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密西沙加社区介绍之ERINMILLS

在密市西部有一个家喻户晓的社区ERINMILLS,地理位置南起DUNDAS ,北到403,东起ERINMILLS PARKWAY,西到WINSTON CHURCHILL.近几年随着新屋的建设,大ERINMILLS 已经扩大到北至THOMAS 一带. 提到这个无人不知的社区,就不禁对这里环境的赞叹.从地图上可以看到,这个社区的绿地公园之多在密市也是首屈一指的.如果你有时间在这里驻足,你会发现很多的行走小路贯穿于社区的茂密树林之间,成为居民健身散步的好去处. 购物也是非常的方便,位于ERINMILLS PARKWAY 和BURNHAMTHORP 交界处的SOUTH COMMON MALL 有WAL-MART,NO-FRILLS,位于EGLINTON 和ERINMILLS PARKWAY交界的ERIN MILLS TOWN CENTRE 更汇聚了众多大小商家,成为密市西部的购物中心. 社区的交通四通八达,在SOUTH COMMON MALL 有汽车总站,连接 OAKVILL, SQ ONE , 和地铁,非常方便.到403,QEW 等高速公路也就是几分钟,所以无论你工作在密市,还是附近地区如BRAMPTON,OAKVILL ,都很方便. 还有就是我们华人非常重视教育,学校是我们要考虑的重要因素.那么这里的学校如何呢? 非常好.您可以亲自去了解,小学CREDIT VALLEY,SAWMILL VALLEY,中学ERINMILLS,THOMAS,高中 JOHN FRASER,ERINDALE各个叫的响.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多伦多大学的分校就坐落在靠近这个社区的MISSISSAUGA ROAD 上,很多的学生也都选择住在这个社区. 最后再看这里的住房情况.社区南部房龄长,30年左右,有TONWHOUSE,半独立和小的独立房,但是院子大,绿地多,房价相对较低.EGLINTON…

这次我上了法庭,却是一场欢喜的结局

我家车子本身,都是乏善可陈的大路货。 可以说事的,是车子周围。 我以前说过个考驾照的故事,有人评论不好,说我误导新移民。 好,这次我想以自嘲的口吻,说个矫枉过正的真理:别犯错误,犯了错误要尽力保护自己。 警察和法庭,我在加拿大和这两项国家机器打过交道。 明白人一看就知道:开车违反交通规则,被警察抓到,不服,上法庭理论。 这个故事开始平淡,结尾不是能拍成电视剧的正义凛然大团圆,却有点戏剧性。 事出有因:路滑闯黄灯,被警察逮个正着 那年一月,沉闷紧张的早晨。 我开着七人座的“万”,一如既往汇入了上班高峰的“交通酱”里。 我要先把俩孩子送到私人托儿所,再赶着去上班。 人们从圣诞节“年盹”里歇过来,正是鼓足干劲挣钱养家的季节。 前几天刚来过一场暴风雪,积雪被认真地推到道旁,路上认真地洒了盐。 小雪不断地下,被盐融化着,过了夜又结成黑冰。 路和铅灰色的天空就像人的心情:有点抑郁,又不得不向前奔着。 我老马识途地经过那个主要干道口换到左转线。 左转的车少,路上有些积下的新雪。 这时黄灯亮起,是过还是不过,G2驾照初出茅庐的我经验尚少,又怕急刹车打滑失控,糊里糊涂慢慢吞吞地闯了过去。 车尾还没过白线,交通灯就变红了。 转到另一条路上时,对面的车已在蠢蠢欲动。 我心里还觉着,自己挺及时地抢了点时间。 走上正轨不到三秒钟,就见后视镜里警车紧盯,警灯忽闪,警笛倒是没刺耳作响,我后来想可能是警察怕吓着孩子。 心虚的我就觉着这警车是冲我来的,急忙按学来的紧急停车技巧,打上右转灯,停在民房前的一丁点公共用地上,再忽闪起紧急灯。 还好,没挡着哪家的车道。 警车紧跟着停在我车后。 我早早地摇下车窗,寒风里等着警察同志上前问话。 后视镜里见他盯着车里的计算机,肯定是在查我的“底”。 查得差不多了,慢条斯理地走到我的车前。 我一看,哟,这不是才见过的帅哥AS嘛。 几天前,我一家人开着这辆车晚间出门,停在红灯前正正常常,被后来的一辆车走神撞了。 当时未见大碍,各奔东西。 后来有经验的朋友说还是报警的好。 打电话把警察叫到家中看车,老公回答询问,我抱着孩子一旁搭讪。 那警察留下了他的警号和姓名缩写AS。 我刚想说“很高兴又见到你”,这厮这时侯全然把我忘记了,显然也没记住我的车和我的孩子的模样,温文尔雅而话里带刺地说:“女士,我观察到你刚才没在红灯前停下,你带着两个孩子这么做是很危险的,请出示你的驾照,车主证,和保险公司粉色纸条。 ”我手忙脚乱钱包里掏出一大堆交给他,他没脾气地拣了所需,记录在案。 然后撕下交通罚单一张,就是北美华人常说的告票,上书:未在红灯前停车,违反高速公路法规HTA-144(18),罚款总计190刀。 落款警官AS。 东西全部递给我,AS不紧不慢地又警告两句:“你有可能被记录两点过失,你可以到指定地点缴罚款,也可以上法庭申辩,请谨慎驾驶,祝你一天愉快。 ”不到三秒钟就消失在视野外,撇下我像个哑巴似地目瞪口呆着。…

