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在格拉斯哥机场袭击案发生之后,英国警方总共已经逮捕了5名嫌疑犯。 然而,针对这五名嫌犯身份的调查却让英国警方非常惊讶,因为在5名嫌疑犯中居然有两名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医生。 五名嫌犯两名医生 基地组织思想渗透令人担忧 据悉,驾车冲进格拉斯哥机场的嫌疑犯中就有一人是医生。 他本是伊拉克人,通过申请政治避难进入英国。 据报道称,警方30日在英国北部M6高速公路上逮捕了一名26岁的男子和他的妻子,一名27岁的女子。 有目击者称,这名女子脸部蒙着穆斯林式的面纱。 而据悉,这名26岁的男子来自于约旦,目前在英国特伦特河畔斯托克的北斯塔福德郡医院工作。 目前,警方正在对他和妻子居住的出租屋进行仔细搜查。 有消息称,这名来自约旦的医生可能是这些恐怖袭击的策划的关键人物。 分析指出,这一发现可能证明基地组织对这些年轻的穆斯林的思想渗透已经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有安全部门的官员就说:“他们都是受过高等教育、有自己思想、高智商的人。 他们本来的职责是救死扶伤,然而他们现在却在实施让人难以置信的暴行。 ”而警方也表示,这两名医生都在英国境内的医院工作,都拥有正当合法的身份。 警方还发现,5名嫌犯中有1人来自黎巴嫩。 另外,警方表示,冲进机场点燃身上汽油的嫌疑犯全身烧伤面积高达90%,无法进行问讯。 警方正在对另外一人进行讯问。 警方认为,这些人可能都参与了一个不知名的恐怖组织,这个恐怖组织与基地组织有联系,而且成员多数来自中东地区。 汽车炸弹中“引信”手机成关键线索 警方将进一步追踪 目前,警方还在继续抓捕其他嫌疑人。 据悉,至少还有一名嫌犯在逃。 据悉,英国警方在此前挫败的汽车炸弹袭击的车内发现一部手机,可能是作为爆炸引信使用。 然而,策划袭击的恐怖分子先后拨打了电话数次,炸弹并未爆炸。 然而,警方正是通过对手机上面的电话号码和通话记录开始追捕并抓获了其他几名嫌疑犯。 另外,警方对手机存储的电话号码调查发现,苏格兰当地一家炸弹工厂可能与此系列袭击事件有关。 另据消息人士透露,警方还准备将嫌疑人的画像给一些在押的基地组织人员进行辨认。
叁年前的耶诞节後两天,美国专栏作家邦乔妮(Sara Bongiorni)望着家中节日後的满地狼籍时,忽然发现中国占领了她的家,包含电视、网球鞋、耶诞树彩灯、地板上的洋娃娃等,屋里随处可见「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於是决定展开全家「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计画。 这项计画的执行过程日前成书,并预计在本月正式发行。 在《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书中,邦乔妮描述她及家人在拒绝中国商品一年中的体验,发现以前一些再简单不过的事,例如买双新鞋、买件生日玩具或修理家俱,在没有了中国之後,都变成一种痛苦折磨。 中国产品已深入生活各层面 邦乔妮说,她并非贸易保护主义者,而除了偶或担心美国国内工作机会流失之外,她并不反对中国。 她的目标其实很简单,只是想让美国人了解,一个一般美国人的生活是如何地与国际贸易体系产生联系。 在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巴顿鲁吉担任财经记者的邦乔妮,过去十年一直撰写有关国际贸易的稿件。 她说:「我曾看过美国商务部的统计资料」,「我曾认为这些都和我无关」,但事实却不是这样。 