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由中、加两国协作拍摄的20集电视连续剧《相遇多伦多》(Once Upon A Time in Toronto),日前在罗渣士OMNI电视台举行首日的试镜会。 70名来自中港台三地的移民各个卯尽全力,展露身手,希望能入选担任剧中的主、配角。 试镜会从上午9时举行,光是上午部分,就有35人参加试镜,而下午试镜人数也有35人。 前往试镜的有年轻小夥子、也有中年人,男男女女都希望能被挑选,参演此剧的演出。 促成此跨国合作的赵瑜昨日表示,去年11月底及12月初各举办场试镜会,共40名入选参加试镜。 当时选了两名参与演出,然而当中一名因故,无法担任演出,因此在昨日及今日两次再度举办试镜会,希望能找到四名担任主角,也因此吸引了300多人报名。 经筛选后,只选70名参加试镜。 她提到,参加试镜者的态度均非常诚恳,表演也很专业,应当能选出适合演出该剧的主配角。 8年前随父母移民加国的张路(Robert)昨日参加试镜,希望朝演艺界发展。 曾与当地留学生合作,参予拍摄《兄弟》一片的张路表示,他对于在舞台上表演特别感到兴趣,因此参加了本市多项歌唱才艺表演,包括华人新秀歌唱大赛、九州华人歌唱大赛及新宝贝歌唱大赛,并在参演《兄弟》后发觉本身对于演戏也很感兴趣,因此决定报名参加此连续剧的试镜,希望能成功入选,担任该剧20岁的男主角。 张路目前在约克大学主修运动科学,他对于通过试镜,深具信心。 我非常有信心能够入选。 ”由于热爱舞台表演,他计划参加今夏举办的华人新秀歌唱大赛。 1年多前才从福建厦门移民到加拿大的林先生则表示,参加试镜只是想有个体验。 由于当初妻子在网站看到招聘的消息,认为他很适合担任该剧40岁这个人物的角色,因此鼓励他报名试镜。 有工程师专业背景的他对于演戏并无多大的兴趣,参加试镜只是想体验一下移民加拿大的生活。 我只想来体验一下,并不在乎成与不成的问题。 ” 今日将在同个地点举办试镜会,亲自执导此剧的导演杨亚洲将于本月底抵达多伦多。 由于试镜会以录影方式进行,因此届时杨亚洲将看所有试镜者的影带,挑选出参演此剧的演员。 并在下月初在多伦多开拍。 预计9、10月在中国多个省、市电视台,及加国的OMNI电视台播放。 (记者林静芬)
2006年6月1日,蒙面女子李萍闯入公众视野,爆出了一段赖昌星在加拿大的金钱恩怨。 当年6、7两月,多维记者多次和李萍电话交谈,9月19日,李萍和其夫托尼王更是从加拿大飞抵纽约与记者见面。 除了口述故事之外,李萍多次承诺向记者提供必要的证明材料,但时至年末,这些材料仍然缈无踪迹,令人无法明辨其故事的真伪。 蒙面人闯入赖昌星的故事 2006年6月1日,加拿大联邦法院决定暂缓遣返中国远华走私案主犯赖昌星,当天,一个戴着墨镜和白色大口罩的中年女子来到赖昌星位於温哥华市中心的公寓楼前,在一群记者面前扯住赖昌星索债,为已经成为当日世人关注热点的赖昌星增添了戏剧色彩。 为何在这一天蒙面现身,李萍对多维地解释是:我没有想到这是一个敏感的日子,我也没有看到移民部已经爲赖昌星买好了飞机票的报导,我只知道如果我这一天不去,随后几天我也一定会去,因为我要讨回我的钱,他诈骗了我们全家30万加币的本金。 在李萍公开索债几天之后,赖昌星向温哥华的华文媒体表示钱已经还清,并出示了一张由加拿大皇家银行於2004年9月13日开出的3万元支票,收款人写的是“Phoebe Li”,也即扯住他说话的蒙面女子李萍,赖昌星并说要以诽谤罪控告李萍。 9月19日,李萍和丈夫托尼王途经纽约,约多维记者见面。 记者赶到华埠孔子大厦,李王二人建议改去肯尼迪国际机场。 在从华埠前往机场的的士车中,李萍说:“赖昌星离婚后已身无分文,我已挽不回损失,只要讨回一个公道。 ”当日在机场候机厅,李萍和托尼王许诺回加拿大之后将更多的资料,通过电子邮件传给多维,并称他们此行的目的在於一见记者真面目,以免被赖昌星的人欺骗。 10月5日,托尼王传来电子邮件,没有提供材料,而是询问赖昌星的新书出版进展如何。 多维记者当日回信,告知正在等待他们的材料,但时至今日,没有回音。 从当时多家媒体的报导中可以看出,赖昌星对於自己在加拿大的故事中出现的这么一个蒙面人,除了否认其细节的真实之外,并没有过多着墨。 11月,赖昌星在与多维的电话中声明蒙面李萍是个骗子,不值一提。 李萍则在电话中告诉多维:如果你们可以做详细报导,我对我以下所述的一切负法律责任。 我为什么蒙口罩戴墨镜 在成为追债人之前,我是美容师,开过美容院,也教过美容课。 我对政治不感兴趣,不希望有人对我的举动做政治方面的联想。 我的行为纯粹是讨债,不带有一丝政治色彩。 我并不是唯一被赖昌星诈骗的人,也不是第一个站出来向赖索债的人。 在我之前,已经有郭志山,秦晓东和托尼王在移民局报了案,正式向赖昌星要钱。 为什么向移民局报案?就是因为这些人原本想趁赖昌星向移民局报到时堵住他,堵了多少次都未遂,只好就近报案。 在此之前,我曾试图阻止托尼王去移民部告赖昌星,但05年8月,托尼王和我闹翻之后去了移民局。 托尼王说已经等够了,再等下去人家会觉得我们是傻瓜,愿意被他骗。 在我和先生吵的时候,赖昌星和我见面,我劝赖赶紧还钱,不要再往后推了,赖昌星为了稳住我,给了我一张空白支票,说将来他有钱了,我就可以兑现。 赖昌星在05年8月被抓了之后,开始承认欠托尼的钱,但说通过香港的朋友还了,怎麽还的,谁还的赖说不出来。 后来我们在报纸上看到,赖声称没有借过托尼的钱,而是借了自己一个香港朋友的钱,完全不承认这件事。 