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维基百科又双翻车!高中生编俄历史骗教授

各位网友一定听说过维基百科吧?这是一个全球性的互联网百科全书,用多种语言编写而成,最大特点是内容自由编辑。它是全球网络上最大且最受大众欢迎的参考工具书。维基百科按语言分成了许多版本,不同版本由不同的人员负责编辑。 前不久,维基百科中文版上演了一场闹剧。一个名叫 ” 折毛 ” 的作者在中文维基百科上写了上百万字,修改 4800 次,至少创建 206 个词条,在维基百科上 ” 创作 ” 了浩瀚的古俄罗斯历史。 大致过程是这样的:有一位网友找素材时看到了 ” 卡申银矿 ” 的中文维基百科资料,把其分享到一个有很多历史爱好者的群里,但大家都没有听说过这个银矿,一番检索后,发现卡申银矿竟然只存在于中国特供版本,甚至俄罗斯的留学生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后来发现词条编辑者折毛不只是虚构了卡申银矿,而是虚构了半部俄罗斯古代史。这个词条显示,为了抢占卡申银矿的所有权,一场 ” 特维尔—莫斯科战争 ” 足足打了 180 年。但这场战争完全是折毛编出来的,并且有近百个历史人物在这场战争中登场又谢幕。顺着这条线索摸下去,又发现:托扬之子忽滩不存在,俄国混乱时期的喀山战役不存在,鞑靼大起义不存在,1598 年全俄缙绅会议也不存在 …… 折毛这人除了极少数词条是其它领域外,基本上所有编辑词条均涉及古俄罗斯相关。目前,折毛创建的大多数虚构词条已被删除,少量词条经过其他人员改善后保留了下来。事发后,折毛本人承认了其伪造内容行为,前后回应了两次: (折毛本人首次回应部分内容截图) 至于为什么开始 ” 编写 ” 历史,本人并没有直接回应,目前吃瓜群众猜测的动机是 ” 为了玩文字游戏取胜 “,举个例子:几名不同的玩家扮演世界历史上的不同势力,具体则玩法则由不同的剧本决定 …… 为了在古代罗斯为题材的游戏中取胜,折毛开始在维基百科上编写词条 ………

53死!美国史上最致命偷渡惨案卡车成烤箱

美国时间本周一,在美墨边境的得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发生了令全美震惊的偷渡惨案。在一辆大型卡车内,发现了几十具偷渡者的尸体,截止今天已经造成了53人死亡。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人口走私事件。 这辆装满了偷渡者的18轮卡车被遗弃在了圣安东尼奥西南部一条偏僻的道路上,这里距离美墨边境250公里。周一傍晚,一名工人听到了这辆卡车里发出求救声,于是报了警,这才解救了卡车上的幸存者。 今年6月,是有记录以来圣安东尼奥最热的6月,当天气温高达39.4度。卡车内是完全密闭的环境,没有水,没有空调,里面的人就像在烤箱里一样,忍受着中暑脱水的折磨。 警方达到后,眼前就是一片惨状。圣安东尼奥警察局长威廉·麦克马纳斯称,现场“非常惨”!“卡车的地板上,全是尸体。完全被尸体覆盖,卡车外面至少还有 10 多具尸体,因为当我们到达时,我们正在努力寻找还活着的人,因此不得不把尸体从拖车里移到地上。” 麦克马纳斯形容,“这是反人类的犯罪。让这种事情发生,简直就是十恶不赦,更不用说死了这么多人。” 消防局长查尔斯·胡德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现实,当他的队员打开这辆卡车,看到的是成堆的尸体。卡车内的人还被发现洒有刺激性物质,这是一些走私者用来掩盖人类气味,以避免被警犬巡逻时发现。 当时,包括4名未成年人在内的十六名幸存者被迅速送往医院。因为高温导致的中暑和脱水,他们身体摸起来都非常烫,其中有5人在送往医院后因伤情过重死亡。而警方在现场一共发现了48具尸体。目前,死亡人数来到了53人,40人为男性,13人为女性,其中可能还有未成年遇难者。 在遇难者中至少有 27 名墨西哥人、14 名洪都拉斯人,7名危地马拉人和两名萨尔瓦多人。这三国都表示会和美国当局合作,尽力查明这些非法移民的身份。危地马拉的官员周三宣布,两名年龄分别为 13 岁和 14 岁的危地马拉男孩在事故中丧生。这两名男孩是为了摆脱贫困而选择离家出走来到美国的表兄弟,但没想到最终迎来的是死亡。 四名嫌疑犯被捕 现在已经有四名相关嫌疑人被捕,45岁的拖车司机小荷梅罗·萨莫拉诺(Homero Zamorano Jr.),28岁的克里斯蒂安·马丁内斯(Christian Martinez),23 岁的胡安·克劳迪奥·德卢纳·门德斯(Juan Claudio D’Luna-Mendez)和48岁的胡安·弗朗西斯科·德卢纳·毕尔巴鄂(Juan Francisco D’Luna-Bilbao)。 其中D’Luna-Mendez 和 D’Luna-Bilbao最先在周一被逮捕,两人都来自墨西哥。他们被捕时正从与该卡车关联的登记地址处驾车离开。警方在D’Luna-Bilboa 的车上发现了一把手枪,并在住所内发现了更多的枪支。这两名男子的旅游签证已经逾期,现在是非法停留在美国。他们现在被指控外国人在美国非法持有武器的罪名,最高可判处 10 年监禁。 周二,马丁内斯被捕。警方在确认卡车司机萨莫拉诺身份后,就对他的手机进行了调查,发现马丁内斯一直与他进行走私人口相关的交流。 周三,卡车的司机萨莫拉诺被捕。萨摩拉诺是在卡车出现故障以后抛弃了卡车,并试图逃走。现场有人目击他试图躲在灌木丛中。而在拉雷多附近的一个联邦移民检查站的监控拍到当时萨莫拉诺身穿黑色条纹衬衫和一顶帽子,他在被警方逮捕时也穿着同样的衣服。并且在他的体内还发现了冰毒。 萨莫拉诺的妹夫称不知道他是如何参与进犯罪当中的,“我不知道他是如何参与其中的。他会消失很多年,偶尔会回来。他基本上是自己养活自己。”萨莫拉诺被指控参与走私人口导致死亡。如果罪名成立,他可能面临终身监禁甚至死刑。 美墨生死线 根据墨西哥移民局给出了卡车行驶的可能路线来看。卡车是从边境的华雷斯 – 林肯国际桥一路向北,当地时间周一下午2点50分通过得州边境检查站。傍晚6点20分在圣安东尼奥西南,受害者被发现。…

