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头税终于在今年6月22日获得平反,平权会自1984年展开人头税的追讨活动,几经波折、直至上周四才算大功告成。 二十二年的努力可算没有白费,而幸存的苦主及遗孀总算守得云开见月明。 ? 人头税是加拿大移民历史上的一个污点。 今次的人头税平反是向历史取回一个公道,也是华人移民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当大会宣布幸存之人头税苦主及遗孀获赔偿2万元,不包括苦主的后裔在内。 事后华人社区意见纷云,赞成和反对苦主后代应否获得赔偿者大约各占一半,而平权会的代表者站在赞成的立场阵线上。 赞成者认为苦主之第一代子女乃直接受到人头税之影向,例如他们在中国大陆出生后,但因缴付不起昂贵的人头税而未能和父亲团聚,以致做成父子睽违半生,老华侨 孑然一生,流离异乡。 况且人头税的追讨过程冗长,在这二十多年当中,不少苦主相继去世,又或者去世的苦主只有子女而配偶早已不在人间,若从这个观点来看, 苦主之第一代子女是应该获得某种程度上的赔偿。 反对者认为道歉之意义大于金钱的赔偿,前者属道德,后者属物质,道德精神应该重于物质钱财之上。 况且一旦子女获得赔偿的话,联邦政府的开支会更大。 此外这亦会为其他族裔社群造成一种华人社群的贪婪形象。 其 实这次人头税获得平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优势。 试看历届联邦政府均推卸责任,而今次保守党总理哈珀竟愿意承担负上这个历史上的重大责任,实是大仁大智者。 当然有人会认为他为自己未来的政冶前途铺路,姑勿论怎样也好,道歉此举始终出于善意。 犹记去年年底,在联邦大选宣传期间,当自由党和保守党的支持率相当接 近时,人头税的议题竟成为一个热“煎堆” ,而自由党的马田没有道歉的诚意,只是和华联会签订一纸社区教育基金的协议,也从不将平权会放在眼内。 岂知保守党的哈珀就将人头税放入其竞选政纲之内,果 然他在大选中胜出,这显示出一场竞选的成败乃一线之差。 而哈珀就冷手拾到一个热煎堆。 平权会从1984至1988年间的追讨人头税过程获不到联邦政府的具体答覆,该会在1988年的一次会议上,公开声明人头税是加国政府“合法化” 歧视华人 的一种手段。 当 时多伦多第六区市议员杰克-林顿 (Jack Layton),戴尔-马田 (Dale Martin),及第七区市议员罗渣-贺兰特 (Roger Hollander) 曾作出以下的建议:“在加拿大历史上,施于华人移民身上的人头税及排华法案可代表种族歧视的一个黑暗污点。 市政局早在三年前己敦促联邦政府对上述之不公平 事件作出赔偿,可惜政府至今没有采取过令人满意的行动……联邦政府应该最低限度偿还款项给那些曾缴付过人头税的人,或其后裔。 ” 这是最早的金钱赔偿给苦主及后代的一种动议。…
最近听说中国发起了“不买房运动”,当问题升到此高度时它就变成了社会学问题。 像加拿大这样尚称开放的社会,对于类似的拷问自然时有发生。 拥有房子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一社会性问题争论最实出的焦点有:拥有房子是否促进了社会分化和城市懒汉病的形成;拥有房子是否有助于家庭和谐和健康;经济上而言拥有房子是否有助于家庭财富的积累。 最近加拿大CMHC就这些说法用其收集的各种数据进行了分析,试图回答对整个社会而言拥有房子是好事或是坏事这个问题。 在我们分享其结果之前有个前提问题不能不谈。 科学自有其领域,科学方法也有其局限,当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学问题时对其结论要常存怀疑之心,尤其是当所谓科学方法只是统计分析时更甚。 社会学问题复杂得多,科学研究局限也不少。 现在我们看CMHC关于拥有房子是好事是坏事的结论。 拥有房子的好处: 1.拥有房子更能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使家庭成员更快乐安康,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帮助。 