后来我打电话给他,质问赖为何不认帐。 赖昌星说:谁叫托尼告我的。 06年6月1日,我戴着口罩和墨镜出现在赖昌星租住的公寓楼前,第一次在媒体面前向赖昌星索债。 在此之前,我看到报纸说他老婆曾明娜赢了和塞浦路斯银行的官司,可以拿回140多万。 4月19日我和另一位受骗者秦晓东在移民局堵赖昌星,因为报纸说他每逢周一三五要去移民局报到,我们等的时间很长,心里直冒火,移民局又要赶我们走,要我们离开七楼办公室去大楼外面等。 从那天起,我肚子里就憋了一口气。 后来其他受害人告诉我赖昌星在温哥华的住址也被报纸暴了光,我特地跑到图书馆找到这张报纸,把它复印了。 6月1日我按地址找去了,发现有记者在那里,谁知那天是他的大日子。 那天,我带了一封信给曾明娜,指责她违约。 曾威胁过我,一旦我告她,就和我鱼死网破,并说他们有亲戚在外面,儿子也会长大,可以报仇。 我在信中还写了几点,第一就是索债,第二向曾明娜讨还我家的钥匙,她离开我家连钥匙都没还。…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们一家登陆多伦多并被朋友从机场接到已事先为我们租好的house里面,我就有了这个强烈的愿望。 来到一个新环境,感到无比陌生和孤独,朋友原本和另外一家人合租二楼。 但这家人准备搬走,朋友就和房东说好,让我们先暂住在一楼空著的房间里,但要在地下室做饭,等那家人搬走,我们再搬上去。 放下行李,我们就赶紧参观房间,房东是波兰人,年轻时移民到这里,现在已经是一对老人,孩子们已都长大搬出去住了。 因为是暂住,房间里依然摆放著房东的简单家具和老照片,地下室的墙上挂著一些很久远的人物画,色调暗淡,兰色的眼珠似乎也很陌生的看着我们。 感觉空气里充溢著陌生奇异的静默,疲惫的心感觉更沉重了。 一个月后,楼上的一家人搬走了,我们就搬到了楼上。 并与朋友share厨房和卫生间。 感觉上好了一些。 但老式的house 没有油烟机,而我的朋友又特别会做菜,所以常常是菜香缭绕,但难免油烟呛人了。 因我的气管不好,所以尽管十分想闻那撩人的菜香,却惧怕会导致巨咳的油烟,只能躲到卧室中不敢出来。 朋友在厨房喊,快来做饭吧,一起做饭还可以说说话热闹。 为了不影响朋友的生活方式,我就在卧室里大声回答“还没饿呐”。 就这样一晃过了三年。 尽管一直憧憬著有一个自己的家,也一直没有行动。 直到有一次,房东找我说,他发现我儿子使用电暖气,这不允许,必须立刻停止使用,我告诉他,儿子的房间因为是在楼上的东面,四面受凉,温度比其他房间低很多,夜里特别冷,远低于规定的21度,而且我以前和他说了很多次,他不肯调升室内温度,不得已才买的电暖气,但他依然不让用,也不肯调高室内温度。 我的很多朋友都说,应该complain 他。 再说,他凭什么趁人不在家时进租客的房间。 但他一个老人,我不想同他计较,也不想别扭的与人住在一起,就想搬出去。 如果再租房子,依然会有许多不便,另外孩子还有一年就要上大学了,大学的住宿也满贵的,还要在学校买饭吃,开销比在家吃住大得多。 算下来,孩子的这些开销加上我们的房租也就相当于mortgage 了。 自己买房虽说要交down payment,可是以后卖房是可以回来的,而且可以圆了我们自己做owner的梦。 住自己的家多温馨。 我甚至立刻想到如何布置自己的窝了,好兴奋呀! 拿定了主意,就要着手怎么买?在哪里买?买什么样的房?一家人意见很统一,我们既不愿做房客也不愿做房东。 因为以我们现在的经济力量,买house供楼是较艰难的,如果租一部分出去帮著供房,就又不小心变成了房东。 在我的概念中,家是私密的,是在外打拼累了退回来养精蓄锐的港湾,是不适合share的,所以没必要买大房子,condo价格便宜得多,居住又舒服,正合我们的需要。 在哪里买?则需要考虑比较多的因素,location 要好,又不能太贵,要考虑在地铁沿线买,以便孩子上大学可以住在家里,朋友听说我们要买房,都热情的要帮著介绍agent,我们想先自己看看,如果需要再联系agent不迟。 好在多伦多的网络服务非常发达,我们搜索到了二手房网站,把我们的条件输入,就兴奋的看到了好多在售房,大部分还有很多内部照片呢,售价、房屋大小、管理费等信息应有尽有。 我记下条件比较符合的,就给对方的agent打电话,约定时间看房。 因为我们的前期工作比较细致,利用网络提供的信息对比,例如房价、地点、房龄、管理费等,经过这样的筛选,所剩就不多了,所以也不用跑的太多,例如我常常听说某某看了不下70个房子,甚至100个房子,才买下。 我想,如果目标明确应该不用那么辛苦。 不久,我就发现了心仪的房子,但由于我们愿意出的价格,与对方的期望值有些距离,没有谈成。 对方的agent 来了电话,并发过来资料推荐几个单元,我一看真是个有经验的agent,通过短暂的接触,她就知道我希望的是什么样的单元。…
