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在全世界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它对健康的危害非常大,在发达国家已被列为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之后的第三大疾病。 目前人类还没有发现根治糖尿病的方法,因此一旦患了糖尿病,您将长期与糖尿病相伴。 糖尿病虽不能根治,但决不是不治之症。 只要仔细了解糖尿病的知识、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认真配合医生积极治疗,糖尿病完全可以被良好地控制,您也能享受快乐的人生。 本篇将向您介绍糖尿病有关的知识和治疗,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糖尿病基本知识 1.血糖(Blood Sugar)和正常血糖值:血糖是指血液中含有的葡萄糖,血糖值表示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 2.血糖的正常范围:•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sugar) :3.9-6.1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8.9mmol/L,最高不超过10.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3.9-7.8mmol/L 3. 低血糖症(Hypoglycemia)低血糖症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突然降至2.8毫摩尔/升(50毫克/分升)以下,产生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及脑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 由于血糖快速下降,病人常有饥饿感、恶心、呕吐、软弱、无力、紧张、焦虑、心悸、出冷汗、面色苍白、手足震颤等;当血糖进一步下降,病人可出现精神恍惚、嗜睡、抽搐、昏迷;长期而严重的低血糖可引起脑部受损,如昏迷6小时以上,可造成不能恢复的脑损害,进而引起死亡。 低血糖最常见的病因是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磺脲类药物过量或使用不当所致。 4.糖尿病(Diabetes)它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缺乏而引起的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进而糖大量从尿中排出,并出现多饮、多尿、多食、消瘦、头晕、乏力等症状。 进一步发展则引起全身各种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 5.糖尿病的分型主要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 1型糖尿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 它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患者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 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 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1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6.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妊娠糖尿病是指妇女在怀孕期间患上的糖尿病。 临床数据显示大约有2~3%的女性在怀孕期间会发生糖尿病,患者在妊娠之后糖尿病自动消失。 妊娠糖尿病更容易发生在肥胖和高龄产妇。 有将近30%的妊娠糖尿病妇女以后可能发展为2型糖尿病。 7.OGTT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又称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是在当血糖升高的程度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使诊断摸棱两可时,而进行的一种进一步确诊糖尿病的检验措施。 让患者在空腹情况下口服75克葡萄糖,于2小时后抽血检查血糖水平,如果要诊断糖尿病则:服糖后2小时血糖>11.1mmol/L 8.糖耐量异常(IGT)和空腹葡萄糖受损(IFG)糖耐量异常(Impaired glucose…