根据他们提供的数据,业主的孩子在数学和英文考试上比租客的孩子分数高。 2.拥有房子有助于财富的积累,但积累的程度与地点有关。 笔者不同意拥有房子占据了家庭太大部分的资产,而妨碍了向其它方面的投资的说法。 其认为当今的理财工具使得由房子上借钱分散投资变得十分容易,当然笔者也承认过度投资在房地产上的风险性。 3.笔者不同意拥有房子促进了城市懒汉病(出门坐车、四肢不动、肥胖无力、废气污染)。 原因是在2004年只有55%的家庭是住独立房,城内的高层建筑使得业主买东西举步就到而不必开车10公里。 结构性的变化使得拥有房产不必肯定患城市懒汉病。 4。 其它:拥有房子促进回收、增加社区参与、提高投票率和义工服务。 拥有房子的坏处: 1.太贵。 业主较租客付更多的地税,而且买房要付土地转让税;新房要付开发费;搬家也不容易,要卖房还要等。 2.至于拥有房子是否促进健康这一问题无肯定答案,需要更多数据和更多研究。 研究归研究,现实归现实;群体是群体,个案是个案。 无论研究结果如何,绝大多数人都想拥有自己的物业,但是对许多人而言或在一定时间租仍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已是业主,Enjoy it!如在努力的过程中,不要气馁。 如你认为租房是你最好的选择,周未钩鱼去!(刘晓红)
夏天贴太阳膜,对车主来说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太阳膜由于对红外辐射有很高的反射率,大量的热量被反射掉,所以车内温度自然就低得多,照进车内的阳光也不会令人有烧灼感。 因此,90%的新车车主都会选择为爱车在玻璃、前挡上贴太阳膜,为炎热的夏天做好清凉的准备。 太阳膜的五大特点 创造最佳美感:当你羡慕高档轿车玻璃颜色的美感时,防爆太阳膜能让这种美在你的爱车上成为现实。 提高防爆性能:汽车防爆太阳膜可以在意外发生时提升汽车的安全水平,使汽车玻璃破碎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最大限度地避免意外事故对乘员的伤害。 提高空调效能:汽车防爆太阳膜的隔热率可达50%至95%,有效地降低了汽车空调的使用率,节省燃油,提高空调效率。 抵御有害紫外线:紫外线辐射具有杀菌作用,但对人的肌肤也具有侵害力,对于乘员来说,长时间乘车时,人体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更易爱到紫外线伤害,造成皮肤疾病。 防晒太阳膜可有效阻挡紫外线,保护你的肌肤。 保证乘车隐密性:如果你重视隐私权,防晒太阳膜单向透视性可为你阻绝平凡的眼光。 鉴别太阳膜有诀窍 太阳膜分“色膜”和“防爆膜”两种。 色膜是指有色彩涂层阻隔紫外线的透明薄膜;防爆膜是指有色彩涂层并经过防爆特殊处理阻隔紫外线的透明薄膜。 颜色防爆膜:采用金属溅射工艺,将镍、银、钛等高级金属涂于高张力的天然胶膜上,无论在贴膜过程中还是日后的使用过程中都不会出现掉色、退色现象。 防爆膜的颜色多种多样,再加上自然柔和的金属光泽,令防爆膜可以搭配各种颜色、款式的汽车。 普通色膜将颜色直接融在胶膜中,撕掉上层塑料纸后,用力刮粘贴面,会有颜色脱落现象,这种膜一两年就需要更换。 透视性防爆膜:无论颜色深浅,透视性能均良好。 在夜间、雨天也能保持良好视线,保证行车安全。 而普通色膜采用的是普通染色工艺,靠颜色隔热,所以颜色深,从车里向外看总有雾蒙蒙的感觉。 手感及耐磨性防爆膜:手感厚实平滑,好的防爆膜表面经过硬化处理,长期使用不会划伤表面。 普通色膜手感薄而脆,摇动玻璃后,会在膜上留下道道划痕。 隔热、隔紫外线效果防爆膜:隔热率应达到80%左右,是普通色膜的4到5倍,隔紫外线效果可达到85%至99%,可以有效防止车内物品退色老化,防止皮肤被太阳灼伤。 普通色膜隔热率低,坐在车里会有很闷的感觉,同时,它隔紫外线效果很差,起不到保护车内物品及乘车人员的作用。 贴完膜还得会保养 据专家介绍,一般说来,贴完膜两天以内,不要升降车窗。 太阳膜固定地附着在车窗上需要5至7天,在这期间不要清洗或擦拭太阳膜,以免还没有完全粘合的膜发生位移。 为了延长太阳膜的使用寿命,保证其透光度,车主还要留意不要用尖锐、粗硬的利器擦刮太阳膜。 洗车时,尽量用湿毛巾等柔软布料擦拭膜面。 自己洗车要避免使用腐蚀性强的化学溶剂,以免伤害太阳膜。 如果在洗车时不小心使膜松动,应该回到贴膜的店里让专业人员重新固定,以保证效果和持久性。 专家建议大家贴膜后,还是尽量不要在车窗上直接粘贴、悬挂东西。 以免在将吸盘和粘贴物拔起时将膜拉开空隙。
