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普京无人可用被迫召回肥胖的退役将军?

中文网络流传一张身着迷彩服的肥胖军人照片,有关说法称这是俄罗斯退役将军帕维尔,因为俄军损失大被重新征召入伍,指挥在乌克兰东部的特种部队。 经核查,有关说法源自英国小报6月25日的报道,但照片至少在6月5日已经在社交媒体出现,并无证据证明其为“帕维尔将军”。 背景 中文网络流传说法称,由于现任指挥官人数不足,俄罗斯已派出一名肥胖的退役将军帕维尔指挥其在乌克兰东部行动的特种部队。 有关说法还都配有一张照片。 乌克兰战争爆发后,多名俄军将军级高级指挥官被打死。 核查 1,有关消息源自何处? 检索关键词可以发现,中文网络有关这名肥胖的俄罗斯将军的说法,源自英国小报《每日星报》(Daily Star)6月25日的报道。 报道引用“一位高级情报消息人士”的消息称,由于现任指挥官人数不足,俄罗斯已征召一名肥胖的退役将军帕维尔(General Pavel)指挥其在乌克兰东部的特种部队。 《每日星报》称,帕维尔是一名退役的阿富汗战争老兵,现年67岁。由于俄罗斯在乌克兰东部的指挥官在炮击中受重伤,这位老将被征召到前线。帕维尔军龄40多年,25年前曾是俄罗斯特种部队指挥官。他还曾在叙利亚服役,五年前退役,住在莫斯科郊区,上个月已被命令重返现役。 报道称,帕维尔非常胖,体重127公斤,制服必须特制,需要两套防弹衣来遮住他的大肚腩。他每天需要吃五餐,并饮用至少一升伏特加来佐餐。 《每日星报》发表所谓“独家报道”后,《每日邮报》、《每日镜报》、《每日快报》、《纽约邮报》等也陆续发布了相关内容。 不过,所有的报道中都没有提到“帕维尔将军”的全名,引用的也都是匿名消息源,有关佐证也都是同一张照片。 2,有关照片源自何处? 在图片反搜软件检索显示,该照片至少从6月初就开始在网上流传。 进一步检索可以发现,较早的发布者是名为@ElectricReborn的推特账号,发布于6月5日,相关文字并未称照片主人公为“帕维尔将军”,而是称其为“食堂总司令”。仔细辨别照片,“帕维尔将军”的军装上也没有军衔、领章等。 这张照片还在Reddit论坛上流传,用户对照片进行了大量的PS恶搞处理。 在俄罗斯国防部官方网站检索,名字带有“帕维尔”字样的有两位:波波夫·帕维尔·阿纳托利耶维奇,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副部长,大将;普拉特·帕维尔·瓦西里耶维奇,俄罗斯联邦国防部长助理,上将。两人均不是照片中的“帕维尔将军”。检索俄罗斯退役将军列表,也没有符合有关说法描述的“帕维尔将军”。 结论 “俄罗斯征召肥胖的退役将军帕维尔入伍,指挥在乌克兰东部的俄军特种部队”的说法,源自英国小报6月25日的报道,但有关照片至少在6月5日已经在社交媒体出现,并无证据证明照片主人公为“帕维尔将军”,也无法证明“帕维尔将军”真实存在。 ———————— 资料来源 https://weibo.com/5558990115/LzEO0FKPs https://www.dailystar.co.uk/news/world-news/obese-russian-general-67-called-27326346 https://www.dailymail.co.uk/news/article-10954233/Beast-East-Panicking-Putin-calls-OBESE-20st-retired-general-lead-forces-Ukraine.html Главнокомандующий столовой pic.twitter.com/U4IWnXTQN5 — Электрик-уралозавр (@ElectroUral) June 5, 2022 this russian military…

