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是羊的天敌,可你见过用狼帮忙放羊的么?网友“程广磊”博客中的一张照片就展示了这样的场景。该羊倌被网友们称为“最有才、最事半功倍的放羊倌”。 这张照片的拍摄者是西安市民杜合兵。杜合兵说,那天是12月11日,秦岭野生动物园正在举办一场活动,他也在现场。远远看见一老乡赶着羊群过来了,老乡拿着一张活动中用过的狼照片展板,而展板刚好挡住这位老乡的上半身,看上去,就像是一只狼在赶着羊群往前走。“这个场景太生动了!”他举起相机,拍下了这一瞬间的巧合。
12月17日上午,阳光温暖明亮。在位于中关村的李政道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在此兼职的73岁的季承准备开始工作。这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独子头发已白,但看上去依然矍铄健朗,说话清晰,思维敏捷。 办公室正面的墙上,挂着季羡林的亲笔“和谐”字幅,但是近来,季承却陷入了一种并不很和谐的局面。因“季羡林字画被盗”事件,季承成为媒体瞩目的人物,其与父亲季羡林的关系也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说他“13年父子不相见”。 作为“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当他质疑季羡林书画捐赠的合法性时,被认为是觊觎继承财产。 5个月前,年过古稀的季承老来得子,在经历过众多事情后他知道,亲情远胜恩怨是非。 “某些人”阻挠父子相见 在舆论看来,季承成了悲剧性人物,因受阻挠,13年未能见到父亲。北大也因此成为网络舆论的众矢之的。 但在季承看来,所谓“13年父子未见”,没有媒体说的那么夸张。季承极为认真地说,在这件事上,阻挠他们父子相见的只是“某些人”。这些人可能和北大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代表北大。只能说,北大有一定责任。“总的来说,北大对季老照顾得很好啦。” 季承表示,从1995年起,他与父亲有一段时间不来往,冷静下来后,父子都有愿望解决分歧。在2002年季老住进301医院前,他想见季老很方便。在2002年后,他再想见季老时,确实受到了“某些人”的阻挠。但是,季承不想具体说出其中的原委。 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季老委托北大将季承拒之门外。据媒体报道,北大相关人士称,季老无论是住院前还是住院后,对见谁不见谁都有着绝对的自主权。至于13年父子未见另有隐情,2003年3月,季羡林曾亲笔给当时北大外国语学院领导吴新英去信称不愿意见季承。信中称:“季延宗(季承)此次来301医院完全另有用心……反正我决不见他。我见谁不见谁的权利总还有吧。” 季承手里有这封信的复印件。但季承认为他们的工作应该是做撮合,而不是这样简单地把信给他就不管了。而且,季承并不相信这是季老的真实意思。“这封信是怎么写出来的,又有故事。”季承说。 在张衡举报“季羡林藏品被盗”后,季承几次到北大找过校领导,并写了书面信函。女儿季清也在11月份回到国内,也和季承一起到过北大找校领导,并在网上发表了两封致北大校领导的公开信。 对于外界质疑“季承的动力是想要回季老的财产”。季承的回应是:“不能叫做动力,本来的意图是,季先生的捐赠是不合法的,因此,捐赠是无效的。我们,包括我的子女都认为,这些财产都是季家的。捐赠,我们也不反对,但是要合理合法。即便我们把财产要回来,今后如何处置这些财产,有一个方向仍然是捐赠。” 季承说:“没有别的路可走的情况下,只能进入司法途径,现在正在准备。但是,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我们希望和北大领导有一个理智的接触和沟通。从司法角度来讲,还有一个方式调解。” 现在,季承每天去一到两次301医院,看望父亲,送些东西。如今有了陪住证,进出很方便。