走在路上,看着满地的落叶,不知不觉又一个冬天来到了。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欣赏着加拿大初冬的景致,感觉很久没有这样的心情一路走来一路看。 人就是这样,当你很忙碌的时候,就会忘掉很多东西,甚至很少留意身边的风景。 我又一次停下脚步,想留住眼前的这幅风景,我知道既然留不住但可以让它在记忆中强化,那么当你的记忆中留下很多美好的景致,你回首过去会很欣慰,因为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景致。 说到风景是这样,那么还有很多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我现在要把我在加拿大的打工生涯记录下来,因为这是我移民生活的一部分。 出国的理想 说到出国,很多人讨论是对还是错,在我看来既然选择了就无怨无悔。 那个时候在中国的工作是证券公司,因为没有什么吃苦的经历,所以看到很多身边的人都出国了,也和别人一样办出国。 想一想那个时候自己没有太多的想法,有的时候和先出国的朋友网上聊天,知道很多人在流水线上,没有人会说自己的工作很累。 我没有出国的时候想着我很喜欢在一条线上工作,做着同样的事情会很简单,所以很急着想出国因为自己想可以去工厂的流水线。 好象比起人民币他们还能赚很多的钱,说起来很可笑,因为受朋友的影响,这就是当初出国前的简单的想法。 第一份印刷厂的工作 到了加拿大没有几天,朋友给很多中国的中介公司的电话,我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印刷厂的工作。 因为那个工厂的福利很好工资也很高,我就去面试了。 这工厂要的人是长期工作的,因为在这工厂工作的有很多中国人一做就是几年的。 他们对中国人的印象很好。 前后中介公司介绍了很多人去,很多人都没有被录取,他们的面试很复杂,然后还要做身体的测试,做几个什么规定的动作。 经过两天的培训,我和一个中国的学生一起被录取,还好因为当时没有车,那个中国人是我的CARPOOL。 这工厂的时间是每周上三天,一天12个小时,然后两周白天,两周夜班。 有的时候会有点重量的东西搬来搬去。 因为每天和同伴一起上班下班也感觉时间很快,但我知道我很累,每天在那里12个小时是很漫长的,还有没有考虑到很多其他的因素,比如噪音。 三个月很快就过去了,那里上班心情是很好的,因为是靓女吗,很多人都帮助我,也都对我很友好,试用期是三个月然后就给发BENEFIT CARD。 快到三个月的时候我就去QUIT,因为感觉比较累,在加拿大你出多少力就赚多少钱,我是不能坚持在这样的工厂里很长时间,我的样子看上去也不够强壮。 我去QUIT的时候那人力资源部的人很生气,她说你在这里做的很好,为什么要QUIT。 我说我很累我坚持不了了,她说每个人都很累,她也很累,她及力挽留,但我还是不想做了。 在电话中她说:“你是要KEEP,还是QUIT”。 我没有犹豫地说:“QUIT”。 我想我当时没有经验因为给她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我的下一个工作出的REFERENCE就有很大的麻烦。 这是我在加拿大的第一个工作,后来想起来当时应该找个借口,比如说家里有事回国什么的,也不能那样直接就说很累。 这也是一点小小的教训吧。 油烟机厂 第二个工厂的工作是在家里呆了两个月后,因为和邻居一个好朋友一起说去打工吧,我说可以,然后每次去都是两个人,我的朋友英文很差不太能沟通,所以很多面试都没有成功,后来朋友的老公的好朋友的工厂要人,她说我们一起去,后来可想而知因为就要一个人,我去了,我的朋友到没有去成。 我还不好意思很长一阵子,我的朋友很想打工的,她在家里很闷了。 这工厂是生产抽油烟机的,我的工作是抹一种胶,工作很轻松也没有人PUSH。 但我做了几天后就发现很多问题,我是新来的所以这抹胶的工作就全部让我做,我感觉这味道很大,做一天下来头会很痛。 我去和SUPER说我不能一个人做这工作,应该做一天换别人做一天,但他说可以,这样我就又每天带着个大口罩工作,我看到别人抹胶的时候都不带口罩,因为有个意大利女人在这里工作25年了,她以前经常做这工作,她好象对我很生气,因为我很怕那味道。 但后来知道她因为是丈夫才去世,对所有人都是爱答不理的。 有的时候如果没有订单,他们就会调我去另一个车间工作,有的时候是用个机器做个小圆桶什么的,我很喜欢去别的车间,那个小组的人都是很年轻的人,工作起来有说有笑的。 虽然后来他们给我的位置安上了很大的排风机,为了抽掉气味。…
从MBA到CFA 说起来,李Sir的职业经历也算是“非典型”。 2003年7月,当时35岁的李Sir刚刚拿到芝加哥大学的MBA,带着美国的所有家当又返回加拿大,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绕了个巨大的圈子又回来了”。 这次他把目光投向了基金行业–属于他喜欢的投资行当,无疑又是朝阳行业。 他经过重重筛选进入一家基金公司,由于出色的表现,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已经晋升为该基金公司某基金的基金经理助理了。 同年,他通过了CFA最后一级考试,正式成为了CFA家族中的一员。 行业内最难的考试 “我希望CFA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次考试” ,李Sir提到CFA的时候无限感慨地说了这样一句话“在我们这个行业里,CFA应该算是最难的一个考试吧。 ”–这是李Sir对前一句话的注解。 当初怎么想到去考CFA的? “其实我从前也不知道有CFA这个考试,是到了美国之后才听说的,”李Sir对此感受良多,“读MBA的时候,我发现周围的很多同学在读MBA之前就拿到了CFA证书,也有很多人已经通过了一级或者二级考试。 CFA考试在投资行业里面,算是一个衡量你资格的行业标准。 在美国,如果想入投资行业,除非你早已名声在外,或有超人般的能力,多数人还是会按部就班地考CFA证书;若想有好的发展,CFA执照应该是必备的。 ” “这种巨大的压力没有经历过是无法体会的,”李Sir解释说,通常华尔街上比较出名的公司里,所有的员工都会报名参加CFA考试,因为它是一个衡量标准。 如果你很多年都考不出执照,潜台词就是你不敬业,或者根本就是能力有问题。 当然是否需要持有CFA执照,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硬性规定,但隐形的压力无处不在。 李Sir举了个例子,如果某个分析师参加两三次CFA二级考试都通不过,就算公司未有任何责怪之意,但他自己还是会选择走人——这就是无形的压力。 加拿大的CFA大多聚集于基金公司,“对本身经历不鲜亮的人来说,CFA能当作一块求职敲门砖,不过对于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就未必是必然的筹码了”李Sir说。 而有一点必须澄清,即使在美国,你拿到CFA也并不意味着你的薪水立刻就能比别人高,同等职位的两个人,一个是CFA,一个不是,收入仍然相当,“但是很多年以后,差距会逐渐显现,有CFA执照的人可能升迁的机会更多。 ”–这就是差异。 基于此,有志于投资行业的李Sir,开始了他长达3年的CFA考证旅程。 考证后获益匪浅 “考CFA的过程本身,学到很多东西,也受到很多启发。 ”–这是整个谈话中,李Sir反复提及的一句话。 CFA于我的意义更多的在于拓展视野”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收获,“成为CFA你还会拥有一个很好的圈子,CFA的聚会活动里能认识很多朋友,对职业发展颇有裨益。 ” 综上所述,朋友,如果您想成为北美或中国金融界高薪挖角的顶级人才,有志在金融机构工作,或想提高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在公司里得到提升,或有兴趣扩充您自己的投资理财知识,考取CFA会是一个很好的实现梦想的方式! 由于金融领域的工作都是年薪上不封顶,所以吸引了相当一批英文流利、勇于挑战的华人将就职方向锁定这个领域。 尤其是在多伦多,作为加拿大最大的金融中心,相关的职位越来越多,而且随着大量移民客户的涌入,各大金融机构对于有移民背景的能说多种语言的华人从业人员求贤若渴。 来自全球的58,907名参加了CFA三个级别考试,有48%顺利通过了今年6月的考试,其中加拿大的通过率也为48%,考生总人数为5,910。 负责CFA课程部的董事罗伯. 约翰逊指出“考生坚持参与CFA考试是因为他们看到了CFA特许资格为职业生涯带来的价值以及雇主对获取CFA资格的积极鼓励。 ” 2006年度,CFA协会的投资人士薪酬调查再一次证明了雇主愿意为获得CFA特许资格的雇员支付更多的薪金。 在拥有十年或以上投资工作经验的人群中,拥有特许金融分析师称号的人比没有此资格的同事薪酬高出24%;如果不考虑工作经验的区别,从整个参加调查的人群来看,是否持有CFA特许状在薪酬方面的差异更为巨大,高达54%。 全球雇佣特许金融分析师最多的公司有巴克莱集团、花旗银行、德意志银行、富达投资、高盛集团、美林公司、瑞银集团、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普华永道等,而多伦多是美国“投资管理与研究协会”批准的一年二次考试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 为了帮助更多华人朋友顺利通过2007年6月的CFA一级考试,维多利亚教育集团隆重推出“CFA(金融注册分析师)证书班”…
加拿大国际贸易部长埃默森将率团访问中国。 他在访华前表示,加拿大在人权议题上会坚持自己的立场,但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加强两国的经贸关系。 加拿大国际贸易部发出的新闻稿表示,国际贸易部长埃默森将于1月14日至19日对香港、北京和上海进行为期5天的访问。 在访问期间,他将与中国商务部长薄熙来、外交部长李肇星等中国官员及商界人士会晤,并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议。 加中关系因摩擦变冷 埃默森曾经在前总理马丁领导的自由党政府中担任工业部长,并访问过中国。 去年1月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后,埃默森转投保守党,并出任国际贸易部长。 加拿大保 守党政府在过去执政的一年间,在中国工业间谍、授予西藏流亡精神领袖达赖喇嘛荣誉公民及人权等问题上与中国出现摩擦,两国关系一度变冷。 加拿大去年只有两 位部长级官员访问中国。 埃默森星期三向外界表示,希望他的访问能够全面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 他说:“我们确实需要为与中国的战略关系增加新的动力,以促进双边贸易投资及其他方面关系的发展。 ” 埃默森:不涉及其他方面议题 埃默森表示,他将向中国介绍加拿大的绿色能源技术,并重点宣传加拿大把温哥华建成北美洲太平洋门户的计划。 由于加拿大就一名加拿大籍维吾尔族人被中国扣押 一事与中国的交涉没有进展,原定元旦后访问中国的加拿大外长麦凯又迟迟没有成行,外界怀疑埃默森此时对中国的访问可能不会取得预期成果。 但埃默森表示,他 此行只是贸易之旅,不涉及其他方面议题。 埃默森说:“我们公开捍卫加拿大的价值观与人权理念。 但从根本上说,我这次去主要是讨论经济方面议题。 这也是很正常的。 ” 埃默森担任工业部长期间曾全力推动加中两国尽早签署双边旅游协议,使加拿大成为中国官方批准的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 但这一协议至今没能签署。 加中两国 官方都曾公开否认远华案首要嫌疑人赖昌星没有被遣返回中国是协议没能签署的原因。 埃默森表示无法预计这项协议究竟什么时候才能签署。 (记者严明)