顶级数学家有多厉害?你会觉得我在胡说

厉害到你们以为我在胡说的程度。 2000年的时候,美国曾公布过千禧年的数学七大难题,这七道题中的任意一题,谁能解决直接领走100万美金。 美国通过这种向大众悬赏的方式,吸引了一大批跃跃欲试的数学爱好者,解决一道题就能拿走100万美金,并且可以在数学界一夜成名,各种荣誉和额外收益足以保障下半辈子的基本生活。 但就是有这么一位数学神人,解决了其中的一道题却放弃拿走100万美金。 面对记者的提问,他回答的大致意思是:我对钱不感兴趣,只不过是解决了一道数学题而已,不喜欢被你们放到聚光灯下。这位数学天才就是俄罗斯数学家,格里戈里·佩雷尔曼。 看这放荡不羁的发型就让人觉得,他要么是天才,要么是精神病院的病人。 佩雷尔曼解决的这道难题是庞加莱猜想,庞加莱猜想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提出的,这个猜想简单到只有一句话:任何一个单连通的封闭三维流形,一定同胚于一个三维的球面。这种数学难题,能看得懂问题的人,在普通人中就已经属于高智商了。 我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话,举个例子讲解一下:假设地球表面完全光滑,现在将一根足够长的绳子的一端,固定在地球上任何一个点A,另一端拿在手里,然后绕着地球走一圈,这一圈可以很大,当然也可以很小,然后回到点A。这时,同时拉动绳子的两端,可以将绳子收回,这就证明地球是球形,如果收不回来,就证明地球是其它形状的。 如果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甜甜圈,绳子会出现收不回来的情况,会被绑住。 庞加莱凭借自己的经验认为,这种情况适用于任何一个三维流形,但自己无法证明。这个猜想是庞加莱在1904年提出的,数学界到了2006年才最终确认被佩雷尔曼解决。 佩雷尔曼并非是为了钱才去解决数学难题的,数学对他来说就像是网瘾少年打游戏一样痴迷,他从1995年开始研究庞加莱猜想,花费7年时间,在2002年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佩雷尔曼只是把自己的证明过程上传到了一个网站当成论文草稿,并且给十几位数学家发邮件,想让他们看看是否正确。 没想到这一行为却引起了数学界的轰动,还被邀请去麻省理工学院给数学家讲解,整整90分钟的证明解析过程,让在场所有人从心底里佩服佩雷尔曼。有些数学家试图证明佩雷尔曼是错的,但过了3年多都没人找到任何问题,最终在2006年被确认,困扰了数学家一个世纪的问题被解决了! 解决了庞加莱猜想,佩雷尔曼完全可以穿上西装打上领带,作为数学家去各大名校捞金,各种邀请和职位也是铺天盖地,还有人给他开出了1年只工作1个月的岗位,薪水自己开,只要人出现就可以了,但最后还是被佩雷尔曼拒绝了,就像他拒绝千禧年数学的100万美金那样。佩雷尔曼拒绝的奖项远不止如此,他还拒绝了2006年的数学菲尔兹奖,这个奖项和诺贝尔奖是同一个界别的;拒绝了2004年推荐的俄罗斯科学院院士;拒绝了1996年欧洲数学会给他颁发的“杰出数学家奖”;1996年拒绝了美国高等学府,斯坦福和普林斯顿等研究院的聘请;2005年,他还辞掉了所有的职务。 佩雷尔曼研究数学问题埋头苦干就是几个月的时间,在研究庞加莱猜想整整7年时间,就像从人间蒸发了一样,仅依靠此前在美国工作积攒的积蓄度日,生活非常简朴,有时还会被人误认为流浪汉。 《纽约时报》曾发表过一篇报道,标题就是“佩雷尔曼,你在哪里?有人开玩笑地说:佩雷尔曼说不定正在深山里捡柴火。 如今,50多岁的佩雷尔曼疑似出现在瑞典,他没有结婚也不追求金钱。不为钱,不为名,也不为利,只为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个境界已经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了。 我所了解的所有数学家中,没人比佩雷尔曼更传奇了。