我的购房经:来加七年购房五处(下)

上期跟大家介绍了我前三次买房的经历,后两次买房这期给大家说说——不过,看后,不要笑我虎头蛇尾,真的是上次说得多了点儿,搞得这次没什么可说的了,哈哈。 不过,我倒是把我五次买房积攒来的买房经给大家攒了攒,希望对朋友们能有点儿帮助。 第四次买房为乐子 第三次买房让我和老婆买出了乐趣:参观Open house成了我们周末活动的一部分。 无论是百万元的豪宅,还是10来万的镇屋,都能看出乐趣来。 不过,我们通常只看旧房,因为和如同制式般的新房不同,每一个旧房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无论是房子的结构还是装饰装修,庭院设计,院落景观……但,这样看的结果是……我们又下了第四个房子的offer! 这时候第三个房子居住还不到半年!在这里能住多久?谁知道! 第五次买房再为票子 和第二次买房时以解决开销为目的不同,第五次买房的我已经把眼光放在了投资上。 加拿大房地产市场一直处于升温状态,买房子不失为一个良好的投资手段。 如果投资决策明智的话,收益可是大大的。 这买房投资里面的说道可不少,户型,位置,价位,装修,交通等等,以后我会找机会给朋友们慢慢说。 当然,你们也可以没事儿多看看《地产周刊》,哈哈。 来加拿大七年,买了五处房子,我,成了一位不折不扣的Handyman! DIYer! 无论是室内粉饰,墙面地板,还是室外工程,……我发现这双敲键盘的手干起泥巴活一点儿也不含糊。 啊哈!终于找到打发加拿大无聊时光的好方法! 得,闲话少扯,赶紧把我的买房经验给大家掏出来吧。 买房经验谈 买个什么样的房子? 很多人买房前不知道自己该买什么样的房子,独立屋,半独立屋,还是镇屋?公寓,还是Condo? 要回答这个大问题,先要问自己几个小问题: 第一,你喜不喜欢户外生活? 很多华人朋友买房,买的是室内的面积,追求所谓的“豪宅”!其实,真正的豪宅并不仅仅是面积取胜。 虽然加拿大的冬季很长,有限的夏日更加体现了后院的重要性:试想一下,夏日习习凉风,在后院的平台上拥着老婆,品着香茗,数着星星……OK, OK, 再想想,和儿子们踢踢足球,摔摔跤,打打滚,踩踩雪…… 第二,你愿意自己做一些手工的工作吗? 对付加拿大无聊的生活,如何让自己忙起来?你的乐趣可以在电视机前得到满足(如果你不怕腰围猪腩与日俱增),亦可以在屋内屋外,敲敲打打中得以实现。 制定一个有步骤的计划:给墙体粉饰一个亮丽的色彩;装修地下室;在后院修一个平台;给孩子们建个树屋……当然,还可以修个Hottub, 没事儿和老婆一起泡泡…… 第三,你是不是更喜欢相对保留更多的隐私?是喜欢那种房子紧挨着房子的半独立屋,镇屋,还是绿树丛丛,有和邻居老死不相往来的相对隐私感的独立房?或者胆子比较小,就是喜欢住在大楼里? 第四,位置!你喜欢都市生活还是乡村生活?开车对你是不是问题? 第五,价格。 太贵,压力太大,便宜的又不满意。 难啊!不过,买房的价格一定要物有所值,这样,即使住着住着不满意了(像我这样的),再转手也能卖个合适的价钱。 这几个问题回答了,就大致有了自己未来房屋的图形啦。 按图去找,准没错儿。 买房要不要找Agent?…