我在三个国家长期生活过,在其中的两个国家参加过公民入籍宣誓仪式,不过,两次都是向同一个人宣誓──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尽管伊丽莎白这个名字的英文发音我总是发不好。 第一次还是上个世纪末,我在加拿大入籍,就曾向这个住在外洲的女人莫名其妙地宣过誓。 尽管枫叶之国的许多新移民有着和我一样的疑惑,但他们在拿到加拿大护照之前,也不得不向这个“异国”的女王宣誓效忠,因为加拿大不仅是英联邦成员国,而且还把英国女王当作自己的国家元首。 第二次则是上个星期,我在伦敦郊区布罗姆雷区市政厅(大概相当于北京郊区密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大楼)参加了英国公民入籍宣誓仪式,再一次向伊丽莎白二世女王宣了誓。 这一次我不敢有什么疑惑了,因为现在是我主动在她老人家的“王土”之内申请成为 “王臣”的。 不过说实话,对我来说,这一回向谁宣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申请英国护照并不意味着我必须放弃加拿大护照。 其实,这与英联邦也没有什么关联。 申请入籍前,我查过英国的有关规定:不管是不是英联邦成员国,只要你原来的国籍国承认双重国籍,英国就允许你保留原国籍。 遗憾的是,我在加拿大那次入籍时就很不情愿地放弃了中国护照,因为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 说“不情愿”,是因为由此造成的种种不便至少包括:每次去中国出差或探亲,我都要去中国大使馆排队,等候办理签证。 当我接过布罗姆雷区区长(相当于密云县县长)递来的镜框镶嵌的公民证书时,我心不在焉地想:像我这样的坐二望三、身份混杂、忠诚度成疑的“国际浪子”,这个世界上不能说没有,但人数肯定不多吧。 为写这篇文章,昨天我上网搜寻了一番,才知道我的想法错了。 例如,一个名为 “多重国籍网” (multiplecitizenship.com)的英文网站介绍说:澳大利亚2000年时就有400万至500万人拥有双重国籍;到1998年为止,居住在国外的瑞士公民中,60%拥有双重国籍;虽然美国没有官方的统计数字,但拥有双重国籍的美国人也高达数百万人;截至该网站公布这些数据时,全球大约有89个国家正式承认某种程度的双重国籍或多重国籍…… 美国也承认双重国籍?这我还是第一次知道。 我突然想起我在加拿大认识的一个朋友,他自称是“怀揣四本护照的人”: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和美国。 当时我还有点儿纳闷儿:美国不是最看重国民“效忠”问题的吗? “海归”为何归不得? 近些年来,双重国籍在中国也成了一个 “议题”。 世纪交替的这些年来,每年中国“两会”期间都有人建议中国实行双重国籍,提议者包括政协委员和中国学者,但声音最大的还是各类海外华人社团。 在我看来,如今已经拿到居住国国籍的海外华人不想放弃中国护照,最主要的考虑,倒不是想省点儿签证费,或吝惜使馆排队的那点儿时间,而是担心一旦“海归”或万一告老还乡时尴尬的身份问题:虽然现在中国对在华的外籍人士也启动了“绿卡 ”申请程序,但审核严格,名额有限,而且“绿卡”与国籍毕竟不是一回事儿:尽管你是黑发乌眼,黄肤平鼻,操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但你仍然是居住在中国的 “外国人”!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着在华外企、甚至中国本土公司的薪酬水平与西方越来越有“可比性”,所谓的“ 海龟”也越来越多。 但对那些持外国护照的“海龟”来说,他们的在华身份问题,却成了他们的一大困扰。 我经常听朋友讲起这样的故事:某某联系好在华的高薪工作,却因工作签证没有落实而迟迟不能成行;某某某已经“海归”,却因办不下中国“绿卡”而不得不回流,等等。 还有更为尴尬的“叶落归根” 故事:持外国护照的某某或某某某,到了退休年龄,告老还乡,却因中国“绿卡 ”一卡难求,又懒得每年申请延续签证,索性重演当年非法偷渡西方之一幕,在自己的祖居地“黑”了下来。 “叶”是“落”回来了,但“根”却不认你了。 还有一些中国学者,力图从理论高度论证双重国籍现象之“先进性”,以及中国亦应在这方面“与时俱进”之必要性。 例如,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吴小安就认为,虽然少数西方国家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承认双重国籍,但作为一个全球现象的“双重国籍”,本质上来讲却是全球化的产物,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开始在世界上流行起来的新趋势。 