可怕!加拿大户外家猫1晚杀死14只蝙蝠,狂犬病风险是蝙蝠的10倍

在温哥华,不养猫不养狗,一个人生活的日子着实有点无聊。但是养了猫狗,就会多了一份责任,尤其担心它们感觉孤独。 因为一般情况下,也不会有人把猫咪抱走,索性住在别墅区或者城市屋的小伙伴,就开始放养自家的猫咪。 温哥华风和丽日,气候宜人,尤其是出太阳的时候,经常会常常看到它们闲逛,如果你招招手,它们或许还会乖乖过来。 虽然,这对猫主子来说,非常自由,能出去晒晒太阳,吃吃草。但其实,放养的猫咪有很多潜在威胁。 不像遛狗,人类可以掌控它们的踪影和户外时间,猫咪一出去活动,就是完全不知所踪。 它们在你的视野范围外,可能在咬老鼠,也可能在抓蝙蝠。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警告说,具有破坏性的生态活动会增加疾病在野生动物和人类之间蔓延的风险。这些驱动因素的例子包括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野生动物贩运、环境污染、人类中心活动的扩大和入侵物种的引入。 然而,家养动物散养也助长了疾病在物种之间的传播。例如,户外放养的猫咪可以促进疾病传播,影响人类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平衡。 狂犬病是一种因流浪猫而增加风险的疾病。在美国,猫是最常见的狂犬病阳性家畜,与宾夕法尼亚州的蝙蝠相比,猫的狂犬病暴露风险是蝙蝠的2.5倍。在加拿大,室外猫狂犬病暴露风险是蝙蝠的10倍。 事实上,研究数据中,有5只户外放养的猫将蝙蝠带回家中,随后被发现为狂犬病阳性。猫的这种狩猎活动显然对家庭中的人来说是危险的,并且可能造成没有可识别来源的狂犬病病例。 这就是为什么屋主可能没有被狗咬,没有被猫抓,反而感染了狂犬病的原因。这种风险与户外猫杀死蝙蝠的频率成正比,不幸的是,这种情况很常见。根据调查显示,一只猫甚至可以在一周内杀死100只蝙蝠。 即便是性格温顺的英短等宠物猫,一旦放养,还是会有抓蝙蝠的习惯。 在加拿大专家对户外猫的追踪调查中发现,一只自由放养的家猫在1个月内杀死了9只濒临灭绝的棕色小蝙蝠,另一条记录是一只猫在一个晚上杀死了14只蝙蝠。许多蝙蝠种群经历了严重的下降,特别是由于引入了真菌病。蝙蝠寿命长,繁殖率低,因此这种额外的死亡率来源会严重影响蝙蝠种群。 由于猫只将它们杀死的20%带回家,因此这还只是冰山一角。尽管在猫杀死大量蝙蝠的地区,蝙蝠的自然狂犬病流行率很低(不到 1%),但狂犬病暴露风险将会增加。 猫咪在人前确实温顺,但是任何动物都有天性,小编家里的折耳猫吃着最贵的猫粮,放养过后一样“秒变”野猫,亲眼见过它叼回来一只大鸟。家里有猫粮,有罐头,它们并不饿,狩猎是它们天然的兴趣。千万不要低估你家猫主子的杀伤力,注意规避野生动物疾病传染的风险。 其次,感染寄生虫也是一大威胁。 有些人在怀孕期间或在有关“改变大脑”寄生虫的文章中对这种寄生虫有所耳闻。户外猫包括野猫、流浪猫和家猫,整体而言是形成了庞大的数量,它们大大增加了携带弓形虫 (T. gondii) 的机会,这种寄生虫会感染野生动物和人类。 弓形虫是全球最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之一,估计影响全球约30%至50%的人口。弓形虫感染可能会产生严重且危及生命的后果;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母婴和老人小孩。刚地弓形虫在宿主的肌肉或神经组织中形成一个永久性的静息组织囊肿,因此即使是健康的感染者也会受到影响。慢性弓形虫感染与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精神分裂症和脑癌等疾病有关。对于野外的猫咪,你不知道它们一天到晚到底接触了哪些污染源。 家猫或野生猫科动物,如狮子、美洲虎或美洲狮,间歇性地通过粪便将数百万个刚地弓形虫卵(称为卵囊)排泄到环境中。这些卵囊在水和土壤中的有利条件下存在多年,具有长距离传播的能力。 除了弓形虫,放养的猫咪还可能传播疾病。如果家中有孕妇或免疫低下的人群,家里养猫要做到: 猫咪完全室内饲养,避免捕食老鼠、蚯蚓等可能的中间宿主或保虫宿主。 避免亲自清理替换猫砂,如果无法避免,则处理时应戴一次性手套,处理完后用肥皂和温水洗手。 不收养或接触感染情况未明的流浪猫(尤其是幼猫),不要在怀孕期间养新猫。野生动物保护组织、兽医、生态学家、公共卫生专家和动物权利活动家普遍认为,家猫外放对猫科动物福利、野生动物福利、和人类健康有害。 所以,大家最好还是不要让自己家的猫咪在野外活动太大范围。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后院设置玻璃房,或者圈地让它们活动,甚至可以像遛狗一样,用一根绳子牵着出门逛一逛。