旅加作家曾晓文用小说讲述移民沧桑

旅加作家曾晓文首部长篇小说“梦断德克萨斯”最近在中国“小说月报”和北美“世界日报”同步发表。 曾晓文获得南开大学文学硕士、美国SYRACUSE大学电信与网络管理硕士,曾旅居美国九年,2003年移民加拿大,担任过编辑和系统分析员,现在多伦多从事建筑业项目管理工作,任加拿大中国笔会副会长。 自1991年起,曾晓文在海内外主要中文报刊发表百余篇小说、散文、诗歌,作品被收入“一代飞鸿”、“西方月亮”、“叛逆玫瑰”、“枫情万种”、“留学生小说选”等多种小说集、散文集,她的短篇小说“网人”获第八届《中央日报》文学奖(1996)、短篇小说“旋转的硬币”获第26届联合报系文学奖(2004)。 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梦断德克萨斯”故事发生在南德克萨斯的维卡市。 女主人公舒嘉雯和男友阿瑞,与人合股开了一家大型自助餐馆,就在举行隆重开业典礼的当天,却被移民局特工以“有意雇佣、窝藏非法移民”的罪名逮捕,双双锒铛入狱。 他们并不知道三名员工没有合法身份,所以再三替自己辩护,可终究没能避免被送上法庭的命运。 在“自杀监视室”里,嘉雯的身体和精神处于崩溃的边缘,但求生的意志、亲情爱情使她拒绝了死神的邀请。 她回忆起自己在美国八年的生活,从第一天打工,到第一次赌博;从婚姻中的冷战,到与“打工仔”阿瑞之间迸发出患难与共的激情;从听第一节英文课,到拿到美国著名大学的硕士学位;从找到第一份在IT公司的工作,到第一次辛苦奔波地创业,最后发现她追逐的美国梦,已经无法挽回地凋零破碎了。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她被手铐、脚镣锁着,被监视、被喝斥,被一回回送上法庭,又被一次次押进监狱;不断地拍照、按手印、体检,接受精神状况调查。 她叫喊、诅咒、微笑、哭泣、恳求、辩解,体验了千情万绪。 当她终于被无罪释放,她又失去了生意、住处和汽车,为给阿瑞聘请律师而变卖了最后一点家当。 她渴望逃避一直困扰自己的噩梦,在阿瑞出狱后决定搬到加拿大,从此等待他们的是更漫长的离别。

关注人头税案:谁可以代表我们说话?

