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阅读《加拿大》的华裔人而作 前言:很多经济发达的国家,面临老年化和人口负增长的问题。 有些国家欢迎移民,加国如是。 我家晚辈上世纪末移居多伦多,俗云:“儿行千里母耽忧”竟何况万里之遥!因此,常找有关加拿大的书籍阅读,我记得是不惜花60多元,购买一本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异国风情》丛书之一,梁妍等翻译的《加拿大》。 本书“集历史、文化、地理等知识于一体……书中内容丰富、文笔优雅、信息完整。 它全面地反映了各地的风光、民俗。 ”图文并茂,行笔流畅,既是文学著作,又是指导性的实用工具书。 在此“逢人到处说项斯”值得向大家推荐。 此书本人在中国时虽已多次阅览,但仅及皮毛。 近期来加国后,亲临其境,结合实地,再次阅读“霍然开朗”,收获更大。 俗语说:“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本人发现书中个别数据有误,有的地名只有中文的译文未附英文的原文,会让人一头雾水、“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例如央街的长度8896公里即有误,而且又交代不详(见“P139 多伦多最长的街道……它从多伦多湖畔至安大略与明尼苏达交界处的雨河,全长8896公里。 ……”)。 加拿大国土东自大西洋的哈利法克斯到西至太平洋的温哥华只6360公里。 8896公里如此长的街道,是否在加拿大打圈圈,使我长期难以理解,一直使我茫然。 最近在《多咨处》的《世界最长的街道——央街》一文 中 “ 依据吉尼斯世界纪录记载,央街是世界上最长的街道,从多伦多港湾(Toronto Harbour)开始,向北穿过多城,后以11号公路延续,一路上经过众多的安省城镇,并在考昆(Cochrane)镇转头向西,一路小跑,最终到达安省的雨河(Rainy River)和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加边境处的国际瀑布,全长1896公里(1178英里)”推测此资料翔实可靠。 起点应是安大略湖湖畔的多伦多港湾,而不是”它从多伦多湖畔”。 外文的中文译法一般有译音、译义或音义并译。 如:纽约(New York)、新西兰/纽西兰(New Zealand)。 将(New)译音为纽、译义为新。 同一个外文名称在中国大陸与港澳台会有不同的中文译名。 因此,有很多文献资料、书籍都附上原名,尤其是人名,以免使人产生歧义。 《加拿大》书中有不少地名街名未附英文原名,给人在使用英文地图等时造成不方便。 本人基本上是英文的文盲。 阅《加拿大》此书并对照地图经过一番推敲,现对中文的译名中试加注英文于括号内,如P140-141中的弗伦特(front)、贾维斯(Jarvis)、阿德莱德(Adelaide)贝伊(Bay)皇后(Queen);P143中的丹佛斯(Danforth)、圣克莱尔(ST Clair)丹达斯(Dundas)杰拉德(Gerrard)、巴瑟斯特(Bathurst)、布鲁尔(Bloor)、奥古斯塔(Augusta)、肯辛顿(Kensington)、鲍德温(Balolwin)、牛津(Oxford)、顿达斯(Dundas)、斯巴迪纳(Spadina),至于伦塞斯瓦勒斯大街,颇费时日尚未查到。 P144-145中的布罗德维尤(Broadview)、考克斯维尔(Coxwell)、格雷斯(Grace)、奥兴顿(Ossington)、布伦斯维克(Brunswick)、圣乔治(ST George);P146中的约克维尔(Yorkville)、坎伯兰(Cumberland)、海瑟尔顿(Hazelton)斯拉德(Scollard)等。 这些地名如果只有中文名而没有原英文名实在费猜。 但我的推测英文原名也可能有误。 此书如果附上原文,免得读者费猜疑,节省读者的时间,避免误解。…
