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2007大多伦多地区小学排行榜

以下是这37 所一级排名小学(按字母顺序): Académie de la Moraine, Richmond HillArbor Glen, TorontoBayview Glen, ThornhillBellewood, WindsorBishop Strachan, TorontoCornell, TorontoCourcelette, TorontoDenlow, TorontoFrère André, LondonGregory A Hogan, SarniaHarrison, TorontoHillmount, TorontoJeanne Sauvé, StratfordKennedy, TorontoLa Source, OrléansMilliken, TorontoMonseigneur Jean No?l, WindsorOneida Central, CaledoniaRippleton, TorontoRoy H Crosby, MarkhamSainte-Marguerite-Bourgeoys,…

华社多次自发募捐抚慰安钢国内亲人

加拿大安徽同乡会昨日下午在位于士嘉堡的“双福楼”举办午餐会,为春节前不幸在美国的车祸中去世的同胞安钢家人募捐,约有60人参加了此项活动。 主办者强调,募捐完全自愿、随心所捐。 会长陶勇表示,共筹到650元,将寄个安钢国内家人。 此举目的只为安慰安钢亲人。 据早前报导,出事那天的情况是:在安钢前面有一辆由80多岁的老人夫妻驾驶的别克汽车突然换线,安钢违反高速驾驶常规打了方向盘后,导致自己驾驶的的大卡车失去控制。 事故发生后卡车焚烧了约一个小时,安钢则被卡在驾驶室里没能逃脱,惨死在他的驾驶座上。 事后,本报曾率先报导由安钢在多伦多的朋友发出的“寻找安钢在多市亲人”的消息,这一不寻常的消息在华社、特别是大陆移民社区引起极大反响。 人们奇怪:为何首先得到安钢死讯的,是他的朋友,而他的亲人则要通过新闻媒体发出消息寻找?安钢的司机朋友以网名“风压差”贴出一篇纪念安钢的祷文:“安钢,我们为你抱不平”,文中道出安钢第二次婚姻的不幸:小安钢15岁的妻子在来加拿大仅三个多月、安去美国出车时,取光安钢的积蓄包括房租钱,并用信用卡买了价值 800元的手机后就“人间蒸发”出走了。 她给安钢的留话是“不签离婚协议就永不见面。 ”后安钢报警寻找的妻子,警员找到后对他说:“你的妻子已不爱你了”。 据此,安钢,一个普通大陆移民的意外事故在普通话社区激起巨大波澜,并在本地华人网站上出现激辩。 维护安钢和维护安钢妻子的激战双方唇枪舌剑,火药味道相当浓厚。 辩论的焦点围绕在:与安钢团聚来多三个月后离家出走至今的安钢之妻,是否是“骗婚”或“假结婚”、以及她是否有权领取安钢的巨额保险费。 维护安钢者认为,安钢家有70多岁的老母和与前妻生的15岁儿子,安钢老母和儿子的利益应该得到考虑和照顾。 维护安钢妻子的人则认为,安钢与其妻的私人生活,外人无法了解并作出结论。 按照法律规定妻子为主要受益人,是她该得的,就不应受到指责。 上周日,网友 sunny2008在多咨处网率先发起了为安钢母亲送上一点春节问候的募捐活动,得到网友们的热烈响应,从发起到结束不过一天时间,共收到1300多元。 sunny2008,一位同是来自大陆的热心女同胞当天不辞辛苦,乘坐公车分别跑到多市的两个站点收取捐款。 当募捐活动在芬治与央街附近的一咖啡店内举行时,参加者由于人多惹老板不高兴被赶出室外,随后警车也赶来“凑热闹”,不然筹款数目肯定还会增加。 事先并无策划和准备,仅凭 sunny2008一时热情所致,效果却如此出人意料。 Sunny2008特别感慨:虚拟的网络世界演绎了一场人间真情。 她说,网上都是互不认识的网友,有时还会在网上发生争执、甚至很激烈的争执,但没想到有这么多人相信一个虚拟网络世界的sunny2008。 昨日,安钢事件8人小组成员、安徽同乡会的Stella Yu向本报记者介绍说,受安钢国内亲人委托处理安钢事件的8人小组,已经办理了相关法律手续,安钢事件也已正式委托文武律师处理。 律师首先要着手处理的,是安钢的保险费,而不是跟什么人打官司。 安钢事件进入司法处理程序后,将逐步按照司法途径解决。 Stella 强调说,安钢事件有些扑朔迷离,小组成员都会凭良心去做事,同时不希望伤害到任何一方应有的利益。

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匮乏,出路在哪里?

