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的人道及恩恤申请,英文为Humanitarian and Compassionate Applications ,称为 H&C,是一项移民申请,你可通过这项申请,要求获得特别批准,在当局处理你的永久居留申请期间,留在加拿大。 对许多人来说,H&C通常是设法留在加拿大的最后一个途径。 申请H&C会有什么风险? 你必须知道,以人道及恩恤理由申请留在加拿大时要冒的风险。 你会面对以下4项主要风险: H&C申请不会使你可免被驱逐出境,除非你正等候递解前风险评估(Pre-Removal Risk Assessment,简称PPRA)。 H&C的成功机会很低,一般来说,少于20%。 你自己要负责证明你的 H&C 应获批准。 换言之,你必须提供大量文件证明你的理由。 申请 H&C 费用很高,移民费为每名成年人550元,另外每名子女150元。 如果聘请律师,你要付高昂的律师费,因为案件涉及大量工作。 你应决定是想在加拿大花这笔钱,抑或将钱带回原居地。 尽管有风险及须付费,假如你仍决定申请 H&C 的话,你必须确保申请表及文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应让你留在加拿大。 假如你的 H&C 不获批准,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向加拿大联邦法院申请一般称为”上诉”的司法覆核。 打官司对你来说并非易事,若不想自己出庭,你就要花大笔钱聘请律师。 法庭不允许朋友、亲戚或移民顾问代你发言,你得亲自出庭代表自己或聘请律师。 法庭不接纳任何其他做法。 为何申请 H&C? 你有两个理由申请H&C:困境及危险。 以下几部分详细解释这两个理由。 困境 “困境”是一种会给你带来严重问题或痛苦的情况。 申请H &…
在我买车的顾问工作中所接触的对象中,有台湾的客人,也有白人和香港来的朋友。 一般而言,因为生活条件较接近,通常对车的使用概念较一致,所以处理起来都没有太大的问题。 当然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三千元买一部车也是车,二万元买一部二手车也是车,这是个人预算的问题,无关你有钱或没钱,或者是有面子无面子的问题。 买二手车一味求完美,反而失去的机会 新移民买车却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比如说对车的规格不懂,无法了解同一个车型,因为配备不同,其价钱的差异是合理的,如最受新移民欢迎的Toyota Corolla,其规格有所谓DX,CE,VE,SE,LE,从全手动DX到全配备的LE (fully loaded),其新车价差可达好几千元,即便是中古车亦有1,000至2,000元差距的可能。 如你了解这差距是合理的,在买车时如要享受这配备带来的便利性,就要多付费用,而与面子是无关的。 即你买的二手车是独一无二,不需要跟朋友买的比较,是贵了还是便宜了。 这一点,我认为新移民朋友,应该建立自己的判断与价值观,否则你会比不完了。 不要只用现金,应该多运用贷款 我曾经带一位新移民朋友买车,结果交车时,他请我送他到银行保管箱取钱,当场点交1万多元加币给dealer,那dealer吓坏了,要求这位顾客到店后面的小房间点钞票,是怕在外面办公室点交时,外面的路人可以从玻璃窗看到,所谓钱不露眼,中外皆然。 如果华人喜欢用现金交易的习惯不改,也难怪一些黑人抢匪老是拿华人店铺当对象;一些西人或生活久的移民,都知道运用个人的信用额度(line of credit)是非常方便的事情,而且这个信用额度一旦由银行批准后,除非以后有不良的信用记录,额度或许会被取消。 这个额度及低利息是你个人周转现金最好的方式(所谓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因为一般二手车所提供的贷款都很高。 如在计划置车前,先到自己的银行,洽谈你个人(或加上妻子)的信用额度,及银行可以给你的优惠利息,再进行买车的工作。 手边的现金,应该留给自己作为紧急之用,付一点利息给银行,给自己带来便利是值得的。 但是记得,不要再跟别人比利息高低,因为这跟你的信用记录有关。 还有交车时,千万要记住使用银行本票(certified check或money order),虽然要付一点手续费,但是确保安全还有法律上的保障(如日后与车商有纠纷时,有银行交易的记录,可作为依据)。 跟私人买车可以省一个税,是对了吗? 跟私人买车省一个税,如果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找到一辆真正好的私人汽车,我会说:“恭喜你。 ”但是实际状况,好的私人售车并不多(一个原因,是车主的周遭好友早就买下了),而网路上看到的私人售车陷井却不少,这也是我们所说的“curbside dealer”。 这是违法的dealer伪装私人售车,一旦交易后,新车主发现任何问题,如汽车仍在银行有抵押,或是曾经报废的车(slaverage car),你可是投诉无门,不像正规的dealer,必须负起全部的责任,而少数的真正的好的私人售车,当你赶去看车前,早就卖掉了! (待续)