土壤危机:正在退化,东北尤其严重

作为“地球皮肤”,土壤是我们95%食物的源头。然而,就是这些默默奉献的土壤,如今却面临短缺的境地。 根据联合国新闻报道,全球每五秒钟就有一片足球场大小的土地受到侵蚀。照这个速度,到2050年前,全球超过90%的土壤都可能出现退化危机,进而导致粮食减产、清洁用水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水力,重力,风力,冻融等都会造成土壤侵蚀,其中水力侵蚀是常见且最主要的一种(图:图虫创意) 对于仅占世界10%的耕地面积,但需承载世界约20%人口的中国来说,土壤“变累”、“变瘦”、“变薄”等退化问题也同样严峻。 既然土壤都是经历沧海桑田而来的,为什么还会退化呢?中国土壤健康现状怎样,我们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土越耕越返贫,地越种越不行(图:一图网) 土壤,从何而来? 在自然界的各个要素中,土壤可以说是最低调的一个了。虽然平日里总是静悄悄地,但土壤却有着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能力。 据统计,全球土壤中的碳含量是大气中碳含量3倍以上,比现存动植物所含碳总和的四倍还多,是名副其实的地球最大碳库。 然而,在距今5亿-4.4亿年前的奥陶纪,广布地表的土壤还并不存在。 那时,地球表面出现海退,陆地面积增长,这给一些生活在岸边的绿藻(如今大部分陆生高等植物的祖先)提供了上陆的机会。 到距今约4亿年前的泥盆纪早期,真菌、地衣、苔藓逐渐走上风化壳,促使地表岩石风化并积累有机质,成为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原始开端。 绿藻陆地化事件,从一个单细胞藻类进化出如今的大家族(来源:Shifeng Cheng, 2020) 石炭纪末到2.7亿年前二迭纪后,随着地壳运动加剧,浅水域和沼泽地消失,蕨类植物演变为裸子植物并逐渐成林。 植物通过逐步演变,占用更多的土地资源(图:一图网) 这一时期,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土壤也进入到了多样化发展阶段。例如当时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煤系和红色岩系,就是如今铁铝土和富铁土的祖先。 从1.35亿年至1.1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到新生代第四纪,随着古地中海消失,喜马拉雅山等大型山系隆起,中国东南湿润、西北干旱的格局也在基本形成,土壤类型也变得更加复杂,并让中国成为包含12个土纲,61个土类和231个亚类的土壤大国。 中国幅员辽阔,地域差异明显,土壤类型极其丰富,可因地制宜用于不同途径 这些土壤与全球各地的土壤一起,形成具有一定连贯性的土壤圈。 土壤圈这一概念最早由马特森于1938年提出。之后这一概念便加入到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共同构成的自然圈层大家庭中,并在其中充当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纽带。 例如,对于岩石圈来说,土壤的存在能最大程度减少外营力,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对生物圈来说,土壤也是重要的生存环境,是许多生物赖以生存和繁衍的家园(图:一图网) 不过,虽然土壤由岩石发展而来,但与岩石仍大有不同—— 肥力是土壤与岩石的最大区别,是土壤本身最显著的标签,也是供应植物生长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储蓄库。 土壤的原生肥力下降,现在种地不施肥不行(图:Flickr) 当人类对土壤进行开发、改造、施肥、播种等操作后,会让本就拥有一定自然肥力的土壤再加上一层人工肥力,二者迭加后的有效肥力,就是衡量农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加剧,人们对土壤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度逐渐增加,这就导致越来越多的土壤不仅肥力没有增强,反而出现“变瘦”、“变少”、“变累”等退化现象。在中国,土壤退化就不少。 种地就用金坷垃,一袋更顶两袋撒(图:wiki) 东北盗采,西北侵蚀 在土壤中,承担将肥力传输给植物重任的,往往是最上部的腐殖质层和有机层。而易发生退化的,也是这部分土壤。 土壤退化是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土壤质量发生暂时性和永久性下降,一般可划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种。 水土流失是极为常见的物理退化形式之一(图:一图网) 这当中,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表现最为直观。例如土层变薄、土壤沙化、土壤板结等都是土壤物理退化的典型案例;土壤盐碱化、土壤酸化以及养分丧失,则是土壤化学退化的表现。 土壤不只是农业,畜牧业的根本,更是人类在地球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越啃越秃越没得啃 图:图虫创意) 中国东北的黑土地,就是土壤退化的代表之一。 作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东北黑土区约占全球黑土区总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草原、大小兴安岭、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长白山地区,面积约109万平方千米,主要包含黑土、黑钙土、暗棕壤、棕壤、白浆土和草甸土六种土壤类型。 东北土壤类型大致分布示意…

