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的录取工作已经结束,有人欢喜有人忧,更多的家庭考虑的是如何更好地为孩子将来作打算。 几年以前,高考过后的留学主力军基本上都是高考落榜生;近些年的情况已经发生很大的改变: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到国外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成绩好的学生更有充分的理由到国外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成为国际化的尖端人才。 1月入学现在申请 上海市因私出入境加拿大留学部的统计显示,申请今年9月份加拿大入学的学生当中有一部分已经有了一类本科录取通知书,他们都是在高三下学期在读的时候就开始做两手准备,一方面全力准备高考,一方面申请加拿大的9月份入学。 潘先生的女儿上海高考卷超过500分,考进上海财经大学仍然毅然让自己的女儿去加拿大出国深造。 海外留学的理性回归以及对加拿大先进教育高度认可由此可见一斑。 而在高考成绩出来才开始考虑去加拿大留学的可以申请1月份的入学,因为加拿大是每年 1、5、9月份三次入学。 从申请学校和签证的时间来看,加拿大1月份的入学从本月开始申请正是最佳时间。 加拿大留学以优质的高等教育以及合理的留学费用为高中毕业生们提供了除高考之外新的人生规划。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加拿大教育的特点和优势让那些与名校失之交臂的学子凭借自己优异的高中成绩,申请一流的名校。 上海因私出入境服务中心的加拿大留学咨询专家刘博老师向大家具体阐述留学加拿大的优势和特点,帮助大家作出明智而正确的判断。 宽进严出造就真才实学 加拿大教育水平位列世界的前列,其大学入学制度灵活并看重学生的日常学习积累。 因为是采取宽进严出的教育制度,学生只要高中成绩在75分左右就可以申请加拿大一类的学府。 从学制上来讲,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课程完是学分制的。 据了解,现任的加拿大驻中国的领事就是在加拿大渥太华大学用2年时间修满了4年的全部学分并提前毕业。 如果学生学分没有达到大学的学分要求,就要继续读,直到修满学分才颁发学位证书。 加拿大先进的治学理念和人性化的管理使加拿大的学位证书是极富含金量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 转学与换专业自主性强 自由转学是加拿大教育的优势和特色。 学生只要提供相应的成绩并符合对方学校的入学条件就可以转学。 直接在国内申请加拿大的名校是有难度的,但是到加拿大的大学学习,通过转学再申请名校,成功率就会提高。 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术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来自由选择自己的专业。 大学一年级主要学的是基础课程,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这段时间培养自己喜欢学科的兴趣,到了大学二年级才开始有针对性的选择具体专业;这样的专业选择更具人性化,避免了盲目。 即使已经进入专业课程,如果感觉不喜欢同样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打工、实习和工作机会 加拿大政府对国际留学生的利好政策也不断出台。 最近,加拿大的打工政策也有了突破性的改变;原来不允许打工的温哥华和多伦多等大城市现已经全面开放。 学生在学习之余可以积极参加校内、外的打工。 一方面缓解家里的经济压力,另外一方面有机会了解当地社会文化。 打工的时间规定是每周不超过20个小时。 学校同样也提供带薪实习的机会,帮助大学毕业生成功迈出走向社会的第一步。 毕业后找到工作,国际学生一般就会获得一年的工作签证,加拿大的曼尼托巴省和纽宾士域省还有自己的优惠政策,国际学生毕业之后可以直接获得两年的工作签证。 留学与移民一步到位 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移民国家。 根据加拿大新的移民法,未来的移民主力军将是有加拿大教育背景的国际留学生。 国际学生在本科毕业并工作一年以上就可以申请联邦技术移民。 同样曼尼托巴省和纽宾士域省拥有自己的省提名移民计划,在这两个省份的全日制学习和工作将会另学生的移民更加方便快捷,可以说是留学移民一步到位。 所以去加拿大留学,可以考虑去中部和东部地区,这样既避开了华人聚集的温哥华地区,教育程度上又不存在差异,还有工作和移民的诸多优惠政策。