他也常带着妻子与小孩去,妻子和公公也很熟。季承还给记者看季老抱着孙子的照片。从照片上看得出,季老精神很好,神采奕奕。季承老来得子,而将届百岁的季老再抱孙子,一家人兴高采烈,幸福溢于言表。 陌生的父亲 上月7日,季承见到已经97岁的父亲了。他早早起来,嘱咐妻子做了“卷糊饼”和“十香菜”。这是父亲最爱吃的家乡菜。妻子非常了解公公的口味,饭菜做得很可口。 在301医院的病房里,一见到父亲,季承就跪了下来,泪水湿襟。父子间隔13年,一对都到了耄耋之年的父子终于再次相认、相见,令人唏嘘。季承说,见到父亲后,过往的事端历历涌上心头,父子之间的矛盾,也被相见的欢乐消融了。 在他的印象中,与父亲首次见面是在1946年,那年他刚11岁,季承从广播电台里知道父亲要回国了。他出生不到3个月,父亲就去了德国留学。 11年来,他和母亲以及祖母,只知道季羡林留学德国,杳无音信,身处“二战”的中心,生死不明。当季羡林一行六位留学生到达越南西贡时,广播里又在播,全家人才放下心来。 过去只在照片上看到的父亲,如今一下子来到面前。这对11岁的季承来说,有点不适应,他对留洋归来的季羡林“很陌生”。父亲给他和姐姐带了礼物,每个人一支钢笔,当时这还是稀罕物件,叫“金笔”,他感到“很新鲜”。 季承还没来得及与父亲熟悉起来,季羡林就回北京到北大教书了,只有寒暑假才能回济南的家。 1952年季承到北京来到俄文专修学校(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念书后,与父亲的见面机会才多了一些。但是,17岁的季承并没有和父亲住在一起,而是住校。在这个内心萌动的年龄,他内心的想法和情感,不太会对父亲说。季羡林也疏于对季承进行指导和关心。 学了3年俄语,季承1955年毕业后,被分配到近代物理研究所做翻译。翻译没做多久,遭遇中苏关系破裂,学的俄语也没了用处。 从1957年后,季承工作转行做了科研管理工作,一直到1995年,以科研处处长的身份退休。1984—1995年年间,季承也干过10年的公司,主要工作是和平利用原子能。这为他在单位赢得了“能干”的声誉。 父子俩的单位同在中关村,虽然见面多了起来,但这并没让季承和父亲变得有所亲近。“与父亲熟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季承说。 真正有了一些融合,是季承1959年结婚,以及母亲和祖母来到北京,所带来的家庭变化。 1962年,母亲和祖母搬到了北京。在季承的记忆中,这一段时期是他的家庭“最美好的时光”。一家人经常相聚,其乐融融。他在这一年和第二年,也有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不幸的是,“文革”中季羡林被批斗关进了“牛棚”。季承不敢去见面,父子关系又一度有了疏离感。 导火索是小保姆? 季承面对外界时,常用“季先生”来称呼父亲。这不仅是表面的疏离,也是内心情感上的疙瘩。季承承认,虽然父子关系“表面上很好”,但的确存在“不和谐”的地方。一方面是由于从小长时间的分离造成的陌生感,另一方面,也与父母在那个时代下不理想的婚姻有关。 1929年,18岁的季羡林尊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了婚。季羡林在当时处境下无力反对这一桩包办婚姻。季羡林的妻子叫彭德华,济南人,比季羡林大四岁,只念过小学。婚后,l933年他们先有了女儿,取名婉如。1935年,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 这桩婚姻,既无爱情可言,又由于文化差异悬殊,缺少共同语言,让季羡林从一开始感受的就不是欢乐,而是痛苦。 在季羡林眼中,彭德华是一位贤妻良母,她对季羡林关怀备至,对子女也做到了慈母应做的一切。她同季承的祖母一起,把家料理得井井有条。季羡林维持了这段婚姻,以及表面的安乐与祥和。彭德华于1994年去世。陷入悲痛的季羡林在《寸草心·我的妻子》一文中写道:“如果中国将来要修‘二十几史’,而且其中又有什么‘妇女列传’或‘闺秀列传’的话,她应该榜上有名。” 