移民到了加拿大,大家普遍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这里的文化生活单调、乏味。 然而,这种文化生活的匮乏,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这个话题似乎又很难让人谈出个具体所指来。 难道说,文化生活的匮乏是指加拿大这里没有中国电影和戏曲看?好像不是。 请问,你老兄移民前还在中国的时候,每年上了几次电影院、又看了几场戏?一年也难得有一两次吧。 到加拿大这里,当然中国电影戏曲很难观摩到,但你可以买光碟呀?盗版的,5元一张,每个中国商场都有…… 难道说,文化生活的匮乏是指加拿大这里没有了娱乐活动社交圈,如找人打麻将下象棋不容易了?好像也不是。 你老兄真要有那份闲心,绝不会找不到人:许多这里的华人活动中心,都有打麻将下象棋的地方,在本网发个帖子找棋友牌友,也容易得很:我们有个网友几乎每周都在网友活动栏目发帖,邀请人到他家去打牌下棋…… 然而,我们移民文化生活的匮乏,又的确是事实。 我想,这种匮乏,还难以用三言两语描述出来,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变化所带来的不适应:犹如一颗树被连根拔起,移植到了一块新的地方。 这当中就有一段不适应期:不适应与旧的土壤的脱节,也不适应新的土壤的土质。 这反映到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上,就是体现出了一个断层。 让我们就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一文化的断层。 前一段时间,中国国内网民热炒的一个话题就是李湘离了——主持了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7年之久的女主持李湘女士,与她的富翁老公离婚了。 上Google上检索“李湘”二字,共有169万条之多。 而娱乐圈的另一条消息,马季死了——虽然72岁的老相声演员因心脏病突发而故令人惋惜,但却谈不上有任何炒作的价值。 Google上检索“马季”二字却只有48万9千条,比“李湘”的热度低了数倍。 但奇怪的是,在我们多咨处的网站的论坛上,以上的冷热程度是反过来的:检索“李湘”二字,才出现5条,而检索检索“马季”却多达34条。 这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了,我们移民的文化有一个断层:我们生活在国内的那个年代的文化、那个年代的明星,依然占据着我们的记忆。 而这些年来,中国冒出的新的娱乐明星,我们可能也听说过,但却仿佛是另一个文化圈的故事,已经无法提起我们的兴致。 所以,我们多咨处的网民们印象更深的明星是马季,而不是李湘。 进而,我们移民在疏远了当代中国的文化圈的同时,又未能融入或认同本地的主流文化圈,这才是我们移民文化生活的匮乏的本质所在。 关于未能融入本地的主流文化圈的问题,也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最近,我们一家每次在Wal-Mart或LobLaws购物排队交款时,我总要顺便翻翻收款台前的英文杂志。 大嘴美女朱莉(Angelina Jolie)的八卦新闻,最近频频被北美的主流媒体热炒:她又领养孩子了,或者其老公的前妻又来找麻烦啦…….然而,这类消息我本人是毫无兴趣的。 估计本网网友的兴趣也不大,因为检索朱莉,本网总共才两条消息。 是的,朱莉演的电影,我才看过一部印象也并不深,怎么可能成为其“粉丝”呢? 这样,就引来了如下的问题:既然我们已经疏离了旧的文化圈,而新的文化圈却又融入不了。 我们该如何办?文化生活是我们每一位移民的的需要。 本地的媒体或社团,应当办些什么节目,才能使我们的文化生活活跃起来? 笔者以为,为激活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可能的出路有三条: 第一条出路是举办“怀旧节目”,来迎合我们移民对旧文化圈的心理依赖。 如去年的“同一首歌”进军多伦多,竟然空前地吸引了2万观众:无疑,观众基本上全是大陆移民,来观看这个节目主要是冲着这几位老面孔来的,如李谷一、谭咏麟、刘欢等。 事实上,这批歌星是我们在移民之前就已经熟知的人物,而当年在国内时,却没有机会同时看到这些大腕同时登台演出,这下在多伦多却可以同时见到他们,怎能不让人兴奋呢? 就在前几天,还有一位网友与笔者探讨,类似于“同一首歌”的节目是不是可以每年再来一次,以活跃我们移民的文化生活。 如,她想花10万元把刘欢再请来一次,不知道Rogers中心是否还能再吸引2万人来……. 这种“怀旧节目”,当然是解决移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出路之一。 但问题在于,这种怀旧刺激,必须要消停相当长一段时间以后,才能再来一次:无论是从商业运作的成本来看,还是从人们的情绪调动来看,都是如此。 同一首歌”是空前的,所以人们翘首期待,一下子能吸引2万人来。…

