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海归”变“海待”:留学到底值不值?

留英硕士竞争村委会主任、海归女生成了殡仪馆整容师……翻看近两年的报纸,“海归”变“海待”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了,大多数人一直把原因归结为“海归”们对工作的挑剔。 但事实上,越来越多“海待”的出现,凸显了“海归”竞争力下降的现实。 据了解,这几年每年出国留学的人员都有十几万,出国越来越容易,有些人还是抱着“出国镀层金”的想法,选择去一些不是很有竞争力的国家或是二三流的学校,几年下来并没学到什么真东西,甚至有极个别人不惜造假,弄假洋文凭骗人。 因此,洋文凭含金量的降低,让更多的雇主面对洋文凭时更加理性,近一段时间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把“海归”与“人才”拆分开来。 低龄留学,留出眼高手低 “海归“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 但部分“海归”孩子的前途似乎并不像父母原先送他们出去时设计得那般美好。 “这出国留学是不是也跟黄花鱼似的论‘拨儿’?”刚刚从首都国际机场回来的石女士略带抱怨地告诉记者。 由于8月中旬是国外很多学校开学的时间段,她因此在一周内到首都国际机场送行就多达5次,这些孩子的年纪一个比一个小,最大的不到22岁,最小的才16岁。 16岁的,是石女士的侄子,去年参加的中考。 由于成绩实在不好,一方面父母担心他上普通高中会跟不上进度,一方面又不愿让孩子随便上个职高之类的技术学校。 于是,他们咬了咬牙找了家中介把孩子送去了新西兰。 上完高中直接读本科、研究生,回来怎么也算是个高级人才。 ”石女士转诉了孩子父母的期望。 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在达成前要付出的代价并不低廉。 到了新西兰,孩子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当地语言学校一周课时要2000元人民币左右。 根据孩子的英语程度,这笔费用少说也要交半年,而高中学费在6万人民币左右一年;大学视专业不同而定,如果不学医学之类的热门专业,平均差不多8万元人民币;研究生费用略高于大学费用;而生活费,一般一年1万新币左右。 如果算上来往机票,一个小留学生从高中读到研究生花费几十万人民币是很正常的事。 好在新西兰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每周有20小时的打工时间,视工种的不同而定,每小时能有50至60元人民币的工资收入。 但根据“过来人”的经验,如果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打工,收入与支出相比绝对是杯水车薪。 巨额的留学费用是很多“海归”在寻找工作时表现得极为挑剔的主要原因。 花了那么多钱学回来,如果只找个每月几千元钱的工作也太不值了。 ”小艾的回答代表了相当一批“海归”的心情。 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的小艾,刚回国时心高气傲,曾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工作地非大城市不去。 可结果,回国一年多,除了打过几份以教授口语为主的零工外,竟然没有签下一份长期的工作合同。 小艾无奈地发现:“海归”这个原来被挂着光环的字眼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非常务实,他们要的是马上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员工。 ”由于有了多次失败的教训,小艾的姿态已经放低了不少。 在最近的一次面试中,用人单位问小艾薪资要求时,他只提了每月4000元,而最后用人单位还是挑选了一个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认为对方的工作经验更多。 小艾的经历在“海归”之中并不鲜见,在北京的海归俱乐部中,类似经历的人一抓一大把。 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现在“海归”的身份已经成了小艾等人找工作的拦路虎。 一提到“海归”,很多用人单位的第一反应就是“华而不实”,进而退避三舍。 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那些既有国外文凭又有工作经历的“海归”。 这些人往往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若干年工作的经验,拥有丰富的人际资源网络。 而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低龄留学归来者,往往多数只有一个“国外知识贵族”的表象,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却动不动就嫌工作条件与国外相比有多大的差距……没有几家企事业单位愿意高薪去教授一个学生如何工作。 学成归国,巨额学费换来“NEET”生活 由于最初没有充分的准备,许多留学者在“海归”之后并未闪光。 他们见过了海那边的风景,却仍然没有学会任何“游泳”的技巧。 “NEET”是“No Education…

