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总是心比天高,总想着如何只身奋斗,成就一番丰功伟业。 一路行来,才愈发觉得个人的渺小,没有身边无数师友的帮助,自己必定一事无成。 人,只有相互支撑才能跋涉前进,只有团结一气才能共渡艰辛。 出得国门,才发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烙着祖国的印记。 祖国的强大,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老外投来的灼热的眼光;个人的过失,却往往招来对整个民族的指责。 咫尺天涯 多伦多的夜空宁静而美丽,加拿大国家电视塔的尖顶直指苍穹。 我的耳畔回荡起了两千年前荆楚大地上一位诗人的游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多伦多大学坐落于湖光山色的安大略湖畔,是一个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地方。 清晨的阳光从树隙里投下缕缕金辉,草地上蹦跳的松鼠、踱步的白鸽;松径上晨练的老者,学步的婴儿,大家怡然自得,简直就是一首写意诗。 安大略”来自印第安易洛魁语,其含义为“美丽的”,“多伦多”则是“朋友相会的地方”。 不错,有缘千里来相会,在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秋日里,我动身前往这个美丽的枫叶之国,开始了我的求学之旅。 第一次出国,也是第一次坐飞机,一切都觉得新鲜。 在机场,与父母依依惜别,似乎也不像想象中那样难过。 毕竟加拿大的学生签证是多次往返的,后来我每年回家一次,跟国内求学时也差不多。 而且从加拿大打往中国的电话便宜,就是折成人民币也只有国内长途的十分之一。 真得感谢现代科技,千山万水也如隔咫尺。 第一次亲密接触 飞机晚点,送走一对不懂英语的老夫妇转机蒙特利尔后,已是凌晨了。 我请机场的大巴司机把我送到多伦多大学附近,找一个便宜点的旅馆,好心的司机微笑着答应了,并说车上人不多,可以送完别人后专门送我一程。 没想到,我下车一问,最便宜的旅馆也得100加元,显然不是我们穷学生呆的地方。 秋夜的多伦多已有阵阵凉意,而对打劫的担忧更使我心里发怵:一个异乡人,深夜拖着两口箱子漫步街头,岂不是在向“黑道兄弟”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帖子(不过多伦多的治安的确不错,最终也没给这一虚构情节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无奈之下,我只好找了个的士带我去便宜店。 开车的印巴兄弟倒深知穷学生的疾苦,爽快地答应了,还一路用印度英语介绍着,我也只好不懂装懂地点头。 一会儿就感觉不对了,虽然不识路,但也不该一路右转、右转、右转、再右转啊。 这不明摆着欺生吗?我只好跟他说,我很累,想早点休息,不想转着圈子看街景了。 阶级兄弟一点就明,马上就找到了地方——价格不错,才20加元。 付给司机一张整钱,他拿着钱笑容可掬地看着我,问我是否OK了。 我才想起打的是要小费的,想想怎么也不能灭自己威风,只好假装很大气地挥挥手——虽然肚子里把他家的祖先挨个“问候”了一遍。 在旅店前台漂亮的墨西哥黑珍珠妹妹处交了费。 进门一看,我不得不佩服几百年资本主义熏陶下的结果,真是一分钱一分货。 屋里有6张床,还是上下铺。 一层才一个厕所,也是一副拒人千里的样子。 毯子更让我想起老家阁楼的味道。 幸好由于时差关系,我也不困,就在床上等天亮了。 对我而言,这20元加币买到的惟一有用的东西,就是那堵把我与大街隔开的墙了。 说真的,到多伦多,我连一点激动的感觉都没有。 记得《北京人在纽约》里,有人一下了飞机就嘟噜:“这就是纽约?”还说同行的好多人都是这样,激动地找不着北。 反正我这一路从来没有这种感觉,就跟开学了去另一个城市上学一样,而且也没见着身边有人“走火入魔”,可能是改革开放久了,大家对国外也没有陌生感了吧。 天亮得很早,当时大概不到5点。…
移民北美以后,许多家长开始为孩子的教育发愁。 特别是我们从中国来的第一代移民,在如何配合对于我们来讲比较陌生的教育体系,同时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使孩子能够在一个学校和家庭相辅相成的良好氛围下,尽可能多地利用学校因材施教的各种计划而茁壮成长方面,常感到力不从心,或无从下手。 北美是孩子的天堂,是让孩子自由成长,还是尽早规划孩子的前途,因势利导,或者,把自己在中国所习惯的作法全盘照搬用在孩子的教育上,哪种做法更好,确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过从跟踪成功地考入名牌大学孩子成长的轨迹来看,不成功的孩子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成功的孩子在高中阶段必定都具备一些必不可少的素养。 人才培养就象一座塔,哪个宝塔尖尖是大多数人向往的地方,在哪里学习过,可能会比常人掌握更多的技能,拥有更高的能力,和建立更广泛的人脉搏,对以后的人生带来更多的机会。 人生下来,除了有生理缺陷,基本都具有问鼎哪个宝塔尖的机会。 你要吃那最大的果子,要登上金字塔的塔尖,相应你也要付出最多的劳动,因此,学校根据学生不同的需求设计了不同的课程设置。 了解通向顶尖大学的途径是孩子和家长在孩子上高中以前就应当知道的知识,并提前开始规划。 