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人》最近发表的一篇关于世界房价的报道指出,自从1997年房地产市场出现“牛市”以来,加拿大的物业价格上升了47%,这与同期世界其他国家——英国(154%)、澳洲(114%)和美国(73%)——的上涨水平相比,升幅绝对属于温和。 该数据无疑令那些持有“加拿大房屋价格水平较高”观点的人士重新审视加国的房地产市场。 根据澳洲联邦银行的统计数字,悉尼房价自2003年底开始到现在已下跌约15%;在英国,去年房价的升幅为19%,今年已明显降温,升幅仅为2%;美国的房屋销售额虽然仍在攀升,但7月房屋平均价格已经下跌超过7%。 这些数据表明,在国际市场上,房价攀升愈高,其下跌的风险也愈大。 就连以谨慎著称的美国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也表示,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少许泡沫”,“我们看不见全国性泡沫,但很难不察觉存在着许多地区性泡沫。 ” 而与世界其它地区相比,加拿大的房地产市场情况则有很大的不同。 以多伦多为例,本地平均房屋价格自1997年以来,每年只是以5.4%的幅度缓慢增长。 从这个角度分析,即使加拿大房地产市场会受国际大气候影响向下调整,但跌幅会远较其它国家缓和。 另外,世界各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势均与本国的利率走势密切相关,比如低息环境令通过贷款来购房置业的现象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很普遍。 然而,某些地区因此出现的非理性亢奋在加拿大却并未出现。 T.D银行经济师Carl Gomez认为,加拿大情况有别,民众的负担能力并未严重削弱,并未到达财力的尽头。 蒙特利尔银行助理首席经济师Paul Ferley指出,即使加拿大的利率水平再度走高,房屋开支负担能力仍然低于全国历史性纪录水平。 他认为,加国物业价格上升,主要是因为经济基础强劲。 “央行实行收紧金融政策,房屋价格当然会出现变化,市场调整在所难免。 比如在英国等地,国家实行的收缩信贷政策,对房地产市场的降温效果立竿见影,相信这里的情况也会大同小异。 ”他指出,英国政府为控制房地产市场过热,在2003年和2004年曾进行了一连串温和的加息行动,部分地区的房价也随之稳定下来,甚至有下降迹象。 加拿大央行本月早些时候曾加息1/4厘至2.75%,有分析人士普遍预期年底前仍会再度加息,幅度估计也是1/4厘。 值得那些购置物业进行投资的人士警惕的是,受低利率吸引而购买房子存在一定风险。 其实,不论是英、美、澳洲还是加拿大,央行在制订利息政策时最关注的便是房地产市场是否过热,是否应该通过收缩信贷来避免泡沫爆破、导致经济陷入衰退。 从上述数据和分析不难看出,加拿大的物业价格升幅明显较为温和,房地产市场调整在所难免,但应该不至于出现房价暴跌的情况。 不过,虽然加拿大房地产市场依旧稳健,但个别地区如温哥华、维多利亚的房地产市产市场显得过于炽热,需引起相关方面的重视。 (康凯)
本网编辑本周末与此文作者联系一直未果。 本照片由网友Y-toronto 提供。 ~~~~~~~~~~~~~~~~~ 自从今年六月“星岛日报”、“世界日报”和“明报”刊登我儿子取得加拿大东部十岁组高尔夫球冠军,将代表加拿大去美国参加国际少年高尔夫球邀请赛的消息后,认识我的朋友和球友,除了表示祝贺外就是问同样一个问题:您是怎样把儿子培养成高尔夫球冠军的?问者轻松,可我一时还难回答,要知道这答案凝聚着我这五年来所付出的心血、时间和金钱…… 在讲我的故事之前,我想声明一点,不是50加币的稿酬让我发表在“多咨处”网站上,而是我很喜欢这个栏目,让每个华人移民讲出自己在加国的经历、感受和故事。 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个感人的经历,给人启示与鼓舞,正是这种心灵的感应和冲动,我想讲出自己的故事,讲出自己的感受,也许会让您能在劳累一天的闲遐时,分享一下我的奋斗成果。 每个人出国都有自己的目的和想法,或是出国留学,或是打工挣钱,或是想换个活法,而我却是为了生个儿子去了美国。 在国内,“妈妈只生我一个”计划生育的口号到处可见,而我却认为“一个少了,三个多了,俩个正好”。 