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 CONDITION 和 WAIVER 是在房屋买卖过程中为了保护买方利益而采取的两种手段。 经过房地产经纪精心挑选,周密安排,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后,作为购房者的您往往能看中称心如意的房屋,会向卖方提出购房要求,签署一份购房合同,俗称下 “OFFER”。一些首次购房者此时喜欢在价格上与卖方讨价还价,殊不知这里房屋买卖的杀价空间有限,一些洋人认死理,怎么也不肯多降价。所以也就别以为这里的房价也是“头戴三尺帽”,准备拦腰砍一刀。在这种情况下,优秀称职的房地产经纪会为您着想,通过CONDITION和WAIVER 等手段最大限度地争取和保护您的利益,并促成交易。 CONDITION是指在购房合同完全生效以前所必须具备或附加的一些条件,包括申请房屋贷款成功,房屋检验合格,购房者旧有的房屋卖出,卖方提供勘测图 (SURVEY) 、管理公司文件(STATUS CERTIFICATE),等等等等。在规定的时间里这些条件不能满足时,合同便不成立,买方的押金将如数退还。 经过多年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经验积累,针对各种情况的CONDITION,房地产界都有了许多格式和内容相对固定的CONDITION 条文,但严格意义上说,CONDITION 分为CONDITION PRECEDENT 和CONDITION SUBSQUENT 两种。 在CONDITION PRECEDENT 中, 买方会明确说明,该OFFER是基於某一条件满足而生效。除非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前,买方书面通知到卖方该条件已满足,否则,该OFFER便告无效,押金如数退还买方。 作为保护买方利益的条款,买方有权选择书面通知卖方在一定的情况下放弃(WAIVE)该条件。放弃了这些条件,合同也就完全生效了。 在CONDITION SUBSEQUENT 中, 买方会明确提出,在某一条件不能满足时,买方会终止该合约。买方会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前,书面通知卖方这一条件不能满足,此时合约无效,押金如数退还买方。 如果卖方没有收到该书面通知,卖方会认为买方放弃了该条件,合同生效并具约束力,不管实际上该条件满足与否。 简单地说,前者在一定的情况下,买方会出具 WAIVER 给卖方,如果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买方的书面取消条件的通知,合同就失效;而后者在任何情况下都无须出具WAIVER给卖方。在规定的时间内,卖方没有收到买方关于条件没满足的书面通知,就会认为条件都得到了满足,合同完全生效了。 我们在购房合同(OFFER)中,通常使用前一种 CONDITION 条款方式。 买方放弃条件,是因为这些条件在规定的时间内已经满足,比如贷款成功,验房合格。或是因为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会使得该条件无必要或会成为合约成交的障碍。比如说,您买“649”突然中了大奖,那就毋需再申请房屋贷款啦。 另外,当您的经纪人发觉有几个买家都下“OFFER”,争同一间房屋,而您又非常希望成交时,他会劝说您在心中有把握时放弃某些条件以吸引卖方,增强竞争力,而不是一味地哄抬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为您争取利益。 有时CONDITION条款会非常复杂,但您用不着全部精通,明白以上内容就足以与您的经纪人沟通好,具体事项您的经纪人会为您办理妥当。您呀,就准备好银子,等着“CLOSING DAY”的到来,尽享乔迁之喜吧! 如有询问探讨,请联络…
