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官员拿博士学位,是近年来官场的一大时髦。据《半月谈》杂志记者调查:“一些国家部委领跑了‘官员博士化’进程,有的部委博士比例已占到了总人数的一半左右。在经济发达地区和高校集中的省份,省部级、司局级、县处级官员攻读博士几乎成为潮流。” 事实上,除了极少数身在官方研究机构,具有官衔级别的人之外,真正的在职官员,成天忙于公务或者应酬,在现今严进宽出的学术体制下,要想真刀实枪地通过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事实上几乎没有可能。在读博期间完成学业,通过课程考试、综合考试(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基本上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根本不可能脱产来听课。最后的博士论文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了。但正如《半月谈》记者调查显示的那样,但凡官员读博,学校是有绿色通道的,有些学校官员还装模作样的来一下,考一考,或者请秘书代办一切;有些学校,只要官员级别足够高,连样子都不用装,最后来戴方帽子就行了。正因为如此,在职官员拿博士帽,蔚成风气,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毋庸讳言,这种潮流的结果,是双向的腐败。在官场,导致了所谓知识化或者知识型干部的掺水变质;在学校,则导致了学风大坏,其他学生有样学样,教授博导腐化堕落,人格卑下。都说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这里其实是光天化日之下的权学交易。为了分一点官场余沥,有些教授博导甚至谦卑到了对自己的官员弟子低三下四的地步。 但是,至少在目前,官员读博,还是一件光彩事。说它光彩,是因为官员读博,在学校和官员来看,属于双赢,一个拿到学位,一个得到资源。事实上,不仅是学位和资源,后面还有地位和荣耀。哪个大学的校庆,在列举自己培养了多少人才的时候,不是把出了多少省部级官员(如果档次低点的学校,地级也凑合了),放在首位?有谁在乎到底这些人是怎样成为该校博士的?反过来,那些拿到学位、或者有在读博士研究生资格的官员,在电视上介绍他们的简历时,也忘不了炫耀他们的学衔,以示自己属于知识型人才。显然,没人在意那博士方帽子下面的猫腻和污秽,大家看到的都是方帽子上面的光彩,并因为这种光彩感到自家也金光四射。 一个能让众多高官来读博的大学,其地位不言而喻的高;反过来讲,有了这样有地位大学的博士头衔,官员的晋升,也有了相应的保障,至少在干部考察的时候,有得可说的了。如果哪个地市级官员在哪个大学拿到学位之后,升了上去,那么,这个大学就会非常自豪地认为自家既慧眼识人,又善于培养,尽管这个人可能连一个整天都没在学校里待过。如果“培养”的这样的官员多了,学校自然档次也会因此而升高—-资源多了,课题就多,课题多了,成果就多,在官方的评价体系中就靠前。对于大学来说,简直等于无本万利的买卖,什么事没费,就换来这么多好处,岂止是双赢,三赢、四赢都有。 然而,世界上的事,总是平衡的,有赢的,就有输的。官员赢了,大学赢了,博导也赢了,但官场和学校的风气输了,从根本上讲,官场和大学都输了,大学变成了官场,加速了学风的堕落,而官场充斥了冒牌货,这么多高档次的真的假文凭,连清理都难。 在职官员拿博士,是大学官场化的一种风向标式的表征。只要我们的大学,本身就像一个衙门,所有的评价体系,都充斥着官本位气味,那么,官员通向博士方帽子的绿色通道,就会一路畅通,个别学校个别教授宣布不招在职官员,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瑞雪初飘,牛年在望,一年一度的“2009加拿大华人春节联欢晚会”筹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为了在新春佳节之际给多伦多华人观众奉献一台丰富多彩的节日艺术大餐,本届春晚筹委会已经组成了一个由知名艺术人士组成的 导演团队,总导演:高飞,艺术指导:孙玲,编剧:宏宇,导演:刘莹,谢征,李志坚,舞蹈编导:徐乙,陈功,王旭东,韩飞雪等。负责晚会的整体策划及节目编排等各项准备工作。目前,已经有一大批中外知名艺术人士和艺术团体加盟本届春晚,“2009加拿大华人春节联欢晚会”必将是一个群星璀灿的世界。 多伦多华人社区历来是藏龙卧虎之地,华人新老移民和留学生中间喜爱艺术者层出不穷,他们经常在各种华人文化活动中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为了体现“华人春晚华人办”的宗旨,充分展示这些能歌善舞之人的演艺才能,本届春晚筹委会特地公开举办演员海选活动 ,以下是海选活动部分照片。
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的孙女万宝宝,告诉《时代》周刊,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主义女郎”,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她用了他人私产的钱来享受她的奢侈生活。 (续前)她在美国读法国文学和摄影,20岁再往巴黎进修法文,英文和法文说得和中文一样流利。因有一对凤眼,人们经常说她像迪斯尼的花木兰和美国动画片《风中奇缘》女主角Pocahontas。 ??后来万宝宝移居香港,自己创了个珠宝品牌,名称就叫“Baobaowan”(宝宝万),实在够直白:这就是我万宝宝的品牌!普通的设计师哪有能力一出道就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一个高级珠宝品牌! ??