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馨懿”能站起来了!这个曾被北川废墟压了40多个小时,总理为她让路,我省医生为她截肢的3岁女孩,顽强地昭示着人间的爱与感动。上月31日,她乘飞机抵达南京,入住省人民医院,继续接受治疗。30日,扬子晚报特派记者与一直呵护着她的江苏医疗救援队陪她度过了在绵阳三院的最后一天。 疾风关门,护士忙给她捂耳朵 两条光滑的小辫子;火红的蝴蝶结,扎在头顶的“小羊角”上;浓黑的眉毛,粉嘟嘟的脸蛋;一身大方漂亮的花衣。扬子晚报的报道说,这是记者面前可爱的“小馨懿”。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看着你,若不去注意右腿上空空的淡蓝色裤管,绝不会把她跟一个十几天前埋在废墟下、额头上布满凝固血块的小女孩联系在一起。 “手术后有几天,她一脸茫然,偶有哭声,见谁都不理,看着让人心疼。”主刀的省人民医院专家蔡卫华说。 繁忙的救援工作之余,我省医疗队的医生、护士轮流跟“小馨懿”交朋友,唱歌、聊天、讲故事。渐渐地,“小馨懿”跟医生、护士熟悉起来,一见他们来了,“叔叔”、“阿姨”喊个不停。 5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在爱心病房喂宋馨懿喝水。新华社 “小馨懿”的床头摆着天线宝宝、猴子、小狗、小熊等玩具。王兆霞、施慧敏、彭玉慧、王文、夏芸、姜巧玲、王青等医护人员,大多是单身小姑娘,从未伺候过孩子,但却对小馨懿照顾得十分妥帖。采访时,一阵疾风穿窗而过,敞开的房门就要关上,眼尖的护士施慧敏双手捂住了“小馨懿”的耳朵。“砰”的一声亮响过后,施慧敏和“小馨懿”看着对方,笑了起来。 “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一本正经地捧著书,“小馨懿”有板有眼地唱起了这首小儿歌。 奶奶何开碧说,“跟这些白衣天使玩起来,娃娃有时连我也不让抱。”“他们真有本事,我羡慕得不得了。” 5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在爱心病房喂宋馨懿吃蛋糕。 新华社 画画疗伤,满纸都是“小鸭子” 为了尽快抚平“小馨懿”的心灵创伤,我省医疗队的医生、护士想着法子,转移“小馨懿”的注意力。听爷爷奶奶说她喜欢画画、唱歌。医护人员买来画笔和纸,教她画画;有人送来DVD,即使她躺在床上不能动时,也能听到动人的音乐。 病房的一张桌子上,摆着很多婴幼儿读物:绕口令,讲故事,智力游戏等,不一而足;“小馨懿”说,她最喜欢画画。说着,拿起笔和纸,要和陪护她的施慧敏比个高低。一个大大的“2”,深色黑圈做眼睛,再添几笔算是翅膀,眨眼工夫,她的小鸭子跃然纸上。 “这是你画的,这是我画的。”小馨懿指着两只小鸭子说。 “谁画的大?”施慧敏问。 “我的。”“小馨懿”张开双臂,比划了一下。 “谁画得好?” “我的好!”“小馨懿”又“嘿嘿”一笑。 报道说,记者拿起一个画本,翻看着,上面最多的是小鸭子,还有鸟、鱼、猴子。色彩以红色和蓝色为主。“小馨懿”说,这是她最喜欢的颜色。左腿裤管不经意卷起时,只见从脚丫到小腿,都是她的涂鸦。 施慧敏说,这些活动可以帮她疗伤,可以让她完全忘记疼痛。 “小馨懿”生活已有了规律,通常晚上7点睡觉,玩得开心时会到9点;早晨4点半以后醒来,最晚也不过6点。胃口也越来越好,爷爷宋开荣说,早晨稀饭、点心、馒头,就着小菜;中午和晚上是干饭或圆子,还有几个炒菜。小家伙一顿能吃上一两米饭。 5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在爱心病房陪宋馨懿玩耍。 新华社 梦中喊“妈”,哭闹着要打电话 正是逝去的父母以身为翼,为小馨懿撑起一方空间,才使她熬过了40多个小时,最终获救。 爷爷宋开荣说,娃娃的父亲宋军和母亲陈英同岁,都是27岁。“他们就打算养这一个,自出生就没让她吃过苦,穿衣穿个新,喜欢的就买,每天零食就有七八元,打工挣点儿钱都花在她身上了。娃娃也很讨人喜欢。” 对于儿媳陈英,老人家特意补充说,自进入家门,三四年来从没跟我们老人吵过一次,从没争过一次。她不光对娃娃好,对我们老两口也真是好啊。 也因如此,“小馨懿”对妈妈很依恋,走到哪儿跟到哪儿,小嘴吧嗒吧嗒说个不停。地震后,老人说,爸爸妈妈上班去了,还没回来。娃娃听了就很少说话,也很少喊“妈妈”,梦里喊过几次。