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女人们内心最渴望什 么?是天使面孔还是魔鬼身材?———No!是“邂逅”!在日前某公司推出的、为期1个多月的“中国女性12大渴望”调查中,25万女性给出了她们心底最真 实的秘密。这12个渴望按得票高到低分别是:邂逅、智慧、暧昧、自信、美貌、激情、财富等。这些内心的真正渴望,展示了现代女性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 这些内心的真正渴望,展示了现代女性内心不为人知的一面;而25万女性对此次调查活动的积极参与,也显示出现代女性大胆渴望、主动追求的生活态度。 邂逅,意思是指:1、不期而遇(今夕何夕,见此邂逅。――《诗·唐风·绸缪》邂逅发露,祸及知亲。――《后汉书·杜根传》)2、无意中相遇(邂逅相遇,适我愿兮。――《诗·郑风·野有蔓草》邂逅不如意。――《资治通鉴》 ) “暧昧”、”放纵”、 “激情”……网络上的这样一些词汇也产生了不少争议,甚至有人指责这种渴望违背了所谓的传统道德。”说出渴望”真的是如此不齿的事情吗?其实,所有女性内 心都有不为人知的一面。尽情释放内心渴望,有利于保持身心的健康。专家表示,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自古中国女性的典型形象就是自律、压抑的。同时,现 代女性面临着家庭和职业多重身份的压力,内心承受的高压可想而知。而在心理学上,释放渴望是减压的最好方法,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渴望,也是情感释放的积极途径。 在2007年,中国有230万女性在各式企业里展现领导才华,现代女性的职业能力正在受到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虽然不能说以“貌”取人的时代离现代女性的距离越来越远,但相对于对精神释放的强烈渴望来说,美貌的重要性确实已经今非昔比。 其实,对“邂逅”的渴望,不仅是一种浪漫的幻想,也是对现实压力的一种逃离的欲望。来自家庭和职场的双重压力,让女性偶尔产生逃离现实的想法,她们需要为这种逃离寻找一个恰当的释放方式,所以”邂逅”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现代女性内心最大的渴望了。 一个眼神,一场邂逅,几盏淡酒,万般柔情。皆始于浪漫,归于平凡。募然回首之间所有的曾经总会在脑海中浮现,成为人生道路旁一道风景。或浓烈,或清淡,或喧闹,或宁静…… 邂逅是在生命中一次短暂的重逢,或在路旁树下,或在急风细雨之中,也许就在街边的摊点。偶然邂逅的欣喜总要比等待相见的感觉美丽。也许有了邂逅才会让这个世界多了那么多斑斓的悲欢离合。 邂逅是曾经的一份回忆,或甜蜜温馨,或忧伤失意。人生匆匆数十载光阴,总会在生命中不断寻求新的开始,结束旧的曾经。邂逅便是打开旧曾经的一道书签,万千日夜的阻隔总会在邂逅的一刹那消溶。所有曾经的滋味会在心头涌动,山依稀,水依稀,梦依稀,情依稀。 邂逅是对过去和未来的一种思考。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舍弃,教导我们应该如何珍惜。也许面对现实的的世界我们会难以拿捏眼前的一切。邂逅也许会让我们更清晰的审视这个世界,审视自己,给我们的思维一些启迪。 专家建议,女性朋友业 余时间可以通过练习瑜伽来放松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压力时,尝试多与周围的人沟通,获得他人的支持;适时地”出轨”,比方说偶尔 说句粗话,向老板说一次”NO”,或者给自己放个大假。女性朋友要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抱负水平,让自己更加灵活地应对多重身份角色的转变,要勇于面对自己的 渴望、释放自己内心的渴望。
能在众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大龄女青年中抢得一个如意郎君,依依如今想起来仍然是得意不已。因为依依是离异。这是她的第二次“创业”。在前有“战敌”,后有“追兵”的情况下,像依依这样的“幸运儿”唯一想到的是如何用所学的一切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家庭堡垒,而解决自己或者另一半的情感遗物,则是火烧眉毛的第一件大事。 第一节 用加剪乘除PK旧的生活习惯 陈逸飞逝世之后,遗孀和大儿子进行的遗产争夺战打的是既有温情又有谋略,结果自然是你我等可以猜测的。遗产如果是阳光下的,当然是越多越好,加法都嫌慢,最好是乘法,或者是宇宙飞船的速度,夺来几个立方。 而对于你或者他的前任给你留下的“遗产”,恐怕就不那么金光闪闪处处闪烁着富贵的光芒了。他们留下的最大的“遗产”,可能就是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习惯。 