“还剩三天,就到12月26号” 我嘴里小声叨咕着,顺便在办公室台历上画了个圈。 断断续续从本地的朋友口中了解到,每年的12月26日,是多伦多的 BOXING DAY,即疯狂购物日,大部分商品均至少5折出售。 所以我忙里偷闲列出要买的物品,准备到那天大赐挥霍一下。 这时,老板慢条斯理踱到我身边问道:“你这个假期怎么过?”我理直气壮的回答:“购物去”。 他抖动着眉毛一脸深沉的说:“那么我建议你,一定早上6点,就到商店门口。 你绝对不会寂寞的,你身边都是跟你同样打算的人。 ” 我满脸狐疑的看着他。 真有这么夸张吗? 26号,我心安理得的享受着早饭,边吃边思忖:我还就不信了!商店里的人能多到哪去?平常诺大的多伦多,除了上下班,基本看不到人民群众。 我还就按正常时间出发去 Eaton Center。 11:40 Am,我刚一踏出 Dandus 地铁站台,只见一条长龙顺着站台蜿蜒至商店入口。 待进入 Mall 里,我顿时后悔。 现在的状况是——到处都是人民群众,从各个入口像海水一样涌入。 电梯上,商店里,椅子边,甚至墙角,都是黑压压的人。 我深吸一口气,快速扫了眼事先列好的清单,便一头扎入人海。 其实在这里平常逛商店,也经常见到打折,送礼券。 但好像只有今天,看到铺天盖地的打折标语,兴奋异常的购物人群,才真正体会国外的物质极大丰富。 我先冲进专卖女士休闲服的一家店里,平常挂衣服的架子,此时全被平铺的柜台所代替,上面堆满了小山一样五颜六色的衣服,旁边醒目的挂着牌子:2 For 1(买二送一)!我正挑拣着,耳边响起店员的广播,意思是今天机会难得,不可错过!我遁声望去,一个年轻的女店员高高站在收款台上,手持着一个小喇叭正奋力高呼。 没错!用的就是当年我们居委会主任,通知各家开会时用的那种小喇叭,只是嗓音有些沙哑。 就在我一走神的瞬间,我刚看上的那件外套已经被迅速套到一个阿拉伯大姐的身上。 再找,没了! 我一扭头冲出人群,也许楼上那家 Club Monaco,有物美价廉的东西等着我。 果然,此店大部分商品 80% Off,我正得意洋洋迈进门,忽然脚下被什么东西拌住。…
来加拿大已经有七个月了。 感受良多,很想利用圣诞假期这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思绪,一来当成自己的日记,二来给那些想出国的人作点参考。 然则时间不长,不少事情看得还不全面,不敢随便进行合理想像,于是只能粗浅地讲点心理感受。 世界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对于没出过国的人,西方社会是怎样的一个样子?我当时去一趟德国旅游,记得走在繁华的闹市,观看慕尼黑狂欢节,觉得西方人生活真有意思,因为看到许多新鲜东西,真是不错,遥想要是在国外生活,我的生活将会像狂欢节中一个小丑身上的衣服一样充满各种彩色。 来加拿大之前,反对我出国的观点是:现在出国留学不吃香,海龟许多找不到工作;国内经济发展得快,日子会过得更舒服。 我还是出来了。 难道加拿大真的就像他们描绘的那么差?人家怎么说也是G7的成员,发达国家啊。 加拿大是一个什么概念,我为什么要出国?在开往多伦多的飞机上,我想我本来就是一个喜欢到处游荡的人,生活对我来说就是漂泊。 不断变化的生活,使我的人生轻飘飘,似乎像是一根飘浮在风中的羽毛,风吹向哪,我就去哪,像《阿甘正传》片头与片尾那样,得失又有何所谓。 但是,无所谓归无所谓,刚刚落地之时,禁不住还是会认真地想一想,出国就一定是视野宽了?就一定是人生拥有更多的路可走,就一定比国内好吗?我在出国前对这些问题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过来人却告诫我:加拿大就这样啦,你是不可能混进这边的社会的,我们当初也尝试过,后来知道不行的。 所以,这边是很难混的,最多就是混个国籍,差不多就要回国去混啦,大家都是这样的啦。 这盘冷水泼得有道理吗?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用了这半年的时间,渐渐地有了自己的看法。 