在一开始抵制中国商品时,邦乔妮书中写说:「抵制让我重新思考中国和我之间的距离,在把中国推出我的生活之外後,我得到一个中国已经深深介入我们生活的有趣观点。 」 美国经济学家纳罗夫在邦乔妮书中作序指出,美国去年进口的一兆七千万美元商品中,约一五%来自中国,其中多数是沃尔玛或其他零售商的架上商品,都是一些中低阶层美国人生活的必需和非必需商品。 廉价又方便 消费者难抗拒 目前担任《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自由撰稿人的邦乔妮说,较低的价格一直让北京受益,并促成中国经济上的崛起,也让美国消费者很难放弃中国商品。 在抵制阶段中,为了替儿子买一双非中国制造的鞋子,她伤透了脑筋,既要看各种型录,又要仔细阅读标签,研究各种款式。 最终发现,当地专门出售欧洲品牌的专卖店都已经歇业。 为此,她不得不用六十八美元(约二千二百台币)替儿子买一双义大利制造的运动鞋。 据指出,中国大陆商品的价格,大概只是美国同类商品价格的叁分之一,而这些廉价商品的品质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家里的电器坏了,最终只能让它坏在那里,因为零件都是中国制造。 邦乔妮得到了一个教训,很多标榜「美国制造」的商品,零件其实都来自中国。 此外,在抵制中国商品之後,她四岁的儿子不得不每次都选择丹麦产的乐高当成送给同学的生日礼物,因为他已经找不到其他适合的非中国制造玩具。 此前,邦乔妮原本担心美国就业机会流失,以及一些关於中国大陆人权状况的报导,这让她下定决心抵制中国商品,但一年的实验之後,她得出结论:美国人民根本拒绝不了中国商品。 邦乔妮在书籍的结论中指出,没有中国你也可以活下去,但生活会越来越麻烦,而且代价会越来越高。 她说:「以後十年我可能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 」
5月13日,仅凭《红楼梦》林黛玉一角而广为人知的陈晓旭病逝,在她去世后,虽然纷扰不断,从遗产分配到感情纠葛,都有诸多猜疑,但对于“林妹妹”的经典诠释,却无人不赞。 不过,也有人不买账,认为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不咋地,这个人就是著名导演叶大鹰。 叶大鹰批老版红楼太土 称陈晓旭演得不好 6月29日,著名导演叶大鹰写了一篇题为《多嘴》的文章,文中,他不点名地批评了陈晓旭扮演的林黛玉,称自己要“站在了说不好的一方”。 在这篇文章里,叶大鹰写道:“一个女演员去世了,媒体开始热闹。 借人家的悲痛炒作新闻,于是那电视剧就被说成了‘不朽经典’,那演员也就跟着成了‘林妹妹’,跟着演出的众演员理所当然也就成了角色的标准。 ”他对这一现象用了“晕菜”来表达自己的不屑。 他否认直言不讳并非对陈晓旭“本人的不敬”,他说:“我是对媒体的态度和那帮假装悲天悯人丧失基本判断力的家伙们想说几句,对事不对人!”他认为“林妹妹成经典”的误读是媒体的盲目追捧造成的。 接下来,叶大鹰阐述了自己的理由。 他认为“林黛玉这个角色本应是个南方人”,但是老版《红楼梦》却选了一个北方姑娘陈晓旭,“实在勉强的厉害!”他略带嘲讽地说:“假如要拍一个小品版的《红楼梦》,一水嘈铁岭口音(编辑注:原话如此),我想她的表演会轻松自如很多,不用假装多愁善感了。 ”所以,他的结论是:“我不喜欢她演的这个角色。 ”但叶大鹰也承认这是导演的问题:“演员演的不理想一定是导演的问题,演员不承担责任!” 著名导演叶大鹰狠批老版《红楼梦》。 (资料图) 而对于老版《红楼梦》,叶大鹰的评价是“土里土气”。 他说:“早年间我就不喜欢那部电视剧,拍的土里土气的没什么智慧,把曹雪芹的《红楼梦》拍成了早期的年画。 ” 网友们骂声不断 认为叶大鹰是在炒作自己 5月下旬,“陈晓旭版林黛玉”的拥护者在多个网站发起了“反对重拍,支持晓旭”的签名活动,反对重拍红楼梦。 