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物价的提高,中国男性娶妻的愿望越来越难以满足,为 何?娶老婆的成本太高。前期有篇文章,曾经列举了几大城市娶妻的成本,看得人内心 充满了恐怖。 本人引用一段南京娶媳妇的成本: 按照网上的统计方法,我们也来估算一下讨一个条件在中上(学历大专以上、身材相 貌较好、有稳定的工作)的南京老婆得花多少钱。 1.房屋一套(80平米以上,市区),以均价6000元计,6000×80=48万。 2.装修,以中等装修,80平米算,计5万。 3.家电及家具,计3万(有部分女方以嫁妆形式出资承担)。 4.轿车,以普通代步车为标准,计10万。也有部分通情达理的南京女孩同意以电动 车作为替代品,计1500元。 5.办喜酒,以中等酒店25桌为例,包括自带酒、烟、糖,计1200×25=3万。回收红 包以每桌平均1200元计,1200×25=3万,收支相抵,也许你还能赚点。 6.度蜜月,以港澳、新马泰、云南、海南为主要出行地,平均每人费用以8000元为 标准,计8000×2=1.6万。 7.从谈恋爱到决定结婚这段时间,包括出去吃饭、买礼物、娱乐、旅游、送女友父 母节日礼品等,平均每月以1000元为标准,谈2年,计1000×12×2=2.4万。 综上,各项成本合计48+5+3+10+1.6+2.4=70万。 以男方家庭20万的家产,男人年收入5万计,(70-20)/5=10年。最后得出结论为: 男方倾家荡产+男人不吃不喝工作10年=讨一个南京中上条件的老婆的成本。 再来计算一下娶朝鲜媳妇的成本。 以前,大家都说用一袋大米就可以换一个媳妇,当然真假与否,我们暂且不去考 虑,毕竟这是以前了,现在朝鲜也在寻求改革开放,所以,朝鲜人民的生活水平也略有 提高。但是并没有高到太高的地步。 朝鲜,现在2400万人口,但是总体经济水平很低。很多人为此偷渡到中国。 那我们计算一下娶一个朝鲜女人的成本是多少。(人民币和朝鲜币的兑换汇率1人民 币=120 朝鲜币) 首先说明一下,中国和朝鲜是不通婚的(金二胖不让),那么只能通过其他途径来 解决这个婚姻问题。记得曾经在视频上看过,在中朝边境,鸭绿江最窄的地方,人都可 以走过去,所以为朝鲜媳妇过境提供了方便。 那么由于朝鲜的体制不允许,所以我们前往朝鲜多呆长时间是不太可能的,所以我 们不可能正大光明的恋爱,怎么办?首先到东北的一些朝鲜族聚集地打听,最好是有熟 人,当然有钱最好了。不过呢,要悄悄进行,万一被特工举报了,那漂亮的朝鲜MM就要 被送回国了,还可能被送入监狱,严重的可能被处决,因为朝鲜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国民 pan国! 花钱是唯一的途径,当然不排除你到朝鲜旅游几天,看中了一个朝鲜的漂亮MM,一 见钟情,然后你协助她TD到国内。这个也有可能。但是可能性不大,因为到朝鲜旅游, 每个旅游团的导游,都是朝鲜精选的监督。 那么你可以花钱买媳妇。价格几千块,当然你一定要挑最漂亮的,学历好的,朝鲜…
银行业有这样一个玩笑说:如果你欠银行10万元,那银行逼债会逼死你;如果你欠银行10个亿,那当你出了问题,银行会派保镖日夜陪伴你,生怕你死了、跑了、不还账了,甚至还可能借给你更多的钱,帮你度过难关。 今天,这场正在席卷全球的危机正是如此:技术层面上早该破产的美国,由于欠下世界其他国家过多的债务,而债权国因不愿看到美国破产,不仅不能抛弃美国国债等,甚至必须继续认购更多的美国债务,以确保美国不破产。 当然,除了金融层面的原因外,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还是过去60年间,美元在国际贸易与货币体系中一直扮演了一个“特殊角色”,并因此造成了如今看来令人匪夷所思的美国债务经济模式。 不过,无论如何,正如索罗斯所说,美国60年的牛市结束了。 但是,人们依然困惑。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危机?次贷危机?美国金融危机?美元危机?美国危机?全球金融危机?还有,为何发生在美国的一场危机会瞬间席卷全球?如果全球援手救助美国,结果将会是什么…… 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为何害己更害人 资不抵债——从技术层面说,美国已经破产了 美国到底欠了多少债? 按照美国公开数据,85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方案全部实施之后,美国国会所能接受的名义国家债务余额为11.2万亿美元,相对于美国13.8万亿美元的GDP而言,美国债务率为81.16%(负债总额与GDP之比为债务率),高于60%——国际公认的安全债务率。尽管,这与日本、英国等国超过 100%的债务率相比好像并不算过分。但是,这并非美国的真实债务。 按照美国政府问责局(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前总审计长、美国彼特·皮特森基金会总裁兼CEO大卫·沃尔克的估计,如果把美国政府对国民的社保欠账等所有隐性债务统统加在一起,那么,2007年美国的实际债务总额高达53万亿美元。 53万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如果把100美元一张的钞票摞起来,53万亿美元可绕地球两周;2007年,全球的GDP是54.3万亿,这就是说,仅仅美国一个国家的债务,已经使全球的债务率接近100%;这个数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承担着17.5万元美元的债务;如果平均分配给地球上所有的人,每人将分担9000美元。 这还不算多。如果我们把诸如“两房债券”那样的抵押债券、美国各大财团所发行的、说不清是公司债还是政府债务以及市政债券等——总计20万亿美元(2007年末美国国债协会SIFMA统计)的债务再统计进来,那美国债务更是高达73万亿美元。 按照2007年的市场公允价格计算,美国的全部资产的总市值约76万亿美元,而现在这个市值已经缩水30%以上——最多还有50万亿美元。 由此可见,73万亿美元的债务,50万亿美元的资产,意味着美国已经资不抵债;而这种财务状况,放到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早该破产了。 但是,美国为什么没有破产?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元在国际结算中的特殊地位,它使其他国家拥有了过多的美国债权。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债权国不能让美国破产,否则某些债权国自己也会因此破产。