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到手的馅饼被抢,煮熟的鸭子飞了,是最让人郁闷的事情,找工作也是如此。 过五关斩六将,眼看胜利在望,没想到最后仍是空欢喜一场。 面对屡战屡败的场景,一条路走到黑未必是明智之举,找出offer一再失手的根源,才是问题的关键。 下面是求职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关键因素,掌握了这些,希望offer不再失手。 求职前:找准时间点 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企业对人才的工作经验、专业资历要求不同,求职者的专业、人脉、客户资源是否符合企业需要,决定了他能否得到企业的认可。 一家成长中的企业和一家快速扩张的企业,其经营模式是不同的;同样,人才的职业发展也会历经不同阶段。 只有当求职者的职业发展阶段和企业的发展时期相契合,两者才可能一拍即合。 因此在求职过程中,了解企业的发展周期和自身的职业周期非常必要,尽量缩短“时间差”,以便顺利跳上高职位。 一般来说,当你的职业发展超前于企业发展时,跃上高级管理职位的几率较大。 跳槽的时机也很重要。 企业每年都有招聘计划,体制健全、管理规范的公司,会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频率,每年都会在特定时段展开招聘。 在这一时段,需求会比较旺盛,求职机会也就多。 抓住这个时间点,就有机会加盟大公司。 此外还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低端岗位和中高层岗位的招聘时间点是不同的。 千万不要抓错时间点,因为“机”不再来。 可锐职业顾问的调查显示,因为没有找对时间点而导致跳槽失败的人数占到将近六成。 面试中:“做秀”有度 说时下是个做秀的时代并不为过。 不要说明星、演员们,就是CEO们也爱上了“表演”。 在商业谈判、各种活动中,适度的“做秀”可以最大化地展现公司优势,赢得大众的关注和客户资源。 因此职业人也有必要在面试过程中适度做秀,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的机会。 将自己的业绩量化,对曾经参加过的项目、已获得的经验一一给予描述或展现,体现出你的价值,这没有错。 但凡事有度,夸张的展现、炫耀性地“做秀”可能会断送自己的前程,做秀必须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 可锐职业顾问调查显示,不能或不知道如何展现自己优势而导致跳槽失败的人占到三成以上。 跳槽后:取得前任上司的理解 选择跳槽的人,多少都是在工作中遇到了不如意的事,要么不能晋升,要么不能加薪,要么人际关系没有处理好……所以跳槽时都抱着脱离苦海、另攀高枝的心态。 这样的想法无可厚非,但如果为此得罪了前任上司或老板,就得不偿失了。 现代企业非常注重人的诚信和口碑,而这些都需要从原企业处证实,前任上司或老板的评语将直接影响职业人的前程。 如果能做好前任上司的公关工作,得到他们的推荐,无疑能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铺就光明道路。 所以,选择离职的时机很重要。 千万不要在内部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离职,要理智地阐述自己的离职理由,表明态度,尽量争取上司的认可。 可锐职业顾问调查显示,因为没有经营好与前任上司的关系,导致跳槽功败垂成的人占到4成以上。