网友列出反对重拍红楼的四大理由,认为陈版林妹妹已是经典,不可能再超越。 此番叶大鹰直言,无疑让拥护陈晓旭版的粉丝们无法接受,文章一发,即刻引来网友骂声。 一位匿名网友质问:“找骂的啊?林妹妹是南方人,就不可以找北方演员吗?”而另一名网友则较为温和:“广大群众都认可的,你干吗瞎议论啊?不要成为众矢之的。 ” 更多的网友则是直接开骂:“就你多嘴,无聊!有种你演一个‘林妹妹’给大伙瞧瞧,欠骂!人都不在了,还拿出来炒,没一点做人的素质!”也有人质疑叶大鹰炒作:“你就是一个想拿死人炒活自己。 ”还有网友则认为叶大鹰歧视东北人:“你在鄙视东北人啊?” 基于网友骂声激烈,叶大鹰随后又连发了两篇文章,“敬告”开骂的网友:“不要把同情当标准吧。 有人不接受我的说法,各人的审美标准不同本来是很正常的啊。 看到有人破口大骂,骂人算什么本事?” 叶大鹰认为找陈晓旭出演林黛玉不妥。 ———————————— 关于叶大鹰 著名导演,名将叶挺之孙,从导演处女作《大喘气》至今,他执导了多部影视剧,受到广泛好评。 1995年执导《红樱桃》,1997年执导《红色恋人》。 并在徐静蕾导演的电影《我和爸爸》中扮演“爸爸”一角。 1981年,考入西安电影制片厂学表演。 1984年,考入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 1986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 1988年起,与王朔一起创作了剧本《顽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和《永失我爱》。
许戈辉,1991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青年业余主持人大赛,获第一名。 早在学生时代她就涉足电视,1991-1995年间,在电视圈的制高点中央电视台,主持过多种类型的固定栏目以及大型专题节目和晚会,包括《十二演播室》《正大综艺》、《东西南北中》和春节联欢晚会、国庆晚会等等。 10年前,她在众人的一片不解中离开央视加盟香港凤凰卫视,主持访谈节目《名人面对面》至今 。 并参与主持了凤凰台的其他重要专题节目: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大纪实、走进西藏系列、1997香港回归世纪报道、柯受良飞跃黄河现场直播、长江三峡截流纪实、戴安娜王妃葬礼现场直播和香港电影金像颁奖典礼现场直播等。 而最近在某海归论坛上却爆出了,许戈辉离开央视源于风流。 在这篇帖子里指出:许戈辉当年不是从央视被凤凰卫视挖走的!真正的内幕是她的风流:和几个有钱人劈腿,和某国家的驻华副大使关系暧昧。 并在一次“活动”中被安全部的人抓住,央视保卫部亲自找她谈话,说台领导的意见很明确,愿意给她一个生路,但必须处理,所以希望她主动辞职,这样对台里和她本人都好。 后来,她迫于央视压力,就主动提出辞职,然后去了凤凰卫视。 另外爆出,许戈辉当时明知丁健已结婚,而且丁健已有了孩子的情况下,还和丁健发展地下关系。 而该网友指出许戈辉的这种做法是不道德的及不负责任。 女人在工作中的辛苦打拼与骄人成绩所惊动的目光,还不如“嫁得好”引来的鼓噪与喧嚣。 许戈辉自嘲地笑笑: “有一次在酒会上,我、鲁豫和邓文迪一起遇到默多克,后来我和鲁豫就开玩笑,说我们曾经有同等的机会,为什么人家(邓文迪)就成了默多克的太太,而我们还是默多克的员工? 其实这是很玩笑的话。 我们都不相信这一辈子干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何况如果我们整天想着借工作之机结识名流攀高枝,那也不至于傻到把这点心思那么无所顾忌地讲给周围的人。