先给我等大陆新技术移民画个像:一开始,我是新移民我怕谁,我到哪里都拍照;然后,语言不行,进语言学校,交了一班中国朋友;然后去打打工,或者进学校读书,以求能找到专业工作;哎,好不容易混到一份稍为满意的工作,日子就这么过啦,闷是闷了点,但是,想一想为了下一代吧。 语言障碍对于许多人来说最要命,它就好像一道墙,人如何穿得过去呢?不过还好,尽管讲得支离破碎,还是可以应付日常生活之需,如购物、问路,不会吃哑巴亏。 要想和那白人多讲几句,就是把牙根磨得噌噌作响,也挤不出几个字来。 还是中国朋友好,能够很好地进行语言及情感的沟通,于是,就让咱们一起去玩吧?我们不跟白人玩,也不跟本地长大的华人玩,不跟香港人玩,我们不跟台湾人玩,印第安人都呆在自留地呢,很少能见到,要见到了也不跟他们玩。 你以为把不同的文化放在一起,他们就会自动溶合吗?把不同肤色的人放在同一个学校的班级,他们就能成为同学朋友吗?不会的。 文化是很难溶合的,加拿大所谓的二百种语言的多元文化,在我看来其实只有一种,白人文化,即主流文化,其他少数族群的文化异同,就用来被同化的。 中国人带来的文化,除了吃的文化外,其他方面都是用来被同化的。 所以,新移民的文化弱势是非常明显的,不产生被边缘化的感觉几乎是不可能的。 许多新移民都把自己当成是弱势群体。 所谓边缘化,自然存在一条边界划分出不同的族群。 当意识到这条界线的存在的时候,我们就会自然地活在一个小小的中国人圈子中,工作学习之余聚在一起,就一起咀嚼新鲜的人和事,享受着彼此的认同。 当我们都把认同感放在这些朋友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在乎白人怎么去评价我们了,这个新鲜的社会的价值观是如何了,因为那与我们无关。 我们就封闭在从国内带来的价值观中,在加拿大建立了个小小的中国。 所以,在唐人街,福建老乡仍然是把垃圾往大街里扫,理直气壮。 虽然他也知道,在别的许多地方,地面都干净得可以随处坐下来而不怕弄脏裤子。 说到这里,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来到自由的国度,我们的世界反而缩小成为一群人而已,虽然我们可以感受到媒体通畅的信息轰炸,但我们往往把这些信息用一个筛子进行过滤,只有与我这个小群体有关的才得以通过,进入我们的神经,这点可怜的信息加上朋友之间的咸杂八封,构成了我们的精神生活的全部。 虽然我们看到了许多国内生活的人看不到的东西,但是,我们就像住在富人家里的保姆,虽然也同住在豪宅里,但一切的奢华都与她无关。 在国内,我们讲生活圈子,在加拿大,圈子似乎更加明显,韩国人有韩国人的圈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希腊有希腊的,他们也都与中国人一样,活在自己围居的藩篱内。 往大的方面讲,法国人有法国人的圈子,只不过他们圈子太大,把整个魁北克都给占了,但本质上,他们也是把自己围起来,不是么。 但相比之下,我们加拿大中国人生活的圈子就很小,要比在国内生活的圈子要小。 因为国内生活圈子还有个外延,但在这边没有。 再说吧,中国移民虽然在数量上也以百万计,但是,中国人彼此之间是很难走到一块的,譬如说,当过人蛇的农民与硕士留学生,虽然同在一家餐馆包饺子,但他们会成了一个圈子吧?另外,还有中国人的复杂的人际心理等因素。 文化藩蓠与文化认同 泼够了冷水,来点热的吧。 蜗居不是所有新移民的宿命,自然是有少数破萤而出者。…
BoxingDay多伦多繁华闹市发生的恶性枪击事件引起国内外关注,也同时成为联邦大选中的一个新的焦点。 特别令人震惊的是,所有7名遭受枪击的受害者既非涉案者也没有人加入枪战,几乎全是BoxingDay在附近商场购物的无辜市民。 在枪战中身亡的女孩,年仅15岁,而不是先前报道的19岁。 另外6人受伤者中,有一名男子仍然处于昏迷状态。 二十岁的香港少女Helen Yiu(姚海伦,音译)因腿部中枪而受伤。 Helen Yiu本人正在温莎大学攻读社会学系,圣诞假期到Markham与叔婶过节,事发时正与朋友购物。 所幸伤势不重,昨晚该女学生已经出院。 据警方称,枪战始于两群年轻人在Foot Locker商店门前的对峙。 约有10到15名男子涉及。 