不少老年人误认为抑郁症就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是痴呆的表现,相当多的人不承认自己得了抑郁症。 老年人患抑郁症很普遍,但对于老人的抗抑郁治疗问题普遍存在着不少认识和应对方面的误区。 首先,多数老年人对抑郁症有较强的排斥心理,把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分裂症”的前兆,或是痴呆的表现,甚至有的人把患抑郁症看作是自己的道德问题,把抑郁与觉悟低和品行差混为一谈,所以极力否认自己患有抑郁症,生怕老年的声誉被否认,所以对于自己的抑郁状态十分固执,否认是心理问题,拒绝医学干预和社会支持。 认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改善不良状态,其实问题的严重性已经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调适能力。 因此,让老人认识抑郁症的疾病性质,解除他们对抑郁症的种种误解和顾虑,让他们同意接受治疗这是第一步。 其次,老人对于接受治疗的认识往往也有许多曲解。 有的人顾虑抗抑郁药物的副作用会把身体搞糟;有的人认为药物有依赖性,用药治疗会导致药瘾;有的人认为抗抑郁治疗与已患躯体疾病的治疗会有冲突;还有的人不相信心理治疗有疗效,以为心理治疗就是规劝和聊天,不管用,其实这些顾虑都是不科学的。 临床研究表明,与心理健康者相比,心情抑郁的癌症、心脏病、中风、糖尿病和肾病等患者的存活率要低得多,同时抑郁症也会严重干扰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直接影响躯体疾病的康复。 患有躯体疾病的老人应该认识到,抑郁症可能是最有灾难性的杀手。 第三,没有得到积极关注和有效治疗的抑郁症老人,实际上往往已陷入到自杀的危险之中,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老年人的自杀率要高两倍。 其中,老年男性占81%。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老年自杀者中,70%在自杀前一个月内与医生有过接触,39%在死亡前一周内因病看过医生,但令人遗憾的是,他们的抑郁症并未得到识别、诊断及治疗。 所以老人的心理疾病应与身体疾病一样得到重视。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患者较少谈论自杀,而是采取行动,所以千万不要等到发现老年抑郁症患者到了出现自杀的地步才开始诊治。 对于老年人患抑郁症除了非药物方法外,抗抑郁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总之,老年人对于抑郁症应该清晰地认识到:抑郁也是病,需要去治疗;认识要科学,不要太迷茫;心身都要治,不会互冲撞;治疗有效果,不应乱停药;自杀要警惕,难关可以闯;生命要质量,珍惜最重要。