换句话说,美元和美国的债务已经绑架了世界。 所以,这场危机的本质绝非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而是美国债务经济模式(注:格林斯潘2004年第一次使用这个词)走到了尽头的危机,是美国“ 死不了又活不成”的信任危机,是第二次美元危机。“次贷危机”不过是使技术上早该破产的美国,遭遇了一个破产的契机、或者说导火索而已。 可以肯定地讲,眼下这场规模空前的救援,与其说是在救金融市场,不如说是在拯救美元。美国需要世界恢复对美元的信心,否则,世界抛弃美元之时,就是美国破产之日。 债务经济模式——“美国神话”是这样创造的 “越战”所导致的美国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月度贸易赤字出现在1971年5月),让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此前,美国的“双赤字”使得欧洲国家不再信任美元,而大规模地用美元换回黄金,这迫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废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35美元与1盎司黄金的自由兑换的约定。由此,引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美元危机。这场危机曾让世界苦不堪言。 美国之所以敢于如此“掀翻桌子赖帐”,而其他国家又拿它没辙,原因是没有哪个国家的货币有能力替代美元,在国际结算体系中扮演核心地位;更重要的是,基辛格博士成功游说“欧佩克”,将美元确定为国际石油市场唯一的计价和结算货币,这使得布雷顿森林体系中所确立的美元地位不仅未被撼动,相反让美元发行失去了黄金的约束而变得更加有恃无恐。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之后的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摩肩接踵。在此过程中,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让世界各国的美元需求大幅上升。也正是从这时开始,时任美联储主席的保罗·沃尔克放弃了美元货币供应量的管制,而改用利率作为调控宏观经济的货币手段。从此,美国的印钞机开始满负荷运转,铸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美国,美元债务也随之骤然膨胀——美国债务经济模式就此起步。 所谓债务经济模式,概括来讲就是,美国不再需要一般性实业企业,除食品以外的一般消费品和一般性工业设备外,其它商品都从国际市场购买,并借此向世界输出美元;其他国家为了国际贸易结算顺利进行,不得不持有相当数量的美元储备;为了美元储备保值增值,这些国家又不得不去购买美国债券或其他所谓安全的美元资产。 因此,在世界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循环圈:美国所需要的商品,只需印刷钞票去外国买就是了;美国买东西花掉的美元,通过出售美国债务(国债或公司债)重新回到美国本土,变成美国政府或公司可以任意支配的现金;这些现金被用在美国人身上,使他们有能力去消费那些从外国买来的东西;美国的商人通过在本土出售外国商品而获得收入,然后继续购买别国的商品。 如此循环往复,只要美元国际结算货币的地位永远不倒、外国政府永远需要美元储备,美国欠下的债务就永远不必归还。理论上说,是“只需付息、不必还本”的债务,但其实利息也不必付,因为通胀或美元贬值会自然蚕食掉利息率。 另外,只要国际贸易量不断增加,美元债务也将随之不断增大,这将创造出美国的经济增长。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看,当“主权货币”变为“信用本位”之后,“信用货币”本身就是“主权债务”符号。因此,美国无限度地发行美元货币,其实就是在无限度地发行债务。从这个角度上说,美元和美国国债之间的差别仅仅是流动性的差别,用美元购买美国国债所获得的利息,仅仅是对放弃货币流动性的补偿。 格林斯潘曾经两次说破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 这当然对美国有着巨大的好处:不用从事生产又可以获得远高于他国的经济效率。比如货币使用效率,对美国而言,花钱买外国人的商品,这是一笔货币的第一次使用;发债又把这笔钱收回来变成政府或公司的债务收入,再花出去。这等于一笔钱被使用了两次。但对贸易对手国而言,赚回的美元又借给美国,对自己除了一点点利息收入以外,别无它用,效率近乎为零。 可见,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之下,不断增加负债能力居然已经变成美国对世界的一种义务——一种可以不劳而获的经济方式。从这一判断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另一种解释就是:美国以外的所有国家都需要通过付出资源和劳动去赚美元,而美国只要印美元(发行债务)就可以购买世界。 经济空壳化——培育了美国经济增长的大气泡 既然靠发行货币就可以换回所需要的一切,那美国还有必要自己生产一般性商品吗?如果美国一般性商品完全自给自足,那美国又何需进口?不进口,美元又通过什么渠道变成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元不能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美国又如何从货币发行中获得好处,其他国家又如何保证贸易的顺利进行? 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美国变成了世界上最特殊的经济体。它使得自己的贸易赤字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求——美国必须在国际市场上大量购买,由此导致大量贸易赤字,满足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同时,美国的财政赤字也变成了其他国家的必然需要——美国发行大量国债,供其他国家的美元储备投资。 要完成这样一个债务经济的循环模式,美国必须把生产一般性商品的实业企业赶出美国本土,而这件事完成于1971年到1991年的20年间。 两次石油危机过程中,由于石油价格的数倍上涨,使得美国一般性商品生产企业不堪重负,一方面是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另一方面通货膨胀压低了国民的消费能力。双向的挤压,使得企业利润不断萎缩。 这还不算,在第二次石油危机中,当油价让实业企业不堪重负之时,卡特接受了撒切尔一直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将货币政策的四大职能简化为单一盯住通货膨胀。…
