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薛家燕传与秦汉黄昏恋赞对方是好男人

薛家燕跟秦汉拍摄内地电视剧《龙凤呈祥》传擦出爱火花,家燕昨天(28日)出席“儿歌金曲颁奖典礼2007”记者会时,大赞秦汉是近年遇到的好男人,二人在剧中还有床上戏呢! 薛家燕:有晕浪的感觉 对于与秦汉谱“黄昏恋”的消息,家燕笑说:“其实我们是好朋友,之前我请他电台做深情访问,原本做一辑,结果录四辑,可能背景相似,所以好多话题好有共鸣。 (剧中是不是很多亲热戏?)有互抱的戏也有床上戏。 (有没有吻戏?)不记得啦,不过第一天开工就要拍他情深款款地看着我,已经够甜蜜,有晕浪感觉,他是我少女时候至今的白马王子。 (有没有恋上?)不知道。 (有没有发展机会?)不知道,互相感应,将来谁知道。 ” 被问及秦汉可有向她作过表示,她说:“不知道他有没有感觉,大家不是年轻人,含蓄一点比较好,我很欣赏他,一起合作很开心,所以拍完这么久还不能抽离角色,很舍不得工作人员和他。 ” 薛家燕跟秦汉在戏中有部分的亲热戏,也有部分在床上的镜头。 家燕昨天在出席活动时,春风满面,看来对前景充满信心 强调什么都没做过 被问及子女是否有表态支持,她说:“之前跟秦汉在天津拍戏都有和我子女一起过圣诞。 (如果对方向你表白呢?)那就再说,总之我们没有做过任何事,是纯洁友谊。 ”同剧的邓健泓被问及可发觉两人拍拖,他说:“不知道,不过他们很默契,可能人生经历相似,都有看见他们成天一起吃饭。 ” [延伸阅读]:爆笑床戏逐个看 薛家燕自爆与秦汉有床上戏,都算搞笑,不过论到历来爆笑的床戏,不得不提以下三场: 墨镜亲密 《情陷夜中环2》中,谢贤戴着墨镜与剧中情妇张文慈上床,四哥自爆私底下也戴墨镜亲热。 灌酒自己先醉 杨千嬅在《新扎师妹》饰卧底,计划以“美人计”灌醉吴彦祖,阻止对方参与危险交易,结果对方没醉,她自已先醉倒。 陈奕讯被擒 电影《魂魄唔齐》讲述女鬼容祖儿借陈奕迅躯体,与前世爱人即今世的刘洵亲热,十分搞笑。

吉林步行街现裸女石雕座椅引市民争议

城市晚报7月29日报道 吉林市某小区内的步行街上出现了11个跪姿女性裸体石雕休闲座椅,女性裸体石雕的臀部供游人坐,后背供游人靠,女性曲线更是雕刻得惟妙惟肖。 它们的出现立即引发了市民的争议,有人认为是对女性的亵渎,有人认为是艺术的升华。 步行街惊现女性跪姿 “步行街上出现裸女石雕,我带孩子都不好意思从旁边过。 ”市民向记者反映。 在蛟河市某小区内的一条步行街上出现了11个跪姿女性裸体石雕休闲座椅,大约每隔3米就有一个。 记者发现,这11个裸体石雕女性和真人的比例大小相同,只是缺少头部和手臂。 石雕前面有挺拔的双乳,夸张的后翘臀部是供游人坐的椅子,性感的后背是靠背,其中有一个石雕上还刻了一个胸罩。 有人赞同有人反对 对于这些女性跪姿石雕,市民的想法各不相同。 在采访中,大多数男性同胞表示可以接受,“现在人们都开放了,以前对裸体都遮遮掩掩,现在是把女性的曲线美充分展示出来,是艺术的升华”,一名男青年说。 一位老者路过时遮上了眼睛,“这也太伤风败俗了,最可气的是还让跪下,是模仿日本女人吗?孩子看了影响多不好。 ”很多女性表示,人们对于裸雕可以接受,长春文化广场也有赤裸的男女雕塑,关键是不能让女性裸雕跪着,为什么不让男性裸雕跪着,这明显有歧视妇女的嫌疑。 裸女石雕的出现让人们一时难以适应 惹起争议的椅子 售楼处:小区的一个亮点 小区售楼处的工作人员表示,这些座椅是7月份修建的,刚放上没几天,这是艺术与实用相结合,居民最开始看到这些石雕都是眼前一亮,仔细观摩后,都称赞石雕有创意,与众不同。 售楼处也将这些石雕设为小区高品位、高品质的一个亮点。 这些石雕是谁设计的和设计者最初的想法,工作人员也不清楚。 管理者:尚无相关规定 文化部门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没有遇到过这种问题,也没有相关的规定。 妇联的工作人员表示,她们也感觉很棘手,在法律上还没有明确规定。 至于该座椅是否有损妇女形象,还得从该座椅最初的创意角度来看,只能由设计者最初设计此造型的出发点去判断。