本来“爱“这个词,在我李生经历了中国有钱便是爷,有奶便是娘的“经济繁荣”时期,已经在我的字典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消失待尽。 故此为了追求童年的单纯和学校时的理想,移民到了这个物质丰富的西方国家:加拿大。按理“有钱便是爷,有奶便是娘”的事在这样的国家不应该再存在。可对我们这些新来者,事事都的从头来。对于大多数移民来说,都感觉困难的事是:我们用于适应环境和掌握生活和工作技能的语言,是个巨大的障碍和难关。有的人干脆就放弃啦!这不我这里就有一个来了加拿大40多年的退休高龄老人,以前他和一家大小7口人逃难,来到加拿大。因年轻力壮一直打体力工养活一家大小,没时间学外语。这不,就现在虽仍在社区做义工,英语还是无法正常与人交流。可他的子女不是在政府工作,就是做家庭医生。而且由于家教好,子女即使成家后也与父母一直长来往,幸福的不得了。按他的话说,人不懂外语没什么,就是多动点儿体力。可要是心中没有爱,不知足,吃苦事小,人活的就没意思啦!就他看到好多老人,在老年屋一待,子女少来看,自己也很孤独。成天看电视和上网。无聊的等待着,消磨着时光。 最近在一个义工的推荐下,我还看了一个电影:“PAY IT FORWARD”,中文名:“爱心预支” 。其中,一个主人公是一个叫催佛的七年级男孩。他的社会科学老师尤金·席莫奈先生交给他们一项作业:“设法改变世界并采取行动”。从此,催佛开始了他的行动。过程非常感人也很悲剧。建议大家都看一看这个电影。催佛救了一个吸毒品的,同时还用真实行动感动了妈妈,不仅使妈妈戒掉了熏酒的恶习,而且***妈也原谅了给***妈生活造成悲剧的熏酒的奶奶。尤其在采访中说的话使我特感动:“我想是有些人太害怕了,或别的什么…。认为事情总会改善的,但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太滥。习惯原本生活的人不易改变。就算现状很糟,也很难改变。他们于是放弃了,他们一放弃,每个人…, 大家都是输家! 让爱传出去,很困难,无法预料。要更细心地观察别人,要随时注意才能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未必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是一个大好机会,让你不仅能修好脚踏车,而且还能改变一个人。”主人公催佛在采访完后,为了实现最后一个遗憾,帮助一个被欺负的弱小同学而被杀身亡。小小年纪给人类演义了一个悲壮的传播爱的故事。 而我要说的是:如果人间只有金钱,只图享受,只顾自己,没有了爱,没有了他人。得到的回报也是如此。你不顾别人,别人何来关心你!而且影响深远,物以类具,人以群分。你作的影响周围环境和别人,周围环境和别人也感染你。这个世界人人都需要付出一点爱,人人也都需要被关心和爱。我们夕阳红最近开展的老年觉醒工程正是以此为宗旨,在社区以至在加拿大开展活动。欢迎老人参加,也欢迎人人参与。最好不要象电影中哪个记者问主人公催佛:让爱传出去,是不是已作为你的生日许愿。催佛幽默的说,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他已经吹灭了蜡烛。催佛是不在了,“让爱传出去”的愿望也不知他许没许。但我们和我们的子女、老人以及朋友、同事还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让爱传下去,让世界更美好!WHY NOT!
3月21日,在昨天与伊能静先后发表离婚声明后,今天庾澄庆结束了在韩国的录像行程返回台北。在抵达桃园机场走出入境大厅时,哈林庾澄庆的表情凝重,面对守候多时的媒体不发一言,更在临出机场大门时险些和一位摄像大哥争吵起来,最后哈林在助理的陪同下,登上黑色座驾匆匆离去。
美国《时代》周刊网站近日登载了马杜里·辛格发自达兰萨拉的题为《“流亡藏人”:身处险境的一代》的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2006年冬天,在喜马拉雅山区的一个酷寒的日子里,扎西和两个朋友经过长途跋涉,从安多县的游牧点赶到了拉萨。在那里,他们给家里人打电话告知,他们将穿越边界前往印度的达兰萨拉,去见达赖喇嘛并接受教育。家里人很担心:除了可能在逃离时被抓之外,3个男青年还要翻越无数白雪皑皑的关口,艰苦行程长达一个月之久。他们都不满20岁,每人花3000元请“向导”带他们去尼泊尔,在那里投奔西藏“流亡政府”开设的难民接待中心。 尽管危险重重,但3个年轻人还是抵达达兰萨拉,见到了精神领袖,进入了一所为18岁以上流亡者开办的特殊学校。不过,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他们都在3年后辍学。他们找不到工作,靠领取救济维持生活。他们的处境体现了印度流亡藏人50年来的生存状态:流亡领袖由于害怕丧失文化特性而实行自我隔离,整个群体并未融入印度社会。