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我在加拿大当卡车司机:冬天的战士

那是去年12月的一天,我开卡车去加州送货,出发的时候,“多伦多的天是晴朗的天,多伦多的人民好喜欢”。 大家都谈论着在这个可能的暖冬能省多少煤气费的事儿。 我心里也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我希望这一路上天气也和多伦多一样,没雪,没风,天高云淡。 希望真是这个世界上最靠不住的东西。 一千多公里以后,当我在依利诺依斯州,越过密西西比河后,天开始阴起来了,片片的雪花开始落了下来,我只好关上巡航定速,打开大灯,拉开车距,在高速路上慢慢地轧悠起来。 我盼着快点走出雪区,可是几百公里以后,雪还跟着我走,我突然想起小孩子端着小鸡鸡用尿浇蚂蚁的情景,不管蚂蚁怎么跑,尿总是会不即不离地淋到身上,直到尿尽了为止。 我现在就象蚂蚁,被老天爷顽皮的孙子浇着,浇着。 报应呀!我其实想不起来我小时候干没干过这浇蚂蚁的事儿,不过,理智告诉我,我肯定干过,象我这样的人,没跑儿。 在我移民加拿大之前,噢,不,在我开上卡车之前,我对雪还是挺有好感的。 在我的大脑分区里,雪是和漂亮姑娘,好听的歌等等美好的事情在一起的。 当我开上卡车以后,雪就分离出去了,和翻车,受伤,担惊受怕分到了一起。 看来,不论什么事情都和你所在的立场有关,正如恩格斯说的“棺材店的老板希望多死人”一样。 我记得我在下雪天问过一个停在路边的拖车司机:“你丫是不是特盼着这种天气?”他笑了笑,没敢回答说是。 但是我知道,他分明就是高兴。 看着车窗外流动的雪景,我突然想起了老杜的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我想,如果东家给老杜一辆马车,装上一车铁铊子,再加半袋子牲口的草料,告诉他明天早上七点,把货送到西岭那边靠山屯的张铁匠家。 老杜只好怀里揣上俩馍,拿着马鞭出发了。 我想那时候,他老人家看着西岭的雪,除了骂恐怕不会再写什么诗了,要写也是“怒向西岭千秋雪,更怨东吴万里船”了。 想象着老杜同志在风雪中艰难前行的样子,我心里特平衡,而且还幸灾乐祸地笑了半天。 进入内布加斯州,天黑下来了,在车灯的照射下,片片的雪花向车窗飞来,给人的感觉就象行走在时光的隧道,又象是在做梦,时间长了,真有一种被催眠的感觉。 我只好关上大灯,靠雪色的反光依稀地辨路。 我想,我得超脱一点儿,别老想着什么打滑呀,翻车呀之类的,想想雪的美什么的。 于是看着雪花,我就开始想把它比喻成什么,当然第一个念头是比做翩翩起舞的少女,这个想法,又让我笑了半天,因为我又想起了一段往事。 记得在国内时,办公室里一个漂亮的女打字员,可能觉得干打字员地位不高,不风光,所以找社长谈,想当记者。 社长到也开明,说:行,能写好文章就可以。 于是,小姑娘找到我问:怎么才能写好文章呢?我说,容易,太容易了。 看过杂技团耍大刀的吗?他能耍起来那么沉的刀是因为他在台下举哑铃什么的练的。 写文章就象耍大刀,练就是了。 怎么练?天天写呗。 于是,我就每天给那个女孩子批改日记了。 后来我发现还真是不那么容易,因为她的日记总是诸如:“早上起来,洗完脸,吃了点早点,就上班了……”云云。 于是我说,你这种写法叫白描,是一种高级的写法,一般人用不了,只有大家才用,所以等你成了大家再用这种写法,最好现在咱们低俗一点儿,用点什么比喻,描写之类的小儿科,行吗? 现在想想,我当时也俗,如果我那时鼓励她这么写下去,再加上点儿她的夜生活什么的,也许就没有后来的木子美什么事儿了。 唉,后悔呀! 事儿就出在我让她加点儿什么比喻描写之后。 一天她写到:“今天休息,想出门看花。 走出门看到街心公园的花儿还都开了,一朵朵花儿就象少女,向行人敞开了胸怀……” 看到这儿,我晕……我强忍住翻腾的笑意,故做严肃地说:“把花儿比做少女很贴切,向行人敞开胸怀的少女,可不容易碰到……”这时的我已经忍不住大笑了起来,那个打字员也飞也似地跑了。 前几天打电话回国内,听同事说,打字员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了记者。 但是到底大刀耍得如何,我没问,也不忍卒听。…