公信力危机:中国面临一系列的社会病

中国当代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病,其中公信力的危机是中国当代最严重的社会病。 光明观察发表署名王建光文章表示,这种公信力危机的社会病,有的是社会结构性的矛盾造成的,有的是社会转型造成的,有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不同步造成的,也有的是政府和社会相关部门没有与时俱进,工作方法落后、或不负责任造成的。 什么是公信力?简单地说有两个内容,一是社会或其中的不同主体对公共机关、政府部门行使权力的信任度和认可度的一种表示,二是社会大众对社会某种特定权力和角色形象和言行的心理认同。 初看起来,公信力好像是很感性的,但其实是理性的,决不是Fans的行为。 文章称,如果社会不同角色缺少公信力,久而久之,便造成社会大面积的“信任危机”的现象,这种现象是十分可怕的。 一.社会公权力的公信力面临挑战。 一般说来,公权力是政府部门根据宪法和法规所得到的对社会治理权力。 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历史阶段,公权力的内容有多有少,范围有大有小,但其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 表面上,公权力来源于宪法,但事实,公权力最大的来源是来自于社会大众的心理授权,即对国家机器、行政体制、公务员队伍的心理认同,而这就要求作为我们政府代表的公务员应当居于道德的制高点上,以仪天下。 在很大程度上,“社会公权力”幷不是指“中央政府”一个概念,它是通过各级公务员和政府基层和职能部门来体现的。 本处说到今天社会公权力的信任危机,其意是说人们对“有关部门”所说的话不仅是大都不信,反而是下意识地向其相反的方面理解,可称其为“坏向思维”。 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的情况,人们对公共权力部门发布的任何信息都会向相反的方面理解,或从反面的角度来看待,要么就向较“坏”的一面理解。 对其正面的讲话,人们往往会怀疑“是真的吗?不可能吧!”若是负面的,又往往是认为“很有可能的”。 即使是已经被证明为道听途说的传言,人们仍然是宁可信其有,不愿信其无。 事例不胜牧举,如,当“有关部门”说,当前某种食品供应稳定,质量可靠,老百姓往往理解成某种食品肯定出现了问题。 当有关部门说“某某问题”幷没有造成社会的不安时,人们往往都会理解成“已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 从前几年的非典事件到松花江污染事件,再到近年的一些群体性的治安问题,社会大众的许多反应往往是如此。 二.媒体的公信力和责任感的丧失。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报纸”和“记者”都是神圣的字眼,他们对社会事务的参与不仅是积极的,更是负责任的。 记者”不仅是无冕之王,有时更如“蜘蛛侠”一般,成为许多一筹莫展的老百姓的救星。 那个时候,“报纸都报道了”的语言几乎成了真理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国家法律和中央文件的作用。 由于中央文件不是每个人都能见到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说,报纸的作用对社会的影响是更为直接和具体。 但是,现在的一些媒体不仅没有社会责任感甚至也无基本的职业道德。 有的为了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不惜消费自己做人的基本良知。 胡编乱造、捕风捉影,成为工作的不二法门。 现在当你告诉别人一件事,说是“报上说的”,人们的第一回答往往是“报上说的你能相信?”想想近年来一系列的假新闻,真让人难以理解。 如果一个国家的媒体做到了这种地步,其公信力已经荡然无存。 那么其代表的社会的良心也就真的不在了。 三.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和正义感形象的淡化。 虽然不能说某种专业的知识分子被某种行业集体收买,但相当数量的知识分子在向金钱献媚,其言行却是白纸黑字有具可查的。 知识分子的公信力和正义感形象的危机造成了其社会角色和形象的降低。 以致于现在,不少人对于媒体上的“专家”、或其某种言论往往不以为然,甚至拍砖批评。 对此, “专家”们不要一味地责怪社会大众素质太低,即使你掌握了真理,那传播真理也是需要技巧的。 事实上,当我们每个人都感到住房价格飙升不止时,你还在引经据典地说房价不贵;当大家越来越感到菜篮子的沉重时,你还在喋喋不休地告诉大家,这是在可以接受的范围时,百姓能认可你吗!也许真的,从某些专家的收入角度来看,房价确实不贵,肉价还应有上涨的空间,但你知道百姓的感受吗?难怪社会上已经有了一种共鸣:不要相信专家! 北大教授贺卫方在其博客《精英们为什么会被误解》上曾经举例说,有些经济学家的作为害了经济学界,“他们的行为已经超出了正常收入。 你把你自己弄得很富,我觉得这对于全世界的知识分子群体都是一个耻辱性的问题,他们不仅败坏了个人声誉,还败坏了这个学科的公信力,最重要的是,还降低了知识分子的身份。 它导致了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不被人所信任,别人会认为要么匿是跟权力有所联系,要么就是跟利益有所联系。 这样就产生了信任的危机。 ”我想,贺教授说的还是很客气的,事实上,让社会产生信任危机的也不仅仅祗是经济学家。…