近日,中国教育部发布的第六號留学预警,提醒留学人员应慎选加拿大私立学校。 在出国前选择学校的过程中,应该多方瞭解学校的背景及相关情况,不要单纯听信仲介的宣传而可能遭受经济及精神上的损失。 努力达到双贏效果 中国驻温哥华总领馆教育参赞薛亚霏接受本报访问时表示总领馆其中一个工作重点就是维护留学生权益,为留学生服务。 卑诗省专上公立学校只有20多所,有將近500多所私立的学校,另外还有600多英语培训中心,一共有超过1200所私立学校及培训中心。 由於如此多的私立学校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本地学生前来学习,他们则开始与中国的一些仲介联繫,招收留学生。 薛亚霏说,自2004年上任以来,他一直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加两国在留学生服务方面应该达到“双贏”的结果。 他说,由於中国教育的基本矛盾使华人都希望上好学校,但如今中国还不能完全满足优质教育的需求,所以近几年家庭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很多家长就把孩子送到教育发达国家,从2001至2002年就有將近十万人出国留学,出国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学到知识。 所以像加拿大这样的教育发达国家,若是教育体制再完善些,那既发展了加国经济,中国留学生也学到了知识,这就是双贏的局面。 相反,就是“双输”的结果。 薛亚霏说,自他上任以来,没有再重新认证过任何私立院校。 他说:“私校有好的,也有不好的。 ”由於私立院校在加拿大註册,所以中国政府只是提醒留学生不要盲目选择私立院校来维护中国学生的权益。 薛亚霏表示,他把留学生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国家公派的留学人员,由国家进行选拔幷提供生活费用。 第二类在公立专上学校就读自费留学生,领馆也经常为他们举办一些联谊会来增进彼此瞭解。 第三类在私立学校就读的准留学生,这些学生是在国內高中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而出国留学的学生,总领馆在今明两年的工作重点就是加强这些学生的管理。 第四类是在海外学习的未成年人,而他认为这些学生应该在父母身边,由父母监护。 第五类为移民的学生,由於这些学生仍持中国护照,所以总领馆有责任维护他们的权益。 薛亚霏最后说,中国农历新年即將到来,他代表教育部和总领馆向在加拿大的留学人员拜年,幷提醒留学生在国外一定要確保自身安全,然后再认真学习。 由於多数孩子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出门在外,家长最担心的就是安全问题,他希望留学生不论在交通,健康等方面都要注意安全。 认清学校 多方瞭解 中国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强调,中国越来越热的留学浪潮中也確实存在著一些值得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近些年,由於一些国外学校倒闭或质量问题而直接损害了部分留学人员的切身利益。 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由於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自费出国留学中的一些问题已经处在逐步解决过程中,有的问题已基本解决。 这位负责人指出,自费出国留学出现一些具体问题有多种原因。 总体看,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国外学校质量存在问题。 比如一些国家近年来所新办的私立学校质量较低,甚至频繁出现倒闭。 有的国家一味强调教育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完全把教育当成贸易来做,在招收留学生过程中非常积极,但对於给留学生提供可靠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方面却重视不够。 二是留学人员和家长选择自费出国留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 如部分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和家长对国外的情况缺乏深入和全面的瞭解,对自身留学能力也缺乏正確的把握,过高的估计到国外后的独立生活和学习能力,出国后很难適应。 