你习惯了他总是在你入睡之后才去关灯关电视,你习惯了他出差时总是为你买一大包化妆品,你习惯了他总是以你的口味作为饭菜是否可口的标尺……如果你现在的这个他却偏偏不是这样,你怎么办?当然,你可以忍,然后可以教育,当一切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你会把准备了许久的武器扔过来:“他从来不这样对我……”不动脑子你也能想出来他的下一句是什么话在等着你。 所以,在入主一个新家庭之前,一定要像入主白宫一样处处小心。你要强迫自己把那些让你感动的让你讨厌的习惯一个一个地从脑子里赶走,每扔一个,你就会轻松一些。不是那谁说过吗?一个没有秘密的人最不怕曝光,一个没钱的人最不怕破产,一个“历史清白”的人,最不怕别人查根问底。 Ps:如果你的现任老公不明就里还把前妻的细心体贴挂在嘴边,毫不客气地把你的优点重复一遍给他听,他说一遍,你说两遍;他说两遍,你说四遍,直到他闭嘴为止。 第二节 前任孩子VS现任老公 女人天生就是语言学家,这一点我从来都是深信不疑。 如果你的前夫不幸给你留下的遗物是一个孩子,那不要犹豫,从现在开始,把所有能让人落泪而又花团锦簇的词语、词组、排比、段落,都整整齐齐地码在胸口吧,没准哪一天,你需要一吨。 这一吨里面,有半吨要倒给你的孩子:虽然这个叔叔不是你亲爸爸,但比你亲爸爸还要爱你,他不仅爱你,还爱妈妈,当然,如果有可能,他也会爱你爸爸,如果他按时付抚养费又不提那么夺无理要求的话…… 还有半吨,要倒给孩子的叔叔。孩子的叔叔因为辈分的原因会没有孩子那么好骗,所以这半吨文学辞藻你可能需要重新进行一下组合:你不觉得这孩子和你很投缘码?他即使是对他亲爸爸都不会给他留哪怕一口冰激凌,可他吃巧克力的时候,却会掰一半给你留着……如果咱们有了我们的孩子,除了拥有咱们两人的爱以外,还拥有一个哥哥的爱,就像余华写的《兄弟》一样,咱们的孩子该多么幸福啊…… 总之你就是一个电视剧编剧,你的功力将决定电视剧的结局。 Ps:如果这个“遗物”是留给你现任老公的,那你就不用如此费力做一名卓越的作家了,像对自己的孩子那样对他就可以了——谁让咱们女性的前头往往会有一个形容词是“伟大的”呢! 第三节 我扔,我扔,扔,扔 在你处理上一段感情的时候,是不是在烧杀抢掠之余总会留下那么一两件“遗物”以睹物思人用?或者,仅仅是怕自己忘了曾经最美好的回忆? 窃以为,你真正记忆深刻的东西,是不需要物品来提醒的。如果你真的忘记了,那就是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了——一辈子太长了,需要记忆的东西太多了。就像你小时候上历史课,你会觉得为什么总有那么多和你无关的年份和事件要背呢?不管你记得住还是记不住的,其实和你都没有关系。你记忆中的,同样和别人也没有关系,所以,能记的就记住,记不住的就忘了吧,没人会介意的。 所以,选一个适合谈情说爱的场景,给你现在的他讲讲以上的道理吧,然后拿出自己收藏的一两件物品,抛砖引玉,引导他也拿出自己的“情感小棺材”,站在阳台上,扔一件,讲一件,看谁扔的最远,看谁理解得更透彻,等扔累了,就洗洗睡吧! Ps:到了这把年龄,浪漫的背后总有一个并不浪漫的理由。一切的一切,都藏在自己的心中吧!等着它们被遗忘或者永远不被遗忘。 第四节 一千零一个纪念日 记得上英语听力的时候,我永远都是睁着一双茫然的大眼睛,不知道该何去何从。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我连问题在哪一页都不知道。 当然,我这样总是例外。每个人都有一门相对外语,你学的是英语,我就讲法文;你讲西班牙文,我就讲巴西斯坦语;如果你讲鸟语,我就汪汪两声——多学一门外语总是好的,我就不信你就都听得懂! 以上其实是问题的答案。问题是:如何对待和你们前任有关的纪念日? 纪念日这个东西确实不太好办,每年都得过一次,想当初你侬我侬时,定下了多少纪念日啊?不过说不好办也好办,纪念日再怎么纪念说穿了不就是一个日子吗?日子总是有办法过掉的。 他和前妻的结婚纪念日,没准正好就是你们相识300天;你前夫的生日,没准就是六一国际儿童节;他和前妻相识的日子,没准正好是你父亲的寿辰……管他最后的名目是什么,反正最后是你们两个人一起过的,和旁人无关。 Ps:如果实在是勾起了美好的回忆,那就像暗恋某个云南餐厅的米粉一样,咽咽口水得了。等到最后,连你们自己的纪念日都懒得过的时候,谁还会记得六一国际儿童节曾经是一个什么人的生日呢? 午间休息时间: 第一次婚姻感觉没这么用心过,所以离了;但这婚姻如果总是在斗智斗勇,也实在是太累了。所以,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休息一下吧!不过,下半场开始,还得继续。 因为婚姻就得经营,不然,你还得和那帮至今未嫁的姑娘们再上演一场“虎口夺食”。 第五节 前人再度归来 《再度归来》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你或他的前任再度归来的机率比看这部影片的人的机率要大的多。这是最大的情感遗物,大到足以让你们的家庭发生世界大战。可又不像其他的“遗物”一样可以利用人的霸权主义把它消灭掉,没有任何办法,只有面对。 好了,开始上课。 这堂化学课的内容与往常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区别,就是把一种试剂加到另一种试剂中,结果——你看,红的变成了蓝的,蓝的变成了无色的,同时还伴有一种奇异的香味…… 当前任到来仅仅是为了寻求帮助,慷慨地给他(她)吧!多个朋友多条路,没准风水轮流转,有一天你也会转倒人家的面前,吐你一口唾沫还是给你一个微笑,取决于你今天的态度。 当前任到来是为了寻找曾经丢失的爱情的,慷慨地吐他(她)一口唾沫吧:爱情?当爱情遇到婚姻的时候,就只有婚姻了。再说了,即使人家婚姻里还有爱情,那也是人家的,不是你的。想寻找爱情,还是到婚姻以外去寻找吧!…