在社交应酬场合,万宝宝打扮性感,接受记者访问谈起家庭背景,她并不隐讳:“对我的影响有好有不好,别人可能只看重我的背景而忽略我的能力,不过背景是事实,我亦不介意。” 万里和儿子万季飞夫妇、孙女万宝宝等合影。 万里的孙女万宝宝。 ??万宝宝对颜色宝石很有偏好,表示自己正修GIA珠宝鉴证课程。万宝宝对钻饰情有独钟,据说“有大量收藏”,但还没有收过男友送的钻饰。记者问时,她笑答:“我经常要来往纽约及峇里等地,还没有恋爱。等人家送吧,不过交男友不是建基于物质之上。” ??作为高干的孙女,是否一个“枷锁”?承认一生下来便拥有别人没有的很多东西,但她说,“一点也不感觉到是枷锁,虽然我有点叛逆”,她还表示,“一定不会做伤害家人的事”。 ??万宝宝告诉《时代》周刊,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共产主义女郎”。有人将这句话理解为,她用了他人私产的钱来享受她的奢侈生活。 ??万里在八十年代是著名开明改革派领导人,与赵紫阳并称——“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赵紫阳落难,他选择了沉默而保住富贵。中共十五大时,赵紫阳向大会写公开信要求重评六四,据说有人找万里,希望他出来为赵说几句公道话,万里再次选择了沉默。有传言说,万里本有意讲几句,但他的晚辈哀求他:“你不考虑自己,也要考虑我们呀!”“考虑我们”,就包括考虑万宝宝这样的地位和前途。 2006年8月17日晚,YSL品牌举行秋冬时装秀,吸引大批名人到场。万宝宝刻意把上衣前后掉转来穿,露出黑色胸围,十分性感。她说刚去了德国、意大利、英国和北京等地方旅行,她在意大利遇到很多男生向她吹口哨,不过全都不是她喜欢的类型。她说:“我以前很喜欢帅哥,现在则喜欢两人有好的关系,也想找结婚对象。” 《时代》作者与万宝宝在北京一家高级餐馆的豪华单间晤面。万上身是领口敞得很开的白色衬衣,下着紧身长裤。她左手食指戴着她自己设计的镶钻的金蝴蝶指环,手上榜着法国超级名牌爱马仕柏金包。这金色是贵妇名媛最爱的所谓殿堂级名牌手袋,价值数万到十几万元一只,有钱也未必买得到,需向法国爱马仕总部排队定购,平均轮候时间为一两年。 她对《时代》说,在北京的生活除寻找商机,就是逛街买名牌,到私人俱乐部参加派对,与中意的男子约会。 (《多维月刊》,未完待续)
台湾特侦组侦办陈水扁家族贪渎案,在企业界自白协助下,特侦组已顺利解开前扁家出纳陈镇慧随身碟(即U盘)内的金钱数字与对应事件的关联性,并找出扁家藏金图的六大拼图。据了解,扁家光是在一次金改与二次金改期间收到的献金数字已直逼三十亿元(新台币,下同),这还不包括来自科技、传产业的献金。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除了已知的中信辜家、元大马家之外,至少还有五家金融业大老板已被特侦组调查,近来曝光的元大马家给吴淑珍的二亿元献金,在吴淑珍的献金排行榜上还算是后段班。 特侦组认定扁珍贪污七点四亿 目前被特侦组调查且尚未曝光的五家金融业大老板,范围包括有二家寿险业、二家银行业与一家票券业的大股东。 据了解,特侦组调查金融业对扁家政治献金案,主要依据是陈镇慧的随身碟数据,以及前中信金副董事长辜仲谅和其它企业界人士所提供的信息进行交叉比对。目前特侦组是以前“总统府”副秘书长马永成与前兆丰金控董事长郑深池为核心对象,就陈水扁连任后的二次金改部分进行调查,第二阶段再调查扁家在一次金改收钱的部分。 根据特侦组约谈企业界人士所汇整的信息显示,金融业家族付给吴淑珍的献金,可粗分为三个等级,最高等级可高达十亿元数目,目前所知以中信辜家“奉献”最多,同时还有一个著名金融家族的献金略低于中信辜家;第二级以五亿元为门坎,至少有一家寿险业大股东已被调查;第三等级为三亿元,这也是企业界在金融合并案中,寻求玉山官邸支持的基本起跳门坎。据了解,同时还有一位女性企业界人士传出曾捐给玉山官邸一亿元,却未能如其所愿。 目前特侦组已掌握六块扁家藏金图,第一块是瑞士七亿元始末。第二块,则是扁家在日本的洗钱与投资线索,在中信辜家大少辜仲谅返台投案后,已提供给特侦组。扁家第三块藏金拼图,则在世贸联谊社副董事长杜丽萍供出帮吴淑珍自国泰世华银行载走七点四亿元至元大后,特侦组已清楚掌握其流向,并认定是“贪污所得”,不排除要求吴淑珍将款项交回库房。 除此之外,最后三块藏金图线索有两块于扁家重臣与友人身上,据了解,其中一人曾任民进党执政时的官股事业负责人,另一名则是扁家的医界友人。 扁家金库至少两处还未曝光 继“海角七亿”后,特侦组追查扁家密帐,查出吴淑珍存放在国泰世华银行保险箱的七点四亿元。办案人员指称,扁家金库如“狡兔三窟”,分析至少还有两窟未浮出台面。据了解,前中信金控副董事长辜仲谅供出三家金控并购内情后,特侦组担心证据被湮灭,将提早发动调查二次金改弊案。 特侦组五二0分案侦办扁案后,历时五个月厘清扁家在瑞士的两千一百万美金资金来源,在全案即将侦结起诉之际,特侦组从陈镇慧、吴景茂、陈俊英夫妻、辜仲谅等人供词,发现吴淑珍在二00六年红衫军倒扁时,指示陈镇慧、元大证董事杜丽萍及吴景茂、陈俊英等人,将藏放国泰世华银行保险箱的七点四亿元,搬运到元大集团办公室内。 特侦组策动辜仲谅返台协助调查前,就已事先探询辜知悉的内幕,是否有助调查二次金改弊案。据了解,辜曾向特侦组就其所知和听闻,详述三家金控公司竞相“钱进官邸”的事证,除元大金高层透过杜丽萍外,还有两家金控公司也循相同模式“进贡”。据了解,办案人员从陈镇慧及吴景茂、陈俊英夫妻、辜仲谅等人的供词,及日前秘密传讯相关金控业者后发现,扁家金库犹如“狡兔三窟”,除了将“国务机要费”、企业行贿部分款项,透过人头户汇往海外账户,再辗转汇流到陈致中、黄睿靓在瑞士开立的账户外,单二次金改部分,吴淑珍利用金控公司金融理财专业,还就近将名为献金的贿款交由业者协助“理财”,目前至少还有两座金库尚未浮出台面。 随着元大金、中信金以献金为名,进贡扁家事证的曝光,特侦组顾虑针对二次金改弊端的侦查行动展开后,业者可能在行动前就湮灭行贿扁家私帐的有关证据,昨日虽未传讯扁案相关人员,却倾全力解读查扣卷证,计划在扁案第一波起诉前,提前调查涉案金控公司,加速侦办进度。