堂堂的美国太平洋舰队被日本人偷袭基地得手,舰队遭到了灭顶之灾,苦心经营的珍珠港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是日本舰队却是几乎毫发无伤地扬长而去,1941年的珍珠港事变不仅最终促成了太平洋战争,而且让美国人在民族感情上对日本人产生了深深的敌意,要求彻底打倒日本,洗刷耻辱,而要彻底打倒日本,不仅要将日本人在战场上打倒,美国和日本长期在远东的争夺让美国的决策者明白,必须要以美国的意志彻底改造日本,才能够杜绝后患。 1944年,在与对德政策同时,美国的对日政策也在策划中。不过,当时的美国并没有想到,在以后的半个世纪中,它与日本长逾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也正是从它想改造日本的那一刻开始埋下了伏笔。 一、战后国际变局中的美日关系 1945年日本投降到1952年对日和约缔结,是美国和日本战后关系的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的美日关系主要内容为美国主导下对日本的占领和改造,美国对日本的政策是体现两国关系的主要方面。由于当时的国际大环境是从反法西斯战争向美苏冷战的过渡阶段,所以美国对日本的政策也产生了从惩罚到扶持的重大变化。 在二战后期,美国制定了一个以彻底改造日本的对日政策,这个政策的主要内容,是要从日本肃清军国主义力量,建立自由资本主义的制度,使日本成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分子,并承担对战胜国的补偿义务,使日本不再成为美国在远东战略格局中的障碍。 为了能够让自己改造日本的意志畅通无阻碍,也因为看见了分割占领德国的前车之鉴,美国决定对日本实行单独占领。在战争的末期,美国利用它在太平洋战争中的主力地位,造成了美军单独占领日本的既成事实,排斥了苏联等其它盟国对日本的占领,尽管苏联等国家经过了努力,但是所得到的结果是建立了两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共同管制机构,实权始终建掌握在美国的占领当局手中。 当时,二战刚刚结束,盟国间的分歧开始暴露了出来,冷战的帷幕悄然降落,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在全球开始了争夺与较量。在二战结束以后,利用不同地区在两个时期间的动荡,两大阵营都试图扩大自己的影响,这种争夺在中欧、在巴尔干,也在东亚。 不过,战后最初的两年中,美国对日本的希望主要是在远东资本主义阵营中增加一个成员,美国在亚洲的战略重点主要在中国。因此,美国在战后初期对日本实行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民主化改革,打击了军国主义势力,让民主力量在日本发展起来,使日本从一个封建残余浓厚的军国主义国家过渡向一个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要让日本不再可能成为美国的敌人,至于到底是让它再也站不起来,还是让它成为一个坚强可靠的盟友,并不是美国最关心的。在1945年美国制定的《投降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和《投降后初期基本政策》这两份文件中,美国计划实行的是严厉而彻底地惩罚日本的政策。 然而,亚洲的变局远远出乎美国的意料,194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不仅没有被国民党的进攻打垮,反而开始了战略反攻,国民党在中国的统治江河日下,美国对中国局势日益失去了控制,越来越多的美国决策者认识到,随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胜利日益到来,日本即将成为两大阵营在亚洲对垒的第一线,在他们看来,无论中国局势如何发展,如果要对抗苏联,一个经济水平落后、“有名无实”的中国终究不如一个工业基础强大、“真正友好”的日本。 而且从战略局势来看,如果能够保卫日本、菲律宾一线,将保证美国在太平洋的利益不至于受到重大的损失,于是,美国对日本的心态,开始有了变化。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红色阵营“在亚洲的扩张”在美国人看来已经是十分迫切的危机,防止日本这个拱卫太平洋西海岸的桥头堡被苏联的力量所侵入,成为美国在冷战的大环境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今看来,仅仅是防止日本重新成为自由资本主义世界的威胁和新战争的策源地是不够的,一个虽然民主、和平,但是弱小的日本,是不可能保卫美国在亚太的利益。 而从日本国内的形势来看,1947年以后,民主化改革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果,日本已经走上了建立自由资本主义制度的轨道,和美国在亚太争霸的可能性在当时已经看不到了。但是日本的左翼力量也在日本战后的萧条中壮大起来,成为了日本资本主义统治的不安定要素,甚至有爆发革命的可能。 如果中国仍然成为美国在亚洲对抗苏联的盟友,一个弱小的日本不会造成美国的麻烦,但是,如果要让日本成为亚洲对抗共产主义的桥头堡,就不可能把一个弱小的日本在两大阵营交锋的前线上。于是,防止“过度削弱”日本、扶植日本的念头在美国人心中产生。 经过了美国国内各方面的争论,1948年10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出台了《NSC—13/2文件》,与1945年美国的对日政策相比这个文件重点主要有四方面的新内容:1是主张减少日本的战争赔偿义务;2是主张尽快缔结对日本的和约;3是主张在美国的军事保护和经济援助下实现日本的复兴;4是对日本民主化改革的要求放低,允许日本按照自己的方法处理改革的其他事宜。《NSC—13/2文件》标志着美国战后对日本政策从惩罚到扶持的重大转变,从此以后,美国开始了扶持日本的努力。 美国在经济上,实行了减轻日本战争赔偿、稳定日本财政金融体系、减轻对财阀的惩戒、提供经济援助等措施。在政治上,实行了打击左翼力量、放宽对战犯的惩罚、稳定新政府统治的措施。