对于父母的婚姻对他们父子关系究竟产生了何种影响,季承并未言及。1995年,父子之间的矛盾开始表面化了,并最终决裂。外界传言,是由于他和保姆关系暧昧,为季老所不容。季承解释是,是由于别的原因,而不是因为与保姆的关系。 “作为一般的人情世故,外界的猜测符合逻辑,但不符合事实。绝对不像外界那样想的,我找了一个很小的媳妇,季老就觉得生活作风不好,把我撵走了。但我们两个人的结合,非常正常。”季承说。对于家庭中的事务,季承不愿意再提及。他一再强调,亲情胜过任何是非,父子相见,过去的事情,都烟消云散了。 退休后的季承,并没有赋闲。从1995年到现在,一直在李政道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工作。儿子与女儿如今都在美国,儿子是一个工程师,有一儿一女。女儿是做文秘工作,有两个女儿。他们会偶尔回国来看看他们。 2004年,季承和原来的妻子离婚。同年,季承与曾经照顾季老、小自己将近40岁的保姆结婚。今年,老来得子,是一个小男孩儿,现已5个月大。
【题记】在这个冬天,裁员浪潮风起云涌,就业成为困扰很多人的难题。此时,笔者想起了比尔·盖茨和他最喜欢的女秘书的故事,旨在提醒企业的CEO们千万别裁掉那些优秀的员工,也别只想招漂亮的女秘书,能干事才是关键;同时,也给那些认为自己年龄偏大、相貌一般的女同学们以信心,成功企业和明智的CEO看中的是你的忠诚和才智,年龄不是差距、长相不是问题! 在创业初期,比尔·盖茨想招一名女秘书。经过认真的招聘考核后,他的手下为他送来了几位过关人选的应聘资料。在这些应聘资料中,有不少写着自己年轻,大学学历,精力充沛,有着多年从事秘书的经验。可是只有一位与众不同,这种不同不是夸自己的优点,而是写着自己许多“缺点”:已经42岁了,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从事过文秘工作,但老板认为不适合,又从事过档案管理和会计员等不少后勤工作。但这些工作都做得不长,后来一直在家里操持家务。对这份应聘资料,她自己也没有抱多大的希望。招聘考核负责人也不打算把她的招聘资料给比尔·盖茨看。 可是比尔·盖茨看到许多写着自己优点的应聘资料时,却大皱眉头,失望地责问招聘考核负责人:“难道就没有比她们更合适的人选了?”招聘考核负责人实在拿不出其他人的资料,没办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位写着自己“缺点”的应聘资料拿给比尔·盖茨看。当比尔·盖茨一看到这份应聘资料,眼睛一亮,说了句“就是她了”。 盖茨为什么要选择一个没有优点的女秘书呢?原来,盖茨从这名女秘书的“缺点”上找到了自己公司最需要的东西。公司在创业初期,百废待兴,各种事情等着盖茨去做,内务、管理方面的杂事正是盖茨所欠缺的,42岁,这种年龄有稳定性,多年在家操持家务,说明有内务、管理方面的经验,是四个孩子的母亲,自然会有家庭观念,这种家庭观念也会带到微软公司中来。 盖茨的目光确实有远见。应聘后的这位女秘书对公司的每个员工、每份工作都有一份很深的感情。很自然,她成了微软公司的后勤总管,负责发放工资、记账、接订单、采购、打印文件等工作,这引得周围好多人的羡慕。正是这位女秘书这些“缺点”的优势,给微软公司带来了凝聚力。随着微软帝国的建立,盖茨从这名女秘书那里得到了信赖,这名女秘书则从盖茨那里得到了尊重,也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巨大成功。当微软公司决定迁往西雅图,女秘书因为丈夫在亚帕克基有自己的事业不能走时,盖茨对她依依不舍,留恋不已。临别时盖茨握住她的手动情地说:“微软公司为你留着空位,随时欢迎你来!”这位女秘书名字叫露金。 3年后的一个冬夜,西雅图浓雾持久不散,因缺乏得力助手而心情郁闷的盖茨坐在办公室里发愁。这时,一个熟悉的嗓音伴随着一个熟悉的身影来到了他的跟前,“我回来了。”是露金,她为了微软公司,说服了丈夫举家迁到了西雅图,继续为公司的腾飞效力。 随着微软帝国的建立,盖茨从露金那里得到了信赖,露金则从盖茨那里得到了尊重,也获得了个人职业生涯的巨大成功。相辅相成,唇齿相依,成了微软公司一道独特的风景。