孩子进入高中以前要初步具备哪些素质呢? 培养孩子的悟性 台湾著名作家李敖的女儿李文长在美国,就是一个典型不听话的孩子。 李敖先是晓之以理,把“书中自有黄金,书中自有颜如玉”演绎得更加露骨,他说肯吃苦的人吃半辈子苦,不肯吃苦的吃一辈子苦,一辈子都会为衣食奔波。 李文不听,高中没毕业就爱上了一个从东南亚来的移民,李敖只好诱之以利,说只要你上大学,多贵的学费都给你出,上本科送你一辆轿车,上研究生送你一辆跑车,上博士送你一辆大奔。 而女儿是你不让我跟他结婚,我偏要结,高中一毕业就结婚了,不久两人有了孩子。 李敖更绝,你上学,要多少钱都给,不上学,一个大子儿也没有。 迫于生计,小两口子只好去餐馆打工,干最低级的工作。 直到有一天李文突然悟出来了,“这难道就是我一辈子的生活吗”?于是,把孩子丢给男方,离了婚回到学校读书去了,读完学士读硕士,一直读完博士,现在移居北京当单身贵族。 由此看出培养孩子第一要务,就是让孩子早一天开窍。 有的孩子从小就懂事,善解人意,父母就省心多了。 李敖本身就是一个开窍早学习上早熟的例子,从小就喜欢读书,藏书,买书,独立思考。 高二就退学在家自学,考上台大法律系,又退学,第二年再考上台独大历史系。 如果李敖这样的奇才在美国就可能被一流大学拒之门外了。 开窍早的一般女孩多一些,但往往太听话的孩子虽然长大不会有大起大落,却常常缺乏创造力,所以父母更应该在培养孩子的独自思考,创造力方面下些工夫。 有的孩子悟性早,有的悟性晚,有的一辈子也悟不出来,但学习的黄金时间就那么几年,孩子一时还没有悟性怎么办?哪只好赶鸭子上架了,做父母的最好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一个在后边推,一个在前头拉,否则,孩子觉悟的太晚,又拉下许多功课,尤其是在中国,恐怕就来不及了。 孩子该逼的时候还是要逼的。 傅雷家书中有一段讲的是傅聪小时候在楼上练琴,傅雷在楼下看书,一次他听见楼上琴声不对,象是在磨洋工,傅雷很生气,于是就把儿子捆在楼下的柱子上。 可见傅雷也够残忍的,但是如果没有傅雷的严格要求,恐怕就没有后来世界著名的钢琴家傅聪。 当然,傅雷的做法要是在美国就犯法了。 强化孩子的竞争意识 前段时间黎阳的一篇“中国,当虎还是当驴”的文章对中国文化传统战略思维的缺失做了精辟的分析。 他以柳宗元的古代寓言《黔之驴》为蓝本,形象地归纳出食肉动物的思维方式从来富于警惕性和攻击性,是主动的一方;而食草动物的思维方式充其量也仅仅是防御,永远处于被动地位。 食肉动物一事当前关注两件事:第一,它会不会吃我?第二,我能不能吃它? 中国近代挨打的历史一定程度源自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战略问题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很象《黔之驴》中的驴和虎,即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在思维定式上的某种异同。 中国的主体是一个典型的农耕民族国家,千百年来无数次受周围游牧民族或国家的侵略骚扰,并且曾多次遭受灭顶之灾。 就整个民族而言,如果想避免当食草动物的命运,其思维方式就决不能象驴之类食草动物那样消极被动,至少中国的战略家们必须象虎一类食肉动物那样警觉和积极主动。 一个民族整体上思维如虎则成虎,思维如驴则成驴。 思维如虎,本不是虎也能变成虎,如日本的明治维新,不过日本本身就是尚武的恶狼;思维如驴,本不是驴也能变成驴。 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如果孩子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字,和光顾低头吃草的驴有什么不同。 作为个体来讲西方人比较重视通过竞技场上的激烈竞争,包括剧烈的肢体冲突,去培养孩子主动进攻,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竞争意识,而中国父母较多的是象在培育温室里的花草。 如果白人家庭培养出来的个个都是小老虎,我们培养的都是小绵羊,孩子进入社会是很容易受伤害的。…
“这里的商业区还不及国内繁华,商店早早关门了,没有夜生活,还不如中国的县城。 ” “市面上的电子产品落后中国好多年,瞧那手机,国内早淘汰了。 ”“加拿大人穿著真土,吃的太不讲究”“加拿大人懒,办事节奏太慢” 这是本地新移民网站经常出现的抱怨。 初抵埠的新移民善于对比加、中两种社会生活,对比的结果是抑制不住的焦虑: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加拿大社会生活,令人情绪沉闷;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国内巨变,蛊惑人躁动不安,欲罢不能。 “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日前对新移民进行了一项抽样调查,受访者在选择“长期留在加拿大”、“回中国发展”及“不确定”的比例分别为41%、14%及45%,也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人有打道回府的打算,这些人以年轻人居多。 虽然这其中有每个人各自的具体情况,但很大一部分是难以忍受加拿大单调与平淡的生活。 