据加拿大统计局今天公布的数字,今年一至三月加拿大人口增势迅猛,增速达到四年来的最高水平,全国人口超过3250万。 移民是加拿大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第一季度,移民至加拿大的人数为78,200人,这是自从2002年以来录得的最高数据。 2002年,加拿大接纳移民人数为83,400人。 阿尔伯塔省强劲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加拿大其他省区的人口。 第一季度,阿省人口增长了0.78%,是全国平均增速0.24%的三倍。 阿尔伯塔增长了25,900 人,是该省有史以来人口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 而该省吸引其他加拿大省份的跨省移民人数达到15,600 人,也创下新高。 纽纳瓦特省人口增速仅次于阿尔伯塔省,其主要原因是自然增长,增幅为0.66%。 另外两个增幅超过全国平均值的省分别为:卑诗省(增0.30%) 和安省 (增0.25%)。 这两个省人口增长都是源自国际移民。 除爱德华王子岛省之外,所有的大西洋省份在第一季度人口均有所下降,例如萨斯喀彻温省、育空省和西北领地。 就全国范围而言,加拿大移民增势仍十分强劲。 尽管新移民人数没有达到2001和2002年的巅峰纪录,但最近三年来第一季度移民的平均数字却超过了199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候,达到55,500人。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全加人口增长七成以上来自于国际移民人数的增长。 而在1979至1984年间,这个比例只有34%。 不过,2006年一季度人口的自然增长也创下了自1999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从2003年至今,全国自然人口增长达到20,000多人。 人口自然增长最多的省是魁北克省,其次为阿尔伯塔和卑诗省。 尽管不少省的加拿大人跨省移民到阿尔伯塔,但国际移民相应填补了其他省的人口减少。 这种情形发生在加拿大13个省区中的9个。 例如,卑诗省的国际移民人数占到人口增长总数的80%,也是全国移民人数增长最快的省份,紧随其后的是安大略省和马尼托巴省。 (记者金雷)
昨天加拿大国庆日,全国各地共有一千余名新移民宣誓成为加拿大公民,联邦移民部说,安省在全国是每年新公民增加最多的地方。 同时,中国大陆也是加拿大新公民最大的来源地。 移民部为了庆祝国庆,自6月21日至7月1日的11天里,在全加各地安排了25场公民入籍仪式。 移民部长索伯格表示,在国庆期间宣誓入籍,是相当有意义的事情。 他认为,成为加拿大公民是荣耀,也是责任,加拿大让来自世界各处的移民享受各种福利,同时也从移身上获得丰富的资源。 加拿大国庆日各地举行多彩多姿的庆祝活动,不过对众多移民者来说,最好的庆祝方式就是成为加国公民。 在温哥华,早上不到10时,加拿大广场会展中心挤满上千名等待宣誓成为公民及观礼的亲朋好友。 宣誓者全家大小一起出动,大人穿着正式服装以示慎重,小孩也精心打扮彷佛过年。 不分种族、年龄,众人带著兴奋心情、脸上挂著笑容,井然有序排队接受证件查验,坐在指定位置静候宣誓法官到来。 等待宣誓民众,来自中国、台湾、香港、印度、韩国、荷兰、英国、德国、伊朗、约旦等近30个国家,遍及世界五大洲,充分反应加国多元文化的精神与内涵。 三级政府官员齐聚会场,包括参议员杰尔梅(Gerry St. Germain)、卑诗省长金宝尔及温哥华市长苏利文,共同见证荣获公民的喜悦。 公民宣誓仪式由法官瑞迪欧(Vera Radyo)主持,她感性致词指出,自己当年随父母从乌克兰移民加拿大,不会说英文或法语,也和大多数移民一样,经历过痛苦的适应阶段。 瑞迪欧的父母已经过世,但是她回想起来,父母一生作过最好的决定,就是移民加拿大,给与子女更好的生活与机会。 苏利文以温哥华市议员黎拔佳为例,勉励在场刚成为加拿大公民的新鲜人,只要努力不懈终有成。 他表示,黎拔佳投入社区服务多年,1998年正式成为公民,转入政坛竞选市议员,最后终于有志者事竟成。 坐在台下的的李先生来自中国,原本在外商公司摩托罗拉工作,薪水福利都令人羡慕。 移民加国后一切归零、重新开始,为了争取较好工作机会,他回学校重拾书本,在卑诗理工学院(BCIT)作两年全职学生,攻读土地测量。 