在军事上,美国除了在日本保持军事占领以外,还为日本建立了警察预备队,以维护日本的社会稳定,防止社会动荡。在外交上,美国加快了对日缔结和约的步伐。1947年,麦克阿瑟就提出了尽快对日本缔结和约的主张,经过了美国决策层的长时间争论,在中国革命胜利、朝鲜战争爆发等亚洲形势变化的推动下,1950年,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定了NSC60/1号文件,提出了加快对日缔约的政策,然后,又根据这一文件,提出了对日媾和7原则和和约草案。 于美国提出的和约草案既没有对日本的重新武装进行限制,又要放弃战争赔偿,因此,很多国家都对这个和约表示了抵制。为了能早日对日缔约,美国进行了多方面的活动,通过“威逼利诱”尽可能让有关国家同意缔结和约。 1951年9月4日,美国在旧金山召开了和会,有52个国家参加了会议,南斯拉夫、缅甸、印度拒绝参加,中国被排斥出会议,苏联参加会议以后,对和约进行了斗争。9月8日,与会的49个国家在和约上签字,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拒绝签字。和约签字以后,中国、朝鲜、蒙古等国家表示拒绝承认这个片面的和约。1952年,日本和中国的台湾当局签定了和约。 尽管这个和约是片面的,但是对美国和日本来说,这已经足够了。这个和约让日本和27个国家结束了战争状态,得以在承担极少的战争赔偿义务的条件下,纳入一个经济相对发达而且包括了日本周边大多数国家的国际体系中,获得了一个相对正常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也确定了日本作为世界资本主义阵营的一份子的角色。 在美国加快对日和约的过程中,对日本的安全保障问题也在美日之间策划着。通过了谈判,对日和约签定5小时以后,美国和日本就签定了《日美安全条约》,其主要内容是美国在日本国内和周边驻军和帮助日本维持国内治安的相关内容。这是日本以牺牲国家的部分主权以换来美国保护的条约。然后又签定了与《日美安全条约》有关的《日美行政协定》,明确美国在日本驻军的一些事宜。 1952年4月28日,《日美安全条约》、《日美行政协定》和《对日和约》同时生效,这标志着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日美同盟关系的建立。 二、黄金时代中的美日联盟 自从二战结束以后,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在完成了对战争破坏的恢复以后,由于在美苏对峙中世界局势相对稳定,加上经济理论的革新和科学技术的革新,资本主义世界迎来了一个持续的发展时期,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个黄金时代。 这个时期,由于“旧金山体制”的已经建立,是美日同盟在美国主导下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笔者又以1964年池田内阁与佐藤内阁的交替为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在前一阶段,是美日同盟建立、巩固的阶段,美国的主导和日本的从属是美日这一阶段两国关系的主要特点。 这个阶段,从美国这里来看,一方面,旧金山体制建立以后,美国已经成功地将日本纳入到其亚太战略体系当中,保持对日本的控制,巩固和发展这个关系是美国下面对日政策的重点,这可以说是美国自从冷战以来对日政策的延续;另一方面,对日和约缔结以后,日本虽然失去了若干主权,只能算半独立,但是美国必须要以国家间的交往方式来影响日本,这和占领时期以命令方式改造日本是不一样的,既要让日本继续在美国的主导下发展,又不能让日本和日本国民有被控制的感觉,甚至要让日本人觉得美国是在帮助日本。这就需要美国对日政策要有新的改变。 美国对日本未来可能的前途进行了多种预测,通过比较,他们将对日政策的目标定为:让日本恢复一定的实力,使之能够保证自身的安全并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在远东的利益提供保障,同时又要保持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不再成为美国的敌人。根据这个目标,美国制定了政治、经济、军事方面的对日政策。 在政治上,美国主要措施是继续通过与日本的政治联盟来保证日本作为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保障美国在日本的利益,增进两个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在军事上,美国不仅要在日本保持长期的驻军,更是强调“共同防御”,要让日本重新武装起来,让日本越来越多地依靠自己的武装力量来解决防务问题。因此,朝鲜战争期间,日本就建立了7、5万人的警察预备队以填补美军离开日本后的空白,维持治安。1952年,建立了保卫陆地的保安队和保卫海上的警备队。之后,美国又对日本提出了扩大保安队、建立航空队等扩充武装的要求。1954年,美国和日本签定了《日美共同防御援助协定》以及相关的三个协定,统称“共同防御协定”(MSA),其主要内容就是美国为日本提供经济援助,而日本则要扩大国防力量,承担防卫的义务。从这以后,美日军事联盟得到加强,美国加速了对日本军事工业的扶植,同年,日本的保安对和警备队改名为陆上自卫队和海上自卫队,创立了航空自卫队,实际上重新拥有了自己的军队,迈出了重新武装的重要一步。日本自卫队人数1954年为15万人,到1961年增加到24万多,1961年池田内阁通过的《第二次防卫力量整备计划》更是全面提出了自卫队现代化建设的计划,提出了增强机动性能四倍、火力二倍等目标。 在1960年,美国和日本签署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这个条约的主要特点是日本收回了部分主权,在日美同盟中获得了更高一些的地位,与美国扩大的军事合作的范围。但是这个条约要求日本在本土上负有与美国共同作战的任务,与宪法中放弃集体防卫权的条款实际上是冲突的,也使日本有被美国卷入新战争的可能。说明尽管这个条约在名义上增加了美日平等合作的意思,但是实际上还是日本从属于美国的反映。 在经济政策是美国对日政策的重头内容,因为日本的复兴本质上要的是经济复兴。而当时由于美国实行孤立中国的政策,因此日本不可能与这个传统的重要贸易对象展开交流,所以美国除了设法保持日本与西方、美洲的经济联系以外,还引导日本将贸易对象向东南亚国家发展。在美国的要求下,日本开始了与东南亚国家的谈判,解决战争赔偿问题,根据谈判的结果,日本在战后共向东南亚国家支付的战争赔偿约为12亿美圆,提供无偿经济援助近5亿美圆。