案发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 案发时被捕的两位青年暂时定为“疑犯”,警方目前并未提出起诉。 多伦多闹市的枪战事件为本已进入白热化的选战增添了新内容,各主要政党无不打出治安牌,将大选的焦点转移到控制暴力,严打犯罪,保民众安全。 正在满地可拉票的现任总理马田严厉谴责多伦多的枪击事件,指出是一批被社会边缘化的青少年人的愚蠢行为,令人发指。 马田还说,多伦多的枪击事件说明排斥一部分人就会给社会带来种种恶果。 马田表示,政府、警方和社区应该认识到现在所面临的挑战。 他说他将为了加拿大人得到和平、安宁的生活而战。 同时马田进一步重申自由党的竞选政纲,其中包括全面禁枪。 在卑诗省进行竞选活动的哈帕表示对圣诞节期间多伦多的闹市枪战深感震惊。 他将此归咎为自由党执政12年执法不力所生的恶果。 而解决此类问题的最佳方法是加长刑期,将司法系统中存在的“法院旋转门”永远关闭,不能让罪犯从这一边进去,接着从那一边又出来。 保守党领袖哈帕指出,目前加拿大各大城市的持枪犯罪频发的现象已和美国相差无几,与马田政府的无能及执法无力密切相关。 哈帕誓言,要是保守党上台执政,必将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新民主党领袖林顿也表示,该党主张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但更重要的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治标不治本。 他强调,必须清除多伦多街头和全加拿大的非法枪械。 同时要加强边境检查与监督的力度,严厉打击帮派组织。 但不要忘记处于社会边缘的群体,要努力消除贫困,减少失业,尽快改变一部分人遭到社会排斥的状况。
临近年底,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日子。 细细数来,2005年,各种各样的新闻事件层出不穷,作为一家专注国语移民职业的网站,加拿大人才网仅就发生在今年的重大人才职业新闻评定如下: 一,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中加人才经贸交流渠道进一步拓宽 2005年9月,胡锦涛主席率庞大的经贸代表团访问加拿大并和加拿大政府签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双边人才经贸合作的协议, 中加双边关系从“合作伙伴”提升为“战略伙伴。 随后,包括安省省长在内的政府机构以及旅游、证券、游戏等相关产业工商界人士纷纷访问中国,加拿大主流媒体出现“中国热”报道,除了传统的中加进出口贸易外,相信中加人才经贸交流渠道将会进一步拓宽。 胡锦涛主席访问加拿大(图片来源:人民网) 二,加国失业率创30年来历史新低,新移民就业状况初步改善 得益于加国的良好经济表现,加拿大官方公布的失业率创30多年历史新低,良好的经济表现刺激了加拿大雇主的招聘需求。 著名人力资源公司Manpower Inc.发表最新一份《就业展望调查报告》显示,加国雇主今年的薪金开支情况呈强劲上升势头,在华人新移民关心的资讯、金融、保险、房地产、制造业及其他服务性或批发零售领域,有大量职位进入就业市场。 加拿大讯息处理协会(Canadi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也将资讯科技的招聘市道在1年前的表现“很差”调整为“尚可”。 新移民就业状况得到初步改善。 失业率创30多年历史新低(图片来源:加拿大统计局) 三,新移民就业现状倍受关注,不同版本调查报告纷纷出笼 今年关于新移民就业调查报告不同版本出笼最多的一年,包括官方背景主要是加拿大统计局今年10月公布最新的一份移民就业报告;学术机构以温哥华“都会移民暨融入研究中心”(Research on Immigrationand Integration in Metropolis, RIIM),多伦多大学社会学系, 公共政策研究学会(Institute for Research on Public Policy)为代表的移民调查报告以及具有国语社团背景的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11月公布的新移民工作生活满意度调查报告等等。 