演员造了学霸人设,结果数学只考二十五

作者 | 路迟 这是一个不缺名人的时代。 今有少年偶像,以吸睛的高考分数高悬热搜,先见分数,后识人。 某年龄在 17-20 岁之间的男子偶像团体成员,相继在去年和今年参加高考,今年出分当天,” 数学 25 分 “”379(分)””307(分)” 持续霸占热搜。分数比人本身的名气和讨论度高。 去年,一名 20 岁姚姓爱豆因 300 分的高考成绩发文致歉,复读一年后提高了 8 分。 另一名选择复读的马姓爱豆,去年也以 307 分的高考成绩冲出重围。有意思的是,这位马同学热衷立 ” 学霸偶像 ” 人设,走到哪都在 ” 看书 “,自己也曾在采访里透露成绩 ” 在年级前几徘徊 “。 在《我就是演员》的排练片场中,马嘉祺在学习的画面 一顿营销猛如虎,数学只考二十五。150 分卷面,五分之一的分数都没拿到,英语也才 44,基本可以断定为完全不学。 传说中,他复读这一年花的 30 多万培训费,大多来源于粉丝打投。…

AI考高数,反而“卷死”了一大帮计算机博士

高数考不好,不知道是多少人的噩梦。 如果说你高数考得还不如 AI 好,是不是就更难以接受了? 没错,来自 OpenAI 的 Codex 已经在 MIT 的 7 门高数课程题目中正确率达到 81.1%,妥妥的 MIT 本科生水平。 课程范围从初级微积分到微分方程、概率论、线性代数都有,题目形式除了计算、甚至还有画图。 这件事最近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 仅 ” 得 81 分,对 AI 的期待也太高了吧 现在,谷歌那边又传来了最新大消息: 不止数学,我们的 AI 甚至在整个理工科上,都已经拿到最高分啦! 看来在培养 “AI 做题家 ” 这件事上,科技巨头们已经卷出了新高度。 谷歌这个最新 AI 做题家,参加了四门考试。 数学竞赛考试 MATH,以往只有三届…

离开互联网大厂的人,之后都去做什么了?