子女移民多伦多:安身立命知识传家

都说新移民找工作很困难,可是有些人就生活得很好。 分析原因,是他们掌握一项社会当前急需的技能,主动找上门去,目标现实,方法对头,意志坚强,稳步前进。 实际上,找工作要按市场供求规律办事,你必须主动适应人才市场需要。 下面结合自己家庭情况说一点“一孔之见”,供移民家庭参考。 笔者以前在中国西部地区黄土高原一个高科技研究所供职,自己是正高级工工程师,妻是高级工程师。 家有二女一子,还有失业父母要我们赡养。 经济负担很重,生活 水平不高。 我们很早就向子女们交代:我们这个家庭是工薪阶层,上有老,下有小,家里贫穷,将来没有遗产传给你们,而且无权无势,没有“后门”帮你们找工 作。 但是我们千方百计想办法供你们上大学,学得一技之长,将来你们自己到社会上去找出路。 研究所地处偏僻地区,周围是农村,没有霓虹灯,也没有文化娱乐场所,晚上一片漆黑,没有地方可玩。 每天晚间,我和老伴不是学外语,就是看技术书报。 言传身 教,晚饭后子女们也一个个很自觉地完成作业。 妻把全部业余时间都用来辅导儿女们学习。 母女(子)同在灯光下学习,是我们家“苦中有乐”的一道最亮丽的风 景! 选专业非常重要,根据社会需求和特长,儿女都很早就有努力目标,因为家境没有后路只有向前冲。 大女儿参加第一次高考进入自动控制系,为弟妺们作出榜样。 可是 二女儿高考没有达到分数线,我们没有批评她,而是与她共同总结经验。 我们发现,她学理化较费劲,而文科较好学。 我们共同决策,立即改学文科。 这时正好因工 作需要,我们全家调遣沿海大城市,她又重新学文科。 次年高考成功,顺利进入金融系。 儿子在母亲电子专长影响下,早就喜欢无线电电子技术,几年后高考顺利进 入重点大学无线电电子系。 由于所学专业都是当时社会需要,毕业后都进入好单位。 大女婿,大女儿年纪轻轻都升为高级工程师。 二女儿为会计师,二女婿也升为高级工程师。 儿子在美国驻华大公司当工程师,部门经理,儿媳在同一公司工作(后出国进修拿到硕士学位)。 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为孩子们的进步而高兴,我们家成了“工程师之家”。 我们原想在这个沿海大城市合家团聚安度晚年。 但实际发展情况超出我们的想象,上世纪末期“中国大陆赴加拿大移民潮”打破了我家的平静生活。 儿子是老么,刚结婚半年小俩口就率先移民多伦多。 因为小两口有多年“美国驻中国公司的工作经验”,托福高于600多分,来多伦多后很快找到专业对口工作(这里企业认可上述经历是“北美工作经验”)。 后来儿媳妇放弃工作攻读硕士,毕业后也很快找到好工作。 两人当时不到30岁,没有打过一天体力工,就站稳脚跟,令我们高兴。…