(环球华报) 在维护史实伸张正义方面,史维会会长列国远可说是“开荒牛”,因为从本地中小学教育入手,将南京大屠杀、慰安妇等史实纳入教材,并组织教师实地考察,在当时环境下是个创举。2007年开始还带学生到亚洲去,增加直观印象,这正是“从娃娃抓起”,更看出她的远见。 从繁忙紧张的香港移居到相对清静的加国,列国远本是要过一种宁谧生活的,当初只是帮助友人参加一次保钓活动,唤起巨大责任感,一路走到史维会的今天,影响日著,可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列国远 战时韩国慰安妇20万,现存130多个;中国慰安妇也有20多万,出来作证的有50几位。列国远是在做与时间赛跑的“抢救工作”,二战离现在越来越远,幸存的受害者也越来越少,且都年事已高,其中有的此次访谈,再去就不在了。从以史明鉴意义讲,列国远做的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韩剧《慰安妇》大温公演 一位举止端庄的韩裔旅日老妇,在女儿陪同下,与前来日本申讨公道的韩国慰安妇代表团相聚。一名团员认出这位老妇,通过身上的刺青遗痕,证实老妇也有被日军蹂躏的惨痛经历。女儿一直感觉母亲神情落寞郁郁寡欢,原来老妇惨遭创痛又难以启齿,现在女儿终于明白了导致母亲悲苦难言的真正原因。 上述场景就是话剧《花子》(原名《慰安妇》)的若干片断,由旅美韩裔作家金正美(Jong Mi Kim)创作,韩国话剧团演出,生动曲折地表现了慰安妇劫后余生的现实处境。使当事人翻开各自尘封多年的痛苦回忆,压抑多年的羞耻、痛苦和愤怒汹涌而出。这出话剧曾在美国纽约等地公演,获得极大成功。今次11月20日,由加拿大韩裔组织赴温哥华演出,卑诗省亚洲二战浩劫史实维护会(B.C. Association for Learning & Preserving the History of WW II in Asia)是主要赞助单位。 列国远(左一) 在《见证历史》首映式上 作为卑诗史维会会长,列国远女士为此剧赴加演出付出了极大努力。她介绍说,虽然是韩语话剧,但配有中英文字幕。今年暑假访学团亚洲最后一站就是韩国,有件事情让团员们震撼。每周三幸存的慰安妇都到日本驻韩使馆请愿,风雨无阻,至今已达900多次。今次访学团也参加了该活动,为慰安妇伸张正义。 以社会工作为职守 出生成长在香港的列国远,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专业就是社会工作。她说该专业对自己帮助很大,特别是日后从事史维会组织事宜,提供相当的技术支持。 大学毕业后,列国远在香港政府社会福利处工作,一直从事社会工作,包括后来参与的特殊教育。在特殊教育机构,她出任主管,为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们提供特殊支持。 1993年列国远离开为之忙碌多年的香港,移民加国。她坦率地说,在香港工作没黑没白,体力有些透支。到加拿大初衷有歇一歇的考虑。所以在大温最初几年,列国远身段放得很低,没参加什么社会活动。 1996年形成第三波保钓运动,全球华人都组织游行,有熟人打电话给列国远,询问她有否兴趣参与温哥华保钓活动?相较其他地方,在保钓方面温哥华当时显得安静。由于自认为有责任感,加上活动为期10天不会很长,她就应允下来。 因为列国远大学教书有文字功底,就负责记录。当时安排三个大型活动,参与者有的年纪大了,有的缺少充裕时间,一来二去列国远就从文书变成组织者了。 烈士感召不平则鸣 就在十天保钓活动将结束时,突然传来香港保钓勇士陈毓祥不幸牺牲的噩耗,遂改变了列国远的生活轨迹。她说上世纪70年代就与陈毓祥结识,当时举行反贪腐活动,彼此都是学生代表。那次活动影响深远,第二年港府就成立了廉政公署。 1996年9月12日保钓人士开会,当时中国外长钱其琛访温,包括列国远在内,集体向钱其琛请愿,要求中方对日强硬起来。在温哥华还为陈毓祥举行追悼会,当年9月18日,列国远又参与了在日本领事馆的抗议和美术馆烛光晚会。