“最近一次是一星期前,忽然哭着闹着要给爸爸妈妈打电话,好不容易才哄下来的。”老人一声轻轻的叹息。 “这个星期以来,娃娃拆了线,精神慢慢恢复了,也能玩了。可是,再也没听到她喊着要找妈妈。”说完,老人忽然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沉默一会儿,老人说,不管怎么样,一定要把娃娃拉扯大。有这么多好心人看着,不能让他们失望。 勇敢站起来,送给爷爷一个吻 “小馨懿”显然没有注意到爷爷的语言和表情,一个劲儿地在沙发上翻着少儿游戏书,不停地要施慧敏讲这个讲那个。 见爷爷转过头来看着她,“小馨懿”说:“我要站起来!” 在大人们的注视下,“小馨懿”轻扶着施慧敏的胳膊,靠着沙发背,单腿勇敢地站立了起来,浑然不觉右裤管在空空地晃着。我们不由得为她鼓起掌来。眼圈红红的施慧敏说,几天前她就能做到了。 “吻爷爷一下好不好?”宋开荣逗她。 “好啊!来了!”“小馨懿”转向爷爷,撅起小嘴巴,轻轻吻了爷爷一下。似乎还不过瘾,她又搂着爷爷的脖子吻了起来。奶奶说,以前,娃娃就这么吻过儿子,吻过儿媳。 “小馨懿”松开了爷爷,看着一直护理她的施慧敏,掉头也突然吻了过来。乍喜之下,施慧敏轻轻把额头向前凑了上来。“小馨懿”满足地笑了起来。 5月31日,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护士在爱心病房陪宋馨懿画画。新华社 摆出“V”字:“叔叔,南京见”…
印华联谊会,是来自于印度的华侨在多伦多的民间联合会。自成立以来,印华联谊会不仅搭建起多伦多印度华侨、客家人与加国当地文化沟通的桥梁, 同时也成为连接祖国大陆和海外华人的纽带。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今年年初他们得知中国发生雪灾,就向会员们报告这了一消息,会员们慷慨解囊,共捐得善款一万多加元,交给多伦多总领事馆。 前不久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四川汶山地震,严重的伤亡和巨大的损失让多伦多印华联谊会的成员倍感心痛和难以入眠。能为国家做些什么?这些久居住多伦多的华侨们被中国的灾情牵动着。打电话向每一个能联络到的会员和朋友,在短短的时间内共捐得善款$23,485加元。在5月28日赶往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交给朱桃英女士,请朱总领事转交中国灾区。 朱总领事高度赞扬了印华联谊会长期以来爱祖国爱民族的优良传统,代表中国政府向他们表示感谢,并致以感谢信,与代表们合影。
在地震大劫后,一个美丽的山村少女的坚强,曾感动了千千万万的灾区群众、救援人员和关注心系灾区的人。是一个不知名的志愿者,用手机抓拍了这个瞬间,这名志愿者将小女孩的照片和自己的所见所感一并寄给了什邡市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廖兴林和蔡显勇。然而,尽管廖、蔡两人发动所有力量去寻找这名坚强女孩,但至今她仍下落未明。 廖兴林和蔡显勇等一群年轻人知道小女孩的故事后,决定利用当地各种媒体,甚至走街串巷,开始寻找这个坚强的女孩。5月29日,一张张醒目的寻人海报贴到了什邡、绵竹的大街小巷。海报里贴着的照片定格的正是这名小女孩获救时微笑的瞬间。贴海报的人就是廖兴林和蔡显勇等人。 “在震后最艰难的时刻,在许许多多绝望的目光前,展示这样一种坚强而温暖的微笑,也是向人们展示未来的希望与力量。”廖兴林和蔡显勇还在什邡之窗发布了消息,他们的举动也得到了当地市委市政府的支持。 但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小女孩的消息依旧石沉大海。廖兴林和蔡显勇决定发动亲属、朋友和各个媒体一起寻找。 ■志愿者用手机拍下的”微笑”激励着千千万万的人。 ■少女打吊针时双腿是血,但始终没哭出一声。 寻人海报 牵出三段感人故事 ●疑似者:陈雨秋 ●感人故事:重伤下拖两同学逃命 这时,有人打电话给廖兴林,说这个女孩子很有可能是蓥华中学的学生。蓥华中学位于四川山区中的蓥华镇,距震中汶川仅20公里。12日地震发生时,300多名学生正在蓥华中学教学楼里上课。 在该校,师生纷纷上前辨认廖、蔡等带来的照片。一个学生有些怀疑地说:“这是不是陈雨秋呢?”