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Shockwave喷射动力卡车。取自脸书 美国密歇根州Battle Creek航空展2日发生一起意外事件,一辆Shockwave喷射动力卡车在表演节目中,以时速300英里追逐两架飞机,卡车准备冲进焰火区时,引擎起火,并引起焰火大爆炸。 美国密歇根州Battle Creek航空展2日发生一起意外事件,一辆喷射动力卡车(jet truck)在表演节目中,以时速300英里(约483公里)追逐两架飞机,卡车准备冲进焰火区时,引擎起火,并引起焰火大爆炸,驾驶当场丧生。 警方证窦,在2日下午1点过后不久,Battle Creek机场的焰火表演发生意外。目击者说,这辆Shockwave喷射动力卡车正在跑道上表演,卡车准备通过焰火区,驾驶打开降落伞,但卡车引擎起火燃烧,冲进焰火区后引起大爆炸。 卡车爆炸时,现场观众惊呼:“不!”40岁的卡车司机达尔内尔(Chris Darnell)当场死亡。 Shockwave卡车配备三台Pratt & Whitney J34-38喷气引擎,这款引擎最早由美国海军的T2 Buckeys飞机使用,意味可以产生3万6000马力并提供2万1000磅推力。Shockwave卡车最快速度可达时速350英里。
疫情后,申请大学选择SAT或是ACT的学生,反而增加。图为马里兰州高中学生正在练习SAT考试。(美联社) 自从新冠疫情发生后,全美各大学纷纷宣布招收新生时,SAT或ACT标准化考试成绩改为自愿选择提交(Test-Optional)。华尔街日报分析,如今越来越多高中生选择参加SAT或ACT考试,因为申请大学竞争激烈,希望标准化考试成绩能增加脱颖而出的机会。 统计数据显示,2022毕业的高中生里,约有170万人参加SAT考试至少一次,比上一届高中生考试人数增加约20万人。2021至2022学年度里,ACT考试报考累计出现271万人次,比前一个学年度的269万报考人次略增。 暑假后将升上12年级的高中生表示,选择参加SAT与ACT考试的原因是,希望申请大选时能拥有优势,因为绝大多数大学在疫情发生后,都让标准化考试成绩改为自愿选择提交。 华尔街日报报导,绝大多数学区与绝大多数州如今都要求高中生,如果要达到毕业标准,或者想要申请州政府补助的优秀奖学金,则必须至少参加一次标准化考试。 图为柏克莱加大校门。(美联社) 在奥克拉荷马州土耳沙(Tulsa)附近就读詹克斯高中(Jenks High School),即将升上12年级的科尔霍夫(Zachary Kirchhoff),已经考过三次ACT考试,并打算再考一次,希望能把32分的成绩再多拉高1分。他说,之前曾经想过申请大学时不要报告标准化入学考试,但后来觉得如果能考到高分,将有助于申请较难挤进的学校。 科尔霍夫说:“如果我们学校很多孩子申请大学时都附上考试成绩,而我却没有,我觉得这样对我不利。” ACT考试机构执行长珍妮特‧高德温(Janet Godwin)说,今年标准化考试报考人次增加的某些原因,是因为某些州或学区做出强制规定,统计显示订有考试要求的州与学区如今比上一个学年度增加大约6%。另外,全美至少20州对于高中生毕业订有参加标准化考试的要求,印地安纳州最近才刚加入行列。 根据大学入学考试非营利监督机构“公平考试”(FairTest)统计,今秋开学的四年制大学当中,约有72%对于标准化考试采取自愿选择提交或不看标准化考试成绩(test-blind)的立场。
提及古代后宫嫔妃,人们的第一关注点都落在相貌上,帝王之君向来爱江山,也爱美人,那么怎样的容颜可以得到皇室的喜爱?这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们熟知的古代美女有王昭君,西施等,熟知的丑女也有,比如齐宣王之妻钟无艳。 而有关于慈禧太后的相貌,一直以来颇有争议。有人说她面目可憎,极其丑陋。也有人说她仪态优美,面容清秀。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对慈禧太后的真实相貌,探究一二。 文字里“老佛爷”的貌相 史书中是这样记载慈禧年轻时候的容貌:少而慧黠,嬛艳无匹侪。意思是说年轻时候的慈禧容貌出众,惹人怜爱,并且为人机灵聪慧,十分活泼,并不沉默。 史书中如此记载,也并非没有讨慈禧喜欢的嫌疑,但慈禧可以从众多秀女中脱颖而出,以及她大受咸丰皇帝的宠爱来推断,要是慈禧容貌丑陋,又怎会得到青睐和垂怜? 何况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女,若真如史书中所记载的那般,慈禧善言,活泼机警,那么即使相貌平平,也有另一番动人可爱之处。 