成都晚报7月2日报道 5年前,31岁的重庆小伙子黄高学爱上了大他33岁的六旬老太婆刘孙权,这对“老妻少夫”一时之间在全国引起轩然大波。 去年,外界的流言蜚语让两人关系一度受挫,在本报的帮助下,两人来到成都咨询心理医生,企图能从心理上获得抵御外界流言的武器。 然而,在昨日,今年已36岁的黄高学给记者打来电话,用郁闷的语调告诉记者:“我和刘老师已经分手了。 ”而造成他们分手的原因,竟然是生活的贫穷和窘迫。 一见钟情:情书轰炸赢老太芳心 昨日,记者接到黄高学的电话,他委托记者在成都帮他找一份工作,他说:“我和刘老师已经分手了。 ” 两人从2002年恋爱到现在,走过了5个年头。 当年31岁的黄高学邂逅了64岁的刘孙权,一见钟情的他以情书轰炸的方式赢得了刘孙权的好感。 刘孙权当时已经离婚,感情经历很坎坷的她从来没有感受过爱的滋味。 两颗孤寂的心就这样慢慢靠拢,成了一对亲密的恋人。 2003年,两人不顾家人的反对,在重庆大足龙水镇郊区租了一间10余平方米的房子住在了一起,从此靠摆点小摊维持生计。 黄高学和刘孙权 他们曾经在一起过日子(资料图) 两人曾在各地收费讲情史(资料图) 生活现实:经济窘迫冲淡感情 两人5年的感情,终究没能逃过现实生活的摧残。 由于生活贫寒,两人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吵嘴,感情渐渐转淡。 记者还清晰记得去年冬天在龙水镇见到他们的情形:两人一起在龙水镇的桥边摆地摊,黄高学染着黄头发,脚上穿的是一双橘红色的运动鞋,看起来很时髦。 刘孙权则戴着一副老花眼镜踩着缝纫机为别人缝补着衣服。 当天很冷,黄高学坐在小板凳上,双手揣在裤兜里全身蜷成一团地靠在刘孙权旁边,有生意来了也是刘孙权起来招呼。 在他们居住的房间里,一张双人床就占据了1/3的空间,屋里唯一值钱的和看起来比较现代的就是一台电视机和一台旧DVD机,窗户没有玻璃,用塑料纸代替,昏暗的灯光照在陈旧的家具上使整个屋子显得更加晦涩。 男方说法:她管钱太紧 “我们摆地摊每天才卖几块钱,有时一分钱都没得,你说这样下去怎么办嘛?”黄高学说,生活的贫困让他俩的脾气一天天变糟。 由于刘孙权掌握着家里的“经济大权”,黄高学经常囊中羞涩,这让作为男人的他觉得“很没意思”。 他觉得自己还年轻,喜欢穿新衣服和打扮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刘孙权却觉得他很“妖艳”,“有时候吃顿肉她都要说,你说这样的生活咋个过得下去嘛?”黄高学在电话里说得痛苦万分,他说,刘孙权是有子女的人,她把钱管那么紧,“不晓得是不是存起来给她子女了!” 女方说法:他爱花钱又小气 而记者昨日致电给刘孙权,曾经当过民办教师的她说起黄高学就叹气。 虽然两人以情侣的关系共同生活了5年,但是刘孙权却觉得黄高学更像是她的儿子或者晚辈,“我供养不起他啊,又爱花钱又小气。 ”她说,因为黄高学是年轻人,喜欢打扮、穿新衣服、隔一天就要吃肉,靠她每天摆地摊的收入根本供养不起。 而且由于多次上媒体,他们在龙水镇算是个新闻人物,经常招来一些人异样的眼光,而黄高学受不了这些,就回家把气撒在她身上,加上她一直为自己不能再生育而对黄高学感到愧疚,所以每次吵架都是她让步,企图平息争吵,“结果他脾气越来越大。 ”刘孙权曾多次为黄高学张罗介绍女朋友,让他有一个真正的家,可是都没成功。 分开以后:两人各走各路 两人分开后,黄高学搬回了自己的老家和父母住在一起,每天也不敢出门,当时两人走在一起就遭受了太多的指责,现在“灰溜溜”地回去,让他感觉“抬不起头,要想办法离开这里”。 而刘孙权则继续住在龙水镇的出租房里靠摆摊度日,她说自己一个人生活,还少了负担。 昨日,黄高学在电话里一再告诉记者,表示他想到成都来找个工作,“离开那个地方,把过去的都忘记。 ”