这些报告列举的数字和分析方式虽然不同,但对移民就业,薪酬状况的判断却是一致的:就业状况严峻,学难所用,薪酬报告今不如昔。 但对于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只能在政府资助和雇主需求差距之间“一声叹息”,移民就业状况没有也不可能靠一份报告一夕而就。 温哥华著名移民服务组织中侨互助会就业服务报告(部分,来源中侨互助会网站) 四,以国语新移民为主体的“311游行”活动 以国语新移民为主体的“担保父母移民“组织(Sponsor Your Parents)于2005年3月11日在多伦多举行游行,抗议移民部的担保父母移民政策, 大部分参加游行的移民都有正当稳定的职业,也符合移民部公布的团聚条件。 这是国语移民第一次就重大的移民政策向政府呛声,接着,该组织于6月5日在全国5大城市同时举行示威游行,继续抗议加拿大移民局一直以来对父母团聚移民问题的忽视态度,本年度以该组织聘请律师状告移民部结束。…
记得51.ca的网友诉说自己的找工作中,都形容:发简历就像撒了雪片一样,但是回信没有多少云云……每次看到这里,我就很羡慕,先不说他们是否能拿到offer,有那么多公司可以选择送自己的resume就很让我艳羡不已。 我呢?星岛,世界日报,明报天天看,51.ca几分钟刷一次,看到我可寻觅的职位却寥寥无几。 我是学新闻专业的。 在国内已经作编辑/记者4年多了,后来又读了个MA。 今年4月来到这里,事先听说了种种关于在加拿大找工作很难的传闻,因此我落地的一个星期之后就开始找工作。 英文报纸首先排除在外,咱人民日报什么时候雇用老外做编辑呢?再说我英文也没有好得让写文章让native speaker 读的水平,估计也没有哪家报社会给我机会,所以把目光还是放在中文报纸上面。 刚开始似乎比较顺利,先看到一家free的中文报纸在招CO-OP。 虽然不给钱,但是好歹能有个本地经验啊,所以我就迫不及待的投了简历,很快就让我去了。 反正不拿钱白干,谁还不乐意,那个时候每周的工作就是翻译撰写稿子,这样干了几个月,心里一直藏着星星之火,盼着能有一天报社能有位子,但是很久过去了,文章连写带翻译了几万字了才发现这是不可能的。 后来才知道报社太小,里面工作的人告诉我,像我这样作co-op的不下二十几个了,真正的编辑只有3个,其他从会计到打字员到记者编辑都是co-op,人员更换频繁,最长的干了4个月,最短的干了2个小时,“如同田地里面的玉米,一茬接一茬的”(quote 原话)。 本以为自己有了当地工作经验,怀里一厚沓这边发表的作品,还有那么多年在国内的工作经验,一定可以能引起别人的一些兴趣,后来折腾了几个月才知道,这边出了三大港人(要求会听说粤语)办的报纸之外,其他华人报纸都没有什么正经的编辑记者职位,所谓的记者都是一边拉广告一边写点东西,对你的文字要求很低,会写中国字就成了,倒是拉广告拉不到就滚。 记得有一次在coffee time等一个interview我的人,(当时招聘广告上写的是北美××文学杂志招人)现在想想自己就够idiot的,北美的华人生活首位就是挣钱吃饭,养家户口,买房子什么的,怎么会看什么风花雪月的文学杂志。 真是幼稚!果然那个男人坐到我对面就给了我一本厚砖头的杂志名字很吓人《×××中华名人录》……我一下子就明白了。 在国内做记者时候很清楚这类运作,就是拉人花钱进这种所谓的名人书,翻翻里面,一个开美容院的老板娘都已经成了中华名人…… 所以无论他怎么说的天花乱坠我还是拒绝。 再后来有家报社跟我说,正式编制没有,因为报社算编辑发行,老板美编广告等等才3个人,但表示还说看你以前作品不错,你给我们写专栏文章吧,我忙点头,那也可以啊,问问稿费怎么算。 电话那头顿顿继续说我们也很艰难哦,你也体谅体吧,一篇4000字的文章给你50元……(比51给的还少,呵呵)我听了差点没晕倒,还不如我在国内的稿酬1/4那。 