近20年来,华人社区一直都在前仆后继地争取,要求加拿大联邦政府就加国历史上针对华人的人头税和排华法,做正式的官方道歉,和必要的经济赔偿。 随着2005年8月13日,全加华人联会(NCCC,National Congress of Chinese Canadians)与加拿大联邦政府代表在多伦多,就商讨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的解决方案举行正式会谈,加拿大华人要求加拿大联邦政府就加拿大历史上对华人所采取的不公平的税收和法案道歉的日子已经不远。 资料显示,全加华人联会向政府提出解决方案主要有三点:一是全加华人联会正式提出设立基金,该基金将由华人社区自己管理,旨在表扬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通过教育,促进种族和谐; 二是要求联邦政府拨款1250万元作为基金之用;三是要求联邦政府正式在国会内,由总理宣布人头税与排华法案是对华人的歧视,承认错误,并保证此类歧视以后不再发生。 这个耗费加拿大纳税人1250万公款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给华人社区带来欣喜,相反,却在华人社区引起轩然大波。 各大新闻媒体称之为“引起激辩”,辩论的另一方,主要是全加华人协进会(CCNC,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即平权会)。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激辩?我们应该面对什么?我们应该放弃什么?我们应该争取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一切还须回到历史的起点。 这个国家,这条铁路 加拿大人一直引为自豪的枫叶国旗,其设计意念是被加拿大的大小传媒至今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名言:“从海岸到海岸(from coast to coast)”。 意指加拿大的地大物博,从大西洋东海岸,一直延伸到太平洋的西海岸。 要保住这样一直以来引为自豪的加拿大建国立国理想,横穿从海岸到海岸的整个加拿大国土的太平洋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功高居伟。 美国在1869年完成了横贯全国东西海岸的太平洋铁路,当时“天高皇帝远”的加拿大西岸英属哥伦比亚省(British Columbia),“有奶便是娘”,多次表示要脱离加拿大联邦,加入美国。 他们提出的留在加拿大联邦内的条件,就是要求联邦政府,也修建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 要修建这条可以称得上是加拿大保国之本的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加拿大联邦政府和属下铁路建设公司,在1881至1885年间引进的近10,000修建铁路的华工,功高居伟。 1989年9月24日,在多伦多原天虹体育场西门外,聚集几百名中外人士,举行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碑揭幕典礼。 2005年,为庆贺这条铁路贯通120周年,加拿大皇家铸币厂特别专门发行了“2005年铁路华工纪念币”套装,以作永久纪念。 藉此表扬当年参与铁路工程的华人所作的贡献和牺牲。 所以,现在有一个说法,也是全加拿大社会的共识吧:没有华人铁路筑路工人,就没有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没有太平洋铁路,就没有加拿大联邦。 卸磨杀驴,过河拆桥 1885年11月7日加拿大举国欢腾,庆祝连贯东西两岸的铁路打下最后一口枕木道轨铁钉。 铁路完工了,功高居伟的华人修路工人,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居功而荣。 绝大多数离乡背井的华人铁路修路工人,来自中国气候温暖的广东省台山、新会、开平、思平几个县(旧称“广东四邑”)。 在贯穿落基山脉的最险峻加西路段,沉重手工劳作和严寒恶劣天气双重压迫,令4000多华工同伴客死异乡,这就是“每一英里的铁路路基,就埋葬一个华工英魂”的说法。 而幸存到铁路完工的铁路华工,可有份参与铁路贯通的盛大典礼?旁观欢呼庆贺的庆典,可有一种死里逃生的辛酸感觉? 铁路工程的完成令加西省份留在加拿大联邦中,保住了这个新生的年轻国家,却遇到空前的经济萧条。 失去筑路工作的华工们,这次面临的,不仅仅是严寒的恶劣天气和繁重劳累的肩挑背扛,而是加拿大历史上最赤裸裸的种族歧视,明目张胆,光天化日之下,居然冠冕堂皇地国会立法,通过了臭名昭著的一系列只针对华人的法案:…