出国前读过一篇写水库移民的报告文学,作者和题目均记不起来了,但有个细节仍然记忆犹新:讲山东沂水水库竣工之际全县召开庆功大会,万事俱备,只等县委书记一声令下开闸放水,但此时突然有人报告,大坝下游某乡某村有十几个老人不论干部和家人如何劝说,均表示宁被水库淹死也决不离开破旧的老屋。 据说他们有的死死抱住房屋的柱子,有的甚至用绳子把自己绑在家具上。 此情此景令县委书记十分为难,因为来自省地官员均坐在主席台上等书记令下,以便目睹开闸放水的壮观景象。 县委书记把心一横,命令公社书记派几十个年轻力壮的基干民兵将宁死不“走”的爹爹奶奶们或拽或抓、或抱或抬,强行弄到了安全地带,然后鞭炮齐鸣,闸门大开,洪水呼啸而至…… 这个小故事说明,从移民群体的年龄组来看,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是最不愿意移民的一个类型,因为他们过了创业的黄金年龄、他们更舍不得离开故乡家园和乡亲邻里、他们难以掌握新的技能面对新的职业转换、他们甚至害怕面对变化莫测的外部世界,他们开始视力下降和体力不济,无论生理和心理上都抗拒移民。 大量的研究表明,主动移民群体的年龄主要落在近20至45岁的年龄段。 昨天报道的林女士的故事其实从反面印证了上述观点。 林太本来是团聚移民,而团聚移民主要是出于人道和亲情的考虑,是完全不同于技术、商业和投资移民的性质。 说句不该说的话,以林太和丈夫的年龄,如果其子女经济条件许可的话,团聚来加拿大不说安享清福,至少不需要去做工,一大把年纪也不至于去看人脸色,更不应该受陌生人的欺负,他们很多人团聚来加之后最多不过帮忙看看孩子或做做家务,既了子女孝心,也可体会三代同堂的天伦之乐,有的则在子女陪伴之下游山玩水,身心俱悦地游览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从一个角度说,如果不是子女身在海外,林太他们也到了退休年龄,本来可以在一生奔波劳累之后来个“夕阳红”,象国内无数退休老头老太一样,打打太极,听听小曲,甚至上上老年大学来点诗琴书画,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安享晚年生活。 林太在乡亲邻里羡慕眼光的注视之下坐飞机出国,但来到加拿大之后却比她在福建故乡的同辈人经受多得多的困难,也比一个年轻力壮、雄心勃勃地技术移民面临更为残酷的生存挑战。 林太的悲惨经历折射了华人移民中一个最弱势群体的困境。 在没有学历、没有技能、没有语言、甚至体力都不够的情况下,凭着生存的本能、凭着心疼丈夫的情愫与培养儿子的决心、凭着经济自立不给子女增添负担的愿望,用自己瘦弱的身躯扛起超过自己力量所能承受的生活重担。 别的不说,为了赶着上班,每天早上从士嘉堡转几道车去密西沙加,快则2个多小时,慢则需要3个小时;就是一个小伙子大姑娘也够折腾的,何况一个虚岁60的老者! 和刚刚离我们而去的蒋先生比起来,林太身上没有一点光环,蒋先生所具有的教育、学位、资历、才华、还有年龄和社会关系,林太一概没有;说得难听一点,林太有的不过是一把老骨头,有的是最最简单不过的想法,如何尽力把来之不易的工作做好,如何拼命把现有的位置给千方百计地保住,“年龄大了找个工不易”总是提醒着她;如何把读高中的儿子拉扯到读大学、如何少给子女添麻烦就是她最大的人生目标。 但无论林太如何加倍努力,如何把自己分内工作做得无懈可击,资本主义铁的规律冷不防地袭击过来:减少成本增加利润,还有先贤马克思所揭示的价值规律,这些毫无人情味的东西要赶林太下岗,而这恰恰是她最为害怕和担忧的一种情况。 虽然林太不了解她被解雇的真实原因,但足以让她体会到加拿大资本主义社会的恶狠狠与冷冰冰。 林太更没有防住几乎也无法防住的是资本家的“算计”。 马克思曾经用“血淋淋”来揭开资本主义的面纱,但资本主义发达的秘密还不止剩余价值一个,另外一个便是资本家五花八门的“算计”,有时几乎是挖空心思的十分精确的“算计”:把你在“转正”或给你福利之前进行正式解雇是运用得最为普遍、也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 笔者一个朋友工作的计算机装配和修理公司不仅将周期性的解雇员工公开化而且完全制度化:老板总在员工工作时数即将达到拿EI的水平时将员工解雇,随后告知遭解雇员工别找其它工作,过段时间再来。 