1973年,注定是不寻常的一年。1月,加拿大蒙特利尔博物馆被盗;5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深陷“水门”丑闻;7月,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落成……就在悉尼歌剧院落成的第二天,也就是1973年7月 21日早晨,香港《晨报》刊登了一条让所有人都难以置信的新闻: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20日晚11时30分在伊莉莎白医院突然逝世,年仅33岁。 消息一经发布,整个香港为之震惊,很多人不愿相信钢筋铁骨的李小龙会在人生事业如日中天之际撒手人寰,很多人觉得这是报纸在恶意炒作,是假消息,但是很快,香港《快报》《明报》陆续登出了李小龙去世的消息,一代武侠巨匠金庸先生也亲自提笔撰写社论缅怀李小龙,写下了“一颗光芒四射的彗星,原不能在天空停留太久!”的感慨。是的,李小龙就像一颗夺目的彗星,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让全世界都为他的光芒所照耀。 “天妒英才”、“英年早逝”……任何词汇都不足以表达全世界龙迷对李小龙的哀痛之情。人们不得不相信,银幕上那个“壮得像一头牛”、“有着强壮脊背和发达肌肉”的功夫巨星的确离他们远去了。从香港到东南亚,从夏威夷到好莱坞,不只是李小龙的影迷,全世界都对李小龙的死给予了极大关注。那些曾经与他共事过的,那些曾经与他较量过的,那些对他持有非议的,都以各种形式通过媒体表达了对一代功夫巨星的追忆与哀思。 功夫巨星李小龙 是的,他走了,再也回不来了; 是的,当时就是这样,连老天都感动得哭了; 是的,世界从此失去了李小龙,失去了一位电影巨星,一个功夫奇才……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在娱乐和武术界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不论在生前还是身后; 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李小龙那样让无数人为其魅力所倾倒,不论是黄皮肤、白皮肤、还是黑皮肤; 甚至有不少人,在李小龙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固执地认为他们的偶像依旧活着。他们不愿接受李小龙去世的事实,他们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李小龙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中,眼前闪动着的是李小龙矫健的身影,耳旁回荡着的是李小龙那一声声发自丹田、气冲云霄的尖叫;他们学着李小龙的样子耍双节棍,挺起腰杆做人。 李小龙死了吗?没有,他依旧活在银幕上,活在记忆里,活在人们心中。 李小龙死了吗?是的,他死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热爱他的龙迷,离开了这个让他为之奋斗和疯狂的世界,以一种最离奇,最潇洒的方式离去,把无数的疑问和悬念留给了人们。 李小龙与丁佩在一起 李小龙的死带给人们的震动是巨大的,在悲痛和悼念之余,人们开始关注事件本身。早在李小龙生前,与他相关的一切都已被曝光在聚光灯下——他的影片花絮,他的生活喜好,他的情感绯闻……可现在,李小龙突然死了,他的死因,他死亡的经过,就成了各界最为关注的焦点,媒体和龙迷们都迫切地想知道,身强体壮、没有显著病史的李小龙到底是因何而死。 香港报纸最早是这样报道李小龙之死的:“当红功夫巨星李小龙,于昨日深夜11时30分在家中突然晕倒,李妻莲达急送伊莉莎白医院急救,不幸不治而亡。医院方面未能确定死因,其尸已暂安放殓房,待医官开剖验尸结果……” 这则报道从字面上看中规中矩,没有任何问题,顺理成章地把李小龙的死亡经过归入了正常范围之内。但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报道的内容,不论是全世界的龙迷还是媒体,也许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李小龙已非常人,他是功夫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也是当代中国人传奇经历的化身,他的死,绝对不会像这则报道上说的那样平淡无奇——英雄,就该有英雄的死法,不论是慷慨伟大还是扑朔迷离;而媒体,就该有媒体的精神,就是不放过事件的每一个细节,深挖狠掘,将一切可能性公诸于众! 于是,全港媒体开始行动,大家似乎都已心照不宣——李小龙的死绝没有那么简单!时间就是效率,效率就是头条,头条就是销量,不放过李小龙身边的每一个人,不放过7月20日晚的每一秒钟,行动! 香港媒体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效率在李小龙去世一事上再次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细致分析、周密布置、分头出击,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李小龙之死调查行动”。 按照常规路数,调查的对象应该集中在20日当天与李小龙有过接触的人身上,也就是李小龙的妻子莲达、李小龙的合作伙伴邹文怀、李小龙的哥哥李忠琛。但是记者们很快意识到,想从他们口中获得李小龙死亡经过的爆料几乎不可能——在老谋深算、善于和媒体打交道的邹文怀的授意下,李小龙的家人一致声称,李小龙是在自己的私人公寓中逝世。 尽管如此,嗅觉灵敏的记者们还是从三人的“口供”中发现了明显的漏洞:按照三人的说法,李小龙是在家中吃完晚饭前后感到身体不适,而后昏迷不醒,而李小龙逝世是在深夜,当中相隔好几个小时,他的家人为何没有把他送往医院急救? 