就《移民后夫妻矛盾》一文给读者的信

51编辑注:《移民加拿大后夫妻矛盾给我带来的痛苦》前天在本网刊出后,引来网友一阵热评,说法可谓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该文作者看了网友的评论后,对热心的朋友非常感谢,同时也觉得上文中话没有说尽,或许某些地方引来误解,故连夜赶写了此信。 51编辑以为这也不失为作者与读者之间一个很好的交流机会,故特发此文,以飨读者。 ~~~~~~~~~~~~~~~~~~~~~~~ 犹犹豫豫地发出了《移民加拿大后夫妻矛盾给我带来的痛苦》一文。 老公说:“家丑不可外扬。 你把咱家的丑都扬出去了。 ”的确,本人的写作水平太差,给大家带来了误会。 本人并不在意个别网友的无礼,但非常感谢热心的网友,尤其是通过编辑转发给我信息的朋友。 我家的现状 我和老公都在做专业工作,我比老公先两年找到专业工作。 孩子在上高中,并且成绩非常优秀。 我们住在比较好的区域自己的房子里,夫妻各开一部车上班。 我们夫妻感情很好。 俗话所:“一日夫妻百日恩。 ”我们可是十几年的夫妻了,吵归吵、爱归爱。 我们的日子不错!!! 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网站上看到了一个帖子,是关于夫妻闹矛盾,讨论是否离婚的事,本人表达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并得到网友的肯定。 有个网友称呼我为“好女人”,并希望能认识我。 我试着给她发个人信息,没有发成,无意中看到了她有几个帖子都是关于夫妻感情的困惑,很需要帮助。 我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单纯说我自己家的事,更不是到无忧网站来寻求同情,我们家的矛盾已经在两年前就结束的了。 我是过来人,而且是公认的贤妻良母(至少是在我们的朋友圈内)。 不是吗?否则怎能把伤害自己的老公写得那么优秀,以至于遭到网友的再次伤害?我和老公都是善良人,正因为我对老公的理解,才使得他当断不断,犹犹豫豫。 我不是让网友来断我的家务事!我是想通过此文以及网友对关于家庭婚姻之事的讨论,给有此困惑的新移民一些帮助。 遗憾,由于我的拙笔,事非我所愿。 在此向大家表示歉意! 移加后,很多人对国内的亲朋好友都只能是报喜不报忧。 对于如何处理在另一个国家所发生的夫妻间的矛盾、分歧,难于向国内的亲人求助、倾诉,他们不了解我们所处的境况,不但帮不了什么忙,反而会让他们担忧。 感谢《多咨处》、《枫华论坛》等中文网站,给我们提供了机会,使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感想、体会,通过阅读他人的经历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使我们的移民生活更加顺畅。 通过这篇文章给他人以什么启发和借鉴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 ” 夫妻俩如果能够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那么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老公在“第一个年底”做出了彻底的决定,不论是去还是留(我是听从他的意见的),都不会有接下来的两年的“原地踏步”。 所以,来到异国他乡,夫妻俩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情况,商定一个方案,就这么定了,不要改来改去。 任何方向,只要你认为适合你自己,坚持走下去,一定能成。 但往往是事与愿违,夫妻所站的角度不同,对事情的理解和处理不同,于是产生矛盾。 如何处理矛盾是关键所在。 当然对于日常琐事,无关紧要,互相谦让一下也就过去了。…

笑死人不偿命:在多伦多“港”中国话

听说多伦多的太古广场有家眼镜店是香港演员苗侨伟开的,又听说这苗侨伟就是当年《射雕英雄传》里的杨康同学,于是慕名前往,去看看杨康开的眼镜店是如何还是不如何。 进得店来,习惯性地用“阴沟流水”跟店员交谈,因为在C城那种地方呆久了,心里有个成见,买东西都是要用“阴沟流水”的。 结果这里是多伦多,是个华人占30%的城市,而不是那区区C城。 店里那位小姐勉强跟艾米阴沟流了一下水,就问:“你会不会‘港’中国话?” 艾米很惭愧,知道自己的崇洋媚外情结引起了那位小姐的不满,明明是黄皮肤黑头发,还装个什么假洋鬼子呢?于是满脸赔笑,亮出看家本领,跟那位小姐“普”上了。 想艾米J市出生,J市长大,说中国话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那知才“普”了几句,小姐就问:“你不会‘港’中国话呀?” “我……我这不是‘港’着中国话吗?” 小姐嘻嘻地笑:“介系国语啊……” 艾米恍然大悟,原来小姐说的“中国话”就是粤语,即广东话,人称“鸟语”的那种。 小姐很骄傲地告诉艾米,她能讲三种语言:英语,国语,和中国话,店里来的客人讲这三种语言的各占三分之一,所以店员小姐要会讲这三种语言才行。 艾米差点就要在那店里开讲座,告诉他们粤语不是中国话,只是中国众多方言中的一种,但想想自己算个老几?三种语言只说得两种,有什么资格在苗乔伟的店子里开讲?就算用两种语言说得唾沫横飞,也有三分之一的人听不懂。 况且粤语虽然不是“THE 中国话”,但也是中国话的一种,遂讪笑着,逃离现场。 记得上次来多伦多,看到“太古广场”几个字,心下疑惑了很久,不知道为什么英语的“PACIFIC MALL”被翻译成了“太古广场“。 问朋友,他说他也不知道,听说香港有个“太古广场”,这里香港人多,可能就照搬过来了。 香港有个“旺角”,这里也有个“旺角”。 香港有“弥敦道”,这里也有“弥敦道”。 (刚发现,所谓“弥登”,英文竟是NATHAN) 他说这里很多东西都是按粤语发音来译的,比如地名MARKHAM,翻译成“万锦市”,因为粤语中“万锦”的发音近乎“慢梗”,很像MARKHAM。 还有公寓,APARTMENT,翻译成“柏文”,因为粤语“柏文”的读音近似“八门”,象是APARTMENT。 记得小昆也说过,他找工的时候,在报纸上看广告,很多都说要求懂中文,他觉得自己太够格了,于是兴致勃勃地寻了去,才发现人家所谓“懂中文”就是要懂粤语。 他在多伦多混了多时,也还是“识听不识港”(听得懂但不会说),所以只好跑到美国去混。 多伦多华人很多,特别是士嘉堡 (SCARBOROUGH)、万锦市(MARKHAM)、列治文山(RICHMOND HILL)等区,是华人聚集地。 以前所谓华人,主要是讲粤语的人,这些年从内地移民来的多了,讲普通话的也渐渐多起来了,但那些有资格雇人的老板华人,还是有很多是讲粤语的。 如果是服务行业,因为顾客中也有很多是讲粤语的,所以会讲粤语是找工作的一个便利条件。 这里的华人把那些英语为母语的人称为“西人”,或者“鬼佬”,这似乎比称他们“加拿大人”更合适,因为多伦多的加拿大有很多是非英语民族的。 很多华人把那些孟加拉、印度等地来的移民统称“阿叉”,大概是一种贬称。 跟“阿叉”和“鬼佬”交往,英语就够了。 但跟其他华人交往,有时就需要粤语,或者带粤语口音的国语。 从内地来的移民,很多对粤语持有抵触情绪,不愿学,不愿讲,觉得粤语在国内只算个方言,凭什么我们要学他们的方言? 听说国内很多人对普通话有抵触情绪,凭什么我们要学你们北京人的方言?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话是一种“ARTIFICIAL LANGUAGE”,也就是说,本来没有哪个民族或地方的人是讲普通话的,是政府制定了这样一种话,并把它定为官方语言。 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 正宗普通话主要是广播电视里用的那种话,各地的普通话都是经过“改良”的普通话,夹杂了当地的口音。 还有很多人只在学校里讲普通话,在自己家里讲的是自己家乡的方言。…