9月22日举行大游行,有7千人参加,打破了温哥华历史纪录。 列国远当时思考到,为什么每次保钓海内外华人有这么大反响?根子在于日本战后不反省,成为心结。这个“结”如果解不开,中日关系就不能健康发展。由此还反思到,为何希特勒法西斯对犹太人大屠杀在加国家喻户晓,而南京大屠杀却知之不多?这不仅事关华人,而且事关人类文明。为避免重蹈覆辙,只能民族自强。从历史高度看,又不能抱复仇心态,因为历史教训在于,任何民族在特定情况下,都有可能产生极端政府。因此探究二战历史真相就有更大意义,避免从民族自强变成极端民族主义,避免从受害者变成加害者。汲取教训的不仅仅是日本人,而是全世界。人民如果没有独立思考,任何政府都有可能推动反人类行为。 因此,教育就成为极重要事情,这也就构成列国远发起组织卑诗省史维会的背景与根源。世界史维会在三藩市召开,列国远前往出席,也成为一个契机,想到加拿大也应顺势成立史维会,进行持续教育。 史维会“硕果”累累 卑诗省史维会1997年1月成立,当时规划两方面工作:推动亚洲浩劫方面的教育;支持受害者向日本索赔。成立之初在中央图书馆举办图片展,邀16位不同族裔和三级政府代表出席。推广《The Rape of…
(本网征文)几年前刚落脚多伦多,看到超市里卖的油条,一加圆一根,吓一跳!虽说比国内的油条个头略大些,可是要折换成六块多人民币买一根油条,眼睛还是下意识地睁大了。对嘴馋的人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我以前一直认为炸油条很神秘,技术含量很高。 三十多年前的中学有一项很重要的课程,是每年一次为期一个月的学农。记得高二那年的学农地点是夏家湖大队。高中两个年级十几个班分在一个大队的各个村。我们校长是老干部,抗战时期立过功的担架队长。他的习惯是每天晚饭后要同我们班丁老师杀两盘棋,所以要跟我们班住一个村。大概是因为我在班上比较瘦小,干不了多少农活,就让我做他的通信员。那时的主要通信工具就是”通信员”。 有天下午”通信”回来向校长汇报完,随口说了句:”高一三班今晚炸油条。”校长眼睛一亮:”哦,看看去。’嘴里淡出鸟来’。”当时评《水浒》批宋江很热闹,这些”黑话”是我们的口头语。校长回头看我一眼:”走”,让我跟着。那些年猪肉和烧菜的油都是按人头发票的,豆腐也要豆腐票。我们出来学农就没办法了,所以”嘴里淡出鸟来”。我跟着校长来到高一三班驻地时他们正开饭,三班计老师和校长招呼过就笑着说我:”刚才让你留下吃了晚饭回去,你还客气。”又对校长说:”这小通信员跟着老八路学的第一课就是三大纪律八项主意。”校长笑了一笑,很是把他们班开动脑筋改善伙食赞扬一下。计老师像介绍战斗英雄一样向校长隆重介绍了炸油条的同学,校长甚至还和那同学握了手,问那同学怎么会炸油条的,同学说他父母是开油条作坊的,于是校长又问了炸油条的技术细节。末了校长说:”太复杂太难了,别的班级没办法做”。计老师给校长和我每人端来四根油条,校长只吃了两根,努努嘴让我到水塘边扯新鲜张荷叶把另外两根油条包上:”带给你们丁老师,这家伙这几天下棋没精神老是输。” 从此我就记着炸油条”太复杂太难了”。 初到多伦多时我们有位心灵手巧的芳邻,拜师学艺勤问苦练,不负有心人,终于掌握了炸油条的秘籍,油条炸得有摸有样,并且很快就教会了我们。如果有朋友也想学着自己炸油条的,按这个步骤去做,就能炸出油条了。现在炸油条的方法与几十年前是不同的,现在不用明矾了,因为明矾是钾和铝的硫酸盐,据说人吃了铝元素多了会得老年痴呆症。美国前总统里根一辈子没吃过油条,不知道吃了什么也把自己吃成老年痴呆了。这是插话。 炸油条的面粉,《白案菜谱》上说是用高筋粉或者富强粉,都是故弄玄虚的噱头,我们炸的油条又不是要参加什么高新技术展览会或者农博会!就用家常吃的普通面粉。舀出五百毫升。为什么用体积单位而不用重量单位,因为量杯哪家厨房都有,随手拿来。称就不是常用物品,不会有人做饭做菜还用称来斤斤两两地称,容易给人留下这家人过日子”斤斤计较”的印象。 二百五十毫升的水或者牛奶,两者皆可,根据各人味口选其一,其实油条做成了吃起来味道差别不大。加温至三四十度后加入发酵粉,就是一般烤面包的Baking Powder,体积约相当于两粒卫生球。