加拿大人很喜欢送礼。 每逢重大节日,特别是圣诞节,或亲朋好友的生日、婚礼等,加拿大人都会精心选送礼品。 一位加拿大礼仪专家说:“生活中让人高兴的一件事情就是为那些我们关心的人挑选礼物,然后看着他们满心欢喜地打开它。 ”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加拿大人对礼品不讲究奢华,而是更看重送礼人的情分,正所谓“礼轻情意重”。 礼物通常是鲜花、酒、食品、书和唱片等,有时甚至是相当便宜的小装饰品,而别出心裁和个性化的礼物则更受欢迎。 不过,加拿大人对礼品包装颇为讲究,但这种讲究只是集中在包装的颜色与饰物的搭配、贺卡的挑选和填写等方面,在包装材料方面一般都是经济环保的纸盒、纸袋等。 过度包装”在这里是个比较陌生的词,因为国家法律明确规定,包装盒内空位过多、包装与商品体积差异太大、没有技术上的需要而无故夸大包装等,均属于“欺骗性包装”。 在工作场合送礼,加拿大人一般要考虑自己和同事的关系、自己在公司中的位置等因素。 比如,下属一般不轻易给上司送礼,除非他们有过长时间的紧密合作,不然就会被认为别有所图。 即便是送,最好也是选择最能表达心意而又不太破费的礼品,像自家烘制的小蛋糕等。 大多数公司通常在重要节日、员工生日时为员工准备简单礼品。 同时,他们还会特制一些印有公司标志的小物件,如名片夹、钢笔、鼠标垫等,作为公司的公关礼品。 生意伙伴之间送礼,礼物最好是与办公室有关的台历、笔筒之类的物品。 而给女士送香水、衣服和首饰等,都会被认为不合适。 每个公司对下属接收商业伙伴的礼物也都做出明确限定。 比如,有的公司规定员工接受的礼物不得超过25加元。 一旦礼物价值超过限定,就必须把礼物退回去。 加拿大的政府部门对各级官员接收和赠送礼物都有严格规定,并专门设有“审计和道德部”负责监察执行。 联邦部长或是相当于部长级的官员收到超过200加元的礼品,就要向“道德委员会办公室”汇报,官员们收受的礼品清单则会被公开张贴在政府网站上供公众监督。 因工作需要送礼时,官员们可以到联邦政府专门成立的“礼品银行”挑选,那里大部分是代表加拿大形象的礼物。 若想赠送“礼品银行”之外的礼品须报财政部批准。 加拿大警方对收礼的规定更为严格。 比如加拿大皇家骑警“道德与诚实”手册明确规定,警员不得收受任何直接和间接的礼物,因为收受礼品、接受款待或其他好处“会影响警员在执行公务时的正确判断”。 即使在特殊情况下接受一些礼节性的小礼物,警员也须向上级汇报并上交礼品。 退役警员在收礼方面也有相关规定。 (赵青)
10月9日下午2:30,“聆听中国——尼亚加拉大瀑布大型中国音乐会”将在加拿大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Oakes Garden Theatre拉开帷幕。 作为中加建交35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中唯一的一场音乐会,该活动自筹备以来受到了中加两国政府、文艺界和国际友好人士的高度重视。 加拿大总理、安大略省省长、加拿大驻华大使都为这场盛况空前的音乐会亲笔题词致以热烈的祝贺。 在美丽壮观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前,自然界的美丽景观与人文艺术珠联璧合,用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音乐来庆祝中加建交三十五周年,堪称世界文化界的一大盛事。 这次演出由组织一年一度维也纳中国新春音乐会的班底作为主创人员,由率先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的中国广播交响乐团的艺术家们担纲本次音乐会。 著名青年指挥家彭家鹏现场执棒指挥。 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刘维维、女高音歌唱家万山红将联袂演唱世界著名的歌曲;青年琵琶演奏家石娟更将面对尼亚加拉大瀑布飞溅的水珠,“轻拢慢捻抹复挑”,演绎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精彩意境;著名钢琴演奏家孔祥东亦将在大瀑布前尽情叩击琴键,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届时,黄河的奔腾咆哮将与瀑布的飞鸣泼溅共同奏响中加友谊的颂歌。 