这个赔偿与东南亚国家原先希望的数字相比是非常小的(仅仅印度尼西亚就在谈判前要求赔偿172亿美圆),给日本的负担并不沉重,相反,日本在赔偿的过程中,通过经济合作的方式加强了与东南亚的经济联系。美国发动越南战争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巩固资本主义阵营在东南亚的市场,保障日本在这里的利益。 帮助日本重新返回国际社会是美国在这个时期对日政策的又一个重要内容。 早在1051年1月,美国就帮助日本假如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55年9月,日本又加入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1963年成为该组织的地十一条国(成员不能一国际收支恶化为理由限制进口)次年成为第八条国(成员不能以国际收支恶化为理由实行汇兑限制),1964年日本还加入了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从此,日本得以与西方的大多数国家平起平坐。 考察这个时期美国和日本的关系,除了考察美国对日本的政策及其实施外,也需要考察一下这个时期日本的状况,因为日本已经成为了一个主权国家,美国对日本的政策要得以顺利推行,必须要有个合作的日本政府。 战后初期,日本政局持续动荡,3年多的时间换了五届内阁,直到1948年第二次吉田内阁上台以后才实现了稳定。吉田内阁一直执政到1954年,经过了日本从美国占领到美日联盟过渡时期,在占领时期频繁更换内阁的日本,吉田内阁能够长久执政,执行了一条追随美国的外交路线,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吉田内阁执政以后不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究竟是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是与台湾的国民党政府建立外交关系?成为当时吉田内阁面临的重要外交难题。在50年以前,吉田茂首相就在多种场合发表反共言论,表明了追随美国的立场,在旧金山和会前,日本也曾向美国做出了与台湾缔约的保证。但是和会以后,一度出现了观望的心理,引起了美国的紧张,为此,在美国的要求下,吉田茂将一封美国方面草拟的声明以信件的方式回寄给美国以表明与台湾缔约的立场,这就是著名的“吉田书简”。 作为美国政策的支持者,吉田内阁在美国对日本制定了扶植政策以后,在内政上就作了相应调整。美国在民主化改革上日益消极,代之以保持日本的稳定为重点工作,吉田内阁的国内政策也日趋保守化,对国内左翼力量、劳工运动、民主运动的打击不断加强,对部分战前具有军国主义色彩的东西加以恢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意图,他也心领神会,在建立保安队的时候,他就说,这是“为建设新国军打基础”。 虽然说正是由于吉田内阁越来越过分的反民主政策,导致了他的下台,以后上台的几届内阁,虽然各自都有不同的施政纲领,但是总体上来说,从属美国的外交政策以及在美国影响下的对内政策都是主要特征。这是与当时美国实行全球的扩张政策相适应的,也是与日本“重经济、轻军备”的发展策略相一致的,从根本上来说,是美国利用自己的力量援助和控制日本的结果,也是没有强大武装力量的日本在冷战中维护自身安全的选择,是美日实力对比的体现。 但是在这个大环境下,却存在着对这个关系的变数。从日本方面来看,这个时期完成了战后的经济恢复,然后从55年开始进入了经济发展时期,到了60年代出现了高速度的发展,仅仅用4年左右的时间就完成了原计划用10年完成的“收入倍增”计划,日本已经逐渐从一个战后的废墟向资本主义经济大国过渡。 从美国方面来看,虽然二战以后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也在持续发展中,但是相比于其他国家,美国的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在全球的扩张与对盟友的控制也在逐渐减弱。 这种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必然导致同盟关系的变化,在这个美国主导的同盟中,日本对美国不顺从的意识和行为也一直是存在的。…
Ledgers Scarborough 会计师楼免费报税知识讲座. 内容:1)个人税.2)公司税.3)开办新公司.4)股票,互惠基金,人寿保险,和各种退休金计划. 讲员:Dilip 备注:如果您有特别话题要介绍或有任何有关问题,请在Nov 16,2008之前发Email(附问题)to [email protected]. 日期:Thursday November 20,2008 时间:7:00 P.M. 地点:589 Middlefield Road, Unit 22, Scarborough 报名及查询:免费讲座,座位有限,请提前报名参加. English: Nisa Ali ([email protected]) Alin Dorin 416-412-3625 (10AM-5PM, Mon-Fri) 中文报名:Angela ([email protected])
据英国媒体11月9日报道,狂热的伊斯兰极端分子在互联网上表示,“基地”组织头目拉登将会在奥巴马宣布阁员名单后发布录像带,对奥巴马的新一届政府进行评论,并警告奥巴马不要对伊斯兰世界采取错误的敌对政策。 美英两国的情报机构在监控极端伊斯兰分子的一个网络聊天室时发现,伊斯兰传教士奥巴尔-巴克瑞对其他极端分子说,拉登目前知晓奥巴马已经当选为美国的新任总统,并将会很快发布录像带对奥巴马发出警告。奥巴尔-巴克瑞说,拉登公布录像的时机将会选择在奥巴马宣布内阁成员名单后,他将在录像中对新一届的内阁发表评论,这些评论的内容全部是根据目前最新的情况做出的。奥巴尔-巴克瑞说,“这些发表的内容都是最新的,主要是评论他(奥巴马)挑选的新内阁成员。如果他(奥巴马)向伊斯兰世界宣战,我们就将会向他宣战。” 针对上述警告,美国军方和情报部门表示他们已经意识到政权交接期是整个国家的高危期,并已经做好了准备。目前,包括美国军队、直接负责总统候选人安全的特勤局,以及联邦和地方警察在内的强力部门已经严阵以待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克尔-马伦说,在新旧总统的过渡交接期间,美国最容易遭受袭击或者发生其它各种突发事件,但美国军队目前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迈克尔-马伦上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回顾以往,你就会发现许多重大袭击以及严重的突发事件,大多发生在新总统正式宣誓就职前3到4个月,或者就职后大约 12个月。