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多伦多的味香村寻找北方原味根源

传统北方风味餐馆味香村的英文名为“Asian Legend”,从 17 年前中区唐人街一小小的北方餐馆,发展到今天的潮流先驱,味香村的发展历程确实可算是一个传奇。 提到味香村,很多中文电视的观众都会记得,去年味香村推出系列中文电视广告,其浓郁的北方乡土气息,深厚的文化蕴含,与其他餐馆食肆的广告和形象迥然不同,令生活在西方现代都市的人们耳目一新,由此对味香村这间餐馆产生兴趣。 味香村负责人王志舜介绍,“北方口味、传统风格”是味香村的口号,在以前还没有诸如麦当劳之类的现代快餐店时,大饼、油条和豆浆是华人传统的食品,为了表 现味香村立志寻找北方原味食品的根,公司投入很大资金,在中国大陆河北省的乡下拍摄了系列电视广告,通过广告创意,表现出北方原味食品寻根源头,以及饮食 与人文息息相关的意念。 电视广告画面出现的北方人准备传统食品和北方孩童玩耍的画面,都是父辈熟悉的景象,也让现代都市的小朋友,了解到孩童的天真,表现味香村希望传承北方味的愿望和努力,王志舜说,广告播出后,受到华人餐馆业关注,大家都看到,味香村是在用心做事。 味香村由王志舜的父母于 1988 年在多伦多中区唐人街创立,以传统北方美食作为号召,17 年来不断发展,北方美味持续飘香,在多伦多地区开设了 4 间分店。 王志舜说,17 年来,味香村继续保持菜式的原味,但是也根据时代的发展,加入现代健康新观念,在保持原味的同时,做到少油、少盐,符合现代人饮食习惯,味香村的小笼包、 牛肉大饼和樟茶鸭等都是受欢迎的菜式。 王志舜说,目前光顾味香村的客人,有很多都是广东人,他们能够接受味香村菜式和口味。 他认为,这些吃惯粤菜的食客,他们也需要变化多种口味,因此愿意尝试 北方风味菜式,另外,消费者心态在不断变化变化,以及移民结构的变化,更多北方人移民来此,多少都会加大北方菜的影响。 王志舜说,最关键的还是要餐馆的每 一道菜都好吃,才会不断流传下去。 从多伦多中区唐人街起家的味香村,后来不断向多伦多北面发展,在北约克、万锦大都会广场和康山金贸中心内开设分店,之后 又回到多伦多唐人街开设新分店。 王志舜笑说,当味香村决定回到中区唐人街开设分店时,有些人问,在中区唐人街开始没落时,为甚么味香村会选择在此大兴土木?王志舜则认为,唐人街始终是唐 人街,他相信味香村在唐人街有发展的机会。 结果是,具现代风格装修和精致北方美食的味香村唐人街分店开业以来,分店门庭若市,来吃饭的人经常都要排长队等 候,这个分店更被英文媒体称为中区唐人街的“绿洲”,“改变登打士街和士巴丹拿街地区的形象”,让很多加拿大人认识到新派中餐馆,这是王志舜最感自豪的地 方。 王志舜说,经营餐馆要不断的思考和行动,才会有进步,味香村今后将会更多思考,汲取大陆和台湾烹饪新经验,多吃、多看、多比较,不断改进菜式。 他表示,虽 然现在北方菜餐馆众多,味香村在食材的选择,菜式的创新和不停改变、优质的服务、舒适的环境方面用心经营,让客人来到味香村用餐,能够觉得物有所值。 王志 舜还介绍,味香村所有员工都经过健康和食物卫生培训,通过了卫生局的考核,确保客人在卫生的环境中享受美食。 味香村计划在一、两个月内又将开设新分店,第五间分店将位于北约克的芬治街和莱斯里街附近,味香村希望能够让北方美味在多伦多更多地方飘香。

移民部长:为人才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联邦移民部的官员称,移民部即将提出新的计划,解决加国的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 这位未透露姓名的官员说,加拿大的劳动力短缺,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过去的政策只是消极地吸收移民,但缺少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积极措施。 移民部长胡平藻不久将向内阁提出一系列新计划,除了大幅度增加移民的人数,并提高移民审批效率之外,还会采取新举措,防止人才的进一步外流,同时吸引那些已经流失的人才,重新回到国内工作。 世界经济和发展组织(OECD)今年3月发表的一项报告显示,加拿大受到高等教育的人才中,大约有7%或者说50万人居住在国外,是OECD成员国中人才流失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瑞典、法国和墨西哥。 加拿大虽然也是吸纳技术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共有约一百万外国专业人士在加拿大落户,但包括医生在内的很多专业人士,由于学历或技术资格不被承认,而不得不从事一些简单的体力工作。 胡平藻日前在与各省移民厅长举行的会议上说,现在不少国家都试图从加拿大挖掘人才,导致了加国大量熟练工和科技人员的严重外流,对加拿大人才最感兴趣的国家包括苏格兰、爱尔兰、纽西兰和法国等,加拿大必须针锋相对,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加拿大的人才留在国内,并吸引已经流失国外的人才回来。 胡平藻还表示,政府将鼓励国内大学与国外大学的交流,并尝试合作办学的可能性,从而为国外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到加国工作,并使他们的学历和技术资格等,更容易获得加国雇主的认可。