生命在于运动,对于青春期的女孩来说,积极运动更是意义重大。据《巴尔迪摩太阳报》5月28日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女孩从发育阶段(12岁)起多运动,可以有效预防成年后乳腺癌的发生。 研究人员对65000 名年龄在24岁至42岁之间的护士进行了调查,内容主要为她们12岁以后的运动情况。在长达6年的调查中,有550名女性在更年期前被确诊为乳腺癌。数据显示,如果女性在青春期及刚成年后多运动,她们在更年期患乳腺癌的几率比那些久坐不爱运动的女性要低23%。其中,患乳腺癌风险最低的女性,平均每周运动时间为3小时15分钟,运动方式以跑步为主。 曾有研究指出,中年女性在更年期过后多运动,可以减少乳腺癌的发病几率。另外,12岁至22岁,是女性运动效果最佳时间段,专家建议女性锻炼时采取跑步、走步等多种方式。如果您的孩子老是喜欢懒在床上,此时,你就有更充分的理由鼓励她多做做运动啦!
美国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76岁老太贝蒂·纽玛外表看起来像个典型的祖母,可她却被美国媒体称作是“黑寡妇”,因为她一共结过5次婚,而她的5任前夫都先后暴毙或横死,其中3人死于枪击,1人可能死于中毒。在贝蒂的第三任丈夫哈罗德·简特里的弟弟多番请求下,美国警方最近对哈罗德之死重新展开了调查,并找到了贝蒂为领取第三任丈夫哈罗德的人身保险金、雇佣杀手枪杀了哈罗德的惊人证据。直到警方将贝蒂逮捕后,他们才震惊地发现她的所有5任丈夫都是死于枪击或其他“神秘因素”。美国警方正在对贝蒂另外4名前夫的死亡案件重新展开调查,以便确定他们是否也都是死于这名“黑寡妇”之手。 嫁了5任丈夫都死了 据报道,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贝蒂一共结过5次婚。据悉,贝蒂的第一任丈夫死于1952年,尽管警方认为他的死相当可疑,但寡妇贝蒂并没有成为嫌疑犯。两年之后,贝蒂的第二任丈夫又遭遇枪击,不幸身亡。 1968年1月19日,贝蒂在佛罗里达州嫁给了第三任丈夫、美国陆军军官哈罗德·简特里,当时贝蒂36岁,哈罗德29岁,可是1986年,哈罗德也在自己家中遭到枪击,当场身亡。当哈罗德死亡后,贝蒂又接连改嫁了两次,可贝蒂的第4任丈夫和现年79岁的第5任丈夫约翰·纽玛也相继不幸身亡。 当第3任丈夫哈罗德在家中遭遇枪杀时,虽然贝蒂当时“正好”不在家中,可警方却将贝蒂列为了嫌疑犯,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足够的证据指控她。然而,哈罗德的弟弟艾尔·简特里却一直坚信是贝蒂谋杀了哥哥,在过去20多年中,艾尔屡屡恳求警方重新调查哈罗德的枪击案。最后美国警方终于答应重新展开调查,结果警方发现,贝蒂涉嫌雇佣杀手枪杀了她的第三任丈夫哈罗德! 据警方称,尽管他们还没有追捕到杀害哈罗德的枪手,但他们已经找到了目击证人,证明贝蒂曾和好几人进行过联系,试图雇凶杀死自己的丈夫,这些目击证人还曾偷听到贝蒂和一名潜在的杀手交换财物。76岁的贝蒂已在上个月被美国警方逮捕归案,并受到了雇凶谋杀丈夫罪的指控。 不悲痛让死者弟弟起疑 受害者哈罗德的弟弟艾尔对记者称,他之所以怀疑贝蒂谋杀了他哥哥哈罗德,是因为当贝蒂发现丈夫哈罗德被人枪杀在阿尔伯马尔市的家中时,她的神情中没有流露出丝毫的悲痛。艾尔说:“如果她当年走出汽车时泪流满面地询问我是谁杀了哈罗德,也许我就永远都不会怀疑她了,那是她疏忽的地方。” 艾尔称,在哈罗德中弹身亡前,他和贝蒂的婚姻关系已经相当紧张,哈罗德独自住在家中前花园的一辆露营车里。艾尔称,哈罗德之死给他们全家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但当贝蒂被捕归案后,他和其他家人再次来到哈罗德的坟墓前进行吊祭,艾尔称,他面对哥哥的墓碑说了一句话:“哥哥,我们逮住了她。” 美国“黑寡妇”贝蒂·纽玛。 艾尔展示被谋杀的哥哥哈罗德的照片。 第5任丈夫疑死于砒霜 据悉,美国警方直到逮捕了白发苍苍的贝蒂时,他们才震惊地发现贝蒂有3名前夫都死于枪击。贝蒂79岁的第5任丈夫约翰·纽玛在去年10月死亡,警方现在怀疑他可能死于砒霜中毒! 贝蒂家乡的警方目前正在重新调查约翰·纽玛的死亡事件,两周前,警方进入贝蒂的家,没收了约翰的骨灰瓮。因为约翰刚死贝蒂就迫不及待地对丈夫遗体进行了火化,快得连约翰和前妻所生的儿子小约翰都不知道父亲的葬礼。