由于加国找工者比可供给的工作职位多,尤其稍微体面一点的工作机会难得,为了有个饭碗,不少员工只好忍气吞声,由雇主摆布。 我朋友对此深恶痛绝,但为生存计也这么来回折腾过几次,后来一次由于与管工发生激烈争吵,旧“仇”新“恨”涌上心头,于是一气之下他反过来炒了雇主的鱿鱼。 相比之下,无论遭遇到怎样的冷眼和怎样的不公正对待,林太既没有能力、也没有勇气来辞掉先前的工作。 也许正是生活的压力使她太在意先前的工作,于是雇主宣布将她解雇之后她也拒绝离开,而此举恰恰为雇主招来警察提供了借口。 《明报》在今天的报道中说,林太丈夫患腰脊病完全不能站立故无法工作,而其20岁的幼子则在求学阶段,因此林太成了一家人经济的顶梁柱。 五月底一连串事件不仅让移民8个月的林太重新失业并面临经济困境,更使她在精神上受到极大刺激。 雇主的冷酷、工会的漠视、警察的手铐、精神病院的铁床摧毁了加拿大在她心中的美好形象,而语言不通、环境不熟更使她感到无望并且无助。 一个老人不远万里来到加拿大,为的什么?图的那样?每天5、6个小时在上班路上奔波?清洁公司最脏最苦最累的活?雇主处心积虑的算计?警察冰凉的手铐,还是疯人院的铁架床? 据今天的《明报》报道,一位在本地从商、跟林女士并不认识的高先生听到林女士的事情之后,颇为不平,目前多方奔走向有关部门求助。 他联络过华裔国会议员邹至蕙,找过本区省议员Gerry Philips替林女士处理医院帐单的问题,还向多市警察投诉科查询,正打算向密市市长麦考莲申冤。 但迄今为止仍无结果…… 这一事件折射了目前在加国的没有经济来源、缺乏就业技能、不懂语言和环境、几乎丧失劳动能力但又不得不硬撑着找工干活的团聚移民的年长者,的确是加拿大被遗忘的、也是移民弱势群体中最弱的一个部分。 这类长者的不幸,的确应当值得我们华人社区的关注。 (楚河)
赖昌星开网站原本想争取支持,挣点小钱,没想到现在钱没挣到多少,反而被骂得受不了。 其网站负责人涂念宾说,由于讨论区所发表的文章,多是谩骂赖昌星的话,赖昌星认为不太妥当,所以希望暂停。 以后要重开,谁想进入讨论区,也要象看电影一样要收钱。 据《明报》报道,涂念宾说这也合理,有谁喜欢看到那么多骂自己的文章? 但后来经过重新构想,涂念宾说,现在决定讨论区将来也要收取费用,至于收费多少则下星期会有决定,不过由于要收费,故赖昌星会回覆讨论区的发言。 赖昌星出书的计划,亦还未完成,赖昌星昨日指出,书还在写,需要慢慢来,不会那么快出版。 此外,赖昌星说他前日已搬家,搬到附近不远处,也是在温哥华市中心,一间出租柏文单位的5楼。 赖昌星说,虽然租金甚至还要更贵,但他不希望再被打扰,所以不会将新地址公开。 为赖昌星筹拍电影的涂念宾昨日指出,由于商业电影制作成本高昂,估计需要100万元以上,他现在正与加拿大的电视台研究合作,将赖昌星的故事拍成电视剧集的可能,如计划一旦落实,即可马上进入选角工作。 涂念宾说,他并不担心赖昌星有可能因联邦法院拒绝其遣返前风险评估的上诉申请,而必须被遣返回中国,影响到剧集的拍摄计划。 他称赖昌星的故事都有了,赖昌星人是不是在温哥华,并无影响。 除了拍摄电影的计划可能改成拍摄电视剧集外,赖昌星的网站www.laicheongsing.com有关付费下载赖昌星个人故事的短片,已经推出第2集。
人们的很多心理活动都是额外的心理负担,因为许多时候着急与担心根本于事无补。 美国某著名大学对2842 名一周工作超过100 小时的工作者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工作超时与工作焦虑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必然关联。 ” 确实,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累,更多的是因为不能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价值感,在心理上将其当作沉重的包袱,背负着这个包袱才感到格外地累。 此外,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总是重复着单调的活动,缺少变化,如此一来,也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疲劳。 那么,如何才能消除心理上的疲劳,使我们的心情轻松下来,感受愉悦与美好? 