电话那边依然滔滔不绝,大致内容是他们要猎奇的文字,还给我举了很多例子,其实我用四个字就能总结了他需要的内容就是“杀妻卖母”。 那天接完电话,我真的觉得很痛苦。 我找工作的心情像这里的天气越来越冷,那份信心如同枝头的叶子,先是翠绿,渐渐枯黄,最后落下来。 再后来,一个在这边还算名声响亮的报纸给我发的简历回复了,说让我去面试,我还记得去面试之前的心情,很紧张不安,那是很久没有的感觉,充满希望的忐忑不安。 但是当我落座之后,面试我的人第一句话就让我立即坠入冰窖。 他说:“我把一个版面包给你,你去拉广告,每月上交给我×××,其他你赚了多少我不管”。 我很惊奇的问他不是招记者吗,我也投的是记者职位,为什么让我拉广告?他的回答是:我们的记者是“工商记者” 这也算是记者的一种。 在我拒绝之后,他重重的放了一句话,“你想在这边找不拉广告的那种纯文字的记者职位,是不可能的,做梦!” 那天面试的地方很远,我坐bus一个多小时才到,回来的路上心情坏极了,回家的那条路好像怎么也走不完。 因为太冷了,所以就去路边的一家小咖啡店去买杯咖啡取暖,咖啡店暖暖的,我把头靠在临窗的玻璃上,看到街上一辆辆穿梭不停的车,低头走路的路人和远处漂亮的霓虹灯广告,脑子突然很乱极了……旁边有个印度人突然走到我身边问我需不需要帮助,我吃了一惊,不知道为什么他这么说,他解释说看我太tired,很weak……我有吗?我谢过他的关心.在这个时候我突然很想和LG说说话,于是打电话给他。 可惜他没有在位子上,可能又再开会,于是我留言给他,希望他今天能下班早回来。 其实这次去面试根本都没有告诉他。 想让他的心情随着我再起伏不定的了。 其实老公也很可怜,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他就小心翼翼的生怕惹着我,按他的话“我每次发脾气都会把别人带到一个可怕的深渊”。 我也觉得自己现在变得有些BT,我看着他的工作做的很好,还干着他自己喜欢的行当,升职加薪的,心里就很难受。 他的收入虽然支撑家里没有任何问题,但是我最担心的是和他的差距越来越远。 也许多伦多的中文媒体还没有成熟,而作为大陆移民不会粤语在港报求职倍加困难,虽然放眼望去有些free的报纸,但是操作还是停留在很浅的层面上。 原创文章很少,大多来自网络上,修修补补就登上了,所以大家看了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对于有一定经济基础,想生活方便,又不太想开车的朋友,北约克 是不错的选择。 该区有不少名列前茅的名校,这里不想对排名进行争论, 也不想评论该区学校亚洲孩子的多少,只想从房地产的角度来介绍一下,以期能对欲置业的朋友有些帮助。 市场的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 需求大,则价格升,没人要, 价格当然起不来。 该区有两个很有名的校区:Earl Haig 和A.Y. Jackson, 虽然一直有不同的意见,但长期以来,还是有很多朋友选择该区,前不久,客人一个位于A. Y.区的半独立屋委托笔者出售,第一天接offer, 就有8份之多。 这还是在冰天雪地之时。 市场之热可见一斑,证明该区的物业还是容易出售。 A.Y.学区另文祥叙,这里先讲讲Earl Haig区,即Yonge/Finch. 先看楼房,这里的每栋楼,都足以和星级酒店媲美,设施齐全,有那么一两栋,保龄,高尔夫,网球场,室内泳池,桑拿, 健身房一应俱全; 再看独立屋,新老并存,价格高企。 附近有地铁,公车,Future Shop, 24小时的百货超市,电影院,图书馆,真的是举步可达。 这里有Down town的方便, 却没有down town的颓废。 对于学校,家长们尽可满足“虚荣心”了,名气大到妇孺皆知。 小学有McKee, 初中有Cummer Valley, 高中有Earl Haig. 篇幅有限,只举 Earl Haig 为例。 对于排名,大家有争议,那就看统考成绩:2004年:全省通过率:82%, 多伦多76%,…
