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帮助那些只埋头打工,对劳工健康和安全条例知之甚少的华人移民们。 这两个礼拜,安省职业安全及保险局(WSIB)开始在主流媒体投放公益广告,在广告中,WSIB警告说:在安省,每周有2人在工作场所死亡,每周发生在工作场所的工伤事故有5400例,而这些因工伤亡的事例都是能够以及必须预防的。 而在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工作场所受伤而要到WSIB申请赔偿的华人不断增加,数据显示,寻求帮助的华人已经超过了意大利籍的移民。 这样,得到如何避免自己在工作中受到伤害的教育,已经比伤后的赔偿程序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移民到加拿大,在生活的诸多方面都要调整和适应,在这其中,最应当首先知道的,莫过于是和自己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项目了。 作为民主国家和多元文化国家,加拿大的法律体系和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有很大的不同,作为新移民首先要了解和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和规则。 可是,实际情况却是,一些华人移民一来加拿大还没有倒过时差,就由朋友带着去见工,然后就开始日夜颠倒,开始了打工生涯。 很多人在打工之前根本不知道加拿大的劳工法律,根本不知道加拿大的职业健康及安全条例,没有出什么问题的话,日子也过去了;一旦出了问题,却不知道该找谁解决,也不知道该循什么途径。 岁末年初之际,WSIB的华语辅导员罗锦霞小姐忧心忡忡地向记者表示,目前在安省,来自中国的工人寻求WSIB的帮助和赔偿的人数已经超过了意大利籍的移民。 她表示,这既是好事也是坏事。 说是好事说明这些华人朋友最终还是找到了可以依靠的力量。 说是坏事说明很多华人移民朋友在打工之前并不知道有关职业健康和安全方面的法律和条例,往往是在加拿大生活刚刚开始,就匆匆忙忙地上岗,结果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安全培训或者相关知识,一不小心出了事故,给自己和家庭带来痛苦,酿成遗憾。 “这是很危险的。 因为能救你的永远首先是你自己。 ”罗小姐不无感触地说。 还有一种认识是是很要命的,不少来自大陆的移民朋友对中加两国之间的劳工情况也不熟悉,只是认为自己表现积极点,就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从而可以稳固自己在工厂或者雇主处的地位,甚至可能受到提升。 对一些有危险感的工作,也不计较自己的处境,想表现得“勇敢”一点。 这是不正确的,在加拿大,作为雇员,你有“拒绝担当不安全工作”的权利,如果觉得所做的工作或者所用的设备不安全,你可以拒绝该项职务,直至一切妥当为止。 你也不会因而被逼停止工作、或解雇、或扣减工资,当然你必须将担心不安全的事立刻向上司报告。 为了让新移民了解在工作场所该如何有效地保护自己,元旦刚过,多华会便邀请了罗小姐做一次专题讲座和演示。 在讲座上,罗锦霞小姐用幻灯片列出5种疾病:肝癌、艾滋病、肺结核、腕管综合症、烟草中毒,然后问现场的华人听众,哪些属于职业病,现场20人中只有1人答对。 罗小姐说,很多人不懂得职业病和工作场所的关系。 实际上,这些疾病都能成为职业病。 只要是在工作场所中引发的疾病、造成的伤情都是工伤的范畴。 罗小姐从实际处理华人有关的工伤事故中整理出很多细节上的经验。 比如,受了工伤的人总是很焦急,一进入医院,首先问医生的问题总是伤情,而忽视了工伤的细节。 而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记得在看医生的头5分钟内,你应该跟医生讲明自己伤势的来源,明确说这是工伤。 因为伤者有选择第一个就医医生的权利,所以 你的第一个医生的记录是很关键的。 