加拿大社会经过百余年的平稳运行,使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太习惯自己的生活环境了,他们像呵护自己的身体一样,一丝不苟地保持著安宁祥和、周而复始的生活状态。 以每年节庆为例,加拿大人会满怀童心去对待,绝不会含糊。 多伦多圣诞大游行到今年已经是101届了,50万市民仍然兴趣盎然地参与,他们扶老携幼一大早由远道而来,在寒风中占好位置,静静等候,那种充满好奇的神情,仿佛是有生以来的第一次。 不仅圣诞游行如此,万圣节讨糖、CNE看飞行表演、维多利亚日看焰火、皇后街听爵士乐……,每年一度的活动,对于许多人来说,永远像第一次一样倾注热情、乐此不疲。 再看今天的中国社会。 中华文明漫漫五千年,悠久、沉重,唯缺变化,发生在今天的变革是时代性的转折,是历史的厚积勃发,这块古老土地上的人们,正经历像坐过山车一般的惊奇、刺激又阵痛的飞驰电掣,每天身边都会出现奇迹,每天都在创造著人间神话。 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市民,出门不认路,找不到家的现象,在今天的中国司空见惯。 在观念上“颠覆传统”为时尚,“创新求变”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追求。 从这样一个震荡人心的社会,跨越过太平洋落地加拿大的新移民,对眼前的现实大失所望,以往的想象大打折扣,种种抱怨也顺理成章。 但是,什么才是社会的常态?是急速变化的社会是常态,还是平静稳定的社会是常态?急速变化的社会充满无限机会,平静稳定的社会机会趋于饱和;急速变化的社会处处要变革、求创新,平静稳定的社会事事讲秩序、爱传统;急速变化的社会是弄潮儿的理想天堂,平静稳定的社会需要脚踏实地的奋斗。 如果说当今的中国是从历史重负下重生的莽撞少年,那么加拿大就是经过百年资本主义磨砺的中年人,少年充满变数,中年人稳重持著。 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发展现状,正是这种落差,造成很多新移民的焦虑,加上语言文化的隔阂,生存的艰辛,求职的挫折,以及曾经精心设计的如何如何融入异国主流社会的梦碎,会更加怀念往日“辉煌而滋润”的日子,怀念那属于自己的文化环境。 我想任何人都一定清楚:判断一个社会,既要要它的硬件,更应该考察它的软件,因为具备良好的软件系统,会决定其社会的良好的运行。 毋庸置疑,加拿大的社会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且健康、完善、成熟,能满足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取向国民的需求,具有广阔的包容性,这正取决于百年社会的平稳发展,更取决于国民的不断争取和努力。 由于新移民仅仅是接触了加拿大社会的某一层面,所以往往把陌生的社会环境看成了可怕冰冷的外壳,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和根深蒂固的价值观,这时,原本熟悉的社会文化即变得愈发可亲,甚至会忽略或原谅其负面的部分。 本文开头引述的种种抱怨,正反映了一些新移民的这一心境。 根据以往移民的经验,在加拿大呆久了,慢慢较深层次地体会这个社会,会逐渐适应并喜爱。 对于笔者本人,加拿大社会给我许多深刻的感触,比如: (一)大社会小政府的社会模式,政府置于社会的监督之下,使政府职能更科学、合理、有效,同时公开、透明; (二)渗透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民间慈善机构,以及义工人员,为社会常年默默奉献; (三)全社会对文化传统的保护意识,使社会发展沿著历史的轨迹平稳迈进; (四)良好的国民素质造就健康的社会环境,加拿大人最普遍的三个爱好是“运动、音乐、阅读”。 (限于篇幅,将另文细述这些感触)。 那天与国内的家兄通电话,他告诉我,我家的楼即将被推倒,开发商将修建全新的商住小区,而给我们的补偿费少得可怜,只能买得起相同地点的一个卫生间。 我怀念起纪录我成长岁月的那片宿舍楼群──建于五十年代初,照搬苏联图纸,笨重结实的“大屋顶”式建筑…… 又到隆冬季节了,我坐在多伦多市中心红色的街车上,窗外一间间百年风情小店透出圣诞的喜庆,“Let it snow, Let it snow”的歌声唱了一个世纪,今天又响起,并传得很远很远……(李竹)
51编辑注:这是一个典型的新移民家庭每月的收支情况表:两口子都工作,有车有房、两个孩子,每月收入$4670,开支$4770,亏损$100。 但本月可能只亏损$50,因为会收到51网寄给的$50稿费,须记账到灰色收入。 ~~~~~~~~~~~~~~~~~~~~~~~~~~~~~ 我是那种无大落也不会有大起的的平庸之人,在加拿大这几年挣的花的,有时觉得像个国王,有时觉得像个乞丐。 更多时候,是一分钱就是一分钱的感觉。 有人说家庭年收入达到五万加元就是小康了,我不知这是说“纯”,还是说“毛”。 如果是税后,大概就是一人年薪七万五以上,另一人不工作的实际收入,或两人都在年薪三万五到四万收入的样子。 而一个人的高薪,交税后肯定不如两个人的中等收入之和。 税,是加拿大福利的源头,是和死亡一样不能避免的东西。 我家过的,类似于三万五+三万五>七万的日子。 