大多地区本周末(1月13-15日)好去处

编者前言 刚刚过去的圣诞节我们为51网友特别推出了“51圣诞优惠券”,颇受网友好评。 转眼间,2006年的新年又到了,我们将继续推出“51新年优惠券”。 我们希望有更多感兴趣的商户能与本网编辑部联系合作:[email protected]。 合作商家将列入在我们每周的周末好去处栏目中,同时我们还将选择部分优惠卷信息在首页做推荐。 另外,上周周末好去处有一条“安省皇家博物馆举办东亚/印第安土著文物展览与文化活动”的消息,主要内容是上周日(元月8日)早11时至下午4时的活动为免费,但许多网友反映,去了之后却被要求买票入场,并且在该馆门口还特意张贴了告示,告示上特别注明:www.51.ca 网站的消息不确切,任何人都必须买票入场——当本网编辑部收到多位网友来电谈到这一告示时,我们非常震惊。 但该活动免费的消息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来自2006年1月4日的免费英文报纸METRO第28页的“entertainment”一栏,在ROM for the Holiday的标题之下,原文确实写有:“Holiday activities run to January 8, 11 a.m. to 4 p.m. Free with admission”的字样。 对此,我们表示非常遗憾,不知道这当中究竟那里出了问题。 无论如何,在此我们要对当天参加了该活动而觉得不快的网友,表达我们的歉意。 51网友新年优惠卷 ICCT电脑连锁集团优惠卷赠送51网友价值 $19.99 高质耳机一附 ICCT CANADA目前安省最大的华人电脑连锁店,在Toronto Downtown, North York, Markham,Brampton和Hamilton均设有分店。 新年期间,51网友只要到该连锁店的任何一家分店购物,无论购物多少(例如,哪怕是一只价格最便宜的鼠标),均可获赠价值 $19.99 高质耳机一附(该店总共备有2000 附,送完为止)。…

