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人报税的季节又告开始,国民将于本月陆续收到报税表。 但近期有民意调查指逾半国人不清楚2006年新添的免税额及津贴优惠,例如低收入者购买公车月票会获免税额;有6岁以下子女的家庭可每月收取100元津贴;大专学生每月有65元书簿费免税额等。 人人均有减税额 其实差不多所有加拿大人会于2006或2007年获得一些减税,其中家有幼儿的夫妇获益最大,1年可节省1545元税款;领取退休金的耆老夫妇也不“执输”,部分可每年少交1100元;无子女的纳税人则无多大得益,今年只平均省100至120元税款。 有税务专家提醒纳税人称,及早认识新修改的税制会有百利无一害,例如有些人已将买公车月票的收据丢掉的话,便无资格申请2006年的公车免税额;另若家长能预先知道,子女于2007年度付款参与的体育活动可获退税的话,有可能已为其子女报名参与。 报税蒙查查 容易招损失 H & R Block Canada 代报税公司的资深税务分析师哈梅尔(Cleo Hamel) 表示,尽管联邦政府于去年5月2日发表财政预算时已讲过去年及今年税制的改动,但当时绝大部分国民都未有留意各项免税额的详情。 若等至年初接收政府派发的报税表及指引时才开始认识,到时可能为时已晚,因而损失了一些退税优惠。 她建议纳税人最好未雨绸缪,预先对新修订的税制作出预算,同时要紧记保留例如公车月票及医疗费等收据,以防税务部门其后抽查。 她举例说,若打算卖掉手头上蚀钱股票的话,最好在每年12月22日前抛售,那么该笔蚀钱额便可拨进该报税年度的”资本盈利”(Capital Gain)项目中计算,用以减少其他股票盈利时要邀交的税项。 哈梅尔指出,通常使用电脑软件报税,会减少错漏填报各项免税额优惠的机会。 多伦多特许会计师温建业提醒纳税人,过往两年的联邦入息最低税率都有更改,继由2004年的16%减至2005年的15%之后,2006年的税率会回升至15.25%,跟著暂定2007年再上升至15.5%。 各种收据不容丢失 他发觉有不少报税者经常遗失各种收据,例如租金及当□姆收入的收据等,若税务部门日后派员追查时便成问题。 悭税贴士最有益 他又提供了其他一些贴士,例如若某人于2004年当学生时填过T202A 申请学费免税额,但当时因收入不高而未能用尽该免税额,等他于2006年毕业及有工作入息时,可申请修改2004年的报税表,从而可将该年的学费免税额转移至2006年的报税申请中而获得退税。 温建业续称,若有善长人翁考虑捐出股票给慈善机构的话,若等到每年3月31日之后才捐出,便可减免缴交“资本盈利”税。 另1名特许会计师张伟诚也为纳税人提供了一些贴士,例如单亲家庭的父或母亲可考虑于“等同配偶免税额”栏填上其中1名子女的名字,便可获7550元的免税额。 若家中有65岁以上的老人家,纳税人便可申请“护理者免税额”(Caregiver Credit)。 若该名耆老并无收入的话,申请者可获600元的退税;若该名耆老每年的收入高于1.74万元的话,申请者便无资格获得退税。 他续称,若两夫妇报税时,别忘记将例如捐款及医疗费用等免税额,拨进较高收入者的报税表中。 据该项由Environics 民调公司代表H&R Block公司于去年9月中至10月中作出的民调发现:逾50%受访者不知2006年有税制修订或不知修订内容;逾50%感到该修订不会令他们获更多退税;近20%认为该修订对他们并无影响。 最多人知道的新税制修订是削减货劳税1%及幼儿护理津贴,分别有28%及17%;知道“加拿大就业免税额”、“公车免税额”、“书簿费免税额”有修订的人则少于5%。 税务分析师哈梅尔指出,其实差不多每名加拿大纳税人或多或少都能从新修订中获益,但民调中有80%全职纳税人不知道可申请“加拿大就业免税额”(Canadian Employment Credit),等于可能有1100万人会错过一项随手可得的退税。