重庆晚报7月2日报道 昨日上午8时,高新区科园三街丰华园某公寓。 34岁的林芝萍打着赤脚,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客厅,参加“村落”朝会。 其余五名“村民”已在綦江县石角镇刘罗坪看中了10亩林地、11亩田地,并将当地的泉水取样送检,如水质检测报告无问题,她们将租下。 此时,“村落”新生代——10岁的海伦坐在一旁,摆弄着她的芭比娃娃。 “村民”们刚从丽江回来,想在綦江县过“农妇、山泉、有点田”的生活。 “村落”目前只有6个女村民,都是城市户口,分别来自上海、浙江、广东、湖南和重庆。 除了未成年的海伦,其余5个女人都是大学本科文化,专业涵盖电脑、财会、物理、德语、化工。 两年多前,她们相继辞去月薪数千元的工作,辗转全国各地农村去种地。 “离开城市后才感到,日子实实在在。 ”两年前,林芝萍是广东省韶关联通公司职员,千篇一律的生活、失败的婚姻、职业倦怠……种种压力,身体状况直线下降,回家爬8楼都会气喘吁吁。 为此,林芝萍到北京参加了一次“身心压力舒解”课程,认识了跟自己同病相怜的上海市白领邱伟丽。 之后,两人辞掉工作一同前往浙江省绍兴,租地当起了农民。 不久,来自重庆、浙江等地的夏艳飞、张颖蓓、张芙媚先后加入了她们的新生活。 女村民们在打理田地 两年多来,5个女人先后在重庆涪陵区、云南省丽江建立了她们的“村落”。 她们自己建房子、铺电线、水管,养鸡鸭、种菜、制茶,素面朝天,穿宽大的T恤、迷彩胶鞋。 美女们的耕作知识都来自电脑,她们的农村邻居认为这很怪异。 在涪陵区种地时,美女们甚至被村民怀疑搞违法活动而遭到举报。 最终,美女们的种田手艺颇得好评——她们拒绝化肥、农药,用树枝、剩饭剩菜、菠萝皮、虾皮、草木灰加石头粉作肥料,改良土壤,洒微生物水帮助作物分解有机物吸收营养,用辣椒水、蓖麻籽、烟叶水杀虫子……还每天写日记记录蔬菜的生长情况。 林芝萍因此从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小女人,变得农活样样精通。 牵电线、修电灯、修路、挖水渠、安水塔……两年多来,她连伤风感冒都没得过。 美女们的生活费最初来自以前的积蓄,基本上,每人每月400元至500元足以维持。 种地的同时,美女们还经营别的:搞乡村游,为那些向往乡村生活的城市居民提供有偿休闲、劳作机会;传授种地技术,按增收的作物比例提成。 每到一个新地方,三至六个月,她们就会开始盈利。 由于“村落”运作良好,不久前,邱伟丽把10岁的女儿海伦接了来。 这样的日子会持续多久?林芝萍说,不知道。 至少,她们目前还过得津津有味。 即使有一天需要换种活法,不管做装修还是搞种植,我们都能胜任。 ”
十几年前第一次去香港的时候听到香港人对大陆人新鲜的称呼:来自大陆的男同胞一律被称为”表哥”,女同胞则几乎都被叫做”表婶”–不仅听起来好笑,还一下子把来自大陆的男女同胞人为地给差了一辈儿. 熟悉广东文化与民俗的朋友告诉我,那表哥表婶的称谓里多多少少暗含着香港人对大陆人的歧视–表哥表婶在香港人眼里意味着来自偏远乡下的穷亲戚–既贫穷又土气.在香港购物或问路的时候,自己常常被误认为是日本人,每当这个时候我都要自嘲地告诉对方,我不是日本人而是来自北京的”表哥”.这个时候,我又常常受到这样的”夸奖”–是吗?你真不象大陆仔喔!那语气就和内地人夸奖上海人真不象上海人似的.听了这样的”夸奖”我真不知道应该感到高兴呢还是应该感到悲哀…后来,实在不想得到这样的”夸奖”,也因为自己的广东话太”洋泾邦”而有意改说了英语,其实自己内心深处也颇为不是滋味儿… ” 自由行”以后我又第二次去香港,这时候就已经明显地感到了香港人对大陆人态度的转变.据说”表哥表婶”的称呼已经没人再用了,街头小贩也讲起了带着广东腔的”葡通瓦”.