根据这样的记载以及我们的推测,我们姑且可以认定慈禧年轻时候的相貌并不逊色于人,或者说与丑陋几乎是毫无关系。 一个女子相貌的美丑,尤其是作为像慈禧这样的“公众人物”的长相,周围侍从者的记载应当比较中肯。 根据宫廷近侍太监心修明在《老太监的回忆》提到的,慈禧四十岁以后的状态,她忧心政治十分操劳,头发开始脱落,为了庄严的外表,只能依靠假发修饰才能示众。 由此可以看出,慈禧虽然外在端庄严肃,可是她的审趋向和她的爱美之心却与女子无异。 有人说这番话就是在揭示慈禧的容颜丑陋,可小编却觉得恰恰相反,四十岁以后的妇女,尤其公务繁忙,头发脱落是很正常的现象,慈禧也没有弃之不顾,而是精心装饰,使人见到她的时候并无不妥和不美观之处。何谈丑陋呢? 人的相貌美丑与否,或许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譬如唐朝,以胖为美,那么今日来看唐朝的美女,或许令人觉得体态臃肿。同样地,体态苗条的人穿越去唐朝恐怕要被认作是丑女。 但不论身形,人的精神状态至关重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美。 如果慈禧因政长年累月匍匐案板,整日劳思忧虑惶惶不及终日,那么她给人的感觉自然是病怏怏的,提不起精神。 在这本书中,描述慈禧的时候充满精神气,还有闲暇功夫讲究玩乐,没有一丝疲倦的意味,那么可以说慈禧是充满了健康美的。 从这些文字的记载与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老佛爷有清纯动人之时,也有年老色衰不及青春的烦恼。 由于古代诸多忌讳,使得流传下来的有关于慈禧相貌的记载并不特别多,所以除却文字以外,我们来看看旁人对慈禧的长相是怎样评价的。 “她”眼中的慈禧 20世纪初,有位女画家曾创了两项空世界性纪录:她是唯一在中国官廷之内一连呆了很长时间的外国人,又是惟一替尚健在的中国后妃画过肖像的人。这位美国女画家就叫做凯瑟琳·卡尔(1858——1938)。 由此可见,卡尔是当时最为接近慈禧太后的人,而且审美习惯不同于中国,她的话语具有一定说服力。 在卡尔的书中,对慈禧的相貌尤其称赞,我们来看看卡尔怎样评价慈禧的相貌: 卡尔记录下这段文字时,慈禧已经七十岁,卡尔说慈禧是四十岁的美丽妇人,足见其保养之好。这个女画师画中的慈禧也的确如她所说,姿态横生,嫣然浅笑。 都说女子的美三分靠长相七分靠打扮,据记载,颐和园慈禧的卧室中,有一个精致的梳妆台,里面存放着各式各样的化妆品,除却进贡得来的,甚至还有慈禧自己研制而出的化妆品。 可见,对慈禧来说,护肤有多么重要。 对于服饰,慈禧就更为讲究了。慈禧身形娇小,穿着朝服礼服的时候有,底下是粉色锻绣竹蝶鲤鱼纹花盆底鞋。 来看看慈禧现存的照片中她的耳环,其中一幅是咸丰皇帝宠爱赐予她的,而另外一副却是常换常新,几乎没有重样的。 卡尔眼中的慈禧,就形态样貌来说,充满了魅力,这份魅力不仅仅是她保养得当,容颜不老,也在于她对服饰装点的细心和对打扮的要求。 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在外人眼中歹毒狠辣的慈禧,在政治场上严肃凌厉的慈禧,在装饰自己的时候,却并不像在官场那样严肃。 这样的反差令人感到新鲜,令人觉得画像里的慈禧丝毫不同于那个叱吒官场的慈禧。果然女子的爱美,不论是贫民石窟,还是高堂大殿,都永不会失去。 这是画家卡尔眼中的慈禧,那么在美国博物馆中留存的一幅画像,就更可以看出慈禧的姿色如何了。 令人吃惊的画像 如果说文字的记载以及他人的评价,并不能客观真实地再现慈禧的容貌,又或者是后人对她政治上的评价也影响了对于慈禧长相的评论。此时照片就是最可以让人信服的了手段了。 慈禧太后有照片吗?当然有。在美国博物馆留存的这一张慈禧太后的画像,可以证实卡尔以及宫女和近身太监的话所言非虚。 这张照片中的慈禧面容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虽然称不上美女,但也端庄大气。 并非如传闻中的面目可憎,虽然给人一些气势汹汹的感觉,却不十分威严,反而透露出一些中国传统女子的优雅温婉。 卡尔说慈禧宛如四十岁的模样,虽然这话有些言过其实,但是从这张照片中也能看出她的肌肤很好,十分嫩滑。 她的服饰以及装扮正如宫女太监在后来所记载的一般,在上好的化妆品保养之下,华贵靓丽的衣服包裹之下,神情也透露着一股不能使人拒绝的霸气和沉稳。 那是对自己绝对自信的一种体现,相貌丑陋的人,不能展现出这样的魅力。…