亲情与亲情之间:我又陷入了两难境地

来加拿大快3年了,从开始的极不喜欢到现在生活和工作上似乎都已经开始习惯这里的质朴和简单,没有国内那样的攀比和压力,一种麻木的状态。 还有几个月,我们就在加拿大住够3年了,接下来便面临入不入籍的问题: 不入籍,是因为我要回国去照顾我的父母,要长期地呆在中国。 入籍,是因为子女的将来。 对我而言,亲情和亲情之间,我又一次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对于我来说,我现在最想的就是回到父母身边,作为父母的独生女儿,我离开他们三年已经太久了,我不能再浪费另一个三年,他们还有多少个三年。 我欠父母的其实一辈子都是无法报答的,可父母从不会想着要子女报答什么,只想子女能生活的好,能幸福。 就像来加拿大的父母,有多少是从心底愿意生活在这片陌生而无根的土地呢?都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孩子啊!而又有多少为人父母的子女知道父母需要的是什么呢?其实父母内心的苦又有多少子女真正关心过甚至考虑过呢? 我总是很奇怪,人类的规律总是父母无私地付出给子女,子女又重复同样的付出给他们的子女,就这样单向循环下去。 可当人老的时候不是最应该得到关爱和照顾的时候吗?特别是精神上的关心。 老人能吃多少,能穿多少,能用多少?老人在这个世上的日子还有多少?我不想等到有一天我想孝敬都没有机会的时候才发现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是什么。 也许我是太感性的人了,但我觉得有些事在有机会做的时候就要去做,不要等到机会逝去时才来后悔。 我当然也希望为我的子女的将来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好的条件。 在加拿大对子女来说大概是好的选择,功课轻松,儿童权益得到相当的保护。 可有时,我看见这里的孩子那自我而自私的脾性,我就想我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不会是那样。 我非常崇尚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真的很怀念小时侯人与人之间的单纯的关系,可社会发展的今天这些东西已经越来越少见了。 我感到悲哀! 三年前:移民加拿大,何去何从 2002底年我踏进了婚姻的殿堂,婚后生活一切美满、和谐直到2003年收到移民加拿大的签证。 虽然我和丈夫拍拖的时候已经知道他申请了移民,不过那时没有太多的想法,好象一切还很虚无缥缈。 但当真正收到VISA的那一刻,我面对了人生最重大的抉择,去还是不去。 二十多年来从没有要求过我什么的父母再也按耐不住,他们很委婉地表达了不愿我移民的想法。 是啊,他们年纪大了,我又是他们唯一的女儿,去那么遥远的加拿大,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人老了总会更挂满亲情。 这二十多年来,我们一家人从没分离过,我们是一个整体,既是父母子女又是最亲密的朋友,现在却要分开了,我非常非常明白他们的心情,其实我也不愿离开他们。 他们为我辛苦了大半辈子了,现在应该是我照顾他们回报他们的时候,我却要抛下他们去遥远的国度。 那一段日子是我最痛苦的日子,我要考虑的太多了,我是一个女儿,也是一个妻子,我两边都不想放弃。 丈夫坚持要去加拿大,因为他为了这个机会也付出了很多,父母眼中恳切的眼神,白天我表面上装得很高兴地说笑,晚上我悄悄流泪。 知女莫若父母,我再一次深刻地感受到父母对我无私的爱,他们看出了我的难处,于是放弃了他们心中的要求,同意我和丈夫一起赴加。 在这世上有谁能对自己这么宽容,这么无私,这么贴心,只有父母! 我的难题暂时解决了,但是我心中的负疚却更深了,过去30年父母对我付出的心血顿时历历在目。 30年无法报答的养育之恩 我出生在一个很幸福很通情达理的知识份子家庭,小时侯在四川成都的一个郊区生活了13年,那里有我永远都无法忘却的孩提时代最纯真的快乐:青翠的山丘,清澈的小溪,和蔼的老师,互相帮助的同学和亲密的朋友们;那时建立的友谊直到现在还很牢固,从没因为地域的变迁而改变。 我很怀念七、八十年代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太多的物质利益,有的是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现在在加拿大还能隐约地感觉到一点,不过已没有那么浓烈了。 爸爸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孩子,因为他的刻苦努力读上了大学。 就像大部分女孩子一样,爸爸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最伟岸最成功的男人,他凭借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自学了英文,成为了单位里的技术骨干,高级工程师。 爸爸是一个典型的搞技术的知识份子,直爽,认真,不会溜须拍马,所以直到退休也没有当过什么官,因为爸爸把别的男人绞尽脑汁如何升官发财的心思都付给了这个家。 妈妈是我心目中最漂亮、最慈祥、最贤惠的母亲。 由于爸爸工作的性质经常出差,在我印象中爸爸每年出差的时间加起来不少于4个月,但妈妈从没抱怨过什么,只是默默支持爸爸工作的同时承受着照顾家的重担。…