不过,虽然受伤者有选择医生的权利,但您如果要看中医的话,必须先了解清楚这个中医有没有在安省注册,并且也要由您的西医来进行推荐。 在看了医生之后,你有权对你的疾病情况保密,换言之,任何其他人都没有权利从医生那里把你的资料拿走,而医生也没有权利泄漏你的资料,除非你已经签字授权给他人或其他机构,比如你要签字授权给WSIB,他们才能取走你的病情资料。 如果你实际上受的工伤并不是很严重,或者只需要做做理疗就好了,或者只需要由你的雇主调整一下工作岗位就好。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也应该记得,这并不代表你就没有受工伤。 假如有一天伤势严重起来,你仍有申请工伤的权利。 一般来说,移民刚来加拿大,最有深刻印象的就是加国的课税制度。 有鉴如此,有的读者在找工的时候,要求雇主直接给现金或者现金支票(俗称现金工,而支票工就指必须在工资单上先期纳税的工作。 下同),但如果打现金工的工人受了工伤,他们有权利申请工伤来保护自己吗?答案很简单,WSIB都管,不管是现金工还是支票工,工人都能向WSIB申请保护。 罗小姐就向记者举例说,她曾经遇到一个建筑工人,从屋顶上摔下来,受伤了,一看就是工伤,雇主跟他说,“我给你两个礼拜的工资,你不要申请工伤了。 ”于是工人没有申请工伤,但是两周之后,雇主马上找借口将工人辞退。 工人治疗出现困难后,才想起了WSIB,报了工伤。…
本来想每个中学逐一介绍,但是,最近有不少客人问中学的情况, 加上有的中学在新学年,要提前入住该区,并且注册,才能入校就读,所以在这里,向大家先简单介绍一下多伦多及周围地区较好的中学,以供大家参考: 费萨研究所,2001年根据安省1999年统考成绩,对安省的中学有过排名,时过境迁,随着生源,师资的变化,有些中学早已今非昔比,这里参考该排名,结合在校生,毕业生以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列出声誉较好的中学: 士嘉堡区:Albert Campbell CI: 位于Finch/McCowan.Agincourt Coll Inst: 位于Midland/SheppardDr Norman Bethune Coll Inst: 位于Warden/McNicollSir John A Macdonald Coll Inst. 位于Pharmacy/Huntingwood 北约克区:AY Jackson: 位于Leslie/SteelesEarl Haig: 位于Yonge/SheppardYork Mills CI 位于Bayview/York Mills 万锦市:Markham District: 位于Markham main st./Hwy7Markville HS.:位于McCowen/Hwy7Thornlea: 位于Bayview/JohnUnionville HS. : 位于Warden/Hwy7…
英国《太阳报》3月1日报道,当天,在日内瓦汽车展上,一辆世界上行驶速度最快、最昂贵的汽车面世。 这辆布加迪·威龙(BugattiVeyron)超级跑车的功率达1001马力,是世界上马力最高的汽车,它的16缸引擎位于车中部,紧K驾驶室,它的排量也达8.0升。 这辆超级跑车的时速可以达252英里(405公里/时),这个速度比麦拉伦F1赛车(McLarenF1,原先世界上最快的汽车)的速度还要快10英里/时。 它的价格也是世界之最,贵达70万英镑(在中国预计价格不低于2000万人民币),堪称车中之王。 车辆基本参数: 发动机 W型16缸发动机 带四个涡轮增压器 车身 双门双座超级跑车 排量 7993cc 长/宽/高(mm) 4466/1998/1206 功率 1001 hp @ 6000 rpm 轴距 2700 整备质量 约1600kg 扭矩 1250 nm @ 2200 rpm 最高时速 406km 布加迪绝对是款令人“喷血”的酷车。 它的“酷”,绝不仅仅体现在梦幻的外形上,而是其拥有了一连串的“NO.1”。 2003年生产的布加迪ZB16-4威龙是全球功率唯一超过1000马力的汽车,W型16缸发动机能够输出1001匹马力。 不过,布加迪的身价也着实惊人的,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汽车,售价达到75万美元~(620万人民币这是完税前的价格),这相当于6.5个奔驰S600的市价总和。 买到手之后大约是10个奔驰S600!!!(真不知道换成一圆纸币会有多厚) 大众从2003年开始生产16缸、1001马力的布加迪威龙运动跑车。 威龙车是为了纪念1939年勒芒24小时汽车耐力赛的冠军得主Pierre Veyron而命名的,也就是在这一年,布加迪的生产停止。…