第一招:换个角度看世界 我们之所以不能沉浸在某一特殊时刻所发生的事情中,关键在于过多地关注一些利益攸关的目的,而忽略了去发现和欣赏许多美好的东西。 赶车上班,与其为那一个多小时的上班车程而忧心忡忡,倒不如把心思倾注于美丽清晨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也许一阵清脆的鸟鸣能让你心情愉快,刚刚盛开的花朵能使你倍感神清气爽,留一份好的心情带到你的工作单位。 第二招:丢掉完美主义的枷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对自己多一份宽容,我们也能变得更加轻松。 第三招:寻觅一两个知己 在我们烦恼的时候可能并不需要别人讲太多的大道理,更多的时候,我们是希望心理上的郁闷与烦恼能够一吐为快。 所以,亲密的“闺中密友”自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朋友的倾听能让你理清思绪,朋友的理解能给予你支持和鼓励。 试着找寻你的闺中密友吧。 第四招:让生活多一些变换 不妨开动脑筋,变换一下生活的方式,如买本菜谱,尝试着做一些新鲜的菜肴,或是找点理由,偶尔全家人来一顿烛光晚餐。 每天定时定点看电视的时间是否可以改为出去散散步运动一下。 到了节假日全家出游一次。 总之,只要是能做到的都可以试一试,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就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呢。 第五招:“胡思乱想”也能消除疲劳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胡思乱想”有助于消除工作、生活中的紧张疲劳,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当你感到疲乏、困倦、无聊的时候就去胡思乱想吧。 你可以想象着和老公一起又重新回到了蜜月中的旅行、想象着由于自己的工作业绩突出,工资又长了一倍,想象着自己的宝宝一点一点长大……总之,你的思绪可以四处遨游,只要是快乐的,沉醉的。 不过,这种漫无边际的胡思乱想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补充而绝不是替代,要适可而止,不可本末倒至。
51编辑注:本周一,本网编辑赵平波先生撰写了“总理的食言和华社侨领的呼声”一文,该文呼吁华社侨领去向政府反映新移民的专业资格认证问题,并对多伦多社区文化中心行政主任钟新生的说法提出了异议。 为此,钟新生先生特给《多伦多都市报》撰文提出了回复。 现将钟先生的回复全文刊登如下。 —————————————— 尊敬的赵平波先生: 我读过你的文章《总理的食言和华社侨领的呼声》,觉得你在这篇文章里对我的呼吁有所误解,我在《明报》上的呼吁是针对有关美加双博士学位的蒋国兵自杀事件,再次希望加拿大各级政府能拨出资源给国语社区的社团机构,去帮助讲国语的新移民更好地融入加拿大社会,以及让中国的专业人士更快地进入加拿大的各专业领域,而并没有特指拨款给“我们这样的社团”。 我说的社团与机构当然也包括呼吁政府拨款给大陆移民自己出钱办的网站,例如你办的“多咨处”网站,在过去的一些年里,你的网站一直在为大陆新移民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服务。 据我了解,华人社区当中还有几个网站都得到了大笔的政府拨款,唯独大陆华人社区自办的网站就没有得到加国政府的任何财政支持。 这就说明加国政府中有一些人对大陆移民存在着一定的忽视。 我在《明报》上的讲话是指近10年来,由于加拿大安省地区的移民结构发生了变化,而政府并没有根据这些新移民的结构变化就安居服务、社会服务及就业服务等方面来改变他们的资源分配方式从而更好地帮助我们大陆新移民社区发展。 我初出茅庐,只想为大家做些实事,不够资格当你笔下的“华社侨领”。 真正的华社侨领,应是那些为华人社区兢兢业业地贡献了超过半个世纪,受13亿中国人和5,000万海外华人尊重的老一辈侨民。 本地也有很多值得尊重的华侨,如多伦多地区的伍卓生、詹文仪、陈丙丁、林立、黄国昌等等。 关于移民的学历认证这个课题。 早在1998年,由“加拿大高等院校校友联合会”牵头举办了一系列讲座和论坛,要求政府承认移民在海外的学历,使他们较快地进入专业领域。 成功地为在海外培训的助产士顺利进入该专业提供了帮助。 