吴小安还为这一新趋势找到了这样一些理论依据:一、全球化新形势下,人员、贸易、资金、技术、通讯、交通越来越频繁;二、“多元文化” 概念与人权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三、传统的民族国家主权观念却越来越淡化和弱化。 当然,中国不承认双重国籍,并非不认 “归国”的“游子”,也不是无视灵活变通的国籍政策对海外华人有形无形“投资”的吸引力,而是有其难言的苦衷:除港台澳之外,绝大多数的海外华人都居住在东南亚诸国,如果中国承认双重国籍,不仅会引起这些华裔居住国政府的猜疑,也不利于东南亚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努力。…
悼念挚友王军 You are gone with the windWe cannot see you any moreBut we will always feel youI light a candle every day Hoping the pain will fade awayBut with the light of each new dawnAnother day and your still gone…
51编辑注:本网编辑刚刚收到专业人士协会发来的请求,希望华人社区和移民朋友能够伸出手来帮助猝逝的北京移民王军一家;现在王家最大的困难是夫死子病,特别需要人手帮忙照顾并为孤儿寡母分忧;加上专业人士协会很多人仅在周末有空,故请各位能够安排出时间来的朋友热心相助。 专业人士协会的请求如下: ~~~~~~~~~~~~~~~ 各位亲爱的朋友: 38岁移民王军猝死的消息令华人社区震惊,正当年的他留下年幼的一双儿女和妻子悄然走了,失去了支撑的家庭可想而知是怎样的一个境况。 屋漏偏逢连阴雨, 这段时间以来,孩子一直在生病,王军的太太有时需要彻夜在医院守护,面对这突来的打击和变故,这位悲伤的母亲和太太已经在崩溃的边缘,这个家庭真的需要有人帮助照顾。 大多数人都和我们一样,一直希望可以做一些事去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一片蓝天。 在这里, 我们诚征义工对这个家庭进行24小时的看顾帮助,最好是有照顾孩子经验的妈妈们,请各位有意者尽快与专业人士协会(CPAC)办公室联系,任何时间段都可以安排,请将你可以安排的时间告诉我们,联系电话:416-298-7885 分机111。 让我们的社区在这个时候伸出手来,奉献您几个小时的时间,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 万分感激! 中国专业人士协会
多伦多警方昨日表示,导致前日多伦多市中心Tim Hortons咖啡店内发生爆炸的原因,与事件中死亡男子随身携带的一小罐汽油有关。 目前警方仍在深入调查该起爆炸案的起因以及动机,但警方已经证实,事件并非恐怖主义者所为,表面看似是一起自杀自焚事件。 截止目前,警方尚未查清案中死亡男子的身分,但已证实吸入过量烟雾是导致其死亡的原因。 多伦多警方为了解除市民对该起爆炸事件的恐慌,特于昨日中午在案发地点举行记者会,公布警方调查案件的进展。 近20间本地媒体的记者一早就赶到现场,将咖啡店门外的街道堵的水泄不通。 负责调查此案的53分局探长丹克伊(Myron Demkiw)在记者会上表示,警方鉴证科人员已经在爆炸现场连续工作超过24个小时,除找到灌装汽油的小罐之外,只在发生爆炸的男洗手间内发现一些塑料碎片,相信是储存洗手液的外盒碎片。 对于有媒体称,事件中死亡男子曾胸前捆绑炸药在咖啡店内引爆的报导,丹克伊表示,就目前对现场的勘查结果显示,警方并没有发现任何炸药物品,死者生前曾捆绑炸药进入咖啡店只是一个没有根据揣测。 丹克伊称,目前警方还未查清此案为一宗意外事件,还是一宗有预谋的纵火案,警方仍在对死者及其所为进行深入调查,并在翻查事发附近一带安置的监控录影系统,希望以此尽快查出死者的身分。 警方昨日将案发现场附近找到的一辆白色房车,怀疑可能是死者的车子,已拖回警局验证中心进行调查。 同时,死者的验尸工作也已于昨日完成,警方证实,男子死亡的原因为吸入过量的烟雾所致。 截止昨日下午,警方仍对事发地点实施封锁,警界黄线将Tim Hortons咖啡店前的步行道围住,不时有调查人员出入店门,继续在爆炸地点搜寻证物。 该宗爆炸案发生在前日下午1时许,位于多伦多市中心央街(Yonge street)和布鲁尔街(Bloor Steet)交叉路口以北的一间Tim Hortons咖啡店内的男洗手间发生爆炸,当时店内的客人乱成一片,人们尖叫的跑到街上。 事件发生后,警方及紧急救援人员立即赶到现场,并将邻近的街区封锁。 结果在咖啡店的男洗手间内发现了身体被严重烧焦的男子尸体。 是次意外中除死者之外,没有其他人受伤。