造成刹车失灵的原因很多,一是对刹车系统缺乏必要的保养,刹车总泵里杂质太多、密封不严、真空助力泵失效、刹车油过脏或几种刹车油混合使用受热后出现气阻、刹车总泵或分泵漏油、储气罐或管路接口漏气;二是由于*作不当导致机件失灵,如长时间下坡会使刹车片摩擦生热、刹车毂炭化、刹车功能完全失效;三是由于严重超载,在重力加速度的作用下,加大了车辆运动惯性,直接导致刹车失灵。 如果车辆在行驶中发生刹车失灵,新手应该怎么办呢? 1.根据路况和车速控制好方向,开高速挡,同时迅速轰一脚空油,将高速挡换入低速挡。 这样,发动机会有很大的牵引阻力使车速迅速降低。 另外,在换低速挡的同时,应结合使用手刹,但要注意手刹不能拉紧不放,也不能拉得太慢。 如果拉得太紧,容易使制动盘“抱死”,很可能损坏传动机件而丧失制动能力;如果拉得太慢,会使制动盘磨损烧蚀而失去制动作用。 2.利用车的保险杠、车厢等钢性部位与路边的天然障碍物(岩石、大树或土坡)摩擦、碰撞,达到强行停车险的目的,尽可能地减少事故损失。 3.上坡时出现刹车失灵,应适时减入中低挡,保持足够的动力驶上坡顶停车。 如需半坡停车,应保持前进低挡位,拉紧手制动,随车人员及时用石块、垫木等物卡住车轮。 如有后滑现象,车尾应朝向山坡或安全一面,并打开大灯和紧急信号灯,引起前后车辆的注意。 4.下坡刹车失灵,不能利用车辆本身的机构控制车速时,驾驶员应果断地利用天然障碍物,如路旁的岩石、大树等,给汽车造成阻力。 如果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地形、物体可以利用,紧急情况下可将车身的一侧向山边靠拢,以摩擦来增加阻力,逐渐地降低车速。 5.车辆在下长坡、陡坡时不管有无情况都应该踩一下刹车。 既可以检验刹车性能,也可以在发现刹车失灵时赢得控制车速的时间,也称为预见性刹车。
我来北美十多年,算得上是“老华侨”了。 接触大陆技术移民不多,但有两女孩在我家落过脚,我和她们都非亲非故,在她们抵加前,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她们。 她们的故事,可能是很多新移民的缩影。 先来的是小杜 一个人搬来两个人的家 小杜的娘家在上海,和我母亲的家同在一个大楼里。 小杜大学学电脑,毕业跟男友去北京成家立业,移民前,妈妈把她介绍给我,我们就开始通电邮。 她要我帮她租房子,但因为没有具体的要求和价位,我不敢贸然作主,跟太太一商量,觉得还是等她自己来了,了解了这里的情况再说。 我带了她的照片去接机时,真的有点傻眼,她一个人竟然带了5个一立方米大的箱子。 其实我事先问过,如果她行李多,我可以找专门接机的VAN,但她没有理我。 我想,她一个人(老公一年后才来的) ,应该不会有太多东西的,就开了我的小车去了。 后来她讲,她北京房子是老公单位的,已经以5万美金卖给了一个朋友,但是房产证还没到手,所以他老公还没有辞职。 行前她尽量把房子搬空,因为她老公认识人,带这么多行李,只象征性地付了点超重费。 我只好另外叫了辆机场的出租车,到家时已过半夜,还下着大雨,老婆,司机都帮忙抬箱子,她却袖手旁观。 能干而娇气的独生女 第二天一早,我要上班,太太在休产假,本来希望小杜能在家里倒时差,她非要跟我进城,我上班,她去逛街,我下班,她跟我的车回家。 在后来的日子里,她照着一本中文的多伦多旅游指南,参观了上面介绍的景点,还结识了几个老人院的华人,了解了不少本地的信息,把健康卡,工卡,考驾照等杂事办了。 这么个能干的女孩,在家里却是一个大小姐。 傍晚一到家,她就洗澡,睡一觉,然后下楼吃饭,然后就上网。 