在多伦多购买投资,自住和出租两用房

最近帮一些客人买了一些主要用来投资的房子, 他们的目的有的是现在用来自住,以后会用来出租;有的是完全用来投资,现在出租;有的是自住出租共用。 目的虽然稍有不同,但是都含有投资的成分,从长远来看,都是比较稳健的财富增长方式。 这里简单介绍分析一下,或许对有同类想法的朋友有借鉴作用。 客人A: 个人财政状况良好,自住一套公寓,一家3口,女儿上大一,考虑到女儿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搬出长住, 自己还有一部分钱闲置在银行, 随考虑在自己老宅的附近买一个单位, 先放租出去,以租养房,等女儿想搬出去时,再收回来给女儿住。 这样,我们在Yange/Sheppard附近的Yonge街上,察看了一些当前市场上的底部价位的楼房单位, 发现一套2房一卫的单位,很符合客人的要求,整个大厦刚刚入住9个月,崭新整洁,设计简约,很是畅快明了,楼下可以直通地铁,又有Tim Horton, 周围的环境具有大都市的氛围,又没有那么喧闹。 2房1卫成交价25万,交房不到1个星期, 客人即以$1,500/月租出。 在地铁沿线的房屋,出租比较容易,如果能配以简单家具,出租就更加灵活。 客人B,C和D: 即想自住,又想一部分出租,分担一部分负担;如果是分租混住,实际生活中会有很多不便之处,并不是一种十分好的办法,但是如果是分门出入, 厨房和洗手间都分开使用,实际上是独立的两户人家,互不干扰,倒不失是一个投资自住两便的好办法。 在北约克和士加堡的北部, 都有一些这样的半独立房屋,低层的一部分前面的开门。 并不在地下,完全在地面上,通常租客由此进出,这一层有自己的厨房,带淋浴的卫生间,有一个门通往楼上,平时关上即可形成独立的单位,下面的单位,通常有两个卧室,一个厅,还有自己的洗衣房,只不过朝后面的那一面,会有一半在地下,所以严格来讲,应该是半地下室。 但是条件好的,比高级公寓的3房两厅或2房2厅并不差,一般来讲租金在$800-$1,000/月。 楼上大部分由3房一个卫生间, 一个厨房,两个厅组成, 由于完全在地面上,还有很大的窗户,会显得宽敞明亮,如果出租了底层,有的业主会在厨房加一个洗衣机,连洗衣也分开,对租客和业主都很方便。 如果将主层出租,租金会在$1,400-1,600。 这些区域的华人生活设施特别完备,学校又好, 所以B和C很快决定买下,低层很快也分租出去,现在相安无事,生活压力不大,而且客人又在计划在万锦买大一点的独立屋,把现在的半独立完全出租出去。 客人C也是很快定下买下一套,并且在2周内完全租出,由于看到比较切实可行,随即又在附近买下另外一套,也是在月内租出。 由于新建房屋,分门出入的设计较少, 而且位置也没有那么方便,对于出租并不见得好,所以在上述两个地点, 在32万-38万之间的价位买下这样的房产,长远来看,应该都没有很大的风险。 即使不出租了,收回加以整理,自住起来也很灵活。 客人F: 现在没有能力买20万以上的房子,但是又不愿意再和别人合租,所以将攒下的钱作首期, 买下Yange/Finch的一房一厅的楼房,过起小资的小日子,打算成家以后或者出售, 或者出租,终究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产业, 如果现金放在那里,不知什么时候也就花了。 客人G:…