约翰说:“她从来没有给我打电话,告诉我父亲生病了或其他什么事。我还是在读报纸时读到了他的讣告,当我急匆匆去向父亲遗体告别时,可他已经被火化了。” 医疗鉴定认为,约翰的死因是败血症。警方将对约翰的骨灰进行检测,因为砒霜中毒也会引发类似败血症的症状。 挥金如土生活奢侈 除了调查约翰·纽玛的死因外,美国警方还将调查贝蒂另外3任前夫是否也是遭她的毒手而死。目前贝蒂仍被关在监狱之中,她的保释金高达25万英镑。艾尔说:“贝蒂是那种喜欢购买珠宝和名牌服装的人,她总是渴望拥有更多,她会想尽办法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在我哥哥死后,她领取了至少10000英镑的人寿保险金和他在美国陆军服役20年的养老金,她还卖掉了他们的房子。”据悉,挥金如土、生活奢侈的贝蒂曾经一度拥有43张信用卡,8年前,当她频刷信用卡欠下了至少10万英镑的债务后,她还曾经申请过破产。贝蒂和第三任丈夫哈罗德生有一名女儿,她如今也生活在佐治亚州奥古斯塔市,不过她拒绝对母亲被捕一事发表任何评论。
6月14日,加拿大举行魁北克国际飞行表演。 6月14日,美国海军“蓝天使”飞行表演队两架F-18战机进行面对面近距飞行特技表演。 6月14日,来自美国海军飞行表演编队的大黄蜂战机参加在加拿大魁北克举办的国际飞行表演。 新华社/路透 6月14日,来自英国皇家空军特技飞行队的飞机参加在加拿大魁北克举办的国际飞行表演。 新华社/路透 6月14日,英国皇家空军红箭特技飞行表演队进行编队飞行表演。
6月15日在蓉举行的汶川大地震与成都地质环境论坛上,中国著名地质科学家、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教授明确指出,成都所在的上扬子地块刚性十足,成都主要城区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由于汶川地震使地壳聚集起来的能量得到释放,因此未来两百年内成都不会再发生八级以上的大地震,成都至少可以安全两百年以上。” 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 刘宝珺教授用图表说明,汶川地震是由印度板块向北推挤,碰到扬子地块阻挡后造成青藏高原隆升,“由于能量和地应力的长期积累,最后在边缘的龙门山断裂带这一边缘的脆薄地带进行能量释放,从而引起地壳变形断裂和地震所致。”刘宝珺明确指出,尽管相距甚近,但成都所在的扬子地台与周边的造山带是完全不同的地质构造单元,因此对于成都主城区和德阳、绵阳以及广元来说都是地震安全区,“扬子地台已经稳定了八九亿年了,这一地台固结很好,对于成都来说就好像坐在钢盆子里一样安全。即使像龙门山断裂带这样的造山带再发生大地震,成都主要城区最多也只会摇摇而不会造成大破坏。” 中科院士刘宝珺称大地震后成都将安全两百年 “每次大地震的发生都需要长时间地壳能量的聚集。在地壳能量得到释放后再要大地震,就需要能量的再次聚集。因此我认为未来两百年内的成都都是安全的,不会再发生8.0以上的大地震。”刘宝珺院士说,成都地质构造不会因大地震变得不稳定,反而会因能量释放变得更加稳定。 成都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安全岛 成都理工大学的倪师军等则指出,成都和龙门山尽管近在咫尺,但成都和龙门山之间有个由相对松软的沉积物填充的坳陷,能有效衰减来自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的冲击。“由松软沉积物填充的坳陷就好像天然的护城河,可以大大减轻龙门山地震波对成都主城区的冲击。这也是为什么成都虽然距汶川地震震中仅七十多公里,却没有遭受大破坏的重要原因。反观1985年墨西哥发生的7.2级地震,距离震中四百公里远的墨西哥城有七千多人死亡,原因在于墨西哥城缺乏成都平原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 “上扬子地块是稳定的地块,四川盆地是稳定的盆地,位于四川盆地中的成都平原是稳定的平原。成都主城区地下没有发现大的断层,因此位于稳定的成都平原的成都市主要城区范围内不会发生破坏性地震。加上成都特殊地质构造环境好比是结实的床架上搁了席梦思,因此近邻龙门山地震带发生的大地震也不会给成都主城区造成大影响”,成都理工大学副校长倪师军说。 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潘桂棠更是一语中的,“成都就是祖宗给我们选好的恰到好处的安全岛!” 院士呼吁关心成都周边地质环境 尽管成都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避震地质环境,但刘宝珺院士却对成都周边的地质环境表示担忧。刘宝珺院士指出,在大地震之后政府决策部门应该认真研究太多的水坝、水库、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地质稳定性影响,大的化工厂的排放及污染问题,以及生产有毒产品或生产过程中应用有毒试剂及放射性试剂的管理问题。“现在六七千座水库都集中在四川西部,这样下去受得了不?我觉得成都人要更加注意自己周边地质环境可能带来的影响,这也是大地震给我们及时敲响的一个警钟。” 国务院汶川地震救灾工作组、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力学研究所吴树仁同时介绍说,这次汶川地震引发的次生地质灾害涉及到三省八十四县,面积达四十八万平方公里,“总的次生灾害至少上万处,其中光四川境内就有七千多处。”吴树仁表示,有效的防避手段包括选择好重建场所,加强监测预警,有效的工程措施和防患于未然。