最近看了几家网站、报纸和媒体评选的加国华人社区十大新闻,没有几个是一样的,这显示出加拿大之大。 因为太大了,所以各人的视点完全不同。 在枫叶之国的2005年里,海外华人以及亚裔正代表着无数的炎黄子孙展示着自身的魅力和力量。 他们活跃政界,争取自己的权利,或有悲或有喜,用着不同的方式展示着自己。 【三大政治新闻:】 1、华裔前总督Clarkson离职: 前任总督Adrienne Clarkson ,中文名伍冰枝,1939年2月10日出生于香港。 1982年起涉足政界,担任安大略省首任驻巴黎的全权代表。 1999年10月被任命为加拿大第26任总督。 她是第二位担任该职的妇女,也是第一位担任该职的亚裔。 虽然在任其间各界对此褒贬不一,曾因为北欧诸国进行国事访问时,动用了国库五百三十万美元被指作风奢侈。 面对舆论的置疑:“总督的工作究竟是什么?”Clarkson夫人有她自己的定义,她认为她独立于政治制度之外,并没有故意凌驾在政治之上。 但独立于政治制度之外的她,终于2005年9月完美卸任,并被赞为加国最出色总督之一。 继任27界总督者为48岁加拿大国家广播公司知名女主持米歇尔·让。 2、华人参政实现:加拿大温哥华市级大选华裔获空前胜利 加拿大BC省11月20日举行市选,当地华裔共有32人参加市议员竞选角逐,最终共有14名华裔当选,当选率达到43.75%,是历届市选参选表现最好的一次。 星岛日报报导,这次选出的2个华裔市长均在温哥华岛,大温哥华地区3市则产生6个市议员及6个教育局学务委员,他们多来自不同政治倾向的政团,也有以独立身份胜出,反映华裔参政途径日趋多样化。 分析人士还认为,十四位华裔获市长、市议员和学务委员职位,标志着华人参政实现历史性突破。 明年年初1月的联邦大选对华人社区又将是一次新起点,无论是直接参选华人增加,还是华人参与投票的态度升温,都是一种积极的信息。 3、中加合作加强:互访活动加强,中国国家元首访加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9月8日起对加拿大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8年来首次访问加拿大。 加拿大总理马丁曾在来访之前表示,他期待着胡主席的来访,认为这是加深个人友谊和加强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一个机会。 随后,加拿大航天局长也来华探路 寻求与中国进行合作。 他认为中国的太空事业前途是非常光明的。 中国未来会在太空领域创造很多奇迹,特别是载人飞行。 【五大华人喜讯:】 1、华人后裔得千万美元赔偿:“人头税”得平反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经过十四年的艰苦谈判和抗争,加拿大华人争取平反“人头税”行动终于取得胜利。 全加华联会与加联邦政府将于近日就解决人头税和排华法案签署协议。 据加拿大《环球邮报》11月18日报道,加拿大政府已决定将赔偿上两个世纪受到不公待遇的中国移民的后代1250万加元,原因是加拿大政府迫使这些当年进入该国的移民缴纳高额的、带有明显歧视性质的人头税。 2、留学移民更方便:我国和加拿大魁北克省签协议互相承认学历学位 由于中国教育部与加拿大魁北克省签署了《关于互相承认学历、学位和文凭的合作协议》,留学移民更加方便 ,专科生可申请加拿大本科院校。 这是我国在中、北美洲国家中签署的第一份互认学历、学位的协议。 这个将加大魁北克留学和移民中华人的比例。 同时该协议也将为加拿大其他省起到带头示范作用,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省与中国签署该协议。 对于留学加拿大而言,协议的签署意味着开启了一条绿色通道,中国学生不会再因为学历、学位而遭遇留学门槛过高问题。…