本网注:此文为网友“红蚂蚁”来稿,他针对近日报道的“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登陆加拿大和多伦多华人艺术家赴渥太华演出的两则消息发表了他的个人看法,现原文照登如下: ~~~~~~~~~~~~~~~~~~~~~ “同一首歌”与谁唱 几家欢喜几家愁——闻多伦多艺术家赴渥京过年有感 加拿大进入了冬季,伴随着2006年狗年的来临,飘来多伦多的不仅仅是寒风和雪花,还有“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即将在天虹体育馆举行的报道和多伦多一批知名华人艺术家要赴渥太华参加那里的迎春歌舞晚会的消息。 这两则消息放到一起,怎么就象辣椒和桔子一起嚼似的,让人觉得怪不是滋味。 首先,“同一首歌”来我市举办是件好事。 同一首歌”多么响亮诱人,当年,那些唱红了中华大地的歌星曾给我们留下过多么难忘的印象,“同一首歌”演唱会也唱红了大陆的东西南北,唱红了悉尼,旧金山,我们何不希望有朝一日能亲眼目睹那些名家风采,聆听他们的演唱呢?按说一大批歌坛名星级人物将云集加拿大这个最大的商业文化城市,给多伦多华人社区送来一次“文化大餐”,我们应当高兴,是吧? 众所周知,多伦多已成加拿大华人聚集最多的城市,华人社区的文化娱乐活动也日趋红火。 尤其是新年和春节来临之际,各华人团体都在筹备辞旧迎新的庆祝活动,其中由多个华人团体联合主办,多伦多众多艺术家参加的“多伦多华人新年晚会”在各种贺岁活动中规模最大,对华人的影响也最深,十几年来渐渐形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传统。 可是,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要举办“同一首歌”晚会了。 这就象一帮艺人正要拉场子吆喝,突然又挤进来一帮耍大刀的似的,当地的华人社团只好乖乖让位,毕竟,人家来头大嘛。 况且,观众是有限的,大家的时间和精力也是有限的嘛。 据说一些华人艺术家和华人社团,他们为了争取自己的节目能上每年一度的“多伦多华人春节晚会”,不惜筹划和准备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 这么一搅和,就有了“多伦多华人春节晚会统统叫停,一批华人艺术家们赴渥京演出过年”的说法。 渥太华华人社区为了迎接多伦多华人艺术家的前往,做了大量的宣传报道,因为此举开创了两地华人同庆新春佳节的先河,实在可喜可贺,只是可惜了多伦多的华人,恐怕就没那份眼福了,这都是沾了“同一首歌”演唱会的光。 那么,众人翘首以待的“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进展如何了呢?令人我惊讶的是,人们不晓得这场节目究竟谁在组织和操作?更不清楚其进程如何?演员名单还确定不下来呢,更谈不上演些什么了。 按理说,这样一场大型的跨国演唱活动,一定会引起新闻界和大众的关心,连篇累牍的报道,人物专访及节目介绍和筹备进展情况等会源源不断地出现于报端和网站,然而,就看到一两个报道,其他的鸦雀无声。 那么一大帮子大腕名角来多伦多,该不会象当年老鬼子山田那样,“悄悄地进庄,打枪地不要”吧? 并非道听途说的消息,这次“同一首歌”演唱会的确采取了一些个不同寻常的手法,比如拉着“国家”的旗号四处张罗等。 其实,如同今年十月尼亚加拉大瀑布音乐会一样,这样的演出纯属商业行为。 所以,没必要把她粉饰一番,毕竟和过去侨办组织的慰问团在意义上有很大的区别。 组织者之所以搞的这样神秘,大概是想悄悄地抱一个“大金娃娃”。 尽管也拉了那么几家“合作团体”,恐怕也是为了促销入场票吧。 岂不知,如果缺少了当地华人的参与和配合,真难想象他们能搞出一台什么不同凡响的节目来。 经济利益能否保障暂且不说,千万不要辜负了多伦多广大观众的期盼,一年了,大家等着看这台子戏呢。 当然,演唱会更要对得起“同一首歌”这块金字招牌,那些当年的名星可都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呢。 最后问一句:“同一首歌”唱的还是当年的那一首吗?我们可是眼吧吧地瞅着大幕的拉开呢。 (红蚂蚁)