比如给美国带来巨大损失的911恐怖袭击,就发生在布什总统就任8个月后,那时候新总统对许多问题都没有做好准备。 美国国土安全部部长谢尔托夫也对媒体表示,他希望在11月4日投票结果揭晓后,总统胜选人奥巴马立即指派一个交接团队参与政府国安事务,以防止国际恐怖分子在6个月内发动袭击。谢尔托夫强调新旧总统的政权交接阶段会有严重的权力真空期,这也就意味着更可能引发袭击或者不安。美国一家专门检测恐怖组织言论的网站披露,一些自称是“基地”组织支持者的人在某网站上公开声称,“基地”组织将在大选投票日前后对美国发动新一轮大规模袭击,希望借此影响大选的结果。据报道,按照这些恐怖分子的逻辑,恐怖袭击将使更多的美国人转而支持反对从伊拉克撤军的麦凯恩。而一旦麦凯恩上台,就将花费更大的气力反恐。这样将会使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从而严重削弱美国的国力。 在2004年美国总统大选投票前几天,拉登的录像带突然发布在互联网上,威胁要对美国发动新的恐怖袭击。但今年自2008年9月11日起,美国以及盟国的情报与反恐怖机构就已经成功地关闭了大量“基地”组织用于发布恐吓录音和录像的网站。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约翰-基里亚科表示:“我们已经成功地挤掉了基地组织的信息与话语权。我们将逐个国家地把基地网站关闭,直到他们找不到一个国家愿意接纳他们的网站。”据美国这位中央情报局官员透露,这次绝密行动是在今年9月11日前几天开始的,因为正常情况下,恐怖和极端分子总会在那几天在网上播放庆祝的录像。
据《联合早报》报道,巩俐昨天终于领取粉红色身份证,成为名副其实的新加坡媳妇。 巩俐早前成功申请新加坡公民权,但却缺席8月23日于高等法院举行的公民宣誓仪式。昨天,她低调现身在宏茂桥10巷的德义民众俱乐部,领取新加坡公民权和粉红色身份证。 另据联合晚报报道,昨天正式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的巩俐,没以巨星的保镖排场亮相。据悉,她是在丈夫黄和祥的陪伴下出席。 她相当低调,一身黑色系长袖长裤亮相,脖子上围着围巾、耳朵架着眼镜、脚踩长靴。虽然装扮休闲,但却依然遮不住巨星风采,星味十足。 她昨天和其他149名新公民一起在1时30分准时报到,参加整个历时约1小时的宣誓仪式,并上台从新加坡国会议员李美花的手上接过粉红色身份证。 昨天亲手把公民证书和身份证颁给巩俐的李美花赞:“巩俐很美、很苗条。” 公民宣誓仪式早在1个月前就开始筹备,但不到最后一分钟都不透露,出席者中包括国际巨星巩俐。 据悉,出席者名单皆由移民与关卡局提供,而主办的德义民众俱乐部公民执行委员会主席吴耀镇透露,他们是昨早才知道,大明星巩俐将会出席。 巩俐宣誓成为新加坡公民。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曾经众口一词支持“藏独”的欧洲国家正在一个个忙不迭地改变口风。继英国外交大臣文礼彬10月底曾发表一个声明,澄清立场强调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法国和德国亦争相“拥抱中国”。对此,北京有关专家指出,这些欧洲国家此时集体改口,只是因为金融危机渐渐向欧洲蔓延,他们希望尽快把中国拉到欧洲自救的船上。 正当达赖私人代表到北京与中央政府进行第八轮谈判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文礼彬于10月29日在英国外交部官方网站上发表声明称,英国过去的政策是“时代错误”。他说,英国“非常肯定地”承认西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文礼彬说,英国在20世纪对于西藏地位的立场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地缘政治”和“过时的宗主国概念”。这一表态在英国国内也受到民众支持。 历史上,所谓“西藏问题”的形成,是由西方势力恶意促成的,而英国恰恰是始作俑者之一。2000年,英国在外交和联邦事务部发表的年度人权报告中指出,“英国是世界上唯一既不承认中国对于西藏的主权,也不承认西藏独立的国家”。 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一些国家的对“藏独”态度近来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2007年9月,德国总理默克尔曾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在总理府会见达赖。但今年2月,默克尔在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通电话时却突然改口表示:“德国将继续坚定支持和奉行一个中国政策,不支持‘ 西藏独立’。”同样,法国总统萨科齐也不再提起他今夏邀请达赖的承诺。
11月9日电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人曾被认为是“在海外最安全的人群”。然而,近年来,中国公民在海外遇袭事件却频繁发生,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远的暂且不表,就在11月1日下午,意大利普拉托华人社区就连续发生了两起抢劫案,抢匪公然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地向华人作案,其气眼之嚣张,令人不寒而栗。意大利《欧联时报》11月9日刊文指出,如何保护海外华人的安全,保障海外华人的利益,再度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文章分析,华人在海外所遭受的安全风险和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意外伤害事件,如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工伤事故等,这种事件基本属于不可抗力造成的,也就难以避免;其次政治事件,如地区冲突与恐怖活动等,近年来,中国海外工程人员在伊拉克、阿富汗、巴基斯坦、苏丹等国遭绑架或杀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其大致背景基本类似,或讹取赎金,或拿中国人质要挟当地政府;刑事案件,如偷窃、抢劫和凶杀等,这在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都会发生,但在一些治安情况较差的国家频率会更高;此外,还存在非法移民伤害事件、留学生被骗和伤害事件等。