据同学们介绍,陈雨秋人长得娇小、灵秀但性格宽厚、坚强。地震当天,她被落下的砖头砸中背部,受伤严重。在逃生的瞬间,她听到了一个求生的声音:“救命啊!拉我一把!”她循声望去,只见一个同学正趴在地上,伸手向人求救!原来这个同学是因为跑得匆忙被绊倒在地,脚受了伤。陈雨秋二话没说,转身拉起同学就向外跑去。危难时刻,她又连拉带扯地拉起另一个学生,不顾一切地往外跑,还鼓励他们一路逃生,到了马路边他们才被解放军发现。 但老师们却否认了,因为照片中的女孩伤的是手脚,不是背部。况且,陈雨秋的脸型和她也不像。 ●疑似者:廖友瑶 ●感人故事:被发现时喊“先救别人” “是不是廖友瑶?蓥华中学只有她的双腿被截了!”一名叫梁光华的老师猜测说,但似乎又不敢肯定。路上,廖兴林和蔡显勇拿着照片随机问了两个学生模样的人。“这不是廖友瑶吗?”其中一名叫杨零的肯定地说,“廖友瑶是蓥华中学最后的一名幸存者,在自己受伤的情况下,表现得非常顽强,对救援的部队说,‘别管我,先救别人!’在救她的8小时里,她从没喊过一声疼。” 可大家几经周折,见到廖友瑶的爷爷和叔叔时,他们却否认照片上的人是廖友瑶。“每天都有人拿着这张照片来找人,可是她确实不是我们家的廖友瑶。”据了解,廖友瑶是蓥华中学最后的幸存者,她也非常勇敢:在她被困在废墟里的几个小时,她一边输液,一边安慰着焦急的家人,现在正在医院接受治疗。 ●疑似者:廖桐 ●感人故事:带着十几学生跳楼逃生 有线索反映,照片上的女孩可能是洛水洛城小学学生廖桐,因为她当时是从楼上跳下来的,双腿受伤。 当地的老师介绍说,地震发生时,廖桐正和同班的十余位同学在二楼空教室里做游戏,突然教室剧烈地摇晃起来,同学们都吓呆了。廖桐一下子反应过来,大声喊道:“地震了,快跑!” 一句话唤醒了吓呆的同学们,大家都跟着她跑出了教室。一出教室,她又果敢地吼道,“朝平台跑!”在她的带领下,十余位同学快速地跑到平台。这时,二、三、四楼就“轰”地塌了下来,楼房的震动,让好几位同学趴在了平台上。这时,身后的同学跌倒了。廖桐马上拉起身后这位同学朝平台的尽头跑去。 到了平台尽头,发现没有出路,跑出来的同学都急得团团转。廖桐迅速地观察了一下处境,毫无畏惧地吼道:“快跳楼!”但是,没有一个同学敢往下跳,这时,廖桐又带头跳了下去。其他同学见她跳下去没事,几个胆大的同学也跟着跳了下去。 此时,老师也赶到这里,搭上一根木棒营救楼上的学生。廖桐又协助老师把楼上的学生接下来,转移到安全地带,整座教学楼这时已全部垮了下来。如果没有这位12岁女孩的机智与勇气,垮塌的教学楼里又会多增添十几个亡魂。 可多个老师仔细辨认照片后说,照片上的人跟廖桐只是有点像,但不是她。 劫后微笑 感动多名救援人员 ●护士:钟红娟 ●感言:她的目光鼓舞着我 寻人行动遇到了困难。廖兴林和蔡显勇从抗震救灾的医疗队中找来大量的照片,无意中,发现其中有一张正好是这个女孩!经核实,拍摄地点在什邡市人民医院。 在该医院,护士钟红娟看着照片激动地说,“当时是我负责给这个小女孩打的吊针。”她回忆说,当时小女孩送来时非常虚弱,已经出现失血性休克症状。当时她手上全是血,无法找出手背血管,于是钟红娟选择在内肘为其扎针。当时给女孩举提吊瓶的,是一名热心的工人。 当这个女孩缓过来后,没有掉一滴眼泪,非常坚强,还对我们微笑。“看到她年纪这么小还这么坚强,我受到了鼓舞,再苦再累也值得,我们有这么好的娃娃,还有什么挺不过去的。”钟红娟说。 据了解,这个重伤员当晚就被转院了。遗憾的是当时伤员太多,还来不及进行登记,医护人员就投入到其他救援工作去了。“但她的目光一直温暖着我。”钟红娟说。 ●义工:郭鹏 ●感言:“要勇敢!”让我终身难忘 在那张图片上,记者清晰地看到一位穿城管制服的人员在场。经辨认,照片上的城管人员叫郭鹏,正在中心大街值勤。 廖兴林找到郭鹏后,在抗震救灾指挥部网络中心的电脑前,一看到微笑的小女孩照片,郭鹏禁不住地叫起来“就是她!当时是我帮着将她抬上救护车的!” 郭鹏介绍说,“5·12”地震发生后,他作为志愿者来到什邡人民医院,由于医院根本容纳不下数千伤员,13日下午,志愿者的主要工作就是协助医院将病员转到什邡以外的医院,当时这个小女孩在人民医院新住院部大厅旁边,粘满鲜血的裤子已凝固,手也不能活动。“但小女孩眼里充满着坚强和希望,我们在抬他时,都害怕弄疼她,小女孩却咬了咬嘴唇,用微弱的声音坚强地说道:‘要勇敢!’这让我终身难忘。听到这话,我们现场的人眼里都含满了泪水,大家小心翼翼地将她抬上救护车,但遗憾的是,小女孩不知道被送往了什么地方了。” 