06年款Civic索赔率最高

大家在准备购买新车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到经销商所提出的价格,也不要忘了保险公司为各种汽车所列出的保费,因为许多外形俊朗,非常热销的汽车,往往也是保险公司评级为索赔率高的车型,司机往往需要为此而付出较高的保费。 实际上,保险公司在设定保险价格时,除了考虑车主的驾驶纪录,另外便是看车主所购买的车型,而这个标准并不仅仅是车价愈贵,马力愈大,保费愈高那么简单,而是根据某款车的乘客受伤索赔率、被盗机率、维修费用、发生事故可能性、驾驶安全性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根据这些综合因素,保险公司在决定保费时,便会参考加国汽车损失经验评分(Canadian Loss Experience Automobile Rating),这一评分根据因受伤或死亡而索赔的可能性分为5级,1是最好(意即最少索赔)的索赔纪录,即保险公司承保的成本最低,5是最高,索赔纪录最高。 根据这一评分内的乘客受伤索赔率评分(Injury Rating),去年是加拿大市场销量冠军,今年已被评为加拿大和美国年度汽车(CAR OF THE YEAR)的2006年款本田Civic被列为索赔率高的车型,被列为5级。 这可能是因为太多青年选用它作为自己的座驾,同时它也是改装车市场上的抢手货。 本报访问了两名驾驶2006年款本田Civic的华裔司机,第一位是男性,40多岁,他的保费从过往只购第3保、驾驶一部97年的Ford Escort的每年约1,500元,增加至现今的3,300元,但他强调现今是全保。 另一位30多岁的女司机,她过往开一部掀背式的90年本田思域,只是买第3保,换了2006年款本田Civic后,每月保费只多了约30元,但新车是全保,她解释自己是透过本地一个华人团体集体购买的团体汽车保险,因此保费可能因此较为优惠。 而同样热销的2006年款丰田Yaris4门LE房车也被列为4级的索赔率高车型,则是因为别的原因。 因为这款车车身太小,在与体积较大的汽车相撞时容易吃亏,车内乘客受损的机率大,因此也属于索赔率高的车。 除考虑受伤的机率外,保险公司还要衡量其他因素,例如被盗、火灾甚至被涂鸦的可能性。 因此,市民在购车之前,不妨先向保险公司查询自己心仪汽车的保费,以免承担过高的保费。 同样一辆2005年款Kia运动车,它的乘客受伤索赔率评分为4,不同保险公司保费差距很大,保费最低可能为1,782元,而最高有可能是6,674元。

华人移民故事:贪官在温哥华的生活

五月是销售淡季,先生的销售额达不到拿提成的最低线,只能领取最低时薪,收入比在防盗公司工作低很多。 但先生还是非常敬业,很耐心地对待每一位客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答了很多顾客的问题。 顾客对他的反馈意见非常满意。 经理也喜欢他,经常和他聊天。 熟识后先生忍不住问经理:“当时那么多人来面试,什么国家的人都有,为什么就看中了我?只录用了我一个?”经理回答说,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他面试的表现不错,二是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店里买东西,而那些人的英语水平不是很好,所以店里希望有一位会讲中文的工作人员。 我想第二个原因是很重要的。 先生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来买东西的中国人真得很多,而且大多数都比较慷慨。 当对一种商品感兴趣,价格不是他们主要考虑的因素,相比起价格更关心的是商品的功能、款式,在商品自身能满足顾客的条件下,即使价格高点也能成交。 而且中国人买东西有跟风的习惯,看到别人有了才来买,对所选购的商品或多或少都有所了解,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解释,其他的店员都很喜欢做中国人的生意。 当先生告诉我这一切的时候,我表现出很大的怀疑,看我们认识的朋友,不管是有专业工作的还是打工的,大多都很节约,买电器总会选择有特价的时候。 先生说我是井底之蛙,说那些群体是我们很少接触的,买东西很慷慨的有很年轻、看起来应该是留学生的人,更多的是光看外表都能感觉出满身铜味的“成功人士”,这群人要不就是在国内有生意的投资移民,要不就是逃难的贪官。 他们和技术移民的人是不同范畴的,前者是到加拿大享受,后者到加拿大创造。 中国到底有多少有钱人在温哥华,他们有钱到什么程度,那是发挥你所有的想象力都想不出来的。 先生还在防盗公司干的时候到西温一户中国人家装防盗系统。 这家同时也在装修。 整个属于他的地多于三千平方米,房子投影面积大约有五百平方米,共三层,游泳池是半封闭的,一半在地下室。 一半在院子,面对着大海,坐在游泳池边可以极目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和游泳池一道之隔的是地下家庭影院、酒吧、控制室一应俱全,豪华富贵。 一楼二楼更显气派,光是从德国进口的玻璃窗就耗资五十万加币。 院子是中国园林设计,假山与亭台辉映,小桥流水,一派幽雅。 听装修的工人说装修从冬天开始,一直到夏天还没结束,光是装修费用和材料费用已经上千万加币。 院子周围是用树墙隔离。 先生去装防盗系统,院子外面使用激光防盗。 里面共装了十五个摄像头,连上网络,可以使用互联网实行远程监控。 女主人大概四十来岁,带着一个十来岁的女儿天天在家,轻易不和别人聊家常。 她透露是从台湾过来,家族是做生意的,但满口纯正京腔,从来没见她谈论生意之事。 装修工人说附近还有好几家类似的房子都是中国人的,光是装修已经花费浩大,还没算上买豪宅的花费。 装修过后整个房子价格更是惊人了。 西温住的很多都是当地人,原来房子价格根本没那么贵,现在价格让很多白人都咋舌了,而中国人却在这时入市,更多的人还不选择贷款,或者贷款额不高,难怪洋人都说中国人有钱。 也许是我们没见过世面,不知道有钱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又或者是我们多疑,总觉得这家人不是从台湾来,也不是做生意的。 联想到新闻报道中提到国内很多贪官逃到温哥华了,怎么看怎么觉得那家人有成员是贪官。 希望是我们看错吧,不然能够在温哥华这样挥霍,得贪了国家多少钱呀。 再说我知道贪官在温哥华的日子也不是那么好过的,虽然一时逃过了法律的制裁,却永远逃不掉心灵的煎熬。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大统华买菜的时候听到两个小贪的对话,终于亲耳听到了他们的无奈。 甲在超市遇到乙,很熟稔地攀谈起来。 首先是聊房子装修,甲的房子正在装修,师傅是乙介绍的,甲对装修效果非常满意,说跟上了国内的潮流。 聊到国内,他们的嗓门压下来,以为没人听见,但我就在他们的盲点,很清楚地听到了他们的对话。 甲问乙:“想国内了吧?”乙说:“对,但不敢回去呀,谁谁谁又被请去喝茶了。 前段时间说我妈病得厉害都不敢回去。 怪想家的。…