有一次在置地广场装修豪华的名牌店里,目睹了大陆豪客一甩手就是十几万,店里的俊男美女服务起来殷勤倍至,对几个欧美游客和我这个看起来” 不象大陆人”的顾客都有些懒得搭理了,不过,等大陆豪客走了以后却还是有些鄙夷地议论了一番,说什么光有钱没品位之类的,但那语气里分明能感觉到没有吃到葡萄的意味. 那时候,来自大陆的游客比我上次来时看到的要多很多.在尖沙嘴和铜锣湾一带满耳朵听到的都是北京话上海话和各种广东方言,经过了非典的空寂之后,香港人对呼啦一下子冒出来的满街大陆游客有一种心存感激的热情与亲切.报纸上杂志中电视里也不断探讨着对大陆客的不文明行为怎么样更加理解理智和宽容.香港人默默地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陆客人–许多人第一次知道了乘自动扶梯要靠右侧站立,接打手机不能影响别人… 后来,不管是过境也好购物也罢亦或是专程游览,我又多次地前往香港,同时,发现来自大陆的客人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他们的口音越来越杂,所属的地域也越来越广,而大陆人带去的不文明行为也越来越令香港本地人难以缄默.有一次,在一家不大的小店里,居然看到年轻的店员拒绝让袜子脏西西脚丫臭烘烘的北方汉子试鞋;在青衣城的ShoppingMall里看到中年服务员不客气地让闹烘烘的西北客别打扰邻座.也许是大陆客来得太多的缘故,一下子把井然有序的香港变成了一派喧嚣的广州.正所谓熟视无睹吧,港人对大陆客的不拘小节也逐渐地从斤斤计较变得越来越宽容甚至是懒得搭理了…也许是现实的香港人最最懂得鱼和熊掌不会盛在一个盘子里的道理吧,既希望大陆客人带来大笔大笔的银子而又希望不被熙熙攘攘的大陆客人打扰恐怕也未必那么容易啊.不过,值得欣慰的道是大部分大陆客人的言行都越来越文明,举止也都越来越符合礼仪规范,那些让人鄙夷的人和行为亦逐步越来越少了… 那么,香港人眼里的自己是什么人呢?中国人?中国香港人?香港中国人?还是仅仅就是香港人? 记得十五年前在北京遇到香港人,他们回答你来自哪里的时候会犹豫一下,道不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而是他们怕你骗他们,偷他们,抢他们…总之,说出香港这个词是不那么爽快的.但是,在外国的时候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告诉别人自己来自哪里,如果被说成是中国人的话还多半要纠正为香港人–在那个时候香港人对中国人身份的认同几乎还很难很难. 97 以后的一段时间,香港人对自己是”中国人”仍然承认得有些羞涩,就象刚刚嫁过去的新媳妇,乍一改口还多少有点不大自然.我在西贡就曾碰到两男两女几个和我一样肤色的人,因为求他们帮我拍照而搭讪–当然是用英语.他们中的一个主动问我哪里人,我回答中国,北京.这个人连忙自我介绍说他们中的三个来自马来西亚,并指着另一个男士说他也是中国人.当我用老乡见老乡的眼神看他的时候,他马上不冷不热略带羞涩地说自己是香港人.我噢了一下也只得辞别了他们.不过, 这一刻我道是真切体会到了部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 当然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成龙大哥和刘德华可是一口一句”我们中国人”或者”咱们中国人”的.一个人的身份认同及其改变是需要时间的,尤其成年人的改变更是需要时间和过程.对于长期以来没有国家认同观念的香港人来说,彻底摆脱自身的殖民地意识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十年时间恐怕也有些短了吧…正如港人对部分大陆人不文明行为的宽容与理解一样,我们对港人国家认同观念的形成不也应该抱着一种期许的态度吗?