机械维修(Millwright)证书——就业黄金证书

——瑞邦职业学院Millwright证书班指导教师王先生专访 作为机械专业的外行人,记者一直对Millwright行业有一种模糊的了解。 本次采访瑞邦职业学院Millwright证书班指导教师王先生之前,记者就有一种头痛的感觉,即很难找到该行业更多的信息来武装自己。 出乎意料之外,与王老师一席谈之后,我的头没有变得更大,相反,舒缓了不少。 看来,专家之言有其道也! 作为大陆新移民,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加拿大,王先生的路都走得十分顺利。 这与他自己有很大的关系,但完全脱离他的良好专业背景应该是说不过去的。 1983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之后,王先生顺利进入船舶总公司446厂。 真没有想到,我在该单位整整呆了14年。 ”现在回想起来,王先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从最底层的技术工开始,王先生一路熟悉了机械操作、维修液压系统、机械设计、制造和工艺等许多无法从课本上得到的知识与经验。 由于表现优秀和技术过硬,1998年王先生被公司公派到新加坡,参与模具设计和制造。 在新加坡锻炼两年之后,返回中国。 在上过世纪末国内经商热潮之下,王先生并没有局限于象牙塔。 凭借自己的技术优势,王先生在开始在商场搏击,在交换机的研制和市场营销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正是由于其出色表现,2002年开始,王先生进入中国有名的建筑机械制造公司—山河智能。 王先生在该公司研发中心担任工程设计高级工程师,主要参与桩工设备、旋控钻和静力压桩机等的设计和制造。 由于有过新加坡的国外经历,王先生的眼界已不再局限于中国。 相反,在移民潮中,王先生也踏上了征途。 尽管有着十二分的舍不得(移民纸23日过期,王先生选择在18日等陆),王先生还是毅然来到了加拿大。 登陆多伦多之后,王先生没有彷徨,相反,脚踏实地地干活。 在某培训学校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讨论之后,王先生轻而易举地拿下了Millwrigh证书。 现在回想起来,王先生觉得真是太好玩了!由于有着20多年的操作经验,加之自己又是科班出身。 在培训班的时候,王先生主导的情势很多很多。 正是由于这种情况,尽管Millwright证书考试刚刚使用新题,王先生还是一次顺利通过考试。 但王先生还是非常强调,参加Millwright证书班是十分必要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王先生解释说,“在北美,Millwright行业涉及范围十分广阔,可以包括基本计算、工厂测量仪器使用、起吊设备、发动机、水泵、喷射机、焊接、预防维修等。 在证书班里,大家有机会取长补短,在短时间内充实自己的知识,应付多变的考试。 ” 正是有了自己的成功经历,王先生很希望帮助更多的移民顺利走入Millwright行业。 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呢?王先生说,“第一,本行业的职位供应丰富,有‘供不应求’之势;第二,在新移民可选职业中,Millwright行业的报酬是相对较高的。 任何人都可以从网上验证,Millwright行业的起薪在$12-10/hr,一年后可升至$25/hr或更多。 另外,值得提出的是,该行业加班相对较多但工作不累,对于我们新移民来说,额外收入是十分欢迎的。 第三,更为重要的是,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是我们逐步融入北美生活的稳步途径。 ” 当记者提及该行业的专业背景要求时,王先生回答说,“从我自己所走过的路来说,拥有机械、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有一些优势。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我更强调人的兴趣爱好,因为在我的同行中,有许多人的背景与此无关,但他们今天都在独立而完善地工作着,愉快地生活着。 ”确实,兴趣是成功的最好老师!职业选择的最佳标准!在新移民安居立加之时,我们有机会从新开始,一定要把握好这一机会。 若读者有兴趣了解更多详情有关Millwright培训,敬请致电瑞邦国际学院(416)889 2999或(416)847-0180。

