量吸引广告客户,据Metro International所称,集团广告业务以平均47%增长。 免费报推出肯定对传统报形成冲击,也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目前其冲击力仍有限,有研究认为其令传统报纸的发行量下跌3%至5%。 而且免费报经营目前还是非常艰难,地域性差异也很大,不少免费报还是处於「烧钱」阶段,但这并不能阻止报业集团的跃跃欲试的步伐,现在的免费报已发展至「重量级」版本。 以英国地铁报周五版面为例,发行页数即多达64页,内容包括一周电视指南、电影介绍、歌剧演出等内容。 环顾全球免费报新潮,回到北美华人社区免费报发展的情况,又有相当的不同特性。 目前在纽约、洛杉矶、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中文免费报数量成长迅速,绝大多数是周报,如近年来在多伦多出现过的免费报至少10多份,除去一些创办者图一时之名炒作之外,真正能以新闻品质立足者并不多,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 海外中文免费报成长艰难,是由於华人人口、市场分布、阅读习惯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并非有些人想像「有钱就可办报,能写文章就能作新闻」如斯简单,中文免费报需要在传统报、主流传媒及网络资讯中寻求自己发展之路,并非是对北美社会环境不熟悉及毫无传媒经验者所能轻视处之,否则只是造就华人社区又一个烂市,可能还会制造环保问题。 正因感知前路曲折艰难,所以加中时报3年来一直强调以新闻品质为重,不断探索修正,从3年前一创刊就力图带给读者全新风格,在采写编辑方面结合报刊杂志之长,与当时的中文免费报形成强烈对比,提升中文免费报的形象及品质,包括头版独家的本地专题报导等。 如今整体中文免费报的品质都与3年前有很大的提升,加中时报更将努力进取,以提供给读者更需要的新闻内容。 从市场发展而言,真正追求新闻品质的中文免费报前景广阔,而且品质会日益提升。…
到多伦多两月了,也开始了labor生活,我真的为同租house里一些同胞们的所作所为脸红,特别一些移民据说在国内还有头有脸。 我住的house就整一中国人大合院,每家一间房间,住着5家移民,4家留学生。 碰巧里面有两家移民是重庆人,大家分外亲热,一家也是大学过来的,40岁左右的夫妻俩,对人很好,男的打着10元的labor工,开着一辆车,女的做着周末parttime的工作。 一家是则一个爸爸带着一个初中生,这家的爸爸对周围那个超市的价格都很一清二楚,是个过日子的人,两爷子一小房间,除了一台跳蚤市场P3电脑,两张床,就没其他东西了。 这个爸爸我叫A吧。 A很得意他做了一份10.5的工。 我是那种不到万不得已不求人的那类人,为了解决出行问题,我在51上花了很大功夫找了一辆很中国化的自行车,前面有篮子,后面有支架,看得出是车主自己安装的,很结实。 我走了3个多小时的路。 (艰苦创业,没坐TTC),把车子买了回来。 A一见,实用实用,买菜轻松了,车没有锁,A说我来买,过了几天,A没买。 我要出行,我就买了。 我骑着车从brimley沿着sheppard到yonge到downtown到bluffers park在回去,车很好。 A经常来借车,借吧,老乡呢,可是不多久,车链条就开始滑落,A也不说,第二天我去上linc发现骑不动了,谁叫我在读书时,做试验是全年级最好的呢,在一把钳子,一把修电脑起子的情况下把车重装了一遍,车子完好如初。 过几天A一次借车后,淡淡地对我说,车骑不动了。 我一检查,控制变速的小链条从轴中给弄出来了,老乡嘛,不好叫他爱惜一点,第二天,我花了半天的时间把车又重装了一遍。 车修好后,A依旧借车,老乡嘛,借。 可是渐渐发现A的确不爱惜,每次买菜水果饮料几十斤,全放在前面的篮子里,向小山一样。 我开玩笑的对他说,篮子可是中国特色,坏了大家都不方便。 一天,A来还钥匙,说篮子坏了。 我去一看,乖乖,固定篮子的2个2毫米厚的铁片给折断了。 我说怎么会断了,他说,我买的东西太多了,放不下,我便把西瓜,吊在篮子边上,骑骑的,就断了。 