中新网6月30日电 一群来自基隆港码头的工人今天在台湾“立法院”召开记者会,宣布明天(七月一日)将举行大游行,要求学习香港,争取“一国两制”。 据“中央社”报道,为唤起当局重视基隆港日渐萧条,码头工人相继失业的现象,工人们宣布决定明天走上基隆市街头,高雄港的码头工人也将北上声援,估计游行将有两三千人参与。 记者会现场悬挂着“一国两制、基隆先行”的标语。 工人们表示,希望诉求“一国两制”,可以像香港一样繁荣起来。 据TVBS报道,有工人说,“我们这些码头工人,没有工作可以做,有时候一个月做不到几天的工作。 ”“以前有时候连加班都十几万,现在呢?都领不到!”“我们反观香港就好,香港跟澳门,那你说”一国两制”有什么不好呢?” 工人表示,集会游行早就申请核准,但最近不知道怎么回事,老是有人打电话过来“关心”,“要不然就是找碴!”而他们的愿望很单纯,就是要让基隆港与大陆八大港口一起成为亚太航运枢纽中心。
同性恋游行是场政治秀--保守党缺席大游行 多伦多同性恋自豪周的大游行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就已经以不同花式来向大众呛声,而像目前这样一年一次的例行游行模式则是始于1981年。 不过都是向大众展示“我是谁”这样一个主题。 尽管如此,由于事已时移,每年都会有不同的关心要表达,今年的游行花式在笔者看来,彩妆和花车不及前次的花哨和豪放,但是,政治秀的色彩却较以往更浓烈。 尽管2005年的游行队伍出现了多伦多市的警察总长布莱尔,而多伦多市长则是多次参加。 观察今年的游行队伍,5个主要政党方面,只有魁党和保守党缺席,而魁党势力主要在魁省出没,所以他们没有出席情有可原,但是对于执政的保守党而言,他们的缺席却耐人寻味。 其他政党方面,去年以来渐露风头的绿党打头领先其它政党的游行队伍,显示期望崛起的新形象。 其次自由党方面不仅有多伦多市长苗大为尽地主之谊,还有自由党全国的副领袖Michael Ignatieff出现在游行队伍。 声势最壮的要数国会议员、新民主党领袖林顿夫人邹至蕙领军的新民主党团队。 反观保守党方面,虽然安省的保守党领袖John Tory也参加了此次游行,但是保守党作为一个整体缺席了自豪游行,既没有花车也没有游行队伍,相反,游行队伍中不断有人打出反对哈帕和保守党的标志、不断有人向观看者发送争取权力和自由的宣传单。 原因当然很简单,那就是保守党一贯反对同行婚姻的立法,反对改变传统婚姻的定义。 早在2004年,阿尔伯塔省的司法部长就曾经向高等法院的决定说不,坚持说阿省的婚姻定义仍然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事情。 后来在2005年当自由党执政时期的国会众院表决通过了C-38有同性恋婚姻内容的婚姻法时,当时在野的保守党领袖哈帕就说,当他的党执政时会重新就这个法案进行检讨,显示出强烈的反对。 而实际上在2005年的那次众院投票时候,也表现出很强烈的党派特性,保守党大多数反对,自由党、新民主党和魁党多数赞同,致使C38法案最终通过。 在今年的游行队伍中,出现了保卫2005年法案通过的标语牌,这些标志牌既有提醒执政的保守党要注意保护法律的味道,更有刺激着保守党的神经的作用。 再者,此次游行较前两次不同的是,有点像在1981年刚刚出道时期的状态,有很多宣传同性恋人权和自由的宣传单被发送到观看者队伍中。 检讨历史――同性恋者做回自我真不易 争取同性恋权力即使是在加拿大这样一个具有包容和民主精神的国度仍然走了很长一段路,1965年的Everett Klippert 事件被加拿大学术界普遍认可为同性权力争取的发端,到1967年该案件影响到时任司法部长的后来成为加拿大最伟大的总理之一的Pierre Trudeau 提出了刑法修正案,那一年,已是加拿大建国整整100年。 1965年,Everett Klippert 由于向警察承认他是一个同性恋者、与他的同性伙伴有长达24年的时间而且不愿意改变他的这一现状而遭到起诉。 1967年在一个含糊的法律定义“危险的性冒犯者”的名义下,Everett Klippert 被投进监狱。 1967年12月22日,时任司法部长的Pierre Trudeau 针对同性性行为的刑法条款提出了刑法修正案。 1969年,Trudeau 的修正案获得通过,同性性行为被非形式化。 随后的1971年7月20日,入狱4年的Everett Klippert无罪释放。 1977年12月16日,魁北克把性取向写进人权条款,这是加拿大历史上的第一个同性民权条款,该条款明白无误地规定在公寓居住、旅舍和就业时歧视同性属于非法。 1978年加拿大通过新的移民法案,规定同性婚姻者属于准许移民范畴。 但是,尽管如此,同性婚姻要通过国会的这一关仍然难度重重。…