赵平波:经纪吹牛,可不要脱离群众

昨天,本网转发的星星生活报上刊登的《地产经纪的疯狂梦想:拥有20套CONDO》一文引起了本网网友的巨大反响,其点击量亦迅速窜升到本周排行榜的首位——但不幸的是,网友对其评价却极低,恶评远远大于好评。 这当中的问题出在哪里? 笔者认为,这个梦想的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这位杨姓的地产经纪才35岁,还可以认为是一位年轻人。 年轻人嘛,有一点梦想,当然是很正常的。 其次,这当中的分析和数字推算也谈不上有什么失误,每年买一套CONDO直到拥有20套,当然会发财了!从多伦多不断吸引新移民的政策来看,好地段的CONDO还算好租、并且保值的潜力也很大。 那么,这篇文章却引发了本网网友的如此恶评,其本质原因究竟出在哪里呢? 笔者认为,此文恶评颇多之本质原因在于:作为经纪人,适当地吹一下牛并不令人生厌,但要忌讳的是,不能吹得太过分了,若是吹到脱离群众的地步,就必将会遭到人民群众的情绪反弹——这可能是此文恶评如潮的关键所在。 事实上,作为移民到加拿大来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广大人民群众,绝大部分都是技术移民。 我们这些技术移民从国内带来的钱,大都恐怕也就够支付一套房子的首期吧(至少笔者本人是如此,当年移民时带来钱还不够首期,过了3年多以后才买上房子)!这样,每年买一套CONDO,也就是每年都要付出5万加元的首期,这对我们这些技术移民而言,除了第一套以外,以后的每一套就只能通过打工挣出来。 不知道有几个移民家庭有这样的能耐,能在加国打拼挣来这么高的收入?!要知道,统计资料显示,加拿大本地人每个家庭的平均年收入是税前6万左右,扣了税以后,通常就肯定不到5万了。 这么说,即便是加拿大的本地人,一家子哪怕是根本不吃不喝不住,也无法每年掏出5万现金来实现这一疯狂梦想——更何况加拿大这里,外来移民家庭的收入比加拿大本地人的家庭收入,还要低一大截……以上的拥有20套CONDO的疯狂梦想,难道不是太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水准了吗? 作为普通人,如果在亲朋之间,私下里吹吹牛,弄出个“拥有20套CONDO的疯狂梦想”出来,倒也是一起人们茶前饭后的笑料,无伤大雅。 但是,作为地产经纪,在媒体上公然胡吹,性质就不一样了。 在加拿大,经纪这个职业具有什么含义?其实,经纪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导购员。 人民群众之所以要请您当导购员,并且支付佣金给您,您要做到的起码的一点,就是要让人民群众信赖您吧?如果您说的话,人民群众信都不信,认为您在胡吹,那么有谁还会认您当导购员呢?所以,把您这个胡说八道的导购员猛批一痛、奚落一通,这当然是很自然的啦! 也许,这位杨姓的地产经纪可能会做如下辩护:20套CONDO的疯狂梦只是他这位极具能耐的地产经纪的个人梦想啦,与本地的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人民群众移民无关啦,这里,并非这位经纪是在急人民群众之所急,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啦,不要上纲上线啦…… 好吧,那就让笔者来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即便是在地产市场如此火爆的今天,多伦多的地产经纪们,每年能挣到多少钱? 笔者本人虽然不是地产经纪,但对地产这个行业的大致收入情况多少有些了解:因为本51网站有一个地产模块,在这个模块中,注册成为本站地产经纪会员的,共有240来位。 为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多伦多地区的讲国语的地产经纪,大概有一半以上都是本网的经纪注册会员,而在这些会员中,又有60来位目前是或曾经是本网的广告客户——笔者本人或多或少地都与这些经纪们打过交道。 在与这些地产经纪的交道中,笔者发现,地产经纪与其他行业的生意人并不一样,那就是他们不太忌讳谈自己的收入状况。 这是因为他们的收入情况并没有多少秘密可言,一年里每人买卖出了多少套房子、价位如何,这个数据在公司内部彼此都清楚。 这样,稍微推算一下就基本能估算出,此君这一年的佣金能拿多少。 那么,本地华人地产经纪这些年来,平均每人能收入几何? 据笔者的间接了解,目前大多伦多地区的大部分全职的地产经纪,大概收入都在3-5万之间。 年收入能达到7-8万的,就可以进入TOP 10%了。 进而,年收入达到10万以上的,在目前讲国语的华人地产经纪中,大概仅有屈指可数的几位。 同时,一位地产经纪的年收入若要做到7-8万以上,他基本上就要忙得天昏地暗了:其配偶通常不可能也去上班也挣一份钱,她或他必须成为老公或老婆的助手:因为拉新客户要公关,每一单也有许多Paper Work要做,另外,家务活也得全包。 所以,如此分析下来,目前多伦多地产经纪行业人士的普遍收入当然比累脖工强一些,但与其他的专业工作相比,大概也差不多——和其他普通白领工作者的收入水平相差无几。 现在就可以回到这一“地产经纪拥有20套CONDO的疯狂梦想”了,笔者并不排除可能有个别奇才能够实现上述梦想(这如同做保险经纪的,80%的人都做不下来要改行,但多伦多却有一位保险经纪,靠其卖保险的佣金作投资,居然盖出了一栋商业楼来)。 但对一个普通的、做得一般的地产经纪而言,每年要掏出5万元的首期现金出来恐怕是白日做梦,即便对于做得比较成功的、年收入能达到10万的顶尖地产经纪,恐怕也是白日做梦吧! 最后,在本文结束之际,笔者与本人的熟人圈里混得最好的一家人通了电话。 这一家两口子都是1980年代留学到加拿大的,并双双获得博士学位,目前已在加国生活了近20年,职位也都混到了经理阶层,估计这对夫妻目前每人都达到或至少接近年薪10万(当然是税前)。 我问他们,是不是每年都可以攒下现金5万,来实现每年买一套CONDO的疯狂梦想。 他们听了哈哈大笑:除非是拿着现在的工资,但依然过着当年留学时的生活,车子房子都卖掉,一家老小租间地下室过活…… (赵平波 2006年1月11日)

人头税与大选:英文主流媒体怎么说?