我已经有了一个女儿,为了躲避单位的处罚,带着即将生产的妻子来到了美国,一个月后生下儿子,即成了美国公民,但我们从没有让他为美国争光,而是从小教育他是一个中国人,学中文字,为中国人争光。 我想这也许是我们华人的共性。 五岁开始每天练球 我们一家于1996年从美国移民到加拿大,纯属为了身份,不想久留。 没想到来了以后,被优美的环境和多元化的和谐所吸引。 因此,生意之余,就融入到绿色的高尔夫球场上,迷上了打高尔夫球。 当我儿子五岁时,我就带他去练球。 他模仿挥杆动作有模有样,于是我为他买了一套儿童杆,准备为他请教练,可教练说要等到八岁才教。 我就不信,于是决定自己教,开始了我的教练经历。 生儿子容易,教育儿子难。 更何况在这种“任其发展”的自由国家里,我是冒着被警察抓,也要按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去要求他。 好在他明白我的“凶”,是为了他将来的好。 为了教好儿子,我边学边教,去图书馆借资料、录像带和高尔夫名人的自传,琢磨好有了感觉才去教儿子。 每天要求他在上学期间练球三小时以上,假期八小时以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儿子的球技也不断地提高。 他对高尔夫球的悟性很好,不但挥杆姿态好,节奏好,而且其神韵与现世界排名第一的老虎伍兹(TIGER WOODS)十分相象。 在练球场上,常常有人叫他:”Little Tiger”,经常有人站在旁边看他练球,模仿他的姿势。 第一次参加正规比赛 我一直认为他打球还不行,还需要多练,从不让他参加任何比赛,闭门练了三年。 当他八岁时,练球场上几个朋友都劝我让他去比赛,说他已经打得很好了,可以以赛代练,对他会有很大的提高。 于是,在2003年的夏天,我麻着胆子给他报了名,参加CJGA(加拿大少年儿童高尔夫球协会)组织的赛事。 我记得他的第一场比赛是在安省的西边,名叫“Beaverdale Golf Club”的球场。 那一天,阳光明媚,绿草微风,小河荡漾,美极了,可我们全家,包括他的姐姐都来为他鼓劲,心里可紧张了,无心去观赏这大自然的美丽,生怕我儿子丢丑。 我们总认为白人的小孩都打得很好,因为高尔夫球历来是白人玩的,不知道我儿子水平差多远。 比赛开始了,轮到我儿子开球了,我的心都跳出来了。 虽说我在赛前曾鼓励我儿子不要怕,输了不要紧,第一次嘛,可我比儿子还紧张。 他倒没事一样,赛前找小朋友聊天戏玩,开球时,他学专业球员一样,不急不慢,试挥几下杆,看了看方向和风向,很完美地把球打到理想的位置。…
加拿大的清晨是从咖啡香气里醒来的。 清晨7点,一杯过滤壶煮的研磨过的家制咖啡,一张投递到家门口的报纸,很多加拿大人的一天就开始了。 穿着睡衣,趿着拖鞋在厨房里喝咖啡,这是传统中产阶级形象。 而现代都市的摩天大楼,则是被办公楼间咖啡店里浓浓的香气和长长的队伍闹醒。 咖啡店里的咖啡风味要比家制的多,重要的也不是家制瓷咖啡杯和店卖纸咖啡杯的区别,而是和同事朋友在一起排队闲聊的时间。 昏昏欲睡的午后,是咖啡店的另一个高峰时间。 下午的阳光里,一杯咖啡、一块下午茶点心,与朋友或谈心或闲坐,那便是一天里最温馨的时光了。 若选在这个时候,客户与客户间,老板和下属之间,隔了一张小小的咖啡桌晤谈,一杯咖啡在手,便有了融融的轻松友好。 上一次,公司的内部网进行民意调查,问人们一天究竟要喝多少杯咖啡。 回答说每天喝3杯或3杯以上的人竟高达24%,回答说喝1~2杯咖啡的则有43%,清晨一杯咖啡,下午一杯咖啡,这已是最典型的加拿大上班族的生活。 我所在的办公楼有四家咖啡店,Starbucks(星巴克),SecondCup(第二杯),TimHortons,SeattleCoffee。 门口总排着队,店员手忙脚乱,而等待的人群永远神闲气定。 TimHortons的门口永远排着最长的队伍,因为它的咖啡最价廉物美,在星巴克卖到$1.65的中杯咖啡在它那里只卖$1.00,再配上它的特色麦圈,很多加拿大人把它当作最简单的早餐。 这家由加拿大著名冰球运动员创建并命名的麦圈店,从乡村到城市,20年来深受人们喜爱,全因它的口味最接近家制咖啡,没有那么多时髦的添加香料,而麦圈又做得甘美实惠。 因TimHortons的店面零售额在加拿大范围内打败麦当劳连锁快餐店,故有“咖啡麦圈打败麦当劳汉堡”之说,由此亦可见加拿大人对咖啡的喜爱。 而排名第二的加拿大咖啡连锁店SecondCup,也在加拿大咖啡爱好者的支持下创下商业奇迹,它们号称是全球范围内惟一可以和星巴克绿色咖啡豆抗衡的咖啡店。 虽然它的经营模式和咖啡样式都像星巴克翻版,可它经营得更加灵活。 