A说我肯定把车修好,一晃周末过了,车放在院子了,没人过问,过了一星期,我找了些胶带纸,把篮子捆在龙头上。 A也就没有借车了。 另外一个移民B比我先来一周,本来我在国内就订了房间,并托toronto的朋友交了订金。 B一见我的房间视野好,便住进了我订下的房间。 B是湖南人,由于蓝枫网的原因,我对湖南人有一种潜在的好感,B说她是一个副处长,在中国有多处房产,平时待人热情,表面很豪爽。 接触多了,发现B有一特点,爱凑热闹,你去找工作,她要去,你学车,她也去。 并跟留学生打的火热,一起吃饭,让留学生给她带孩子,她老公登陆1周后回国了,她准备2月后回国。 开始她老爱在重庆夫妇家蹭电话,后来渐渐爱在我这里蹭电话。 一天,她对我说她很仗义,她注册了一公司,帮一个留学生取得了工签,没收一分钱。 她走了,重庆夫妇说她不走,大家总有一天要要翻脸的。 她太不讲公共利益,我回想也是,我们住二楼的就她上楼不脱鞋,女儿在卫生间乱扔垃圾果皮也不管,弄得house里全是小蚊子。 留学生也开始说了,她注册公司,钱全部是留学生出的,还叫留学生出以后年检,会计等费用。 他们一起吃饭,她买菜几乎没有给钱,到街上,吃小吃,全是留学生出钱,留学生买的早餐,她问也不问,拿着就吃,自我感觉很好,就像她是谁一样的。 怎么也看不出是有很多产业的人。 而且脸皮特厚,她要走了,几个留学生要出去聚餐,她没去,她对我们说留学生请她吃饭,她吃了,不去了。 我开玩笑说,留学生给你当了2个月的保姆,你应请他们吃饭,我见她脸红了一下。 留学生后来说,他们出去吃饭,她说她吃了,后来听见他们对话说是谁出钱,她说她要去,留学生对她的确反感,说你不是说吃饱了吗。 她才才没去。…
道德标准的正确与错谬,按我的理解,答案只有一个,或“是”,或“否”。 不过,这只是“我的理解”。 我从来不敢以“我的理解”想当然地代入为别人也应该如此理解。 特别是最近的一些讨论,涉及道德理念以及道德标准,发现在理解或者接受上,不但标准可以有双重性,三重性,就连人格也有双重性,多重性,这虽不应该是件惊讶的事情,但却令我从理想的梦里回复实际。 再罗嗦一下“脸红”问题。 前些天见到一位朋友,她说这几天论坛都在讨论你的文章,好像有不少骂你的啊。 我说,是啊,哪有什么办法呢?讨论点不在一个层面上,我说同胞为了赶公车,在不该停车的地方停下来卸客,别人说:难道你非要把人送到停车场卸下来,让人走一大段路去上公车吗?面对这样的问题,我该怎么答?朋友听后,半是惊讶半是疑惑地问:真有人这么想?那神态似是我在造谣。 一直以为,真理就只有一个,坚持真理的人,一定是好人。 但事实好像不是这样。 譬如上个暴雨天,《多伦多都市报》记者发现在世纪广场有几家商铺,拿大叠的,新的杂志、刚出版的免费周报和电话黄页簿搁置在地上堵水,那些本来是作为资讯的杂志、报纸和黄页,在未送到读者手上,就出师未捷先遭殃,这样的是非观本来很清晰,但看看网人是怎么看的:免费周报既然是免费的,使用权在别人那里,别人怎么用犯不着你来急;危急关头,拿你的报纸来堵水已经是看得起你了;免费周报本来就是垃圾;他们没有偷,没有抢,何错之有?西人的报纸不也满地铁乱扔的,别人也没急?用报纸堵水无可厚非,毕竟那是便宜东西,而且迟早也是成为垃圾的;没人会介意一天看不到报纸……注意,这样的观点不是少数,而是几乎占有50%,可见对与错,道德与不道德,都不是一锤定音的事情。 免费报纸该不该在未被阅读前用于它用(不说糟蹋吧),相信大家心里有个很清楚的标准。 拿报纸堵水的人,是否仅损害报社的利益,有没有损害他人阅读的权益,这些问题不难搞清楚。 举个例子,就如一人从银行取钱出来,失手散落在地上,一堆人汹涌而上捡个精光,失去钱的人谴责捡钱的人,然后“道德家”们就开始说话了:别人捡的是地上的钱,不是抢你的钱;别人也是有需要而已;谁让你把钱扔在马路上呢?你的钱掉到地上还弄脏了马路;钱如粪土,你那么珍惜干嘛?一看就是个守财奴……这就是道德的双重标准。 现实中就是有这样的人,他们以喜恶以利己利人选择答案,我们能说什么呢? 如今有人就是守着这样一条真理:丢钱的人,是不能指责捡钱的人的人格的,因为你舍不得钱财,所以你的人格也好不了多少。 所以道德啊,人格啊,所有的是与非,现在看来都不应该用正确或者错谬来定义,只能有双重,三重,乃至多重来定义。 这样就没有争论,世界就会安静下来。 这悲观吗?不悲观。 因为不管结果如何,人的一生,最终要过自己的一关。 功过是非,不在人们的嘴上,在天理,在良心,总要面对的吧。 对于网人发岀的“实在没信心和能力去反驳那些荒谬的论点,我知道说了也是白说,最可怕,最寒心的就是居然有那么多的人居然认为这种行为无所谓,甚至是支持”感慨,我想说,为什么要着力去反驳,去计较呢?你坚守好你的真理,你会比任何人都要心安理得,这就够了。 至于,我们有没有必要去指责别人,那是谁也管不了的事情。 因为如果我没有权利去指责别人,你又有什么权利来指责我的指责呢?咱们扯平好了。