音乐会现场还将借助中国联通CDMA 1X精品网络进行连线互动,让现场嘉宾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分享来自国内外政府、企业与友好团体组织的热情祝福,感受跨越国界的音乐魅力。 该音乐会将于2005年11月开始在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上海东方电视台、湖南电视台、湖北电视台、江苏电视台、辽宁电视台、江西电视台、陕西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及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协同全国卫星音乐广播协作网25家广播电台同步播出。 音乐会查询电话:416-292-9293 ext. 240 《舞动的北京》图片展10月8 – 14日多伦多市政厅举办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将于10月8日-14日在多伦多市政厅(CITY HALL, ROTUNDA)举办图片展《舞动的北京》。 《舞动的北京》将展出近80幅最新的图片,反映北京既古老又现代、既多元又生动的面貌。 届时欢迎多伦多的华人朋友们前去观看。 附录:聆听中国——尼亚加拉大瀑布大型中国音乐会 一、《中国序曲》 作 曲:董乐弦 二、《雀之灵》 《音画太阳鸟》选段 作 曲:赵季平 三、苏三组曲 作 曲:刘廷禹 四、《草原英雄小姐妹》琵琶协奏曲 演 奏:石 娟 1. 草原放牧…
由罗氏国际演艺公司所制作,于10月2日公演最后一场的《热鼓热舞》,已经正式被邀请竞选Dora Award的最佳音乐剧奖项,这是历来第一次有华人作品登上提名名单上。 罗启仁主持的罗氏国际演艺公司近年成功推出了舞台剧《天地七月情》、《兵马俑》等,而在《热鼓热舞》之前,先后在温哥华和多伦多上演了大型歌舞音乐剧《魅》。 凡是热爱戏剧的本地观众,一定不会对Dora Award这个奖项陌生。 这是多伦多戏剧界的大奖,在多伦多的演艺界,其重要程度就相当于电影界的奥斯卡。 Dora Award最早在1979年创立,20多年来,已经发展成为多伦多演艺界的年度盛事,主要为了嘉奖和鼓励多伦多地区优秀的新老艺术家。 这个活动由多伦多剧院联盟执行,以早期的多伦多剧院艺术家Dora Mavor Moore(1888至1979)命名,纪念她为多伦多地区剧院的演绎文化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 Dora被视为加拿大戏剧发展史上的贵妇人,早在1946年,Dora 就创建了新戏剧协会(NPS New Play Society)。 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加拿大的演艺事业,为了把加拿大戏剧推向专业化努力了一辈子。 当她创建NPS的时候,她已经是年近60的老人,并且还在继续着她演员、制作人的工作,同时还开课教授戏剧经验。 Dora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她的名字也因为她对本土文化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被人们所记住。 Dora Award现在分别对三种类型的制作进行评审:大制作,中型制作以及小型制作,以求达到奖项的公平性。 通常在这样的分类之后,再颁发具体的奖项:最佳音乐剧,最佳制作,最佳导演、演员、编舞、作曲、服装、灯光、舞台美术设计等。 这个活动的举办,对多伦多地区的本地文化发展起到了一个很重要的鼓励作用。 艺术家们也以能够获得Dora Award为荣。 加拿大华人众多,中文已经在加拿大成为大语种之一,在多伦多地区,很多华人都可以直接使用中文交流。 然而,中国文化和加拿大本土文化的互通交流,却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甚至有断裂的现象。 近年来,中国电影不断地走向国际化,参加各种奖项评选,在世界各地放映,也得到了全球华人的瞩目。 这次华人制作的作品能够登上本地文化的舞台,确实值得雀跃。 希望各界华人观众都能够来关注这次活动,支持中国文化的走动,为世界打开一个窗口,在不同种族文化中听到我们的声音。 希望继此之后,中国文化能够和主流文化结合,创造出属于加拿大华人的文化空间。