星期一到星期五每天都有不同口味的特价咖啡,店面设计和店员们的服务则更和蔼可亲,比星巴克昂贵的招牌和过于程式化的服务,让人凭添了很多好感。 观察咖啡店的顾客也是件有趣的事,那几乎是市场营销学的现实模板。 比如星巴克咖啡店里的美女帅哥最多,男士西装革履头发整齐,女士淡妆套裙从头到脚一丝不苟。 市中心银行家大厦一楼的星巴克,据说是本市美女俊男最集中的地方,因为那里集中了各大银行的分析师、顾问师———他们的职业最讲究外形。 而以物美价廉闻名的麦圈店TimHortons门口的顾客永远最多,他们往往衣着随意些,年龄段也偏大,更像是母亲和父亲的咖啡店。 而2ndCup的人群则介于这两者之间,似乎讲究的是时间与咖啡品质的调和。 看一个人,看他在哪家店喝咖啡就知道他的生活状况。 在学校读书时,我和大部分中国人一样对咖啡有种排斥感。 等到了一家大公司工作以后,才发现喝咖啡是一种西方文化,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团队工作文化。 在工作沉闷的上午10点钟左右,和同事去喝一杯咖啡,不但是一种放松更是有最亲切的交流。 说说家里淘气的孩子,讲讲刚看过的电影,或者对布什先生、马丁先生的政见交流一下意见。 短短的咖啡时间,同事间闲聊时的交流沟通比发3个月的公务电子邮件都更有效和直接。 等我学会了每天早上一杯咖啡,也就学会了加拿大式的“咖啡闲聊”。 当然,也有人说咖啡桌是“办公室政治”的分战场,所有在拥挤的办公室不适合说的话都可以拿到咖啡店里去谈。 据说,上次有位同事因工资问题,差点儿把一杯咖啡泼到对面的老板身上。 当然咖啡店人多眼杂,这种咖啡桌上的拳头马上成了办公室飞传的八卦。 无论是战场还是谈判桌,我工作中的朋友全是“咖啡朋友”。 若干同事老友,不在一个部门工作了,想起来拨一个电话:嗨,我们喝杯咖啡吧,于是,往昔的友情就聚在最常去的咖啡店门口等你。 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君子之交始于咖啡。 (兰格格 )
51编辑注:此文是作者“草儿”的投诉来函,她曾给本网征文投稿了多篇文章。 此文的原标题为“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我们的同胞?”鉴于本网编辑认为原文标题似乎过于笼统,所以改成了以上标题。 此改动未与作者商议,特此说明。 ~~~~~~~~~~~~~~~~~~~~ 很偶然地知道多咨处网站在征文,想想自己到加拿大已经四年了,其间经历了风风雨雨,个中滋味真是一言难尽。 如果能够借多咨处这个平台写出来,让大家和我一起分享其中的甜酸苦辣,也不失为一件好事。 于是,在下了班,作完自己的功课之后,我翻出以前的日记和老照片,坐在电脑前,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记录下自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我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做草儿,因为我是一个非常非常普通的女人,我写的都是生活当中最最普通不过的小事,就像是一株小草,除了顽强的生命力之外,没有惊人的美丽,没有诱人的花香,平凡至极。 我写了到加拿大以后怎样学会做饭;我写了到加拿大的头一年怎样帮助女儿尽快提高英语水平,融入学校生活;我写了在加拿大怎样据理力争维护自己的应得利益;我写了我的洋妹夫的单纯可爱和纯朴厚道;我写了我和妹妹在加拿大怎样得到别人的热心相助。 不是为钱,我只是想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如果有人能够从中得到些启示,我就心满意足了,我想这应该也是多咨处网站发起这次征文活动的初衷吧。 我的文章先后在网上贴了出来,有两篇还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有许多朋友发了帖子对我的文章做了评论,不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大多数人都是态度客观,言辞恳切。 然而在我仔细阅读了小部分帖子之后,我有一点迷惑。 再看看其他一些征文发表后的跟贴,我觉得有些话不得不说。 我清清楚楚地知道如果这篇文章在网上贴出来的话我一定会再次挨骂,但是这些话如鲠在喉,不说不行。