“同一首歌”大型演唱会已确定于明年1月15日 (周日 )下午二时半在罗渣士中心 (前天虹体育馆 )举行,来自两岸三地的 10 多位顶级歌星届时将前来表演。 北京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导演孟欣15日抵达多伦多,就有关演出事宜进行接洽考察。 与“春节文艺晚会”齐名的“同一首歌”是中央电视台的名牌节目,在中国国内家喻户晓,在海外华人中也享有盛誉。 这次是“同一首歌”首次到加拿大多伦多演出。 据了解,将来多伦多参加“同一首歌”演出的嘉宾都是中、港、台的红歌星。 原本中央电视台希望将去年在美国旧金山参加“同一首歌”的原班人马搬来多伦多演出,不过,由于有些演员已另有安排,故这次演员名单与上次有所不同。 目前基本确定来多伦多表演的有:苏芮、邰正宵、张帝、文章、谭咏麟、曾志伟、刘欢、李谷一、田震、孙悦、孙楠等人。 但演员名单的最后确定还需视演员本人的档期及签证是否顺利等因素。 与去年旧金山举行的“同一首歌”一样,参加演出的歌星将演唱北美观众耳熟能详的成名曲或代表作,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及制造场内气氛。 多伦多“同一首歌”演唱会的演出时间为二个半小时至三个小时左右。 现已确于明年的 1 月 15 日下午二时半正式开演,据悉这样的安排是为了方便多伦多周边地区的华人届时驾车前来观赏演出。 演出地点罗渣士中心可容纳五万人,不过,演唱会只计划售票一万张。 由于这是第一次在多伦多举办“同一首歌”,中央电视台颇为重视。 总导演孟欣也是节目的制作人,今日将率一工作小组前来进行相关的安排。 孟欣原定上周来多伦多,后因北京工作太忙,两次延缓来多伦多的行程。 本地华人社区对这次“同一首歌”来多伦多,欢欣鼓舞,并予以积极协助。 多伦多的六家主要华人团体担任了这次演唱会本地主办单位,他们是:多伦多华人联会、多伦多大学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大多伦多华商联合会和多伦多华人艺术家中心。 为配合“同一首歌”,自 1988 年起举办的多伦多华人春节文艺晚会今年暂停。 中央电视台为感谢多伦多华人的支持,将可能在当日演唱会上,邀请本地华人演出团体参与部分节目演出。 同时,为了加强与歌迷的互动,“同一首歌”将以公开招聘的形式,选出一、二位歌迷届时与歌星在台上同唱一首歌。 自世界日报率先刊出有关“同一首歌”将在多伦多举行的消息后,希望为这次演唱会提供赞助的人不少,寻求购票的人则更多,显示华人社区对此事反应热烈。 据了解,演唱会票价初定分为22元与55元两种,有关售票的信息很快会公布。 同一首歌”在多伦多演出后,全体演出人员将转往美国纽约,于明年1月20日在当地演出一场。 (沈丹心)
两名家境富裕的留学生,半夜在卡拉OK房与人起争执,不幸被枪杀,逝者尚未入土为安,就有人开始刨他们的家底,看看他们两家究竟有多富多裕钱从哪里来,目的是希望得到他们是公子哥儿纨袴子弟富而好逸的佐证,最后的答案不用明说。 我不明白我们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两名年仅20岁的孩子,两个活鲜鲜的生命,眨眼间就灰飞烟灭,有人竟可以如此冷静地说,他们有自己不该的地方。 我当然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不冷静,我也理解这么说的人,内心未必不是向善的。 我所疑惑的是,现在是说该与不该的时候吗?孩子的父母还未来得及为他们的亲儿盖棺,你就开始论定了,这么说与骂他们“该死”有什么区别?或许你会说,怎么就将话题引到这里来呢?我们无非是在讲真话,你总不能禁止我们说真话的权利吧? 讲真话是不是就一定是永远正确绝对正确呢?鲁迅在《立论》里说过: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但偏有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他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这个讲真话的人为什么被痛打呢?因为他在一个限定的环境里讲了句不适合的话。 话虽是真话,但却伤人,自然不被众人认可。 言语不但可伤人,而且可以杀人。 一位与我从未谋面的网人看我在论坛为两位逝去的留学生说话,特意给我打来一个电话,在电话里,她数度语咽地向我讲述了一段令她内心一生都在滴血的故事: “我母亲在四川水利开发中专工作,她是一位业务很好的教师。 1991年,我外婆因病入院,后来进入生命最后的日子,我父亲是位医生,那时候我们都很清楚外婆到了什么程度,而母亲所在的学校当时正迎接‘211工程’验收,所以,她白天有很多的工作,还要讲课,只有利用晚上才能抽出时间去医院陪伴外婆,送她走最后一段路。 “由于母亲有美尼尔氏综合症,加上劳累,以及面对即将失去亲人的打击,因此她很快就病倒了,医生给她开了病假单,她只有向学校请假,不能上公开课。 当组长将母亲的假条交到校长处,一位李姓校长说:他丈夫是医生,我们要调查假条的真实性。 这名组长听校长这么说,自然就将校长的看法传给同组的同事,谣言就这样开始传播。 “三天后,我外婆去世了,我到学校交假单,听到这些传言,但我没有对母亲说。 殊不知,外婆去世的第二天,有位同事将这消息告诉了母亲,本来已心身俱惫的母亲,忽然面对这样的伤害,引发心脏病突发身亡,我们家在短短的几天,忽然失去两位亲人,那年我正在参加高考,当时我外公70多岁,他在瞬间就失去两位亲人,特别是我母亲,她是被流言、猜测所害,这是多么不公道的事情。 “在学校和我父亲商谈给我妈妈开追悼会时,另一位谭姓校长告诉父亲,说我妈妈之前开过病假条,他们想让家属同意做个尸体解剖,以确认死因是否真是心肌梗塞。 我父亲听后这样回答他们:我岳父已经78岁了,他在两天内失去两个至亲的人,我不想再出人命。 如果你们认为很有必要,你们派人去和我岳父讲,但你们必须承诺承担后果……” 相信有头脑的读者都能读出,这个故事所表达的,远非是言语可以杀人,而是责任者心存侥幸,竟然冷血到想在遭难者尸身上翻出推脱责任的理由,这是什么样的人性? 我将这名网人的故事完整地放在这里,除了有鞭笞责任者良心的目的,还有就是借此提醒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我们重获言语权的时候,老祖宗有句话不能忘,这就是:一念上天堂,一念下地狱;一言兴邦,一言丧国。 就算你没有兴邦的觉悟,没有丧国的野心,也还请你,勿伤人。 (老夫子)
今天《星岛日报》将送一份2006年月历 许多网友说,自从发现了51网,就很少花钱去买报纸了。 但今天(12月16日,星期五)应当是个例外:《星岛日报》将随今天的报纸送一份2006年月历!当年在国内,挂历比在加国这边的大得多,印刷也精美的多,而且不愁没人送。 但移民到了加拿大,大概没什么关系户会送来挂历了。 所以,还是今天去买一份《星岛日报》吧——该报号称今年附送的这份月历很精美! 合家欢乐去处 参观人体世界展览 位于Toronto 770 Don Mills Road的安省科学馆目前正在举办 “人体世界”展览。 这一展览全是由死尸做成的标本,甚至有孕妇及其划开的其肚子里的婴孩组成的母子标本,不少死尸标本还允许观众用手触摸。 这样的展览,当然遭到了宗教界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猛烈抨击,但越是抨击,却越是导致其商业上的成功:该“人体世界”展览在全球各国都获得了巨大的轰动,自10月份在多伦多展出以来,每天都人满为患,必须排队很久才能参观得上。 而且票价也不便宜,入场卷为成人$25.00,小孩$15.00(若有科学馆的年票可打折)。 感兴趣的网友可考虑提前在安省科学馆的网上购票,这样可省去现场购票排队轮候的时间。 长江艺术团2005圣诞节音乐会 长江艺术团自1996年成立以来,参加过许多演出,如多伦多华人大型春节晚会, 各种大型慈善义演;多伦多各艺术团体间的观摩表演等。 12月17日(星期六) 7:00PM将免费公演圣诞节音乐会,演出的曲目包括爱尔兰民歌Danny Boy,著名乐曲改编的瑶山夜歌等多个精彩节目。 多伦多知名的原中国大陆签约歌手姜晓先生也将为大家演唱《星光灿烂》《跟着感觉走》等中国流行歌曲,地点在1038 Woodbine Ave, Toronto, Woodbine 地铁站向北50米 (Danforth & Woodbine)。 咨询:416-754-4254 赵老师 [email protected];416-750-0977 邹诚 [email protected];416-739-7967 丛 锋[email protected]。 协群中心在宾顿市华欣广场圣诞庆祝活动…