5级飓风“卡特里娜”以接近每小时270公里的风速,向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州逼近,迫使当地的新奥尔良市强制疏散了近百万居民。 由于市场担心飓风可能破坏墨西哥湾产油平台,纽约市场10月原油期货价格本周一在亚洲电子交易时段首次冲破每桶70美元的关隘,最高达到创纪录的每桶70.8美元。 而本周大多伦多地区油价普遍超过1加元/升大关,令普通工薪族叫苦不迭。 受油价再创历史新高的影响,投资者担心企业盈利和整体经济将受到冲击,周一亚洲股市全面受压,多个股市跌至数月来的新低。 其中,印尼雅加达综合指数暴跌5%;韩国综合指数下挫2%;日经股指下跌1%;香港恒生指数曾跌过200点,最后收市仍跌145点;台湾加权指数收市时跌了87点,落至3个月低位。 亚洲股市会否被进一步拖入跌势,业内人士无不忧心忡忡。 国际原油期货价格一再突破预期底线,创出新高,如果计入通胀调整,目前的油价相当于约80美元左右,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高位90美元相比已经十分接近。 因此有舆论指出,那种认为目前的油价波动对全球经济发展影响不大的论调,无疑是在自欺欺人。 上周五,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警告说,要警惕美国房地产价格和股市的非理性上扬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格老的警告透露出两个信息,即美国经济正面临两大威胁,一是油价上升,会拖累美国经济持续增长步伐;二是油价高企将增加通胀压力,美联储将被迫持续上调利率,加息幅度可能会比预期的还大,而处于高油价、不断提息及低储蓄率环境中的美国房地产,能否承受泡沫破灭带来的冲击令人生疑。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欧洲经济的发动机都有点失灵。 这里有整体的问题,也有各个国家自己的问题。 但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来自高涨的原油价格。 虽然对于油价对各国货币的影响行长们还没有定论,但是原油价格已然高位运行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由于剩余生产能力薄弱,即使石油输出国组织开足马力生产原油,人们仍有理由对其是否有能力满足未来的需求表示怀疑。 又加上供求失衡、中东局势、市场投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国际石油价格在短期内下跌几乎不可能。 对付国际油价带来的冲击似乎已经远远超过了各国中央银行家们的能力范围了。 看来这个问题在短期内确实很难解决。 更为令人挠头的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似乎也自身难保,对世界经济状况的解决无能为力。 当前经济面临三大难题:财政与贸易双高赤字、美元贬值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04年美国双赤字问题空前恶化,高额财政赤字导致美国储蓄大幅下降,并引起利率上升和投资下降,极不利于美国经济长期发展。 最要命的问题是,双高赤字导致经济风险积聚和通货膨胀。 美国商务部27日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年率计算仅为2.8%,低于原先估计的3%,是去年第一季度以来的最慢增速。 