加薪:明年加国平均工资增幅将达3.7%

一项新的调查显示,2007年加拿大的雇主计划给员工增加3.7%的工资。 这个增幅被超出了预期的生活费用增加比例。 和人们可以想到的一样,工资增幅最大的仍然是石油产业。 不过,根据周四(24日)发表的默瑟人力资源顾问公司的报告,其他行业的人士仍然可以得到3%以上的增幅。 报告中称,工资的增幅将超过通货膨胀的比率。 多数的经济分析家预测,这个比率会接近加拿大央行制定的2%的目标。 报告中说,“蓬勃的加西地区经济──尤其是在能源产业──加上为吸引或留住最具生产力的员工,正在促使雇主们在2007年将工资的全国平均涨幅拉升到3.7%。 ” 默瑟公司的一位负责人默里斯(Iain Morris)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自2001年以来年度增长幅度最大的一次。 不过,在此前的1990年代,工资的涨幅还要高。 实际上,今年加拿大全国的工资涨幅已经达到3.7%,超出默瑟公司此前预期的3.4%的增长幅度。 因为劳动力短缺导致公司间对于员工的竞争,这是大约三分之一的加拿大公司计划为员工涨工资的主要原因。 明年,主要集中在阿尔伯塔省的石油、天然气、石化等工业领域,将实现5.6%的工资增长。 除去能源领域,加拿大工资涨幅水平将保持在3.5%左右。 可见,阿省急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给全国的工资水平带来不小的压力。 默瑟公司的这份报告调查了加拿大400家公司,涵盖了200多万名员工。 (记者金雷)

移民开创新生活的选择:走出“中国城”