安省一年有5万人不慎中毒

安省一年有5万人不慎中毒,95%的中毒事件发生在家中。 毒源”都很普通,如清洁剂、汽车产品、药物、维生素、化妆品、香水、植物,甚至牙膏。 3月18日到24日是防止中毒周,安省毒物中心将向市民传授在家预防中毒贴士。 该中心的护士费理丝(Heather Ferries)表示,通常,年幼的孩子最容易中毒,但该中心处理的个案中,也有44%的事件牵涉到成人。 毒物中心向市民提供一批贴士,以便防止无意中发生的中毒事件。 ——将有关物品储藏在原本的瓶罐内:如果换到一般的瓶罐内,警告提示和安全资料就都失去了。 ——切忌将有害产品放到杯中去:化学物品很容易和混同饮料,特别当它们被装到水瓶或可乐瓶中。 ——在清洗茶杯或者咖啡罐时,千万不要将漂白剂浸泡在内,因为可能造成不知道的人误饮。 ——务必保证有毒物品无法接触:孩子有时爬得飞快,而且他们不怕气味难闻,也不怕吃到嘴里的滋味可怕,所以有毒的物品必须锁在箱内。 ——不要将有害物品放在无人看管地方:如果你在使用清洁剂时,有人敲门,或者接到电话,拿着清洁剂去应门,通常孩子只需数秒就可吞下化学品。

华裔移民邓世明自杀案双亲控诉加政府

已故加拿大永久居民邓世明的双亲邓前辉、李雪梅,昨天控诉加国政府及法律“没有人性而残忍”,不但逼迫邓世明在加走投无路,邓世明的死亡也没有任何录影、照片等资料,连中国驻温哥华领事馆都是在邓死后23天才被皇家骑警告知。 为了替邓世明讨公道,邓前辉夫妇两个月前从中国北京飞抵温哥华,日前透过友人联系,本周三将与本地素有“大侠”之称的移民律师王仁铎碰面,希望经由王仁铎的协助,为邓世明伸张正义。 邓世明原是家中独子,1999年8月18日以托福637分高分的成绩,申请到温哥华留学,2002年9月26日成为加国永久居民,并曾任职于温哥华社区学院等大专校院。 邓前辉说,2004年3月16日,邓世明在温哥华一家酒吧喝酒,离开前受到一名酒客嘲笑、侮辱,争执中该名酒客的衣服被水果刀划破,邓世明随即遭警方逮捕。 当时邓与太太分居,又遭逢拘捕的情况,精神因极度紧张和恐惧,经医师诊察后进入一家精神医院治疗,邓担心会一辈子待在精神医院,因此向警方承认自己有罪。 同年8月,法庭宣判邓世明接受有条件的三年感化教育。 离开精神医院的邓世明,后因身体不适,向感化官请假回中国探视双亲,2005年1月15日按时返回加国。 在加停留一段时间后,邓决定回中国学习粤菜烹饪技术并取得资格证书,感化官也予批准。 但当邓2005年10月26日从北京回到温哥华后,到11月17日间,邓和父母仍有14次联系,接下来就是听闻邓在加遇害的噩耗。 邓前辉指出,邓是永久居民,结果“活不见人、死不见尸”,邓的死亡通知也未如中加“领事条约”规定,应立即通知中领馆,中领馆迟至去年1月间才被本拿比皇家骑警通知,邓世明疑以酒和药物自杀身亡。 慢慢厘清疑点的邓前辉表示,邓从2005年11月17日与他们失去联系前到11月24日这一周内,被加国移民部以永久居民或外籍人士如犯有严重罪行,将不被允许入境为由拘押;而邓只受到缓刑三年的感化教育,与移民和难民保护法第36(1)(a)中对“严重罪行”的定义不同,且邓离开加国前,均持有感化官的批准信函,但移民部竟任意拘押邓,经由拘留聆讯,于11月22日对邓签发驱逐令,而邓受到这个打击自杀时,这张驱逐令就压在邓的右肩下。 邓前辉和李雪梅说,邓生前遭遇的事情有不公义之处,也有政府部门的“疏忽”,他们希望讨回公道,期望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 邓氏夫妇是持旅游签证入境加国,预计将在加国停留至7月。