有些菜谱上说是一汤匙或者一调羹,汤匙和调羹的大小深浅计量都不确定,你一拿起汤匙就会问自己是用大汤匙还是小汤匙,不如用卫生球作体积参照估量。发酵粉溶解后加入苏打粉,即Baking Soda,体积约一粒卫生球。宁少勿多,苏打必不可少,但是放多了油条会有苦味。苏打溶解后加入盐少许,这”少许”是多少?业余厨师最烦这个,菜谱上总说”少许”。更烦的是有些菜谱上写着”盐三克””糖五克”,谁家厨房常备天平戥子的?这比”斤斤计较”更甚。我一般加入的盐的体积相当于一到两粒卫生球,炸油条与做菜相比还是有些不同,油条咸一点淡一点无所谓的。各人有自己的喜好味口,想淡一点的加入相当于一粒卫生球体积的盐,想咸点的就加多一些。如果有人想加点糖或者加点鸡精味精等等什么的,加呢也不是不可以,不过加了后果自负。 现在和面,面要充分揉匀,揉到面团不粘手不粘盆,如果还粘就还得继续揉。保鲜膜贴好盆口严实不透气,以免几小时后面团干了。二十度左右的室温下发酵,几小时以后就可以准备炸油条了。到底发酵几小时?我有时早上和好面,外出钓鱼,傍晚回来炸油条。也有的时候是星期五晚上睡觉前和好面,星期六早上炸油条做早点。 发酵以后的面团体积并没有明显增大,但是面团确实已经发酵了。这与做馒头或者蒸发糕的面团发酵完全不同。慎勿混淆为盼。 发酵的面团变得软而有筋。在烤盘或者托盘里以及擀面杖上手上搽点油,面团就不到处粘了。早点铺和油条作坊是用干面粉防止面团到处粘的。干面粉一下油锅就焦煳变黑,但是他们的油锅很大,焦煳的活性炭细粉会沉到锅底。我们自己炸油条都是小锅,油少,所以还是搽点油不用干面粉防粘为好。这时的面团切记不要多揉,拉成长条擀扁,切成一指宽的薄片片,两片对起来筷子压一下,下油锅炸吧。油温要自己调,菜谱上都是说七成热八成热,没几个人能说得清那是多少度,就算知道那是多少度,用温度计去测也让人觉得太学究气了。简单的办法是试炸几根,就能找到合适的温度就有经验了。 油条不要炸得太老了,微黄就可以了,现在的医学说油炸得太焦煳的食品会致癌。其实医学家已经发现成千上万种致癌物质了,他们自己也说不清为什么食品炸的稍煳一点就肯定会致癌了。不过我们还是炸的嫩一点,吃了心里塌实。要是以后科学发展了,科学家说炸老一点不会致癌,炸的嫩一点的会致癌,到那时我们就再改过来。 第一次学习炸油条,如果面团已经发酵才发现面团和稀了怎么办,一是可以加点葱末,做成葱油饼 。二是也可以不加葱末,炸成薄油饼, 北京人叫它”两面三刀”。为什么是叫做两面三刀?下油锅炸之前面胚上划三刀是很重要的,面胚油炸了以后会有很多气泡 ,就从刀口逸出了,不然饼子中间会呈半球状鼓得很高,中间炸不到不说,那饼子不同人看了会有不同联想。面和稀了如果最初没加入干面粉调整,面团发酵了以后肯定是不能再加入干面粉的,我们芳邻告戒过。如果一定要试一下,那就是重复别人的失败教训,而不是重复别人的成功经验。 面和干了怎么办?那就索性再加点糯米粉,加多少?加一点,多加些糖。改炸麻花,加了糯米粉就使麻花变得更松脆。 去年我休假回国,专程去看望了以前的班主任丁老师,丁老师又领我去看望老校长。他快九十的年纪了,开始时想不起来我是谁,后来丁老师提到学农时炸油条的事,就想起来了:”你也学会炸油条啦?好啊,下次学农就有用武之地了,我还是跟你们班住一个村子。”说完自己先笑起来了:”你先再为我做回通信员吧,我有个外孙在多伦多读书,替我捎几本书过去。”
冬季,在城市的街头经常可见“美丽冻人”的年轻女性,为了显得苗条而穿得很薄。医生表示,这样穿衣不会让女性变得美丽,只会越变越丑,因为“冷女人”脸上易长斑。 南京市第一医院中医针灸科王晶主任表示,“冷女人”的血行不畅,不仅冬天会手脚冰凉,且面部容易长斑,同时体内的能量不能润泽皮肤,皮肤就缺乏生气。女人的容貌要想水润通透,体内气血就要通畅。冷天里穿着太薄,身体受冷,血液容易淤滞,长期如此脸上就长斑了,脸色也不好。 许多办公一族女性出现“屏幕脸”,面色暗淡、长斑、苍白等,其实都是气血出了问题,长期劳累、工作压力大以及冷天不注意保暖等都是重要诱因。血行不畅还会带来很多的妇科疾病。 王晶表示,女人的生殖系统是最怕冷的,下半身着凉会直接导致女性宫寒,除了手脚冰凉、痛经外,还会造成性欲淡薄,缺乏欲望。