高敏又打官司回应:谁说我不是四川人!

高敏是哪里人?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 在高敏的博客中也说得很清楚:“我生在四川自贡,长在四川自贡。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任何争议的事 实,却成为了27日自贡一家晚报报道并质疑的焦点。 一句莫须有的“我是重庆人”让家乡人甚至对高敏的人品都产生了疑问。 高敏对此即无奈又气愤。 于是,刚刚 赢得稿费官司的她再一次选择了通过法律途径来捍卫自己的权益。 昨日下午,受高敏的委托,北京蓝鹏律师事务所的张起淮已经向自贡这家晚报发出《律师函》,要 求该报公开澄清事实并向高敏赔礼道歉。 而正在湖北荆州参加一项公益活动的高敏也激动地告诉本报记者: “谁说我不是四川人?我什么时候忘记自己的家乡自贡了?家乡的媒体竟然这样来写我,也实在是太不负责任了!” 报社解释:消息来自高敏博客 让高敏“冲冠一怒”的,其实是一条新闻外加一篇评论。 27日,这家自贡的晚报在体育版的头条刊登消息《高敏哪里人?引发小争论!》并配发评论《关于自 贡与重庆的高敏之争》。 署名“记者文文”的报道指出:“当奥运圣火快要点燃之际,重庆一些媒体开始了对‘跳水皇后’高敏的宣传。 几乎所有的宣传都有一种自 豪,其基调是:高敏是从重庆走出去的世界冠军,重庆是高敏的‘冠军摇篮’。 ”文章还紧接着指出: “高敏在回答有关‘哪里人’的问题时,都是肯定的:‘我是重庆人!’在高敏的博客中,她也多次谈到自己是重庆人,并对重庆进行了深情的回顾和由衷的褒 誉。 ”署名“罗洛”的评论文章再次肯定“高敏的回答铿锵果断:我是重庆人”,文中还出现了诸如“这高敏咋一阔脸就变”及“成功忘了奠基者”等文字。 本报记者昨天电话采访了该晚报体育版的主编罗解文先生,他也是当天相关版面的编辑。 罗解文首先证实了“记者文文”是化名,对于相关新闻及评论产生的过 程,他解释说:“我们是通过重庆媒体的朋友以及读者的报料获得相关信息的,高敏在博客中也确实说到了‘我是重庆人’,所以我们的整个报道是比较公正的。 我 们的评论主要是希望表达自贡的奥运冠军值得我们珍惜的观点,应该说文章对高敏毫无影响。 ”随后,记者与重庆几家媒体的体育部负责人进行了联系,结果对方均 证实重庆最近并无自贡这家晚报所说的类似报道。 记者查找高敏的博客,在 7月9日《我是哪里人》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生在四川自贡,长在四川自贡,可每次填表填到籍贯时我都填重庆,因为我的爸爸是重庆人。 ”不知道这是否 就是相关报道的依据所在? 高敏愤怒:我一直都是自贡人 高敏说她是27日晚上通过朋友的短信得知相关报道的。 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家乡的报纸为什么要写这种文章?是不是太不负责任了?后来我接到更多自贡亲 朋打来的电话,有为我鸣不平的,也有询问我是不是真的说了那样的话的。 奥运会火炬传递线路公布的那个晚上,我在央视做节目,公布前我就说:要是火炬传递能 够经过我的家乡自贡就好了;公布后我又说,很高兴火炬传递经过家乡自贡,如果可能的话希望能够成为家乡的火炬手。…