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善良的民族,这是从小我就被告知的一件事,我也始终是这样认为的,然而这些贴子中令我最震惊的地方恰恰就是某些人的不善良。 在写我的洋妹夫的那篇文章发表后有许多人跟贴,虽然我的这篇文章绝对没有虚构的成分,但是有朋友断言我的文章是编的,对此我不生气,毕竟人家是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或者观点,但是有些人的帖子我就不明白了,比如有人就恶狠狠地说:“你妹妹的日子好过不了,你当心吧。 ” 我想不明白这些人是出于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我们都是普通的中国人,没有想过要过什么大富大贵的日子,只想简简单单平平静静地过好每一天,没有妨碍任何人也不会伤害到任何人。 象所有飘洋过海到了加拿大的华人一样,我们无非也是为了寻求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大家都很不容易,为什么我们不能真心地祝福一下彼此呢?或者不必祝福但是最起码不要诅咒啊,我不知道如果我妹妹的日子真的不好过的话,有谁会从中得到些什么好处吗?当然我知道祝福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最起码会让我们大家感到些许温暖,尤其是当这祝福来自同胞的时候,为什么不呢?为什么要如此恶毒地对待自己的同胞呢?做人为什么不能厚道一些呢? 还有人说我爱上我妹夫了,我不知道你从哪里得出的如此结论,但是我倒是因此明白了什么叫无中生有。 原来在国内的时候我所在的公司风气很正,大家从来没有婆婆妈妈,东家长西家短地议论别人私事的习惯,所以我对很多人所说的人言可畏、扑风捉影以及长舌妇之类的事情不甚了了,没想到到了加拿大以后,我的同胞帮我补上了这一课。 谢谢。 以上这些贴子虽然内容让我接受不了,毕竟还没有什么脏话,在我的另一篇文章《在加拿大生活,我小事大事都要据理力争》发表后,一个叫做upupspeed的人的帖子就更让我吃惊了。 在不到七百字的短短一篇贴子中,国骂三字经竟然就出现了四次!其他的污言秽语也不少,整个一个地痞流氓形象。 我一直以为多咨处是一个面向新移民的网站,既然是新移民,网友们应该都是一些或多或少地受过教育的人,我没有想到竟然还会有这么不知廉耻的人。 更让我震惊的是他竟然还把他非法雇用留学生的事情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地讲出来,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违法的吗?我据理力争毕竟争的还是我应得的东西,你这样算什么?这种无赖人渣的所作所为真把中国人的脸丢尽了! 我们大家在生活中一定遇到过这种形象:衣衫不整的妇人双手叉腰地站在当街破口大骂,一串串的污言秽语豪无顾忌地冲口而出。 没有人会喜欢这种人,可是读了有些贴子以后,有些人就是给我留下这种感觉,只不过是骂大街的泼妇换了个地方,换了种方式,却同样的恶心,同样的粗俗。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蒋昌建这个名字?他是当年大学生辩论赛中复旦大学代表队的一辩,我在这里提到他不是因为他的论据多么的充分,辩词多么的精彩,而是因为不管辩论多么的激烈,他都不会忘记在发言的最后说一声“谢谢对方辩友”,在整个辩论过程中显得他不但有理有据,而且有礼有节。 我不反对大家在网上就某个问题进行争论,但是在争论的时候请保持最起码的礼貌,请注意你自己的身份,请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我拉拉杂杂地写了这么多,目的无非一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善待彼此,要宽容客观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单单是中国人,要真诚地爱人,让世界充满爱。 我们在海外的华人历经千辛万苦不过是要得到一种我们心目中理想的生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流过汗,流过泪,可能有的人甚至流过血,也就因为大家都不容易,所以我们才更应该团结起来,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不要窝里斗,树立起海外华人的崭新形象,让全世界都对华人刮目相看。 我满怀希望地等待那一天! (草儿) 附录:本文作者最近在本网发表的三篇文章: 我和我妹妹遇到“洋雷锋”的几次经历http://www.51.ca/news/shownews.php?s=&sitenewsid=19877 我妹妹嫁的这位洋人帅小伙子:有点愣http://www.51.ca/news/shownews.php?s=&sitenewsid=19860 在加拿大生活,我小事大事都据理力争http://www.51.ca/news/shownews.php?s=&sitenewsid=19824