宫寒造成的淤血,会导致白带增多,阴道内卫生环境下降,从而引发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中医常说“暖宫孕子”,子宫、盆腔气血通了,炎症消除,自然就容易怀孕了。 此外,那些身体素质较差的女性,冬季除了要注意保暖以外,还可以吃一些“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王晶建议女性冬季注意养阴护阳,多喝莲子粥、枸杞粥、牛奶粥以及八宝粥等,要适当补食牛、羊、狗肉,以补阳滋阴、温补血气、增强体质和抵抗力,更起到润泽脏腑、养颜护肤的效果。
环球时报驻俄罗斯特约记者报道 因向美国总统布什扔鞋示威而出名的伊拉克记者姆尼塔尔·扎伊迪,可能因此获得一桩亲事。一埃及人表示愿意将自己20岁的女儿嫁给他,并愿意支付所有婚礼费用。 俄新社12月17日报道,据阿拉伯媒体称,这位名叫萨阿特·古玛阿的埃及人对扎伊迪的“壮举”非常欣喜,他愿意将自己唯一的女儿嫁给他。他说:“这是代表阿拉伯世界对他最微不足道的感谢。” 古玛阿的女儿今年20岁,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她也同意自己父亲的做法,她说:“这是我的荣幸,我愿意生活在伊拉克,和这样一位英雄在一起没有什么可害怕的。” 据古玛阿说,他已经通过电话向扎伊迪的弟弟提了亲,但目前还没有得到答复。
(世界日报) 加国央行月初宣布调降基准利率3码,来到1.5%的半世纪以来最低水平,并宣告加拿大经济正步向衰退。不到2个星期,美国联邦准备理事会(Fed)骤下猛药,宣布把基准利率降到0%到0.25%区间,正式开启美国零利率时代。专家预估,未来加国央行还有降息的空间。 5大银行 不跟进降息 降息刺激景气,却没有进一步反映到民间贷款项目上。因为加拿大5大商业银行并不愿意跟随央行同步降息,仅降低其优惠贷款利率(Prime Rate)0.5%到3.5%。原因在于各大银行紧缩银根,降息不但使以往银行在房贷金融的盈利越来越小,尤其是房贷浮动利率,非但不像以前获利丰厚,还可能赔钱。 前几年加拿大房地产虽然节节高涨,但贷款利率相对较低,很多贷款置产人可以和银行谈到优惠的房贷利率,例如Prime Rate – 0.6 %或━0.9 %、甚至1 %的好条件。但如今央行利息一降再降,商业大银行房贷利率不降反升,上升幅度如浮动利率从Prime Rate + 0.8.%到+1.3 %不等,固定利率则上升1 %到3.5%。 采浮动利率 感觉赚到 一位银行界的房贷经理何先生表示,尽管如此,也有不少人因选择浮动利率而赚到好处,因为「每个月还款额度少了,很多受薪阶级感觉赚了一笔」,他表示,一般缴房贷的受薪阶级,因为已经考虑过自己的收入所得和每月能负担的最大额度,加上不愿意天天去盯利息变化,因此通常会选择锁定3到5年的固定汇率,但有很高比例的华裔新移民,带著一笔安家费过来,或者基于投资心理,比较倾向浮动利率,在这波降息潮中,意外地成了受益者。 银行业者指出,各家银行计算浮动利率,基本利用经济指数(Index)+利益点(Margin)来决定贷款利率。经济指数,例如用政府的债券利率或储蓄成本利率作标准,而一般的商业银行大部分是用全国性的主要利率为基准。 相对主要银行的被动跟进,其他信贷机构趁此推出所谓综合统一(All in one)帐户,抢攻房贷大饼,模式是依照该金融机构本身的优势,将信贷、储蓄、信用卡、投资等帐户合为一炉,依照统一贷款利率缴付车贷、房贷和个人信贷费用,同时每月的收入、投资、红利进同一帐户即刻滚息,马上省下传统银行转帐手续费、不同借贷利差的费用。 All in one帐户 好处多多 目前在加国房贷市场上,包括宏利人寿金融集团旗下的银行(Manulife Bank)和加拿大国家银行(National Bank of Canada)等都推出类似的多合一(All in one)帐户,宏利金融银行顾问(Manulife One)陈弘轩表示,以房贷还款模式作比较,传统银行是「先算利息、先还息、后还本金」,综合帐户则反过来,「先还本金、后算利息、后还息」,不仅借、提、存功能多元,最大的好处在省利率、还款时间短。 他以一对刚买房子的上班族夫妻为例,假设贷款35万元25年期,另外家庭定存款额度2万元,家庭月收入4550元,每个月生活开支 2500元,综合帐户会先将开支扣除之后剩下余额缴房贷,第一年开始即可还部分本金,25年期间总共可以省下4万8000元,大约30%的利息,时间上估计只花上19年10个月可以把贷款还清,比预期提早5年多,而且视经济能力提早还贷也不需缴罚款。 未来利率…