中美俄太空计划月球火星成主要目标

综合报道,美俄中三国已经在近期开始了各自的太空计划。 航天事业能代表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 当前,走出地球征服太空是这一领域中最令人骄傲的成就。 40 年前,只有苏美在进行有关太空科研的工作,现在大约有40多个国家进行着太空研究。 但是有能力发射载人飞行器的国家只有三个,他们是美国、俄罗斯和中国。 这三个国家都开展了各自的太空计划,主要目标是月球和火星。 登陆月球和火星是最容易实现的目标 除了金星以外,月球和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两个天体。 人类到目前已经向这两个天体发射了大量的机器装置,1969年-1972年美国宇航员6次在月球着 陆,与此同时,苏联也在制定秘密登陆月球的计划,后来因为火箭事故不断而被迫中止。 现在人们对月球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地质学方面,而对火星的兴趣则更多的集 中在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是否有水存在等问题上。 在太阳系各行星中,火星最接近地球的类型,最有可能适合人类居住。 在火星上,气温在人类可承受范围内。 火星上没有磁极,宇航员必须小心火星上的太空辐射。 月球的优势在于它离地球最近,它可以作为实验基地和中转基地。 太空计划须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 当前太空成就的取得同国家科技水平、基本潜力、工业总体发展水平,政治决心等因素紧密相联。 太空计划需要国家支持,其效益的取得也要经过多年后才能实现。 据悉,美俄中三国对太空事业的投入都是巨大的。 美国在最近10年研制并发射了一系列独一无二的太空装置,但载人飞行装置却止步不前,航天飞机经常出现故障。 尽管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信誓旦旦地吹嘘 美国要重返月球,征服火星,但缺少技术支持,他的重返月球的计划也至少要推迟12年才能实现。 俄罗斯在太空领域政府没有强加任何任务。 太空计划停滞不前正 在引起国家高层的不满,不久前在克里姆林宫的会议上,国家的高层称其为“太空停顿”。 俄专家估计,依据现有条件和能力,俄罗斯实现火星考察计划至少要花费 140亿美元。 俄罗斯太空计划瞄准火星 俄罗斯也具有自己的优势。 俄罗斯对火星的研究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除了登陆火星表面外的所有火星考察都做了。 专家们确信,俄罗斯对火星考察的准备工作已 经完成了50%-60%,关键因素是研制出新型飞船。 这种新型飞船将比目前的飞船轻很多,可以在轨道上完成各种机动飞行。 飞船上将载有6名宇航员和700 公斤货物,而目前联盟号只载有3名宇航员和200公斤货物。 比起联盟号来更加安全和舒适,如果研发顺利,它将在5年后开始使用,并在未来接替联盟号飞船。 美国计划2020年前重返月球 比起其他国家来,美国客观上在登月和登陆火星的计划上更接近成功。…

俄罗斯1架运输机莫斯科坠毁8人丧生

俄罗斯一架货机周日(29日)清晨在莫斯科起飞后不久坠毁,机上8人全部遇难。 出事的俄制”安-12型”货机属于私人公司Atran。 俄罗斯紧急事态部发言人表示,该飞机从莫斯科南郊一个机场起飞后几分钟便坠毁在田野。 这名发言人说,由于飞机当时满载燃油,坠地后发生大火,已经彻底毁坏。 机上的5名机组人员和3名乘客全部丧生。 当局指出,飞机只运载了9公吨的货物,远远低于20吨的最大载重量。 当地天气情况十分恶劣,一架原定飞往坠机现场的救援直升机被迫折返。 目前还不清楚飞机失事原因,当局已经展开调查。 俄罗斯和其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去年的航空事故是全球最差的,平均事故率比世界的高13倍。