格林斯潘主政货币政策18年的最大遗产就是:股市飙升和房地产价格高涨。 但是,很显然,房地产泡沫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最大的不稳定因素,并且低利率政策仍然在制造着房地产泡沫。 也许正因为如此,房地产泡沫和利率问题才成为年度讨论会的又一主题。 格林斯潘对此似乎有点束手无策,美联储的年度讨论会上只好讲些无关痛痒的话题,他说,美国经济最大的力量在于它的灵活性。 经济越有灵活性,在遭遇不可避免和难以预测的动荡时自我调节的能力也就越强,还可以减少经济对货币政策及其他政策行为的依赖。 但是同时又不得不承认他关于改革美国退休制度的呼吁“在政治方面将是困难的”。 不仅如此,美国的小伙伴日本的日子似乎更不好过,德国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意大利、法国也大致如此。 英国的情况稍微好一些,主要得益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国内需求的强劲增长。 但上半年经济增长放缓,本月初,英国央行将其基准利率调整为4.5%,以刺激国内需求。 但是内部对此有分歧。 目前,亚洲国家的增长状况良好,一些发展中大国正在充当区域经济领头羊的作用。 但是他们对世界经济的重大影响还是不足。 能够决定这个世界经济走向的大国都在经受着自己的“不幸”,这些中央银行家们似乎真是“有心无力”了。 据统计,亚洲占世界石油消费的30%。 在油价接近每桶70美元大关之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 F)曾发出警告说,亚洲目前最大的经济危机就是油价,尽管油价的影响目前来说仍算温和,但持续的高企,最终会影响亚洲经济的增长。 事实上,受高油价的影响,印尼和菲律宾已经感受到因进口石油而带来的高通胀压力。…
当初产生移民的想法只源于听了一些一起工作的加拿大人的劝告,说我到加后会生活得很好, 现在有这样的机会如果不试试,将来老了会后悔。 于是第一次上网查了查有关移民的资料,才发现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办移民。 于是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去与移民公司咨询、签合同,到公司的人事处盖章,去公证处办公证。 然后将申请费和所有的资料往移民公司一交就没再去管它了。 接着收到了FN和第二封信,让我等面试。 移民公司又逼我去考IELTS,我推了好久,最后还是考了,因为怕不考,如果没有办成,移民公司会以我不配合为借口,不给我退钱(注:我一直以为我办不成,所以就等着移民公司给我退钱)。 可没想到交了IELTS成绩后居然免了面试,体检5个月后拿到了签证。 我就这样历时1年7个月办成了移民。 想当初我也象现在正在密切关注自己移民状态的XDJM一样,时不时的问个问题,查查状态。 等真正拿到签证后,心里还是有些茫然。 于是又在网上去找一些去加拿大是对还是错的文章来看。 最后感到好象只要英语好,有一些外国公司的背景还是相对好一些的。 于是,我在离签证到期还有20天的时间来加短登了。 当时只呆了三周,办了所有的证,到处玩了玩,感觉还不错。 并见了移民公司的职业顾问经理,他说我比别的移民有更多的优势,语言和工作经历。 我于是对下一次的长登似乎有了信心。 在我短登加拿大的一年后,我辞去了一份十分不错的工作,带着对未来的希望来到了加拿大。 等倒过时差,便开始找工作。 当初我想只要自己期望值不是很高,先找一份入门级别的工作,再一步步重新开始。 可经历2个多月的找工工作和几次面试后,我发现自己错了:越是入门级的工作,竞争越大,因为经过简单培训谁都可以干,所以雇主会说我OVERQUILIFIED。 可是高一点层次的工作,便开始要求当地学历和经验,即使是你有在加国境外的加国公司的经验也等于零。 我也参加了一个找工WORKSHOP,老师让我们尽量不要在简历中提中国。 这使我感到屈辱。 