移民问题:政府大赦非法移民重现曙光

讨论话题:政府对非法移民的大赦 邀请嘉宾 加雄移民中心总裁 陆炳雄 特稿记者 木然 访谈时间 2005年11月4日 应该说,政府一直对给予非法移民合法身份持积极的态度。 有消息说,早在2001年,当时的移民部长科德尔就批准了一项大赦非法移民的计划,目的是为尽快解决国内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问题。 大赦非法移民计划之所以总见风吹雷打,不见雨点,既有政治原因,也有技术原因。 所谓政治原因,是因为目前马田政府是少数议席政府,在许多决策问题上,马田仍要视他党的“眼色”行事。 加上,自由党丑闻风波令马田频频扑火,无法安心政改。 而技术上,移民部2001年所批准的大赦计划的目的,主要是考虑到给制造业,特别是给过万以上的建筑行业的非法工人以合法身份,但因为加拿大非法移民比较复杂,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合理地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令大赦计划可以有序有效地进行,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技术设计,需要一个成熟过程。 最近,再有消息传出,联邦政府将会采取有限制的大赦(limited amnesty),究竟此番风吹,会否见效呢? “特赦”势在必行 记者(以下简称“记”):就如我们所知道的,这几年来,移民部年年都放风说,会考虑给予非法移民大赦。 2001年,当时的移民部长科德尔就曾表达会积极推动这项计划,但如今到了2005年,还未见到任何付诸实施的迹象。 我们怎么能相信,政府真的是有信心推行这个计划呢? 陆炳雄(以下简称“陆”):最近我与移民部的官员有接触,从我了解到的情况看,政府确实划出了一部分资金,专款用于解决非法移民获得合法身份。 目前移民部已经增加了相应的人手,特赦势在必行。 记:我注意到你用的是“特赦”,而不是“大赦”,这两个不同的词组,所代表的意思有所不同吗? 陆:是的。 大赦”的面积很广,划一条线,一刀切下去。 1973年那次就是“大赦”。 当时不管你从任何地方来到加拿大,都能获得身份。 但“特赦”就不同,是有条件的。 1993年那次,是针对被拒难民的,针对性比较强,而且有一定的条件,譬如你有工作做,无犯罪记录,不拿政府福利的,可以提出申请,政府审查后,予以批准。 记:现在移民部拟推行的计划,应该算是特赦吧? 陆:对,是特赦,将会有一定的条件。 记:其实我们经常会听到政府官员谈论特赦,但他们过去讲了很多年,都是得个讲,没有看到有实质性的行动。 陆:我相信政府这次是真的下了决心的。 原因是移民部已经意识到,自从1993年之后,政府再没有过任何形式的“赦”。 目前加拿大滞留着大批的非法移民,有些人,可以说是“黑”了十年之久,再不解决,最终对国家没有好处。 加上,我们已经进入了劳动力严重短缺期,按照移民部长胡平藻刚公报的构想,未来五年内,加拿大引进移民的数量,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但海外审批移民的速度很慢,2006年计划增加1万5千名左右,这个数字远不能解决本地劳动力的需求。 移民部希望,给予滞留在境内的非法移民以合法的身份,确实是顺应潮流的。 还有,梅里调查联邦政府赞助丑闻的报告已经公报,马田如愿获得解脱,虽然现在形势对自由党不利,但马田政府总想抓着这个机会做些事情。 因此,从时机上来说,移民部推动特赦非法移民计划的实施,是必要的。 “大选”不会影响特赦计划…

我的购房经:来加七年购房五处(上)

背景介绍: 我,一个普普通通的,千万移民大军中的一员。 国内一“搞”电脑的。 1998年底登陆加国,脚揣(没错,不是怀揣——当年是把美金cash塞在鞋垫下的)1万美金。 登陆数月后,谋一“大”公司computer analyst职位,一待5载,悉心侍奉公司的应用系统,以报答主管的知遇之恩。 吃饱没事儿干,领着老婆儿子瞎转。 不能游山玩水(儿子太小,钞票太少),不能美酒红唇(儿子太好,老婆太娇),就爱饭后百步,期望延年益寿。 几年来,几乎行遍密西沙加的大街小巷,看Open House 无数,先后购房5处。 心中悲欢喜怒,借块地儿诉诉: 买卖体验: 第一次买房为老子 老爸老妈在国内都“下岗”了,我就想帮他们把移民办了,解决养老问题。 第一步就是请他们来探亲。 那是在1999年,父母旅加日程渐近,不想二老和我们委屈在一间陋室之下,遂生了购房的想法。 国庆节,和老婆湖滨闲逛,老婆随口一句“将来我们买个靠湖近的房子吧”,也巧了,转过弯,就发现一“For Sale” 的牌子,一个电话过去,老A就成了我们的第一个代理。 这个家伙是个马来西亚人,和他的合作算是最痛快的。 每次看完房子,这家伙唯一的一句话总是“这间不错吧!”带着我们看了10处临近湖边的房子,我们就定下了一栋两层的半独立房,老A轻松的得到了一笔佣金, 走时还没忘送了我一句名言“Great Man Make Fast Decision!”。 就这样,我,great man,有了个房子。 紧接着我又有了车子,儿子,还有从国内来的老子…… 第二次买房为票子 拥有了这么几个“子”之后,发现自己没有了银子:要开销的房子,用学费的妻子,买RESP的儿子,得奉养的老子,非买保险的车子……每月的工资再多,也终究不够用的。 看过或听过“穷爸爸,富爸爸”的朋友都知道:被动性的收入永远填不满支出的漏洞,作为一个职员,就像是被赶上转轮的老鼠,债务和支出不停地催你跑得快点快点再快点……穷则变,但怎么变呢? 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老B,给我出了个主意,以房养房。 老B是大陆移民,北方人,能侃,攻心术很厉害。 邀请我到他家吃饭,参观,大力讲解房屋出租,以房养房的好处。 老婆和我都是比较容易掏心的人,带着对大陆人的信任和好感,很快和他签了合同,老B成了我的Listing Agent。 后来发现,他根本没有任何Listing的经验!坦诚的讲,作为Buyer Agent,老B是很称职的。…