今晚报:自杀成中国青壮年首位死因

今晚报报导,7月28日上午,记者从“海峡两岸天津2007″永安”生命教育与殡葬文化研讨会”上获悉,据最新调查分析报告显示,部分在校大学生在遭遇失恋、求职失败后,曾有过自杀念头;近30%的中学生在走进校门的那一刻,感到心情郁闷、紧张、厌烦、焦虑甚至恐惧。 天津市永安生命教育与殡葬文化研究所联合市殡葬部门及安定医院、一中心医院心理卫生医院等多家大医院和多所中小学,通过一年多对4000多名中小学生进行抽样调查。 而国家卫生部在去年“世界预防自杀日”公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5位,15岁至35岁年龄段的青壮年中,自杀列死因首位。 专家呼吁,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教育课题。 研究所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缺少生命教育,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存在和价值,容易陷入生存的迷失状态,对自我生命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也不尊重他人生命,甚至轻易走上自杀、自残或伤人犯罪的道路。 心理专家陈复平教授称,一些青少年通常在成绩不好或不理想的情况下,遭遇家长训斥或老师批评,这种状况加重了代沟并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此以往,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 安定医院心理专家冯亦颖教授称,以往解释自杀现象及解决自杀问题多为医学心理咨询、精神医学治疗模式,但我们更应解决自杀现象的本源,即治疗方式应转为生命教育的综合性预防方式。 生命教育研究专家袁卫星认为,生命教育是一种唤醒,唤醒生命的可贵意识,引导青少年认识生命,了解生命的本性、发展规律和成长条件,同时珍爱生命,保持心理和情绪健康。 生死哲学研究教授郑晓江称,生命教育本质是一种生死观的教育,“人死不可复生”,生命教育要让青少年懂得“生命无价”、珍爱自我及他人生命。

《读书》换帅风波:新左与自由派之争?