昨天,本网发表的留学生王磊同学的征文《]我们留学生,其实都是“流血生”!》引起了本网网友的高度关注,尤其是本征文的最后一段: “我们是一群留学生,也是一群流着血的孩子。 在没有人为我们包扎的时候,乞盼不要有人来偷袭我们;在没有人为我们擦干眼泪的时候,只希望它自己可以快快的风干;当天使在偷懒忘记点灯为我们照明的时候,希望我们的灵魂不要迷失方向。 ” 这段文字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对于其他留学生,这段文字是某种激励;对于许多新老移民,对这段文字也有许多感慨,至少我本人感慨良多:回想我本人在20来岁的时候在国内大学读书之时,懂个什么?每天教室、食堂宿舍三点来回跑,即谈不上快乐也没有什么痛苦,哪有这么多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起伏呢?现在的小留学生,处在这个时代、这个环境,应当说比我们移民所处的那个年代更加丰富多彩了:既多了许多机遇,也有了更多风险。 但愿这些在加拿大的小留学生们,能把握好自己的命运。 这篇征文也有不少评论,正面的、负面的都有:兼听则明。 为此,笔者特选录几则评论附后: 网友“lisi891”认为:加拿大是一个法制的社会,任何一个国家给本国居民优惠待遇,给外国居民相对高的收费,太正常了。 即便中国也是如此。 每一个留学生在办理签证的时候,相信应该提供财产证明,足够在加拿大生活。 既然办理留学签证,加拿大政府就认为国际学生应该有能力养活自己。 换句话说,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那就不要过来了。 我不是不同情留学生朋友,而是希望有些朋友明白:加拿大是一个按规矩办事情的社会。 什么样的身份承担什么样的权利和义务,太正常了。 至于是否能承担费用,完全应该自己负责,一切按规矩办事。 流血确实心痛,来之前应该想清楚。 但是至少不能到了以后抱怨加拿大社会,因为加拿大政府并没有欺骗。 网友“cn_yu”则认为移民应该对留学生多些理解,他在帖中写到:大家都是中国人,移民也好、留学生也好,只不过是不同的年龄段所具有的经历不同罢了。 留学生到这里读书,大多属于刚出家门就要直接面对陌生以及复杂的社会环境,缺少一个启蒙的过程。 对于不到20岁留学生大多都缺少心理准备,而移民属于过来人了,思想和心理比较成熟罢了。 试想一下,当初在你们那个年龄段时周围更多的是关切的目光还是无情的冷漠呢? 网友“wendy1103”的观点是:大家应该体会作者真实的意思。 我觉得这篇文章写的很好,真的很好。 我是一个快要拿到移民身份的人了,从留学生到移民,是很多学生都会经历的过程。 我觉得留学生中有到处乱花钱并且还造假,欺骗人的学生存在,但是大部分我相信是承担了太多的压力,来自经济的、学业的、心理的和父母期望的,所以无论移民也好,公民也好,请不要指责我们。 我们为了我们的梦想而出来,但是我们毕竟还小,来到一个不属于我们的国家,那些移民,你们再艰难,也有家人搀扶着走过。 而我们这些学生,只能把眼泪往心里流,对家里只能报喜不报忧。 现在很多移民是为了孩子来到加拿大,那么请设身处地的为我们想想:如果你的孩子有一天远离你前往千里之外的国度求学,你会拥有怎样的心态? 我也相信绝大部分的移民是善良的,因为你们有你们的艰难。 作者在文中说的只是有些移民欺骗留学生,而我们只是在呼吁,我们不求你们能帮助我们什么,也不求这个社会能给予我们和移民相同的权利,但是请将心比心的想想我们这群在外孤独的学生, 请不要再在言语上,金钱上欺骗我们,看不起我们。 我们毕竟还没有步入社会,我们毕竟还没有社会经验,而我们有的,只是国内父母的爱。 但来到这里,我们明白自己的目标,我们会慢慢学着长大,变的坚强,但这需要时间! 最后,本人作为51网站的编辑:真诚地希望我们这个网站不要成为留学生和移民互相谴责的是非之地,而是要成为大家互相帮助的一个精神家园,这正是我们开办这个网站的初衷。 事实上,我们移民都是从留学生这个年龄段走过来的。 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不应当是对留学生横加指责:此时此刻指责小留学生没钱就不该来加拿大之类的话语,是毫无意义的。 既然比我们小一个年轮的留学生来到了加拿大,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之下,而他们又处在这样的心境、这样的处境之下,我们作为他们的兄长,能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帮助?这才是我们移民们所需要做的事情。 (赵平波)