毕业后获得公司老板赏识,顺利在列治文找到工作,正当加国生活渐入佳境,李先生却因为妻子思念家乡,毅然放弃一切举家返回中国。 早已习惯西方生活的李先生,对中国工作环境及生活型态无法适应,勉强待了半年,终于说服妻子再度回到温哥华。 好不容易符合条件,递交公民申请文件,却发生李先生的旧居列治文及新居素里两地移民官,同时发出考试通知的乌龙事件。 历经波折,李先生与妻子终于和众人一样,在法官瑞迪欧带领下,宣誓成为加拿大公民,会后两人高兴地与法官合影留念。 加拿大统计局表示,2017年加国庆祝建国150周年时,每五名加拿大人中就有一名是有色人种(visible minority),其中多数来自移民人口。 对现场宣誓成为公民的人来说,漫长艰辛的移民路终于结束,这正是加拿大国庆送给他们的最佳献礼。
如果不是每天积极地翻看报纸、上网看新闻,或许我真的意识不到世界杯早已如火如荼,进入了一场比一场精彩、一场比一场刺激的八强淘汰赛。 加拿大的生活似乎永远都是那么悠哉游哉、懒洋洋的。 即使是激情如火的世界杯,似乎并不能让加拿大人投入特别的关注,更何况是阳光明媚的夏天已经姗姗而来。 大家最关心的,似乎还是怎样去继续上学、找工作、买房子,怎样去把家里的金鱼养得好些、自家的花园收拾得漂亮些,怎样去过好这个一年只占四分之一不到的难得的夏天。 郊游、BBQ聚会、钓鱼、CAMPING,该怎样享受生活的还是怎样享受。 生活的节奏,并不因为世界而有任何的改变。 或许足球在多伦多,算不上一项非常受欢迎的运动吧。 所以即便是四年一度的世界杯,也远远未能让这个城市沸腾起来。 每天至少花上两个小时在地铁来回的我,从来没听到过任何提起世界杯的对话,充其量是看到不少人在安安静静地阅读关于世界杯的报道;也许我活动的地方有限,至今只在EATER CENTER附近的一家服装店里看过一幅世界杯的广告,是贝克汉姆和另外三个球星的大幅照片;电视更不用说了,直播的一两个体育频道,都是另外收费的,加上比赛不是在早上就是在下午,正好是上班时间,哪有机会看呢;晚上好不容易回来了,盯着新闻看到最后,竟然还是主持人在口沫横飞地评论HOCKEY;世界杯都已经进入尾声了,我竟一次都还没有听过本届世界杯的主题曲。 唯一还能够让我联想到世界杯的,大概就只剩下插在车上、四处飘扬的各国国旗了。 相比之下,让我不禁想起还在国内时候的世界杯了。 虽然说女生不会象男生那样疯狂,不过在那样喧哗、热闹的环境下,似乎谁都会轻易地为足球燃起激情。 大街小巷满眼都是穿着不同球服的球迷,到处贴满了关于世界杯的广告,霓虹灯的循环广告更是让你看到眼花缭乱;即使挤公共汽车挤到汗流夹背,你依然会听到身边人在眉飞色舞地描述熬夜看的球赛;而大大小小的饭店酒楼、娱乐场所、商业公司,纷纷针对世界杯推出不同的促销活动;更重要的是,从中央体育台到地方体育台,从城市体育台到卫星电视台,重要的比赛在反反复复、复复发发的轮流播放,似乎只担心你会错过了精彩片段。 最为怀念的,是电视台会裁剪一些绚丽夺目的入球片段、妙趣横生的场上场下故事,让我们这些没有耐心的所谓球迷也大饱眼福。 同样是世界杯,在中国是那么多姿多彩;而在多伦多,关注程度实在有限。 有时也觉得纳闷,足球的魅力无限,在全世界应该是最受欢迎、最具影响力的运动了。 可是在北美而言,地位远远比不上橄榄球、HOCKEY、篮球和高尔夫球。 甚至这里还听过一种说法,在加拿大如果不会欣赏HOCKEY,就不能算真正融入当地的文化,中西差异在此可见一斑。 其实再想想,环境的改变是一回事,也许最重要的,还是心境的改变吧。 据说在这里,如果真想过一个热闹的世界杯,也不是没有机会。 TOWNDOWN的形形色色的酒吧里面,大概你还是会碰到一大群兴致勃勃观看世界杯比赛的球迷。 可是对于新移民而言,早习惯了免费享用比赛资源,再说这里的酒吧总是在晚上11点左右才开始LINE UP,这样的生活方式对我们似乎并不实际。 退一步说,问问自己,还会为了一场比赛而半夜三更爬起来、聚精会神地欣赏一场直播吗?还会为了一个精彩的入球而兴奋狂呼、恨不得把自己的感受告知全世界吗?还会为了自己喜爱的球队被黑哨提前踢出局而义愤填膺、在BBS上面连篇灌水大为斥责吗?那种在喧闹中挥霍的青春,那种为了爱好而废寝忘食的执着,早已一去不回。 