面对追问,邹文怀等人仍想以“悲痛慌乱”掩盖过去,但精明的香港记者岂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们立刻发现,李小龙的家人都已在邹文怀的“掌控”之中,想要从这只“老狐狸”嘴里套出消息,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面突破不行,那就迂回包抄,从别处下手! 记者们很快找到了整个事件的一处薄弱环节,那就是医院!最先动手的是《星报》记者,只不过记者们起先想查明的只是李小龙的死因,但却在误打误撞之下挖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李小龙并非死在自己家中,而是死在了当红明星、他的红颜知已丁佩的寓所! 就在人们还沉浸在失去李小龙的悲痛、静静等候法医验尸报告的时候,7月24日,也就是李小龙死后的第四天,香港《明报》赫然在中英文版面上同时刊登了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本报独有可靠消息,李小龙死前昏迷地点,是在丁姓明星香闺内!” 原来,《星报》的记者们在医院救护车上打开了缺口:1973年7月20日晚上10时30分,九龙十字军(救护车)总部接到了一个求救电话,并很快通知马头涌消防局派43号救护车前往笔架山道67号碧华园3楼A2座进行救助。这个地址,正是丁姓明星,即当红影星、李小龙的红颜知己丁佩的寓所所在! 《星报》的记者和总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个比李小龙之死更有分量的独家内幕——有什么消息比明星绯闻艳事更具轰动性呢!为了求证事件的真实性,《星报》派出两路人马分头行动,一路向政府相关方面求证,一路杀奔伊丽莎白医院,寻找当事人取证。很快,两路人马先后发来令人振奋的消息:政府发言人证实,7月20日晚,33岁的李振藩(李小龙原名)于当晚 11时24分被送入伊丽莎白医院;而当时在急诊室值班的女警也称李小龙入院的时间是在11时24分。 事情已经很清楚了,李小龙是在7月20日晚 11时24分从丁佩寓所被送往伊丽莎白医院,随后突然死亡!《星报》还对李小龙当晚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大意如下:7月20日晚7时左右,李小龙在丁某家中“闲谈”,不久,李小龙觉得头痛,就在丁某卧室里休息。两个小时后,也就是9时20分前后,丁某前往卧室想要叫醒李小龙,想要与他一同去见邹文怀,不想李小龙全无反应,竟已昏迷在床!丁某大惊,连忙打电话请来一位私人医生替李小龙进行急救,却没能将其叫醒,于是只好将李小龙送往伊莉莎白医院。李小龙入院后,其妻莲达与邹文怀才接得消息赶来,只可惜来迟一步,李小龙已然逝世。 正如《星报》此前所期待的,这条内幕消息的披露在香港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终于在等待官方宣布李小龙死因前夕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也让李小龙之死显得愈发扑朔迷离。 义愤者纷纷把矛头指向了最初宣布李小龙死讯的邹文怀,质问他为何要隐瞒事实。《香港邮报》在消息披露的当天,也就是7月 24日率先发难:“李小龙死亡事件中,是谁在撒谎?”指出李小龙明明在丁佩家出事,而邹文怀却在第二天早上堂而皇之的在李小龙家门口向媒体宣称李小龙是在自己家中出事,这当中又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邹文怀这样做,到底是出于何种目的? 邹文怀是在撒谎,但他的撒谎是为了维护李小龙的形象和照顾其家人的情绪。 如果换个角度考虑,邹文怀的所作所为就不难理解了——李小龙是嘉禾旗下的当红巨星,可以说,没有嘉禾,就没有李小龙,没有李小龙,也不会有嘉禾的今天。邹文怀很清楚李小龙的重要性,因此一直以来都对李小龙十分维护,“死在家中”,可以说是对已经去世的李小龙最后的安慰和保护。另外,李小龙是有家室的人,一个当红巨星不死在亲人身边而死在情人家里,并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一旦曝光,也会让李小龙的家人陷入难堪。只不过这一次,邹文怀小看了香港媒体,也使自己陷入无比尴尬的境地。 八卦记者则把目光投向了李小龙事件中最无辜,也是最受伤的丁佩。丁佩原名唐美丽,祖籍北京,相传为蜀中唐门之后,是三姐妹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在台湾艺专影剧科毕业后前往香港发展,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李小龙相识,并对李小龙一见钟情,时刻相伴左右,俨然一对银幕外的情侣。丁佩性格直爽,敢爱敢恨,在香港影坛素以行事“大胆”著称,甚至被冠以“艳星”之名,她与李小龙的关系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她对李小龙的感情在圈内也是众人皆知。明星之间爆出绯闻原本不算什么,但坏就坏在,李小龙迟不出现早不出现,偏偏在去世那一天出现在了丁佩家中,不但让事情变得有口难辩,也给了人们无尽的想象空间。 丁佩是爱李小龙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李小龙的死对她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她亲眼看着心爱的人在自己跟前死去,伤心绝望之余,还要承受媒体和舆论的巨大压力。很难想象丁佩是如何熬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但是作为一个女人,丁佩是坚强的,她没有被李小龙的死击倒,也没有垮在外界的非议之下,这或许与她受李小龙影响追求佛道有关。在那个时候,也许只有佛家的宽容和空明,才能慰藉她那颗受伤的心。 