经过几天的搜索,仍然没有这个充满坚强微笑女孩的确切消息。“也许,我们真的再也找不到这个女孩了。”蔡显勇说,“但是在寻找她的过程中,就是我们寻找温暖与力量的过程。我们发现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他们面对灾难时的勇气,笑容,给我们破碎的心,以巨大的温暖和力量!”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6月2日报道 利比里亚官员2日表示,在周日(1日)举行的利比里亚对冈比亚的2010年世界杯非洲赛区预选赛中,因成千上万的球迷蜂拥而至观赏此次比赛,在体育馆入口处拥堵造成8人死亡。 为防止更多人挤入已经人满为患的观赏台,联合国维和部队人员和利比里亚警方不得不关闭体育馆入场大门。 于是球迷们争先恐后地挤向入口处,8人不幸在推搡中遇难,其中大部分都是年轻男孩。 联合国驻利比里亚部队发言人本?马勒表示,联合国一辆水车和消防车试图通过对门外密集的人群喷水来缓解拥挤的混乱局面。“当维和部队人员意识到体育馆过度拥挤后,他们通知了此次比赛的组织者关闭入场大门。如果不关门的话,后果更不堪设想。我们都对此次悲剧感到难过。” 利比里亚足球协会一名会员对媒体表示:“有8个人死亡。他们中的一些人是在试图进入大门的时候死去的。这些入场大门门口发生了骚乱混战。”医院消息也证实此次骚乱中有8人死亡。 比赛现场志愿者埃斯塔勒-爱?约翰逊说:“在体育馆外拥堵了大量人群,人们争先恐后地挤入赛场,从彼此的身上踏过去。”“我亲眼看见其中的6具尸体。这6个人都是20到30岁之间的年轻男孩。其中一个人的鼻子里面流着血。” 一位票务官员抱怨大量的假票贩售造成了该场比赛的过度拥挤。“我们根据体育馆的容纳量印发了35000张票。随后我们获知有些不良奸商在无耻地印制假票。当我们得知这一消息之后,我们通报了警方和公众。” 周日利比里亚对冈比亚的这场比赛最终以1:1战平。
中新网6月2日电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今日下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介绍,截止到6月1日17时,全球华侨华人通过“侨爱工程”、驻外机构、中国红十字会、慈善总会,以及涉侨部门等各种途径,为中国抗震救灾捐款捐物11.33亿元人民币。 据马儒沛介绍,震灾发生后,国务院侨办于5月13日紧急启动了“侨爱工程——抗震救灾温暖行动”,并于第一时间成立了由国侨办主任李海峰任组长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迅速启动应急工作机制。华侨华人的捐赠款物中,由国务院侨办直接接收的捐赠款物2.19亿元人民币(其中物资折合人民币 7500万元。第一批赈灾款2012万元和价值2000万元的通讯设备,已由国侨办主任李海峰于震后第三天送往灾区。 马儒沛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和全球华侨华人对灾情十分关注。灾害发生以后,国际社会迅速向中国政府和人民表示慰问和支援,并以各种方式向中国提供援助。广大海外侨胞在以各种形式深切悼念遇难同胞的同时,纷纷慷慨解囊,积极踊跃捐款捐物,以一颗真诚的心、一份深厚的情,伸出援手、奉献爱心,支援中国抗震救灾。这不仅展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深情,彰显了团结协作所产生的巨大威力,更体现了齐心协力所凝聚的强大力量,弘扬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民族精神。 6月2日,国新办就汶川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情况举行第二十一次发布会,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副主任马儒沛介绍全球华侨华人支持抗震救灾及捐赠监管使用情况