误区:美国对印第安人实施了种族灭绝吗

【作者按】在国内关于北美印第安问题,有不少常见的、脸谱化的刻板认知。这些认知大部分都是罔顾史实、以讹传讹的结果。我会以三篇文章的篇幅分别从“屠杀”、“土地”和”剥皮“这三个国人最为常见的误区入手,用事实和数据来告诉你一个跟你印象中不一样的历史。今天先说第一个误区,所谓”屠杀“。 上、第一个误区:屠杀 先科普一个学术常识。 当我们在做一个陈诉或表达时,需要注意区分两种判断:第一种叫事实判断,第二种叫价值判断。 简单来说,当我们要描述一个事物的客观性质,所用的判断就是事实判断。事实判断跟做判断的人无关,只跟事物的真假相关,只有“是”或“不是”两个答案; 而价值判断是判断者所做出的主观判断,跟事情的真假无关,只跟判断者的个人喜好、个人价值相关,所用的判断语是“应该”或‘不应该’,“好”或者“不好”。 那么类似于“美国人屠杀了多少印第安人?”这种问题,显而易见就是个事实判断。我们应该围绕历史事实和可以证实的数据来进行论证和判断,而不能凭感觉,被主观情绪和自身价值观所影响。 我想,凡是一个理性的人,都会和我达成这个基本共识。 先来说答案。 目前最全、最靠谱的数据来自律师William M. Osbor整理的名单,基本涵盖了从1511年到1890年在美国和加拿大境内发生的,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屠杀事件:其中欧洲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数据是7193人,印第安人屠杀欧洲白人的数据是9156人。这些都是真实历史事件中有名有姓的被屠杀的人数。 这名单估计把很多国人惊的眼珠子都得掉出来了吧!什么?到底谁屠杀谁?别急,接着往下看。 另据历史学家Benjamin Madley记载,1846和1873之间,至少有9400到16000加利福尼亚印第安人是由非印第安人杀害,这些属于疑似被屠杀人数,也算基本可信吧。 把这两方面数据的上限加在一起,可以大概算出,目前可以证实的,美国人屠杀印第安人的人数在2万3千人左右。 是不是就只有这么多呢?当然还会增加,因为总会有没有被记载下来的真实个例,从而成为漏网之鱼,这是正常的逻辑告诉我们的。 但经过这么多年,该发掘的证据也早应该发掘的差不多了,正常的逻辑也告诉我们,这个数字已经离真相不远了。 01 “美国对印第安人进行了大规模的种族灭绝”,“美国人屠杀了几千万甚至上亿印第安土著”这些在国内非常普遍的说法,很显然和我上面做出的结论有着非常强烈的反差。 那么,原因何在呢? 下面,我会会按照时间序列,逻辑顺序来理清历史真相。 第一、欧洲人登上北美大陆时,印第安人的数量。 目前被多数西方学者所赞同的数字是,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时美洲的印第安人人口大约是5500万,其中生活在墨西哥以北的大约有400万。 不少人说以前北美大陆人口有一亿,估计是因为有位叫亨利·多宾斯的人类学家在1962年提出前哥伦布时代美洲的印第安人口是9000万到1.2亿,先不要说这位专家推论的过程本身就比较滑稽(按天花病死95%的当地人口后倒算的数字),即使就算他说的对,人家也说的是整个美洲大陆有差不多一亿人,墨西哥以北只有1000万到1200万,哪里穿越来的几千万、一个亿?难不成美国人同时还跑中美洲和南美洲屠杀去了?就印第安人排着队让美国人杀也恐怕杀不过来吧? 实际上,哥伦布登上北美大陆时,墨西哥以北的地区也就是400万左右,粗放的狩猎和游牧生产方式能够养活这么多印第安人已经是极限了,还别说那个时候美国人还不知道在哪儿。 第二、印第安人死于天花等欧洲人带来疾病的数量。 现在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印第安人的大量死亡是因为欧洲人带来了天花、破伤风、麻疹等各种疾病,因为印第安人没有欧洲人对这些疾病的免疫力,在疾病肆虐的几十年间,造成半数以上的美洲印第安人的死亡(可以参考中世纪黑死病对欧洲人的杀伤力),有比较激进的研究显示死亡比例达到了令人咋舌的90%到95%。 第三、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区对当地印第安人的屠杀。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殖民者纷至沓来,先后占领了西印度群岛、墨西哥、南美大部和北美西海岸部分地区,话说那个时候西班牙海上霸主的地位还真是无人能敌的,他们占领这些地区的目的也是和后来逃难来的英国殖民者试图建立一个上帝“应许之地”的目的大相径庭,西班牙人是恨不得把当地的各种原料全部搬回西班牙享受去。 当年西班牙殖民帝国的辉煌 西班牙殖民在统治这些地区时,还真是压迫屠杀了不少印第安人,是不是某些国人看欧洲人都长得差不多,把西班牙人和英国人(后来的美国人)傻傻分不清楚,还是抱着反正“坏事都是美国人干的”这种淳朴的世界观,把西班牙人屠杀的印第安人一股脑全部算在美国人身上那就人未可知了。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到1607年第一批英国殖民者登上北美大陆,这期间印第安人由于瘟疫和西班牙人的掠夺屠杀已经导致了一定程度的“种族灭绝”。比较典型的如盛极一时的阿兹特克王朝(现墨西哥境内)从1519年被西班牙占领时的2200万,到了16世纪末,阿兹特克王朝人口只剩下不到200万。 当然,脑袋瓜子基本运转正常的人恐怕都会轻松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屠杀都和美国人毫无关系。 西班牙人攻占阿兹特克帝国 第五、印第安人和英国移民的恩怨情仇。 在英国殖民者(后来的美国人)踏上北美大陆时,从上面的资料我们大概可以推断出,在现在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的400万印第安人在经历瘟疫过后能剩下150万已经算是比较乐观的估计了。 由此可见,上嘴皮碰下嘴皮,美国人就屠杀了“几千万”、“上亿”印第安人的说法如果你还要轻易相信,显然是放弃了正常思维的能力,不客气的说,这是种道德缺陷。 而初登上美洲大地的英国人和印第安人还渡过了一段“蜜月期”,“五月花号”和感恩节都是世人皆知、耳熟能详的,无需赘述。 感恩节…