2022年6月10日,唐山市路北区烧烤店涉黑案爆发;6月11日,即被河北省公安厅指定由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异地管辖。 唐山市路北区烧烤店涉黑案真相一直扑朔迷离,公众尤其对四位姑娘的伤情鉴定耿耿于怀。2022年7月1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一个民警突然勇敢站了出来,让真相越来越近。廊坊市广阳分局民警王艳辉,日前用视频实名举报法医。 王艳辉激动说:“大家好,我是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民警王艳辉,现在实名举报廊坊市爱德堡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法医马士昌罔顾事实、篡改结果,违法鉴定,以达到对犯罪分子的保护。法律是一架天平,现在砝码乱了,还有什么公平可言,欢迎大家积极转发我的视频,以便让河北省司法厅、司法部领导看到!” 马士昌何许人也?2020年1月19日,司法部发布“司法为民好榜样”名单,在这份十人光荣榜中,马士昌名列第二位。 马士昌,回族,现任廊坊爱德堡司法医学鉴定中心机构负责人、法医临床鉴定人,系中国法网名录知名专家,从事法医鉴定工作长达35年,技术相当过硬。2020年1月2日,廊坊爱德堡司法法医学鉴定中心被公示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先进集体”。 先进集体和知名专家,一同卷入是非之中。目前还不了解王艳辉实名举报马士昌所涉案件详情,是否和唐山案有关,但显然有助于公众重新聚焦唐山案。 日前,网上流传一则所谓《唐山打人事件真相 》的帖子,不管是不是真相,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这种说法。 这则帖子说:“在全世界都在愤怒声讨唐山流氓性骚扰并暴力殴打女性的事件中,受害者、施暴者和唐山警方心照不宣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即:在烧烤店附近的那家按摩店工作的几个女性员工下班后来这里吃晚饭,遇到了老客陈继志等人。陈酒后一时兴起,现在就主动前来骚扰。当然就遭到了拒绝。(非工作场所和非工作时间)拒绝你是很正常的。结果,陈借着酒兴大怒,一巴掌打过去。没想到却引出了被打女性的姐妹,仗义地站出来,抡起酒瓶子就砸过去。实话说,正经人家的女孩绝对不敢如此和流氓硬磕!足以证明轮酒瓶的女性有着复杂而非凡的见识和胆略。” 这个所谓真相贴提到了事件爆发情况:“第一,这四个受害者不是唐山本地人,至今根本没有父母和家人知道并来探视她们;第二,警方不敢公布她们的真实身份,因为按摩店的老板是当地警方某官员。一旦让任何一人出来接受采访,就将坐实当地警方某官员开设并保护娱乐店的更大的黑幕;第三,第一次抓捕后私下协商60万私了,应该就是娱乐店老板和陈继志等赌博店老板之间的酒醒后的交易。” 这则帖子特别提示:“但是节外生枝在于:处理事件的警方人员内讧,事后被当地有矛盾的警方人员上传到自媒体,引发了中外的震惊和网络舆情。” 这里只提供一种说法,真相到底如何有待厘清。随着王艳辉同志的实名举报,公众会越来越关注唐山案,相信唐山路北区烧烤案真相,不久即可完全揭开。 像廊坊市公安局广阳分局民警王艳辉、唐山市公安局长赵晋进等正直的警察,在我们身边广泛存在,他们对公平正义的坚守,也是公众信任党、信任政府,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源泉所在。
对国内某些专家,我们的要求真不高——能说人话就好。 ——题记 1 连写了几天国外的事儿,今天说则国内的新闻吧。 前两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研究院副院长的林采宜女士火了,因为她在一次网络答问时,对近期的油价上涨问题表示:“我国人口密度非常大,在大城市,公共交通出行非常方便,经济成本、环境成本都很低。中国百分之八九十的老百姓乘公共交通出行,所以油价上涨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影响。” 说实话,在刚看到这则新闻时,我的第一反应不是感叹一个“著名经济学家”说话能如此不顾常识,而是因为我依稀觉得我对这个名字好耳熟。 再细一查,我才发现,哦,是去年年初,面对当时被热议的消费下行问题,这位林院长也出过一番暴论,她当时表示不承认我国存在“消费降级”的风险,说问题主要在于老百姓把钱存起来不花。“爱国其实很简单。把钱花光,就是为国争光,花光钱就是最好的爱国方式!” 当时这话一出,也是引起了喧然大波,有人给林院长这番高论起了个好名叫“两光论”——听听,比“三光”就差一光了。 