但是之后这么多年来,省政府在这一方面再也没有继续在另外其他专业上再做任何事情。 其实,我并不反对安省124法案,让海外专业人士平等进入加拿大的各专业领域。 但根据我十多年来接触和服务过的大陆新移民和专业人士所知的经验,觉得海外专业人士在加拿大的工作经验比他们的学历得到认证更重要。 因为加拿大雇主重视被聘人的工作经验大于他们的学历证明。 比如,蒋国兵就是具有不需要认证的美加学历而找不到对口的雇主。 关于联邦政府资助的“青年专业人士实习项目”,我们提出的方案最初是每小时20元,但有关部门认为专业人士的工资是由市场来决定的,实习项目政府只能提供安省最低工资水平,即7.75元/小时,其余部分要求我们自行筹款解决,但不能少于8.5元/小时。 当然如果赵先生能够帮助我们在社区筹款的话,我们将会把这个青年专业人士实习项目的工资提高到20元/小时或更高。 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告诉我们:听到了你和我的声音,现在正向全国发出一个征求所有有识之士和有关机构提出如何为海外专业人士在加拿大专业发展方案的一个通知书,英文叫call for proposal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希望你和广大的中国专业人士、中国的移民积极提出你们的方案,为加拿大政府出谋献策,献出你们心中的计划书 (proposal)。 我们可以代你们转送联邦政府。 你/你们也可以直接上网提交,网址为: http://www.ocasi.org/index.php?qid=895&catid=166 钟新生
合家欢乐去处 加勒比节大巡游 每年夏天,多伦多都会在加勒比节期间被舞曲、煎锅上香喷喷的美食、色彩缤纷的服饰弄得火辣辣。 加勒比节(Caribana)是一个充满热闹音乐、极富民族色彩的节日。 齐来观赏耀眼夺目的服饰,感受一下强劲的加勒比节拍。 记得在8月5日上午10:00至下午8:00到CNE/Lakeshore Blvd观赏长达3.6公里的大巡游。 巡游队伍那些闪烁夸张的服饰,会让您看得目瞪口呆。 湖滨区节 湖滨区节(Waterfront Festival) 将于Campbellford的Trent-Severn Waterway湖边,举行第十一届年度湖滨区节,节目丰富多彩,您甚至可以试一试横越Ranney Gorge吊桥,或到全球最佳的巧克力店铺,以相宜价钱品尝美味无比的巧克力,保证滋味无穷。 时间:2006年8月4日至8月5日;地点:Campbellford, Ontario;网址: 湖滨区节。 儿童夏日活动 儿童夏日活动(KidSummer 2006)是连续两个月(7月1日起至8月31日)专门为2至12岁孩童举办的系列活动项目,内容和地点包括马戏团、动物园、博物馆、沙滩排球、艺术中心等等。 小孩喜欢,大人也可与孩子同乐。 各项活动一般对孩童免费,但成人父母则需要购买门票。 详情可致电 1-866-363-KIDS;具体活动项目可上网查阅:KidSummer 2006 。 多伦多16届夏日戏剧节 多伦多第16届夏日戏剧节(SummerWorks)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进行表演,总共将有47部古典现代戏剧上演;提前购票$12,演出当日购票$10,一次预先购3出戏剧的票$25;详情可致电 416 410-1048,具体演出剧目及时间地点可上网查阅: 多伦多16届夏日戏剧节。 中国花灯节 中国花灯节(The Rogers Chinese Lantern Festival),将于这个夏季在多伦多举行;以精致中国文化及手工艺,为您带来无尽惊喜。 本次花灯节的展品主题,描述中国由秦朝至末代满清皇朝的故事。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然是由超过80个中国顶级工艺大师所创制的30个大型花灯,包括长城、天坛、九龙壁、中华牌楼、四面佛、千手观音、长龙、凤凰及巨型花脸面具,另外为活动特制一座CN塔彩灯;部分花灯更是设在水上,利用灯光及水影折射显示独特气氛。 为期65天的花灯节于晚上8至11时在安省游乐宫的西面举行,每天均有不同的中国表演项目,参加人士可以品尝中国各地的美食,观赏艺术展品,并可以议价购买喜爱的手工艺品。…