中国移民文化的传播,其广度和深度是其他任何国家的移民无法比拟的。 无论是在欧美、澳洲、还是在亚洲,只要有一定规模的“中国城”,就少不了中国传统式的建 筑和中国传统风味的食品。 每到“中国城”,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无论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祖居地文化的眷恋是人之常情。 老一代华人移民虽然没有能力像 欧洲前辈移民,特别是被称为“移民鼻祖”(Pilgrim Fathers)的那些首批英国清教徒那样,为怀念祖居地,将他们在北美的新居住地起名“新英格兰”(美国东北部的六州),“新阿姆斯特丹”(现今纽约 市),“新罕布什尔”等,以表他们思乡之情,但华人移民的前辈们也能在所居住的市区建起在地域上占一席之地的“中国城”,将祖居地的文化带到接纳国,使 “中国城”在地域上真正成为华人在异国他乡的“中国人的世界”。 历史记载“中国城”的出现是由于种族歧视,当地不愿意将土地卖给中国人,就给中国人划出一片土地,将华人与其他种族分开,久而久之,华人在划给的土地上建起 自己的家园,华人移民也就生活和工作在“中国城”里。 最初,北美的“中国城”都是讲广东话的华人,广东话成为工作和交流的语言;近年来,香港、台湾、中国 大陆及世界各地的华人移民不断增多,这些移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比较高,再加上第二、三、四代移民有机会接受当地的高等文化教育,他们已将原有市区有限的“中 国城”扩散到地域无限的“中国人的世界”。 就拿加拿大温尼伯来说,多数华人已走出市区的“中国城”,在温尼伯的各行各业工作。 尽管列治文西区 (Richmond West)的华人较多,但分散到温尼伯的各个居民小区的华人都在逐步增加。 无论华人住在哪里,工作在何地,华人之间似乎有一种纽带,无形中将他们连在一 起,形成没有围墙的“中国城”。 这种凝聚力也许是文化共享吧! 说来也怪,即使是在居住地出生的华人子女,受到的是居住地的教育,但在学校里他们选择和华人的子女在一起;学龄前的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打成一片,讲的是地道的英语,但在活动中还是喜欢和华人的孩子做朋友。 这有可能归结为“民族情感”吧! 其实不然,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在回国探亲时,又都会感觉到自己和国人融不到一起了。 大人们会感叹说:我们跟不上国内的步伐!孩子们会说“My cousins are funny”(我的堂(表)兄妹真怪)!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这到底是哪种文化将华人移民和其子女无形地限制在“中国城”里。 看来,“中国城”的文化不 同于祖居地的文化,更不同于接纳国的文化,它使我们这些移民只生活在看不见围墙的“中国城”里才觉得舒服和安全! 虽然“中国城”在精神上、物质上给移民们提供了归属感,但“中国城”本身在地域和历史上只不过是中国人在异国他乡能有一席之地的象征,而大多数人还是想走出“中国城”,融合到接纳国的社会和文化中。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同事以及同行的“激烈竞争”才无奈离开国内“优越环境”来到异国他乡,又有多少人愿意在国外的“中国城”这小天地里,再和华人比高 低呢?既然走出国门,就要走向世界。 如果华人移民还是局限在“中国城”,与当地社会和文化分离,那我们出来闯世界还有什么意义?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在海外 的华人都离开“中国城”,“中国城”也许在未来的一百年后,很有可能作为“历史博物馆”。 中国城”到底是应该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存在,还是作为一种 “文化冲突”或“种族隔离”的现象而消失? 无论哪个国家的“中国城”都有中国特色的“中华门”和“中国牌楼”和坐落在城门两旁的“石狮子”这些象征性的标志。 你是否想过,有一种归属感的“中国…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临床常见病,其主要病因是椎间盘组织在退变、老化等内因基础上,再遇扭伤、劳损、受寒等外因,使纤维环破裂、松弛,髓核突出于椎管或神经根管,刺激或压迫神经,引起神经组织发炎、变性及功能障碍,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 有的患者无明显诱因,仅在咳嗽、喷嚏、排便或扫地等日常生活中发作。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关键是解除神经刺激或压迫,消除神经炎症,促进神经修复腰和椎功能恢复。 治疗方法有手术疗法、非手术疗法和介入疗法。 哪种方法最好应因人而异、因病而异,不能用一种疗法治疗所有患者。 应该说80-90%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疗法而获痊愈或缓解,腰牵、按摩、药物、骶疗等保守疗法各有其适应症,但保守疗法是有限度的,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选择手术疗法: 1、疼痛剧烈非手术疗法不能缓解; 2、长期系统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 3、二便障碍及鞍区麻木; 4、下肢肌力明显下降甚至不全瘫痪; 5、突出物较大或钙化致椎管狭窄。 当然,手术也存在感染、神经损伤、术后再发等问题,因此,在保守和手术疗法的选择上,我们的原则是:不能轻易手术,不可一味保守。 作者:胜利中医诊所 杨胜利教授电话:416-768-0898 905-947-1053地址; 67 halstead dr markham on (highway/warden)