全加华联的代表性以及陈丙丁先生很忙

这个题目好像有点乱七八糟,我就从头讲起吧。 这些天,华人社区谈论频率最高的事情,就是全加华人联会与加拿大联邦政府就商讨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 据报导,联邦政府将会在新的财政预算案中拨出2500万元用于反种族歧视,该项款将给历史上曾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华裔、意大利裔、德裔、印裔、犹太裔和乌克兰裔6个社区作教育之用。 代表华人社区的“全加华联”认为,联邦政府此举是正视和处理“人头税”问题的开始。 全加华联”执行主席陈丙丁先生发表谈话表示:“联邦政府认识到解决这些平反问题,有助于促进加拿大人民间的相互了解。 ” 但从1984年就展开要联邦政府道歉和平反的全加华人协进会(即平权会)则不接受全加华联这种高调的看法。 “平权会”强调不能将这笔拨款视作是联邦政府向“人头税”及排华法案的受害者道歉与平反的举动。 假若代表大部分“人头税”及排华法案受害者的“平权会”被排斥在与政府所达成协议的谈判过程外,而且,联邦政府没有就历史上全加拿大社会曾经公开歧视某个单一种族或单一国籍不公不义的行为作正式官方的道歉,一切的协议都是没有意义的。 现在的情况是:联邦政府撇开了多把声音,只选择“全加华联”这一把声音对话。 政府这么做的理由是,成立于1991年,由全国280个华人社团组成的“全加华联”,是华人社区的代表。 由此,关于要求加拿大联邦政府向“人头税”及排华法案的受害者道歉与平反的问题,又引出了另外两个问题。 其一是“全加华联”是不是已获得了“人头税”及排华法案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其二是“全加华联”是否获得数十万华人的认可,是他们的代表? 对于第一个问题,如果“平权会”真的是“人头税”及排华法案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代表,那么“全加华联”在与政府商谈时,理应邀请“平权会”参加。 就算政府不强调这样做,“全加华联”也应该坚持这样做。 因为,毕竟谈判双方讲的是“人头税”与排华法的事情,没有苦主的参与,这样的协商当然难以服众。 假如(记住,是“假如”),“全加华联”认为“平权会”并不是“人头税”及排华法案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代表,这很简单,就让“人头税”及排华法案受害者及其家属投一次票,谁是真正的代表,答案自然很清楚。 第二个问题比较复杂,要弄清楚“全加华联” 是否具备代表性,起码要弄清楚以下一堆问题:一是“全加华联”所代表的280个华人社团究竟共有多少会员,这些会员占全加华人总数的百分之几?二是280个华人社团的成立是否具备代表性?三是“全加华联”是不是由这280个团体推举出来的,是否具备相应的领导威信与权力?四是“全加华联”此番代表华人社区与政府协商是否获得华人社区的授权,或者是,华人社区是否知道、赞同、支持“全加华联”代表他们去与政府协商?五是对于“全加华联”以外的一些异音,“全加华联”做了哪些的沟通与说明工作?六是“全加华联”在与政府协商前有没有准备好具体的方案?假如有,是怎么制订出来的?这个代表华人社区利益的方案,华人是否知道?曾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告诉过华人?七是参与协商的“全加华联”代表由哪些人组成?怎样推举出来的?八是过去两年多来的谈判过程,“全加华联”有没有很清晰地向华人社区通报?…… 恕林枫孤陋寡闻,对以上这一堆问题,我所知甚少。 也就是这个原因,我特别与“全加华联”执行主席陈丙丁先生办公室联系,想邀请陈丙丁主席就以上的一些问题谈谈他的看法。 但这些天来数次联络,都没有回音。 第一次联略,我将采访请求清晰地告诉了陈先生办公室一位姓严的小姐,数小时后,我再次致电严小姐,严明确已将我的意思完整地告诉了陈先生,我到傍晚不见陈先生任何答复,只好放弃联络办公室,直接打陈先生手机,这次是一位女士接的电话,她说陈先生很忙,现在正在开会,于是我只有将采访要求以及回复电话再留一次。 过了一天,陈先生方面还是没有回音,我只有再致电陈先生手机,这次听到的是录音提示,我只好再留下录音,如是者过去了四天,我在发稿前,仍未接到来自陈丙丁先生方面的任何回复。 其实我都知道,管理着280个华人社团的陈丙丁先生一定是很忙,他有权可以理睬我,或者不屑我,这是他的权利。 不过,我有些困惑的,假如陈先生真的很忙,他完全应该懂得一个起码的礼貌,即给我个拒绝采访的回音,而不应如现在这样三呼四唤不出来吧? 我更疑惑的是,我作为一位传媒人,按常规向声称代表我们华人社区的“全加华联”执行主席提出采访申请本来是正当的权利,我这些年也曾采访过国会议员以及政府官员,不管他们是否愿意接受采访,总会有个回音,不像陈先生这样,以不睬不理不回复对之。 由此推想,假若民众要找陈先生倾诉,岂不是更难? 光凭这一点,我忍不住请问陈丙丁先生:你在代表谁? (林枫)

议会通过不信任案自由党政府垮台

2004年曝光的加拿大“国家统一计划”腐败丑闻令自由党政府日益陷入困境。 2005年11月28日,加拿大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总理马丁领导的自由党政府宣告垮台,加拿大因此将提前举行全国大选。 这将是加拿大26年来首次在圣诞节期间举行竞选活动。 据美联社报道,在议会占有多数席位的三大反对党保守党、新民主党和魁北克集团称,自由党不再拥有领导加拿大的道德权威,他们对马丁政府投下了不信任票。 据估计,马丁将于29日解散众议院。 这样一来,议会308个议席将全部改选,选举日期很可能定于2006年1月23日。 在选举进行之前,马丁政府将继续执政。 最新民调显示,自由党的支持率略微领先于保守党,而新民主党则位列第三。 这项民调还发现,魁北克集团将在魁北克省大获全胜。 因此,不管哪个政党赢取最多议席,他们都不太可能在议会占据多数地位。 2004年2月,自由党前领袖克雷蒂安任总理期间,加拿大审计署公布的一份审计报告披露,自由党政府制定的旨在遏制魁北克省分离运动的“国家统一计划”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腐败现象,该计划上千万美元的资金流向了一些与自由党关系密切、又未做多少实际工作的广告公司。 (王建芬)