许多年轻流亡者迫不及待地想要返回西藏,或者离开印度前往其他任何国家。 达兰萨拉隐藏在深山中。 自我隔离找不到工作 扎西仍然只会讲藏语和一点点汉语。他在西藏没有上过学。他说,在达兰萨拉,“我只凑合学习了两年。我学不好外语。因为我不懂印地语和英语,所以找不到工作。” 即便是第二代和第三代难民(也就是在印度出生长大的藏人)也不容易找到工作。藏人政府开展的藏人人口调查显示,失业率高达75%。31岁的德通晋美从昌迪加尔大学肄业,3年后才在藏人政府找到现在的这份工作。他说:“我认识的许多人都没有工作。每年有大约1250名藏人毕业,但政府只能为其中5%的人提供就业机会。” 失业问题要追溯到第一批移民,也就是1959年追随达赖喇嘛来到印度的大约8万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既没受过教育也不懂任何技术的牧民,只能从事修路等低收入的工作。数千人被分派到印度南部和东北部的荒无人烟的丛林地区,受训成为农民。后来,有些人通过销售传统手工艺品来补贴生活。不过,绝大多数人随同达赖喇嘛在达兰萨拉定居。他们无法融入当地经济。只有极少数幸运儿能找到一些零活,或者在路边摆摊做起了小生意。 当时,新移民并不在乎生活有多苦。他们已经习惯于艰苦的生活,以为自己很快就会重返西藏。然而,50年过去了。由于期望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境况也有了明显不同。由于积极致力于教育,流亡藏人(目前总数约为13万人)的识字率不断提高,19至25岁藏人的识字率为99%。有些人上了大学,但在就业时需要与人数众多的印度毕业生竞争。许多人最终充其量只能在美容院、餐馆和旅游行业工作。 被印度人看作寄生虫 年轻藏人深感与印度社会格格不入。晋美说:“许多印度人把藏人看作寄生虫。他们看不起我们。我告诉这些人,藏人军队曾在1971年战争中在格尔吉尔与印度人并肩作战。他们驻守在锡亚琴冰川 (抗击巴基斯坦军队)。”晋美说,他的祖父曾是印度政府下属的一支秘密部队的成员,他对此感到骄傲。不过,他说:“我还是觉得我们没有归属感。” 产生这种疏离感的原因之一是,“ 藏人政府”当初决定为藏人学生设立单独的学校,以保护藏人的语言和文化,结果导致了明显的语言和社会隔阂。在不久前的一次游行队伍中,2000名藏人当中能看到几张白人面孔,但除了运送抗议者的出租车司机之外,现场没有一个印度人。达兰萨拉的居民维奈·夏尔马说:“他们拒人于千里之外。”他说,他与许多藏人“关系不错,但我没去过他们的家。几乎从未有过通婚的现象”。 尽管大多数藏人有资格在印度取得公民身份,但很少有人这样做。因此,他们很难购买土地和房产,从而进一步加大了他们在印度谋生的难度。益西说:“印度政府向我们发放了居留证,每年都要换发。就我而言,每当换发的时候,我就想到我必须为重返西藏而努力。”他们不想成为印度的一部分。然而,许多人并不反对到美国或欧洲追求更美好的生活。 异乡土地上的异乡人 就留在印度的无所事事的年轻无业藏人而言,失望和不满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许多人迷上了大麻。的确,滥用药物的现象相当普遍,以致“流亡政府”实施了戒毒项目。官员们禁止销售烈性酒,包括西藏传统的青稞酒。他们还设立了为瘾君子的家人提供资助的计划。 毒品问题只是流亡藏人领袖最忧心的问题,更广泛的危机是藏人民族特性的丧失。几年来,印度经济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藏人离开了印度各地的35个流亡藏人聚居区,前往大城市的呼叫中心和企业谋职。藏人领袖担心这些年轻人可能会远离本民族的文化和价值观,而这种文化和价值观是他们煞费苦心才成功保留下来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50年后的今天,藏人群体的凝聚力催生的却是内心只属于西藏的一代人。他们仍然是异乡土地上的异乡人。