中新网12月18日电 由香港浸会大学联合专科医疗机构进行的全港首个拇趾外翻发病情况调查显示,每三名本港女士中便有一人已患上不同程度的拇趾外翻,平均患病年期超过六年。调查人员表示,除性别因素外,家族病史是拇趾外翻的主要诱因,长时间穿高跟鞋更会加剧病情发展,建议有病史的女性应避免经常穿高跟鞋。 据大公报报道,浸大联合专科医疗机构于今年六月至八月闲,以问卷调查形式成功访问超过一千名本港女士,调查发现,其中三百八十五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拇趾外翻,其中近三成病情属“轻微”。研究显示,受访的拇趾外翻患者中,接近八成经常出现双脚疲倦,并已影响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另有超过百分之六十患者经常出现脚痛,逾三成患者平衡力已受到影响。 负责调查的浸大许士芬博士康体研究中心副主任雷雄德表示,香港女士患拇趾外翻的情况十分普遍。长期以来,公众将致病原因归咎于经常穿高跟鞋,但本次调查显示,遗传因素才是继性别原因后,诱发拇趾外翻病症的第二大风险因素。骨科专科医生吴彦说,穿高跟鞋引起拇趾外翻的机会不大,相反家族病史的发病风险是经常穿高跟鞋的二十五倍。他指出,穿高跟鞋可加剧有拇趾外翻家庭病史患者的发病机会,建议有病史的女性尽量避免穿高跟鞋,而无家族病史的女性亦应缩短穿高跟鞋时间,以降低高跟鞋对膝关节及脊椎健康的影响。
中新网12月18日电 据星岛环球网报道,美国科罗拉多州一名儿科医生发现了相信是人类医学史上最奇特的一宗病例。他在一名出生只有三日的男婴的脑袋内发现异物,深心察看和研究之下,赫然发现那个异物竟然是一只小脚。 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儿科纪念医院的儿科脑专家格拉布替该个取名森姆?埃斯基贝尔的男婴进行诊断后,认为他有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替他开刀动手术,希望他能活下来。 不过,医生替他开脑后看到了令人更加震惊的景象。原来除了那只小脚外,男婴的脑折位置也长出了部分肠脏、以及另一只生长中的脚、手和大腿。 格拉布医生称,最初发现的那只小脚,是从男婴的脑袋中伸出来的,可以清楚看见脚掌和五只脚趾(包括大拇指)的形状。 他说:“我从来未见过这种病例。看起来,那个男婴是要在脑中生长出另一个宝宝。” 医生数月前替森姆的母亲进行超声波扫描,发现胚胎出现异常,脑部可能有一个肿瘤。森姆的母亲10月1日把他诞下,格拉布医生3日后替他开刀,切除脑中的异物。 医生无法解释森姆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初步推断是他在母亲体内孕育时,出了问题,以至其它部位的肌肉、头发或组织结合起来,形成类似肿瘤的形状。另一个可能性是,森姆的妈妈本来怀的是一对双胞胎,但出现异常,一个胚胎在另一个胚胎内孕育。 格拉布医生指出,他诊治过很多儿科病例,以前也见过有BB生长畸胎瘤,但像森姆这种病例真的未见过。在过往的例子中,即使婴儿体内有肿瘤,也不会长得像小脚形状那么复杂。相信世界上最富经验的儿科医生,也未见过这种情况。 格拉布称,手术完成后,森姆的情况已经好转,预料他可以正常生活,但在未来数年内还要小心观察,恐怕他体内的肿瘤会再度出现。 森姆的母亲称,儿子现时的情况良好。能够活下来简直是一个奇迹。自从这宗消息曝光后,世界各地的传媒都接触她要求做访问,但都被她拒绝,因为不想儿子在别人奇特的眼光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