从美国IT业发展看到,越来越多来自印度的移民创办新型顾问公司接揽IT业务,华人技术移民与印度技术移民平分IT业天下的局面,正面临著改变,多伦多新概念培训学院院长孙善勤认为,美国IT业的今天就是加拿大的明天,加拿大华人IT业者必须居安思危,主动迎接新的挑战。 孙善勤于6年前与人合作创办IT培训学校“新概念培训学院”,当时她刚刚与先生从澳洲移民来多伦多,与所有新移民一样,她说自己刚来时候也感觉困难重重,不知找工作应从何处开始,在澳洲获得电脑硕士的先生刚开始找工作就体会到就业的困难,加上机缘巧合,她与一朋友合作创办培训学校,希望以此为IT业技术移民打造一个平台,为他们提供一站式服务。 经历过IT业高低潮,目前看到行业复苏,但是也看到新的危机,孙善勤说,这几年因为工作的关系与很多美国IT业雇用经纪公司接触,她了解到,目前美国出现很多新型的顾问公司,这些顾问公司集雇用经纪公司和项目开发公司为一体,这些顾问公司不再通过经纪公司雇用员工,而是直接找人,然后将自己公司的职员,直接送去诸如华尔街的大公司工作。 孙善勤介绍,目前美国这种新型顾问公司越来越多由印度移民创办,而在美国从事电脑信息技术人数众多的华人移民却较少开设类似公司,从2004、2005年开始,印度移民开设新型顾问公司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加上印度人比较团结,他们的顾问公司招收的很多员工也是印度移民,美国华人电脑技术人才面临的竞争越来越大,甚至面临被挤出行业的危险,这一状况并非危言耸听。 孙善勤认为,美国IT业的今天,就是加拿大IT业的明天,加拿大华人IT业者必须正视这一新挑战,采取响应的措施应对新形势。 孙善勤认为,华人IT业者勤力,学习新技术积极,相对来说比较肯干而且踏实,这是华人移民的长处,比较弱的是语言交流,很多时候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华人埋头苦干,说话领功的却是别人。 而且在公司的职位越高,英语水平就越重要。 这是为何孙善勤在培训学校中特别强调,华人技术移民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提高英语水平和「软性技巧」同样重要。 她发现,在参加提高英语水平的讲座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参加者都在本地从事IT专业工作超过五年,他们在工作中深切体会到语言的重要性。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北美公司将编程式等相对比较低级的IT工作,外包到印度等薪资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对于北美地区的IT业技术人员是一大挑战。 孙善勤认为,行业竞争激烈,华人技术移民以程式设计员等职位入门后,必须不断学习,提高技术水平,向职位更高的目标发展,相对来说,比程式设计员职位更高的项目经理、数据库分析师等职位,被公司外包到国外的可能性小一些。 面对新型顾问公司的挑战,从事技术培训孙善勤也计划拓展业务面,增加职业中介和项目开发业务,她的新概念培训学院的业务,即将从培训扩展至职业中介和开发项目方面,在多伦多雪博大道增设办公地点,提供新的相关服务,此举一方面可以提高培训学院的竞争力,另外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找工作和实习的机会,帮助华人IT业技术新移民成功进入北美IT业工作市场。 (乔森林)
1.何为互惠基金? 其实,互惠基金并不是一种投资品,而是一种投资方式。 它是一种金融机构,专门接受成千上万投资人的资金,然后将这些资金集中起来,投资于证券,股票,不动产,稀有金属或其它投资品上。 2.互惠基金适合那一类投资者? 对于大众投资者而言,他们资金有限,投资经验不足,风险承受能力一般,互惠基金是一种极好的选择。 3.它有什么优点? • 专门的投资管理 专业的投资经理管理着互惠基金,替广大投资者做日常的投资决定。 市场如果有什么变动,专业的投资经理应该会比一般投资人更早发觉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 多样化的投资 基金的平均资金平均在10亿左右,所以它有能力广泛地投资于超过50只债券或股票。 这些债券或股票可以来自不同的产业,不同的投资类别,乃至不同的国家。 • 有了比较可靠的衡量风险和回报的依靠基金的历史数据,特别是有着10年以上历史的基金,能给我们提供比较有力地证据,使我们可以正确地衡量和评估它们的风险。 • 明确的投资纪录 基金经理会保存所有的买卖记录,投资人无须为保留投资记录而烦恼。 投资人会在报税底限前收到相关表格以供报税之用。 • 灵活的买卖 各种各样的购买计划以供选择:可以是一次性( Lump Sum)购买,也可以是每月(每星期)自动购买(automatic contribution plan)。 同样,兑现的计划也多种多样:可以是一次性卖出全部,取回所有的投资或是每月(每星期)固定取出一定数额。 4.它怎样适合不同投资者的不同需要? 不同的基金有着不同的风格,投资于不同的投资品种,同时将会有不同的风险和回报,以下风险和回报由低到高: Money market fund:这种基金将资金投资于安全,短期及流动的投资品,例如短期政府债券,定期存期,商业债券(短期公司债券),以及其它短期债券(包含政府或公司债券)。 它的目标是保持本金的安全和应付随时提取的需要,并赚取一定利息。 Example: Investors Canadian Money Market Fund…
注册验房师 Registered Home Inspector (RHI) 是个受法律保护的严肃的职业头衔,也是目前验屋行业内唯一获政府背书的职业头衔,由安省政府根据法律(Bill Pr 158, 1994)唯一授权安省验房师协会(OAHI) 进行认证,代表着对持有人的教育背景、从业经验和专业素质的最高认证。 每一个注册验房师(RHI) 都有一个注册号码和注册证书。 就好像职业工程师(Professional Engineer-P. Eng.)等职业头衔受法律保护一样,在安省冒称RHI是一种违法行为,会受到法律追究。 要成为注册验房师(RHI),申请者必须加入安省验房师协会(OAHI),完成并通过其规定的一系列培训课程或考试,通过其专业背景评估和报告评估,还要完成相当数量验屋实践,并且没有违反过协会章程和规定,才能获得注册。 注册验房师(RHI) 要遵守协会的章程和相关规定,接受其监管;还要按时交纳会费,并每年完成规定的继续再教育要求,才能维持这个头衔。 这些标准和要求在北美来讲,可以说是最严格、最全面的。 所以,获得并保持这样的头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注册验房师(RHI) 是安省验房师协会(OAHI) 正式全权会员。 但安省验房师协会( OAHI )还有其他非RHI的会员分类,如学生会员等。 根据OAHI章程,那些还在学习阶段的会员不但不可以声称是RHI,甚至不可以声称与OAHI有任何联系。 之所以这样规定,就是要保护RHI这个称谓的严肃性、公信力以及OAHI在行业中的权威性,最终是为了维护法律和保护公众利益。 由于一般公众难以全面了解验房行业的状况,难以通过个体努力来鉴别从业者,因而公众利益难以获得保障。 通过法律来设立和保护RHI这个头衔,就为公众和相关行业提供了指引和可靠选择,同时也一定程度地规范了行业的自身发展。 本文作者是注册验房师 (RHI) 林森。 原文载于“地产周刊” 。 Tel: (416) 825-3099,www.wintrust.ca
作为移民国家的加拿大,向来是中国学子出国求学的首选地之一。 自1990年代中叶以来,中国大陆一直是加拿大国际学生的最大来源地,也是加国教育产业的重要消费支柱。 但近几年来赴加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却急遽减少。 加拿大驻北京使馆最新统计显示,过去三年期间,该使馆签发的留学签证同比减少了35%。 在2003年以前,每年赴加的留学生总数稳定在1万人左右,近两年却已锐减到不足7000人。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加国同另一些大量吸收国际学生的国家,诸如澳洲、纽西兰、英国、法国之所以不同,在于加国政府和驻外使馆对于在国际上促销本国教育兴趣不大。 在上述国家的使领馆文化参赞处,有意留学者可以方便、迅捷、系统地得到有关留学生活的全方位信息,并能在此信息的帮助下,较容易做出自己的选择。 这些国家还不惜投入资金、人力,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各类教育推介活动,这一切无疑对于吸引生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加国政府以往更倾向于放任各学校自行宣传、推销,却不愿像其他竞争对手那样,将国内院校资源整合为一个整体,有体系、有组织地开展有针对性的联合促销活动。 留学加国的吸引力锐减 有一段时间,政府曾给加拿大教育中心网络(CECN)提供一些支持经费,鼓励其在国际上推销本国的大专院校,但从2005年起,这项原本有限的支持也中止了。 如今除了个别外交官个人的努力,可以说,加国院校在海外推广方面,无法得到和竞争对手同样的政府支持。 由于加拿大元汇率居高不下,留学费用水涨船高,许多原本有意留学加国的学子不免望而却步。 据统计,90年代末在加国攻读学士学位每年只需8000加元,如今则已升到每年平均1万3000加元以上。 出于经济的考虑,许多学生宁可咬牙攻读难啃的法语,也宁可选择教学质量毫不逊色、而学费却相对低廉得多的法国院校。 