也谈谈加国生活与中国生活的不同

看了“多伦多比上海的生活更艰难”这篇文章,忍不住也想说两句。 关于在加拿大生活好还是中国生活好,这取决与你看重的是哪方面。 如果你追求的是好的专业工作,那当然是国内好。 大多数移民来的人在国内工作上都是或多或少的有所成就。 但如果你追求的是自由清爽的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全面的教育,那我要说还是加拿大好。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尤其是对新移民,要想获得要先付出。 我有的朋友刚来是也是从打工作起,但同时也在不断地学习英语,寻找本专业的机会,经过近两年的努力,终于找到了专业工作。 有的朋友就算没找到专业工作,只要肯努力,几年之内都会有很大改善的。 (不要总抱怨加拿大不承认你的中国经验,中国的经验本来就和这里的不一样,更何况你还有语言的问题。 如果你真有过硬的技术和经验,当你克服语言关的那天,就会发现机会是很多的)。 我个人感觉我很喜欢加拿大的生活,虽然没有以前的工作“好”,但我觉得这里的生活更舒适。 吃的每月300到400就可达到“大康”水平,国内1000元恐怕也达不到。 住的虽然是租的,但也不错。 最好的是在这里孩子的教育机会很多。 且不说学校的教育如何,我只想说教育的机会。 在国内工薪阶层想让孩子学钢琴,买钢琴,学游泳,学滑冰,那是很难的。 在这里只要孩子喜欢我很容易都能达到。 如果我收入不够,国家可让我孩子免费得到这种教育。 这在中国是不可想的。 我到加拿大近三年,真的象有人说的“第一年大苦,第二年小苦,第三年不苦”。 第一年也经历了不知自己该做什么,该如何从新定位的煎熬,可随着语言的提高和对加拿大的了解,我已经感到完全适应这里了。 我已经“回不去了”,再不能适应国内吵杂的生活了。 有人说在加拿大生活象住在普通的房子里,虽然简朴,但只我一家人住,自由舒适。 中国的生活象住在豪华装修的房子里,虽然很好,但有很多人和你一起住,你在居住的同时还要小心注意和其他人的距离和关系,尤其是和“领导”的关系…… 我真的很喜欢这里,喜欢这里的宁静。 看到国内接二连三的天灾人祸,不仅感到能在这里而庆幸。 看到孩子快乐健康的成长,打点工算得了什么。 这里工作不分贵贱,打工生活的质量也比国内“白领”质量高。 罗嗦了一堆,只是个人观点。 ———————————————————— 感谢网友“luna06 ”来稿。 原文发表在本网信息中心:http://www.51.ca/info/showinfo.php?s=&infoid=4614 相关文章:多伦多比上海的生活更艰难

20多年的抗争,人头税悬案该如何了?