邹文怀了解李小龙,也了解丁佩,作为李小龙的师长、兄弟、伙伴、战友,他选择了掩盖真相,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给李小龙的家人和丁佩一个相对平静、宽松的环境去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去抚平失去亲人的痛楚,把李小龙之死带来的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邹文怀的做法,既是一个圈内老油条惯用的伎俩,也是在维护丁佩,让她能够全心全意的哀悼李小龙。 然而事与愿违,邹文怀没能把事情压下,反而引来了更大的风波。人们对野史和八卦总是有着异乎寻常的好奇心和认可度,在当时的香港,人们更愿意相信李小龙是死于“马上风”,即男女在进行性行为时因太过猛烈而使男方突然昏厥或死亡。李小龙英武潇洒,丁佩热情大胆,正符合“猛男烈女”的标准,这种香艳的说法也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甚至有激愤者扬言,正是丁佩的“放荡”害死了李小龙! 这无疑冤枉了丁佩。造成维护李小龙、谴责丁佩舆论氛围的原因,也非李小龙已死,而丁佩还活着那么简单。中国一直都是一个男尊女卑的国家,自古以来,一旦男女发生奸情,不论是“浸猪笼”还是“点天灯 ”,受谴责遭刑罚的往往都是女性,潘金莲被人骂成淫妇,西门庆却成了风流伟岸驾驭女人的标杆。香港是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之一,但是和其他南洋地区一样,东南亚华人圈却是保存传承中国传统风俗观念最多的地方,也许在千千万万漂洋过海谋生创业的华人眼里,保存传承传统风俗观念就是不忘故土、落叶寻根的象征。于是,死了的李小龙得到了大家的同情,而活着的丁佩却遭到了无尽的指责。…
1995年,喜莱莉.柯林顿以美国第一夫人的身分造访孟加拉,实地了解由「穷人银行家」尤努斯所成立、专门借钱给当地农妇,大幅改善穷苦人民生活并提升传统妇女地位的格拉明银行。喜莱莉在深受感动下,将这个「穷人银行」的理念带回美国。据说,这趟访问中,还有一个发生在喜莱莉身上的小故事,较少为人所知。 故事的内容是:当喜莱莉走访孟加拉的一个村落,与农村妇女们面对面时,有位农妇坦率地问喜莱莉,「你有牛吗?」「你有赚钱吗?」「你有几个小孩?」「还想再生吗?」。喜莱莉的回答是:她没有牛;因为先生工作的关系,她自己目前并没有赚钱;只有一个女儿;已经不打算再生。据称,农妇大叹,「这个女人真可怜!至今还没有被解放,也没有什么权力可言。」 这个呈现出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差异的幽默小故事,凸显出事情的对与错,其实和文化环境背景息息相关。而耐人寻味的延伸思考是:当带著东方价值观的父母举家移民西方社会后,父母们有没有可能正是在西方社会价值中成长的子女眼中,那「没有被解放、在社会里没有什么权力可言的喜莱莉」呢? 素有盛名的旅行作家褚士莹,于台湾大学念政治,埃及开罗念新闻传播,美国哈佛念公共关系,现任公益慈善机构的管理顾问。当走遍世界各地,至今出书40余本的他,拿这个故事作为多伦多一场探讨东西方价值观下的亲子关系讲座开场白时,全场听众陷入一阵沈思。 「想想自己现在的处境,再想想亲子关系。如果你在自己子女的眼中,是社会中没有被赋予权力、没有办法定义自身成就标准的一群人,就不能责怪子女为什么没有办法认同你的价值观念。」 环境转换 身价暴跌 褚士莹说,许多华人移民可能在原来的社会中有能力呼风唤雨,但到了另一个文化环境中,却失去了获得权力的机会,变得一文不值。而这些人因为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圈里,甚至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亲子关系因而产生「代沟」,面临著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挣扎。 如何在移民社会中被赋予权力(empowered)?了解所处文化环境的游戏规则,是起码的条件。即使因为自己成长背景使然及价值观根深柢固,不容易在异地中获得较多的权力或机会,父母们仍然可以「enable」孩子们,让他们更有能力面对这个社会。褚士莹并认为,在西方社会中一项不可或缺的能力是:懂得快乐和健康的重要性。 西方人追求快乐,认为「幸福」是人生基本条件。而东方父母却往往怕孩子太快乐。「乐极生悲」、「得意忘形」…许许多多的成语,都彰显东方价值观中「快乐」两字隐含著负面意义,甚至视追求快乐为浅薄的事。 褚士莹提到他父母受传统日本式教育,生活非常讲求纪律、完全没有什么亲子沟通,也不懂得拥抱和交心。兄弟姐妹们眼见父母那一代因为遗产、不信任等问题产生争执,就决心走出那样的阴影,并建立了自己的游戏规则,现在他们手足之间有很多沟通,也更懂得拥抱。 褚士莹奉劝一切讲求实际的华人移民父母,不要一碰到孩子们谈梦想、谈未来,就想尽办法「拯救可能会堕落的孩子」。长此以往,子女将不会再愿意和父母谈自己的心声,亲子的沟通也会愈来愈少。 学习倾听 追寻快乐 「学习倾听」,不要急著表达自己的意见或试图反驳孩子的想法,是让存在著东西方观念差异的亲子关系得以平顺发展的关键,也是让彼此拥有「追寻快乐」能力的重要一步。 褚士莹说,东方父母要学会把「每天开心地和自己在乎的人道晚安」,视为自己的成功之一。而学习当孩子最好的朋友,让孩子们在选择作文题目时,还愿意写「我的父母」;当孩子的朋友问起时,愿意以父母为荣,自豪地说「我的父母很酷,是我的朋友!」则是做父母最大的成功。