从不同方面都可以看出,51网友对目前中英文主流媒体重点报道的话题诸如人头税、联邦大选等都不怎么感兴趣。 尽管新闻论坛上有些热闹,但正儿八经的相关文章浏览的人不多,远远不如与移民生活较为贴近的诸如工作、经历、情感及房子等方面的作品那么受人欢迎。 笔者私下揣摩其中缘故,大概有这么几条:这些东西距离移民的现实生活比较远,人头税和排华法已经过去百把多年了,属于历史旧账;而联邦大选虽然是近在眼前的事,但究竟会给民众当然包括移民带来什么大大地值得怀疑。 何况,有些移民尚未入籍,自然懒得去管什么大选小选的东西。 人头税尽管是华人的事、也是移民的事,但毕竟是彼移民而不是此移民应该去关心的事情。 再说,有那么多华人头头脑脑愿意出面,愿意代表,就让他们去操心费力好了。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加之华人内部总闹不团结,也使不少人觉得心烦。 再说,就新移民而言,大家都很忙,忙学习、忙工作、忙如何生存下来。 刚来不久的自不待言,而已经安稳下来的又想尽力提高生活品质,买房买车,计划游览、请父母来探亲等等。 实在没有闲功夫去张罗身外之事。 从大陆来的移民,习惯了没有选举和被选举的生活,很少人相信自己的参与会产生什么作用,这种思维惯性仍然对身处自由国家的人存在影响。 加之对加拿大政治体制本身的不太熟悉,于是干脆不参与。 而在大陆经历了一些政治风雨的人,更对这些东西看破红尘,把自己日子过好是最最要紧的事。 但实际上,从各党领袖,尤其当政之自由党立场的转变可以看出,华人的努力还是有结果的。 如果说二十多年的抗争是铺垫,是辛苦的话,那么这回应该是收获,是画个句号的时候了。 不管这个句号怎么画,或者画得是否顺畅,是否圆满,多多少少向世人表明了华人的力量,华人既往屈辱的伸张,华人的腰比以前伸得更直了一些,华人的头比以前抬得更高了一些。 这也许是我们先辈移民所未曾奢望的,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而这个成果也足以用来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不要小看了人头税事件,也别不太在乎大选,华裔的这次难得的机会恰恰是联邦大选给的,恰恰是人头税平反的一波三折造成的,也是自由党政府在处理手法上摇摆不定所促成的。 《多伦多都市报》的木然说得好,这要多谢自由党、多谢陈卓愉、多谢华联会。 其实从更大的背景上看,还与中国人的母国日渐强大、经济地位日益上升密切相关。 这一点没有人提起,也没有人点破,也许你和洋人说起来他们也未必就承认,但中国的日益重要性是任何政党或领袖都要考虑的因素。 何况,加中关系自建交后一直不错。 没有谁想在这方面冒风险。 所以说娘家有钱有势,出嫁的女儿说话口气也能硬气不少。 华人终于抓住了这么一个政治诉求的良机,终于可以让英文主流媒体来关注一个加国少数民族的事务,关心其过去的委屈、现时的愿望以及未来的发展。 连总理马丁都言不由衷地说,加国华人前辈是有贡献的,新一代华裔的前途是光明的。 近期英文媒体在这方面的报道较多,笔者从加国三大主流英文报纸选了三篇文章,看看他们如何评价,网友们由以下文章可略知一二。 (楚河) National Post 国家邮报去年12月15号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很有意思,“1885年的税变成了2006年的一个问题”(1885 tax becomes an issue in 2006)。 该文借多元文化部长陈卓愉之口道出了两点担心:对华裔而言,政府与华联会签下的协议可能只是开了一个小口子,随之而来的法律诉讼可能没有止境,就像把控制洪水的闸门打开了一样。 另一方面,对加国的其他族裔来说,对华裔的赔偿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致其他族裔提出类似的要求。…