加拿大一名12岁女孩1年前被绑架后沦为性奴,多次遭到绑匪性虐待。 日前,她趁绑架者外出之际,悄悄打开电脑上网,并用搜索引擎Google找到一个远在澳大利亚的儿童救助网站,并在网站上留言求救。 这一求救信经过澳、美、加3国“连锁转发”后,2小时后就传到加拿大警方手中。 1月5日,警方迅从魔窟中救出女孩。 趁绑匪外出上网求救 据报道,这名不幸的女孩现年12岁左右,住在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 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媒体没有曝光她的真实姓名。 大约1年前,当女孩上学时,被一名绑架者劫持。 此后,她一直被关押在绑架者家中的一个卧室中,与外界隔绝。 令人发指的是,残忍的绑匪竟将这名活泼可爱的女孩当作自己的“性奴”,多次对她进行性虐待。 由于绑匪看守严密,饱受折磨的女孩一直找不到机会脱身。 但随着时间推移,绑匪渐渐放松了警惕。 日前,绑匪外出,将女孩独自一人反锁在家中。 为了防止女孩与外界联系,在出门前,绑匪特意将电话等通讯工具也全部锁进了抽屉中。 但绑匪没有想到的是,等他刚一出门,女孩就立即打开了他的电脑,并连接上了因特网。 原来,这个聪明女孩以前曾在学校学过一些基本的上网知识,她试图通过网络向外界发出求救信息! 澳美加3国“连锁转发” 女孩上网之后,立即打开搜索引擎Google的网页,并在搜索框内打入“儿童救助”关键词。 几秒钟之后,她就找到了一个为儿童提供援助的澳大利亚网站“儿童热线”。 女孩飞快地在该网站的留言版上写下求救信,讲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她在信的最后写道:“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请帮助我让它不要再发生了!” 女孩的求救信发布后,立即引起了“儿童热线”网站工作人员的高度重视,并向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警方汇报。 接着,当地警方又把这一信息报告给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儿童犯罪数据传输系统”,而后者立即通知了加拿大“国家儿童虐待案件协调中心”。 就这样,女孩的求救信经过澳、美、加3国“连锁转发”后,终于到了加拿大警方手中。 令人惊叹的是,从女孩在网上求救到加警方收到信息,前后不过短短2个多小时! “性奴女孩”奇迹获救 据悉,由于女孩在求救信中并未说明自己所处位置,给警方调查带来了一定难度。 不过,当加拿大警方与当地互联网服务商贝尔公司取得联系后,依然通过女孩留言时的IP地址,追踪到了绑匪家的精确地理位置。 5日,当地警察火速赶往绑匪家,及时将女孩救出,并将绑匪逮捕。 据悉,加拿大警方目前正对此案展开全面调查,而女孩则被警方安排到一个秘密地点保护起来。 5日,加拿大皇家警骑队发言人朱丽•盖农女士不肯进一步透露案件详细情况,仅透露称:“目前女孩已从危险的环境离开,调查正在进行中。 这是一个因特网服务商和执法部门联手救援儿童的经典案例。 ” (袁海)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 ”不论族裔国界,家长对自己子女都是爱无止境。 尤其是对家庭观念浓厚的华人来说,亲子关系更被大多数的家长视为重中之重。 不过现在,这一观念在加国的华裔新移民中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据报道,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华裔新移民在来到加国之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得不将自己的子女送回中国托由亲人照顾。 而这种父母与子女长期分隔两地的生活对亲子关系所造成的影响,更是令为数不少华人新移民家长陷入了深深的忧虑之中。 亲子分离的代价 吴女士刚到加拿大时发现已怀有身孕,本来满心欢喜等待女儿的降临,却发现不到一年时间,她不得不把女儿送回中国由亲戚照顾,自己在加拿大饱受孤独。 移民前,吴女士从事教师行业,她的丈夫是一名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移民加国后,靠微薄的最低工资生活,根本无法负担每月1200元的托儿费用,只好把女儿送回中国。 吴女士说,她可能会重返校园学习,因为她实在不想靠着7块钱一小时的工资生活一辈子。 吴女士说,中国人现在正慢慢了解到加拿大的美梦不太容易实现。 不论做什么,她都愿意弥补这些年与孩子分开的日子。 当她与丈夫1999年移民到多伦多时,他们还计划着一家人在加拿大美好的生活,但事实却不是想象中的那样。 他们本来计划安顿后就把长女接到多伦多,但她第二个女儿在2000年11月出生,那时她的丈夫还没有找到工作。 