那会儿,很多官媒都站出来说林院长的“两光论”不可取,重要的还是“放水养鱼”,营造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老百姓敢花钱、愿花钱云云。 我为什么会对这则消息有印象呢? 因为,如果“把钱花光,就是为国争光”这个理论是正确的话,那去年林院长发这篇高论的时候,正好是我人生中最“爱国”的时候了。 本号是前年年末的时候开的,追本号比较久了的老读者朋友应该记得,去年年初的时候我曾经非常纠结。原因是当时公号的写作已经占用了我比较多的精力,并且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导致我必须在停笔乖乖每天上班和辞职专职运作本公号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 虽然我特别喜欢写作,也特别想过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但对后一个选项,我其实是不太敢选的。因为说来惭愧,当时虽然距离2012年大学毕业已经过去快九年了,可是这九年的工作真的没给我自己攒下多少钱。 不是我不努力,我不是那种特别爱花钱的人,但这个时代年轻人在社会上打拼真的不易,攒钱就更不容易了。 我当时每个月的工资大约是5000-9000不等。扣除房租、水电、餐饮、通勤和必要的社交往来后,大约也就剩个小几千。我就这么一点一点的攒,攒到2016年的时候,居然也攒了有个二十来万。 可就在我对自己稍有底气的这一年,我所在的城市喜迎了一波房价上涨。当时我正在北京被公派学习,记得有位同事兼朋友打电话给我,跟我说的一句话特别扎心:“小西啊,赶紧买房吧,你看你这些年攒的钱,还不够这一轮房价上涨填进去的。” 于是回了工作地以后我就痛下决心得当上了房奴,掏了父母甚至其他家人的老本,给自己在城市远郊买了个期房。接下来几年时间我都在更加拼命地挣钱,同时更加抠门的过日子——因为我不想背上房贷,我想早点把这些钱还完,好无债一身轻。 2020年年末,开写公众号的那个时间点,其实对我来说是一个蛮重要的时刻,彼时我刚刚住进自己的新家不到一年的时间,几年的勤勉工作再加上节约把房贷还的差不多,虽然买家具又支出了一笔,可我的资产接近回归正数。 2021年,当我面临不得不在写号和辞职二选一的两难时,走出领导办公室时,我特意查了一下自己银行的存款余额,那个数我记得特别清楚,是九万八千四百六十二块七毛五分,我在单位餐卡里还有两千多块前的餐费,如果辞职的话单位会退给我,也就是说我当时手头的钱,刚好十万多一丁点。 钱虽然是少了点,但这是我完全还清房贷后的正资产(在此也感谢我写号最初几个月曾打赏我的朋友,你们对我调整自己的财政状况帮助很大),这意味着我不用交房租、也不用还房贷,就有一个地方可以安静地读书写作。我觉得,在同龄人中,这个经济状况已经很难得了。 于是我当时就想,行吧,辞职就辞职好了,就算明天公众号突然没了,有这十万块钱在手,怎么着也够我活个一两年的了。 于是我才敢辞了职。 2 我讲这个故事是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解答林采宜院长和时下中国很多吃饱了撑的“著名经济学家”提出的那个所谓的问题:中国老百姓为什么高储蓄?为什么中国年轻人“拼劲儿”不足?宁可在铁饭碗的单位躺平,决不敢自己去放手闯一闯。 不是老百姓没有你们那么“先进”的经济学观念,也不是因为我们像林院长说的那样不“爱国”,不肯把钱花光。而是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确实压力太大,他们有钱也不敢花。 试想一下,我爸,一个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的工程师,2015年的时候他手里也有个几十万的存款,可是他敢“把钱花光,为国争光”吗? 他肯定不敢,为什么?因为他知道自己有个儿子,要留着这笔钱给他儿子买房。 而我,一个2012年毕业的大学生,如果我不是在2021年的时候勉勉强强刚刚把自己的资产状况调成正值,做到无债一身轻。我敢辞职“自主创业”么? 我肯定不敢!因为如果我当时还要还房贷,甚至没买房,要月月交越来越贵的房租,光这些支出就会让我需要一份每个月都能提供稳定收入的工作。 否则万一我的公号收入不稳定怎么办?被关小黑屋怎么办?甚至炸号怎么办?房贷断供,房子被银行收走,拿去法拍了怎么办?我的人生顿时就会面临一次阶层跌落。我毕业这快十年,就相当于白干了。 所以,跟林采宜院长孜孜不倦的教育我们要“把钱花光,为国争光”不同。每当有比我小一点、刚刚走上社会的年轻朋友来问我“小西,到底是创业还是求稳定、找份无趣工作干着?”我一般都会回答他们的:先别谈这个,先看看你自己的账户上的钱攒够了吗?