截至6月2日16:00,唐家山观察点水位高程735.86米,库容20100万立方米,日上升水位1.18米,水面距坝顶14.34米。 截至6月2日18:00,现坝上有武警水电部队官兵6人及其他6名观察人员进行实时观察。 6月1日已完成施工任务,累计完成土石方开挖13.55万立方米;道路疏通17公里,完成施工道路5.2公里;钢丝笼护坡4200平方米,平整场地14040平方米。 泄洪槽总长475米,泄洪槽进口高程降至740米,出口高程降至738米。 截至6月2日18:00, “米—26”直升机共飞行4架次,吊进1个集装箱,转运出3个油罐。 5月31日已完成1/3方案撤离任务,累计撤离人员215116人。实际撤离人数大于应撤人数。包括是由于流动人口、志愿者和部分主动撤离等。 四川省气象局6月2日17时发布气象预报,北川今天晚上多云间晴,明天多云到晴天。
昨日,济南军区铁军师政委刘法峰向本报记者详细介绍了此次搜救失事飞机的进度和难度,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新京报:现在搜救面临哪些困难? 刘法峰:包括山高林密,有些地方还需要用绳索才能攀爬,需要用作业工具开辟简易道路,同时,因高山阻隔,通讯联络受到了影响,给对部队及时控制和指挥带来不便。 再就是发生余震和强降雨,以及随时可能发生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同时山区还有野兽和毒蛇,这也给部队造成威胁。由于搜救目标比较小,地区植被比较茂密,给搜索观察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新京报: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应对这些困难? 刘法峰:不能因为搜救给部队带来战士伤亡。为了应对这些困难,我们也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比如要求战士尽量多带作业工具,尽量开辟简易道路,多争取群众支持,多带向导,以便熟悉路况。不能正面上的山要在向导的帮助下选取迂回线路。 要寻找直升机线索,要把搜救区域和收集信息结合起来,在群众中收集线索,要专门组织部队进村入户,看看有没有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提供重要线索的群众,可以给予一万元以上的奖励。 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搜索队还准备了必要的自救器材和药品,晚上露营必须选择安全地区,同时设立警戒哨安全哨,确保自身不发生问题。 新京报:搜救队铺开后怎么组织搜救行动? 刘法峰:我们提醒搜救不能一哄而上,每个小组要选派人打探路怎么样,一哄而上不容易保存体力,太密集则搜索范围太小,每一路都要有干部指挥。有重要情况要指挥官亲眼看见后,确定方位再报告回来,不要干不科学的事情。 新京报:怎么保证后方对前方的指挥呢? 刘法峰:部队到达一批就进山一批,今天部队将全部进入预定地区并开展搜索,士兵们士气很高,现在团以上干部已靠前指挥,等今晚部队调整完毕,进入各自任务区域后,师指挥所也要向前转移。我们在后方还有一个营的兵力作为机动力量。 新京报:怎么保证跟其他搜救部队之间的联系呢? 刘法峰:我们与其他部队之间有信息共享,有线索的话,彼此之间会很快知道。 新京报:直升机失事后怎么会那么难被发现? 刘法峰:地毯式搜索是最笨的办法,但也是最可靠的办法。因为直升机一旦撞山解体,在空中很难发现。因此只有递进观察,递进搜索,这确实是对体力和意志的重大考验。 新京报:你们制定搜救期限了吗? 刘法峰:整个搜救没有时间上限制,要找到为止。但截止到今天下午确实很关键,因为快到了人的生存期限。
5月28日,又一批外地记者赶到了黑水;29日上午,我在出门的楼梯上,又意外地碰到了一名刚赶到黑水的某市报记者……在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我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 灾区人民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家园,他们确实很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但他们被震碎的心灵再也经不起任何形式的打扰。 这不是我个人独有的想法。赴黑水慰问灾民的自治区工作组早已做出了榜样:他们5月27日中午时分才赶到黑水,在完成工作后又于当天下午马不停蹄地往回赶。