一位女移民在多伦多开酒吧的创业之路

在多伦多丹佛士大街(Danforth)和格林伍德路(Greenwood)交口有一间普通的酒吧,虽然门面不显,但每天酒客盈门,生意兴隆,熟悉这里的人无不佩服那位性情豪爽、大胆泼辣、精明能干的华人老板娘LiLy。 LiLy本名叫魏志琴,见她忙而不乱、游刃有余地服务着众酒客,给人一个活脱脱的“阿庆嫂”的形象,她既要“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地张罗生意,又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关照全局的职业本能。 正由于她善于操纵和把握七尺吧台的里里外外,使得酒吧的气氛祥和而温馨,不少常客以此作为第二个家,而留连忘返。 可是谁会相信,魏志琴是个在国内从未接触过酒吧行业,当初是个不识洋酒,不懂英文的大陆新移民,又有谁知晓她从经营酒吧那一天起,所经历的苦辣和心酸…… 只身闯荡枫叶国 魏志琴是一个性格开朗、心直口快,又敢作敢为的人,所以与她聊天是件非常开心的事。 她告诉我,她是怀着对“外面的世界”的憧憬只身来到加拿大的,也从而踏上一条人生的不归路。 九八,酒吧,久发”,九八年初登陆的她,万万没想到以后却与“酒吧”结上了不解之缘。 虽然当时她已经在天津是个小有名气的服装经销商,但到了加拿大后,魏志琴发现自己完全变成了“废物”,陌生的环境,陌生的文化,陌生的语言,再有天大的抱负也无处施展。 然而,天生一副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使她坚定要在加拿大待下去,回顾当初,魏志琴心怀感慨:没有退路!路是人走出来的,别人能生存我为什么不能?无非从零开始,重新活一次。 若一无所获就打道回府,所有人都会耻笑我,那更不是我的性格! 她进华人衣厂从车衣工做起,第一天车衣干了十几个小时只赚了17块钱,边学边干,几个月后一天能赚上百块了,成了熟手,并且升为质量检验员,工作强度和收入都有改善。 但她总是认为,这样打工下去永远不会出头,要在加拿大有所作为,要掌握自身的命运,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是要找机会做生意,这也是她多年经商的心得。 为自己暗定了目标,她就积极地寻找机会,在打工之余,加紧学习语言,并努力积累社会经验。 首次涉足洋酒吧 很多华人乐于开方便店,因为方便店投入精力不多,并收入稳定。 朋友们也介绍待售的方便店给魏志琴参考,但经过考察魏志琴认为,经营方便店费力而利小,成千种商品在流动,每一种不过能赚几毛钱,甚至几分钱,而且一个人整天守着店要忍受着寂寞和无聊。 一次偶然的机会,魏志琴接触了酒吧生意,一位在酒吧工作过的朋友向她介绍了酒吧经营的情况。 再经过考察,魏志琴自信地认为自己能撑得起酒吧生意,而且经营酒吧与自己的爱热闹的性格相符。 就这样,她四处筹钱,花两万八盘下多伦多西区的一间濒临倒闭的带酒牌的西餐馆。 她用尽可能少的钱改造成酒吧,吧台是最简易的,吧凳是旧货店买的,自己换个新凳面,朋友帮她去酒铺买了酒客常喝的啤酒、白酒,生意也就此开张了。 魏志琴回忆起四年前第一间酒吧开门迎客时的情景:整个上午她都是一个人傻傻地楞着,几个小时没有一个客人进来。 那时她既希望有顾客来喝酒,又很紧张,不知道客人的脾气,更怕听不懂客人的话,她反复硬背几种酒的名称。 直到下午才有一个黑人妇女登门,她环顾这间新改装的酒吧感到很新鲜,就坐下来喝了一杯,这是魏志琴的第一个客人,并且成了她多年的朋友。 经营酒吧三大戒律 由于老板娘的热情好客,以及价格低廉,酒吧的生意一天天好起来,而且固定酒客越来越多,到开张两个多月时,每天晚上酒吧内已经座无虚席了。 许多酒客每天必来报到,一坐就不想走,晚上不劝回,根本关不上门。 就连巡街的警察都纳闷,这家酒吧的生意为什么一下子红火起来?有一次登门盘查,当得知这里是守法经营,没有任何治安问题时,竟挑起大拇指称赞这位华人老板娘经营有方。 谈起经营酒吧,魏志琴说首先要遵守加拿大的相关法律,不可存侥幸心理钻空子,否则是自砸生意。 经营酒吧最重要的三条规定是:严禁售酒给19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酒吧内的酒类只能在营业范围内消费,严禁出店;必须凭酒牌在法律许可的酒铺购酒。 魏志琴还介绍说,泡酒吧是西方人生活的一部分,一个成年人,尤其是男人,如果从未进过酒吧,那是不可思议的,更会被同伙取笑。 所以,许多青年人渴望到法定年龄,去酒吧痛快地畅饮,许多人在19岁生日那天,邀朋友到酒吧开派对。 也有个别人没到19岁就忍不住进酒吧买酒,企图蒙混过关。 魏志琴说,对于值得怀疑的顾客,一定要检查他的证件,万不可怕麻烦,或赚那几个小钱。 因为安省酒类管理局的官员经常明查暗访,有时甚至用个未成年人来“引诱”酒吧老板,一旦被抓住把柄,关你的门没商量。 魏志琴还说,对于我们华人初次开酒吧,一定要从低档酒吧起步。 第一,投资小,回本压力也小。 第二,顾客老年人居多,语言交流简单,便于经营。 中高档酒吧是中青年人的场所,社交性强,而且文化含量高,对于新移民来说,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很难驾驭。 酒吧是让人放松、散心的地方,比如,一个大男人在家里或公司受了气,喜欢到酒吧喝一杯,与人聊聊,寻求一种安慰,派遣派遣苦闷;或者,冰球迷来谈联赛,影迷来聊聊影星……,你要能自如地应对,一旦酒客在此找不到感觉,他下次绝不再光顾。…