昨天上午9点30分左右,海淀区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院内的在建地下车库发生塌陷,一座楼内60余户居民被疏散,院内上百户居民家中水、电、燃气中断。截至昨晚8点,工作人员仍在抢修中。 车库南侧地面下陷 塌陷地位于在建车库南侧护坡。该地下车库面积约3000平米,深三四十米,310号楼离塌陷处不 足5米。楼内多位居民介绍,这座楼共6层,5个单元,约有60余住户。昨天上午,楼下的地面上出现裂缝的痕迹,几位工人还用水泥进行过填补。 该楼6层的一位居民说,昨天上午9点30分左右,他正在家中看电视。听到外面传来土往下掉的哗啦声,跑到窗口看到地下车库南侧地面逐渐下陷,开始仅有3厘米,随后越陷越深。地下车库护坡的土不断向下掉,紧接着护坡附近的柱子也向下掉。 工人正在抢修塌陷的地下车库。本报实习生 罗亮 摄 警察组织居民疏散 事发后,警车陆续赶到,并用喇叭通知310号楼居民马上离开,楼内的数十户居民迅速被疏散。一位居民介绍,院内有五六栋居民楼,还有几栋实验楼。居民楼中居住的均为单位员工和家属,大约数百户。事发后,部分居民家中水、电、燃气、电视信号停用。 昨天下午,多名穿着雨衣的工人在现场进行抢修。地下车库基坑内有很多雨水,最深处能够齐腰。工人们用吊车将白色袋子运到车库基坑底部,垒在南侧尚未塌陷的护坡附近。 现场一位天然气抢修部门的工作人员说,地下约有1.5米长的燃气管道因护坡塌陷而悬出。他们打算切断供应310号楼的燃气管道后,再进行抢修。现场一位自来水集团的工作人员说,自来水管道出现破裂,目前正在抢修中。 院内贴出的通知称,水、电、气何时供应将根据施工情况决定。 每户发千元紧急补助 昨天下午,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门口由保安把守。多名站在门口附近的居民称,此前曾经提出地下车库距离居民楼过近,容易出现危险,但并没有得到重视。记者试图对此进行采访,但遭多名工作人员拒绝。 一份地下车库护坡塌陷紧急处理公告贴在院内大楼门口。大致意思为:6月13日傍晚,北京市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昨天上午,车库施工现场南护坡上方的水管由于地面变形导致破裂,水流不断涌出,最终引起地下车库护坡塌陷。目前,抢险方案已经确定,施工方正按方案加紧施工,各类材料等物质也在紧急调运。 昨天下午,施工方开始加密对310楼位移数据和护坡沉降的检测。根据计划安排,310楼所有居民已经疏散,被安排在附近宾馆住宿或投靠亲友,每户发放1000元紧急使用费。
随着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不断飙升,美国各大航空公司的运营成本也与日俱增。为缓解压力,继美国第一大航空公司“美利坚航空” (AmericanAirlines)决定向旅客托运的第一件行李收取15美元费用后,“联合航空公司”(UnitedAirlines)及“美国航空公司”(USAirways)日前也先后宣布推出同样的托运行李收费措施。 美联社报道,美利坚航空日前率先宣布,将从今年6月15 日开始,对搭乘美国国内与加拿大航线旅客托运的第一件加收15美元费用。美联航开始对第一件托运行李收15美元费用的开始日期比美利坚航空还早两天。今年初以来,美国各大民航公司相继决定,对搭乘北美地区航线旅客托运的第二件行李收取25美元费用。 与此同时,美国航空将从7月9日起,对旅客托运的第一件行李收取15美元费用,其适用航班覆盖面积更大,包括加拿大、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地区。据介绍,上述几家航空公司的“第一件托运行李收费”乘客,目前不包括会员卡会员、以全额购票的旅客、商务舱及头等舱旅客。“西南航空”则是美国境内唯一表明无意对托运行李收费的民航公司。 美国航空还宣布,自8月1日起,将不会向大部分旅客提供免费的无酒精饮料。如果乘客需要饮用矿泉水,也必须支付2美元;酒类饮品部分收费为7美元。其他一些航空公司已经取消了随饮料附送的少量“小吃”。目前飞机油料价格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91.5%,美国各航空公司除调高机票价格外,更是在增加服务费及燃油附加费上做文章。 一些分析人士宣称,在美国各大航空公司推出托运行李“全收费”的新措施后,旅客们的随身手提行李数量可能会增加,原本就拥挤不堪的座舱行李箱空间将更为紧张。