看2005年前十个月的流水账,和可以预料的另两个月,每月收支不简单却明了: 食品(所有吃到嘴里的,包括与同事搓一顿,和全家外出吃饭):$670日常品消耗品(牙膏,化妆品,孩子尿布,小玩具,家居装饰之类):$70衣服鞋子:$40二女儿托儿费:$560大女儿学前学后看护费(包括夏令营) :$100大女儿学琴,订书报,交给学校的吃批杂,坐校车旅游等费用:$110车汽油:大小俩车共$310车保险:俩车共$320外出停车费:$15机油,冷却液,零件,修车:$85还住房贷款:$650房屋保险:$40房产税:$180燃气(取暖热水):$100用电(电炉电器):$35用水(洗澡喝水夏天浇地):$35当地电话费:$33长途电话费:$25手机话费:$12有线电视:$50拨号上网:$10房屋小材料(水泥,油漆,种子,土之类):$10家具电器(电脑,DVD播放机等“大件”,和凳子椅子类的小件):$90英语读物(多是旧书杂志,各种sale时大量买进,老少兼宜,科学知识和字典永不过时):$5远近旅游(包括旅馆,吃喝,门票,汽油,停车):$250买药,看牙医费用自付部分:$20人情送礼:$10申请费,办理费,$35以上小计:$3870大花销平均到月(公婆移民机票,一次性多还房屋贷款,我买的RRSP):$900共计:$4770 税后“净”收入:(敏感而惭愧)我(又干净又苍白):$2250丈夫(包括少量分红,奖金,去现场的汽油补助):$2060去年退税平均到月:$230俩孩子“牛奶金”: $130灰色黑色收入:$0共计:$4670 就是说,如果没有大的花销,每月有几百结余。 但这些结余又攒成了大花销,使得我家每月还亏损100元,得搭上去年的结余,才能收支平衡。 我没有各类理财投资,没做过头发,没看过电影,没买过发烧CD。 能合法免费下载的,花那冤枉钱干什么。 我们不喜烟酒,应酬也有,却是在中国难以想象的低; 而汽车系列,和由汽车而带来的旅游系列,又使我活出了资本主义生活方式的潇洒自由。 润滑油,小零件,买的是最贵的;汽车里安个GPS或小的DVD播放机,觉得没必要买。 医药花费近似于无,让我母亲惊讶不已。 这却是丈夫每月工资里扣掉数百元的保险费换来的,也是我们疾病还少的结果。 服装上的花费超低,这是因为我非打折的不买,打折的时候买一大堆。 自认为精明,也买过鸡肋。 几十元的衣服买得起,但能在打折时买好几件,为什么不干。 让我能从梦里笑醒的是,我买过一元钱的裤子,五十分的上衣。 找到的与二十几元的唯一区别是:没有商标。 还有那著名的恩格尔系数,食品占总支出的14.3%,这是我母亲探亲期间每月必问的。 我说您就放心吃吧,每月撑死,一个人吃一百元足够了。 超市里什么食品最贵?龙虾吧,买回来自己做,如果愿意,顿顿这样吃,吃得起;但总去饭店里吃龙虾,吃不起。 假设要过得节俭些,可以做到的是:少买可有可无的小摆设,少订有线电视几个频道,旅游时住便宜旅馆,不买大件。 难以做到的是:买便宜汽油,节水节电,少洗澡。 不能做到的是:少吃一口饭,砍掉孩子的兴趣爱好费,冬天屋里调成18度。 其他的花销几近固定,挤不出什么油水。 假设我夫妻突然涨了工钱,到了工资保密的地步,我能预想到的奢侈是:给孩子买几件大型益智玩具,每月多还房屋贷款若干,高速上网,换辆好车,添件洗碗机烘衣机什么的流行电器。 天天上健身房承担得起,但更愿意把下班后的宝贵时间和孩子们分享。 也许攒足了假期,带孩子们去欧洲玩玩。 其他的,也不可能“一手拿红糖,一手拿白糖,想吃啥吃啥”,还是那些固定花费。…
近年在海外华文文学的园地中,随著新移民人数急剧增加,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留学生,在生活安定后写作欲望喷薄而出,新移民文学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北美华文文坛“八面来风”。 新移民文学在整体素质上,已超越当年的“留学生文学”,并由边缘文学的地位,正式走进当代中国文学的史册,成为世界华语文学的重要一脉。 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始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留学大潮的七○年代末、八○年代初。 八○年代以来从中国大陆移民海外的留学生、学者,已经构成新移民文学中创作最活跃、人数最多的一个群体。 从六○年代台湾留学生文学的隐然成形,到八○、九○年代大陆新移民作家的昂然崛起,整个北美文坛风起云涌,从其发展轨迹,可窥见华人移民史的脉络。 华文文坛 八面来风 北美文坛的活跃,从最近美加几个文学盛会可见一斑。 首先是今年7月23日在加拿大温哥华西门菲沙大学举行,主题为“走出乡愁迈向多元”的第七届“华人文学──海外与中国”研讨会;其次是10月28日在纽约华美协进社举行,以“群星闪烁的北美天空”为主题的《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与点评》新书发表会;紧接著是10月29日在纽约法拉盛公共图书馆举行的「北美华人移民文学的历史与未来」研讨会。 促成纽约“两会”的主力包括施雨、陈瑞琳、融融、寒江月、何勇、心远、少君、冰凌、刘荒田、王性初、刘予建、王威、吴康妮、何重光、孙博及刘慧琴等北美文学社团的各路代表。 大会主席团三位正副主席是施雨、陈瑞琳及融融,清一色女将。 北美活跃文学团体“文心社”社长施雨指出,自从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后,北美新移民经过20多年的奋斗,很多第一代留学生已经走入主流社会,从开始在唐人街苦力打工,到在异国他乡如鱼得水,文学作品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逐步从写实主义进入艺术创作,呈现百花盛开的兴旺局面。 