新移民居住在多伦多以外的利弊谈

繁华的大都市充满着诱惑、机会及希冀,但对于尚在安家立业的移民,又有着反差很强的心理、经济重负,高昂的消费、房价,人才集中的激烈竞争,以至于压低的薪水等等。 而今已有不少华人新移民,开始走出热闹缤纷的都市,在大多伦多地区外的小城镇寻找自己的家园及创业机会,无论是心有所念,或是“被迫”出走,他们都星星点点将华人之光散播各处,四海为家发扬华人勤劳奋发精神。 加拿大是移民国家,长久以来大量移民主要集中居住于多伦多、温哥华、魁北克三大都市,也使大城市人口激增,多伦多已由最先的约克镇,发展到至今人口迫近300万的国际著名城市,而整个大多伦多地区更青春朝气迅速发展,如万锦市、烈治文山市等都在短短20年中崛起,移民人口大量增加,令整个生活、商业形态发生巨变。 但移民人口的集中激增,反而很大限制了新移民的发展空间,工作职位竞争激烈,如IBM等公司招聘会一出,上千人排成长龙竞争有限的职位。 另外人多粥少也变相影响到求职者薪水水平。 在安家方面移民同样遇上困难,近年来多伦多房价大幅上升,积蓄不多的移民家庭很难承受高昂房价,而尚未工作安稳的新技术移民家庭生活更为艰难。 不过移民海外需要的就是坚强的适应能力,随着安省整体经济的提升,各地工商业蓬勃而起,近年来抵埠的大陆移民已出现走出城市的新现象,越来越能放宽心胸,不局限于生活在华人聚居区,只要有工作机会,何处都可安家。 大多伦多地区外围,实际上有很多工作机会,包括汽车制造业、安省电力系统、IT制造业、飞机、机械配件制造等,都给移民创造安家立业条件,所以许多大陆移民搬家出城,东至奥旭华(Oshawa)、惠特比(Whitby)、艾杰克斯(Ajax),北至贝利(Barrie)、新市(Newmarket),南至尼加拉大瀑布区、圣凯瑟琳(St. Catharines)、伯林顿(Burlington),西远至滑铁卢、贵湖等地区,为生存发展机会走向四面八方,同时重建起新家园。 这种情况尤以今夏最为迅速成长。 另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大陆移民在临近安省的美国如水牛城等地工作,他们也会选择安家在大瀑布区或圣凯瑟琳居住,便于往返工作。 以往多伦多华人去外埠打工主要是从事餐馆业或农场工,而如今则以专业人士、技术工人为主体,尽管目前走出都市的移民比例还很小,但多位接受本报采访者都认为,将来走出城市发展的华人一定会越来越多,虽然开始会遇到一些生活困难,或是习惯的改变,但最终都会适应、满足新的生活环境。 比较多伦多薪水高 房价低 3年前由广州移民来加的杨基松,在多伦多生活了一年后,终于在伯林顿一家火车制造厂找到一份电焊工职位,为了家庭团聚一起,就举家迁往陌生的伯林顿居住,一开始是租房,不久前刚刚买了新屋,生活安逸快乐。 对于自己的生活环境,杨基松称,“刚买的房有2千多?,20多万元,连着的前后花园有7千?,比多伦多房价要便宜一半,而且周围环境很好,居民都是当地白人,很友好和善,学校质量都不错,儿子来了也交了不少朋友。 而且在这里打工工资比多伦多高很多,多伦多太多新移民,工钱压得太低。 我做电焊工一小时可拿到23元以上,在多伦多才14、15元一小时。 ” 据杨基松介绍其工作的工厂是数千人的大厂,华人也有数十人,大多数已安家在伯林顿,但也有一些新来的大陆移民因为家庭或房屋租约关系,家还留在多伦多,大家平日在当地合租房居住,到周末才回多伦多与家人团聚,但很快他们大多数在处理完多伦多的家事后,都会举家搬到伯林顿居住。 当问起杨基松,当地没有华人商场,生活是否有困难时,他并不认为是大问题,“反正每周都会去密西沙加、多伦多饮茶、买菜,开车也半个多小时,所以也感觉不到有怎样不适应。 有钱当然就可以选择在哪里、哪里买房,我也想每天到华人酒楼去饮茶,但没钱时住哪里都无所谓了,只要能生活得好就可以了。 ” 今夏买卖房屋Offer很抢手 6年前由南京移民来的严小姐,几个月前从北约克搬家到了新市(New Market),虽然丈夫仍在多伦多市内电脑公司工作,但全家并没有感到有何不方便,严小姐非常喜爱新环境。 她表示,“这里的房价比北约克、士嘉堡便宜很多,2千多尺的独立屋,30多万元,比多伦多便宜差不多10万元,而且房子年份也新。 搬来才几个月,就见到7、8家大陆人家庭搬来,今年夏天附近卖的房屋还大家抢Offer。 ” 对于生活、工作的情况,严小姐称,“住的地方靠着央街,西人的商场都有,只是没有华人商场,但在周末陪女儿去多伦多学琴,顺便就到多伦多华人商场、超市买些东西。 交通也算不错,丈夫开车上班大约花3刻钟时间。 这里有不少汽车配件厂,像做汽车坐椅的TTech公司有八成装配工人都是华人,找工并不难。 我现在就在一家汽车配件厂找到一份产品检验工作。 当时选择买房,还有一个考虑是小孩的教育,后来知道这里的中小学质量都不错,所以选择房屋时也是靠着学校。 ” 新家园最令严小姐一家开心的是环境雅静,治安非常好,原本社区内就住着不少日、韩亚裔,现在华人的人口在增长,严小姐越来越感到有亲切感,相信日后搬来的华人会越来越多。 一切都不错 就担心小孩教育 来自鞍山的郭宏一年多前在贝利(Barrie)一家飞机零件厂找到一份质量检验的工作,数月前终于在贝利买房,将原来居住士嘉堡的家人接到新居。 刚刚开始适应起来的新环境,郭宏还是相当满意,但与郭太太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郭太太觉得居住环境都很好,就是担心日后小孩教育环境会否缺乏像多伦多那里的竞争性。…