中国已查处210家核酸检测机构不合格

在清零防疫政策下,核酸检测证明已成为民众的出行必备。然而,卫健委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十多个省份,有210家核酸检测机构不合格,被责令整改,其中包括省级疾控中心和三甲医院。 7月1日,湖南省卫健委在官网公示,全省有3家省级直属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不合格,其中包括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湖南省儿童医院和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公示称,2022年6月6日至9日,湖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专家对15家部省直属医疗机构核酸检测实验室开展现场核查,其中3家委直属医疗机构需限期整改。 湖南省卫健委官网截图 此前不久,湖南省卫健委公布的排查结果显示,6月6日至15日,在对全省657家核酸检测机构进行的排查中,103家机构不合格,被责令整改,另有4家机构被暂停核酸检测业务。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除湖南外,甘肃、贵州、四川、吉林、天津、广东等多个省份近期也对核酸检测机构进行了排查,据不完全统计,有210家核酸检测机构不合格,被责令整改,另有11家机构被暂停核酸检测业务。 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显示,贵州省对294家机构进行了核查,其中有2家检测机构不合格,被责令整改;四川省有993家核酸检测机构合规,47家机构被责令整改,4家机构被暂停核酸检测业务。 此外,吉林省318家核酸检测机构中,有2家不合格,被责令整改;天津市则有131家核酸检测机构合格,2家被责令整改;陕西有498家核酸检测机构合格,19家被责令整改;内蒙古自治区有377家核酸检测机构合格,10家被责令整改。 据报道,在这些被责令整改的核酸检测机构中,多数存在实验室复核记录不规范、配套检测系统未进行性能验证、相关的SOP未及时更新、部分设备老旧,以及样品采集、运送、保存、检测操作不规范等问题。 消息在网上发酵,引发网友热议。有网友直呼:触目惊心! 还有一位上海闵行区枫桦景苑一期的业主,晒出6月30日的群聊记录,反映小区核酸检测中面临的问题,希望有关部门能切实履行监督职能,为民众的健康和安全负责。 这位网友说:“闵行吴泾核酸检测第三方机构,疑似使用不合规防疫产品,并在小区志愿者对物资质疑和要求整改时,拒绝接受意见。……希望领导部门重视并核实此机构的合规性并及时对欠妥指出进行整改。” 这位业主还在群聊中说:“各位小伙伴们:明天第三方要找外援来接手核酸亭,原因是我们小区志愿者发现,他们配送的物资不符合防疫安全,比如手套又薄又脆,运送样本的司机不穿防护服,甚至不戴口罩,为了大家的安全,我们全体志愿者暂时退出核酸采样,同时也希望大家从自身安全出发,不要让外来人员给大家采样。” 据群聊截图显示,这位网友的呼吁似乎并未获得有关部门的回应,促使其决定退出核酸检测工作,这突显基层防疫人员要按规工作所面临的难度。

丹东在人间一个离地狱最近的地方

跟上海和吉林不一样,疫情爆发后不断有人发声,有人关注,丹东也封了两三个月,但封城的时候没看到有什么人出来发声。我知道丹东被封六月中旬,不断有网友传出丹东有人跳楼的帖子,转发量非常大。那个时候丹东已经封城超过两个月了。 没几天,“袭警案”就发生了,当时相关视频浏览量超过5000万,相信大家都看到了。郝女士找社区开了出门条,带着父亲去医院拿药,因为黄码被卡口民警拦了。尽管有社区开的出门条,民警就是不让父女两去医院拿药,既然不让通过,郝女士就说那我回吧,民警还是不让,还故意激化矛盾,然后碰瓷的戏码就出来了。狠狠将郝女士甩在地上后,郝大爷看不下去上前阻拦,手根本就没碰到那个民警,但他却顺势倒下,还一遍遍问同时“录了没?”不得不说这个民警是个制造假“袭警”的惯手,即使警察再怎么没理,老人那一巴掌打空了,只要执法仪录到了,就是妥妥的“袭警罪”。 即使舆论滔天,即使第三方视角“根本没打到”的视频刷爆网络,即使亿万网友一边倒的支持郝大爷,但丹东依然能屏蔽掉滔滔民意,将郝大爷刑事拘留,公然制造冤假错案。 现场画面 视频截图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不,还早着呢!袭警案没几天,又有一位93岁大爷不堪受辱上吊了。事情是这样的,一位93岁的老大爷,刚做过疝气手术没多久,要去医院拿药,找社区工作人员开出门条时被质疑,老人迫于无奈,试图给工作人员看手术刀口,结果手一抖裤子滑脱了,社区工作人员指责老人“耍流氓”。随后报了警,在警车上被打的满脸是血(有老人生前视频为证),回来后不甘受辱在社区门口上吊了…… (为考虑读者视觉感受,特选择尺寸较小的死者图片内容) 这事发生的第二天就在网络上发酵了,但无数帖子都被丹东给灭了。尽管不断有媒体报道记者追问,但当地的回应很傲慢:还在调查中。事实简单明了,再清晰不过,真不知道丹东调查的难度在哪里!好几天了一直没个说法,难道也跟唐山一样,硬挺着等热度过去? 但丹东这个地方,丧尽天良的事情太多,动辄就会出名。这不,丹东政府强制隔离,把老百姓骗走,再把人家里的牲畜给电死的事又在微博刷爆了。 这件事跟上面两件一样简单,就是一些村子有疫情,政府要将村民拉去隔离,村民说家里有牲畜要照料不肯去,然后相关工作人员就承诺说会派人来喂养。想着没有后顾之忧了,村民也就踏实去隔离了。 谁知道人前脚刚一走,家里的羊就让工作人员给电死了,尽管那些羊还有十来天就要生羔子了……这一电,农民这辛苦一年不是白忙活了吗?你让他们还怎么配合工作,又让他们以后的日子怎么过!! 一个几百万人的城市,一句话说封就封,根本不在乎市民能不能顺利就医,会不会失业破产,更不在乎你有没有出现心理问题,会不会一跃而下。他们一个个就像冰冷的机器,唯上级指令是从。 但你说他们机械吧,他们又不那么机械,还会演戏碰瓷,最大程度的释放主观恶意,故意制造冤假错案,可比要机器恶毒多了。你要说他们灵活吧,电死那些即将生产的母羊时,他们真像索命无常,冰冷的眼神里没有半点人性可言。这还只是网上发出来看得见的,网上没发的,那些看不见的苦难不知道还有多少。 丹东,一个每天都有人一跃而下的地方,一个市民自卫一下就会背上“袭警”罪的地方,一个不让老人取药还让其蒙冤受辱而自尽的地方,一个口口声声承诺说帮村民照看牲畜转眼就将其电死的地方,一个不在乎百姓死活更不在乎汹涌民意的地方,真是让人看不到半点希望。 我不知道哪里是离天堂最近的地方,但我知道,丹东是离地狱最近的地方。