吴女士的母亲将13个月大的次女带回中国,吴女士说,那个时候真的很难过。 她的大女儿在2岁时来到加拿大与父母团聚,那时她的丈夫也找到了工作,但她的二女儿直到4岁时才与家人相聚。 吴女士说:“二女儿在机场都不认识我了, 女儿一直在问妈妈呢,妈妈是计算机,因为我们都是通过计算机交谈,那是我们以往的沟通方式。 ” 在中国,由祖父祖母帮助照顾孩子是很普遍的现象,有些家庭更是三代同堂,吴女士说她就是由她的外祖母带大的,到11岁才与母亲团聚,但她和母亲比较疏远,还是与外祖母比较亲。 现在吴女士的两个女儿一个六岁,一个八岁,都已经与父母团聚了,不过吴女士表示,由于分开居住已经造成孩子心理上的不健康,当孩子受伤或是不高兴时,她们总是想找祖母诉苦。 吴女士说,当她的小女儿去幼儿园的第一周时,她完全不让吴女士离开幼儿园,而且看起来完全不信任她的父母。 现在,吴女士夫妇也完全不敢与孩子讨论他们分开时彼此的生活,因为怕谈到这些会使孩子伤心。 我们正试着让他们忘记以前分开的日子,我们也可能会惯坏他们,因为我们觉得要好好补偿他们。 ”吴先生表示,“我见过很多新移民在孩子出生后的三个月后把孩子送回中国抚养,我告诉他们不要这么做,这样在情感上很难接受。 ” 孩子不在身边时,吴女士也有一些成就,她已经成功的成为一名会计师,但付出的代价是否值得就由个人来评断了。 虽然分离是痛苦的,但是吴女士夫妇现在还没有更好的办法,现在他们的女儿由居住在中国的祖父祖母照顾。 吴女士说,“我觉得很有罪恶感,这并不是我向往的移民生活,我移民加拿大是为了有更幸福的生活,结果却更差。 ” 来自广东的移民陈女士也经历了与孩子分开的日子。 六年前她移民加拿大,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多伦多的华埠卖文具。 不久,她有了第一个孩子,不过在孩子刚断奶时就送回了中国。 陈女士说:“那时女儿只有八个月大,那时候非常舍不得,但是我们实在付不起托儿费用,也没有补助金,而我又需要上学。 ”那几天她几乎每天以泪洗面,渴望听到女儿的声音。 2004年,陈女士又有了第二个孩子。 同样的,她也把这个孩子送回中国抚养。 当我独自回到加拿大时,我感觉很孤独,我们从来没有想到我们的生活是这样。 ” 在此同时,陈女士也得到了会计师资格,她的丈夫也由在餐馆打工而转行做进出口贸易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美国人的退休储蓄计划401K对提前取款的惩罚特别大。 ” The author only mentioned 401K. I agree that money in the 401K is difficult to access (when money is taken out before retirement, regular income tax plus 10% penalty applies). However, do you know anything about Roth IRA…
一年一度家庭申报税的时间将要来临, 许多同胞客户在进行税务规划当中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 房屋按揭(Mortgage)是否可用来抵税吗? 严格地说, 按照加拿大税法规定, 用于投资的贷款的利息是可以抵税的, 而用于消费的贷款(包括房贷)的利息是不可以抵税的。 比如, 你买汽车、度假和买房等用于消费的利息是不可抵税。 因此, 房屋按揭(Mortgage)的利息对于决大部分加拿大人来说是不可以抵税的, 只有很少一部分的加拿大人能用房屋按揭(Mortgage)的利息抵税。 请记住这一点, 检验利息是否可抵税的尺度就是:你借来的钱干什么,是用于投资还是用于消费 —-借钱投资的利息可抵税。 但是, 我们是否可以将房屋按揭转变为可抵税的投资贷款呢?回答是肯定的, 而且完全符合加拿大税法。 温哥华的一投资顾问, 佛来塞•史密斯(Fraser Smith), 发明了一种将房屋按揭转变为可抵税的方法—-史密斯策略 (Smith Manoeuvre)。 史密斯策略充分利用了任何发生在投资贷款利息可抵税,而用于购买个人房产的按揭不能抵税这样的事实。 史密斯策略已经成为加拿大纳税人的最爱, 尤其是处于高边际税率的富人。 因为富人更愿意借钱投资于出租型房地产、债券、互惠基金等,这也是富人变得越来越富的原因之一。 史密斯策略的关键就是一个再推进的房屋按揭(re-advanceable mortgage), 也就是,客户每月正常还按揭,但在还清每一块钱按揭本金(principal)的同时,银行就借一块钱给客户用来投资,这样客户偿还本金的资金就由纯支出转变为可抵税项目。 为使史密斯策略能够为你工作,我们需要完成以下四个步骤: • 计划合适的房屋按揭; • 增加投资信用贷款之限额; • 转换通常的房屋按揭为投资信用贷款之限额; • 由了解史密斯策略的税务专家或投资顾问,帮你取得每年一次的退税,并且继续重复这样的过程。…