目前,各航空公司原有的超重超大行李托运费(罚款)将继续实施(每件100美元)。这样计算下来,凡是托运三个超重行李的旅客,每次往返行程就要支付最少850美元托运费。 此外,根据布什政府的最新规定,从2009年6月30日开始,航空公司或者大型游船将要求旅客们在离开美国的时候留下指纹资料,并将此类信息在24小时内交给美国土安全部处理。美政府称,此举意在填补“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留下的安全隐患。据悉,上述新规定将让航空公司和大型游船企业在未来十年间耗资27亿美元更新旅客登记设备。 美国航空界人士宣称,通过向乘客收取行李托运费,有助于克服油价持续上涨的影响,将自己的票价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目前,美国主要航空公司还没有出台针对远程国际航班的“行李收费新标准”。
2003年正值“非典”高峰,我来到北京。当时就对北京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印象。其中,最深刻的印象是,在城市里,市民为什么那么清一色地闯红灯? 生命不受到威胁吗? 市民为什么毫不犹豫地不排队? 为什么不仅不排队,还侵犯他人的权利插队? 市民为什么在公共场所,比如地铁、商店等,不顾周围的人大声说话、抢位子? 他们为什么为有位子坐这么微小的个人利益而“奋斗”? 为什么为抢到位子这么不文明的成功而感到“成就”? 当时的我,在众多的“为什么”面前,似乎是一塌糊涂,没法“消化”北京现象所带来的“冲击”。 我是日本伊豆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的著作《伊豆的舞女》那部小说所描述的就是我家乡的情景。伊豆是一个半岛,位于富士山南边,有山有海,也是“温泉之乡”。伊豆是安静的、清洁的,而且有序的。毕竟是乡下,人口不多,但人们都循规蹈矩地过日子。我每一次从北京回到伊豆,感受简直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日本的首都东京是全国各地的人极力集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人口达到两千万以上,是世界最大的大都市之一。东京地少人多,人口密度相当高。环境很拥挤,但绿化比较成熟。在东京,城市的运作很有秩序,人们的生活很有规矩。东京的地铁简直像“蛛网”一样,只要在中心地区,去哪里都有地铁站,去哪个大厦或商店都有出口。东京城不愿意因人为因素而导致混乱,失去秩序。东京人更不愿意因非人为因素,而使自己的工作、生活受阻碍。总之,东京城与东京人之间的关系是“双赢”的。 我在北京呆了五年了。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与思考,我对“北京现象”的看法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首先,客观的情况本身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即城市正在走向秩序,市民正在走向规则。对北京来说,“秩序和规则”是新颖的变化。今天在街上、马路边上规范行人的指挥人员也好,地铁、公交里呼吁文明行为的广播也好,出租车向司机要求卫生的帖子也好,还是已经无处不在的英语标志也好,都是2003年我刚来北京时不存在的。当时,我能想象到北京今天的局面与变化吗? 恐怕不能。随着“硬件”设备的制度化,市民的行为、对社会环境的认同也正在相应、逐步地走向成熟。 前几天,我碰到了曾经难以想象的场面。在王府井的公交车站,大概有三十多个人特别有序地排队等车,跟交通指挥人员配合,乘客还看着旁边每月11日“排队日”的口号牌,高高兴兴地跟周围乘客聊“排队的重要性”。在地铁里,人们也开始排队买票,排队等车,逐步落实“先下后上”的国际标准。出租车里,司机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北京堵车是很郁闷的事情,但跟友好的司机先生聊一聊,感觉还是很开心、很舒适的。最大的变化,恐怕是餐厅服务员的素质。虽然也有例外,但现在大部分北京的餐厅服务员都很热情,很好客,有时候还觉得服务过多,比日本还“厉害”,中国的变化是“跨越性”的。 虽然,“北京现象”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我们还是有必要冷静想一想:即改善的动机究竟何在? 因为,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他城市、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推进程度还滞后不前,至于农村,更无言可谈。为什么只有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出现了改善呢? 是北京人聪明,西部地区的人愚蠢吗? 