太太是在这里现学的电脑,觉得小杜科班出身,只要抓紧时间回炉一下,就可以找到工作。 小杜对太太推荐的电脑学校没有兴趣。 她跟我们话不投机,但有个周末,看见她跟我的希腊邻居的女儿有说有笑的,我很吃惊地发现她英语流利而健谈,我住这里3年,邻居女儿来看父母的次数虽然多,但我们几乎没有交谈过。 她找房子是宁缺勿滥 半个月过去了,小杜好像没有长远的打算的,不读书,不找工,白天如果不跟我进城,太太讲她除了睡觉,就是上网聊天。 既已接到家里,就要负责到底了。 周末,我买了份《星岛日报》,然后跟她讲,我们这里没有TTC,没车出行不便,而且我们楼上只有一个卫生间,不方便租房间给她。 她应该开始找合适的房子了。 她赌气似地的回答,“我要不是已经卖了北京的房子,早回去了。 ” 我知道她不高兴,但我还是坚持让她自己看出租房子的广告,然后打打电话,如果有合适的,我带她去看。 两天下来,她不是说对方讲话听不懂,就是说没找到合适的。 我只好代劳,看广告,打电话, 带小杜看房子。 前面几个房,她都是在找感觉,后来就要求明确了,地下室,卫生公用,主人是单身独居的,结婚有小小孩的,离马路近的和租金过500的不要。 后来好不容易有个房子基本上满足了这些条件,她又嫌房子在小路的尽头,到冬天,冰天雪地的话,走路会很辛苦。 又半个月过去了,我开始怀疑我妈是不是给了小杜什么承诺,她住得心安理得的。 但是有一天,小杜讲她找到房子了。 我觉得很突然,一问,是她认识的老人院的朋友的一个教友。 后来帮她搬家,见到了她的房东,是一对和善的白人老夫妻。…
今天,候任总理哈珀和内阁成员便会宣誓就职,上台执政。 所谓cabinet“内阁”,原是法文,用作指法国国王与一小撮心腹大臣私下议政时所用的小房间,后来才借用作指国会制度下的治国班子。 “组阁”cabinet-making是一件伤透脑筋的事情,尤其在加拿大,既要顾及党内各派系的利益,又要尽量有代表性,让全国各省都有代表进入内阁。 此外,还要留意族裔、性别等的平衡。 素有“铁娘子”之称的前英国首相戴卓尔夫人最爽快,她认为组阁不外两个途径:一是让各种声音进入内阁,一是让全部阁员同心同德,向同一个方向迈进。 铁娘子选择了后者,说没有时间与阁员唇枪舌剑。 总理是国会内唯一有权组织内阁的人,素有“内阁制造者”cabinet-maker之称,但cabinet又可解作“木柜”,而日常生活中的cabinet-maker即“造木柜的木匠”。 机智幽默的加拿大第一任总理麦当劳(Sir John A. Macdonald)曾两次借用cabinet的歧义玩弄“双关语”,第一次,他对选民说:“必须给我更佳木材,我才可以造一个更佳木柜。 ”另一次,麦当劳应邀出席活动,看见贵宾芳名册内有“职业”一栏,于是填上cabinet-maker,幽了主人一默。 国会内的反对党也会模仿政府内阁的架构,自行组织一个“影子内阁”shadow cabinet,目的有二。 一是由称为“评论员”critic的本党国会议员专责针对指定的部长,在国会内起立发言,摒击对方的施政或向外界发表有关评论。 一是在执政党突然垮台时,可以立即接管政府,上台执政。 内阁部长的职责是向总理提供治国意见,协助总理施政。 但除内阁部长外,总理身边还有一群非正式谋士向他献策。 这群人俗称为“厨房内阁”kitchen cabinet,全都是总理的亲信,当中有些人可能是职位低微的内阁部长,也可能是没有一官半职的“后座议员”、助手或大学学者。 他们与总理的关系密切,对总理的影响很大。 前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在任期间,对一名官职低微的亲信言听计从。 有人取笑这名亲信,问他何时转到白宫上班。 这名亲信回敬说:“你纵使不在厨房之内,也可以当厨房内阁的成员。 ” 最令人诧异的,是加拿大宪法并无“总理”和“内阁”这两个词汇,而总理和内阁部长宣誓就职时,只能宣誓成为“枢密院成员”Privy Councilor,从而根据宪法取得加拿大政府用作管治国家的权力。 (罗祥就)