两年来,一出《百家讲坛》捧红了不少以往书斋里的先生,一时间“学术超女”、“学术快男”都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些人舌绽莲花讲出的“通俗学术”也与时俱进地取代了评书,成为广大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之一。当然,如果盘点起学术明星来,这些在电视上初露脸的教授恐怕还都是小字辈,真正的大腕还要数史蒂芬・霍金,那才是无可争议的全球第一人。 虽然霍金瘫坐在轮椅上,口不能言,只能靠电脑模拟器来表达思想,但在众多科学粉丝看来,这些根本不是问题,反而只为这位偶像级的科学家增添几分传奇色彩,想想他先后两次来中国掀起的宇宙物理学热潮,看看那用四十多种文字出版了超过2500万册的《时间简史》,就会知道“知识英雄”的魅力无法阻挡。 霍金被广泛称为“尚在人世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在一些人看来,仅是纵观科学史,能排在他前面的也就是牛顿、爱因斯坦等寥寥几位。这样一个睿智大脑的存在,无疑为他所供职的剑桥大学乃至整个英国增添了很多声誉。可最近媒体纷纷传出消息,由于种种原因,这位“活宝”可能要离开执教四十多年的剑桥甚至离开英国,远赴大洋彼岸的加拿大继续研究工作。 “学术巨星”要闹转会,这样爆炸性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多方关注,都想知道这位“全球首席科学家”究竟和校方乃至政府究竟产生了什么龃龉,导致竟然要分道扬镳。 剑桥大学:四十多年的“幸运” 1965 年,霍金成功获得剑桥博士学位,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霍金的博士研究表明:用来解释黑洞崩溃的数学方程式,也可以解释从一个点开始膨胀的宇宙。当时身体运动机能已经严重受损的霍金颇为庆幸地自称:“幸亏我选择了理论物理学,研究它用头脑足矣。” 霍金从1970年开始对宇宙中的黑洞进行研究,1974年在权威的《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阐述了自己的新发现—-黑洞是有辐射的,这一成果引起理论界的轰动。霍金利用自己的理论反驳了认为黑洞密度极高、任何东西都无法逃脱其引力的说法,他也因此成了科学界的名人。他证明了黑洞能够发出微弱的光和其他类型的射线,这就是现在著名的“霍金辐射”。 1977年,在天体物理学领域中名满天下的霍金,被任命为剑桥大学引力物理学教授。次年,他获得世界理论物理研究的最高奖—-爱因斯坦奖,并受聘为卢卡斯数学教授,这是剑桥大学最具盛名的教职。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天体类的大物质,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但是这两者却无法统一,而霍金的奇点理论正好统一到“无限小的物质爆炸成为天体”上。因此,他被誉为继爱因斯坦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 从读博士开始,霍金的学术成就和剑桥大学就一直密切相关。剑桥先培养了他,继而在他初试莺啼前,为这位行动不便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份教职,接着又果断把当年牛顿战斗过的光辉岗位传到了霍金手上,这一系列动作无不显示了校方的先见之明和知人善任。而霍金也用一系列丰厚的科研成果回报了校方,由于他的存在,剑桥大学在1/3世纪中在天体物理研究方面稳执牛耳。此外,剑桥大学最新的建筑之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教学楼建筑工程所花费的6000万英镑中的一半,也是在霍金的帮助下靠私人捐款筹集到的。 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剑桥大学看似在霍金身上做了一笔名利双收的长线投资,霍金也在这所传统英伦名校里找到安安静静做研究的港湾,这本是双赢的买卖。可时间足以磨灭一切感恩的心,再理所应当的心态背后也会偷偷滋生出抱怨的种子。 最近,霍金向剑桥大学申请一笔2000万英镑科研经费,把他现在领导的剑桥“理论宇宙论中心”扩充为设备齐全的霍金研究所,但遭到校方拒绝。大学当局、研究委员会认为,这笔金额会使整个学校的研究费用捉襟见肘。对此,也有人替霍金打抱不平,霍金在剑桥的前同事、现已远赴加拿大任教的图罗克教授称,剑桥大学“ 有时似乎认识不到”拥有霍金教授“有多幸运”。 虽然双方对此并没有多加评论,但合作了40多年的关系渐生嫌隙却是不争的事实。明年,霍金将从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的职位上退休,在这个节骨眼上传出了他将在退休后离开剑桥的消息,这很难不让人与前一段的不快联系起来。