日前,公安部决定自今年1月1日起再次扩大免填边防检查入境登记卡人员范围至包含内地居民、台湾居民及华侨在内的所有中国公民。 中国外交部网站消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公民申办出入境证件越来越方便,出入境人数逐年增多。 为便利人员出入境,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出入境边防检查机关不断扩大免填出入境登记卡人员范围,赴港澳内地居民、符合礼遇条件的高级代表团、持用团体出国(境)旅游名单的中国旅游团以及交通运输工具员工等已不需填写出入境登记卡。 外交部称,中共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制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给出入境边防检查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交部表示,为便利旅客出入境,增强中国公民的民族自豪感,让广大同胞感受到回家的温暖,公安部决定进一步简化中国公民入境边防检查手续,以缩短入境人员在边防检查现场的候检时间。
有这么一对夫妻,买房前后,一直恩恩爱爱,但是妻子深知其丈夫大手大脚,不管家事,始终担心将来自己不在世的时候, 房产留不给子女,终于有一天,背着丈夫,找到律师,讲明原委,请律师做份契约(Deed), 讲明该份文件的唯一目的,就是废除原来在房产产权上的共有(Joint Tenancy), 变为公有(Tenancy-in-Common)。 如果不做这一改动,妻子过世后,产权自然归丈夫所有。 改动以后,产权变为丈夫和子女公有,就合法的保护了子女的利益。 另外一个客人,要长期租赁一处豪宅,业主是一位老太太,其丈夫过世时,留下一份遗嘱给她,房产归她,直到她过世,然后归她的第一个孩子。 但是妻子由于伤心过度, 不想再居住于此,要求放盘出租。 租客要求租10年, 老太太同意,儿子,儿媳妇不太同意,来问老太太有无权力出租,可不可以这么长时间。 老人家有权出租,也可以签长约。 如果她一但去世,租约即刻失效,产权归长子。 那时长子有权决定是否再续约。 老人家有些生气,提出来干脆背着他们卖掉。 这样不可以,一定要有儿子的签字才可以。 还有一位朋友买了一处房子,过了不多久,收到一封律师信,说产权应该归其当事人和现业主共有。 理由是,房子原来是该当事人的哥哥卖出,产权名字是哥哥,但是父亲过户产权时有个条件,就是要求必须一直自住,不得更改用途,而且父亲过世时,立有遗嘱,所有财产归子女共有。 现在,房子改变了用途,破坏了条件,应该归回父亲所有,父亲已然过世,那理应大家平分该份产业,哥哥的那份已经转让给现业主,所以应该是现业主与另一当事人共享。 所以在买卖房屋的过程中,经纪要有经验,要认真负责,才可尽量避免客人的麻烦。 比如说,房子是母亲的名字,但是等孩子25岁时,要转名给他,现在孩子22岁了,你去买他们的房子时,要知道两个人都同意了才安全。 如果现在房子在母亲名下,但是母亲过世后,要转名给女儿,现在女儿又嫁人了, 那么一定要其丈夫同意,也才安全。 再比如,现在有一些朋友,买房时,只是一个人的名字,等将来,卖房时,一定要配偶签字,买这样的房子时,也最好知道其配偶有没有同意。 如果房屋有贷款,也会牵涉到产权的问题。 一个朋友嫁了一个有房子的老公,有一天收到了银行信,才知道房子是贷款买的,而且欠了半年供款。 朋友很生气,说丈夫贷款时还没结婚,她也不认识银行的人,也没有签过任何文件,根本与她无关。 其实有关,银行通知她是对的, 她知道了才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 一个客人看了一个独立屋,如果没有屋后的小河, 他只会出150万,因为这个流经后院的小溪,才肯出250万。 他想以后挖个小池塘, 这样可以吗?