阳痿,是指男子阴茎痿软、不能勃起,或勉强勃起,但举而不坚,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对于阳痿的治疗,运用中医药及饮食疗法有较好的疗效。那么,哪些食物有利于增强性功能呢? 生精壮阳食物多 历代本草书记载了不少食物,具有补肾生精、益气兴阳作用。例如:生精食物有哈士蟆、鲤鱼、海参、雀肉、雀脑、鸡蛋、鹿肉、葡萄、柠檬、乌鸡、甲鱼、莲子、黑芝麻、黑豆、羊肾、狗肾等;兴阳食物有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萝、樱桃、韭菜、花椒、生姜、大葱、荔枝、雄蚕蛾、狗肉、对虾、河虾、海马、羊肉、泥鳅、童子鸡等。这些生精兴阳食物多数有互补作用。 在补肾壮阳食物中,如:狗肉对阳虚型的阳痿、早泄、性冷淡等患者有治疗作用;羊肉对阳虚型性功能障碍及体虚的患者,能起到既补精血,又助元阳的作用;麻雀肉味甘性温,能益精壮阳,适用于肾阳虚所致的阳痿、腰痛、小便频数,用雀脑、雀卵治阳痿、腰痛、遗精亦有效;鹌鹑食之可增气力、壮筋骨,治肾虚腰痛、阳痿;海参味甘、咸,性温,能滋补肝肾、益精壮阳,凡尿频、梦遗过频、腰酸乏力者均可食用;虾米、虾皮含钙量高,有壮阳、益肾、补精作用,可治疗阳痿、腰痛、乏力;日常食用的韭菜也有补肝肾、助阳、固精作用。 补肾益精的食物对性功能也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如核桃:不但可以预防心血管疾病,防止早衰,还可增强性功能。因为核桃中所含的锌和锰,是人体性腺的重要成分。鸽子:它的强精作用更胜过麻雀和鹌鹑,体力降低、性欲衰退者,可将鸽子剖洗干净后,入蒸笼中蒸熟,先饮其渗出的精华之液,再吃鸽肉。蛤士蟆油:中国林蛙,雌蛙输卵管称为蛤士蟆油,可强肾益精、补虚退热,对肾虚精亏、阴虚发热者有良效。将蛤士蟆油煨汤,加冰糖饮用。此外,鱼鳔、龟、鳖、乌贼、牛髓与猪髓对性功能减退有较好的食疗作用。 食用麻雀“起阳道” 最值得一提的是麻雀。麻雀肉甘、温,无毒。《本草拾遗》说:“冬三月食之,起阳道,令人有子”;《食疗本草》言能“益精髓”,并说“宜常食之”。本品善补人之阴精阳气,凡肾气虚衰,精髓不足,阳痿不举,夜尿频多,性功能减退者,均可以其食疗。怎样食用麻雀来增强性功能呢?下列几则食疗方可供选用。 【雀肉粟米粥】麻雀5只,粟米100克,葱白少许,先将雀肉用食盐炒熟,再用米酒1杯略煮,加水适量,下粟米同煮,待米熟时,下葱白及油、盐、花椒调味,空腹食用。《养老奉亲书》以本方治肾虚阳痿,腰膝酸软,体倦乏力,小便频数,又可列为中老年人补益延年之方。 【椒盐雀肉】麻雀3~5只,用植物油煎熟,放少量花椒粉、食盐拌匀,嚼食,酒送下。该方温补之力较强,适用于肾虚阳痿、精量少或精子数低下,以及早泄等病证。 【麻雀炖虾仁】麻雀5只,鲜虾仁50克,姜3片,盐、酱油、味精、白酒各少许。将雀肉、虾仁、姜片及调料同入有盖沙煲中隔水炖3小时左右,最后放入味精、白酒即成,食肉饮汤。 【麻雀煲药】麻雀5只,加入党参、枸杞、龙眼肉、大枣肉、淮山药、黄芪、当归各9~15克,同煲至肉烂熟,加调味品食肉饮汤。不仅可壮阳,还有滋肾补血之功。 【麻雀蛋】将麻雀蛋蒸熟去壳,蘸盐末吃,每次吃3个,每日2次,可连吃1个月。用于男子阳痿、精少不育,女子血虚经闭,以及肝血虚所致的目昏或夜盲症。 此外,麻雀炖汤、麻雀浸酒均能起到一定食疗作用,既温补,又强壮,堪称补益佳品。 阳痿食疗有良方 治阳痿的食疗方还很多。一般来说,阳痿的食疗多选用具有温补肾阳、壮阳强体、增强性功能作用的食物或药物配制药膳,选介如下: 【复元汤】淮山药50克,肉苁蓉20克,菟丝子10克,核桃仁2枚,羊瘦肉500克,羊脊骨1具,粳米100克,以及葱白、生姜等调料。先将羊脊剁成数节,羊肉切成条块,中药装布袋扎口,葱白、生姜拍松,同置沙锅内,加水适量,煮沸后去浮沫,再放入花椒、料酒,文火熬至肉烂粥熟。出锅后加入胡椒粉、食盐调味即成。温热后分3~4次空腹食用。适用于性功能减退属于肾阳虚的患者。 【羊肾羹】肉苁蓉50克,荜拨10克,草果10克,陈皮5克,胡椒10克,羊肾2对。诸药布包后同羊肾放入锅内,文火熬至羊肾熟透,放入葱、盐、酵母面,如常法作羹。吃羊肾喝汤。 【韭菜炒羊肝】韭菜100克,羊肝120克。洗净韭菜切半寸长,羊肝切片,用铁锅旺火炒熟,加调味品当菜食用,每日1次。可用于肝肾不足之阳痿、遗精。 【猪腰煲杜仲】猪腰子(肾)1个,杜仲15~30克。将二味入沙锅内加水,煲汤服食。隔日1次。能补养肝肾,坚筋强骨。用于肝肾不足,精气亏虚之阳痿、遗精等。 【巴戟煎鸡肠】巴戟天15克,鸡肠2副,放入沙锅内,加水2碗,煎至1碗,加食盐少许,调味饮汤食肠。有温补肾阳之功,用于肾阳不足之阳痿。 【壮阳狗肉汤】熟附片15克、菟丝子10克、狗肉250克。将狗肉洗净切片放入锅内;同时将附片、菟丝子布包后放入,文火煎煮至肉烂熟,加食盐少许,调味后吃肉喝汤。
英国《金融时报》说,如果你把一张中国地图放在美国地图上面,会有一些惊人的相似性出现:它们的大小出奇地接近,都占世界陆地面积将近6.5%;它们的形状也十分相似;两国都有富裕的东部沿海—美国还有富裕的西部沿海—和大片相对不发达的内陆地区;历史已将它们各自最重要的城市北京和纽约放在东北角,而把众人渴望一游的胜地香港和安纳海姆置于南方。 英国《金融时报》又说,倘若你问中国学者是否中国有效仿的榜样,会有惊人数量的人回答“美国”。撇开俄罗斯不谈,美国是惟一在陆地和海洋幅员上与中国相当的,甚至在文化上都有表面的相似性。在重视技艺甚于商业的日本看来,中国看上去就像一个美国式的进取国家,那里金钱为王。 但最近的事件打击了中国对其良师的信心乃至尊重。在经过多年向中国宣讲自由市场的好处后,如今美国从华尔街的废墟中制造出大批国有企业,曾经强大的汽车业如今沦落到向政客们求乞的地步。 当然,在政治上,美国的名声暂时得到奥巴马的解救,他的胜利在中国被视为美国民主制度非凡灵活性的证据。但在金融上,美国的光辉日子似将过去。中国学者喜欢讲述布什总统如何请求中国领导人继续购买美国债券。他们说,中国将继续出手帮助,尽管知道美国将不得不让美元贬值。 中国似乎握有所有牌。它拥有将近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和一个相当稳固的银行体系,政府通过银行向实体经济注入资金。中国可以花5860亿美元以确保其经济继续保持增长。但中国的行为幷不像是时机已到。在最近20国集团峰会前夕,官员们对中国参与设计的一种新金融秩序几乎全无自信。一名官员提到法国和巴西的总统,说:“我们乐于让萨科齐和卢拉担当主角。” 