51编辑注:本网昨天晚上收到高航先生的一封来信,信中讲述了团聚移民来加拿大仅8个月、年近60的林太在多伦多一家清洁公司的遭遇。 看完信中内容,真难以让人相信在标榜为自由平等国家的加拿大居然发生这样的事情。 为此本网编辑今天上午打电话向当事人询问了有关情况。 林太在电话中边说边哭,尽管她的普通话并不是很好,但从她那儿证实了此文的描述和她的诉说是符合的,随后我们还多次联系林女士和作者确认了有关细节。 目前我们已经和一些本地华文报纸的记者取得了联系,希望他们能就此事件跟踪报道,以便了解各方面的情况。 如有热心人士有任何建议或需要了解更多详情,请发邮件给本文作者,或给我们的编辑部来函:[email protected] ┄┄┄┄┄┄┄┄┄┄┄┄┄┄┄┄ 今年5月31日,林女士如往常一样,一大早坐巴士到远离士嘉堡两个多小时路程的MISSISSAUGA的一家清洁公司上班。 尽管在这家专门给医院清洗病人用品的公司里,林女士干的是整个公司最脏最累的活,但年近60的她仍然十分珍惜,不仅因为加拿大找工作不易,更因为林女士一家3口包括他的丈夫和小儿子都是由女儿担保来加拿大的团聚移民,丈夫不能工作,儿子读高中,而女儿女婿既不懂英文,做的也是餐馆工,加上女儿一家经济负担很重,林女士在公司干活任劳任怨,兢兢业业。 她于去年11月23日登陆,今年2月1日开始在这里上班,过了5月31日她就上满4个月,按公司规定她就可以转正了,可以有劳保福利了。 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一场意想不到的恶运会降临在她这老实巴交的老妇人身上。 上午她象往日一样上班做工,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她的悲剧就开始了。 公司的负责人把她叫到办公室要她回家,说公司不再要她了。 林女士心想我坐两个多小时的车几乎穿过整个多伦多来打工,最起码也得让我把今天的班上完再说。 而今天的班对林女士确实非同小可,上完就意味转正了,够资格拿到公司福利了。 而家中的经济状况不好,她不能没了这份工,这么大岁数再到哪里能找到工作。 这样她没有理会负责人通过公司工会的一位会国语的人(也是翻译)给她说现在必须回家一事,继续干她的活。 但她没想到的是东主报了警,当警察来的时候她还在求工会的人跟老板说情。 而两个男警察来到跟前,不问三七二十一拧起她的胳膊就走,林女士被这突如其来的动作吓蒙了。 林女士转而向公司工会工作人员求救,并大声喊到,“你们工会应该帮我说话!”但在场的人均无动于衷。 林太要求回去取她的包,但警察不让。 这时林女士就死活不肯走,两警察就将她双手反剪再上了手铐,铐得紧紧的然后重重地把她扔到警车上。 在警车里,林女士一直哭喊:“我没有犯罪啊!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在上班啊!”可是没有人理会她的哭喊,也没有人听懂她说的话。 一会儿公司有个说国语的人来跟她说要送他去医院,林女士哭喊着说我没有病啊!我不去医院!可警车开动了,林女士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警察在没有问清她的情况的时候,也没有知会她家人的情况下强行把她送到位于ETOBICOKE的疯人院去了! 两警察一把将她提出车门然后再把她重重地摔在医院的铁床上。 没多久医生来了,两警察再次扭住她的双手双脚并按住她的头,强行往她的身体注射药物还抽了血。 随后,警察再把她带到病房双手都锁在床上与另外三个精神病人关在一起。 林太这时才意识到自己来到什么地方,只见三个同室的人均口中念念有词,对她的到来视而不见。 两名警察用两副手铐把她的双手使劲地一字拉开,然后再两头紧紧锁住使她的整个身体几乎悬在床上无法动弹。 一直到第二天早晨查房的医生看她根本不是一个病人,就把她的手铐给摘了。 一会儿送药的护士来了,她就偷偷跟出去并在她后面一直哀求她帮忙。 护士很同情她,就去医院的药房里叫来一个香港人王女士来作翻译。 在王女士和住院医生等人的帮助下, 林女士的疯人院的恶梦才终于结束。 出院前当医生看到她们满身的伤痕时,问他是不是公司的人给您搞成这样子?医生可能还想给她报警。 但听林太说到“警察”一词,医生也只好叹了口气。 医生透过王女士跟她说您是不应该到这地方来的,下午五点左右王女士亲自开车把她送回了士嘉堡的家。 回家后,由于女儿,女婿也是新移民不会英文,并在餐馆上班天天早出晚归帮不了她什么忙。 可怜的林女士两个月来天天晚上泪水洗面,经常被恶梦惊醒。 到现在身上的伤还没痊愈,也不能去工作。…