你有能够连续一两年断了收入,还依然能保持现有生活水平的资金么? 没有的话,就去攒钱,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顾一切的拼命地攒钱,像葛朗台一样尽可能的攒钱! 为什么?因为攒钱就是攒你未来遇到机会时拼一把的资本和胆量。 古语有云“钱是英雄胆,金是男儿腰”,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且越是不稳定的社会,这越是至理名言。一个每个月都要想着怎么交房租、供房贷、被债务压着的年轻人,他思考未来时的方式,肯定跟一个财务健康的人是不一样的。所以“把钱花光”,透支的不仅仅是你的腰包,更是在透支你的未来。 至于一个没未来、没勇气的年轻人还能不能“为国争光”?林专家,您说呢? 如果我们去翻看历史,你会发现即便是今日消费主义的原生地美国,最早那批让这个国家崛起的先民,也是奉行最彻底“积蓄主义”的,受清教思想影响,一直到19世纪末,美国人的储蓄率一直非常高。也正是因为这种高储蓄率,美国人才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迎头赶上。 至于消费主义的盛行、超前消费,那是美国在20世纪以后才在资本宣传下养成的习惯,而奉行这种消费主义的前提,一定是一个社会的基本保障体系要相对完善。否则一旦你丢了工作,又“把钱花光”,明天居无定所了。谁来养你?鼓动大家“为国争光”的林院长会愿意出这笔救济款吗? 这些道理和历史,我不相信身为复旦经济学博士的林采宜院长不知道,就像当她说“油价上涨对老百姓影响不大。”时,她不可能不知道成品油是现代社会机体赖以运转的“血液”,油价涨跌,对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产生“辐射作用”,时间一长,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受影响。 这些常识,林院长只是不说而已。因为为了鼓励居民消费呼吁完善社保、医保体系,以及为了防范居民生活成本上升,呼吁“两桶油”稍微控制一下油价。这些呼吁虽然是对的,也一个正经经济学者应该做的。但却总让人感觉暗含着那么一点“风险”。林院长如果她这次依照常识、依照良心、依照责任这样说了,闹出来的影响太大,她下次可能就没说的机会了。两相权衡,她当然还是宁可说一些“把钱花光,为国争光”“油价上涨对老百姓影响不大”之类的话。 你看这种话,她年年说,年年挨骂,却年年都没事儿,明年又可以继续顶着“知名专家”的帽子下次继续大放厥词。这是怎样的一番奇景呢?而这样的“专家”,在当下绝不止林院长一位。…
《纽约时报》报道,Google遭控被邪教渗入 近日,《纽约时报》报道科技巨擘Google与前职员凯文(Kevin Lloyd)的一桩诉讼,内容揭露公司部门遭邪教“朋友联谊会(Fellowship of Friends)”渗透,主管不仅图利教徒给予升迁机会,更在凯文举报后没多久将他开除,让他愤而提告。 《纽约邮报》引据报道,凯文指控,他于2017年受雇为“Google Developer Studio”部门员工,主管彼得(Peter Lubbers)长期作为该邪教成员,他开始发现彼得快速升迁指定的邪教成员,且部门25人当中就有12人信教。不仅如此,彼得更引荐两位儿子大赚Google财,一位作为DJ出席公司活动、一位则是以自由工作者接部门的专案,甚至让妻子作为工作人员出席Google活动赚取工资。 报道指出,邪教组织“朋友联谊会”源自1970年,创办人罗伯特(Robert Earl Burton)称教徒崇尚精神上的启蒙,沐浴在如歌剧、文学等高等艺术之中,每月需上缴月收入的10%给组织,不过后来却接连遭前教徒控告被罗伯特强迫从事非法性行为。 凯文此次雇用的律师琼斯(M. Catherine Jones),先前就曾为一名女性打赢官司获得650万美元,她同样指控前公司因自己非邪教成员导致升迁受阻,巧合的是,彼得也曾在该公司工作过。 对此,Google公司发言人则回应,“为了防止歧视和利益冲突,公司相当重视并长期制定相关政策。招聘时询问职员或供应商人员的宗教信仰是违法的,但公司将彻底调查这些指控,当中是否存在任何违规行为或不当承包”。