这个故事更像是彷徨在加拿大三年生活的一个流水账。 正如她所说,她写这些和大家分享,是希望能和大家找到一些共鸣。 其实,每一个来加拿大的移民,都有自己独特的安家故事,我们很欢迎大家都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给大家分享。 稿件请E-mail至[email protected]。 稿件一经采用,即付稿酬。 在加拿大3年多,经历搬家7次,其中有无奈,有艰辛,也有不断认识新朋友的欣喜,还有苦尽甘来的甜蜜。 在加的日子,就在这一次次搬家中飞速而过。 记得2002年刚抵加,正是漫天飞雪的三月,接机的朋友把拎着四个沉重的大箱子的老公和我放到所谓的移民接待站,也就是一栋House的地下室。 还没来得及体会初到异国的兴奋,就开始了紧张的生活¬——买车票、熟悉周围环境、去图书馆上网翻报纸找房子、办理Sin卡、健康卡等一系列手续。 还记得当时住在一起的邻居们,大多是刚刚Landing的新移民,大家互相交流经验,倒也是为最初艰难的日子增添了不少乐趣。 也还记得刚开始的日子,有一次因为坐过了站,而又舍不得买车票坐回来,在寒冷的冬夜步行四五站路回家,到家后觉得手脚和脸仿佛都不是自己的了,连话都说不出来了。 第一次搬家是在landing的两个星期之后,还记得是在Hungtingwood和Midland的一处House。 房子很新,我们住的是二楼的主人套房,房东提供床、书桌之类的简单家具。 房间光线明亮,温暖舒适,这个地方应该算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家啦。 房东是一位东北大姐,来加时间比较久了,特别热情,也给我们不少关照。 第二次搬家是在一个多月后,我找到抵加后的第一份工作,但是因为工作的地方在Downtown,离我住的地方实在太不方便,要转三趟以上车,所以不得不忍痛搬走。 第二个家在Jane和Finch,去看了一次后就定下来了,觉得交通很方便,只用一趟公车转一趟地铁就到公司了,而且家对面就是中西超市,生活也很便利,房间也很大,房租也特别便宜,最重要的是房东夫妇看起来也是很热情善良的样子。 唯一令我不安的是每次坐电梯,满电梯黑压压的黑人邻居总让我有点心惊肉跳,我还奇怪为什么我的邻居都是黑人,后来才知道我一不小心竟然住到了黑人区,也是多伦多治安最不好的区,到现在看到那个地区还在经常发生枪击暴力事件,想想就很后怕。 住了三个月左右,终于在我工作的地方不远找到了一处房子,在多大附近,虽然每个月房租要贵一百多,但是走路就可以上班,买菜啊购物啊都在步行范围,这样买月票的钱就节约下来啦,而且可以在市中心生活,一下子让我找回了繁华的都市生活的感觉。 还记得每天下班顺着Bloor大道边逛街边走回家,看着来来往往的各色行人,路边别有特色的小店以及露天的酒吧和咖啡厅,觉得这才是真正的国际大都市的生活。 第四次搬家是在2003年夏天。 因为工作和收入都比较稳定了,我和老公总觉得和别人share房子总有所不便,就在Yonge和Eglinton租了一套Bachelor。 这个地方靠近地铁站,楼下是一个很大的公园,环境很是漂亮。 那个时候正是多伦多最美好的夏季,我和老公总是吃完晚饭之后到公园散散步,或者到繁华的Uptown中心逛逛街,看看电影,可以说第四个家留给我们最是温馨的回忆。 第五次搬家是要去外地的一个小镇上学,也开始了有史以来“同居人次最多”的生活。 这是一间有11间卧室的大house,都是学生,其中5个中国学生,6个加拿大本地学生。 学习累了或者是需要放松的时候,我们5个中国女孩总是这个房间坐坐,那个房间串串,做了好吃的也互相分享,使我上学的日子过得友情洋溢。 那时,和我们同住的加拿大本地学生老是偷吃我们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大家共同想办法联手对付他们的事儿让人至今难忘。 第六次搬家是在2004年,结束学业回到多伦多,重新找工作之后,搬到了在Donmills和Sheppard的“北京楼”,两个月之后,我和老公便买了我们在多伦多的第一套房子,一套位于Yonge和Sheppard的全新Condo。 看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宽敞明亮的客厅,现代简洁的厨房,风景极好的房间,那种兴奋的感觉真的是无法形容。 我们在多伦多这三年的生活,相信也是很多新移民生活的缩影,把我们的故事写出来和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找到一些共鸣,也是对自己走过的道路做一些回顾,算是对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作一个记录吧。 (彷徨)