近日来,本多咨处网站的论坛里充斥着大量的关于加拿大专业人士协会会长曲涛先生和多伦多都市报主编木然先(笔名林枫)的评论。 这二位都是多伦多本地的名人,一位是侨界的政治名人,曲涛先生参加过万锦市议员的竞选,还曾作为侨界的代表,列席过中国的全国政协会议。 木然先生则是知名的作家,他的散文大概拥有不少读者,至少笔者是其中之一。 这两位名人之争,在本网站怎么忽然就引起了如此波澜?笔者只好也和网友“驳客”一样,用当年邹韬奋先生的一句话来形容笔者此刻的心情:今日无话可说…… “今日无话可说”是指就这件事情的本身,即所谓“国旗事件”本身,我无话可说——我仔细地、多次地阅读了多伦多都市报记者采访组的这篇就“国旗事件”的报道,迄今我还看不出来,这是个多么大的事件,这个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对我们多伦多的华人社区又会有多大的影响。 但是,这个报道所引发的网友评论,尤其是那些并非就事论事的评论,而是对曲涛先生的、与此事无关的恶语中伤的评论,却非常地令笔者感到不安:如网友 “湘蛮”把这个采访看作 “仿佛是在看焦点访谈,采访一贫困地区的大贪官”,网友“春姐”更认为:“对披着羊皮的狼,要用正义的长矛挑开其伪装,露出其狰狞的面目:对打着‘义工’招牌实为私人敛财的可耻行为,要彻底地揭露,让它无地自容、再也没有市场!” 对于这些言论,我就不能再“今日无话可说”了,而是如鲠在喉,不得不说了:对曲涛先生的如此评价,是不是有点过份了? 在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前,笔者先谈谈本人与木然先生和曲涛先生的一些接触:木然先生和他主编的多伦多都市报与本多咨处网站的关系,应当说是一种合作的关系,每一期的多伦多都市报都要摘登本网站的部分市场和工作信息,同时,多伦多都市报在本网论坛里则有一个专门的模块,本网站的新闻栏目每周都会发表几篇来自多伦多都市报的文章,可以说,笔者与木然先生的关系,比起曲涛先生来,要近得多。 事实上,笔者与曲涛先生仅仅只有过有限的几次电话,唯一的一次见面还是在大约在半年前,我们相约在一间Tim Horton一起喝咖啡,他就华人社团为何如此支持自由党向笔者作了一些解释。 我之所以要先做以上文字的阐述,只是想说明,本人的这篇为曲涛先生辩护的文章,绝不含有任何个人的喜好或恩怨,而是要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说话。 现在就可以谈谈,能把括曲涛先生看作是“大贪官”,或者有何“私人敛财”行为吗?就笔者那一次与曲涛先生在Tim Horton一起喝咖啡的有限接触之中,不难澄清一些事实:事实上,曲涛先生作为专业人士协会的会长,是不拿一分钱工资的。 不错,专业人士协会每年都会收取为数不少的会费,但这笔经费完全是作为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的工资,并不会流入作为纯粹义工性质的协会领导成员的私人腰包。 曲涛先生向笔者谈到,外界的公众对该协会可能有许多误解,岂不知,中国专业人士协会的账目是非常严格和规范的。 曲涛先生本人作为会长,完全是义务服务,不仅没有一分钱工资,连外出联系事务开车的油钱都是自己掏钱。 他的收入来源完完全全靠的是自己的一份与协会不相干的专业工作。 那么,是什么动力使曲涛先生如此乐此不疲地担任专业人士协会会长的义工呢?也许网友们会提出。 事实上,那一天,笔者在与曲涛先生一同喝咖啡的时候,也提出了这一问题。 曲涛先生的回答是,此乃一种信念,一种争取华人地位的信念。 我还记得,曲涛先生当时说,他有许多机会到美国去,在美国,当然收入会高一些,但华人在美国的相对地位远远比不上在加拿大,所以他才选择留在了加拿大。 当然,现在回想起来,一个人总是在自觉地、或不自觉地要把自己描述得高大一些。 也许有些话曲涛先生没有说出来,我替他在此公开发表的文章中说出来吧:曲涛先生选择留在加拿大而没有去美国谋求更高薪的工作,其原因除了上述信念之外,可能还含有个人的“野心”:到了美国也成为美国的专业人士协会的会长?怕比较难。 而在加拿大,能当上了这么大的协会的会长,还是有成就感的吧!不过,想想看,这也没有什么错误:犹如一个科学家作研究,自己号称是在探索人类和大自然的秘密,但其实的个人目的就是在争荣誉、捞职称,这又有什么错呢?