多伦多第一报:加拿大赌灾猛于虎?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农历新年,华人在拉斯维加斯表现出超强的消费力。 春节期间,就连《纽约时报》亦在主要版面上,配合大幅图片报道,中国人令拉斯维加斯成为本年度收入最好的季节,成绩比足球”世界杯”和一月份美国职业橄榄球总决赛的收入还好。 拉斯维加斯赌场的老板说,没有什么日子——包括圣诞节——比春季重要,春节期间,一顿年饭花费两万多美元,在拉斯维加斯已不是什么新奇事,华人不但来自美国各地,来自加国,亦有来自中国大陆的客人包机抵达,对赌博的衷情,已使全球华人一体化。 同样,在加拿大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在温莎,在满地可,有赌场的地方,华人赌客夜以继日,令加国赌业火红火热,但透过这眩目的光彩,我们知道有多少个家庭在破裂?多少人自暴自弃?多少留学生黯然离境? 几则故事几则泪 曾先生来自上海,2001年,他通过商业签证抵达加拿大,逾期未归,在本地申请难民居留,并在本地一间著名餐馆打工。 由于曾先生在中国大陆曾是国家特级厨师,有很好的烹调技术,所以,很快他就成为各大餐馆的宠儿。 有好的技术,有好的事业,有好的收入,令曾先生的移民生活渐入佳境。 但随后发生的故事,却充满了辛酸。 由于曾先生孤身在外,节假日多与行内的一些厨师走在一起,前年的夏天,曾先生第一次随朋友到赌场,开始也就是几十元、一百元地玩廿一点,输赢参差,小赌怡情。 后来迷上”百家乐”后,愈赌愈大,两年来不但输掉了廿多万元,还欠下一大笔赌债,为了能悬崖勒马,曾先生自动到几大赌场签署“自我隔离计划”,希望能借此戒掉赌瘾,殊不知在去年圣诞,曾先生在朋友耸动下,意图用别人的证件到美国去赌,过关时被海关查获,移民局因此介入,曾先生因为没有取得加拿大身份,目前正等待遣返,债主们则天天逼债。 如果说,曾先生的例子只涉及他本人,无损他的家庭,那么,廖小姐的故事,则是一个因赌而令家人饱受痛苦的悲剧。 九十年代初随先生移民加国的廖小姐,凭着手上有少少的积蓄,夫妇俩从一位老移民手上盘下一间咖啡店,经营数年后,生意愈做愈好,在高峰期将这间店出售,赚了数十万元后,再买下另一间快餐店,如是者家庭生活逐步好了起来,夫妻分别置了名车,在十六街买下一间三千多尺的大屋。 生活无忧无虑,自然就寻求享受。 多伦多是华裔移民聚居的地方,经常有来自中港台的歌星艺人在赌场演出,廖小姐有次随朋友去赌场看演出,演出完后,朋友说玩一下再走,结果一呆就是通宵,那天晚上,廖小姐赢了2万多元,自以为好运气的她,从此沈迷于赌场,并因此走上一条负债不归路。 几年下来,廖小姐不但将两间快餐店盘出,还把她和先生名下的房子、名贵房车全部出售用于还赌债,期间,廖小姐的丈夫曾找过一些团体,希望借助外界的力量帮助妻子戒除赌瘾,但好面子的廖小姐无法戒掉她那帮朋友,要戒赌谈何容易?经历过数次的努力后,廖小姐的丈夫在一个早上带著两个孩子离家出走,他给廖小姐的信说:这个家庭再也经不起波折,我们只有离开一个大好家庭就这样崩溃。 与廖小姐相比,A女士的遭遇更加不堪。 据闻,来自中国的A女士,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获得某大学的聘请,成为该大学一位教师,这种机遇是很多中国移民梦寐以求的。 A教师任教的这个城市离赌场很近,亦是本地知名的旅游景点,有亲戚朋友从中国来,A是当然的向导。 有一次,A带朋友到赌场去游玩,顺手小赌一把,结果令她赢了数万元,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A女士的结局是,在输尽了家产,欠下累累赌债后,她为自己买了份大额保险,受益人为她女儿,一切手续办好后,A女士创造了一次撞车事故,结果,车祸令A女士瘫痪了。 一个个真切的故事,令被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无言。 谁能对加拿大赌业说“不”? 加拿大赌博业兴起于上世纪70年代,最早是满地可市长德拉波为1976年奥运会筹集资金,开设了加拿大第一家合法赌场。 随后,赌博在加拿大各省蔓延开来,尤其是最近10年来,赌博业发展非常迅速。 目前,全加拿大各省以慈善团体名义而领取的赌牌超过万多个,每天约有数十万个赌博活动,加拿大每年的赌博收益在100亿加元以上,赌博业的扩大,令省政府成为最大的得益者。 根据资料显示:目前加拿大全境有80个固定的赌场(Casino),4万台老虎机(Slot Machine),3万8千个电视”乐透”终端(Video Lottery Terminals),每年2万次的“宾果”活动(Bingo)和70个赌马场。 75%的加拿大人一年中或多或少会参加一些赌博活动;63%的加拿大人可以容忍在本省开放赌博活动;63%的人认为赌博是他们的权利;92%的人认为赌博是不可避免的,即使政府禁止赌博,人们仍可以找到赌博的方式。 加拿大人一年用于合法赌博的金额是多少呢?根据不完全统计,大约在300亿加元左右,这个数字是这样计算出来的,即各种政府发行的Lottery 每年大约有50多亿元,Bingo、单天赌场、慈善赌场和慈善抽奖约50多亿元,在各种固定的赌场和电子赌博机的下注最保守的估计在80亿元以上,赌马场等地方的下注大约在20亿元左右,加起来大约为200亿元,如果以安省政府估计的每年赌资为100亿来折算,加拿大全年的合法赌博产业就会达到270亿加元。 面对这么一项大收入,政府没有可能会放弃。 资深研究者认为:赌博业已成为加拿大各省财政收入的一个主要来源,并为加拿大提供了近5万个直接就业的机会。 有专家甚至预言:未来,政府从赌博业获得的税收,将极有可能超越能源税收入,成为加拿大最大的一项税收来源。 在这种“有钱大嗮”(钱比任何事情都重要)的吸引下,确实没有谁可以对赌业说”不”! 唤起全社会重视 相信今日没有人会否认,开放赌博给社会带来相当大的危害问题。 在加拿大,尽管“问题赌徒”只占2.7%至5.4%之间,但绝对数字却有60万到120万人,在这100万人中,真正嗜赌成瘾者,亦有10多万人,这个数字是否惊人呢?…