一年一度的圣诞销售旺季,将于今日(23日)达到最高峰,各大商场商家除利用加大优惠折扣等手段吸引消费者外,还不惜以延长营业时间,作本年度的最后冲刺。 据行家介绍,对于主流消费层来说,珠宝店,玩具店,游戏店,音像店是销售的热门;与之相比较,华人在圣诞节较多将钱用在更换手机、电器、电脑、家具以及衣服上。 从全国来衡量,加西的阿尔伯塔省,还有西北地区的购买能力相对较强,因为在过去一年来,由于原油价格的飙升,造成这部分地区人均收入稳定在一个相当可观的状态,高收入必然带来高消费。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发表的一份资料显示:去年阿尔伯塔人消费最高, 12月在零售商店的人均花费为967元, 超过其他所有省居民消费, 接下来的是育空省和西北地区的购物者, 人均消费为928元和926元.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消费者位居第四, 人均花费为846元,这三个地区的居民在2004年的收入也是最高。 商家用“半价让利”、“买一送一”等多种手段来促销,表面看消费者似乎是赢家,但所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笑,商家同样也在笑,每个人都有自己笑的道理。 就像伴随圣诞而来的大选,政客们毫不犹豫地开出一张张诱人的支票,无论谁在笑,你总要加入到这个游戏中去,总要有个选择,躲无法躲。 既然是躲无法躲,既然有选择比不选择要好,那么,还是投入些好,无论是过节,还是大选。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近几个月来多伦多地区房价上涨的幅度趋于平缓,公寓价格比去年只升4%,而独立屋和半独立屋的销售量在过去的11个月 了10%,消费者的购房能力相对提高。 加拿大皇家银行经济研究所(RBC Economics)前天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今年第三季度,多伦多地区房地产市场发展平稳,各类房屋的价格指数只有少许上扬,而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公寓式住宅(Condo),仍是最受购房者青睐的选择之一。 今年第三季度,多伦多一套公寓式住宅的平均价格为24万3000元,按照通常的分期付款条件,每期付款额相当于一个中等收入家庭26.9%的税前收入。 如果购买一所价格为29万6000元的镇屋(Townhouse),每期付款约为家庭税前收入的32.5%;一套价值38万1000元的独立平房(Detached Bungalow),每月的房贷支出约为家庭收入的41.5%;而一幢44万7000元的两层住宅,每月的房贷支出将占到家庭收入的48.8%。 皇家银行的副总经济师赫尔特指出,截止于今年第三季度结束,多伦多地区公寓式住宅的市场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只上升了不到4%,而在两三年前,公寓式住宅价格的上升幅度每年达10%到13%。 赫尔特认为,公寓式住宅的房价上涨幅度趋于平缓,主要原因是最近几年该类住宅的大量上市。 大多地区住宅建造商协会称,高层公寓式住宅,是房地产市场持续火爆的重要因素,在大多地区上个月的新屋销售中,公寓式住宅所占的比率高达43%。 在过去的11个月中,新建公寓式住宅的销售量,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1%,而独立屋和半独立屋的同期销售量则下降了10%。 皇家银行的经济学家预测,银行利率的调涨,对仍未付清房屋贷款的房主来说,不会带来太多的额外负担,因为大约75%的房贷都采用了固定利率。 加拿大的失业率已下降至31年以来的最低点,这使雇主感到了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很多雇主不得不增加员工的薪资,以防止或减少员工的流失。 从买方的角度看,贷款利率上调的负面影响,将被兴旺的劳务市场所抵销,因此明年的房地产市场,仍会继续保持发展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