行到山尽处,坐看云起时,也许经历了风浪,心境也变得平静了,更何况在云淡风轻的多伦多。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世界杯在多伦多,在我眼中,才变得安静了起来吧。 前两天意大利杀入八强,报纸上登了托蒂入球后表情激动一张大特写。 当时不经意的看了数眼,还在纳闷为什么报纸选了个又老又不出名的球员。 等细细看到内容,竟然发觉那么不起眼的球员居然是托蒂! 当年长发飘飘、潇洒俊俏、还为了吐口水曾被禁赛数场的托蒂,如今满面沧桑、一脸倦容。 真是岁月催人老,在咖啡馆闲坐的我,不禁有些感伤:年华,如水般逝去的青春年华啊。 怀念世界杯,怀念曾经的年少轻狂,怀念那在指缝间逝者如斯的流金岁月。 (我心悠悠)
昨天清晨,来自河南省郑州的李姓新移民带着3岁女儿上街,莫名其妙地被1名黑人用刀刺伤,据报道,李姓先生一家人登陆多伦多刚刚一个星期,在Lawrence夹Bellamy Road地区租了一个地库暂时安身。 李姓先生40岁左右,是一名电脑工程师,至于李先生因何事上街,主要中文媒体有不同说法,《明报》说男主人带3岁女儿上街拿报纸,《星岛日报》则称李姓新移民带着3岁女儿在士嘉堡Lawrence Ave East与Bellamy Road的巴士站候车,但行凶杀人者为一黑人。 《明报》引用这家新移民房东梁太太的话说,昨日早晨8时左右,李先生带女儿去公车站拿免费报纸,刚刚将报刊从报箱取出之时,感到有人站在身后,当时李先生以为有别人要取报纸,故则从侧身向旁边一让,想不到身后男子突然拔出一把6寸长的利刀,猛刺李先生的腹部。 黑人凶犯行凶之后,跑到附近停车场钻进一辆小型客货车内,但却没有立即开车逃离现场。 而受伤的李先生竟然没有呼喊求救,而是忍着疼痛和女儿一起往家走。 途中他们遇到一位遛狗的白人男子,李先生将伤口展示给这个人看,说自己被人刺伤。 那位白人听说后走到凶犯乘坐的客货车前察看。 但李先生和散步的白人男子均未记下凶犯的车牌号码。 李先生后来被送往医院救治,因腹部被刺伤,而且连刺数刀,需要动手术治疗。 尽管受伤者目前情况稳定,已无生命之虞,但他们初登加拿大,刚刚办理SIN卡,尚未办理安省医疗保险计划(OHIP),目前夫妇两人也没有工作,该宗意外很可能给他们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突如其来的事件对这个新移民家庭打击很大,不仅男主人受伤,而且李先生3岁的女儿似乎受了惊吓,事后一整天都没有说话。 因李太太要在医院照看丈夫,小孩目前只好托付给房东夫妇照看。 谈及李先生被刺原因,房东夫妇都感觉不可思议,凶犯刺伤李先生后也没有从他身上拿走任何东西,而李先生落地才一个礼拜,连英文都还不怎么流利,也不至于和谁过不去,有人寻机报复之类。 多市警方称,疑犯是1名身穿红色T恤的黑人男子,驾驶一辆暗红色小型客货车。 作案之后驾车沿Lawrence向西逃走。 警方呼吁市民就此案提供线索,知情者请电多市警方43分局416 808-4300,或灭罪热线。
乌兹别克斯坦政府6月30日证实,已将一名加拿大籍的新疆维吾尔人权活动人士遣返回中国,称此人是已被中国政府和国际刑警组织所通缉的恐怖分子。 早前,加拿大政府曾敦促乌兹别克斯坦,不要把这名被北京指控为恐怖分子的人权活动人士遣返回中国。 曾在90年代逃离中国的塞利尔(Huesyincan Celil),2006年3月在乌兹别克斯坦被逮捕。 塞利尔的支持者称,如果他被遣返回中国,可能会被判处死刑。 路透社报导说,一家由乌兹别克斯坦官方通讯社所支持的新闻网站30日发表一份声明,称“乌兹别克斯坦已将一名在中国犯下一系列罪行的恐怖分子引渡回中国,此人也被国际刑警组织通缉。 ” 目前,国际刑警组织和中国官方及乌兹别克斯坦官方都未对此案发表评论。 而这家发表上述声明的乌兹别克斯坦新闻网站,则是乌官方经常就敏感问题发表声明的网站。 乌兹别克斯坦媒体报导说,中国指控塞利尔2000年在新疆参加了一起针对政府代表团的“恐怖袭击”。 此外,他还在吉尔吉斯坦杀害了一名维吾尔人。 