根据教育部所瞭解的情况,有的留学人员在国內难以完成正常学业,因此直接了选择出国留学,不过由於缺乏基础和学习方法,在出国后更容易出现各种问题,甚至有个別的出现参与犯罪等极端情况。 三是非法留学仲介活动和部分留学仲介开展业务不规范使留学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根据统计资料,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自费出国留学人员出国留学系通过留学仲介,有的地区这个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七十以上。 但是,確实还存在极少数留学仲介受利益驱动,通过发布虚假留学资讯或签订不负责任的仲介服务合同等欺骗留学生的现象。 另外,还总有不具备留学仲介资格的机构或个人,包括以种种名义从事招生活动的国外机构或个人通过非法途径从事留学仲介活动。 关於自费出国留学主要应注意哪些问题,这位负责人特別强调:关键是要做到知己知彼,要选好学校。 在对自身的情况做全面性的评估基础上,要做好出国留学效益的全面分析,重视合法权益的维护。 具体地说,一定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要尽量选择质量比较有保证,办学声誉比较好的学校。…
前些时刘女士为其子被送入CAS而争取自己监护权的事屡见报端,我作为一个刚做母亲的人,可以深深体会到刘女士当时复杂而无所适从的心情,尤其在这样一个与中国文化,法律,语言背景全然不同的国度里。 同时,也让我再次回忆起今年夏天我女儿的生产过程,那种对于我来说“惊心动魄”,“有惊无险”的时时刻刻,也让我初步了解了加拿大医院的优与劣。 怀孕期间,已经听说加拿大是崇尚自然分娩的国家,除了像第一胎剖腹,产妇有高血压以及胎位不正等特殊情况外是不允许选择剖腹产的,这与目前中国受利益驱使而高达50%的剖腹产率截然相反。 于是我也铁定了心不用医疗介入,包括不用无痛分娩针(epidural),想要切身体会做母亲所应经历的自然生产过程。 一切都按预期的时间进行,见红,宫缩,等子宫颈张开至5厘米时我被允许进入医院产房,由于产前我已参观过医院,所以对整个生产流程还是有所了解。 但当我真正进入产房,还是被医院先进的医疗设备所震惊,舒适的产床,单独的卫生间,优雅的背景音乐,还有高档的按摩浴池,这不是想象中的医院,分明是个宾馆。 为了减轻疼痛,我还在按摩浴池里“放松”了半个小时。 经历了4、5个小时的煎熬后,医生再次给我评估发现子宫颈只增加了1.5厘米的张开度,而且羊水未破。 于是医生在没与我商量的情况下直接捅破了羊水,那种痛楚是难以形容的,也是我无法用呼吸控制的,我只好改变初衷,向医生、向医疗干预投降,请求给我用无痛分娩针。 也许正是麻醉剂的作用,使我在享受无痛分娩的同时,在最后阶段的用力推胎儿过程中却无法尽自己的最大能力。 值班医生建议我使用产钳引导,但是我担心这种方式对胎儿不好,因此仍然坚持要凭借自己的力量生产。 恰在我们为次事做决断时,值班医生被呼叫去处理一个急诊(事后才知道是有位胎儿的胎心降至零,而需要采取剖腹产)。 而这一等就是漫长的一个半小时,时间也接近零晨2点,由于长时间的用力分娩,我开始发烧,孩子的心跳速度也在加快。 我和先生多次催促护士能否去请医生,我也同意用产钳引导,可是护士只是简短地回答说不必紧张,医生肯定有比我更危急的病人需要处理,请耐心等待。 以前听说加拿大的就医等待时间很长,可是这一次我是躺在产床上等待,我看着监视屏知道孩子的心跳在加快,担心腹中胎儿的安危,但又束手无策,周围先进的设备都成了冷冰冰的不通人情的机器,我开始向我先生抱怨这儿的医院,晚上一个医生值班如何能处理紧急情况,如果我在国内生产不会被这样冷处理,我哭着对先生说我要回中国,我要对我孩子负责,我再也不想呆在这儿。 先生也在产房外不断的与值班护士沟通,但答复除了等待还是等待。 就在我们几近绝望时,医生终于来了,并向我解释了原因。 半个小时后,孩子终于来到了这个世界,随着她那第一声清脆而响亮的啼哭,我也激动而放心地落下了泪水。 加拿大自然产的产妇产后在医院只能住24小时(比起国内可以住三天可短了些),原以为我与宝宝第二天就可以出院了,然而生产过程中那无谓的等待以及我的发烧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女儿常规血检后被认为有细菌感染,需要进一步作检查,医院不由分说把出生才20几个小时的女儿从我身边带走,被送入了ICU特别看护病房,细菌培养48小时后才能确定我女儿是否真正被感染。 当看到女儿躺在恒温室里而不是在我身边时我又忍不住哭了,刚从母亲温暖的堡垒里出来,她是多么需要依赖和母亲的安抚。 而我没能好好保护她,突然觉得自己在异国他乡是那么无能为力,只能祈求上帝保佑女儿安然无恙。 48小时里我和女儿还要共同学习母乳喂养,但似乎女儿并不喜欢这个环境,她吸吮母乳很费力,令人欣慰的是医院专门有母乳喂养专家来指导,这个专家真的非常专业,凡是我女儿抗拒的情形只要经她指导,肯定能迎刃而解,与此同时护士也手把手的教我们如何给婴儿洗澡,换尿片,拍嗝,这点让我觉得多伦多的医院为孩子考虑地非常周到,让初为人母人父的我和先生第一时间学到了基本的婴儿看护技能。 