在同一个国家里,人与人之间的天生素质有那么明显的区别吗? 我认为,“北京大推进”的背后隐藏着暗示中国今后走向的重要因素。 据我所知,在日本,市民一般是排队的,也是不闯红灯的。这习惯已经在大家之间达成了“默认的共识”。因此,日本的城市比较有序,人们也比较安心地过日子,生命一般不受到威胁。相信,欧美国家的情况也大致与日本相同。在这里,我们值得思考一下,大家为什么排队或不闯红灯呢? 它的背后,应该有各种原因存在,甚至并存着。比如,经济发展水平、现代化程度、人们的文化素质、国民性以及制度设计等等。不过,最大的原因,在我看来,在于人们的价值、行为的判断标准。我分别尝试分析一下欧美与日本的情况。 在欧美,人们是倾听上帝的语言与指令生活的。上帝告诉你不可以闯红灯,你就不闯。因为,对他们来说,基督教给与的是生活上的规范与人生上的价值取向。上帝面前人们都平等,既然你是享受平等的权利,你就无法违背上帝的命令,虽然会有一些例外人士。 在日本,有一句话叫做“世间样(Sekensama)”,意思为“尊重的社会先生”,含义为“社会至上”。“世间样”要求我们,每一个国民作为个人,应该服从多数,更应该服从整个社会秩序。比如,我们面对排队还是不排队的判断时,人们首先看别人、大多数怎么做,然后决定自己怎么做。这也是一种所谓“从众心理”的表现。日本人牵涉到公共秩序的从众心理是最为明显的。我们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国民性以及战后培养出来的文明素质使得大众相当克制,日本人还是比较懂得“自律”的。总之,“世间样”面前人们都平等,既然你是享受平等的权利,从中获得“安心、稳定生活”的巨大利益,就不轻易违背“世间样”所约束的一切。日本人每时每刻无意识当中认识到,“只要服从秩序,从中能够获利。”这是明智的选择。人只要涉及到自己的根本利益,就能理性。这点是世界共通的。“理性” 应该也是人类普遍的价值。 而北京的情况有所不同。在北京,包括中国其他城市,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上帝,也没有日本试的“世间样”。这事实意味着,对于中国人来说,没有一个能够给他们带来某种价值、行为判断标准的“价值领袖”。因此人们对有一点是很模糊的,即“我应该凭什么判断事物? ”在社会缺乏价值领袖,市民缺乏判断标准的情况下,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 这里说的“价值”不是西方“鼓吹”的民主、人权、自由等简单化的产物,也不是过去所谓的 “意识形态”。我指的是,人们凭什么价值判断事务? 凭什么理由服从秩序? 凭什么动力与他者协调? 社会凭什么手段凝固人们? 凭什么工具维持秩序? 凭什么方式创造和谐? 。 我的观点是,一个人在下决心的时候,欧美人或日本人一般以“可否”来判断事务。而中国人一般则以“能否”来判断事务。这不是两个极端,但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价值取向。我们看一看具体的例子。无论在路上有车还是没车,只要是红灯,欧美人或日本人一般是不过去的。因为,在它们的脑海里很清楚,“红灯时,不可以过马路。灯变成绿后,才可以过马路。”中国人则不同。无论是有车还是没车,在红灯面前,中国人一般不考虑可不可以过马路,只要觉得能过,并且生命不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毫无犹豫地闯过去。当然,此事实也不能否定“中国人的从众心理”。在中国,人们的从众心理在某些问题或事件上,比如,精英的就业观、对外界的敏感性、民族意识等问题上,人们是相当从众的。其浓厚程度甚至正在剥夺人们的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培育社会责任感的余地。在这个意义上,我也不排除北京今后依靠“个人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社会”的方式,创造秩序的局面。不过,这是相当漫长的过程,长远看关键在于人们的文化水平与素质,就是教育。因此,需要时间。 可是,对北京来说,许多问题是等不了时间来临的,必须快速解决的。最明显、迫切的情况就是已经倒数100天内的奥运会。奥运期间,中国观众的礼仪将如何? 交通不会混乱吗? 在城市上,外国人与本地人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 外国记者会不会把一些“黑暗”的方面大量传播给本国读者? 像“3.14事件”后的局势一样,中国会不会遭到国际舆论及各国政府的压力? 包括上述一切,都或多或少与北京市民的文化素质有关。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依靠“良性正常的教育”改进市民的水平现实吗?…