不知道两家华人电视台获准在多伦多落地的消息,对新时代电视是否有触动?从观众的角度看,我们当然欢欣鼓舞,套句老话说,就是有竞争才有压力,有压力才有进步。 正如年初我们看到多伦多第一台登场,数月前看到《现代日报》面世,如今的多伦多,中文媒体,包括中文信息源的更新愈来愈快,这种冲击或者对于原来一家独大的垄断者是相当残酷的,但这是客观现实,要不时代怎么叫“滚滚向前”呢? 我有种固执,说出来或许会得罪人,会令一些人不高兴。 不过,如果我写专栏不说真话实话,那我写来干什么呢? 譬如说,本届的华姐选拔赛,按照俗一点的观赏心理,我们总会将多伦多的华姐赛与温哥华的华姐赛比较。 然后,我身边的朋友说,怎么年年都是温哥华的参选者比多伦多的漂亮呢?这问题真没办法答。 首先“年年”这词儿用得不对,总有一年不是这样吧?其次,哪里人漂亮哪里人不漂亮,这是客观存在的,你没办法去改变或者要求。 但是,撇开“漂亮”的问题,我倒觉得,温哥华的制作,比多伦多这边要好很多。 就拿晚会的整体效果看,温哥华整台晚会节奏紧凑,具有鲜明的时代活力,可视性相当强。 相比之下,多伦多这台以古堡故事为主题的晚会要沉闷和落伍很多。 我这么说大概会受到行内人的指责,即你只会泛泛而谈,凭什么说多伦多晚会差呢?其实我哪是顺口开河?我们不说服装设计的落后和没有新意,不说冗长而没有意义的心理问答是多么乏味,我们就说主持。 正如林嘉华先生前年说去年说今年也说的那样,他已经在多伦多主持华裔小姐竞赛十年了,一个人稳坐一个位置十年不变是不是个问题?我不是说林嘉华主持不好,但作为多伦多每年唯一一道的娱乐大餐,难道十年就这一味?难道多伦多十年都推不出新面孔?本年度温哥华那边厢请来了香港著名主持欧锦棠,与新时代电视的李婉华合作,这个比较应该说明些问题吧?就算本地真的真的很难找到合适的人选,那林嘉华当年可以飞温哥华去主持,欧锦棠或者李婉华为什么就不能来多伦多呢? 除了服装,除了主持,有什么不是十年不变的?制作呢?“桥”呢?叶子青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想说,舞台是共同的舞台。 当观众面对别无选择一台独大时,他们只能接受这样“天长地久”的不变。 但当情况发生变化时,你心中没有了观众,你就失去了舞台,这句话中肯吗? (老夫子)
眨眼、皱眉、清嗓子,在医生眼里,这些所谓的“不良习惯”和“坏毛病”,其实是一种被称为抽动症的疾病,但其中大约有80%却被家长当作调皮而忽略了。 抽动症是抽动-秽语综合征(Tourette Syndrome)的简称,又称进行性、多发性抽动障碍。 主要以儿童的面部、四肢、躯干部肌肉复发性、不自主、快速无目的抽动,同时伴有喉头肌肉抽动,异常发声及猥秽语言为特征的综合征候群。 此病通常在21岁前出现,一般多由5—8岁发病,男孩大约是女孩的四倍。 本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这样几种推测:1. 脑内某些组织的发育异常及功能障碍。 2. 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及感染、生化代谢、服药不当;难产、早产、剖腹产所致的小儿颅脑外伤或缺血、缺氧等多种因素。 3. 惊吓、情绪激动、紧张、过分悲伤。 4. 长时间玩儿电子游戏。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本病可累及多组肌肉,症状形式不一,表现复杂,往往是一些症状交替出现,一个阶段只有1-3个。 常从面部开始,表现为交替出现的刻板式眨眼、皱眉、咧嘴、张口、做怪相、清喉声、叫喊及其它短促的声音等。 而后抽动症状逐渐加重,并发展至颈、肩、上肢、躯干及下肢,形成多部位抽动。 随着时间推移,出现种种复杂形态、奇特的运动抽动,表现为耸肩、甩臂、举臂、握拳等;呼吸肌和吞咽肌抽动时可伴有各种发音,如咳嗽声、鼾声、哼声、打嗝声等。 抽动发作时意识清楚,而且可以部分地、暂时地自我控制。 例如大部分病人都可以在人群中下意识稍为控制自己。 但这只能短暂的控制,而其后会爆发更严重的病征,因为抽动是不可控制的。 所以他们都会在放学后或下班后就到偏僻或认为安全的地方不加控制地发泄出来。 