富顺县互助镇中心小学 2019年3月7日下午,四川省富顺县互助镇中心小学的一位学生,因喊校长绰号被怒扇耳光。 可是就在六天后,发生了一件十分令人震惊的大事,孩子被打,父亲竟然从病房跳楼身亡了。 这一连串的事情迅速引起了社会人士的关注,孩子的父亲为何要跳楼?这中间究竟有什么样的故事? 喊校长绰号被扇耳光 2019年3月7日下午5点,一名学生焦躁不安地坐在教室里。 他的名字叫徐小杰,今年12岁,家就住在离学校不远的小区里。 放学时间就要到了,徐小杰归心似箭,恨不得马上飞奔到家。 还有5分钟,4分钟……徐小杰看着教室里的钟表,心里默数着倒计时。 “叮叮叮……”下课铃响了,还没等老师说完话,徐小杰就开始收拾课本,然后将它们快速地放入书包里,随时等着起身。 “同学们,下课吧。”听到老师的话,徐小杰迅速背上了书包,离开了教室。 对徐小杰来说,每天最高兴的时候莫过于放学的这一刻,这是他觉得最快乐的时光。 徐小杰很快就来到国旗下和小伙伴汇合,这是小伙伴们平时的相聚地点,因为家离得都不远,总是会一起走回去。 徐小杰在路上和小伙伴们开心地聊起了学校的趣事,正说得起劲,一个小伙伴突然说起了一个八卦。 这个八卦是关于校长胡刚的,小伙伴认真地讲:“我听我们班的人说,咱们校长以前有一个绰号。” “叫什么?叫什么?”大家好奇地问。小伙伴神秘地说:“叫黑娃儿。”说完,一群孩子哈哈大笑起来。 大家觉得这个绰号十分好笑,边走边继续讨论着校园里的八卦。 一群男孩子中,就属徐小杰家最远。走着走着,眼瞅就剩下他一个人了。 徐小杰独自一人走在路上,正准备穿过一个综合市场时,他忽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他仔细一看,这个身影不是别人,就是自己学校的校长胡刚。只见他迎面而来,手里还提着刚买的东西。 在学校里,大家看见校长和老师会变得扭扭捏捏,经过思想斗争后才会上前问好。 徐小杰可不一样,这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看见校长后,不仅没有躲避的意识,还产生了一个调皮的想法,那就是偷偷叫老师绰号。 只见徐小杰混在人群之中,在与胡刚擦身而过之时,叫了一声:“黑娃儿。” 胡刚听到有人叫自己,以为是老朋友叫自己,就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但瞅了半天没有看见。 此时的徐小杰心中正在侥幸,觉得自己没被发现,于是又大叫了一声:“黑娃儿。” 胡刚又扭头看向身后,发现了穿着互助镇中心小学的校服的人,然后立马确定,刚才叫自己绰号就是这个学生。 胡刚的心中有一丝生气,但考虑到他是学生,可能就是一句玩笑话,就打算放过此事,便不再理会继续朝回家的方向走去。 徐小杰见校长没有理会自己,更加放肆起来,继续大声叫着校长的绰号。 胡刚再多次听到学生叫自己的绰号后,最终忍无可忍,朝徐小杰发起火来。 胡刚认为徐小杰这种行为是极其不尊重人的做法,尊老爱幼是最基本的道理,更何况自己还是学校的老师,必须要好好将他教训一顿。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胡刚便将学生带到一个比较僻静的地方,给他上起了思想教育课。 徐小杰听着胡刚说了一大堆关于尊师敬长的大道理,这些东西老师在学校里已经教过无数遍了。 徐小杰听着听着就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胡刚看到他这个样子更加怒气冲冲,直接用手掐住了徐小杰的脸颊。 这时,徐小杰的父亲徐天(化名)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恰巧碰见了正在被体罚的儿子,就走到跟前。 直到看见徐小杰的父亲,胡刚才松开了手。徐天严肃地问:“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还动起了手来?” 胡刚将刚才徐小杰的所作所为全部讲给了徐天听。最后还对徐小杰说了一句:“我今天就要好好替你爸教训一下你。” 话音刚落,伸手就朝徐小杰的脸上打了两个耳光,徐小杰直接被吓傻了。 徐天则站在旁边目睹了全程,也没有上前阻拦。等胡刚离开后,徐天就带着徐小杰回家了。 本以为事情就这样结束了,但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事仅仅是个开始。 双方同意私下和解…
“祝日久天长的情侣都是失散多年的兄妹”大家可能觉得这是个玩笑话,可是。。。命运有时就是那么捉弄人。 来自加拿大的Carley Gonschior和Mercedes Stewart,是一对在一起两年的同性恋人。 她们俩从去年11月份才正式开始同居。 两人同居后整天在社交媒体上po出各种甜甜的恋爱日常,天天都非常如胶似漆。 但渐渐地,开始有网友发现了一个问题——这两人,眉眼之间长得怎么这么相像?! 除了发型和脸的长短有些不同之外,五官完全就像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 可能正是因为看到越来越多网友在视频底下发表类似的评论,Carley和Mercedes都开始对此感到有些疑惑了。 