今年年底,有华文媒体评选加国2006年“华裔社区十大新闻”和“华裔十大人物”,蒋国兵和蒋国兵跳桥事件都列入其中,可见这事对加国华人产生的影响不小。 也由此看出,移民中的情绪处理不容忽视,异地的变更,身份的转位,文化的碰撞,都在在考验着客居他乡者的承受力。 也就在年底,一位叫刘晓丽的女士投书本报,结合6年来的移民经历,谈到“平淡是真”的亲身感受,她说有一吐为快的冲动。 然后我们约谈,了解到她在大陆时的轰轰烈烈,到温哥华后俨然如退潮一样隐退,相夫育女,也彷徨过,也求索过,像与许多人复制了一样地演绎过情绪的颠覆,由此管窥一位女性临近岁末的坦诚观照。 有感而发 《环球华报》:您给报社的来稿很有想法,也可以说是对几年来移民生活的概括。 令人感兴趣的是,里面含有一些值得与其他朋友分享的认识,确实浸透了生活的本真。 刘晓丽:几年来移民生活的最大体会,就是人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享受当下的生活。 千万别自己跟自己过不去,那叫自个儿找罪受。 《环球华报》:说起来不难,但有时做起来也挺不容易的。 刘晓丽:当然有人还会说,这样做是不是太消极了?就拿夫妻关系来说,激情总是一时的,总处在激情状态人也受不了,要学会看到平淡中的闪光点。 其实两口子越处越像兄弟姐妹,爱情转为亲情。 生活中也是同理,要学会寻找快乐。 这可能也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所在,西方重视情商和心灵教育,通过关爱与鼓励培养健康心态。 《环球华报》:而东方,特别是中国,重在应试的智商教育,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想乐也要最后一个乐,最好还要偷着乐。 刘晓丽:人不能太强迫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讲,随遇而安并不是件坏事。 我这人就比较率性,我先生就常说我太感性,应该学一门理科。 我大女儿参加学校合唱团,近日看他们演出,听着听着我就忍不住哭了。 《环球华报》:您多次提到和朋友聚会,彼此常走动吗? 刘晓丽:我们曾住在北温,现在搬到素里,但我们至今仍和北温的朋友来往,时常有家庭聚会。 基本上都是华人朋友,跟西人日常交往总觉得有文化上的隔阂,聊不到一个点儿上。 与大温华人朋友相聚时,看多了两地分居劳燕双飞的情景,为家庭生活增加许多苦恼。 有的老公在国内,结果日子一长就分手了。 对婚姻其实还是应该珍惜的,因为家庭不仅仅是两个人的问题。 喧嚣与沉静 《环球华报》:如果没有什么忌讳的话,您能谈谈自己吗? 刘晓丽:我是秦皇岛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日语专业,我们班女同学不少都嫁给了日本人,而我的老公王涛可是正宗“国货”,古都西安人氏。 大学毕业后,我先在日立公司就职,那时经常去日本出差,但不知怎么,从来没想过移居日本。 这倒不完全是日本的限制多,只是不喜欢。 后来新东方的徐晓平老师动员我去,他是咨询部总经理,我作了副总。 当时有一千多个客户,工作得很充实。 新东方如今在海外上市了,我也算是它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者。 王涛北航毕业,在北京的康柏公司当系统工程师。 在国内时我们都是高薪,房车俱全,那时买东西从来没犯过犹豫。 移民到温哥华后,反而倒量入而出,开始算计着过了。 您问那为什么移民?当然是想再提高生活质量。 《环球华报》:达到预期目的了吗? 刘晓丽:刚来时很不适应,即便是物质生活,也觉得没有国内丰富。 社会关系更淡很多,在国内感觉热气腾腾。 王涛倒心态很好,他说蛮喜欢加拿大,喜欢这种宁静和相对简单的生活方式。…
岁末年初,人们总爱作一些展望,因为新年总是预示着希望。 然而,人们常常会忽略这个时间节点的另一层含义。 如同安徒生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场景安排在圣诞夜,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人来说,岁末年初恐怕谈不上什么展望,至多是一种希冀:但愿来年的日子会变得好些。 多伦多是一座富裕城市,但是在这座富裕城市里却生活着大量贫困人口。 按照加拿大统计局的标准,大多地区一个四口之家的年收入若在32,500 元以下则属于低收入家庭,而大多地区还有数十万人的家庭年收入还不到这一数字的一半。 每六个加拿大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处境艰难,其中包括许多儿童。 《多伦多星报》将这一现象称为“国家的耻辱”。 加拿大实行高税收政策,虽然有退税,但是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钱还是充了公。 有人说高税收才能带来高福利,加拿大政府是“劫富济贫”。 其实并不尽然。 联合国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委员会就曾在报告中对加拿大政府严重漠视穷人的做法提出尖锐批评,认为政府未能给穷人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可是,政府人士对自己从不吝啬,就在两周之前,安省自由党和保守党採取罕有的行动,合力压倒新民主党的反对票,投票赞成省议员加薪25%,结结实实赠给自己一份圣诞大礼。 