江苏消息人士告诉多维社,中共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江苏省长梁保华正受到有关部门调查,但并没有被“双规”,目前仍然在公众场合露面。 梁保华曾是前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秘书。 江苏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之一,近年来官员涉嫌腐败的大案也时有曝光。 爆出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徐国健卖官、苏州市副市长姜人杰违规发包工程、违规批地受贿数千万元,以及江苏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反贪局局长韩建林、江苏省交通厅长、江苏交通产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章俊元等人的腐败窝案。 消息人士对多维社说,梁保华虽然接受调查,但并没有被“双规”,所以仍然在公众场合露面。 中纪委“双规”手段一直受到各方面诟病,所以当局现在对这种手段的运用大为慎重,轻易不用,让不少受审查对象继续拥有发号施令的权力,甚至还能在一段时间内享有光环。 多维社今年元月就报导了中石化董事长陈同海受到调查,但他到6月还被推选为央企的十七大代表,直到6月底才被“双规”并被免职。 梁保华的前任江苏省长、“共青团派”季允石也曾遭到调查,季允石与年轻很多的女人结婚而被非议,消息人士对多维社说,这个调查直到季允石调任河北省长仍在进行。 2006年,季允石转任国家人事部副部长、外专局局长,调查才不了了之。 十七大之前中纪委与中央人事安排机构正加紧对高层官员涉及腐败情事的审查,最大限度地确保进入十七大中央委员会的官员的“清白”。 目前尚未得知对梁保华的具体调查内容,也不清楚胡锦涛的嫡系、进入十七大最高决策层呼声甚高的江苏省委书记李源潮,在梁保华受到调查问题上的立场和作为。 梁保华生于1945年11月,江西宜春人,大学学历,1965年11月加入中共,1968年8月参加工作。 江苏省长梁保华。 资料图片 他是“文革”前的大学生,1963年9月进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学习,1968年8月分配到太仓县新湖公社劳动锻炼,但很快就被借调到苏州地委报社工作。 后来他调到太仓县委、县革委会报道组、办事组,1975年担任太仓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很快又崭露头角,被上级发现,1975年年底调到江苏省委办公室综合组工作。 文革”结束后,他1977年11月调到轻工业部政策研究室、办公厅、轻工业部驻上海市轻工局工作组工作;四年后,他回到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秘书处担任秘书,半年后定为副处级秘书。 1983年10月,梁保华跨越决定性的一大步,升任省委办公厅副主任;两年后升为省委办公厅主任。 1991年9月之后他连续升迁为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兼任省委办公厅主任到1994年7月。 1994年年底,他更升为省委常委;四年后他担任苏州市委书记。 2000年10月,中央调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李源潮到江苏,担任省委副书记;基本上与其同时的2000年9月,梁保华也进入晋升快车道,一连串变换头衔:升任省委副书记兼苏州市委书记。 与李源潮并驾齐驱。 三个月后,他离开苏州,回到省里担任省委副书记、副省长;两个月后,2001年2月,他升为省委副书记、常务副省长、省政府党组副书记;而2001年10月,李源潮以省委副书记身份兼任省会南京市委书记。 又过了一年多,梁保华当选为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并在十六大会后,立即接替调到河北当省长的“共青团派”季允石,当上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省政府党组书记。 比梁保华小五岁的李源潮也同时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并在十六大后成为省委书记。 中央让李、梁搭档、主政江苏的格局正式形成。 知情人告诉多维社,梁保华政坛上的“伯乐”,是在江苏主政十年的韩培信。 韩培信从抗日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后就在江苏工作,中共建国后,他从常熟、扬州、苏州一路升迁,“文革”中担任过江苏省革委会副主任、中共省委书记处书记。 文革”后于1977年起,一度任国家轻工业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国轻工学会副理事长,然后又回到江苏省,八十年代初期担任过江苏代省长,1983年任江苏省委书记兼任省军区第一政委、1988年还兼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1989年底专任省人大常委会主任,一直当到1993年,72岁时解甲离休。 他是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中央委员。 梁保华在1975年底在江苏省委办公室综合组工作,就是给韩培信当秘书。 韩培信调任轻工业部,带了秘书一起过去。 韩培信回到江苏省,又将梁保华带回来。 当韩培信升任江苏一把手时,立即将这个得心应手的梁秘书任命为省委办公厅副主任。 韩培信一直为梁保华“保驾护航”,离休后还力荐这位后起之秀当上了省委常委,才有了日后梁的一路顺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