阿里第四季度,员工人数减少 4375 人。 这个数字在 5 月反响平平。” 平时,一个企业裁员 5% 都会被怀疑是不是要倒闭。现在,裁员 15%~20% 的声音此起彼伏,都激不起什么浪花。”某招聘网站负责人表示。 维持一个大厂的运转,通常需要多到难以想象的人力资源。2015 年,美团员工共 1.5 万人,2021 年,美团计划招聘至 10 万人;2016 年的字节员工为 0.5 万人,而 2021 年的字节员工数已超 11 万。2017 年阿里员工人数还是 5 万,2021 年年底,阿里员工数为 259316 人。(2020 年阿里并购高鑫零售,让阿里人数从 12 万飙升至 25 万人) 没人觉得不合理。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曾公开表示,” 几乎没有行业领头的公司是控制人力成本来实现领先的。” 那是一个信仰 ”…

00后选的宜居城市榜单:北上广都没上前10

越来越多的 ” 宝藏城市 “ 被挖到了 …… 近日 #00 后宜居城市 TOP 榜 # 冲上热搜 在社交媒体上 不少网友发布了自己的理想城市标准 在 ” 你问我答 ” 的帖子中 ” 蹲 ” 到合适的生活落脚点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 受访年轻人推荐的城市 Top20 中 除了长沙、重庆、厦门等人气城市 还有珠海、南宁等 相对冷门的城市 而在这份榜单的评论区, 更多网友忍不住补充推荐 ↓ 暖气、澡堂子 …… 网友的择城标准 生活气息逐渐浓厚 除了这些带有 南北方差异的推荐理由…

74岁老人去世5天后儿子被捕:子女的孝心是有前提的

​​​​​​​ 这是一年前的一桩案子。 上海松江法院,于几日前完成审理并宣判。 短短千字的案件报道,读来竟让人在炎夏中心寒无比: 一个 46 岁的男人王某,眼睁睁看着父亲病逝在家中却不闻不问。 乃至,连后事也不愿安排,任由父亲遗体慢慢腐烂。 那个逝去的老人,已年过古稀,膝下只有王某这一个儿子。 几十年前,他供儿子读书、上了大专、参加工作。 而他自己,因为一场大病,身体越来越差,需要有人照顾、长期调养。 可儿子毫不在意。 只觉得,父亲变得 ” 性格孤僻 “,万分嫌弃。 十几年,同座城市,只是从市区到松江的距离,儿子却仅在逢年过节家人团聚时才勉强来和父亲碰上一面,平时很少联系。 哪怕后来老伴离世了,哪怕儿子也与妻子离了婚,这个家,只剩下父子两人。 儿子也只像个陌生人,在城市的另一头,不曾过问年老的父亲怎样照料自己的病体。 直到长久失业的王某担负不起自己的房租,信用卡又欠了十几万外债。 这才想到,要搬去和父亲同住。 彼时 74 岁的父亲,久病缠身,又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这样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是希望也需要孩子陪伴、照顾的。 可他不知道,儿子不过是图有个房子住而已。 3 个月的同屋相处,儿子还是对自己从不关心。 懒得询问他身体如何,病情、服药状况也一概不知。 每天只顾着睡到中午起床,出门遛狗,再去网吧上网,深夜回家。 老人依旧只能自己买菜、做饭,自己去看病、买药,几天都难得和儿子打个照面。 明明有儿在身侧,却活得更加孤独。 那天,老人在小区摔了一跤。 他更加虚弱,已经无法独立下床。 前所未有地,恳求儿子搀扶自己上厕所。 可儿子看在眼里,却连医院都不愿带他去,更没有任何照料。 只每天去瞧一眼、简单问一句,依旧终日遛狗、上网,玩个大半天。 甚至拿走父亲的手机,到处消费。 在生命的最后六七日,老人久久地独自望着天花板,一如他晚年岁月里那些寂寥的日子。 直到发不出任何声音,静悄悄地,离开了人世。…