在加拿大,个人很难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要找到经济利益代言人,你必须加入到某个经济利益集团,哪怕只是其中一名普通的员工。 我们经常听到TTC、市政工人或是教师要罢工,因为他们有工会的支持,有罢工的权利,于是就有了要挟当局的资本,也就能够保护自己的利益。 如果不在类似的团体中,那就只能任凭他人的摆布。 许多没有根基的移民是较难进入到这些可以和政府叫板的团体中。 许多新移民发现,虽然自己工作很努力,但生活仍然过得非常艰辛,有时甚至难以为继。 相反,那些收入不菲、日子过得很悠闲的人倒也未见得有多少技能,工作上也不努力,有的甚至偷懒、怠工,然而,他们却不用为生活发愁,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很稳定。 过去,有人天真地以为只有中国存在铁饭碗,其实铁饭碗哪里都有,但却不是谁都可以端上的。 加拿大就像一个蜂房,来自世界各地的新移民就像辛勤劳作的工蜂,给予自己的很微薄,却无时无刻不在奉献甜蜜。 他们或许在开始的阶段有所抱怨,但是规则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他们丢掉曾经的怨言,接纳了蜂房内的游戏规则,变成一只快乐的工蜂。 虽然加拿大政府总说要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政客们也以各种承诺来往自己脸上贴金,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把自己说的话当成一回事。 在他们看来,大量任劳任怨的工蜂在花丛中翩翩飞舞是蜂房的最佳景象:采集花蜜供蜂群食用,哺育幼虫、修造和清洁蜂巢,保护蜂群不受袭击,而自己却仅仅获取一点点营养来维持生存。 加拿大政府看起来比较弱,但实际上却很强势,因为强与弱从来都是相对的,当民众的经济地位被无形压住,即使政府看上去松散、疲软,也仍然是事实上的强者。 现代社会中有两种人不好管理:一种是有稳定经济基础者,他们不买政府的账,甚至有足够的资本与政府讨价还价;另一种是赤贫者,这些人为了生存会诉诸各种非法手段,也就是法国大文豪雨果所说的“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 第三种人介于这两者之间,有所收入,但时常拮据,心存希望,却总看不到前途。 他们知道自己的脆弱,于是便愈加依赖政府,愈加觉得是政府这根坚实的柱子支撑了自己虚弱的身体。 他们不知道,正是这根坚实的柱子使他们的身体变得如此虚弱,即使他们最为感恩的牛奶金,也不过是自己挤出的奶的少量回流而已。 在政府看来,前两种人都算不上可爱,唯有第三种人最值得鼓励。 谁是建设加拿大和谐社会的生力军?就是那些勉强生活着的劳动者。 这个精心建立起来的社会系统精密地计算着他们的收入和支出,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收支相抵就是幸福。 如此一来,穷人的队伍想不壮大都难。 (薛海伦) 源自海伦博客:http://blog.51.ca/u-110061/?p=612
自从我在无忧网上发表了“为什么Suze 极力反对购买终生保险呢?”一文之后, 引起不少人的兴趣。 下面将以加拿大投资、保险市场和税收等事实进一步阐明我的观点 ——Suze 反对终生保险的观点完全适用于加拿大。 一、许许多多加拿大著名理财专家具有与Suze相同的主张 事实上,我们稍作一点点研究和google搜索就会发现, 许许多多加拿大著名的投资理财和保险理财顾问、专家学者都具有与Suze相同的主张, 他们都十分了解加拿大保险市场、投资和CRA税法。 由于篇幅有限, 下面我将列举两位加拿大著名的保险理财顾问为例,说明一下他们与Suze相同的主张。 现居住在安省London的塔尔博特•史蒂文斯(Talbot Stevens)是著名的投资教育专家,他一直是多家电台和电视的特邀嘉宾,包括CBC商业世界(CBC Business World)、加拿大中频(Canada AM)、多伦多城市电视(City TV in Toronto),他的保险和理财观点一直被多家报纸引用,比如,全球和邮政(The Globe and Mail), 国家快邮(The National Post), 多伦多太阳报(The Toronto Sun)和多伦多星报(The Toronto Star)。 欲知塔尔博特•史蒂文斯详情,有兴趣的投资者也可与他直接联系1-866-231-2721, 参看他的网页(http://www.talbotstevens.com/default.asp?page=biography)。 他所著的“Financial Freedom Without Sacrifice”一书曾经再版16次,共售出145,000册。 书中写到 ,对保险消费者而言,购买定期保险并投资差额确实是最好的建议。 另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