请关注:一个老年新移民的自强和心声

孩子在加拿大定居了。 正好我们老俩口也已退休在家;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孩子,省得两地记挂,在一起互相有个照应;趁我们现在还很健康,能帮帮他们;等到我俩先走一个去见了马克思,留下一个再申请,不是会更麻烦吗?迟办不如早办,反正我们老了,他们到哪里我们只能跟着。 於是,同意孩子的要求,立即申请移民。 随后准备资料,提交申请,等待批准;从提交申请到返回签证,前后刚好7个月。 5年前,我们便来加拿大登陆了。 到孩子家以后,老伴负责洗衣,做饭和孙女的梳洗打扮;我就承担:步行接送孙女上学,家里的吸尘,后院割草,车道铲雪,屋前后的草,花,树木管理等(冬天,室内几十盆花草的管理则以我老伴为主,因为常被我浇水涝死,这细活我不灵)。 孩子给我们办理了借书证,老伴平时爱看小说,我么好上网(网龄已有十年之久)看新闻,看论坛,看人家聊天(从不参与聊天,坐山观虎斗,看人家争论,吵嘴) 。 每天早晨5:30就起床了,打开计算机查阅邮件,看天气预报(以便老伴决定给孙女穿什么),准备早餐,有时6:10还负责叫醒他们;7:00目送他们上班,8:30送孙女上学,9-10点,和老伴一起在生活区散步锻炼一小时,中午12:00午休半小时,下午就与国内同学同事朋友发e-mail,或看从网上下载的电视连续剧,或与在加拿大的同学(大学同班同学,我有5个在北美,3个在多伦多)电话聊天,3:30接孙女放学回家;晚上有时给国内亲戚打电话,看中国新闻 。 周末跟着外出卖菜,逛逛大MALL。 虽每天忙忙碌碌,但过得十分充实愉快。 日久天长就有了想法;因为不会开车,语言又不通,没有别人交流,成天关在生活小区里,特别到了冬天出不去,整天窝在家里,渐渐有被“软禁在这里了”的感觉,没有一点自主能力啦。 由于离城较远,像看家庭医生之类的大事不说,就是屁点的小事情(如油,盐,酱,醋,料酒,姜没有了)都得凑孩子有空,或趁他们下班回家顺路,或他们请假,或等到周末我们跟着出去“放风”再办理,实在不方便。 这类小事几乎要完全依靠孩子,离开了他们就寸步难行,长此以往,这还了得!也真不好意思,毕竟他们早出晚归,辛苦工作了一周,周末他们有自己要办的事情,不能老围着你呐,还有老婆孩子哪。 要是某家还有第二个孩子在国内,如果在这里平时相处得再有点不协调,不称心,我敢断言:老人思乡之念而产生的离心力就会越来越大。 因为在国内,他们完全自主,但在这里,他们身无分文(外币),向孩子索要?不好开口啊,从自主变成完全依附,说到底就是“不当家”了,对于老人这落差太大了。 很多家庭就是为这些慢慢滋生矛盾的。 怎样才能改变此情此景?我早就意识到这些现象,并刻意自强自立加以改变了的。 恕我直言: 第一,要找到一家或几家,步行能来往,能在一起聊天,诉说家常的老年朋友。 我们曾花了两年左右时间,才从生活区里找到一家 ,如今像亲戚一样来往三年多了,我们都很坦诚开心,受益匪浅。 第二,老人手里必须有点小钱,有点小自由,免得像买双袜子这样的小开支也得向孩子开口索要。 第三,有条件的,必须提高语言能力。 我当年在大学里学的外语是“老大哥”的,出校门后,因为工作须要才自学了英语(我从小学四年级到高中毕业学的是英语,基础尚可以) ,虽能看,能写,能译专业资料,可惜是哑巴英语,学得几句日常会话,发音不佳,真如我孙女对别人说的:“老爷爷说中文我不懂,说英文我也不懂”( 孙女自小放在幼儿园长大,不会说中文,但能听懂他奶奶的北京腔) 。 我曾利用所有机会练习口语,迎头赶上:从网上下载有声学习资料,平时向儿子学,向孙女学,连他的小同学到家里玩,也不放过与他们练习的机会。 与孩子出去买菜,听不懂就问,只要有机会我就讲,电子辞典不离身,遇到单字立即查,要去办什么事,先准备好单字和句型,还做了笔记。 久而久之,便有了进步;一般的句子都能说了,洋人也能懂,词汇也多了起来,但是他们之间的谈话,语速太快,我就傻了;只要有可能让人家重复的场合,我马上就会:对不起,我的口语很差,请你再说一遍或假如你能说得慢一点我能懂。 我将继续努力,目标是:能顺利的日常会话,最后能带一口流利的英语去见马克思,白求恩。 哈哈。 第四,在身体和其它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要学会开车,这点是非常重要的,是老人自立自强的关键,我们老人要自强自立,不是呕气,而是增加自我服务能力,只要力所能及,尽量少依赖年轻人,他们不容易。 我是从 G1 到 G2 到…

对冲基金:黄金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动力

对冲基金:黄金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动力 圣诞新年将至,一台大戏也刚刚开始上演。 近两周黄金等贵重金属市场大幅上扬之后又大幅走低,伦敦,纽约和东京市场交相辉映,吸引了市场投资人的目光。 让我们也把目光投向黄金市场大幅波动的背后。 传统意义上说,资产配置包括无风险资产(现金与存款)和风险资产两部分。 而传统的资产配置仅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和黄金等。 发展初期的金融衍生品更多的被做为资产的风险管理工具。 私募基金的发展尤其是近20年对冲基金的发展,金融衍生品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方式。 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欧盟2002年1月21日正式出台UCITS Ⅲ, 对1985年的《欧共体关于协调对泛欧基金的法律与监管条例的指引》进行了第二次修订,认可金融衍生工具不仅具有管理风险的作用,还具有投资的功能。 2003年美国共同基金的净资产规模达到7.41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商业银行的净资产规模7.319万亿。 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CME2004年期货交易量是美国GDP的10倍。 对冲基金是一种衍生工具基金,亦即对冲基金可以运用多种投资策略,包括运用各种衍生工具如指数期货、股票期权、远期外汇合约,乃至于其他具有财务杠杆效果的金融工具进行投资,同时也可在各地的股市、债市、汇市、商品市场进行投资。 与特定市场范围或工具范围的商品期货基金、证券基金相比,对冲基金的操作范围更广。 经过几十年的演变,对冲基金已失去其初始的风险对冲的内涵,Hedge Fund的称谓亦徒有虚名。 对冲基金己成为一种新的投资模式的代名词。 即基于最新的投资理论和极其复杂的金融市场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的杠杆效用,承担高风险、追求高收益的投资模式。 第一个有限合伙制的琼斯对冲基金起源于1949年。 该基金实行卖空和杠杆借贷相结合的投资策略。 对冲基金包括宏观基金(macro funds)、全球基金(global funds)、买空(多头交易)基金(long only funds )、市场中性基金(market-neural funds )、卖空基金(short sales funds )、重组驱动基金、抵押证券基金和基金的基金(funds of funds)。 宏观基金根据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利用股票、货币汇率等投资工具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交易。 著名的朱利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索罗斯的量子基金都属于典型的宏观基金。 对冲基金由于其在需要时可通过杠杆融资等手段取得相当于几百亿甚至上千亿资金的投资效应,因而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中一个举足轻重的力量。 上世纪90年代,索罗斯的量子基金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兴风作浪,常常对基础薄弱的货币(英镑、比索、泰株)发起攻击并屡屡得手,可见对冲基金已经有能力挑战一个国家。 从国外巴林银行事件、德国MG事件、日本住友铜事件,国内近年的中航油事件和近期还在发展中的国储20万吨铜空单被围剿事件,可以看到对冲基金成为世界金融市场的主角后对市场波动频繁性增加和波幅加大有所影响,很多事件一旦发生就对一个企业、一个行业甚至一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小留学生》是充满谬误和诱导的陷阱