从唐山案到广泛性别暴力女性突围与互助

张思之律师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律师,他的一生既有高光也有低谷,他经历了十五年劳改,也因出任“四人帮”的辩护律师名噪一时。在53岁的年纪,张思之重回律师职业,在辩护席上,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一个个具体的人厘清罪与罚,厘清公道和公义。他的辩护词兼具充沛的情感和缜密的逻辑,据说当他在法庭呈述完毕,连一旁的法警都忍不住要鼓掌叫好。但大律师张思之也是一位“常败律师”,几乎从未赢过自己代理的案件,有人评价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律师”,但也有人感慨这位大律师从未有过名正言顺、惊天动地的胜利,其实知者寥寥。 晚年的张思之因为中风,中断了绵延近六十年的执业生涯,疾病和衰老日复一日侵蚀着他,而他的态度依然和一位身处法庭的律师一样,举止得体但坚决回击——他拒绝轮椅和拐杖,一个人读书、思考、关心这个时代的正义与命运。 燃烧 在人生最后的时间,大律师张思之最想吃的是蛋糕。他是个可爱的人,最亲近的朋友们都这么说。在人生就要走完一个世纪的时候,快乐往往变得简单,一顿羊头肉,得是带羊眼睛的,一坛白酒,得有朋友相伴,相比年轻人,老人更加欢迎畅谈和朵颐之乐,即使他已因中风行动不便,交谈迟缓,即使当朋友离开后,他将在公寓里精疲力竭。朋友们说,希望他在人生最后的阶段感到畅快,因而在他们的记忆里,与老人和美食相关的,除了小蛋糕,还有伤心凉粉、涮羊肉、一两白酒。但朋友们也都知道,大律师张思之是带着难解的遗憾、孤独和无可如之的伤怀离开的这个世界。 张思之©孙国栋 张思之律师一生与大案要案相连,他曾因出任“四人帮”的辩护律师名噪一时,也曾为蒙冤者据理力争。他的辩护词兼具充沛的情感和缜密的逻辑,据说当他在法庭呈述完毕,连一旁的法警都忍不住要鼓掌叫好。但大律师张思之也是一位“常败律师”,几乎从未赢过自己代理的案件,1987年他为“大兴安岭大火案”中一位倒霉的基层公务员奋力辩护,他的辩词堂堂正正无懈可击,但直到十七年后,公务员早就刑满出狱,案件才得到平反。 事实是,他代理的案件越是重要,他就输得越是没有悬念。有人评价他是“中国最伟大的律师”,但也有人感慨这位大律师从未有过名正言顺、惊天动地的胜利,其实知者寥寥。如果说前者有过誉的嫌疑,那后者就有些孤独。 张思之曾经说,如果活到一百岁,并且从律师职业退休了的话,他就要和朋友去卖四川泡菜,玩笑中是否有失望的成分,并未可知。但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依然是一名律师——他的执业生涯停留在八十七岁,成为律师的第五十七年,依然有案件萦怀,但他突然中风,说不出话了。而后的岁月,张思之日益被困在自己的身体之中,疾病和衰老日复一日侵蚀着他,而他的态度依然和一位身处法庭的律师一样,举止得体但坚决回击——他拒绝轮椅和拐杖,一个人读书、思考、关心这个时代的正义与命运。 张思之©孙国栋 万淼焱律师是在这之后去拜访的张思之,拜访持续了四个小时,前两个小时都是张思之在阅读她带去的卷宗,很多年前他就有一只眼睛已经失明,但他依然细细地看,两个小时看了一百页,这是万律师手头一个难解的案子,能做的谁也不知道还有多少。然后万淼焱流露出出国学习的想法。她记得张思之听了之后,既没表示支持也没反对,只是告诉她,“你的故土还在这里,你还是要竭尽你的所能,竭尽你的律师所能,为我们民众的权利,努力争取多少是多少。” 关于律师,张思之有过两个说法,他说“即使只能做一个花瓶,我也要在里面插一枝含露带刺的玫瑰。”另一个说法是,“真正的律师,实是一团火”,两个说法,都是浪漫中有些倔强,前者是弱者的对抗,后者则是燃烧。如果说前者的表述中还有着应时度势的技巧的话,那后者就有些不管不顾了,因为所谓燃烧,都是燃烧自己。 张思之©孙国栋 张思之的传记作者孙国栋,曾经见到过大律师燃烧殆尽的样子,那时因为脑梗加脑出血,他的话语能力受到损害。一家电视台想来采访他,录下大律师对时事的真知灼见,但采访只进行了五分钟就进行不下去了,张思之曾是天生的演说家,但面对镜头,他的思维依然敏捷,但所有话语都困锁舌尖,他有那么多话还想说,但说不出来了。 “我觉得其实张老,尤其是在他躺在病床上的时候,想说话而不能的时候,应该是怀着非常深切的孤独感的。”晚年的好友,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李轩说,他还记得初次见到张思之的场景,他独自待在窄小、晦暗的公寓里,那场景现在想来,他说也契合着大律师晚年的心境。 伤痕与希望并存 “律师”一职,作为西方舶来品,在中国只有百年历史。在传统社会,与之相应的是“讼师”,但讼师从未取得为人辩护的法定资格,常常被当做教唆百姓与官府相抗的奸邪小人。直到清末民初,被告人才在随堂发落之外,获得辩护的权利。张思之出生于民国,他的生涯贯穿新旧中国,青年时代既是动荡的战争岁月,也有着民权初张的氛围,当时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显赫一时的大律师,但为工人争权利的大律师施洋被杀害,另一位大律师史良则终于成为政府高官。某种程度上,都是这个新兴职业依然弱势的证明。“文革”后,已经成为中学教师的张思之拒绝了从政的邀请,他说自己愿意重新做律师,为弱势者鼓与呼。 年轻时的张思之©孙国栋 许多友人都提到,张思之直到晚年都对着装一丝不苟,冬天的时候是潇洒的大红色的夹克式棉袄,夏天到了在家中也是身着衬衫。他告诉朱孝顶律师,“他说做律师要有尊严,你自己的形象,自己得严格要求。”朱孝顶从中得出身为律师,就不可懈怠的结论,因为这关乎形象,也不止关乎形象,而是自己得看重自己。 强烈的正义感贯穿着张思之的一生。他出生于一个医术世家,不同于他的祖辈以药救人,他要以法救人。张思之的青年生活,是叛逆与激情的交织,他几度因领导罢课被开除,又在16岁时报名参加青年远征军,远赴印度,他既在学堂内学习法律,学习和平年代的以理服人,又以青年的激情参加救国运动,在跌宕起伏中盼望一个崭新的中国。 22岁的张思之成为了新中国第一代律师,但世事蹉跎,后来几十年,他辩护过的案子其实只有“一个半”,“一个案子”是指南斯拉夫法律代表团来华,要去法院旁听审案,张思之被司法局叫去出庭辩护,代理一个抢劫案;“半个案子”则是一起离婚案,案子还未结束,“反右”呼啸而至,他成为北京律师界第一个右派,然后就是十五年的劳改,五年的中学教师生涯。 1980年,真正以一名职业律师的身份出现在法庭上时,张思之已经53岁了。首份委托,就是出任“四人帮”的辩护律师,这自然是组织交付的任务,但即使极恶之徒也该有受辩护的权利,也是法律的精神。 辩护席上的张思之(左一)©孙国栋 同一年,中国第一次有了规范律师执业行为的法规《律师暂行条例》,曾经一度被中断的职业律师,重新在法庭上有了存身之地。 就像许多“文革”后重新寻回工作权利的知识分子,张思之渴望追回被抹平的时间,这些被蹉跎的半老已老之人,以巨大的毅力,重启未尽的事业,其中伤痕和希望并存。张思之既创办了杂志《中国律师》,为新兴的基层律师编选案例,也站上辩护席,为一个个具体的案件,一个个具体的人厘清罪与罚,厘清公道和公义。 在一次庭审中,法官告诫张思之,“发言不要带感情色彩。”张思之的回答是:“对不法现象、违法情事不表义愤,不带感情色彩,对律师来说,就是失职。” 但名震一时后,张思之却没能拥有更加热闹的声名,这既是个人的选择,也可能是时势使然,在短暂的八十年代后,商业化的浪潮席卷一切,浪漫的正义观让位给了趋利之心,一切坚固的都烟消云散了。1998年,当时还是法律记者的孙国栋曾想编写《中国大律师》,首篇就要选择张思之,但让他意外的是,他发现不像其他著名律师,关于张思之的资料非常少。那时,张思之默默住在朝阳区松榆里的老旧小区,就离他当年教书的中学不远,连小区物业都不知道自己的辖区住着这样一位“国宝级”的律师。 熟悉之后,孙国栋有了和张思之长聊的机会。他记得,是2004年,传来了“大兴安岭大火”案在十七年后平反的消息。张思之却对他说,这件事情也不值得高兴,蒙冤的被告当年年富力强,平反时却已到退休年龄。还有一批人受牵连,也有着悲惨的遭际。“这不但是冤案,也是个社会性的悲剧。” 在历史中永恒 在将满八十岁的时候,张思之萌生了退意。虽然外界赞赏他的屡败屡战,但孙国栋说,内心深处,张思之也会感到失望,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但谁不愿意胜诉呢,对当事人对家属也才有个交代。有时旁观者只是忘了,一个八十的老人,也会有力不从心之感。 