不过,这次剑桥校方倒是很快站出来放话,剑桥应用数学系主任海恩斯表示:“ 我们相信霍金会继续他在我系的学术工作,继续其在宇宙论和引力研究中的领导地位。” 现在,距明年霍金正式退休的日子越来越近,剑桥真有时间与这个星球上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重建信任吗? 英国政府:功利主义的选择 在西方大学传统中,教授一直是人格独立的知识分子代表,他们随时可以针对政府的种种行为发表意见。霍金虽然不能口若悬河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可他心底却始终存在着批判的传统。这位“人间国宝”和英国政府之间出现裂痕也正是缘于这种传统。 由于在全球都拥有巨大的威望,所以霍金一直慎用自己的影响力,绝少介入公共政策。但2008年6月,英国政府削减了一笔高达8000万英镑的科研基金资助,终于使霍金再也耐不住,对布朗政府表达了批评性意见。 霍金批评英国政府犯了基本会计错误,以致大幅削减科研经费8000万英镑,令许多大学面临困境,布朗政府这一充满功利的行为将使整个英国民族“变得迟钝”。 霍金在一封公开信上写道:“这种错误造成灾难性影响,令英国研究团体获得的资助或许被大幅削减。这些资助是我们努力研究的命脉,削减它们会打击年轻研究员,以及对英国科学界和我们的国际声誉造成重大损害,更可能导致多个物理学系倒闭。” 其实,这也不是近年来霍金第一次与政府意见相左。霍金教授这两年一直在开展一项新计划—-寻找非洲的“爱因斯坦”,希望建立非洲第一批研究高等数学和物理的研究生中心。 霍金说:“科学界需要南非人才,我期盼挖掘到南非年轻的‘爱因斯坦’。”加入霍金这一计划的科学家和数学家包括2名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但英国政府却拒绝为这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投资,只是在一些全球知名高科技企业和科学家们资助7500万英镑的帮助下,霍金的计划才得以实现。从那时起,一心探求世界真相的科学家才切实感受到现实世界中英国政府的功利主义。 霍金摇身变儿童作家 英国媒体本月19日报道了霍金最新的动向,他正在为孩子们写书。这是一本有关宇宙探索方面的书,合著者是他的女儿露西・霍金。 据报道,霍金的最新作品名为《乔治宇宙寻宝记》,是一个物理学方面的探险故事,故事中的小主人公乔治借助邻居的超级电脑“宇宙”开启通往宇宙的大门,进行了一次宇宙之旅。他们利用这台电脑查找踪迹,探寻宇宙宝藏。此外,书中还提出三个问题:宇宙中有其他生命存在吗?儿童读物经常提到的“黑洞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未来儿童读物将要涉及的“宇宙大爆炸时发生了什么?”据露西介绍,霍金希望通过这本书为孩子们找到答案。 对于写儿童物理读物的想法如何产生,露西表示是自己首先想到的。她说,我注意到有些小孩子问我父亲“如果我掉进黑洞结果会怎样”时,父亲会用言简意赅、非常有趣的方式回答他们。我还注意到所有成年人都会聚集过来,听我父亲的回答。于是我提出,如果写些与物理学有关的故事,一定非常有意思。最初我们的故事涉及的范围较小,只是写一写他孙子的故事,后来我们的故事涉及的面越来越宽。 加拿大:万事俱备只欠斯人 如果大师霍金真的离开剑桥大学乃至英国,那么他的下一站很可能是位处新大陆的加拿大,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佩里米特理论物理研究所早就为霍金提供了优厚的待遇与一流的研究条件。 佩里米特理论物理研究所负责人尼尔・图罗克教授日前说,当今世界最伟大的宇宙物理学家霍金已接受该所的邀请,担任该所研究员。 他还说,霍金已被研究所授予杰出研究员的称号。明年夏天上任后,霍金将经常到研究所所在地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滑铁卢访问并从事理论物理研究,这是他新工作的一项内容。 对于佩里米特理论物理研究所,霍金的评价也很高,他在一份声明中说:“佩里米特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量子理论和万有引力这两个研究重点,对我的宇宙起源研究非常重要。” 眼下,只见加拿大的研究所和霍金惺惺相惜,越走越近,而老东家剑桥却渐行渐远。