她强调,这是第一次在北美针对大陆移民作家文学作品召开的研讨会,在学术上和文学史上都具有深远意义。 “北美华人移民文学的历史与未来”研讨会,最难得的是请到多名来自中国大陆的文学研究者,包括南昌大学教授陈公仲、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赵稀方、南京大学教授刘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杨扬、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杨联芬及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段成荣等。 其余主讲人包括纽约圣若望大学教授李又宁、原台湾东吴大学教授赵淑敏、美国耶鲁大学康正果、作家王鼎钧、郑愁予、赵淑侠及张凤等。 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陈公仲,是大陆研究新移民文学的权威,他发表了对海外华人移民文学新动向的看法。 他指出,新世纪以来,世界华文文学的发展迅猛异常,尤其是新移民的华文文学,更是令人瞩目,《一代飞鸿》首次在美国出版发行,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陈公仲认为海外文学不能写成“输出的伤痕文学”,作家要深化加强四种意识,即开放意识、全球意识、忧患意识及忏悔意识,才能在宏大的格局下建构真正的移民文学。 他不同意“新移民文学与国内作家的作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的说法,也不同意有人主张新移民文学要“走出边缘,打入主流”,他认为,“那些被一般人视为边缘的文学,也许正是真正的主流文学之所在”。 事实上,新移民作家的作品与大陆作家相比,毫不逊色。 陈公仲说,华人文学在六○、七○年代以李碧华、白先勇等港台作家为代表,到了九○年代,大陆新移民作家群的异军突起,构成了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华文文学的研究重点从台港转移到了北美,范围更大,特点更加突出。 目前中国社科院和一些大学主要研究台港文学,而对于北美华人文学的研究则分散在南京、广东及福建等地。 中国社科院赵稀方主讲“从港台到北美的全球新视野”,他认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从以往将焦点投射在港台文学上,延伸到研究海外文学的领域。 他说,海外新移民文学已走出早年“留学生文学”的俗套,这种“自由的抒写”,有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学”。 《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小说精选》全书近50万字,共收入46名活跃在北美文学舞台的作家作品,包括:北岛、严歌苓、哈金、苏炜、卢新华、张翎、王瑞芸、刘荒田、黄运基、陈瑞琳、融融、曾晓文、李彦、沙石、施雨、邵丹、瞎子、马兰、张天润、沈宁、少君、吕红、老摇、弈秦、鲁鸣、曾甯、黄俊雄、宋晓亮、孙博、陈谦、巫一毛、程宝林、范迁、黄鹤峰、沈漓、刘慧琴、宣树铮、王正军、晓鲁、凌波、孟悟、诺克、力扬及宇秀等。 《一代飞鸿》主编之一融融强调,这是北美第一次召开以大陆移民作家文学作品为焦点的研讨会,也是第一次在美国出版北美大陆移民作家的小说选集,在海外华文文学史上意义深远。 此书另一名主编、旅居休士顿的文学评论家陈瑞琳,长期以其独特视角近距离观察海外新移民文学的创作,也是将新移民作家向大陆文坛推介的重要推手,被视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她主要研究大陆新移民作家,也就是八○年代初期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以后到北美的一批作家。 陈瑞琳把海外文学当作中国文学的一个分支来研究,尤其关注新移民作家的作品。 八○年代是新移民文学的酝酿积淀期,大量学子负笈海外,生活的巨变、情感的考验、文化的冲突、人生的何去何从,在越来越多的新移民灵魂中翻滚,创作欲望日益旺盛,很多从不写作的人,也开始提笔抒发胸中块磊。 九○年代应该说是新移民文学向纵深发展的繁荣期,无论是从生活积累的广度和深度,还是表现在文学精神的觉醒与升华上,新移民文学真正开始出现自己成熟的个性和艺术特征。 与此同时,以新移民为主的华文文学团体如雨后春笋遍布北美各地。 陀螺仍在原地旋转 陈瑞琳将海外华文写作阵容分为几块版图:时间较早的港澳台文学、脱胎于大陆文学母体的东南亚各国华人文学、呈散兵游勇状态的澳洲、欧洲华文文学,以及较为特殊的北美华文文学。 她指出,当代文坛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从1979年首刊白先勇的小说《永远的尹雪艳》开始,20多年过去了,“世界华文文学”虽已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但有关北美文坛重镇的研究,却如同一个原地打转的陀螺,“很多人都在抽打,却始终拘泥在早期港、台文学的研究格局中,不仅研究的作家循环往复,研究的方式及关注的主题一直未能有突破性进展。 尽管每一届有关海外文学研究的国际研讨会,打出的口号都是‘期望超越’,可当看到一篇篇、一本本的研究文字时,不能不扼腕叹息:一个越滚越大的陀螺仍在原地旋转”。 她说,以前大陆学术界比较关注张爱玲、白先勇等海外作家,对新一代移民作家缺乏了解。 令人惊讶的是,大陆当年在各大学兴起的“港台文学”课程建立的作家框架,一直延伸至今,竟然还是以台湾五○、六○年代的“现代”作家为主,“乡土作家”为辅,报刊、杂志依然以发表他们的作品为海外文学的代表,以此主导海外文坛的研究方向。 这种情况“显然隐藏著极大的偏颇和误区,因为很多来自台湾的‘现代’作家,近20年来在海外并无大的创作成就,影响力日渐式微,即使仍有零星作品问世,但表现的主题已不能激动人心,所以已不能再作为当今海外文学的主要代表”。…