如果不出国,连做梦我都不会想到自己竟胆大包天,一个月内炒了三位老板的尤鱼。 把经历告诉国内的朋友,有人以为我疯了,有人以为我在讲故事!现在,自己已经是半老不嫩的移民了,忆起当年的事情,虽觉心酸,却也回味无穷。 落地多伦多的第一个星期,就猛打电话练习口语。 随便找个公司有事没事,拿起电话就与对方贫聊,直到别人实在挺不住了,收线,找另一家接着打!第二个星期开始买星岛日报,找工作。 自己是学英语专业的,没有一技之长,只好找些营业员啦,办公室文员之类的工作。 而这样的小工作在多伦多遍地皆是。 所以,面试机会很快就接踵而至了。 第一次是去一个外贸公司,他们招聘文员,非常顺利地通过了面试,第二天就高高兴兴的上班去了。 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古怪的文员了——叠床单!从早上八点开始到下午四点,站着,不停地叠。 尽管中途有两次十五分钟的休息,但还是被折腾得半死不活——腰酸背疼脚痛手麻头胀眼花!晚上回到家,趴在床上就是起不来了。 老公问,“不是去当文员的吗,怎么累成这样?!”把实情告诉他后,气愤地说,“明天别去了,我这就打电话,把老板给你炒了。 ”“别!”我双手护着腰,坐了起来,“也许人家是要考验考验我哪,先干两天再说吧。 ”第二天,在腰上贴上两帖从国内带来的伤湿膏,又准时去当我的“文员”去了。 第一次休息时间,老板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我心中大喜,以为不用再叠床单了。 谁知进得门去,老板大人却阴沉着脸,毫不客气地说,“我不管你在国内是干什么的,到了这就得认认真真从头来,叠床单时请不要把身体靠到桌子上去,那样会影响速度。 你可以出去了。 ”我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轰出来了。 什么话!我一没偷懒,二没比别人少叠,凭什么这样对我说话!坐在休息室内,越想越气。 站起来径直朝老板办公室走去,“老板,我知道我是新移民,当然要从头再来,但绝不是从叠床单开始,你可以再招人去了!”说完,提着午餐,昂首撤退了。 第二次是去一个很大的鞋子专卖店应聘营业员。 又是很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也是第二天去试工,不给工钱。 店内只有夫妻两人,都躲在商店最里面的一个小房子里玩电脑。 我一个人把商店上上下下收拾得整整齐齐,来顾客时我招待,要收钱时就拉响柜台的铃,夫妻二人才会出来一个。 到下班时,老板娘说我表现不错,约我下个星期一开始正式上班。 万万没想到我的下场与第一份工作一样!而且更惨!星期一,我一出现,女老板就叫我清空我装午餐的背包。 放进了四大捆广告,足有二三十斤重。 二话没说就让我上了她的车,在车上才告诉我,我的工作在天气好的情况下是到外边发广告,天气不好时才在店里帮忙!一边开车一边让我记住回来的路线。 不容我多说,把我放在一个巨大的停车场,自己一溜烟地跑了。 我背着那袋沉重的广告,手足无措,愕然地站在停车场边,哭了。 这些人怎么都这样!”我放下背包,无力地坐到路边的草地上,一任泪水横流。 哭够了,站起来——广告终究是要发掉的,我可没力气把它们背回商店里去。 于是,飞快地把广告一张一张地夹到车子的雨刮下面去。 刚干了一会儿,停车场就有管理人员出来干涉,不让我在那里派广告了。 只好沿路分派,见车就冲过去,夹上一张飞快就跑。 当我远远的能够看到商店时,已经饿得走不动了。 背着剩下的一捆广告,一腐一拐地回到商店,老板娘眉开眼笑:“哟,挺快的嘛。 快吃了午餐,我们往另一个方向去。 ”“不了,”我坚决地说,“我们结帐吧。 ”拿了钱,已顾不得饥饿了,跳上公共汽车,直奔家中,蒙头大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