数月前发生在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简称“普华会”)内部的一场争执,并没有因矫海涛被开除出“普华会”,以及普华会原会长王培忠交班而结束。 从10月5日“普华会”召开的记者会获知,“普华会”已将矫海涛告上安省高级法庭。 据闻“普华会”的诉讼请求是,要求法庭判矫海涛赔偿15万元予普华会,以弥补他对“普华会”所造成的损失。 根据“普华会”介绍,其诉讼理由有二。 其一:在今年5月21日“普华会”第五届年会选举中落选的矫海涛,于会后第四天,到省政府注册公司处,将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的英文名称“North Chinese Community of Canada”擅自更改为会“Newcomer Community Service Center”,同时通过媒体和电子邮件向外界宣布,“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更名为“加拿大普通话公益服务联合”。 就此,“普华会”除及时纠正了矫海涛这种行为外,还于7月12日发出律师信,令矫海涛终止一切未经许可的活动。 其二:在今年9月18日,“普华会”获悉,矫海涛以“普华会”名义通知市政府,称“普华会”的地址、电话及联系人均已改换成他本人,然后据此将市政府批准拨给“普华会”用于“2005年第四届多伦多国际老人节”活动的专款1100元私自领走。 普华会”认为:矫海涛此举已给“普华会”造成了直接以及间接的伤害,因此,“普华会”通过律师周毅于9月28日将诉状递交安省高级法庭。 矫海涛与“普华会”谁是谁非,既然已争到法庭上,那么,一切只能让法律去解决。 从旁人角度看,笔者觉得这既是件好事,也是件不好事。 所谓好事,就是华人社团的矛盾,你说来我说去,最终积怨深重,没有结果,这不符合法理精神。 现在社团懂得通过法律解决问题,这是一种进步,值得赞赏。 所谓不是好事,笔者以为,这本来就不是件大事,完全用不着闹上法庭就可以解决掉。 华人团体之上,还有个“全加华人联合总会”。 虽然说“华联会”并非是“普华会”的行政上级,但既然“华联会”一直以华人社团的领头人自居,却连这样的矛盾都解决不了,那么,“华联会”还能做什么呢?吃饭团聚过新年领取功劳就高高在上,有矛盾就推得一干二净,模糊是非,装聋作哑,这样的领导,有什么能力领导社团,代表华裔民众? “普华会”与矫海涛的争执如今闹到法庭上,假如举证需要,拨款给“普华会”的市政府就要出庭,这样的结果将会令市政府产生这样的困扰,即中国人的协会,居然可以甲申请拨款,乙躲着甲去取款,然后甲乙争来争去,斗得天翻地覆直至打到法庭上,你说羞人不? 既然华人精英们都承认自己只是民众的仆人,宣称其所作所为是为华人社区,为民众,为所有华裔华人服务。 那么好吧,现在请仆人听主人一句命令:别闹了,回家吧。
现在,大家把留学生注上了一个新鲜的商标——流血生。 我个人觉得贴切极了。 我们在加拿大留学,同时也在流逝着我们的鲜血。 一些人有着“贫血”,一些人已经失血过多,但是我们依然在坚持着,挣扎着。 下面讲述几个我和我周边朋友的故事。 听来的,看来的,都是我亲身体会的。 这也许不能作为绝大部分留学生的代表,但事实上,这样的一群留学生实体确确实实的存在着。 一.钱包在流血 留学生的学费是公认的贵。 是本地学生或是移民的三倍左右。 当看到我所在的学校由本地学生打着:请降低学费之类大标语。 我的心微微地紧了一下。 作为我们这群留学生,降低学费何尝不是我们所渴望的呢?但是又有多大的可能性可以被实施呢?我们和他们学的是一样的知识,坐在一样的教室里,却交的是他们三倍的钱。 想想觉得有些可笑。 记得我去学校注册的时候。 当一个工作人员在指导如何交学费时,同时也显示了学费的价格。 先是本地学生的学费,四千多左右。 然后我就听到下面窃窃丝语个不停,有人开始问问题,比如,可不可以分期付款,可不可以贷款,为什么会涨的这么高之类的。 工作人员当时并没有做出解答,只是说,到最后会一次性回答。 然后问这里在坐的是否有留学生,当时,好像只有我和另一个男生举起手来。 不知道为什么,我当时并不觉得骄傲,甚至有一些胆怯,相信,他和我有着相似的心情,我们的手都举得没有什么力气。 然后,那个工作人员就把留学生的学费价格放映了出来。 此时的我俩,更像是动物园里的猩猩,被那些本地的学生和家长们看来看去。 我还听到我身后有人在讨论,“真不知道他们怎么想的,这么贵也来这边读”。 另一个人说,“你不知道,留学生都很有钱的”。 当时,我就只想笑。 我们有钱吗?我们身无分文。 这些是父母的血汗钱。 我们在这里没有合法的打工机会,很难找工作。 找到的也是黑工,相比之下,得到的工薪远远不能和我们付出的辛苦成比例。 我们真的很富有吗?也许你们的学费是你们打工挣出来的,你们可以说,你们挣的不多,所以很穷,但,那钱是你们自己的。 而我们呢?如果说,我们交的起学费就说我们有钱的话,那些钱从何而来,你们又了解多少呢? 正是因为学费贵的要命。 许多的留学生都会去打黑工。 想挣些零花钱,或是可以抵交房租之类的。 我也打过工。 本想着开学后,适应了再找份工打。 但是,我现在没有那个把握。 因为我想快快毕业,所以我选了不少课,我没有那个资本FAIL掉。 如果一门课不过关的话,那钱可能就是我在外面打PART…