同时,与其他国际学生来源国相比,中国留学生赴加的签证成功率是最低的,平均只有57%左右,而同样条件的日本留学生,签证成功率却高达95%左右。 此外,加国院校规章较为呆板,即使修完学分,也必须在学校待满规定时限方可毕业。 以前对中国留学生最有吸引力的是,作为移民国家的加国对留学生学成后留居工作采取较宽容的态度,移民较欧洲、美国更便宜。 但近年来中国经济势头良好,越来越多学生更乐于留在国内发展,无形中削弱了加国留学的吸引力,且加国政府在针对留学生毕业后在当地就业、定居等方面的政策近年来摇摆不定,更影响了加国院校的国际竞争力。 在这方面,加国政府自有其不得已之处。 中国留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意不在求学,长期滞留打黑工等现象屡见不鲜,社会舆论颇有烦言。 且自九一一事件之后,美国在加强入境限制的同时,不断对北邻加拿大施加压力,要求其严格边境管理,以免殃及池鱼,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育全球推介漫不经心,对学生签证收紧关口,也是不难理解的。 但无论如何,中国生源的日趋流失,从长远而言对加拿大是不利的。 国际学生对加国经济的贡献,相当于每年40亿加元,作为最大生源的中国留学生锐减,将严重影响到加国的教育经济。 不但如此,正如加国许多人士所指出,幅员辽阔而人口稀少的加拿大在争取国际学生、尤其是中国留学生方面的失败,将会失去重要的短期和长期经济机会。 新当选的加国政府日前已提出了“面向太平洋”的发展构想,相信遏止中国留学生人数连年下降趋势,也将成为其议事日程中的重要话题。 (陶勇)
移居温哥华,生活上的困惑之一就是每天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吃什么。 照说咱是中国人自然吃习惯的依旧是传统的中国饮食,可如今成了加拿大人,吃什么有时候就还真由不得自己做主了。 就说这早餐吧,再想像从前那样在街边的小吃铺里来碗豆浆,豆腐脑,油条,馅饼之类的是万万不能了,老婆大人断然也不会早起自己煮食清粥小菜什么的,冰箱里有即食的牛奶,面包,花生酱,谁还不想多睡会儿。 面对日复一日不重样的早餐,起初还觉得反胃索性就不吃了,可是回头应负起繁忙的工作时,力不从心的虚弱加剧了疲惫,几次下来,再不敢仇视这小小的面包片了,硬着头皮一气儿吃到如今习以为常的境界,另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牛奶加麦片,不过那是小孩子的最爱,咱这大老爷儿们怎么地都吃不惯吃不饱。 移民以后,远离了旧日呼朋唤友豪饮狂喝的排宴,一下子要面对每日吃的问题,着实有些无所适从,说实在的,温哥华的大众日常消费市场极其丰富,来自各国各地区的或生或熟的食材食料很多,质优且价廉物美无可比拟,只是每天结束繁重的工作回到家来,疲惫的躯体实在是懒得大张旗鼓地去鼓弄一些什么熘炒酱闷的东西,简单应付了事。 只有临至周末,不管怎样也都点好好慰劳一下自己的“五脏庙”,什么鸡鸭鱼肉海鲜生疏的,总得搞些地道的中式美味佳肴,犒劳犒劳家人,同时在烹三鲜,调五味的节奏里尽情地享受合家欢愉的快乐。 然而,然而令人大扫兴致的是,住在楼上的房东太太狞眉冷目地冲得下楼来,几近夸张地抱怨什么油烟都跑她们楼上了,墙壁都被熏臭了,都来加拿大了怎么还吃这些又炒又爆的东西,要吃去中餐馆啊,怎么可以在家煮呢。 唉,遭到投诉咱也只得偃旗息鼓了,在人家的屋檐下还能怎样呢,草草收兵了事,把该炸的过水,火爆的改清烧,然后一家人围着改良了的菜肴前,无奈地咀嚼着,感叹着。 吃在人的生命中是必不可少的,吃的品质以及吃食的心情决定了身体素质和情绪,间接地也会影响工作和家庭,对于我等技术移民来说,事业的不顺遂就够令人沮丧愁闷的了,回到家来再被老婆抱怨连顿可口的家乡饭食都无法饮用,你说这移民的生活还有何乐趣。 嘚,就为了这一口吃食,你就的任劳任怨地去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做的工作,你就的勤力地去耕耘。 也只有在你勤恳的努力下,才会营造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空间,你就可以自由地大喊大叫,可以随意的煎炒烹炸,不必再在意邻居和房东的抱怨。 有了自己的新家,心情是愉悦的,满屋木料的馨香是新屋刚落成特有的味道,老婆一边欣慰地感叹一边说,咱今后是想吃什么咱就做什么,可别像有的人连煎个荷包蛋都不敢,生怕把家里的空气污染了,你说那多累,做人还有什么乐趣。 一听荷包蛋我这肚里禁不住咕咕叫了起来,立马开火放锅,先来几个久违了的荷包蛋垫垫肠胃,蛋还没熟,棚顶的警报器就一阵刺耳的尖锐声爆叫起来,接着楼上的也应声而起,全家老少赶紧开门的去开门,拿衣服的拿报纸的一起胡乱挥舞,乱作一团。 唉,今后这能吃什么还真是件伤脑筋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