毫无疑问,中国渴望在扩大的八国集团或经过改革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发挥更大影响力,但它似乎担忧由此伴随的后果。毕竟,知名度越大,中国的货币、环境和外交政策,就会受到更贴近的审视。 中国对自身的大国地位笃信不疑,但它同样也缺乏自信。漫步于上海的外滩,那里有富丽堂皇的建筑,穿着入时的中国新富们啜饮着绿茶、冲着轻薄型手机说话,你会轻易被眼前的景象遮住了眼。但上海不代表中国。甚至上海的大部分地方都不像外滩。 中国的新兴城市展示的活力和能量令人如此印象深刻,以致很容易忘记中国的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甚至不及阿尔巴尼亚。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人均GDP只有5325美元(编者注:按照“汇率法”计算,2007年中国人均GDP约合2460美元),排在第100位,落后阿尔巴尼亚4位。 当然,中国拥有13亿人口,经济规模要远远大于(事实上约为350倍)它的东欧兄弟。但除非中国有朝一日能真正按其大国分量行事,否则不妨把它作为350个阿尔巴尼亚而不是一个美国来看待。
从奥运火炬传递时强烈抨击中国政府,到全球爆发经济危机时称“重塑世界金融体系,不可缺少强大的中国”,再到执意在中欧峰会前会见达赖,法国总统萨科齐近来对中国的态度堪比川剧“变脸”。中国前驻法大使蔡方柏日前披露出萨科齐上台前秘闻,原来当年仕途不顺的萨科齐曾被中国以高规格礼遇接待,还曾用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会面作为总统竞选筹码,并承诺不会忘记中国的礼遇。 萨科齐曾说过:“我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对中国怀有深厚的感情,感谢中国政府在我仕途处于最困难、思想最低落的时候邀请我访问中国”。中国前驻法大使蔡方柏日前在接受央视访问时,披露出这位法国总统上台前的故事。 仕途艰难时期受华礼遇 蔡方柏表示,萨科齐在1995年法国总统大选时“压错宝”,他所支持的时任法国总理巴拉迪尔在与希拉克的竞争中落败,萨科齐因此并未进入内阁。这段时间,被萨科齐称为“仕途最困难的时期”,当时中国则以前部长的规格迎接萨科齐访华,礼宾、接待等各个方面都做得非常好。 2004年,时任法国内政部长的萨科齐访华。蔡方柏回忆说,萨科齐当时已开始准备竞选总统,为增加竞选砝码,他提出要见国家主席胡锦涛。依照当时萨科齐的部长身份,一般国家主席是不会予以接见,但胡锦涛主席还是与他会面。 蔡方柏说,萨科齐当选后,曾“一再感谢,一再表示他不会忘记这一段”。话虽如此,萨科齐却在2008年高举反华大旗,也令保持多年友好的中法关系走向低谷。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专家王帆认为,对于萨科齐,中国已表现足够宽容大度,但萨科齐却以怨报德,“在政治舞台上投机取巧,最终失去公信度的是萨科齐自己”
近日,在各大论坛博客上,一条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帖子引起网友热议。帖子转载了一篇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杨师群教授于11月24日的博客文章,博客透露两名女大学生到上海市公安局和市教委检举他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有关部门已立案侦查。记者追踪到杨师群先生的博客时,相关内容已经被删去,无法得知最新的情况进展,但是有不少网友留言,支持杨师群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有网友表示学生宣示自己立场的做法也是无可厚非的。 对于华东政法大学一教授的博客爆料,网友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 杨师群档案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他在博客“个性介绍”中称:“江湖小隐,隐而不驯,超凡脱俗。”他的博客名称是“还原历史,正视当前,探索未来”。 事件缘起 教授发博称遭学生告发 11月24日,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杨师群在其私人博客上发表了题为《有同学告我是“反革命”》的博客文章。在文章中他透露,由于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批评政府被两名女大学生告密而遭到相关部门的调查。 杨师群教授在博客中称:“今天被领导叫去谈话,说有上《古代汉语》课的学生到公安局和市教委告了我,说我在上课时有批评政府等内容,上面已立案侦查”,“为了告发老师为反革命,可以不择手段。可悲啊!” 他披露道:“记得在上《古代汉语》课时,我当然会批判一些与课文有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某些传统文化问题上如果与当今有一些关系的话,我也会联系当今和批评政府。记得下课时有两位女同学找我,愤慨地指责我怎么能批评中国文化!批评政府!甚至眼睛里已经含有泪水”,“我很敬佩,你们有这样的权利!但为什么我就没有批评中国文化和政府的权利呢?所以我告诉她们:我也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如果你们不愿意听我的课,以后不要选我的课就是了。不料,她们居然到上面去告我,甚至还添油加醋地加给我一些‘莫须有’的罪名,真让我大跌眼镜。” 杨教授继而写道:“这种事情发生在21世纪的中国,并且发生在中国的大学里,这就太让人匪夷所思了。想到最近中国的学校中发生的一系列怪事,我只有默默地为中国的社会和人民祈祷:什么时候中国社会才能走出愚昧?