总部设在美国的维吾尔人权计划6月23日表示,已经成为加拿大公民的维吾尔活动人士塞利尔日前被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遣送回中国,他可能面对中国政府对他从事分离活动的指控、逮捕与虐待,情况令人担忧。 维吾尔人权计划透过书面新闻稿指出,乌兹别克斯坦官员已经把活动人士胡赛因.塞利尔被乌兹别克斯坦政府遣送回中国的事情通告加拿大外交部。 多维社早前报导说,塞利尔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面临拘留和被判刑的威胁逃出了中国。 最近他去乌兹别克斯坦旅行并且访问他的岳父母。 结果塞利尔被关押几个星期,加拿大驻乌兹别克斯坦的领事也不被允许前去探望,引发加拿大政府的关切。 维吾尔人权计划表示,塞利尔可能会被控从事分离活动,他正面临极度的危险,可能被逮捕与虐待。 塞利尔有3个小孩,他的太太目前已经怀孕。 (记者江天)
如大家所料,“人头税”平反问题,并未因哈珀一句“加拿大道歉”而划上句号。 专栏作家苏庚哲博士前些天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6月22日之后,有可能是华裔社群分裂的开始,以前在争取人头税平反的路上,华联会与平权会之间有分歧,但争取平反、赔偿的诉求是一致的,只不过,在表达和期待上,各不相同。 ”我理解苏博士的话意,就是今天的华社,在看待“人头税”平反这件事情上,大概可能会分成两部分人,一类是认为该打句号了,政府的道歉与赔偿,足显诚意;而另一类则认为政府的赔偿未够,不能接受这种有条件的赔偿。 事实上,这些天我也听到一些令我听完挥也挥不去的观点。 譬如有“人头税”苦主后裔说:政府拒绝赔钱给后裔,我们应该号召华裔社群拒绝接受哈珀的道歉;还有另一位“人头税”后裔的代表,声言会在7月1日发起游行,要求政府承诺对后裔的赔偿,假若哈珀不承诺赔偿,则在下次大选赶他下台。 在政府的观念里,6月22日宣布的方案,是包含了对“人头税”后裔的赔偿的,因为在新设立的社区基金中,将体现对“人头税”后裔的帮助,是赔偿的一种。 但政府的这个观点不被“人头税”后裔接受,原因是“人头税”苦主及其配偶或遗孀有钱落袋,而后裔无钱落袋,所以不公平。 对此,“平权会”行政总监黄煜文表示,从他们收集到的意见来看,“人头税”苦主家庭和各地区分部有90%希望平权会继续为后代争取赔偿,故“平权会”会继续争取联邦政府对人头税付款人的后人进行赔偿,并会在近日提出新的赔偿要求。 我不知道“平权”会的平权准则是什么?90%的“人头税”家庭的“权”是否涵盖华裔社群整体的权益,“平权会”有没有向90%的华裔社群了解他们期待什么? 当然,“人头税”后裔应不应得到赔偿,是不是真的要袋钱入袋才叫赔偿,这确实是“人头税”后裔的事情。 在这个民主的国家,他们有向政府争取的权利。 我们这些旁人,自然不宜代表“人头税”后裔发表意见。 同理,“人头税”后裔此番向政府要赔偿,也纯属是个案,再不能以“华社”的名义去威逼政府。 因为“华社”、“人头税”苦主以及他们的配偶或遗孀,都已获得政府真诚的道歉及象征性赔偿,如今政府已不欠华社什么,再挟华社的名义,道理上说不过去。 关于“赔偿”,主流是怎么看的呢?《太阳报》专栏作家John Crosbie的观点是:每个国家在历史上都有一些今天回顾起来值得后悔的事情,都有过一些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和认识来衡量的行为,大多数国家不会对历史上受过欺压的某个民族道歉,如果现阶段发生种族歧视,我们当然应该对其负责,但是不应该为过去发生的事情向任何少数民族进行赔偿。 主流评论家的观点并不一定就是正确,哈珀政府以及其他几个政党在6月22日的态度就是一个例子。 但,我们不能不考虑我们如今所处的国家的国情国理,适可而止的意思不完全就是忍受、放弃,还有就是用宽容的心态,放弃成见,寻求更积极更具价值的未来。 什么才是华裔社群更积极更具价值的未来,如果“平权会”放下身段去倾听听华裔社区90%的人的建议,相信不难明白。 (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