其实这也并不令人意外,因为就在剑桥拒绝了霍金2000万英镑科研经费的申请同时,佩里米特理论物理研究所却准备好了一笔高达3亿英镑的经费。有钱能使鬼推磨,即使是大师也愿意让自己的科研经费充足些吧。更何况霍金研究的天体黑洞,对于科研经费来说本身就是一个“资金黑洞”呢。 霍金梦想远走太空 由于生病,霍金的身体活动仅被拘囿于轮椅的方寸之间,但他的思考却散布在整个宇宙空间中。正如他最喜欢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的一句台词:“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 霍金始终坚信,人类必将离开太阳系寻找别的可生存行星,反物质能源将是星际旅行中飞船的主要动力。他说:“如果被限制在单一星球上,人类的长期生存将受到严重威胁。在未来的某个时间,地球或许会受到小行星撞击,地球上也可能爆发核战,这些事件将让人类灭绝。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宇宙空间,并开拓多个独立的星际殖民地,我们未来的安全就能够得到保证。” 空间探索并非一日之功,可对霍金来说,他还有一个切实的梦想:亲身进入太空。 霍金曾多次表示,希望能够亲身体验太空旅行,而维京集团总裁理查德・布兰森私人建造的飞船“太空探索一号”或许可以帮助他实现这一梦想。他说:“我不怕死亡,而且我的生命之路还很长。我的下一目标是进入太空。” 在上太空前,身体孱弱的霍金要先接受失重飞行训练。由于他不能进行肢体的运动,可能会被固定在座椅上,或者有人帮他释放安全带,然后在失重快结束时再把他放回去。…
“枕头大战联盟”自2006年初成立以来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该组织正准备将“枕头大战”推广到纽约。 38岁的斯达思·科西是“枕头大战联盟”的发起者。科西是一名T恤衫绘图工兼音乐爱好者。去年在多伦多一家酒吧的新年夜晚会上,当地一家剧团表演的枕头战喜剧竟然吸引一些女观众自告奋勇上台加入表演。 科西说:“当时的场面非有趣,她们是动真格的。我觉得看女人打架很有意思,甚至有些可怕,于是我萌发了组织‘枕头大战联盟’的想法。”不久,科西和朋友在多伦多的一些酒吧筹备枕头大战,并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广告征集“打手”。 目前,“枕头大战联盟”已经拥有22名“武艺高超”的固定“打手”。她们的身份背景各异,身材个头不同,其中最出色的是贝蒂和波莉。贝蒂不但是一名财经新闻编辑还是一位能干的家庭主妇,而波莉则是一名酒吧女招待。 科西介绍说,“枕头大战联盟”比赛的规则很简单——参赛者限于女性,比赛过程中禁止任何下流行为,“打手”间所有出击都必须使用枕头。 科西意识到,“枕头大战”的卖点不仅是男人可以看年轻美女打架,还因为这些女人是在真正地疯狂厮打。
最近,在首尔搭乘公交车有可能你会看到久违的乘务员。这是首尔市举行的由穿着传统制服的乘务员提供亲切服务的“公交车乘务员”活动。此次活动的宗旨是唤起人们对艰苦但却温暖的时代记忆,在不景气时重温乘坐公交车的乐趣。如今,这些记忆中的公交车乘务员们时隔20年再次出现在人们身边。 首尔市内的公交车乘务员制度始于1961年。最初是男乘务员,后来逐渐全部换成了女乘务员。上世纪70年代中期女乘务员的数量多达5万名左右,自1982年运行无人售票公交车后,人数才开始减少。到1987年《汽车运输事业法》删除相关条款后,公交车女乘务员就完全消失了。
3月22日,第三十三届“香港国际电影节”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开幕礼,莫文蔚、张静初、成龙、徐静蕾和吴彦祖等影祖红星都受邀出席并担任开幕礼的嘉宾。 成龙表示,希望香港政府能够给予香港电影工作者们更多的支持,他坦言很怕将来香港电影有一天会消失无踪。 影视界才女徐静蕾这次参演的电影《新宿事件》和《东邪西毒》同时被评为网上最受欢迎的电影之一,老徐表示,对于《东邪西毒》这样的经典电影,排名在它之后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四年前曾获得多伦多华姐称号的华裔女孩马艶冰,当地时间3月21日晚上获得“加拿大小姐”桂冠,并将代表加拿大参加世界小姐竞选,这是华人首次在加拿大小姐比赛上夺魁。 21岁的马艶冰在决赛上先后穿粉紫色、白色、淡蓝色三身礼服出场,1.79公尺的身高压过场内绝大多数参赛者。