同情因疫情被封控的祖国人民?对不起

海外读者的各种态度中以两种比较常见:一种态度是“哀其不幸”、即同情的基础上,希望尝试通过唤醒、启蒙与教育,努力帮助他们行成文明社会的公民思维;另一种态度则是“怒其不争”,对民智民意抱以失望、不解,甚至鄙视与讽刺。 选择本帖子进行发布,仅供读者进行阅读与评判,并不代表本网站的具体观点,或者对于第二种态度的完全认同。 让我这样一个身处抗疫落后国家、长期没有人给我指明方向的海外二等公民,去同情身处抗疫优等生国家、充满正能量的“最好的人民”? 你觉得,我配吗? ——题记 也许是形势逐渐清晰,也许是“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从2022年第二季度开始,在海外中文世界里,那个包围了我们两年多的“疫情”话题当中,有一种声音越来越多多地出现,那就是——对出于疫情“封控”之下的祖国人民表示哀伤与同情。 人心向善——对别人身上的不幸,表示同情和悲悯,说到底、这是好心,我不仅理解,而且也会赞扬这种善良。 但是,于我来说,也仅仅是如此。 因为我至少目前为止、肯定是不会加入这种“同情”的。 我不会加入这种“同情”的原因,有这么几条—— 比如,要施以同情,至少是对方正在遭受不幸——确切地说,是他(她)自己所认为的“不幸”,而不是“我(们)以为”的不幸。 我们千万不要因为“子非鱼”,而用自己多余的同情去破坏别人的幸福——这不难理解,只是最起码的礼貌吧。 比如,要施以同情,对方至少是值得我同情的人…… 再比如,…… 而在所有的原因里,最让我无法加入这种“同情”的一条原因是—— 我不配。 一、身处抗疫落后国家,我也配? “你们加拿大那里做不到封城吧?”我的一位朋友在微信里问我。 “做不到……”我说。 “天哪,那你们疫情怎么控制?”我的同学后面还附上了表示惊讶的表情。 “……”和国内朋友聊了两年疫情话题之后,我早已学会了一种“理屈词穷”的人设。 “也是,封城这种对政府水平要求很高的事,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做得到。”我的同学自豪地说。 “没错,加拿大根本不可能。”我其实还想提醒他的上一句话,其实“封城”这种事、朝鲜也可以做得到。 “我们这儿从社区到小区全都封好了……哎,那你们只能自己注意了。”同学安慰我说。 “是的。” “可怜的娃,只能自己多保重了!” “谢谢!” (抱歉,本文所有涉及聊天记录和朋友圈扥日用,我都只能尽量复述原话,不会提供微信截图作为真实性证明,这样对他人不公平。我也只好放弃要求大家相信我说的每一句话,因为大家只需要想一想这些事情在自己身边是否有过、是否有可能发生。) 需要说明的是—— 上面这番对话中的“他”,来自于上海。 而这番对话的时间,是在2022年的四月。 大家应该都知道,上海的四月经历了什么——或者至少站在今天(2022年7月)来说,上海的四月,“开始”经历了什么。 如果你以为这是“个案”或者“极品”,那就错了。 因为从疫情开始的2020年直到现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就是在微信私聊、群聊、朋友圈里面,一直伴随着大家对加拿大和欧美国家“落后抗疫”的嘲笑中,被一路“同情”和“安慰”过来的。 同样——这番伴随着所在国家“被嘲笑”、连带着我自己被同情的两年多经历,也不可能给大家提供什么作为证据。 但是我想——从2020年上半年开始,祖国人民是如何把世界列强的抗疫政策、医疗水平、医疗资源(包括“人均”)一个一个翻来覆去碾压式嘲笑的场景,大家应该都还有印象吧? 这么说吧,我因为身处抗疫落后的加拿大,这两年单是被大家叫做“可怜的娃”,都已经无数次了——只不过,有时候是一对一地和加拿大绑在一起被“嘲”,有时候是在群里被群嘲。 那么,既然这段对话不是个案,那我为何把这段对话挑选出来说呢? 很简单,即使是四月份身处上海“封控”中的朋友,都对中国的抗疫政策如此满意和自豪,我要说其他地区的亲朋好友对于中国抗疫的支持、骄傲与自豪,大家就不难理解了。 而实际上的精彩还不止于此,因为我在其他几位上海朋友、以及其他群聊里看到不少的上海人士(当然,只是大部分,并非全部),对于上海乃至全国的抗疫政策,都是非常支持和自豪的。…