我在加拿大参加的第一次CGA考试

算起来我是CGA的老学生了,考过了十几门考试了。 不过在加拿大考试,还是第一次。 CGA的考试时间是全球统一的,由于时差的关系,以前在北京考试的时候,总是在上午,很多上班的同学都要请假来考试,看来CGA协会主要还是照顾加拿大本土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不得罪老板。 那是两年前的事情了,记得当时我去CGA Ontario的网站查看了一下,多伦多的考试地点是在靠近安大略湖边的Queen Elisabeth中心,从给出的地图看,那边有一大片展览中心。 由于从来没有去过那边,不知道那到底是个什么建筑物,看到考试地点指南上丝毫不提房间号码,很有些困惑。 第一次去陌生的地方考试,总是有点紧张。 仔细研究了坐车路线和地图,估算出来大概从我家倒车到考场要1个半小时,为了保险起见,我提前两个小时就出发了。 还好一路很顺利,在最后一段路程,等我坐上那趟29路公车的时候,刚刚6点一刻。 正是下班的时间,车上人很多,我只能站着,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好,只好低着头垂下眼皮。 忽然,眼前一亮,看到坐在我跟前座位的一个金发女孩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大书——Income Tax Act! 哈哈,毫无疑问是同赴考场的TX1同学也。 随后悄悄扫视了几眼车厢里其他的乘客,发现果然不少都是抱着税法的同学。 有的人还掏出打印的考试卷看呢。 既然车上这么多同学,我就宽心了,横竖跟着大部队走就行了。 下了车,一行人逶迤前进,过人行横道的时候好不壮观,两边的汽车司机着急也没用,只能慢慢等着。 三拐两拐,地方到了。 我的天哪!好大的一个大厅!足足能容纳几千人,桌子椅子都按照课程分区排开,从最前面的桌子往后忘过去,一眼都忘不到边儿,怪不得不用写房间号码呢。 TX1看来是这学期的大课,排在靠中间的地方,有三四列桌子全是TX1的学生们。 当时时间大约是6点半,我本以为自己到得挺早的,没想到TX1的同学都比我还要积极,从前面一路走过去,黑压压的三四列桌子都已经坐满了,我只好走啊走啊走,一直走到倒数第二排,才发现有个空位,赶紧奔了过去,放下书包、衣服、饮料瓶子,确定自己的小地盘。 掏出自己背来的所有宝贝翻一翻,明知道临阵磨枪意义不大,最后的挣扎还是要做一下的。 看了一会儿Lesson Notes,感觉越看越慌,不知从何看起,干脆合上书打量打量周围的同学吧。 从前上课的时候,都在Seneca College,听课的同学中华裔、印巴面孔比例很高,当时有点真的相信,所谓现在只有华人移民最爱学CGA了。 今天到了考场一看,什么呀,同学海了去了,什么面孔都有,没有办法下结论说是CGA学生到底什么样子。 就跟多伦多是个多元文化融会的城市一样,CGA的学生们也都代表着来自不同背景的人群。 以前我还以为加拿大学会计的没几个男同学,今天一看,考场里男同学还是很多的,我周围好几个男同学长的样子一看就是典型的会计师长相,特别象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男主人公。 后面最后一排的一个男同学也不坐,一直端着杯咖啡站着,笑眯眯地喝啊喝。 坐我左边的一个姐姐更神,外衣、毛衣都脱了,只穿着一身深灰的运动棉衫,表情严峻地看书,过了一会儿还站起来舒展两下筋骨。 呵呵,看来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同学了嘛,我对他们都很是敬畏。 正走神的时候,大喇叭响了,让大家排队去前面拿答题的小册子。 一时间人头攒动。 拿完回来填好学号等信息,大喇叭强调了一遍考场纪律,TX1带书的规定,作弊者严惩不贷等等。 随后,监考人员开始发卷子,估计从前面一路发到我这里,几分钟都出去了。 卷子发下来,照例是背面冲上,只能看一看考试须知什么的。 7点钟到了,监考员拿着话筒一声令下,考试开始!刷刷刷,一片翻试卷的声音。…