只要这位科学家的确是在努力地钻研和工作,而不是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来捞取荣誉,就不应受到谴责。 不错,人无完人。 曲涛先生也是如此。 如本网网友的一些评价,我也有同感:如认为曲涛先生喜好出些风头,抢些镜头,为人不够低调。 但话要说回来,这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想从政,这些露脸的表面功夫要做一做,也是迫不得已。 回想起十几年前,外界流传李鹏可能是政治原因,也可能是身体原因要下台了,结果新华社不就赶紧发了一张李鹏总理赤裸上身的北戴河泳装照吗?即便是曲涛先生有点“露脸做秀”的嫌疑,相形之下,与李鹏的“露身维权”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吧! 的确,不管怎么说,把曲涛先生看作是“大贪官”,或者有何“私人敛财”行为,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为了保持媒体客观公正的立场,我作为多咨处网站的网络编辑,不得不在此说句公道话。 (赵平波)
冬季奥运会就在眼前,夏天又有世界杯,再过两年就是北京奥运,看来高清电视HDTV是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了,目前一般电视公司HDTV最低月费是60元左右。 本人住安大略湖湖边,距CN塔直线距离约20公里,一年前在WAL-MART购了个数码电视DIGITAL TV,从此开始享受免费高清电视,DIGITAL TV与一般ANALOG TV的关键区别是带一内置ATSC TUNNER接收器。 目前能收到的加拿大电视台有:CBC(英语和法语台), CTV, Citytv, SunTV. 美国电视台除了WB之外,其它ABC, CBS, FOX, NBC, PBS, UPN全能收到,其中PBS的第三套 ThinkBright TV有大量少儿节目,对小孩的教育成长非常有益。 总的节目内容与电视公司最基本的HDTV套餐几乎相同,如想查阅美国节目内容可上titantv.com 网站输入邮编14304即可。 因牵涉到利益问题,在加拿大的电器店几乎买不到数码电视,一般所见的高清电视只具备显示功能,不带ATSC接收器,必须通过有线电视或卫星获得数码讯号,在美国到2008年所有电视必须是ATSC讯号,加拿大应该不晚于2010年,只有通过比较才能体会到高清电视的美妙。 目前市场上所卖的高清电视一般是1080 x 720扫描,但ATSC的讯号已达到1920 x 1080,在日本市场上才能买到1920 x 1080的电视,也只有在日本才能体会到1920 x 1080的感受。 本人用一32 x 32cm 的室内鱼骨状天线接收状况达到90分,今晚看Super Bowl。
受访人:Jane,女,33岁,湖南人,2002年初登陆多伦多 从相爱到不爱,从相知到陌生,从彼此相扶到彼此怨恨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是什么让他们变成这样?也许是环境变了,也许是心境不同了,也许都太爱自己了,忘记了彼此应有的责任。 一直没有安稳的生活 我和老公同岁,在上海的一所大学里念同一个系,同样是对对方一见钟情,在大学里恋爱了三年。 快毕业时,因为舍不得那份感情,也为了我们以后的美好生活,我不顾家里人的反对,苦苦挣扎地留在了上海。 那年是1996年。 毕业后我们背着家里人同居在一起,一住就是两年。 在这两年里,我们吃了不少苦。 那时刚刚工作工资不高,为了省钱我们住过棚户区,条件很恶劣,后来物质条件好些才又租了一间居民楼的房子。 两年后,我跳槽到另一家公司,我的户口问题才解决,也就那年,我们才想到结婚。 如果说在加拿大的生活不稳定,在上海时同样是不稳定,可那时两人相爱,有个住的地方就有家的感觉,和现在的心境完全不同。 我们结婚时,遭到了我父母的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就是双方家庭条件不相配。 