其中一位建设厅的领导说:不能给灾区增加任何负担,救灾要多做实际工作,他要赶到绵竹去督战,他的队伍正在那里救援…… 我为灾区忙,却要更多人为我忙 5月27日,我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黑水县,展开对其受灾、救灾情况的采访。可这种心情并没持续多久,我很快就发现,我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我而忙碌。 黑水县的救灾任务很重,各级各部门的领导都非常忙,都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但为了配合一批又一批记者采访,他们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工作,帮助联系解决各种采访事宜,不得不陪同我们去采访;采访需要车辆,而我们又没有车,虽然县里的车辆很有限,救灾的工作又多,但还是挤出抗震救灾车,送我们去采访;乡、村干部为了我们采访的需要,只得改变原来的工作计划,临时准备好救灾物资给灾民送去;灾民也停下手中的事情,手忙脚乱地迎接上级领导和我们的到来…… 县里这么多人在为我而忙,可我为灾区做了什么?给灾民带去了什么?我常常对此感到茫然。我不得不为我耽误了灾区领导和灾民的时间、占用了县里的救灾资源而深感自责。只有离开,才能终止这种耽误。 有些灾区为客人所做的还远远不止这些。有的县派警车为客人开道、引路,有的县领导带车队到两地接界处迎送客人,有的县还要安排他们的吃住行…… 如果我们不能为灾区帮上什么忙,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少去,最好不去,这也是对灾区的一种支持。 “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 在黑水的3天里,许多事情让我感动得泪流满面,同时又让我羞愧得无地自容。 几天来,我先后来到芦花镇竹格多村、谷汝村,石碉楼乡木须村、扎基村,麻窝乡瓦扎村等多个村子采访。虽然房子倒了,但看到来了客人,藏民们还得擦干眼泪,为我们斟上青稞酒,一定要我们喝一碗;几户藏民一起搜出家里的核桃,凑满一盘,一定要我们尝几个;虽然他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创伤,但为了我们的采访,他们又不得不一再讲述地震发生时的那一刻、房子倒塌的那一刻、亲人失去的那一刻;虽然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棚子里,盖着从废墟里挖出的棉被,但藏民们仍然发自内心地对每个前来的人不停地说些感恩的话语,做些感恩的动作;虽然他们自己也缺衣少吃,但得知我们下午1时多还没吃中饭,藏民们拿出刚出锅的烙饼,让我们充饥…… 而我们却给他们留下了一堆待洗的碗、一地待清理的垃圾。这样的情景,在有的村庄,已经不止一次上演。 我知道,对土地极其缺乏、且一亩地只能产一两百公斤青稞的藏民来说,这些食品是多么的珍贵。我也知道,对于靠到几公里外的山底背水解决饮水问题的藏民来说,要清洗一堆碗的工作量有多大。但我不能拒绝藏民们的热情和善意,我只能在接受每一项服务时,都非常真诚地说一句:“对不起,给你们添麻烦了。” 我还知道,在有的地方,因为一批又一批外地记者前去采访,灾民不得不许多次重复同样的讲述。汶川政府还设立了记者救助站,为盲目进入灾区采访而出现生活困难的各地记者提供帮助。这无形中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负担。 你了解灾民的真正需要吗? 提出这个问题,缘于我在黑水经历的两件小事。 5月28日,我来到海拔3000多米的麻窝乡瓦扎小学,查看校舍受损情况。我意外地发现,在学校门口放着两件矿泉水,因为下雨,包装袋上还沾上了一些泥巴。村干部见我们来了,马上打开包装袋,为我们每人递上一瓶矿泉水。 我感到很奇怪,问村干部这些水是从哪来的。村干部也不隐瞒,说是外界支援灾区的救灾物资,虽然村里的水源并没受到污染,根本不需要矿泉水,但这份爱心不能拒绝,所以只能背上山来,哪怕用来招待客人也好。 5月29日,我在芦花镇谷汝村采访时,村干部面对一箱煤油炉犯愁,不知如何处理是好。他说,藏民们都是烧柴煮饭的,根本用不上这种炉子,而且这里连煤油也不知道上哪买。