戏剧人物彼得布鲁克去世徐峥赖声川悼念

7月4日凌晨,徐峥发布动态悼念近日去世的英国戏剧、电影导演彼得·布鲁克,他转发布鲁克去世的消息,表示悲伤,“大师离开了”。 7月3日,据外媒知名戏剧大师、《李尔王》导演编剧彼得布鲁克去世,享年97岁。据悉,彼得布鲁克是英国著名戏剧和电影导演,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舞台剧的代表者,至今已创作超过70部作品。他所著的《空的空间》、《敞开的门》等书对国内戏剧人影响深远,之前晚年作品《情人的外套》、《惊奇山谷》、《战场》等作品也曾在国内多地巡演。 彼得·布鲁克与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合作,并创办了国际剧场研究中心,是把戏剧搬出传统剧场的先锋人物。在中国,他的戏剧著作《空的空间》成为戏剧专业学生的课本,甚至有人表示,“所有戏剧专业师生,都可以说是彼得·布鲁克的门徒。” 除了徐峥之外,著名剧作家、导演赖声川也写长文悼念彼得·布鲁克。 赖声川写道:“今天接到彼得·布鲁克过世的消息,国际剧场界又少了一位大师。心中非常难过,情绪复杂。虽然我没有直接做过他的学生,但是在我心目中,他一直是我们导演行业里面最值得尊敬的人物。尊敬的是才华,是心胸的开放性,作品的多元性,作品的深度,以及对世界及人类的关怀。” 赖声川提到自己从很早就开始看这位大师的作品,并将其列为自己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同时透露自己创作知名作品《如梦之梦》时受到了彼得·布鲁克作品的一定影响。 “近年来,我们成立乌镇戏剧节,也请布鲁克先生来做荣誉主席,也请了他的两部作品《惊奇山谷》以及《为什么?》先后来乌镇。这都是大师90多岁之后的作品,我看了深为感动,因为他回归到剧场最基本的元素:台上的演员及观众。《为什么?》演出只有三个演员,基本上给一个灯光,三个人就在台上说故事。故事说完了,戏也结束了。这到底是戏剧还是说故事?布鲁克90多岁的作品高明就在这里。他似乎也在教我们,做过这么复杂的,这么长的,这么‘浸入式’的戏。弄来弄去,我们能不能静下心来,做出一个最简单的,没有布景,没有投影,没有任何修饰的,只有演员在观众面前的演出?《为什么?》回归到了剧场的本质。我看了受到巨大的启发。” 在有幸邀请布鲁克先生来到乌镇戏剧节后,赖声川收到了来自对方的一封信,“亲爱的Stan,今天从玛丽·海伦处得知,《为什么?》剧组在乌镇度过的美丽与难忘日子,我感觉和你特别亲近,也在此感谢你为我们做的一切。从我的心底感谢你,Peter。” “再会,布鲁克先生!你为世界剧场写下了新的文法,把剧场带到新的境界。我们永远感激。永远缅怀。”

孙杨疑公布恋情携手女神一同亮相商场

孙杨作为中国游泳圈的标志性人物,个人夺得14枚世界大赛金牌,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孙杨从自由泳200米到自由泳800米以及自由泳1500米均获得奥运会金牌,400米自由泳世锦赛四连冠,800米自由泳世锦赛三连冠。但是由于抗检,孙杨最终被禁赛四年,出战巴黎奥运会成为很大的疑问。 孙杨目前逐渐将个人重心从游泳赛事朝着场外事业以及感情生活偏向,孙杨在个人社交媒体上会开启直播,增加个人人气。同时孙杨的感情生活也逐渐浮现在外界的视野之中,孙杨现身太原,前段时间被网友拍摄到一人在商场购物的画面,近期孙杨同女友在太原当地商场购物的画面被网友拍摄,这也是孙杨为数不多的携手女友公开亮相,也是疑似公布了个人恋情。 孙杨女友也同样来源于体育圈,便是被誉为体操女神的张豆豆。张豆豆为艺术体操运动员,年仅10岁的张豆豆就代表山西省队参加了全国艺术体操大赛,取得了全国第三名的好成绩,出色的表现获得国家队教练的青睐,17岁的张豆豆还代表国家队参加了世界艺术体操团体项目的比赛获得第二名的优秀成绩,在2017年全运会赛事结束之后,张豆豆选择退役结束艺术体操职业生涯,但是张豆豆并没有离开自己所喜欢的赛场,成为一名教练员,开启艺术体操的教练生涯。 张豆豆有着修长的身体和美丽的长相和艺术体操也非常适合,个人有着出色的身体素质,再加上她的五官精致有型,白皙的皮肤很有高级感,而且曾经因一张挺背的照片被上传到网络之上,迅速在网络爆红。张豆豆目前在太原艺术体操进行执教,并且在当地生活,孙杨为了两人更好地生活,前往太原获得更多的相处时间,而且孙杨和张豆豆均属于高颜值,两人金童玉女类型,在商场所到之处便获得超高回头率,也期待两人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中有着更好地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