我是城市长大的孩子,而我老公是从农村出来的,家里孩子多,除了他之外,其它的兄妹都没什么出息,而且到现在都过着很穷的生活。 可我还是嫁了。 我努力地说服我父母,甚至哀求,他也保证要不断进取给我幸福的生活,我父母才勉强答应。 他家里穷,我父母也不高兴倒给钱,我们的婚礼很寒酸,寒酸到都不能叫做婚礼。 我第一次感到委曲,我挺难过的,可我没告诉过任何人,因为这是我选择的爱情和婚姻。 婚后,我老公并没有像他保证过的那样,反而有点不思进取,在同一间公司同一个职位一呆就是四年,薪水只涨过一、两次。 他总觉得,只要不再过住棚户区的日子,生活安逸就行。 我就不一样,我跳过两次槽,薪水是他的2倍,福利也比他的公司好。 后来我和他商量着移民,我以为新的环境会给他点动力,毕竟我们还算是年轻。 他也同意,他说在中国他觉得没有发展的空间,很愿意移民。 2002年的冬天我们登陆,结束了历时快2年的漫漫移民申请路。 02年,经济差,很多人失业,很多人找不到工作,当然我们也是四处碰壁。 我们从一开始租住的环境好一些的公寓,搬到了便宜一些的,再搬到了地下室。 生活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老公说他感觉又回到了6年前。 我承认,移民前我们没有做好功课,而我,也太相信自己老公的人品和能力了,以至于到后来我们变得自私自利,互相埋怨。 他的不思进取和我的自私 出于经济压力,我找了一份labor打,家里不能两个人都闲着。 打工挺累的,我都有点吃不消,一个月下来瘦了10多斤。 我老公在家呆了大半年,说什么也不去打工,就等着专业工作。 他说他天生就不是打工的料儿,他没力气。 他这几年的变化让我吃惊——懒惰、没有责任心。 我经常在想,这还是当年我爱过,不顾一切要嫁的人吗?还是原本他就是这样,而我没发现。 他要去上学,上了很多培训班,拿了一大堆的证书,可又不去找工作,总说还不是时候。 看了别人上了什么,找了什么工作,他也跟着去,后来又上了college,学费很贵,学习成绩也不好。 总之两年多,贷款的,自费的,他花的钱都快够一个房子的首期了,可还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打工,家里所有的收入和开支都是我一人承担。 他还想上大学,还说他这辈子最喜欢读书了。 我听了之后火冒三丈,我忍很久了,一直想做个善解人意的妻子。 我第一次主动和他大吵,我说他不负责任,自私,不能为这个家出一点力和辛苦,就知道整天的上一些什么课,成绩还不好。…
今天在此间发表的有关大温哥华地区华裔移民的最新调查研究发现,有超过四成半的华裔技术移民家庭年收入不到二万加元,专家指这种水平甚至低于加拿大难民整体平均收入。 这份调查报告由温哥华几所著名大学学者组成的研究中心完成。 调查资料取自2004至2005年间居住在大温地区的322户华裔家庭,平均移民年数为7.5年,其中近六成家庭来自大陆,接访者中超过一半已获得加拿大国籍。 收入水平是最能反映华裔移民生活现状的指标。 报告分析称,43.67%的受访家庭年收入不足二万,在二万至三点一万元之间的比例亦有百分之15.92%,等于有超过六成的家庭年收入不及三万。 而事实上,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低收入定义,2004年一个居于大城市的两口家庭年收入低于25,319元、四口家庭年收入低过37,791元的便在贫穷线下。 报告同时显示,在工作满意程度方面,六成华裔移民认为在温哥华所找的工作比在中国原来从事的工作差,只有17%的人认为“比较好”,而他们当中超过七成的人有大学以上学历,近三成拥有硕士或博士学位。 这反映了中国技术移民在加拿大多“怀才不遇”。 尽管有上述种种现象,但华裔移民在回答“为什么来加拿大”的相关问题时仍显得“乐观”。 报告称,超过六成的受访者表示“绝不后悔”移民;超过一半的人表示为了加国的美好生活环境而来,想取得加拿大护照而移民者则占四成左右,另有37%的人是为了改善经济环境,部分人是“为了下一代教育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