怪现状:安省中医药针灸抗争之路

关键新闻一: 7月29日,安省卫生厅正式公布中医针灸咨询委员会所提交的建议报告,该报告由议员黄志华起草。 共有10条,包括承认中医生为“Doctor”,但是同时在第九条表明任何其他医疗专业都可以制订针对针灸的行业标准。 就是该条引起了安省中医界的不同声音,引发了安省中医历史上的第三次立法之争。 关键新闻二:(关于第九条内容等,请详见本报10月28日的有关报道) 10月21日,号称拥有近1600名会员的安省最大的全加中医药针灸协会开新闻会,提出明确反对第九条,表达自己在中医立法建议中的立场。 而就在同一天,安省另一家中医协会——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会同西医成立的针灸协会AFCI(Acupuncture Foundation of Canada)在《明报》上刊登题为“共同声明——安省中医界的心声”的广告。 广告中说,“希望大家支持安省政府,尊重立法程序,我们的愿望会达成的”。 还是在这天下午,在安省各中医针灸协会举行的和立法建议起草人黄志华议员之间的对话会上,面对众协会的指责,他说,没有歧视色彩;而且,目前只是向安省政府提供建议,待到中医立法草案提出后,会在省议会经过一至三读,届时公众还有充分机会表达意见。 关键新闻三: 10月13日,安大略省财长索伯拉因丑闻辞职,财长职位由能源厅长邓肯(Dwight Duncan)取代。 旅游厅长布德利(Jim Bradley)则将接替邓肯在省议会的自由党领袖职务。 这条消息表面上和中医立法草案无关,但是知情人透露,推动中医立法、支持中医立法的幕后人就是这位辞职的前任财长。 他走后显然对立法一事会有一定影响。 关键新闻四: 原本应该在11月4日左右出台的安省中医立法草案并没有按时出来,11月9日,持中间立场,即表示要对第九条进行修改的全加中医针灸协会再开紧急理事会,表达对立法的隐忧。 该会秘书长表示,目前立法可能延后,也可能暂停。 目今, 正当新时代电视以广东话热播韩国长剧《大长今》之时,本地的华人观众,惊讶地领略了韩国的古代御医们竟然会用娴熟的、来自当时中国的针灸技艺为朝鲜皇帝施针治疗的壮观场面。 然而,也就在此时,在咱们居住的安省,也正在历经由于中医立法而引发的中医界大讨论,中医针灸和西医针灸也在明里暗里较劲,究竟中国的中医针灸能否在西医的围堵中奋勇挣脱,为泰医、阿拉伯医学、印度医学等等这些同为古代医学的旁落争一口气呢?还是一味忍让,最终让西医渐步蚕食呢?本文并不奢望包罗万象,但借此为中医打气。 中医与北美:为什么西人认为针灸就是中医 最早有中医生存在北美地区,是在19世纪90年代的事情,第一批中医生登陆加拿大,但是当初因为华人本身也很少,而中医生也主要是给华人看病,后来华人慢慢多了,中医师的生意也逐渐好起来,日子也好过一些了。 中医及针灸真正被西方世界所认识和流行,是近30年来的事情,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公认针灸疗法是随着尼克松访华正式传入美国的。 有很多美国人都知道引发当年“针灸热”的导火索是发表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报道。 上个世纪70年代,在尼克松访华团成员中,有一名年轻的随团记者,《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站主任詹姆斯·雷斯顿,在中国期间不慎患了阑尾炎,住进了中国北京协和医院。 