但这些都是外界支援的救灾物资,他们不能拒绝,也不能说三道四。 显然,这是支援单位不了解灾区的实际情况,不了解灾民的真正需要所造成的尴尬。 芦花镇一名干部对我说,救灾物资与灾民需求不相配的情况,在灾区不是个例。他们镇里很多房子倒了或成了严重危房,需要帐篷临时居住,但至今只得到了两顶帐篷,很多灾民只能住在搭建的简易棚子里。地震后,一些房子成了危房,但没有经过专家的评估,时间长了,有的村民因缺少帐篷又搬进去住,结果余震一震,又发生新的伤亡。镇里急需房屋安全评估,但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专家来支援。 救灾,应该首先帮助灾民解决最迫切的问题,满足最迫切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在开展救灾工作时,先了解一下灾民最缺的是什么,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广西对口支援黑水后,首先派出工作组去实地查看灾情,了解灾区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得知黑水极缺帐篷的困难后,有关部门想方设法组织帐篷去支援,并想到了回收旧帐篷的办法,尽一切可能为灾区提供帐篷,把救灾工作做到了灾民的心坎上。5月31日,广西公安边防总队又将300顶帐篷运到了黑水。 先想好能为灾区做什么再出发 在灾区的这段时间,我每天都接到一些电话,有问我灾区受灾情况的,有问我在灾区怕不怕的,有问我采访灾区感受的,当然更多的人想告诉我,他们也想到灾区来。 我有一个朋友,说要来黑水帮灾民建房子。我问他黑水的房子是用什么材料建的、是建在什么地方的、材料是怎么运输的,他却茫然无知。 我告诉他,黑水县农民的房子大多建在海拔2800多米的半山上,都是用石头、木头和泥巴砌成的石木房,通往灾区的是一条陡峭的机耕道,只有装半吨货物的小拖拉机才能通行。我说,你如果这些情况都不了解就盲目赶来的话,还真帮不上灾民什么忙,只能增加灾区的负担。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各地许多人都想支援灾区,都想到灾区去,但有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去灾区的具体目的,也不知道具体能为灾区做些什么。殊不知,到灾区去是要吃要喝要住的,而且现在灾区脆弱的公路已经非常繁忙,每一个人的到来,都会增加灾区的负担。 救灾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实实在在的帮忙、做事,不要凑热闹式、作秀式地一哄而上。对此,四川省有关部门曾发出请广大志愿者“慎入川”的呼吁。 而广西赴川的青年志愿者充分考虑了后勤保障问题,他们自带大量粮食和饮水,自己做饭菜保障志愿者生活,还服务附近的灾民和其他救灾官兵,不给当地政府添麻烦。多为灾区人民做实事,不给灾区人民添负担,这也是所有心系灾区的人的共同心愿。
2008年2月17日,一代国学大师、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他一生中的许多故事都感人至深,尤其令人扼腕的是他和一位德国姑娘的一段爱情经历,虽然他一直深埋心底,却给他带来绵延一生的怀想与快乐。 当季先生最终在《留德十年》一书中,首次披露了这段异国之恋时,一个“有情人未成眷属”的经典爱情故事,让中、德两国读者无不唏嘘感慨—— “我要你陪我走遍哥廷根每个角落” 她叫伊姆加德,是季羡林留学德国时,校友田德望房东迈耶家的大女儿。1935年,风华正茂的季羡林来到哥廷根大学留学时,租住的房子就和迈耶家在同一条街上。几个月后的一天中午,季羡林受田德望之邀第一次去了迈耶家。就在晚餐桌上,季羡林第一次看见了伊姆加德,她是个身材高挑,面容白皙可人的美丽姑娘,俏皮中透出点羞怯。1937年,季羡林开始写博士论文,而论文在交给教授之前必须打印成稿。 这可难住了季羡林,因为他买不起打字机,更不会打字。一天傍晚,当季羡林正在书房里修改论文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伊姆加德第一次造访他,“羡林·季先生,我父亲的工厂刚好淘汰了一部打字机!而我正好想练习打字。”