我的心情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一天天的坏起来,当初对自己的自信在一点点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苦闷和自尊受到的打击。 我开始感觉移民是一次错误的选择。 除了找工外,我也观察周围一些老移民的生活,他们来的时间长短不一,可他们的生活使我更加感到移民是一种错误: 他们中间有些人是国内的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还在国外读了博士、硕士,现在照样在工厂打工,他们中的有些人已经麻木; 有来了两三年还在读书,连一份10块钱的工都没有找到过的人,年纪轻轻的就已经头发花白了。 我也看到了一些成功人士,他们有了专业工作,买了大房和新车,生了孩子,可又怎么样呢?他们照样融不进当地人的圈子,也常常担心被LAID OFF。 当地人都随时面临着失业,何况他们。 我在WORKSHOP中见到的当地人,在公司已经做了10年8年后被LAID OFF的也不少。 我认识的一个移民,林业博士,来加8个月,现在打着一份8.25/H的夜班工; 一位中国的研究员级高工,来加3年,现在在一个厂里打着10/H的夜班工… 讲到这里,我知道有人会骂,说我心态不好,是个LOSER什么的。 我不介意,你们随便骂,我承认自己是个LOSER。 我只是想坦坦白白地说出来,给还没有来加的人一点启发。 在我看来,所谓的心态好,只是一种阿Q式的没有办法的办法。…
尽管近来有关大陆著名影视演员傅彪病重入院的传闻不断, 但还是不敢相信今天他终于抵抗不住病魔纠缠而英年早逝的报道。 一位多才多艺深受大陆和港台观众喜爱的影坛明星就这样匆忙地去了, 怎能不让人们吁吁长叹悲痛万分。 前些時候歌唱家陈大姐回国探亲,受我之托去傅彪家里探望。 陈大姐回多伦多后打来电话, 说他的情况不是很好。 她话说了半截,我没接着往下问,就匆匆挂了电话。 不是不想知道下文,电话这一端的我早已是泪流满面,说不出话来了。 我和傅彪是多年的相声搭档,86年我从部队文工团转业到中国铁路文工团,团里安排我和他合作,那时他还是话剧团的学员,面临转为正式演员,我当时还穿着军装代职。 因种种原因,我们俩人在广东合作演出一圈后能否留下来,还要面临着一场有全团领导在场的审查演出考核。 这样也就形成了他转正和我转业,都是背水一战的局面。 从开始准备创作到登台之日,我们总是形影不离,有时排练晚了他就住在我家。 虽然他人胖但热心,我爸妈兄弟姐妹还有家里的小孩都很喜欢这个胖叔叔。 我们一起切磋技艺,一起出外采访体验生活,拜访名家,认真地准备。 他是个孝子,有一个老军人的父亲,老人家也很喜欢我这个新兵,有时我们俩闹点小矛盾,他就传话对我说;老爷子叫你哪,我就马上穿上军装前去接受教育,或去家里小住,老人家没少为我们鼓劲。 就是这样,兄弟一条心,经过共同的努立,演出获得了出奇的成功。 没有任何争议,他由学员成为了一名演员,我也正式脱掉军装调入了中国铁路文工团。 从此我们有了长达七年的搭档。 在中国广博的大地上,从东到西,从南到北,剧场,车站,工矿企业,稻田旁,高傅二人默契独特的表演方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笑声,在同行中也是有口皆碑, 我们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我年长他两岁,但在朋友们的眼里他到象我的大哥,不是因为我长得比他年輕,而是无论工作中和生活上, 他都对我十分关心和尊重, 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 他一如在影视中的形象, 为人厚道, 谦虚聪明, 细心周到。 每次外出演出中我的衣食住行,就连身体哪有点不舒服,该用什么药,加什么营养,基本上都是由他费心安排。 如果谁敢欺负我,也准是他挡在前边。 七年的老搭档,我们同事兄弟一场,实在是有太多的回忆,说不完的故事,点点滴滴, 永生难忘。 后来, 傅彪和我都开始往影视方面发展, 他走上影视之路并逐渐在大陆成为一颗耀眼的新星, 我演过几部电视电影之后则移民加拿大…… 身在异国他乡的我,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他,为他取得的每一项艺术成就欢欣鼓舞。 傅彪在电影和电视中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塑造的每一个鲜活人物都深受观众喜爱。 傅彪最后一次出现在影屏上是第一次手术出院后不久同葛优,刘德华等合作出演《天下无贼》中的角色,…