提到志愿者记者首先想到的是陈岩。电视画面上,在一群身着橙色队服的专业救援人员中,身穿便装的陈岩格外引人注目。他是从废墟中救出学生最多的志愿者,他是救援能力最强的志愿者,在东汽中学救援现场,他不仅是编外的国家救援队队员,他还是三支救援队的实际指挥者和协调人。他先后从废墟里救出20多个孩子,被誉为“救援狂人”。 和他对话,应该能聊出很多信息。很遗憾对话只进行了15分钟,在6月13日凌晨前后的15分钟里,在高速路上驾车往成都赶的陈岩回答了柒周刊的提问。因为开着车的缘故,电话里的杂音很大,时断时续,最后我们只好选择放弃。陈岩说到了成都,还有包括央视的很多人在等着他,他忙完了再给我电话,继续谈。可是之后记者没接到他电话,打过去,电话里说“已停机”。 大爱,我们中国人原本就有 星期柒新闻周刊:5月12日地震发生时,你在做什么? 陈岩:我在成都的宽窄巷子签合同,刚签完走出来,就发生地震了。 星期柒新闻周刊:当时就决定去灾区了吗? 陈岩:对我来说这是第一反应。不用考虑的。原来我在部队的时候是特勤中队的,所以当我从电视里知道发生了7.8级地震,而且震中就在我们汶川,我就清晰地知道了它的后果。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在西藏当过三年武警? 陈岩:对。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所掌握的救灾技能都是在那期间学来的吗? 陈岩:基本技能是从那学的。 星期柒新闻周刊:1996年丽江发生地震时,你去了丽江;1998年发生洪水时你去了武汉? 陈岩:对。去了受灾最重的武汉公安县。 星期柒新闻周刊:加上这次汶川地震,你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去灾区,去救助;而且是第一选择,似乎这已经成了一种本能。你知道那个“范跑跑”吗?对他来说跑是本能,救人不是本能。 陈岩:是这样。我知道他。但我是陈岩。我不是他。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曾经资助过两个辍学少年读书? 陈岩:这些都不用提了。我觉得一个社会啊,它要做到真正的和谐,需要很多人做出努力。如果不是这次国难,我们很难见到这么多人性的光辉,包括人们在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大爱。其实这种大爱,我们中国人原本就有,只是之前我们没有发现它,要么就是大家的心灵处在真空状态。但这很正常,可以理解。 星期柒新闻周刊:很多人眼泪很自然地就流了下来。 陈岩:大家并没意识到自己在哭。 往前走是震撼,一回头就是感动 星期柒新闻周刊:人们是通过你在汉旺镇东汽中学的救援现场看到并知道你的。当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陈岩:往前走是震撼,一回头就是感动。救援的时候,你是看着前面的,前面要么是残垣断壁,要么是被压在废墟下的孩子。非常非常危险。那算不算一种震撼?可是当你回头的时候,当你看到家长们的眼神,无助、绝望、期待,你能不感动吗? 星期柒新闻周刊:16日那天国家救援队撤出北川,看报道说家长们都跪下了? 陈岩:他们说国家队可以走,陈岩不能走。 星期柒新闻周刊:家长们已经跟你很熟悉了吧?几天几夜,他们都和你在一起。 陈岩:几天几夜我一直都在现场。救援队的队员工作三个小时后要轮换,要休息,所以他们和家长接触的时间要少得多。而我一直在现场。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在现场和家长交流吗? 陈岩:不交流。除非是一些家长做出过激行为,那样我会去劝阻他们。除此之外不交流的。但我知道他们的心理。他们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他们都信任我。 星期柒新闻周刊:因为他们都目睹你把孩子从废墟中救出来。 陈岩:对。 指挥、协调三支救援队伍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和国家救援队配合得很默契。一开始他们怎么接纳你的? 陈岩:我去的时候,他们停下来已经好几个小时了。当时余震不断,太危险,救援人员的生命得不到保障。我过去就向他们介绍我自己,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做过什么。我说我希望参与进去,和他们一道干。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一去就改变局面了吗? 陈岩:是啊。我去了一看,就知道该怎么做啊。我拿了方案出来,告诉他们墙在什么情况下可能倒,倒下来可能大概要多长时间,我们从里面逃出来的话大概需要多长时间。 星期柒新闻周刊:你不仅是个编外的队员,实际上还是个编外的指挥员? 陈岩:是啊,实际上,一直都是我在指挥啊。当时有三个单位在那里参与战斗。中国国家救援队、广州武警边防七支队、四川乐山消防中队。三个队伍协调作战。 星期柒新闻周刊:东汽的局面是,一栋教学楼塌了,一栋是半塌。 陈岩:我们主要是从半塌的那栋楼救出人来的。救援的难度很大。 星期柒新闻周刊:在东汽中学一共救出了多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