于是她们便问了各自的妈妈,最后竟意外得知了一个无比惊人的秘密——她们的母亲曾跟同一个男人交往过!也就是说她们,很可能是同父异母的亲姐妹! 目前她们刚把唾液试纸寄去检测中心,预计还要几周时间才能出结果… 好吧,期待DNA检验的结果… 难道因为血缘关系,两个人更亲密更合拍? 无独有偶,美国加利福尼亚 人物:TINA 和FAYA 事件:她们是一对从小一起长达的亲姐妹,但现在她们的关系有更深入了一层,她们还是彼此的同性伴侣。 “我爱她,愿意为她付出全部。我没觉得我们有什么不正常,只是我爱上了一个人,这个人正好是我的姐姐。”FAYA淡淡地说。对于她们的不伦之恋,有的人支持,也有人提出了异议,你是怎么看的呢? 日本综艺《可以跟着去你家吗》在路上随机找了位女生到她家采访,却不知采访出一个伤感的往事: 女孩房间很乱,可就在这“垃圾堆”般的屋子里,工作人员发现了一个照片,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小姐姐交往了2年多的男朋友。 之所以把照片摆在这里,是因为他去世了。她清晰的记得他是4月4日走的,已经去世7年了。 两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开始以为是命中注定的缘分,可后来男方去女方家拜访才知道,原来他们是双胞胎! 男友到里香家里同里香的父亲聊的很开心,并羡慕里香的家庭。可里香告诉他,这是他的继父。 男友当时好像就想通了什么,后来,根据里香父母的名字他们猜到了,他们确确实实就是双胞胎兄妹。 父母在他们1岁时就离婚了,里香跟了妈妈,而男友被另一家收养。 虽然从户籍的角度上,他们在一起不会受到阻碍,但这是有违背伦理道德的。 后来,男方实在接受不了,于是痛苦的自杀了。 正是因为有了那2年的感情,她才能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你怎么看呢?
今年以来,加拿大的通胀和物价问题已经成为了最热门的话题,眼看着通胀数据月月创下新高,朝着离谱的方向发展而去,加拿大各级政府也是坐不住了。 近几周来,联邦政府、其他各个党派以及省级本地政府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计划,比如联邦提出的发放一次性租房补贴、NDP党魁提出的全民$1000、安省提出的减免汽油税,以及咱魁省的通胀支票等等。 现在安省的一个市政率先做出了更加干脆的一步举措:政府将正式向员工发放生活工资! 根据媒体报道,这个开创先例的城市是安省的St. Catharines,该市政府近日宣布,他们将向所雇佣的员工发放“生活工资”,而不再是参考原有的基本工资标准。 生活工资到底是个啥呢? 简单来说就是符合当地社区实际生活成本所需的时薪水平,按照这个标准发放工资,可以最大程度上抵消通胀给居民生活造成的压力。 根据2021年11月份的数据,St. Catharines所属的尼亚加拉地区生活工资水平达到18.9加币/小时,这还是大半年前的水平,现在实际发放的金额标准可能还会进一步走高。 比起刚刚过了15加币大关的最低工资标准,生活工资高的真真不是一点半点。 根据St. Catharines市政府宣布的承诺,他们将向所有雇佣的全职员工发放生活工资,并且将在2024年12月之前,将这项福利扩大到兼职员工以及第三方承包商。 “我们希望看到更多的雇主加入这个计划,带动整个地区的工资水平提高!” 不得不说,这个操作实在是让人有点羡慕了! SO,各位小伙伴们咋看?你觉得发放生活工资可行吗?
新冠疫情的新闻,如今已经很难成为各大媒体的头条,一方面是疫情没有出现重大反弹,另一方面则是人们已经厌倦了看疫情报道,只想好好享受假日。 只是,随着Omicron BA4、BA5变种开始席卷各个国家之后,政府们在通过不同方式呼吁人们接种第三剂、第四剂疫苗,加拿大也不例外。 到目前为止,加拿大接种过第三剂疫苗的人,也只是占总人口的一半左右,接种率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显著提升。无论政府怎么呼吁,不想接种第三剂疫苗的人,似乎就是不愿接种。 对疫苗算是响应度比较高的华人,对第三剂、第四剂疫苗的抵触情绪也在与日俱增。今日,本地华人论坛上有人发帖直言:曾经很信疫苗,如今觉得是骗局,却又不敢不打。 打不打疫苗?如今是最纠结的时刻? 这位华人曾经一家确诊过新冠,家里有人打了两剂、有人打了三剂,还有人打了四剂。其中,打了两剂和打了四剂的人年龄差不多,但打了四剂的人症状却更严重。 在问了身边朋友后发现,打了两剂确诊后没多大事的大有人在,打了三剂仍然饱受新冠的人也不在少数。虽说样本还不够多,但在不少华人看来,如今的疫苗对Omicron新变种几乎没有防护能力。 