季羡林高兴得跳了起来,“你不会要很高的报酬吧?我可是个穷学生。”伊姆加德用生硬的汉语说:“我要的报酬,是让你陪我走遍哥廷根的每个角落。”每当伊姆加德帮忙打印完一篇论文,季羡林就会兑现承诺,带着她去哥廷根的某个地方逛。在温暖的午后,他们前往市政厅广场,在抱鹅女郎铜像下看鸽子纷飞;在雨后初晴的黄昏,他们在布满落叶的小径上散步;有时他们还会去电影院看上一场浪漫的午夜电影。在接下来的4年里,季羡林在伊姆加德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百万字的论文,他们的脚步也走遍了哥廷根的大街小巷。 终于,季羡林的回国日期已经定下来了,但是他却不知如何跟伊姆加德开口。那天晚上一直到凌晨3时,论文终于打完了,季羡林才轻声说:“伊姆加德,你累了吧?让我来帮你揉揉肩……”季羡林轻轻地走过去,他按在伊姆加德双肩上的手有些颤抖。“我要离开了,我的祖国需要我……”他终于说出了这句话。伊姆加德的肩膀剧烈地抖动起来,这个一向坚强的女孩哭着央求:“留在这里好吗?我也需要你!”季羡林仰起脸,不让泪水流出来,他痛苦地摇了摇头说:“这里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回到祖国去……伊姆加德小姐,一定有一个比我更好且更爱你的男子,他愿意永远陪伴在你的身边,呵护你的一生的。”伊姆加德没有再说什么,她擦干眼泪,努力挤出一丝微笑,然后在论文稿的最后,打上了一行字:“一路平安!但请不要忘记。” 伴着打字机一等60年 2000年,香港电视台一位女导演在拍摄季羡林的传记片时,专程前往哥廷根打听伊姆加德的下落。幸运的是,伊姆加德还在人间。还是那个房间,还有洁白的桌布,银灰色的老式打字机,桌前并排放着小方凳和深蓝色沙发椅……伊姆加德说:“瞧,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一直在等他回来。我的手指依然勤快灵活呢,我甚至还能打字!”这个固执而坚忍的女人,伴着一台老式打字机,一等就是60年。为了季羡林,她付出了一生的光阴和爱情。
谭咏麟(阿伦)有两位太太,一位是永远在其身后打点大小事务的谭杨莎莉,另一个则是由粉丝变成爱人的Wendy。莎莉对阿伦的支持相当大;但Wendy生下儿子谭晓风,重视子嗣的阿伦不可以“要仔不要乸”。这两位“谭太”相处并不融洽,成为阿伦人生中最大的遗憾。 莎莉是阿伦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她年轻时已和阿伦走在一起,阿伦成名后,每一场大小演唱会,莎莉都会在后台为他打点。她是阿伦的“正房”,也是他的私人服装师、形象顾问。她为人低调,很少有记者拍到她的照片,但是,她对阿伦的支持,却是相当大。 阿伦生得俊俏,身边自然有无数倾慕者。莎莉对于所有贴身“莺燕”完全不介意,因为她清楚,阿伦对她一直关怀万分,她有信心,自己的地位不会变。 了保佑阿伦事业运隆,莎莉竟然“过午不食”(编者按:过午不食叫做斋,只在中午吃一餐)诚心礼佛,为阿伦积福积寿。有妻如此,阿伦感激之余,内心也有点忐忑和担心。 谭咏麟”大婆”不认”二奶”儿子 独揽财政大权 阿伦有一次对我说:“我担心她(莎莉)的健康,所以,午饭总想她多吃一点菜,她越来越瘦削了。” 阿伦血气方刚,身边诱惑不断,加上莎莉没有为他生下儿子,身为独子的阿伦要承担继后香灯之责,因此感情上免不了会出问题。 阿伦喜欢玩,尤其喜欢和美女相交。在记者群中,只有几位同行有他的私人电话,其中一位,美得可以参加选美。Wendy不单貌美,而且可爱、温婉,阿伦和她相处后,感觉特别开心。 慢慢地,Wendy开始陪他出席私人宴会。 纸包不住火,莎莉接到消息了。她这般爱阿伦,又怎能忍受?打从知道那一天起,莎莉就非常难过。 平日柔顺缄默的她,在给“分一边床”的情况下,表达了最强烈的不满。阿伦用尽所有方法安抚莎莉,包括把所有财产和莎莉共同拥有,依从莎莉提出的诸多要求,但仍未能令莎莉释怀。 僵侍之间,Wendy怀孕了,并生小男孩谭晓风,孩子的出现,完全奠定了Wendy在谭家的地位。 在谭爸爸的丧礼上,晓风以“嫡孙”身分现身,阿伦重视子嗣,有了继后香灯的爱儿,他更加不可以“要仔不要乸”。 齐人福苦乐参半,莎莉整天面黑黑,Wendy常常沉默不语——阿伦这位一代巨星,为风流付出无限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