在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先生的关心下,组织了强有力的中国医生治疗队伍。 中国医生为他在做阑尾切除术时,没有用麻药而是用了针刺镇痛麻醉,手术十分成功。 这位记者回美国后,写下了题为“现在让我告诉你们我在北京的阑尾切除手术”长篇报道,如实地介绍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而引发了美国的针灸热。 当然也有人认为这件事情发生在尼克松访华前夕的一次记者采访活动中。 根据当时的报导来看,当时纽约中国城针灸师像国宝一样被追捧,求医者之多,使针灸师根本目不暇接,有的只好租用旅馆接待病人,而在收入方面,据说针灸师当时的生意之好,仅仅一周的收入就可买一栋房子。 尽管当时的针灸热没有持续下去——当然也不可能持续下去,毕竟,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不是神奇妙药,不可能包治百病。 但是即使如此,后来在美国大部分州都通过了针灸立法管理,美国的保险公司从1998年1月起就把针灸治疗纳入医疗保险可支付的范围,这也是历史的巧合和机缘吧。 但也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次的巧合,让西方人在接受中国针灸术的同时,却在他们的头脑中固化了针灸就是中医药全部的这样一个观点,而且至今还没有完全改变过来。 比如,今天在美国的多数州,在加拿大的绝大部分省,中医药的地位仍未得到法律的确认,所谓“中药不是药,中医不是医”的说法让中医药面临尴尬。 中医针灸在加拿大的现状…

选前超级周末加拿大各党全力造势

距离市选投票日只剩一周,各党候选人展开最后冲刺,原本略显平淡的选战到了选前最后一个“超级周末”,终于开始显现紧张气氛,不仅街头选举看板数量突增、造势活动随处可见,候选人扫街、座谈、电话拜票各类活动更是疲于奔命。 列治文独立选民团队(RITE)昨(12)中午集结十余部各型车辆,组成车队游走市内各地,呼吁选民踊跃前往投票。 RITE华裔学务委员候选人区泽光表示,上届市选当地投票率仅及27%,还低于大温平均,其中华裔投票率更低,希望这次市选能有更多民众参与投票。 区泽光表示,列治文ESL学生比率近70%,ESL教育的成败很可能长远影响当地整体教育水准,但当地针对学委选举所举办的政见会上,听众仍多关注班级人数、特殊教育学生比例等议题,与ESL教育品质相关议题反未受重视,他希望华裔选民能透过选票积极表达对此议题的关切。 “列治文优先”(Richmond First)昨下午也在市中心一带举办一场开放日活动,邀请华裔选民与候选人直接会面,说明他们最关心的市政议题。 由于列市华裔人口比例高,这项活动受到党内候选人重视,纷纷到场与华裔民众交换意见。 在温哥华方面,包括无党派协会(NPA)、伟景温哥华(Vision Vancouver)、“进步选民联盟”(COPE)等政党由市长候选人以降,所有议员、学委、公园局委员候选人更是卯足全力拜票。 华埠一带尤为各党往来 最频繁地带,有人前来拔桩,也有人全力护盘,枱面下角力激烈异常。 对市选候选人而言,沿门拜票是最有效、但也是最辛苦的拉票方式之一。 有过省选经验的一位候选人就笑说,省选五月举行时,天候稳定,每天下午4时到9时都可较优闲地沿街扫票,市选都在11月间,日落较早,加上大温近日风雨不断,上门拜票时间平日多得压缩在下午五时至七时之间完成,赶得很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