加拿大驻阿富汗部队今天遭受四年来最严重的伤亡,在针对塔利班的军事行动中,共有4名士兵死亡另有10人受伤。 加拿大保守党政府总理哈珀在获悉后表示,伤亡事件不会影响加拿大在阿军事行动。 他说,加政府和加拿大人都支持这项使命。 据加拿大电视台3日报道,当天凌晨,乘坐一辆装甲车的加拿大士兵在坎大哈以西30公里处遭遇路边炸弹袭击,造成1死1伤。 此后不久,另一辆装甲车也在同一地区遭遇路边炸弹,3名加拿大士兵受伤。 同一天,来自坎大哈市郊塔利班武装发射的炮弹至少造成加军3死6伤。 今年5月,加拿大把驻阿军队期限延长2年至2009年。 目前,加拿大在阿富汗共驻有约2300名士兵。 2002年以来已有23名加拿大士兵在阿富汗遇袭身亡。
美国明尼苏达州罗切斯特(Rochester)的著名梅约医学中心(Mayo Clinic)发表10大健康食物名单,表上大部分食物都是超级市场供应的日常食品。 人们要吃得健康,看来不必四处张罗。 梅约医学中心推荐下述10大健康食物: 苹果(apple)──蕴含丰富果胶纤维,能降胆固醇和血糖;维生素C丰富,是重要的抗氧化物,有助人体吸收铁质和叶酸; 杏仁(almond)──纤维、核黄素、镁、铁质、钙质、维生素E丰富,对心脏有益;杏仁的脂肪大部分是单元饱和脂肪,能降低坏胆固醇; 西兰花(broccoli)──维生素C很丰富,蕴含抗氧化物胡萝卜素(beta-carotene);美国总统布殊讨厌这种蔬菜,但它的养分高,含钙、钾、叶酸,是预防糖尿病、心脏病及某些癌症的健康食物; 蓝莓(blueberry)──含低卡路里纤维、抗氧化物和植物系营养来源;可增强短期记忆力,减少老年化细胞衰退; 各种红色豆类(red beans)──诸如小红豆、斑豆(pinto bean)红腰豆(kidney bean),都有丰富的抗氧物、蛋白质、食物纤维及铁质、镁、磷等多种营养素; 三文鱼(salmon)──蕴含omega-3脂肪,对心脏健康有益;梅约医学中心建议吃野生三文鱼,避免水银等污染物; 菠菜(spinach)──维生素A、B6、C、钙、叶酸、铁、镁、核黄素丰富,能提高免疫力和预防某些癌症; 蕃薯(sweet potato)──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丰富,也有维生素B6,没有脂肪、卡路里低; 蔬菜汁(vegetable juice)──饮食增加蔬菜,可以多喝蔬菜汁,低盐蔬菜汁较好;番茄汁有益健康,可以减低心脏病发的机会; 小麦胚芽(wheat germ)──早餐麦片、酸乳酪或沙拉加两汤匙小麦胚芽,摄取硫胺素、叶酸、铁、磷等多种营养。
以色列和黎巴嫩之间的战事日益升级,由一个简单的边界冲突演变为地区性的战争,使得本来是热点的中东地区更如火上添油。 对中东事务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以黎之间的战火只是表象,因为有太多历史的、宗教的、经济资源的以及地缘政治的因素掺和在里面;而人们也不难从交战双方看到他们背后若隐若现的其他国家忙乎的身影。 对远在地球另一面且移民构成复杂的加拿大人来说,除了比一般国家的人更为地关注战事进展并有不断的抗议示威活动之外,由以黎冲突引发的撤侨行动尤为引人注目,并且使得主流社会开始重新审视加拿大实行了好多年的双重国籍政策。 中东战事引发双重国籍问题 《多伦多太阳报》专栏作者Peter Worthington 的评论也许代表了部分加拿大人的观点。 他在一篇题为“Convenient Canadians”的文章中指出,尽管媒体连篇累牍地刊登黎巴嫩裔加拿大人抱怨加国政府行动迟缓,批评政府反应不快、撤侨不力,但也许人们不知道的一个残酷事实是:在一个人口3百多万的黎巴嫩,竟然有5万人持有加拿大护照!换句话说,在黎巴嫩的加拿大人比整个加国军队士兵的总数还多出一倍!而这些人既不是在那边出席婚礼,也不是与家人短暂团聚,更不是游览胜地黎巴嫩的观光客,而是地地道道的黎巴嫩人,他们在那里工作、生活、盖房子、养小孩,与本地居民唯一的不同是他们手中多一个本本———暗蓝色的加拿大护照。 Peter Worthington颇带情绪地说,这些人既没有为加拿大的经济做任何事情,更没有象加国居民老老实实地每年交纳税钱,甚至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还是加国公民,可是一旦居住国出了麻烦,他们完全不找黎巴嫩政府,而是首先向加拿大政府求助,这边要是行动稍稍迟缓了一点,他们便牢骚满腹,怨声载道。 虽然无论从道义上还是从责任上,加拿大应该作出反应并保护本国侨民,但全部开支均由政府买单似乎对全体加国纳税人并不公平。 对此,Peter Worthington直指问题核心是加拿大的双重国籍政策。 