现在的中国,自费留学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 更高质量的教育,更加舒适的生活,以及更好的移民机会,这些因素给国内的家长们和孩子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人生画卷。 这副画卷到底有多真实暂且不提,至少绝大部分的父母们对其深信不疑。 有了这样的深信不疑,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播放的连续剧《小留学生》的市场就得到了保证。 不过,作为一个在渥太华生活了将近三年的留学生,仅仅看了两集《小留学生》的星辰就可以比它的编剧和导演更负责任地说:这部连续剧不但充满了逻辑和常识性的错误,更是充斥着对加拿大留学生活误导性的宣传和广告。 电视剧中的女主角,一个对精通舞蹈的女孩子抵达了加拿大渥太华市,即搬进了一座热情友好的房东家中寄住。 加拿大的学校一般都会替这些刚出国,人生地不熟的孩子们寻找这种可以借住的家庭,一方面是方便,一方面也可以让留学生们尽快地适应和了解加拿大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不过,真正让连续剧的观众们震撼的是:女主角的房东家,豪华宽敞得好像一座宫殿;房东家庭,对女主角的态度,热情得好像是对待失散多年的亲人。 去加拿大留学的孩子真是幸福啊!”看连续剧的家长们大概会这么认为。 不过这么认为的家长倒是真地上了这部宣传闹剧的当了。 加拿大人很富裕,但是类似剧中房东家的豪宅,即使在北美也是高收入家庭的专利;这样的高收入家庭,有什么理由因为每月不过500加元的房租,接受一个陌生的房客,打破一家人的和谐生活呢?加拿大人再友好,房东和房客之间不过是简单的商业关系,彬彬有礼不过是高素质和教育的一种表现,如同《小留学生》中那种对家庭成员似的关怀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常理上都是不存在的。 放眼看世界,即使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当然,以中国电视编剧们的想象力,女主角和房东那位英俊潇洒且才气过人的长子多少也应该发生些什么;实际上在星辰看到的那两集中已经有了类似的征兆。 如果房东夫妇是以对待未来儿媳妇的态度来对待那位女留学生,这到稍微能让星辰释然一些…… 电视中常识性的错误更是谬误百出,仅仅两集不过一个半小时的剧情就让星辰捧腹大笑了无数次。 电视中出现过这样的场景:在大学的校园中,留学生们穿着统一的制服漫步在草地和树荫之下,鲜红的枫叶随风飞舞,路边是宁静如镜,清澈见底的湖泊,远处是古老而优雅的西式尖塔和古堡……真可惜,这样美丽的画卷在现实中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因为除了少数的教会学校,加拿大没有一所大学有统一校服,甚至百分之九十的中学和小学也没有。 在加拿大人眼中,统一制服多少会对自由和民主的精神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加拿大每年提高军人待遇,招兵处却应者寥寥的原因之一。 连续剧中这样莫名其妙的安排不知道是源于编剧和导演对加拿大的一知半解呢,还是被日剧毒害太深。 在《小留学生》中,一个男孩的母亲出国一边陪读,准备投资移民,一边作为新买的豪宅招聘佣人。 让星辰觉得怪异地是,一个上门求职的妇女畏畏缩缩地要求600加元的月薪。 实际上,稍微对加拿大有点了解的就知道,加拿大最低的薪金标准以8~9加元/时而不等,即使是没有合法劳工证的留学生和偷渡者每小时也可以得到6元以上的报酬。 那位应聘的妇女大可以抬头挺胸地要求更高更合理的劳动报酬,为什么要像国内进城打工的小保姆那样委屈呢?短短的剧情中,居然隐藏着如此多的常识错误,编剧的责任感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在岳飞不是民族英雄,汉奸成了烈士,屠杀者和奴隶主成了明君圣主的中国文化界大背景下,如星辰这样苛刻地要求电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多少有些吹毛求疵;让星辰真正刻薄地称呼《小留学生》为宣传陷阱的,却是因为这部电视剧一方面近乎于虚构地描述留学生活的美好和浪漫,一方面却对真正留学生在国外的痛苦和烦恼视而不见。 当孩子和家长受到这些误导而出国,却发现国外的一切和剧中描写不相符合的时候,对孩子们心理上的冲击和危害就可想而知了。 剧中的中国留学生们排演舞剧,和别人用篮球决斗,组织健美操拉拉队,再顺便来场异国恋爱;这样的生活方式简直就是完美青春时代的演绎;而另外一方面,真正的中国留学生们,除了家里及其富裕的,不都是在为了繁重的学习和打工而奔波劳累吗?星辰还记得:大学第一天,老师就说:“所有人都能进大学,但不是所有人都能出来。 ” 因为和国内完全不同的是:在加拿大,进入一所大学比国内容易得多,但是要想像在国内很多大学中那样混日子等毕业就没那么简单了。 另外一方面,国外的消费毕竟不是每一个家庭都负担得起的,不知油盐柴米酱醋茶的中国独身子女们到了加拿大,不同样需要为了缓解家里的压力而利用课余时间打工,他们又哪来那么多时间和加拿大本地学生一样悠闲?而且,文化和习俗之间的鸿沟也不是那么容易越过的,如同剧中角色相处得那么融洽,在加拿大虽然存在,但是却凤毛麟角。 即使,这部《小留学生》无论是从合理性,艺术性还是思想性都登不上大雅之堂,更惶论什么“描述当代留学生的思想面貌”了。 作为一部不如流的肥皂剧到可以勉强一观,可作为一部中央一台黄金时段的连续剧,是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来加拿大吧,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怡人,生活舒适,顺便还可以和金发帅哥和美女来一场轰轰烈烈的异国恋爱。 ”这是《小留学生》告诉观众的。 “来加拿大吧,这里的大学有国内很多大学没有的学术气氛,这里的生活和思想压力可以让人很快地长大。 不过,不要妄想一段轻松悠闲的大学生活,因为美丽的童话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在加拿大当然也不存在。 ”这是星辰准备告诉读者的。 (流血的星辰)