既然没防护能力了,为什么还要去再打加强剂、再打第四剂?打完会面临诸如高烧、发冷这样的副作用,相当于自己得了一次病,得完后的代价却是得不到什么防护,岂不是自讨苦吃? 本来坚定信念不去打,结果却天天被电台新闻、被网站新闻洗脑,说什么“就算得过新冠的人也要打加强剂,因为防护力度会高十几倍。”听起来,疫苗还挺有用的,但身边亲历者又没体会到疫苗的保护…… 到底打还是不打?这实在是太纠结了,在这位网友表达了自己的纠结、自己的苦闷后,很多华人网友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从中可以看出如今华人对新冠疫苗的态度。 在个体上,疫苗给不出答案 有民众无奈地表示:“也许官方数据能看出疫苗的效用,但至少在个体上,疫苗给不出答案。” 比如,我打了3剂疫苗后得了新冠,但症状不重,我并不知道是自身免疫力强,还是疫苗保护了我; 比如,我打了3剂疫苗后得了新冠,很严重,去住院了,我可以苛责说疫苗没用,但疫苗开发者会说:我的防护力本来就不是100%,况且你可能是自身免疫力较弱。 所以,从个人来说,永远不清楚疫苗到底有没有帮到你,只能靠猜。尤其是身边打完第三剂疫苗后症状比打完两剂、一剂疫苗症状还重的话,更让人摸不着头脑。 如果副作用不大,那就宁可相信疫苗 这个观点支持者比较普遍:虽然新冠疫苗一直以来都有争议,但既然全世界几十亿人都在打,全球一半人也愿意打加强剂,那么我们至少不应该太抵触? 如果打完第一剂、第二剂疫苗后你的副作用很大,比如出现了高烧甚至心肌炎,那么你可以谨慎考虑是否打第三剂,否则就算防护力度真大了,但还得再遭一次罪。 如果你打完前两剂疫苗后没太大反应,那么可以考虑打第三剂、第四剂。至于很多反疫苗者说的“疫苗长期副作用”……也不用去考虑那么远之后的事吧。 除非疫苗护照重新出台,否则不打 这个观点的支持者同样很多,在这些华人看来,既然已经接种过2剂,那就够了,毕竟此前使用过一段时间的疫苗护照规定就是两剂。如果疫苗护照不会再出现,或者再出现,但不要求第三剂的话,就不打。 当然,不排除疫苗护照因为疫情再次升温而回归,并且要求打完三剂甚至四剂才算“完全接种”的状况。华人网友们表示,到那时,只能乖乖打了,否则不能堂食不能坐飞机那还得了。 放弃吧,我选择躺平 如果回到一年前,一旦有“防疫模范”华人说出躺平言论,绝对被嗤之以鼻。但在疫苗越来越得不到信任的当下,有很多论坛网友都在说“别去考虑打不打疫苗了,躺平吧,我们也判断不了疫苗好不好。” 响应者很多,并表示“该吃吃该喝喝,该出国玩就出国玩,别去思考疫苗,还不如相信自己的抵抗力……” 多晒晒太阳、多出去运动,如此强身健体,难道效果会比疫苗差吗?天天担忧打不打疫苗,疫苗效果好不好,反而给了病毒可乘之机啊。 在杜鲁多两次确诊后,我不相信疫苗了 这位网友的观点乍一听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但仔细想想也不是没道理:“特鲁多都两次感染了,间隔才几个月……而杜鲁多是最坚定的疫苗支持者,这还不足以说明疫苗没用吗?” 不过,杜鲁多并没有透露第二次确诊的症状,但也没有说第二次确诊明显比第一次要轻,这让一些网友解读为“看来第二次确诊并没有轻!看看,有过3剂疫苗加一次抗体依然确诊,且不是无症状,还相信疫苗吗?” 好吧,这个逻辑……有些让人无言以对啊!特鲁多估计也心凉了半截:原本想方设法要证明疫苗有用,自己一定不能得第二次,结果还是确诊了……这下更难让民众去打加强剂了! 上百条留言,无人直接支持疫苗 在这则热帖的上百条留言中,几乎无人直接支持疫苗,无人认为“你们必须要打第三剂、第四剂”。由此可见目前华人对疫苗的态度:要么干脆觉得没用,要么已经不想思考。 连华人都对疫苗不信任了,本就对疫苗、对口罩颇有微词的其他族裔,对第三剂、第四剂疫苗的看法可想而知。这也就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加拿大第三剂疫苗的接种率总是上不去。 有一些网友的观点也很明确:除非辉瑞、摩德纳或者其他公司推出一款专门针对Omicron的疫苗,并且在一段时间的测试后、有足够的样本后,证明真的有用,我才会去打。 这类疫苗从今年年初就有新闻报道说“即将推出”,前两周又有报道说“马上就会开打”,民众对此却表示:能不能给个准信?就算真的有用,能跟得上病毒变异的速度吗? 这恐怕才是问题所在:大家不会怀疑如今科研人员的实力,面对现有病毒,也许是能找到解药。 只是,研发速度在这两年被反复证明过赶不上变异速度,就算新疫苗能防BA5变种,但全民打完后,病毒可能已经变成BA1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