南都周刊记者甘丹/汪晖担纲《读书》已逾十年。 这十年,对中国知识分子是痛苦转型的十年;对《读书》杂志是喧嚣热闹的十年;对汪晖个人,是毁誉参半的十年。 《读书》十年,是一个人、一本杂志和一个知识界的沉重故事。 一本薄薄的小刊物,一个本应该很平常的人事调动,为什么却如此地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不仅仅是它曾经有着值得骄傲的历史,还因为汪晖在学术界的争议,也因为《读书》这11年见证着中国思想界的变迁和分化,它的承载量超越了一本思想文化杂志所能承载的内容。 7月10日上午10点,汪晖本想召集《读书》编辑部的同事们开会,准备讨论关于第九期《读书》的编辑事宜。 这个会议却在即将召开之前中止。 当天上午9点,三联领导召集《读书》编辑部编辑开会,宣布汪晖和黄平不再担任《读书》执行主编,至此汪晖与《读书》结束长达11年的关系,署有“执行主编汪晖”名字的《读书》将截止到2007年第八期。 突如其来的事情,汪晖觉得毫不意外,而让他感到不悦的是,在最后一刻,他也没有听到三联的领导当面向他宣布这个决定。 7月11日,《中华读书报》刊登对三联书店领导的采访,首次正式对外公开了《读书》换帅的消息,一场让外界持续了近一个月的猜测尘埃落定。 可事实的公布,并未平息外界对《读书》的讨论,相反地,关于《读书》和汪晖的讨论却大有越演越烈之势,汪晖也瞬时成为媒体热追的对象。 一本薄薄的小刊物,一个本应该很平常的人事调动,为什么却如此地引来那么多人的关注?不仅仅是它曾经有着值得骄傲的历史,还因为汪晖在学术界的争议,也因为《读书》这11年见证着中国思想界的变迁和分化,它的承载量超越了一本思想文化杂志所能承载的内容。 1979年4月,《读书》的诞生就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一位名叫李洪林的作者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读书无禁区”的文章,直言“文化大革命”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 随之,《读书》声名大噪。 在许多知识分子心中,《读书》在80年代起着一种思想启蒙的作用,它暗合着思想界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给经历了将近二十年思想荒漠的年轻人送来了犹如甘饴的新知。 而那时活跃的年轻知识分子们,也把《读书》当成了展示自己才华和思想的舞台,许多人都在《读书》上发表自己的文章,汪晖就是其中活跃的一位。 《读书》前主编沈昌文在回忆起汪晖时说,“他很了不起,文章写得很好。 不仅给《读书》写稿,还经常参加编辑部的活动”。 汪晖与读书的缘分就始于那时,当时他可能根本想不到,和《读书》的这种亲密关系,成为他后来执掌《读书》的一个原因之一。 经历了80年代末的动荡之后,知识分子在自我的思想上进行着反思。 一方面,随着邓小平1992南巡后经济改革加速,市场经济在中国全面登场,知识分子对中国改革的现实、道路和发展前景的分歧大大加深,原先的“同一性”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附带的社会问题也暴露出来,知识分子急切地寻找着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1996年沈昌文面临退休,《读书》选择怎样的主编执掌,将决定着《读书》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成为时任三联总经理的董秀玉最着急的问题。 沈昌文时期的《读书》在90年代前几年,偏重文学领域和人文趣味的内容。 和陈原、范用时代的《读书》相比风格没那么尖锐,也避开了一些思想争论。 到了1996年,这样温和的风格引起了一些学术界的担忧,在董秀玉选择《读书》新一任主编的过程中,学术界的一些知识分子向她反映,新时代的《读书》缺乏了一些学理性,希望她能够选择学术背景较强的人担任《读书》主编。 董秀玉也意识到这一点,在经学界推荐、陈原面试、社委会批准的情况下延请汪晖接任《读书》主编。 最初,汪晖并不愿意担任《读书》的执行主编,在董秀玉的再三说服下才最后接受了邀请。 从创刊最初就定位为思想文化类杂志的《读书》在思想变革的浪潮中主动选择了一位学者做主编,而这位主编又密切关心着社会的现实问题和思想界的讨论,《读书》在汪晖的领导下,势必成为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焦点,并且见证着思想界不同观点和理论的纷争。 汪晖接任后的《读书》将会在思想界扮演怎样一种角色?《读书》会面临怎样的改变?这是那个时候众多《读书》老读者最为关心的事情。 而为《读书》做一些改变,也是汪晖接任后的想法。 想做一些改变,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当时不仅是对《读书》,对整个学术界、知识界以及各种思潮都有些想法,所以希望通过《读书》来展开一些新的讨论。 ”接手《读书》后不久的汪晖,很快就开始了自己规划的一些改变。 1996年,他接任《读书》后的第一年,便开始陆续发表了一些考古学家的考古学文章,这类文章,基本上是以前的《读书》从未涉及到的领域。 为什么以考古学打响改变的第一炮?汪晖认为,考古学在过去20年里是中国学术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一个学科,大量的发掘不断涌现。 这些发掘到底对中国历史的解释提供了什么,对古代历史的争论、学术的进展有什么意义?因此,讨论考古问题与当代历史、与我们对于中国和世界的理解是密切相关的。 ”汪晖解释,考古学是《读书》很少涉及的领域,看起来离大家生活很远,但《读书》试图把这些看起来很远的东西与对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思考联系起来。 考古学引入《读书》的讨论之后,一系列其它领域也渐渐进入汪晖和黄平执掌后的《读书》。 继1996年10月发表《乡土中国的当代图景》之后,1997年《读书》又开辟了《田野杂记》栏目,为此后《读书》能够率先提出三农危机的讨论提供了前提;黄万里关于黄河治沙的文章和有关生态主义和发展主义的讨论,将生态环境问题引入了《读书》的视野;几乎与此同时,有关俄罗斯改革、性别、战争与民族主义和经济学的社会角色的争论也渐次展开… 一份由读者为汪晖时期的《读书》所作的数据显示,从1996年5月至2006年12月,《读书》共发表稿件4059篇,其中文章按照所涉及领域类别可以分为31类,包括思想文化、经济学、法律、考古、亚洲研究、环境、医学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