中国教育才能走上正轨?中国的学生才能比较正常的思维?” 网友热议 力挺 “杨师群您委屈了” 在论坛上,有不少人对两位女生的行为表示难以理解。网友“冬天的梦”认为:“如果在大学课堂里老师还没有言论自由,那大学还叫大学吗?”网友“jinxiao7318”也表示认同:“这位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我们尚且无从得知,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思想,大学生是思想价值观成型的关键时期,大学老师也扮演着思想传播者的角色,他的言论应该受到尊重的。至于那两个学生,并不足以代表这个时代的所有大学生!” 网友“傅琰”也以身说法:“我现在的民法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说一些我不认同的观点,但我始终捍卫着他说话的权利。” 网友“guibshey”还搬出了有关法规来加以说明:“《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条:国家依法保障高等学校中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作为教师享有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从事科研并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和评定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等权利。”网友“guduyixiao”感慨道:“杨师群老师,您委屈了!” 质疑 学生举报算告密吗? 对于事件双方,网友们也并非一边倒。网友“形散神聚”认为:“光提老师言论自由,学生有举报的自由么?如果有,学生做的也没错。而且学生是光明正大地质问后去反映举报的,怎么给扣上告密的帽子?你要认为老师的言论属于秘密,那在课堂上讲就很不合适了。”网友“星期天不休息”的想法则颇具体:“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你对政府的哪条政策不满意,或者说是对政府的哪个部门有意见,你可以去检举,可以去控告,这是你在宪法上有明文规定的权利。要是还不行的话,还觉得不过瘾,你可以写文章,发论文,或者是在有关的学术研讨会上讨论。你可以有自己的观点,但你不能把你的政治观点在课堂上强加给你的学生,并不是人人都喜欢你那套,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也有人家自己的政治观点。你可别忘了,课堂虽不是什么沙龙,可也算是个公共场合。你的一些偏激、不恰当的观点在讲课的时候不能也不应该单方面强行灌输给你的学生,你的学生没有义务成为你忠实的听众,你也没有权利要求他们这样做。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你就是没有职业道德的。” 网友“风吹草动”则质疑道:“1.学生有没有权利公开报案?这是告密吗?2.有什么证据说学生告他反革命罪?3.杨先生因言获罪了吗?” 谁之过? 错不在学生而在教育 多数网友都认为杨师群事件应该对事不对人,一位署名为“ymw_521”的网友跟帖说:“大学之大,不在于有无高楼大厦,而在于有无大师。大楼已经遍地开花,而我们的大师呢?曾经大师已经逝去,他们去后继无人。大师,全国还有几个?” 网友“浩天”也称:“其实想想也不能怪学生。以前我上班时总会经过一个小学,每天经过时就是他们做课间操的时间,大喇叭每天广播要同学们报告身边没有好好做操的同学。” 对于此事,知名时评家、也是大学教师的张鸣说:“我本来以为,文革结束以后,中国人因言而获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我发现我实在太乐观了,完全低估了传统管理模式对学生和老师的影响力,即使在讲究和谐的今天,在人们互相敌视、互相告发的文化环境还没有完全消除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有可能。” 找真相 杨教授到底说了什么? 也有不少网友希望能理性地看待此事。网友“罗伯特”说:“不知道杨老师到底说了什么,希望他把那些言论贴出来,以正视听。”网友“德老先生”也认为:“事情需要真相,举报师长,总比菜刀弑师理性许多。学生是公民,老师也是公民,大家平等,还是让事实说话!” 网友“牛皮不是这样吹的”则强调:“我觉得应该知道那个老师到底说了什么以后才发表评论才好一点。批评政府可以,但是也要批评得有理有据,不能见风就是雨。” 网友“海枯石烂”也谈了自己的揣测:“我感觉这事不会像杨师群在他的博客上写的那么简单,一定牵扯到一些令人激愤的事情,弄得自己学法律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可能触犯了我们国家的某条法律。立案侦查这个结果恐怕不是两个学生能够决定的吧?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警察局会立案?警察能立案,说明问题不小。不信你随便去警察局举报谁,要求立案试试。” 网友“海叶”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听的都是该老师的一面之词而已,我们现在所知的所有消息来源,也就仅仅是该老师的博客的一篇为自己辩解的博文而已。在更多资料出台以前,无论对谁做出怎样的评价,都是不公平的。老师没有天然正确的权利,学生也不见得就都是错误的。当然,我们更希望双方能对质说明真相,真理越辩越明。” 记者查到杨师群的博客,发现引发事件已被删去,但网友的跟帖评论与日俱增,已达3000多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