检验结果出来后女儿一切正常,我和先生非常高兴打算办出院手续,却又被告知女儿黄疸指数较高需要进行光照而且要评估母乳喂养是否合格后才可准许出院,当时我真想质问医院,黄疸较高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何必小题大作,而母乳喂养是我个人的事关你医院何干,我们不需要“特殊照顾”。 但苦于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无法有力的与医生沟通,又暗想这可是加拿大,如果想尽早出院唯一的办法就是与医院配合,遵从这儿的规定,于是只好放弃了与医院的争辩。 再者,换个角度看也未尝不是好事,说明他们对孩子的健康非常负责。 这样一想就只能让女儿继续留在ICU。 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确实是个人性化的国家,为了能让我与宝宝尽可能多地相伴,医院提供了母婴同室服务,不仅让我能时时刻刻看到我的女儿,也免去了我产后家里医院两地奔波的辛苦。 又经过两天的逗留,终于女儿的黄疸也退去了,在医生的许可签字下,我和先生带着宝宝逃似的离开了医院。 现在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着,经过这次生产,我第一次接触了加国的医院,觉得加拿大医院让人又爱又恨,这儿有很好的医疗设备和就诊环境,但看病程序的复杂掩盖了这种优势;这儿也有敬业而专业的医务人员,但人员数量上的缺乏势必造成等待时间的增加。 病人到医院目的是需要及时的就诊和治疗,但上述情况恐怕会耽误病情。 而且,作为新移民,抄着不太熟练的英语与医生沟通,尤其是医学上的专业词汇更平添了理解上的困难,无形中增加了就医难度,心理上就缺乏了一种强有力的支撑。 再者,这儿的医疗体系与国内完全不同,“家庭医生-专科医生-医院”的不同等级,可能使得大病进医院见专科医生成了难事。 同时一套严格的程式化管理制度又可能会把小病当大病医治。 我想,我们既然选择在加拿大生活了,以后或多或少会与医院打交道,作为移民,只有更多的了解加国的医疗制度,尊重这儿的文化习惯,提高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才能方便就医。 当然,归根结底,最好还是让自己有个健康的身体,才拥有快乐无忧的生活。 (江南)
最近,我儿子的一篇有关万圣节讨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不少朋友都来询问我是怎样让他在移民后不忘中文的。 今天我把我的一些做法告诉大家,可能会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儿子今年11岁。 8岁多的时候,随我们全家移民至加拿大。 刚来时,和许多新移民的孩子一样,上课听不懂,功课不会做,连以前最喜欢看的少儿节目都不想看。 我和老公真是心急如焚,整天想方设法让他开口学讲英语,恨不得他那口纯正的普通话立马变成一口流利的英语。 八个多月后,儿子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慢慢地他已不习惯讲国语了。 一天,我心血来潮,让儿子写几个中文字给我看看。 他一边结结巴巴有些费劲地同我用普通话在辩解,一边递给我那张连 “老师”二字都会写错的纸,我突然间象挨了当头一棒—— “孩子的中文要废了!”时不我待,当晚,我就“逼”儿子打开封面上已有尘埃的中文书,开始让他重温中文。 没想到,儿子很不情愿,他同我谈条件:他保证在家尽量讲中文,也愿意隔天读一段中文,但要写中文,NO WAY!我暗暗一想,好小子,你同我谈条件,我的条件还在等着你呢!我表面上就答应了他。 就这样,今天读一段中文,圈出他已忘记或不认识的字,反复让他读;明天再把这些字拿出来给他认,直到认识为止。 每天坚持20分钟,他重新认识了好多中文单词。 我给他的奖励是周末多打半小时游戏机。 尽管儿子勉强肯重学中文了,但他还是很不理解为什么在加拿大还要学中文,还撅着小嘴要我别讲大道理。 我只能找时机以事实来说服他。 那天,老公决定去买个新手机,我们一家来到了一个设在MALL里的手机专柜。 专柜里共有三个分别是白,棕,黄不同肤色的营业员,黄皮肤营业员那边已有二位中国顾客在排队,而白皮肤和棕皮肤的营业员则显的无所事事。 老公直接走过去,向这二位营业员咨询。 因为涉及到些专业用词,老公还不能彻底地弄明白其中一个问题,我们故意请教儿子,他当然也不懂那些专业俗语。 那么是稀里糊涂买个呢,还是花时间去黄皮肤营业员那边排队等候中文服务,买个称心如意的手机呢,我们让儿子来决定。 儿子想了想认为还是排队问清楚好。 在等候时,看着黄皮肤时而国语,时而粤语,又时而夹几句英语在为顾客服务时,我告诉儿子在加拿大付出和回报是相等的,黄皮肤的收入肯定会比另二位多,有时,会中文也会帮你带来意外的收入。 这以后,儿子好象明白了,经常会在晚上进行中文朗读,但他读的不是枯燥的书本,而是我为他找来的各种中文报纸。 因为我们有想买房的打算,所以儿子对《地产周刊》特别感兴趣,也不管我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有多大,经常选那些配有漂亮房屋图片的广告读给我们听,通过读报,他还认得了许多繁体字。 儿子的中文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他还是坚持着他的条件——只读不写。 