分析这些华人可能遭遇的伤害,虽然其中包含部分不可抗拒的原因,但是面对大部分事件,如果华人采取积极的态度的有效的措施仍旧可以避免。 文章指出,华人面临的安全风险不断增加,是融入全球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矛盾。试想数量庞大的华人身居异国他乡,在参与驻在国经济建设和学习过程中,也必然要接受当地的生存环境考验。作为外来移民,无论在生活习惯,文化背景,语言交流等多个层面都会遭遇重重障碍。而这些往往恰恰成为安全的隐患。 文章表示,作为身居海外的华人,首先应该具有高度的自我防范意识,要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特别是进入“高危地区”国家,更应该有未雨绸缪的意识。真所谓防人之心不可无;其次,无论走到哪里,都应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居民和谐相处。防患于未然有时候只能是一种理想,必须承认的是,海外的安全问题是一个客观事实,是不可能杜绝的。那么,假如一旦遭遇到类似事件,我们究竟该如何应对?临危不乱,首先要敢于面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其次要冷静处理,而不是惊慌失措,一味抱怨或者干脆轻言放弃,因为这些都于事无补。 文章认为,改善海外华人的处境,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要有海外华人就势必要面临的各种安全风险。对此,学会善于规避风险,敢于承担风险,这才是成熟华人所应具有的意识和心态。(钟闻一)
当您看到本文的图片的时候相信很难把这么美的大桥和今天提到的沉痛话题联系到一起。但正是因为这大桥魔力般的美,让1200多人义无反顾的从这走向死亡。 “世界最著名自杀场所”这个称号给美国旧金山美丽的金门大桥蒙上了一层黑色的面纱。自1937年大桥落成以来,已有无数困惑的灵魂从这里陨落,然而这个4秒钟的过程不曾有人拍下,直至埃里克·斯蒂尔2004年1月在大桥附近架起了两部摄像机。 自杀者最美的“断魂桥” 记录死亡 斯蒂尔是一名独立制片人,在2003年写给金门国家公园的信中,他声称将拍下“建筑与自然最有气势、最为壮观的结合”作为系列建筑物纪录片的开篇。每天从黎明到黄昏,斯蒂尔的摄像机都在注视着金门大桥。然而,拍摄“建筑与自然的结合”却变成了对死亡的记录。 在写给大桥管理官员的信中,斯蒂尔说他已经拍下了一年来“所发生的二十多起自杀事件中的大多数”。斯蒂尔的这项拍摄本月才为人所知,令公园和大桥管理官员十分震惊。金门大桥管理局发言人玛丽·居里谴责了斯蒂尔的欺骗行为,而金门国家公园的发言人里奇·韦德曼则表示,斯蒂尔由于受表达自由的保护,公园管理局并不能阻止他拍摄自杀场景。 美丽的金门大桥 意见不一 斯蒂尔的胶片里很可能包括了49岁的戴维·佩奇,他在2004年4月28日从桥上跳下。斯蒂尔与佩奇的家人黛安娜·普弗尔特纳交流过,普弗尔特纳对斯蒂尔的纪录片并不反感。“我认为,它(纪录片)如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帮助某个人,就值得在上面投入精力,”普弗尔特纳说。然而,对于斯蒂尔的这种行为,也有人持反对态度。 戴维·巴纳德说:“我们没有看到纪录片,但我的第一感觉是:它很讨厌。”巴纳德的儿子迈克尔2004年11月11日从桥上跳下身亡。44岁的伊丽莎白2004年4月11日也从桥上跳下,她的兄弟莱尔·史密斯说:“对于我来说,(斯蒂尔的)影片唯一的价值就是确认她(伊丽莎白)是独自一人,没有人怂恿她。” 美丽的金门大桥 引发思考 对于那些有关他欺骗公园管理局和受害者家人的谴责,斯蒂尔并没有作出回应。此事也引发了关于另外一个问题的思考,即如果斯蒂尔的纪录片对公众放映,那么是否会刺激其他人仿效这种自杀行为。 此外,一个已经研究并争执了多年的问题也再次摆在了人们面前——是否是时候该在桥上设置自杀障碍物了?从美丽的大桥上向蓝色的港湾纵身一跃对于那些自杀者来说无疑是一种诱惑。“(从桥上跳下)很有美感、很漂亮、也很快,”精神病学专家梅尔·布劳斯坦说,“这一直都是一个危机,很遗憾,人们看起来似乎更关心诸如桥上自行车道等问题,而不是防止自杀的问题。 美丽的金门大桥 自杀防御体系 斯第尔的这一作为公开后,立刻引起很多争论。有人认为他的影片将会使得更多人效仿片中自杀者,但还有一些人认为,这部片子有利于在金门大桥建立自杀防御体系。旧金山医院的精神病科专家布劳斯坦认为,人们通常只关心桥上车行道的宽度,却从未想过要造一堵自杀防护栏,而这部片子恰好能够提醒人们自杀防御的重要性。另一些精神病学专家也认为,跳楼自杀者通常都是一时冲动,不少幸存者都说他们还没落到地面就后悔了,因此建立防护设施非常必要。 斯第尔的电影还关注了其他一些曾经自杀高发的建筑物,比如埃菲尔铁塔和纽约帝国大厦,但这些地方在修建了自杀防护栏之后,自杀率大大降低。斯第尔还曾是由马丁·斯科塞斯导演、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穿梭阴阳界》(1999)等片的制片人。 美丽的金门大桥 金门大桥-全球首选的自杀圣地 金门大桥是进入旧金山湾的门户,每年有几百万游客慕名来到这里,瞻仰大桥那饱含人类智慧的雄姿和周围那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色。然而与周围的一切颇不合拍的是,有一些人来到这里并不是像大多数游客那样游览金门大桥这一景点,欣赏与大桥和谐相衬的自然景观。他们到这里只是怀着一个目的:自杀!据不完全统计,自旧金山金门大桥开通以来,已经有一千多人在这里跳海自杀。还有一些人正跃跃欲试,想从这里了却一生。无怪乎美国广播公司(ABC)在报道金门大桥持久不息的自杀潮时,抱怨金门大桥“简直就是为自杀者造的”,人们想在这里自杀太容易了。 美丽的金门大桥 这座大桥上已经有上千人纵身跃下,拍打在海面上。有些人找不到了,有些人在几十海里以外浮现,内脏被强大的冲击力震得粉碎,仿佛死于内家高手的化骨绵掌。 毫无疑问的是,这是全球首选的自杀圣地。在桥上,你潜藏的自杀倾向有可能还会被唤醒。有一位年轻的父亲,抱着两岁的小女孩,原本好好地走着,与一堆恶俗游客一起欣赏金门湾的风景,应该还照了一些相片;可是忽然,他把孩子扔下海,自己随即跳下。没有任何先兆,也没有任何理由。 美丽的大桥并不是死亡的理由,希望金门大桥的胜景早日摘掉“自杀圣地”的黑帽子。其实世界上还有很多美丽的地方,可惜逝者没有机会看到。比如雅安·阿瑟斯·伯特兰拍摄的作品,充满了生命之美。