2005年的11月10日,也许会成为姚立强终身难忘的日子。 Days Inn酒店的那颗火球,夺走了与他同行的三位国防大学学员的生命,也让他不得不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而这一天,恰好是他42岁的生日。 这样的场景,其实从2001年开始中国人就已不再陌生。 这年6月,中国公民张忠强、薛兴遭恐怖分子绑架,在随后的菲军警解救行动中,2人遇难。 第二年,多名中国工人在耶路撒冷两度遭遇炸弹袭击。 2004年6月,阿富汗11条鲜活的生命曾给了“在海外最安全的中国人”以最强烈的震撼。 就这样,海外安全问题逐渐为国人关注。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告诉记者,“现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保证没有恐怖活动,不存在绝对的安全”。 在外交部网站上,记者注意到满满数页,一共81条出国特别提醒。 绑架、恐怖袭击、抢劫、政变、动乱、灾害,甚至劳务纠纷、非法移民、留学等等都被列了进来,这也提醒我们更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是:中国人在哪些国家和地区受到最多的安全威胁?中国人在海外应如何保障自身安全? 海外安全地图 2005年是外交部发布出国特别提醒数量最多、频率最高的一年。 从1月至11月的81条提醒信息中,除了20多条与签证及过境有关外,其余都涉及中国公民在海外的安全问题,中国人熟悉的巴黎骚乱、禽流感等等事件都被包含在其中。 从外交部发布的信息来看,中国公民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遭遇的风险不尽相同——南亚、东南亚的危险在于恐怖活动和战乱;非洲除了政局动荡之外,还多了劳务纠纷、抢劫和绑架;在欧美,需要警惕的则是蛇头、走私贩毒的陷阱以及旅游安全;中东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它几乎囊括了上述各种危险;而在中国周边海域,多发渔业纠纷和领土纠纷…… 2005年的自然灾害和瘟疫,也在外交部提醒信息中占了不小的比重。 美国的飓风、南亚的地震、菲律宾的登革热、越南的禽流感都榜上有名。 李伟说,自然灾害和瘟疫带来的灾难绝不亚于一场战争。 这些提醒帮我们勾画了一幅中国公民的海外安全地图,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现在是什么情况,中国公民在那个地区又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应该要做好哪些准备。 像最新的一个“中国游客在奥克兰伊登山公园屡遭抢劫”的提醒,不但标明了事件发生的地点,说明了中国游客遇害的原因,甚至还具体列出了防范的几种方法。 这样的提示对于前往该地旅游的中国公民显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菲律宾是今年出现在外交部提醒信息中较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驻菲大使馆领事部的副领事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外交部会根据使馆对当地治安状况的汇报,决定是否发布警告信息。 但有时候,也会直接以领事新闻的的方式发布有关消息,像这次的约旦爆炸,外交部就没有发布出国提醒,而只是将其放在领事新闻中。 不过,美国国务院在其11月10日发布的旅行公告中,依然注明只有到2006年2月10日才可以解除恐怖袭击警告。 记者为此求证中国驻约旦使馆,值班人员表示现在约旦的局势趋于稳定,大使也与往年一样开始忙于年底圣诞及新年的准备,并没有受到影响。 对于外交部发布这些提醒,李伟表示这是属于领事保护不断完善的一个过程,也是客观情况的要求。 中国公民这两年屡有遭遇恐怖袭击的事情,这要求公民需要对自己的人身安全、周围环境的安全有进一步的了解。 他指出,外交部发布这些提醒,是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但去哪个国家、哪个地区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公民手中。 只要人们能避开高危地带,留意高发问题,善用最有效的保障,将能最大可能保护自己。 这或许就是外交部设立此项服务的最终目标。 高危地带 战争,李伟将此类威胁列为特别危险类型。 他表示,中国公民应该尽量避免前往正在发生战争及内战冲突的国家,因为战争造成非常混乱的局面,个人安全完全得不到保障。 