他认为这个政策不仅在突发事件时将政府置于十分不利境地,而且包容了恐怖分子和罪犯,使得加拿大不能将证据确凿的对社会有害的有关人员进行遣返,特别是那些来自中东地区的移民;加拿大法院无视加国民众的意愿,甚至给盖达组织头目的家属签发护照,即使这个家庭成员自己都承认曾经在阿富汗枪杀过美国军人。 最后,作者主张如果一个移民想要成为加拿大人,他或她应该放弃出生国家的国籍,也只能拥有一本护照;唯一的例外是加美之间:由于地缘、传统及文化上的接近,加拿大人和美国人可以同时拥有彼此的国籍。 显然,这位专栏作家的观点是偏激的,更是华裔移民所不乐意听到的。 据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与多伦多信息港在2003年10月所做的一项有关双重国籍网上民调, 参与调查的1888名大陆移民中近93%的人认为,中国政府应承认双重国籍,允许中国移民在加拿大入籍后保留中国国籍。 其实,与海外华人的强烈期盼相呼应,近几年的中国人大与政协陆续有人提出议案,要求中国政府修订《国籍法》以适应世界潮流(有资料表明,全世界目前有70多个国家承认或接受双重国籍),让身在海外的中国人能够拥有双重国籍。 但无论是已经实行双重国籍的加拿大,还是正在热议之中的中国,在双重国籍的问题上似乎都存在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的利益冲突,而国家本身的特征又使得这个冲突具有不同的含义,也使得各个国家或是个人面对某种程度的困境。 国家安全vs个人忠诚 国家安全一直是实行双重国籍体制必须考量的因素,但这一因素在911之后又增加了多得多的分量。 西方国家,即便是在国际社会享有宽容与平和美誉的加拿大也不例外地遭遇到这一困境,恐怖分子不论是输入移民还是本国土生土长的新生代均成为一个国家安全的心头之患;而具有双重国籍的恐怖嫌疑自然更具威胁。 这也是为何部分黎巴嫩侨民被加拿大边境局挡在国门之外的原因,而拒绝一个本国公民显然比拒绝一个持枫叶卡的移民或观光客要困难得多,国家也要承担更高的风险。 退一步讲,即便没有被列为恐嫌名单的大陆移民,未尝不因为恶人告状而蒙受不白之冤:前些时加国外长和总理就相继在公开场合不顾情面地提到加国有近千名来自大陆的间谍。 不论他们出于何种居心,但此话出自如此政府高官之口既使人很受伤害,同时也揭示出国家安全vs个人忠诚的现实困境。 反观我们移民自己,即使放弃了中国国籍,我们不妨扪心自问:究竟对这个曾经向往的,现在居住、工作和生活的、我们为之欣喜、懊丧且流泪的枫叶之国有多少发自内心的认同,有多少拿得出手的、摆得上台面的“忠诚”? 个人忠诚是个特别微妙的问题。 从世界杯足球赛我们既看到了齐丹以头顶人的“壮举”,也看到多伦多球迷为出生国胜败所表现出的疯狂,尽管这恰恰是加拿大多元文化的亮点,不足以作为测量移民“忠诚度”的仪器,但多多少少让人嗅出加拿大移民在“爱国”与忠诚问题上的困境。 更好的例子则是接连不断的反以色列抗议示威:来自中国的移民恐怕很少加入这样的游行队伍,而从电视画面来看,支持黎巴嫩和支持以色列的加国居民已经在那儿怒目相视,只差大打出手了。 如果把这个问题放到中国的情境来考察,情形可能更为复杂。 尽管海外华人的一腔爱国热情可钦可敬,但不要好了伤疤忘了痛:30年前文革中被整得死去活来的、被打击得最苦最惨的就是那些具有海外背景的、或即使有些“海外关系”的人士。 一个更让国人担忧的问题是,要求双重国籍的可不仅仅是多伦多的几千或几万大陆移民,《国籍法》修订之日,就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海外华人从法律上获得双重国籍之时!中国的地缘政治可没有加拿大这么单纯,大陆外部有台湾、日本、东南亚、印度,大陆内部则有时不时闹点事情的几个少数民族地区。 我们移民有自己的诉求,中国国内也要从国家层面来考虑安全问题。 大道理且不说,笔者一个同学在北京一个与国家安全有关的研究部门工作,我几次到北京电话联系上后该研究员都是面上敷衍,实则拒不见面,;最后问另一同学才一语破天机:因为我是加拿大居民! 国家负担vs 个人福利 加拿大为移民国家,不少人怀着在加国辛苦几年,哪怕做牛做马也要弄个“入籍”拿个“公民”再打道回府的“企图”;有人干脆将其戏称为“坐移民监”。 中国人如此,看来其他国家的人也笨不到那里去,5万黎巴嫩裔加拿大人就是一证;飞来飞去的“太空人”是另外一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