环球华报:加国艾滋病不仅仅来源于性

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对艾滋病的认识,仍仅限于“同性恋”、“妓女”、“性传播”以及一些很恐怖的字眼,如“绝症”、“超级癌症”、“世纪瘟疫”等,面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却缺乏全面、正确的理解。 其实,虽然艾滋病的确是对人类生命、健康的严重的挑战,但这不等于艾滋病病毒就是无孔不入的。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也就是,必须有足够量的病毒从感染者体内排出,而且很快进入另外一个人的体内。 爱滋病的英文全称是”A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即“获得性免疫系统缺乏综合症”,简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Aids”。 这个简称的字面意义就是“援助”的意思。 的确,面对爱滋病这一_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流行病,人类在经历著种种心灵的不安、惶恐、和创痛的同时,也只有依靠爱心和亲善的力量,调动科研、政策、经济、道德等方方面面的社会资源,为遭受爱滋病疾患困扰的个人和家庭提供及时、有效的救助,才可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全。 深究爱滋病肆虐全球的根源,其实大可以引起人们深深的反思。 在期盼科学新突破的同时,我们更呼唤健全和巩固自身的道德伦理意识,希望病魔的威胁会使人类社会多一些关爱。 持艾滋针筒者 这是在安大略省最新发生的一件案例,上周四(17日)在安省奥沙华市( Oshawa)连续发生两起打劫便利店事件,为同一匪徒所干,在作案时持有染艾滋病病毒的针筒,要挟店员交出收银机内的金钱,否则就用针筒刺击。 这名罪犯叫诺伊斯(Larry Dean Noyes),现年44岁。 他是在当晚6时许闯入该市辛姆库北街(Simcoe St.N.)的便利店,抢走收银机内的现金后逃走。 结果在上周五(18日),这名罪犯又故技重演,于凌晨12点半左右,在京东街(King St.E.)便利店打劫,掠走收银机的现金后逃跑。 在众多的社会犯罪中,艾滋针筒竟然也成为了一件犯罪工具。 受害于血液遗传 约翰落生在温哥华,他从妈妈那里带著血友病的遗传因子来到这个世界。 在他绚丽如梦的青春时节,血友病在他身上发作了。 由于疾病,他需要经常注射血液制作的生物制品来维持生命,而这种制品是成百上千人的血液混合后提取的。 靠定期输入这种血液制品,约翰和正常人一样地生活著。 他结了婚,有了一个爱他的妻子。 几年后,可爱女儿的出现又给这个和睦的家庭增添了天伦之乐。 谁能想到,由于艾滋病的蔓延,约翰也因为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而陷入灾难,然而他却全然不知。 也就是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性生活约翰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了妻子。 妻子怀孕了,艾滋病病毒又通过母亲悄悄地侵入幼小生命中。 病毒侵害了婴儿的各器官包括大脑,孩子生下后瘦弱、智力发育障碍,不久小小的生命便因艾滋病病毒而矢折。 接著,约翰和他的妻子也相继发病而亡。 最终,只剩下约翰的大女儿孤零零地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个家庭向我们展示了艾滋病病毒的三个传播途径──血液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母婴传播。 悲剧中的三个无辜者,尽管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途径不同,但最后都“殊途同归”于艾滋病。 血液是艾滋病病毒生存的“大本营”,如果输入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几乎肯定会染上艾滋病病毒,而且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死于艾滋病的时间,常常比其他途径感染的人要快得多。 1933年2月6日,美国黑人网球明星阿什死于艾滋病。 他是因一次手术,输入了被艾滋病污染的血而染上艾滋病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