在今年,外交部发出了6条关于战争及内战的提醒,其中伊拉克更是被警告了3次。 除严峻的治安状况及安全形势,恶劣的卫生和医疗条件也是外交部提醒公民尽量避免前往的原因。 恐怖活动也是各国发出旅游警告的重点。 虽然今年我外交部发出有关恐怖活动的提醒只有三条,但李伟强调,这是因为恐怖活动特别复杂,基本上没有确定性,都是突发事件。 他认为,从总的情况来说,中国公民现在并未成为恐怖分子的明确目标,一般只是受到连带影响,所以中国人应特别注意一些恐怖活动的高发区。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傅小强指出,南亚与东南亚地区的恐怖活动比较频繁,塔利班政权倒台的这一年,是阿富汗地区恐怖活动最厉害的一年,也是平民与美国士兵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年。…
根据 Ontario Building Code 的规定 (Article 9.33.2.1), 对于民用住宅, 只要其在冬天一直有人住, 或准备冬天一直有人住, 则其必须要有采暖系统. 同时 Article 9.32.1.2规定, 所有住宅只要有电力供应就必须安装机械通风系统. 另外 Ontario Building Code和 Building Code Act 还规定, 从2006年1月1号开始, 安省内所有新建, 改建或扩建房屋必须向 City Hall 递交合格设计人员设计的图纸及文件来申请并取得 Ministry of Municipal Affairs and Housing 颁发的许可证 (Permit), 才可以进行新房老房及其HVAC和 Plumbing系统的施工,工程包括扩建或改建, 所要申请的许可包括,…
自由党政府就这么轻易的倒台了,也许和新民主党的联姻从一开始就预示着加国政坛的不稳定。 然而加国政坛四强争雄,很难形成一党独大,根据最新的民调显示,自由党和保守党得票将不相上下,也许下届政府依然会是个联合政府。 不论是自由党还是保守党获得组阁权,和谁再组成新政府似乎都是难解的结。 自由党连续执政四届,期间加拿大经济在西方七国当中可谓是一枝独秀,财政连续八年盈余不说,加元也跟着升值了不少,但即便是这样,一个赞助丑闻还是搞得它下了台。 比起老家天天反腐倡廉,自我监督而不见成效,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严谨与有效实在值得学习。 其实没有一个党会是永远光荣伟大正确的,西方政治体系的政党轮替虽不是包医百病的良药,但现实看来确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不同的政党虽然大政方针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但其基础都是执政为民,很难说哪个政党执政,加拿大就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对市场的影响却也不能小看。 例如前段时间魁北克省魁人党明确提出魁北克独立作为党纲,而且预计在未来省选中占有优势,蒙特利尔的房地产市场就受到很大的负面影响。 我们一个客户因工作调动来到多伦多很快买了房子,而早前在蒙特利尔挂牌出售的房子却迟迟买不掉。 而正是因为魁独的阴影,蒙特利尔也由加拿大第一大城市让位于多伦多。 说起这次大选,倒是颇具特色,好像是第一次在圣诞节期间的大选。 不知选战的热度能否驱走严寒,不知加国百姓在大雪中投票率会高还是低。 对于加拿大这几个党,我喜欢自由党的开明,有了移民政策的制定,才有了我等移民的可能。 我也喜欢保守党的减税,加拿大的税收确实不轻。 新民主党注重改善医疗条件,亦是深得民心,毕竟患者轮候的时间也太长了。 我们大陆移民来了几年,很多都已经成为公民,所谓融入主流也好,汇入主流也罢,投出你神圣的一票,当是你表达心声,付诸行动的最好机会。 本栏目由资深地产经纪杨晓东/牛白丽主持,欢迎读者来信来电询问各类地产方面问题。 咨询电话:416-818-7508 / 416-3035878 Email: [email protected].
对于人头税事件上一任政府采取的态度,我看问题所产生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在于是否赔钱,而是在于是否进行官方道歉! 上一任加国政府如果不肯正式向人头税苦主家属道歉,就表明他们不愿也不敢正视历史遗留问题,就表明他们政客心中华人没有地位;这也表明华人新移民在这样的加国政府当中是没有明天的,换言之,用向前看的角度,上一任加国政府完全没有诚意。 那么我们就应该向后看。 我反对枫言发表的署名文章的观点。 我怀疑他是上一任丑闻政府的御用枪手。 对于历史遗留问题,按照他的观点,就是要理解和宽容上一任政府对华人的歧视,所以平权会最好别管。 枫言的确是疯了: 让我们看一看二战后,同样曾经是法西斯政府的德国和日本是如何对待受到他们残害的国家和人民的? 德国总理在全世界人民面前下跪,为根本不关他事的德国法西斯的所作所为忏悔,并向以犹太人为首的受害者道歉。 此举赢得了举世的尊敬,也体现出一个诚实、正直的政府应有的胸怀和态度; 反观小日本小泉政府,直至现在,不仅死不道歉,拒不赔偿,而且还在不遗余力地去参拜靖国神社,甚至篡改历史,用教科书去美化他们的丑恶行径,遗毒下一代。 上一任加国政府在人头税事件上的态度,与小日本王八蛋如出一辙;如果说马丁就像小泉,那么陈某某就像汉奸;而鼓吹支持他们的枫言老弟,恕我直言,就像是汉奸的乏走狗!