多维社记者林桂明编译报导/中国欢迎奥巴马当选总统,希望这样的一名年轻总统,有能量解决当前的威胁美国经济和民族道德遗产的金融危机,并向世界其他地区伸出援手。 路透社记者艾玛格雷厄姆-哈里森(Emma Graham-Harrison)报导说,奥巴马当选后的第二天,在北京街头,路透社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普通中国人,请他们谈谈对奥巴马当选的感受,当然,这些人这辈子几乎从来没有机会投过票,其中有些人还不知道美国总统候选人的叫什么名字。 “选这个黑人选得很好,他要比其他人更加精力充沛,”经营一家小烟和酒商店的一名叫韩雪(Han Xue,音译)的男子,同时眼睛盯着柜台后的电视机,在看美国大选记票结果。 11月9日在天津市一家书店的展示台上,一溜排开的关于奥巴马的新书就有7,8种。显示出中国人对奥巴马的兴趣和商家的市场敏感。(路透社) 路透社记者的报导说,奥巴马的当选,以及奥巴马在一些几十年来民主党从未胜利过的州,取得了戏剧性的胜利,也推动了美国的世界声誉增长。 “我非常高兴美国人创造了历史。我想,在很多中国人民的心目中,美国是一个种族主义的国家,即使在今天,电视上还在说,白种人不愿投票给奥巴马,”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名叫李楠(Li Nan,音译)的学生说。 “我认为,很多中国人现在将改变他们的观念了。” 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越来越受到来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的威胁,它也意味着,中国人对美国新任领导人的经济政策的关切程度,不会亚于投出选票的美国人。 奥巴马的印度尼西亚裔妹妹玛亚、华裔妹夫吴加儒和他们的女儿在一起。(资料图片) “奥巴马的观念可能是更加理想化的,这也许更加不利于中国获得一种良好的贸易条件,”在中央党校攻读博士学位的王洪涛(Wang Hongtao,音译)说:他也是一名奥巴马在北京的支持者,他专门来到美国大使馆里,观看美国大选的即时记票结果。 路透社的报导指出,同时,美国消费者的紧缩开支,已经影响到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的出口,此外,即使严格控制,也难保中国的银行不得不受到淹没了无数外国竞争者的、最严重的金融海啸的影响。 “官方说,没有受到多大影响,但是你只要看看周围,就会看到,这场危机已经影响到我们了,”一名在北京的公园里打乒乓比赛的退休人员于则(Yu Ze,音译)说,于则也是奥巴马的坚定支持者。 他还补充说:“美国有一位年富力强的人来处理这些事情,确实是更好一些。我们是有点担心,他对中美贸易问题的立场,但我们认为,他的副总统是真正了解中国的。” 就像这位中国人了解的,奥巴马的竞选搭档拜登,是一位资深的外交政策专家,奥巴马选择他,部分原因是他拥有丰富的外交经验。 2001年,拜登访华时参观北京郊区的一个村庄并与村里的孩子们握手(资料图片) 报导说,许多中国人表示,希望美国平等对待中国,而奥巴马传递给人注重团结和尊重别人的信息,他不妖魔化中国的承诺,将迎来一个美国与新兴的亚洲巨人联手的新时代。 “奥巴马需要平等对待中国,他需要尊重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和我们所取得的成就。布什太爱出风头,太急功近利,”24岁的英语教师吴珊(Wu Shan,音译)说。 路透社的这篇报导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一直认为,美国决心要颠覆中国的政府,推翻中国的一党专制的统治,美国总统布什的支持西方化的、对前苏联共和国实行“颜色革命”的理论。 4 年前,奥巴马竞选联邦参议员时,与来自中国的南方日报记者合影。当时,他得知记者来自中国时脱口说道:“真有缘呀,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位中国记者。”奥巴马还向记者讲述了他鲜为人知的“中国缘”:他“从小就浸泡在亚洲文化之中,深受中国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影响”,因为他出生在华裔聚居的夏威夷。“那时候,我的左邻右舍中有许多华裔,他们的勤奋和努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资料图片) 而许多普通的中国人将西方对自己国家的批评,视为恐惧和妒忌中国的崛起的产物,并担心西方会设法阻碍中国的进一步发展。 “美国总统需要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位叫郭杰(Guo Jie,音译)的学日语的学生说。 不过,一般说来,比起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领导人,即将离任的布什行政当局更为中国人所熟悉和欢迎。 “其实,布什总统在许多方面对中国,是相当不错的,”街道卫生监督员王二小(Wang Erxiao,音译)说,他强调希望中美扩大贸易,还补充说,假如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当选,他会更高兴,因为相信摩卡麦凯恩会继续共和党的自由贸易的政策遗产。 好莱坞华裔女星胡凯莉在旧金山,出席亚裔社区支持奥巴马参选总统的集会。胡凯莉曾获得夏威夷小姐称号,和美国民主党总统参选人奥巴马都曾有在夏威夷生活过的经历。(中新社) 与此同时,也有一些证据表明,美国选举的“活剧”正在中国社会的某些阶层发酵,推动着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导谈到,上海的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吴心伯(Wu Xinbo,音译)说,奥巴马的当选,“给世界发出了一个令人非常受鼓舞的信号”。他补充说:“在许多方面,美国的代表了一种中国可以学习的更加进步的观念。中国应该有自身的传统,自己的道路,但不应当认为,这种民主制度与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格格不入。应该是采取开放的态度。” 路透社的报导最后说,但是在一个长期以来,卷入政治容易惹麻烦的国家里,许多普通的中国人对这场在万里之外进行的选举漠不关心。 “我对政治头疼,”出租车司机李红(Li Hong,音译)笑着说。“我车里的收音机一直对着娱乐节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