研究表明加拿大贫富差距仍不断加大

加拿大政策选择中心3月初发表了题为“富人与其余的人”的研究报告。 报告称,加拿大快速发展的经济仅仅给一小部分家庭带来了经济好处,而绝大多数家庭则所获无几。 政策选择中心是一家独立的非赢利研究机构。 报告称,加拿大家庭的税后收入差距已到达近30年来的最高点,而且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差距每年变得越来越大。 2004年,最富裕的10%%加拿大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贫穷的10%%家庭的82倍。 而在1976年,两者之间只相差31倍。 报告显示,只有最富裕的20%%的家庭分享到了加拿大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而最富裕的10%%的家庭得到的收益最大,收益最大的10%%的家庭在整个加拿大经济“蛋糕”中所占有的好处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23%%上升至了2004年的30%%。 而最贫穷的20%%的家庭在“蛋糕”中所占比例从上世纪70年代的4.5%%降至了2004年的2.6%%。 报告作者阿尔明•亚尔尼兹亚在报告中称,尽管加拿大人都在遵守游戏规则,他们勤劳工作,为国家增长的经济做出了贡献,但他们的绝大多数都没有从日益增长的经济中得到回报,收入差距正在加大。 尽管绝大部分的人们都增加了工作时间,但经济增长带来的巨大效益只是为原本最富裕的10%%的家庭锦上添花。 (记者 杜华斌 )

环球华报:加国劳工短缺原因何在?