上一任的加国政府,缺乏的就是向德国政府那样的大国气度。 如果由他们继续执政,结局就像我们今天纵容日本政府歪曲历史一样,华人不会有好日子过,全体加国人民不会有好日子过–因为它是一个歪曲历史、拒不认错的集贪污腐化于一身的鸟政府。 枫言老弟的文采风流,分析“有理有据”,但实际上偷换概念,明显在大选前为上一任坏政府造势。 你还居然会引用一句古诗,说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力图抹煞历史事实,给自由党年上贴金;幸好本人虽不才,好歹也知道中国古人的名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你那么爱引经据典来增加你文章的权威性和可读性,那么鄙人不妨也来个东施效颦,让我引用鲁迅先生的千古名句作个了结: 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枫言老弟的文采风流,分析“有理有据”,但实际上偷换概念,明显在大选前为上一任坏政府造势。 你还居然会引用一句古诗,说什么“沉舟侧畔千帆过”,力图抹煞历史事实,给自由党脸上贴金;幸好本人虽不才,好歹也知道中国古人的名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凡知道加拿大历史的人都清楚,当年如果不是那个口齿不清的歪嘴的总理的过错,加拿大就根本不会有GST这么一回事;换言之,自由党政府也就绝不可能“创造出”财政盈余,而如今就更不可能大撒这些钱(实际上就是人头税,移民机场落地费,还有GST等民脂民膏)来购买选票,实行糖衣炮弹。 加拿大政府是时候该换政党执政了,在下奉劝各位华人选民,不要“有奶便是娘”,因为那些“奶”其实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君不见自由党无论是在联邦政府还是在安省上台之后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背弃他们的竞选承诺,拒绝减免联邦税么?君不见汽油价格日益高涨,自由党政府拒绝大幅度减免或者分享汽油税;也完全对汽油奸商的垄断不闻不问,而躲在被窝里面偷着乐么? 如果不压榨我们加国人民的血汗钱,自由党凭什么去“缔造”他们聊以欺骗选民的“经济好景”? ~~~~~~~~~~~~~~~~~~ (感谢网友释奴的来稿。 这是该网友发布在本网时事新闻论坛的文章。 )
据Google 2004年统计数字,各国老百姓经常在搜索引擎上寻找的关键词截然不同。 从全世界范围看,2004年在Google上找得最多的关键词是美国的小甜甜布兰妮,接下来的也都是金发美女。 从第五位开始才出现实用的概念:聊天和游戏。 男人不得不往后排,第7位才是关键词的第一个男人:英国青年演员奥兰多•布鲁姆。 在“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们最关心的是布什,他的竞选对手克里只排在第三位。 在人们搜索最多的国家中,法国居然高居首位。 不过,中国和印度也深受关注,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 热门”国家伊拉克排在第四位。 中国自恋务虚 中国人在Google中寻找最多的10个关键词依序是:刀郎、周杰伦、小兵传奇、奥运会、林心如、七里香、明成皇后、毕业论文、刘翔、NBA。 中国人的特点是:第一,除了第10名,全是与中国人有关的。 其实第十名的NBA,大概多数中国人关心的并不是美国篮球,而是姚明。 比较奇怪的是,居然没有一个足球概念进入中国的前十。 第二,除了毕业论文,就没有第二个实用概念了。 连留学,买房,找工作之类的都没有进入前十名。 德国讲究实用 德国人最爱的关键词,在前十名中,8个概念是实用性的。 高居第一位的是“行车路计划”。 尽管德国很多车里安装了卫星导航仪,但还不是那么普及,而很容易买到的找路软件毕竟也要花钱去买。 第二位是天气,第三位是电话簿,第五位是聊天,第七位是图片,第九位是阿尔迪(一家超市),第十位是找工作的关键词“劳动局”。 在德国的前十名里,只有两个是人名,即第四名的女歌星帕丽斯•希尔顿,而小甜甜只排在第六位。 法国“待人冷漠” 排在法国人最关心的概念前十位的,几乎全是实用概念,比如,排在前三名的依次是“黄页”(查地址电话)、“法国铁路公司SNCF”和“法国”,此外还有ebay,地图等。 而浪漫的法国人心目中,居然没有一个人名是需要到Google里去寻找的。 英国放眼世界 英国人似乎对世界形势非常关心。 排在第一位的是BBC新闻,第二位的是电视节目“Big Brother”,第三位是电视台,此外,“词典”、“天气”、“铁路”等都受到很大重视。 此外,英国人似乎颇好赌,排在第十位的是国家彩票(National Lottery)。 日本担忧前程 日本人跟欧洲国家一样,讲究实用。 排在日本人最关心的关键词前十名中,只有第七位小仓优子是个明星,其他全部是实用概念:地图、共享软件Winny、壁纸、翻译、天气预报。 最有意思的是,占卜居然高居第六。 可见日本人对自己的前程十分担忧。 韩国浪漫多情 韩国人也是浪漫型的,他们关注的概念前十名中有6名是明星,两名是电视剧,只有两个实用概念,即MP3和“找工作”。 实际上,MP3寻找的也还是明星。 但韩国人跟中国人还是有所不同,他们排在第一位的居然不是本国明星,而是俄罗斯的网球美少女莎拉波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