她在夺冠之前一共获得了五个单项奖:最美秀发奖、最佳模特奖、晚礼服奖、美丽意义奖与才艺奖。当她戴上闪亮的加拿大小姐后冠,观众的欢呼和掌声历久不息。 决赛开场时,马艶冰最后胜出就已露出端倪:她的美声演唱,让她从三位才艺奖决赛者中脱颖而出;在晚礼服项目,大多数参赛者均身着红、绿、黑、白、金等色礼服,而马艶冰身为场中唯一华人,选择了淡蓝色纱质礼服,充分衬托出东亚裔的柔和肤色。另外,马艶冰四年前获得“多伦多华裔小姐”称号后,一直频繁参与小区慈善活动,由她获得美丽意义奖也没有任何疑问。 决赛开始两小时后,最初的20名决赛选手剩下五名进入答题环节。马艶冰当时抽得题目“收到过的最重要礼物是什么”?她答道:“我母亲无条件的爱。我并不认为这是理所当然而不加重视。我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孤儿,因此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希望有一天我能将这份礼物传给我的孩子。”她的母亲在观众席上听后,不禁流泪。 马艶冰获奖后表示,她去年参加加拿大小姐比赛,拿到第五名,而今年在回答问题环节确实下了些工夫,因此获得优异成绩。她还说,获奖后比赛前更紧张,因为赛前只为比赛担心,赛后却要想下一步如何做。马艶冰将于今年11月代表加拿大南非参加世界小姐竞赛。 马艶冰说,今年将从皇后大学声乐专业及生命科学专业毕业,虽然先后获得多伦多华姐和加拿大小姐的桂冠,但不会太快加入娱乐圈,打算先修读硕士课程。
据美国《侨报》报道,入乡随俗,华人到了美国讲究融入,有些脚步迈得快的华人,不仅能够接受传统意义上的西方文化,而且逐渐接受了被不少西方人认为并非传统文化的文化,如天体营。体验过天体营生活的华人说,裸而不淫,改变心境。侨胞记者日前走访了南加州的天体营。 记者应华裔朋友之邀体验裸趣 上周日应一位华裔朋友杨先生的邀请,记者参加了一次在加州克罗纳(Corona)市太阳俱乐部举行的“开放日”活动,这是一个由一群“自然主义者”(Naturalist)创办的私人俱乐部,“裸而不性、回归自然”是该俱乐部的基本宗旨。 以裸体著称的圣地亚哥黑海滩(Black’s Beach)。 杨先生最初是带着一种好奇心,跟着以前的一位白人女友去过这个俱乐部。作为一名保守的东方人,他原本排斥观看在公共场合下裸体的人群,更不用说自己亲自参与。但俱乐部“裸而不性、回归自然”的宗旨让他改变了心态。“虽然里面的每个人都裸体,可从大家的表情和心态上看,没有一个人的脸上写着淫秽二字,人们有说有笑,感觉上和大家都穿着衣服没什么两样”。 杨先生介绍,入夏的每个周末都是对外“开放日”(Open House),平时只有会员才可以进入,但在“开放日”这一天,不是会员的人也可以免费参观,而且可以不脱衣服。 听了他的介绍,记者打消了诸多的顾虑,驱车一同前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程,终于来到了坐落在15号高速公路旁的太阳俱乐部。 这里非常的幽谧,周围既没有居民,也没有商家,高耸的山峦环抱着一片密林,密林的深处就是这片“自然主义者”的家园。 经过严格的登记手续后,铁门才缓缓打开,进入里面的停车场。 让记者诧异的是,刚一进入院门,就看到里面裸体的工作人员,一种强烈的信号霎时传递到脑海:“你已经置身于裸体世界”。 乘上四人坐的旅游车,开始了对这个神秘世界的“探险之旅”。不知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意的分配,坐在记者身边的导游恰好就是个裸体的中年妇女。一路上她不停地向记者介绍四处的风景和设施,曲径通幽的山路、绿荫掩映的图书馆、度假消暑的一排排房车、健身休闲的一处处网球场、室内外游泳池、健身房、舞厅、咖啡厅、宠物园、现场乐队的演奏,所到之处,满目是裸体的男女老少。 女导游说,太阳俱乐部始建于1963年,是一个非营利的民间团体,创立的目的是为崇尚“自然主义”的人们提供一个“回归自然”的场所。“在这里你会有一种更加亲近自然、放松身心、忘掉烦恼、回归自我的感觉”。“著名画家梵高不是说嘛,世界上最美的是人体,人体中最美的是女人。在这里我们可以一同彼此欣赏这世界上最美的东西”。 天体营也有崇尚自然主义的华人 在克罗纳太阳俱乐部,记者发现崇尚“自然主义”的还不仅仅是美国白人,里面也不乏华人和其他族裔的民众。借此机会,记者聆听了这些华裔会员对太阳俱乐部的看法和评价。 