虽然有报告显示,去年卑诗省有3万家中小型企业至少4个月找不到工人,但本地的不少新移民却苦于“一职难求”。 到底为什么会出现“有人无工做,有工无人做”的局面?记者走访了不同阶层的人士,一起探讨本地劳工短缺的成因。 劳工短缺是国际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经济学家昆恩(Roslyn Kunin)表示,许多人还以为现在仍然是1946年的形势,当时世界上多数国家处在经济动荡不安时期,许多人排队等待移民到经济发展良好的加拿大和美国。 她说,如今的形势实际上是所有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都缺乏劳力,甚至人口众多的中国也与加国为争夺工程师而展开竞争。 昆恩认为,如果加拿大继续接受移民,就应该视移民为宝贵的资源,在新移民抵达加国时,承认他们的学历,让他们从事原有的工作。 她说,加拿大现在有太多的医生和工程师在开计程车。 人手紧张是暂时现象 温哥华地区建筑协会的沙萧(Keith Sashaw)表示,为寻找有技术的工人,其行业几乎达到殊死搏斗的境地。 移民律师王仁铎就认为,建筑行业严重缺少劳工,是因为目前加国经济形势发展良好,这个行业发展迅速。 再加上本地因为冬奥会而需兴建的众多土木工程。 但这个行业的劳动力需求是根据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和调整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大力需求也造成了整个劳动力市场争夺劳力的恶性循环。 移民与就业市场脱节 此外,王律师表示,加国移民部门制订的移民政策是按照传统的“对加拿大产生贡献”的移民标准制定的。 移民政策要求移民需具有高等教育水平和较高语言能力,本意是提高移民素质。 但这些要求是和加国实际需要移民填补的就业市场脱节的。 加国移民政策制定追求理想,脱离现实,也不愿接受现实,造成了政策的盲点。 一方面,真正符合高等教育水平和语言水平的移民,不想移民加国或是移民加国后不愿去做加国就业市场真正所需的建筑、零售等行业的工作。 另一方面,建筑业、零售业等加国近年发展较迅速的行业找不到本国劳动力,只能大量申请外劳。 双方都造成巨大的浪费。 雇主对移民存有偏见 中侨就业服务总监林志洋详细分析了新移民面临就业市场门槛难进和加国目前就业市场劳动力不足同时存在的怪现象。 他认为经济好转使失业率降低,工作机会大幅增加,就业市场需求强大。 但加拿大的人口老化状况决定了加国需要不断增加新移民来补充就业市场需求。 新移民也应该是就业市场的主力军。 但投入到就业市场的新移民数量赶不及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里面存在三个因素。 一是,很多本地雇主还秉持著一贯的看法,认为招收新移民是一种投资,新移民语言不好、没有本地工作经验、不能很快融入本地工作环境。 所以他们不愿意招收新移民。 二是,新移民初到加国,确实存在语言、文化、学历认证、本地工作经验方面的弱点,给他们迅速融入本地就业市场,寻找到合适的工作造成困难。 三是政府帮助新移民的计划还有限。 政府移民培训投入不足 林志洋表示,卑诗省已经在交通、能源、建筑、旅游四个领域,为新移民提供项目服务,希望通过政府资助新移民部分培训学费的方式,对新移民进行专业培训,使得他们能够迅速走进就业市场。 中侨也在能源工程方面设立了1个项目培训计划、在建筑方面设立了3个培训计划,在现有资源条件下,尽可能够帮助到新移民,让他们有信念和能力合格的进入劳工市场。 但2005年卑诗省就进入了4.5万新移民,在现有资源下能够参加政府就业培训的移民数量还是有限。 本地牌照是突破瓶颈关键 而移民加国2年,目前已经成功找到每小时20元工资的新移民老汪,干过最低工资的建筑行业和面包厂工作,最终他成功申请到一家西人面包厂的电工职位。…

周日国语广播论坛:华人赌博现象探讨

主持:木然 马越 嘉宾:区慕启(安省华人家庭服务处行政主管)冯志强(法律工作者) 欢迎听众在网上提出问题,让嘉宾回答。 参考问题: 1.加拿大赌博业介绍 2.华人嗜赌成性分析 3.赌博的危害性 4.抵制赌博的诱惑 5.赌博给移民家庭以及留学生带来的影响 加拿大开放赌博后,究竟给社会带来多大的危害呢?在加拿大,尽管“问题赌徒”只占2.7%至5.4%之间,但绝对数字却有60万到120万人,在这100万人中,真正嗜赌成瘾者,亦有10多万人,这个数字是否惊人?在华人社区,“问题赌徒”亦相当严重,前些年接受辅导的个案一般在几十宗到100宗不等,但去年却超过了200宗,由此可见,赌博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有逐年上升的迹象。 对于开放赌博业所带来的负面破坏,我们是不是无能为力呢? 我们应该怎么办? 时间:2007年3月18日(星期天)早上10点到12点 电台频道:多伦多第一台 AM770 网上收听路径: 路径一: http://torontofirstnet.com/radio.html 路径二: http://wtor.birach.com:9006/listen.pls 节目将采取主持+听众(phone in)讨论的形式,建立一个跨时空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