日前,联邦政府与全加华人联合会(全加华联)在渥太华宣布,双方已就平反“人头税”和《排华法案》一事达成协议,联邦政府将拨出1250万元建立一个“加拿大华人社区基金”,实施“表彰、纪念、教育(A.C.E)”计划。 与此同时,全加华人协进会(平权会)在温哥华与几个关注团体召开记者会,谴责全加华联与政府达成“秘密协议”,罔顾“人头税”苦主及其后人的感受,如同“邻居失火,自己却获取他人的保险赔偿一样”。 明天,全加华联将在温哥华举行全国代表大会,讨论和接纳与政府达成的方案,以及基金的管理和使用。 另一厢,平权会已经酝酿组织抗议示威,在会场外反对协议的签订和落实。 一时间,“人头税”和《排华法案》,这加国华人社区长期以来的心结,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多方争取,120年前遗留下来的这一问题,似乎成为了一道难解的多元方程式。 一、悬案是怎样形成了? 要解开这道方程式,首先要了解“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的来龙去脉。 全加华联太平洋区共同主席、华侨历史学家黎全恩教授指出,加拿大政府在开始时根本没有限制中国人入境,在1885年以前,是华人自由出入时期。 随着华人的大量涌入,联邦政府才在卑诗省政府的压力之下,决定以重税限制华工入境。 并于1885年7月20日通过《华人入境条例》,从1886年开始,每个华人入境必须缴纳50元“人头税”;1900年7月18日,又通过一项入境条例,将“人头税增至100元;1903年7月10日,再次调升至500元。 黎全恩说,沉重的“人头税”并没有令华人移民减少,每年抵?的人数反而递增,1901年只有2518人,1903年增至5245人,1913年已经达到7078人。 据统计,在1886年至1923年实施“人头税”的37年间,共有8万2369名华人缴付了“人头税”入境,“人头税”总额达2千3百78万2千6百50元。 相当于兴建整条横加铁路的费用。 “联邦政府感到人头重税还不能限制华人入境,终于在1923年6月30日通过禁止华人入境的《排华法案》,并由1924年1月1日生效。 ”黎全恩回忆说,寄居加拿大的华人因此不能申请家属来加,要过独身生活达24年之久。 加拿大的华人人口在1931年至1941年间,由4万5519人,减少到3万4627人。 二、是自愿还是被迫? 那么,到底这8万多“人头税”的缴纳者是自愿抑或被迫的呢? 父亲和岳父均为当年“人头税”缴交者的前大温中华文化中心主席马清石回忆说,上一辈并没有因为曾经缴交了“人头税”而感到后悔,他们在来加之前已经清楚知道这笔费用,并且是自愿缴交。 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主席马林咏梅表示,她的家翁马堂,也是在1903年以马恒生的名字,向政府缴纳了500元“人头税”,才得以抵达加拿大。 她说,虽然不知道家翁当年是如何筹集这笔费用,到加拿大后也是在板厂做粗重的工作,但他并没有后悔和埋怨。 当年,由于在加没有亲属,许多华人都是通过“买纸”的方式争着进入加拿大的。 马林咏梅说,她家翁与这些人都一样,希望在加拿大追求自己的新生活。 虽然在加拿大也是打苦工,但当时无论在世界哪一个角落都要吃苦,在加拿大至少可以避免战乱,有稳定的生活,比在中国或东南亚其他地区安全得多。 所以,他们并没有怨恨政府。 不过,曾经驾驭摩托车从温哥华到渥太华争取“人头税”索偿的黄金焕表示,他父辈缴交“人头税”显然不是自愿的,为什么中国人对加拿大作出了如此大的贡献,政府还是只针对华人征收“人头税”?平权会代表周明辉认为,由于不交此税,就难以家庭团聚,所以,华人是被迫缴交“人头税”的。 三、个人赔偿还是集体赔偿? 多年来,华人社区一直以各种不同的方式,为平反“人头税”和《排华法案》而努力奔走,形成了两大主流方案——以全加华联为代表的“集体赔偿”,和以平权会为代表的“个人赔偿”。 不过,两个方案引起社区的不同意见,都被指会引起新的不公平现象:“个人赔偿”令现在的纳税人为百多年前政府的错误承担沉重的负担,对后人不公平;“集体赔偿”让当年的苦主得不到应有的赔偿,对先人不公平。 卑诗史维会会长列国远表示,从一般的索偿原则来看,赔偿一定是给当事人本人,而非第三者。 当年,是这些华人缴付了“人头税”,政府要还历史一个公道,就应该向曾经缴交“人头税”的人士及其后人作出个人赔偿。 现在政府只向一个社区团体拨款,“是罔顾当年受害者及其家人的感受”,她打譬如说,好象邻居失火一样,“你自己没有损失,却获取了他人的赔偿金”。 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不过,当年曾穿梭于全国各地积极推动全加华联成立的梁伟洪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说,1985年开始,“平权会”及个别人士在各大报章刊登广告,表示可以代表“人头税”缴交者及其后人向联邦政府提出要求“个人赔偿”的“集体诉讼”,?他们讨回数以亿计的“人头税”。 吸引了不少人前往登记。 当时,侨界并没有什么反应,但随着他们上诉政府的诉讼被驳回,越来越多的人士觉得“个人赔偿”确实欠缺法理根据,因为当年这些华人都是自愿缴交“人头税”的,而且,让今天的纳税人负担百多年前政府移民政府的后果,显然对后人不公平,甚至会引起主流社会对华人社区的反感,触发?正的排华情绪。 梁伟洪回忆说,也正因为看到这一点,全加各地不少侨界人士均不约而同地联合起来,凝聚华人社区的主流共识,希望理性、有效地解决这一历史问题。 前温哥华中华会馆理事长李仁说,1991年5月18日在多伦多召开全加华人代表大会,代表全国280多个华人社区的500多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成为加拿大华人历史上规模最大及最有代表性的会议,与会者达成共识,排除以个人赔偿作为平反的方式。 时事评论员枫言则认为,个人赔偿未必就对当年的“苦主”及后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