年约26岁的华裔陈太太一边和白人丈夫一丝不挂地在躺椅上晒着日光浴一边闲聊说,“最初是我老公把我带上贼船的,哈哈,不过后来我发现这里并不淫秽,和在电视录像里的天体俱乐部是两码事,这里的人虽然都裸体,但绝不允许在公众场合下有任何性行为。来这里的人们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回归自然,忘掉平日工作的压力和烦恼,卸下商场上人与人之间的假面具,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呼吸清新的空气,在鸟啼风吟中感受自己的心情”。 她的老公也用中文插话道,“这就是为什么一家三代在这里裸体同处而无丝毫乱伦之感,授受不亲的男女在一起嬉戏玩耍而无半点淫秽之心的原因所在。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裸体,而在于自己的心情,你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裸体,是一种梵高欣赏艺术的眼光,还是一种鄙俗淫秽的眼光。” 记者开始学着用一种审美的心态,从一个13岁左右的小女孩和她的父亲一起进行跳水比赛的天伦之乐中,去感受“回归自然”的真谛。 和记者同来的杨先生表示,虽然由于某种原因当年带他来这里的白人女友和他分手了,但他从此却喜欢上了这个俱乐部,并且已经成为了会员。“我每个周末都会过来,带着我的笔记本电脑,一边晒着日光浴,一边编辑我的程序。你知道吗?那种全身心放松的感觉,会给你极大的创作灵感。这种感觉在闷热的家里或嘈杂的办公室里都无法找到”。 华人从看“梨子”到亲尝“梨子” 在圣地亚哥奥诺弗瑞(San Onofre)州立海滩公园6号区“裸体海滩”,每到假期常有数百名“自然主义者”在这里聚会,其中不乏亚裔和华人的身影。 一些曾视“裸体”为淫秽的儒家后代,袒露了他们逐渐接受并融入西方民俗的心路历程。 第二次携夫人一同来裸体海滩度假的华裔段先生介绍,上一次来是应他的一个白人朋友之约,开始时候妻子不肯来,觉得有伤风化,但又担心丈夫一个人去会出轨,于是便决定一同前往。 那一次夫妻俩都没敢“入乡随俗”,好在这里并不强迫每个人必须裸体,一切随意。就这样两个人在“心惊肉跳”的过程中饱览了一次“西洋景”。 “那次回来,我们俩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问题的焦点是裸体到底是淫秽还是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我记得一次哲学课上,老师举了马克思的一个例子,说一个人穿着衣服到了法国裸体区,被当地居民视为怪人,以此说明客观存在决定主观意识。在裸体的世界里,穿衣服这种被常人认为是最文明的行为,却被人视为另类。这个例子让我最后说服了妻子,于是我们又来了这里”。 段先生的妻子一边晒着日光浴,一边感叹道,“上一次我们只是看到了梨子而已,而这一次我们很想尝一尝它的滋味。人的这一生,应该什么都体验一下,从多个角度观察这个世界,你才能了解生活的全貌,而不至于瞎子摸象,把生活理解为一把扇子,或是一堵墙,一条鞭子,一根柱子。其实生活是所有这些表象的集合,单从某个侧面,你无法诠释人生的全部意义”。 弄不清裸体的是非 不影响接受 被大多数东方人视为淫秽的裸体,在西方世界里却有另一番诠释。 59岁的“自然主义者”邹吉米(Jimmy Jo)认为,色乃心像,即你所看到的实际上是自己心里所想的,看到别人“淫秽”的人,实际上是自己内心肮脏。 同样是裸体,在医生眼里,那只是一种生理结构;在画家眼里,那只是一件艺术品;而在流氓的眼里,则变成了可以发泄肉欲的诱惑。 邹吉米指出,关键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来看待“裸体”,心态不正的人,即便你穿着外衣,他也会通过想象“透视”内衣下的神秘。 “你看沙滩上那些裸体打排球的男男女女,哪个人因为彼此赤身裸体而产生了生理反应?没有。为什么?因为他们的内心没有淫秽,他们感受到的只有‘回归自然’的快乐。只有你心中想着淫秽,才会在见到异性裸体的时候产生冲动”。 华裔游客段先生表示,作为一个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人,他一时还无法弄清裸体的是非黑白,但这并不影响他暂且把它当作一种社会现象。人来的时候是赤条条,走的时候也是,在家的时候可以,在爱人的面前也可以,为什么在海滩上就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