移民加拿大后夫妻矛盾给我带来的痛苦

许多家庭移民加拿大后都或多或少地经历过夫妻间闹别扭、吵架,甚至离婚。 这是因为生活的环境变了,而夫妻中的每个个体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产生差距,从而产生矛盾。 这种内耗所带来的痛苦,无疑是给我们在异国它乡的创业之路上雪上加霜。 矛盾萌芽 出国前,我对老公说:“你的位子很好,收入也不错,你先不要辞职,落地一下就回来。 我和孩子在那边试试,等到差不多了你再去。 ”他说:“要去就一起去,一家人不能分开。 ”当时,我很为他的男子汉大丈夫气概而欣慰。 的确,在我们来加的头半年里,他给了我很多安慰。 随着他打工生涯的开始,以及通过对老移民朋友状况的了解,到了第一个年底,他对我说:“我想回国,国外没什么发展。 ”所谓的发展,那就是当官、做人上人。 哪个妻子愿意看着自己的老公从国内受人尊敬的专家沦落到加拿大的听人吆喝的打工仔? 经过一番利弊权衡,我们决定先给国内的领导以私人朋友的口气写封信,婉转地表达要回去的想法。 第二天,我们就收到了以“欢迎回来”为标题的回信。 然而老公读完这封热情洋溢的欢迎信后,含着泪对我说:“真要回去啊?我一个人回去怎么办啊?”“好吧,你不愿意回去就不回去吧。 我们在这里踏踏实实地找工作。 别人能找到工作,我们为什么不能。 ”我对他如是说。 可他却从此抱着这封“部门、职位任你挑;买好机票后请告知,以便安排接机”的欢迎信,开始了他的左右观望、摇摆不定的加国创业生涯。 矛盾加剧 英语好的人尚且以百分之二百的精力去找工作,可想他这英语不好,又三心二意的,怎能找到工作?他很少自己写简历、找工作,多数是我代替他做,即便是我帮助他得到了面试的机会,但由于他没有经历过写简历-这个自我能力挖掘、进修的过程,所以都没有成功。 他很固执,从来不吸取教训,也不听取他人的经验和建议。 他认为找工作就是单纯的碰运气,运气好,碰上了,找到了工作,就留在加拿大;碰不上,就回国。 所以一遇到挫折,就跟我商量回国。 我劝解他,如果你回国想的是要事业有成,对得起你读了那么多年的书,那么出国前你已经成功了,全当我们是提前退休了。 如果你想的是回国挣大钱,首先,人生不光是钱,你挣的钱再多也代替不了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更何况你回去仍然是工薪阶层,收入再好,去掉你中加两边跑的路费,折成加币,根本救不了我们娘俩,改变不了我们的现状。 如果你回国想的是工作环境好、舒服、有面子,那么设想一下, 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无聊的时候,当你在酒店山吃海喝的时候,你是否会想到在加拿大艰苦奋斗的你的老婆孩子?你是否会为你没能和家人同甘苦、共患难而感到内疚? 矛盾激化 开始他还是能听得进去,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次数的增加,他开始变得急躁、宣泄,后来就是大喊大叫、暴跳如雷,摔东西,推搡我,简直是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我的话他根本不听,甚至不让我说话。 于是我警告他:不要毁坏你在我心中的形象和地位!注意你在孩子心中作为父亲的尊严!他认为我开始瞧不起他了。 就这样,夫妻间吵吵闹闹、哭哭啼啼,一直到了第三个年底,我已经被他磨得筋疲力尽、心灰意冷。 我开始改变了态度,鼓励他回国,越快越好。 告诉他:“国外是没什么发展,你先回去,为我们娘俩开一条路。 等孩子上了大学,我就回去。 孩子大学毕业后也让他回去。 ” 我虽然这样说,但心里很明白,也早就跟他讲过,这个想法纯粹是自欺欺人!首先,他现在回国不同于第一个年底回国, 出国三年了,中国的发展是日行千里,你有什么资格、又有什么样的关系,能使领导给你安排一个好职位?第二,在中国,女士年过35,就等着退休了,等我回去时谁要呀?第三,在这里长大、接受这里教育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何去何从,是你做父母的能够安排得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