抽动会持续一年以上,抽动部位会有周期性的改变,时轻时重,有时可以消失一星期或一个月。 一般来讲,患儿在感冒、腹泻、情绪激动、兴奋、精神紧张时症状加重或复发,在情绪稳定、平静状态时症状减轻,睡眠时症状消失。 目前现代医学对本病的治疗是以控制症状为主,并不能从病因上进行根治。 其临床常用的药物是神经阻滞剂,它能阻滞多巴胺受体,进而达到控制抽搐的症状,其中,被医学界公认的、肯定的药物为氟哌叮醇和泰必利,但两者的副作用比较明显,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动作缓慢、肌张力增强、张口困难等,严重者甚至使抽动症状加重。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分先天禀赋因素导致患儿身体虚弱,阴阳失调;后天饮食不当,营养不良,可造成小儿气血亏虚,心肝失养,血脉不畅;情感不舒,精神抑郁,可造成肝气郁结,肝郁日久,化火动风;情绪过于激动,阳亢无制,婴儿期的各种疾病,均可造成气血逆乱,而心神失养。 外邪侵袭,郁热化燥,筋脉失养则挛急而自动。 中医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临床上主要是根据患儿的不同体质和不同症状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 痰热内扰型 主症:干咳或清嗓音,胸闷憋气,食欲不振,急躁易怒,头面或肢体躯干肌肉反复不自主抽动。 治法:清热化痰。 肝肾阴虚型 主症:交替出现肌群抽动,五心烦热,睡眠不安,急躁好动、烦躁、脾气大。 治法:滋补肝肾。 阴虚火旺型 主症:摇头、耸肩、挤眉、眨眼、噘嘴等不自主动作,动作频繁有力,伴有盗汗、口渴、便秘、尿黄;手心脚心热,于午后加重。 治法:滋肾阴,清虚火。 脾气虚弱型 主症:多部位抽动,伴有食欲不振,四肢乏力,精神不振,面色萎黄,消瘦,腹胀。…
随着圣诞的脚步声越来越近,2005年的秋季学期就要结束了,又有一批留学生朋友将要结束艰辛的大学生活,迎来毕业的大日子。 终于毕业了!是多少留学生朋友几年拼搏的目的地;参加毕业典礼,是在心底多次期盼的美丽场景。 当毕业一天一天邻近的时候,很多同学的心理也逐渐复杂起来。 在激动欣喜之余,一丝恐荒慢慢清晰起来,逐渐困扰着刚刚放松的心境。 毕业后移民加拿大,获得永久居住的身份是绝大多数留学生朋友的心愿。 毕业后工作一年,是决定移民是否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为了获得工作签证,找工、求职—作为毕业后90天内必须完成的任务,任何一个毕业生都不敢掉以轻心。 为达此目的,留学生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直接求职的有之,通过中介的有之。 找不到真工作找挂名的有之。 作为专业移民服务机构,加拿大海外移民公司多伦多公司的经理,笔者接触了大量找工作的留学生朋友,与他们一起分享了找到工作的喜悦,也一道经历了不成功的挫折。 此间众生相,非三言五语可以描述。 在推广我们的“留学生真实工作签证项目”的过程中,在与大量的留学生朋友接触中,笔者摸索了一些留学生找工作的规律。 在新一届毕业生即将进入找工大军的时候,愿意将我的心得总结出来与留学生朋友们分享。 1、同是毕业生,季节不同,机会不等 学生毕业时间一般在4月底、6月底、8月底和12月底几个时间段。 机会比较好的是12月底毕业的学生。 一般加拿大的企业从年初实施新一年的计划,因此2,3月份雇佣的人员较多,很多大型招聘活动也安排在2月份,这就给了12月底毕业的学生多一些机会。 而4月底毕业的学生虽然工作机会并不少,但由于那时毕业的学生最多,面临的竞争也最激烈。 举一个例子。 我们在推广“留学生真实工作签证项目”的过程中发现,2,3月份的时候,数据库中的雇主多,学生少。 经常是一个学生在一星期内有两三次面试机会。 而5月份随着签约学生的迅速增加,经常是有一个Job Opening, 我们不得不一次发过去7,8份简历。 通常雇主只会选2到3个人面试,其他人不会有机会。 这样就产生了客户之间内部的竞争。 而6月底毕业的学生情况要好得多,由于毕业生少,不会面临太多的“同业竞争”。 