中国厦门远华走私案主嫌赖昌星申请加国难民身份的努力再度受挫。 他的难民资格案先前遭加国联邦上诉法院驳回后,律师经向最高法院申请上诉,但昨日(9月1日)已遭最高法院否决。 不过,赖昌星的律师指出,他仍有其他法律途径可循,应还不致立即面临遣返。 赖昌星一家人在1999年以旅游身分进入加国,2000年签证到期后,一直试图申请加拿大难民资格,但已数度遭驳回,最近一次是在今年4月间遭联邦上诉法院驳回,裁决中并直指赖昌星和妻子曾明娜“只是司法逃犯,而非难民”。 赖昌星难民申请案辩护律师梅特斯(David Matas)6月间则就上诉法院的判决,另向最高法院申请上诉(application for leave toappeal)。 过去两个月间,赖昌星和移民部双边陆续对此申请案提出多份文件。 最高法院大法官在审阅过双方文件后,昨天上午宣布,驳回这项上诉申请。 不过,最高法院一如以往,对这类申请案中只给裁决结果,而未说明判决理由。 移民部传讯主任莱恩默(Lois Reimer)表示,在最高法院这项裁决后,赖昌星已无其他法律途径可循,但他仍可在15天内向移民部申请做“遣返前风险评估”(pre-removal risk assessment)。 不过,以往只有百分之五的申请人在风险评估后仍获准留在加国。 至于评估所需时间,莱恩默表示,完全视个案、特别是申请人所提出的资料而定。 移民部通常是透过这道程序,评估当事人如予遣返,有无可能面临处决或迫害等风险。 梅特斯昨则承认,原本以为情势应对赖相当有利,因此最高法院这项判决结果让他“意外”且“失望”,也已透过翻译告知赖昌星这一发展。 不过,梅特斯也表示,赖昌星还不致立即面临遣返,他们一家人仍有多种法律途径可循,包括在一个月内申请接受“遣返前风险评估”在内,即使移民部的评估结果不利,他仍可继续向联邦法院提出申诉,甚至向联合国反刑求委员会提出诉愿。 梅特斯表示,虽然赖昌星在中国尚未被定罪,但多位中国高层官员都曾公开指称他罪大恶极,显示他如被遣返中国,几无可能获得公平审判,也有相当可能面临刑求迫害。 赖昌星上月因违反居家监禁条例遭捕,历经三度保释聆讯都遭拒,目前仍被监禁在北菲沙拘留中心内。 依照规定,他今后每个月才能获得一次聆讯机会,下次聆讯时间为9月22日。 据了解,赖昌星之妻曾明娜已在今年6月间向法院诉请离婚成功,但移民暨难民局(IRB)在上月保释聆讯中,控辩律师均未提及这项身份变更。 在离婚裁决中,法官判曾明娜可住在两人原居的本拿比公寓内,但否决她单独拥有该公寓产权的申请。 梅特斯昨被询及此事时表示,他只负责赖昌星等人难民申请案部分,至于离异部分并不清楚。 至于曾明娜和子女未来有无可能另再提出难民申请一事,梅特斯指出,依照加国法令,难民申请每人一生只能提出一次,赖昌星一家人的难民资格申请部分,在昨天最高法院判决后结果已定,而且到目前为止,他们都还在“同一程序”中。 (何元)
为防止恐怖分子将炸弹隐藏在垃圾箱内,多伦多公车局(TTC)正在移除各地铁站的 2000 个垃圾筒。 全球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在采取相同举措。 早在 1980 年代,为防爱尔兰共和军(IRA)攻击,伦敦就已在地铁系统禁用垃圾筒。 日前,华盛顿特区、旧金山和韩国的首尔(汉城)也采取了类似措施。 公车局运营经理韦伯斯特周二说,一年前他们就对垃圾筒可能被恐怖分子利用感到担心。 Boyd Forbes保安公司总裁福布斯指出,对于恐怖分子来说,将炸弹藏入垃圾筒再遥控引爆,是一种廉价高效的作案手段,他们不用自杀炸弹客,隐蔽性又好,而且位置可以任意选择。 至于垃圾筒移除后垃圾扔哪里,一份评估报告建议,在远离站台的地铁站入口处放置375个不锈钢垃圾筒,盛放透明塑胶袋。 有关方面已开会讨论这份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