我觉得到了该让他学写字的时候了。 不久,儿子的生日要到了,他想去保龄球馆开生日PARTY。 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但条件是,他必须写一份简单的中文申请书 ,告诉我他想在何时,何地,因何而邀请何人来参加他的生日聚会,儿子不高兴了。 我让他自己选择,写了就有PARTY,不写就没有。 他一听,急得快要哭了,“妈妈,我不会写!我早已忘了怎么写方块字!”我告诉他,你可以找不会写就不用写的借口,那我也可以找家里没有闲钱给你到外面包场开PARTY的借口,但妈妈没有这样做,希望你也不要这样做。 再说妈妈和《新华字典》都是你的好帮手,你又那么聪明,还怕写这几行字?最后,他还是靠着一本《新华字典》,完成了他离开中国后的第一次“作文”。 理所当然,他也拥有了一个特别热闹的生日PARTY。 从此以后,我逮着机会就让他写东西:他拽着我要去游泳,我一定要他写个中文留言条给还没回家的爸爸;他不小心犯了错,必定要有一份中文检讨才能取得我们的愿谅;他要爸爸做车夫拉上他和好朋友一起去讨糖,那就有了那篇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有关万圣节的文章。 尽管儿子的文章有时会错字连篇,但我会把它们圈出来,让他自己查字典更正。 为了激发更大的兴趣,我鼓励儿子上中文少儿网,还教会了他电脑中文打字。 我切身地体会到,我们移民到加拿大这个讲英语的国度后,孩子会很容易忘记中文,而我们做家长的,却不能轻易忘记自己肩上那份责任——引导孩子不忘记中文的责任。…
中国大陆移民唐炜臻写的《我的巴菲特财富之路》一书,2006年由中国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在中国几近脱销,第二版50000册已于近日投放市场,并开始在中国图书网、大洋书城、南方精彩书城、东方书网和一流书城等众多网上书店热销。 该书的出版和畅销, 已引起海内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并逐渐形成一种“唐炜臻现象”。 唐炜臻所著《我的巴菲特财富之路》一书,归纳和总结了唐炜臻作为一个具有加拿大高学历的生物学者和中国移民, 如何走上金融投资的财富之路。 这对新移民尽快适应加拿大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一年以来,委托唐炜臻进行投资的客户无论从规模和数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有亿万富翁级客户加入,国际客户也不断增加,促使唐炜臻将眼光投入到华尔街和更宽广的市场,为建立最大的海外华人合伙人基金和集团化公司作准备。 唐炜臻的独特投资理念随着其著作的广泛发行,也引起中国投资界和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不少机构和论坛主办者都向他发出邀请。 2006年9月至10月, 唐炜臻作为特邀嘉宾马不停蹄地奔赴唐山、天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参加各类峰会并接受新闻媒体专访,在中国引起一股 “唐旋风” 。 唐炜臻先后参加唐山国际陶瓷博览会, 在天津师范大学参观并接受校领导接见和宴请, 于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厅, 作《资本之道唐炜臻》专题演讲, 就“文化创新产业与国际资本对接的历史机遇”在南京世界文化历史名城博览会城市精英国际资本论坛进行发言, 随即在上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三楼学术报告厅作“中国入世背景下的国际资本流通”讲演, 最后在北京重庆饭店二楼宴会厅参加“2006国庆中秋资本高峰鸡尾酒会”, 作了题为“我的巴菲特财富之路”的精彩演讲。 唐炜臻中国巡回讲演,受到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证券日报、外滩画报、南方周末、经济观察报、中国消费者报、青年报、投资有道杂志和中国烟酒茶杂志等三十余家媒体的专访, 造成轰动效应。 《我的巴菲特财富之路》一书的出版也带动了一系列媒体产品的诞生,除上海东方卫视在为唐炜臻制作了专题访谈外,美国推出了唐炜臻人物专刊,世界华文大众传播媒体协会为他编辑出版了配乐电子书、电视专题片、彩色画册和以唐炜臻作为人物主体的专刊。 多名高级翻译已着手将翻译成英文和其它语种,向全世界推广。 已有作家表示有兴趣将唐炜臻的传奇投资故事写成报告文学专著出版。 由于反映晋商的电视剧在海内外热播, 国内影视导演也开始酝酿拍摄唐炜臻这样的海外新华商故事片。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新华社、中新社、上海东方卫视和新浪网等近100家海内外媒体以新闻、评论、人物专访和专版专刊等形式对唐炜臻和《我的巴菲特财富之路》一书进行了报道, 一种“唐炜臻现象”正在逐步形成,对海外中国移民了解西方理财知识,适应西方经济和社会环境起到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