8月底毕业的学生虽然不太多,但获得的工作机会比较少。 原因是很多企业在年底都会有Bonus,因此选择年底离职的人较少。 而离职少,就意味着招聘少,因此8月底毕业的学生没有优势。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选择在新年过后离职,寻找新工作的人较多,客观上给12月底毕业的学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 毕业的季节不是每个人可以随意选择的,同学们也没有必要为了躲避某个季节而拖延毕业,造成时间和金钱上的浪费。 但掌握这个规律很重要,可以做到知己知彼。 2、什么学生容易找到工作 首先我要说,有一技之长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 比如说学计算机的学生、学accounting的学生有比较强的优势。 比如今年我们所有签约的学accounting的学生,都如愿找到了工作,“一个都没少”。 说到这些“一技之长”的专业,其实情况又有不同。 在属于技能专业的同时,关键是要拥有技能。…
一个印度家庭的移民故事 从51网站的文章和论坛可以看出,中国移民群体的感受大多集中在物质生活层面,觉得加国生活艰难,甚至不少人动了“回流”的念头。 但是,也许种族及宗教的原因,印度移民感受更深的,是他们精神世界的失落。 下面的这篇文章就反映了一个印度家庭移民加国初期,比中国移民遭遇的文化冲击还要强烈。 由于不食猪肉,故在社交场合出尽了洋相;由于服装打扮的缘故,白人孩子对印度妇女要么公开指指点点,要么见她们象见到怪物似的避而远之;印度孩子在学校因无法举行宗教仪式而痛苦不堪,同时饱受歧视。 文章作者坦言,911 之前他们穆斯林移民对在加拿大的生活充满信心,而 911 之后则对未来感到恐惧不安。 作者有句话讲得十分精彩:人类最大的疾病是无知,最大的不幸是彼此之间缺乏相互了解和尊重。 她有怎样的移民经历呢?请读者点击阅读这个印度家庭的移民故事:When cultures differ: a glimpse into the experiences of an immigrant Canadian family。 加拿大现行的移民模式是不是最佳的一个? 本周一,加拿大主流英文大报 Global and Mail 刊登了一篇专文来评价加国的移民体制,其题目就颇惹人注目,“加拿大现行的移民模式是不是最佳的一个?” 文章作者洋洋洒洒写了好几千字,对加拿大的移民政策进行了从外到内,从古至今的全盘考察。 所谓从外是指,欧洲国家对加国移民模式赞誉有加,尤其是德国,羡慕加拿大引进了高层次专才,而德国则失之于长期以来对蓝领劳工国门大开,以致今日高科技人才缺乏而来自伊斯兰国家的劳工却赖在德国不肯离开,带来令人头痛的社会问题。 所谓从古,虽然有夸张之嫌,但作者确实对新老移民、移民与本地加人进行了反复比较。 例如,作者举例说,在1996年,新移民的收入下降到仅相当于本地加拿大人的60%;而新移民就业率也从1984年的85.4%降到1996年的68.3%。 作者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现行移民政策的种种弊端:新移民比上一辈老移民的教育程度高出许多,但他们在就业及收入等方面却还不如上辈老移民,其中国外学历不被承认是原因之一;政府花费了不少银子在语言学习和技术培训项目,但并不是移民工程师或医生所真正需要的。 他们需要自己的国外学历得到认可(作者举例说,最好象澳大利亚那样,在颁发移民签证之前就予以认证),使他们落地之后就能生根。 虽然加国的移民模式在外面捞了个好名声,其实际上问题多多,这也是为何很多移民来加之后大呼上当并动了回流之心。 粗略估计有1/3的技术移民登陆之后要么重返故乡,要么飞向南方的美利坚合众国。 加国的移民模式是成是败,是好是坏,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作者不仅给出了新的事实,也作出了比较中肯客观的评价。 笔者的介绍难免挂一漏万,或是多有偏颇,要知究竟,还是请读者自己去看看:“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