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大陆新移民不清楚联邦政府提供的中文服务内容,更多比例的大陆新移民则从未参加过任何华人社团的活动。 这是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 (普华会 )昨天公布的一项调查的结果。 这项从去年 11 月至今年 1 月间举行的调查,受访为者为普华会在多伦多地区的约 300 名大陆新移民。 调查采用面谈、电话及电脑网路的方式进行。 受访者平均年龄为41 岁,其中 55%为女性,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占 75% 以上。 61% 的受访者表示,自己从未参加过任何华人社团,这方面的人士无明显男女差异。 至于参加华人社团的原因多种多样,依次为:喜欢多与华人接触、乐意为自己的同胞服务、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等,单纯为了打发时间或享受服务者只居少数。 对于华人社团应提供什么的服务时,大多数人选择“应提供社交场所”、“应为移民提供各种资讯”、“应举办各种讲座”及“应提供当地生活指南”等。 调查显示,约有一半受访者(51%)不知道联邦政府有中文的服务,而曾经使用过政府提供的中文服务者更不足 1/4 (23%)。 一半的受访者联邦政府现提供的中文服务“不足”,认为这类服务“良好”或“很好”者只有 10%。 在问及政府为讲普通话人士提供的服务状况时,受访者中有 75%认为“不足”。 负责此项调查的王培忠认为,由于这次调查不是基于完全随机抽样,结果必然存在一些偏差。 如平时不参加社团活动的人接受调查的可能性相应较小。
损人利己,损人利己,真真是损人利己。 阳光旅行社的某些职员,还有“宝翠”玉器店、“美诗”美容护理中心,无任何理由的,竟将当天出版的多伦多都市报、环球华报、中华导报、北美生活等160多份报纸,当作沙包,做于截雨水的‘大坝’。 不可思议,叫人痛心。 你们为什么不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把你们的棉被拿来做沙包、挡雨水。 如果,你们能这样做,人家还会给你们唱赞歌哩!真是丧尽天良,损人利己。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是报社编辑、记者的辛勤劳动,呕心沥血的成果。 你们有没有想过,这些是报社编辑、记者们,他们是不为名、不为利,不分白天和黑夜,不管天晴和下雨,东奔西跑、采访慰问,把国际的、国内的、省里的、市里的新闻、时事,每周及时地报道给广大读者。 他们是一片赤诚之心,无私无畏奉送给读者。 他们那种不辞辛苦、不为名利,为广大群众送知识的办报精神,多令人钦佩,受人爱戴。 那些任意糟蹋报纸的人,不感扪心有愧吗? 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住在多伦多真好,亦可说是真有福气。 每周都有那么多不收钱的报纸看。 而且每份报纸的内容丰富、多姿多彩。 特别是健康饮食方面的,有很多是帮助老年人的健康知识。 我是爱不释手,点滴不漏,看了又看,重要的还把它摘下来。 日复日,年复年,的确是对我们老年人的健康有较好的效果。 我有几位新移民来的朋友对我说:“多伦多真好”。 每周有这么多不要钱的报纸看,像我们这些新来的老人,经济欠佳,没钱买报纸,仍有这些不要钱的报纸看,真是太好了。 读了这些报纸,同样可以在这些报纸上面看到怎样找工,怎样面试,怎样培训,真像是百宝箱。 对老人来说,这些不收钱的报纸,是精神粮食,是健康指南,既丰富经验又增长知识。 我深深感谢这些不收钱的报社。 可“阳光旅行社”等的职员却把这样好的免费周报当沙包,拦截雨水,不可惜吗?你们应该受到良心的谴责。 事情已经发生了,希望“阳光旅行社”等单位的某些职员,拿出勇气来认错,向辛勤的办报单位,和广大读者,有一个讨人满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