朋友们决定为他搞个八十庆典,牵头者之一是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副教授李轩。他和张思之因为一篇前者写下的法律论文结识,当收到落款“张思之”的读者来信时,李轩首先诧异的是这个年代还有人手书来信,紧接着就对落款的名字将信将疑——如果这是自己印象中的那位大律师,如此位尊名重,怎么会给自己这样名不见经传之辈写信?再看寄信的地址,不过是北京城内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平民小区。抱着惊奇的态度,李轩决定上门拜访,直到见面之刻,才相信眼见为实。那天前辈和后辈聊了很多,李轩说他听出了英雄落寞之意。 关于八十庆典,李轩说,“最初张老是拒绝的。”后来他们不得不晓之以理,理由包括这样的庆典也是一个契机,当京城的同仁们汇聚一堂,有利于打造律师群体的共同体,等于“请张老帮忙”。 张思之©孙国栋 后来在朋友们的回忆里,八十庆典热烈又让人感动,上百师友齐聚一堂,年轻人来了,是素昧平生的大学生,同辈的老人也来了,当年一起舞镰挥锨的劳改战友就到了四个,一种乐观的奋进情绪笼罩着在场的每个人。这一年也是张思之执业五十周年,他哑着嗓子,在答谢致辞中收回了萌生的退意,他说自己尚未气馁,并不沮丧,“我愿把今日聚会作为我的起点,接受大家的祝福。” 这一年张思之八十岁,离他中风还有七年,命运留给英雄人物的时间总是吝啬。 青年律师王令当时也在现场,一年前,他因代理一起拆迁诉讼遭到殴打,萌生放弃律师职业的想法。呆坐办公室时,接到了一通陌生电话,“你是王令同志吗,我是张思之。”电话里的人告诉他,“你做得很好,我支持你。” 王令说,张思之身上有一种纯粹的精神感召的力量,只要他认为是对的,就会在事实和法律的框架内去追求一个最理想主义的结果。他感召年轻人追寻理想,但光有赤子之心还不够,他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告诉他们还需要严谨和专业,这不仅是职业上的高要求,经得起检验,也才可以保护自己。有一年,王令将自己写的一份辩护词拿给张思之看,当时后者八十二岁。“拿之前我是有些小得意的,觉得自己写得不错,我觉得至少有80分。”但张思之在他的辩护词上修改了283处。汗颜之余,王令将这份辩护词挂在了办公室里,作为警醒自己的纪念。 2014年9月25日,孙国栋还记得张思之中风的准确时间。当时后者保持着高密度的工作节奏,他刚从欧洲回来,没有倒时差,就要马不停蹄会见当事人,参加编辑会议,公开活动的媒体问答环节也在等着他。那天中午,孙国栋去看他,请他吃饭,菜还没上呢,张思之喝着茶,喝着茶就中风了,他说不出话来,只剩在笑。 张思之©孙国栋 “他的身体一直非常好,八十几岁体检,连大夫都吃惊,说你这个身体各个零件太好了。比年轻人的都好,所以老爷子挺自信的,接受采访说,到九十岁的时候如果健康允许我还干,但是八十七岁他就干不了了。”孙国栋说,“就是这个中风,虽然抢救得比较及时吧,恢复得也挺好。但是毕竟他就属于一个行动(派),是吧。越在法庭上越来劲,他可能越长寿,这样一中断了,所以他就没活到一百岁。” 张思之无法继续工作了,他不再代理案件,不再参加公共活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大部分时候待在家中。摄影师窦海军曾经抓拍过一张照片,是中风前一年,老朋友们聚会,其中有诗人邵燕祥,教育家钱理群,几个白头发的老人围坐在沙发上,看得出来中风前的张思之已有疲累之色,所有人都在开怀大笑。当时钱理群还没住进养老院,他告诉朋友们,支撑他的是写作,持续而单纯的晚年写作生活甚至让他认为,如今他“大脑和身体都处于人生的高峰期”。…

撤热搜?丹东那名拿药被阻的老人自杀了…

昨天看到天目新闻报道这个消息后我就在等热搜,等后续。但今天,后续没等到,倒是原报道消失了。 “辽宁丹东九旬老人不堪受辱,在社区门口上吊自杀。” 一件让人看到就会感到愤慨之事,它绝不会被掩埋。嬴政他能焚书坑儒,但坑不掉天下悠悠众生的口诛笔伐。 我找不到天目新闻那篇原文了,只能放一张由官方账号“郴州北湖法院”发布的消息截图。 事情的经过并不离奇: 丹东一位93岁的老人,手术之后要去拿药,社区拒绝给他开证明离开,除非老人能证明自己刚动了手术。 该老人无奈,解开裤子给社区的人看“小肠疝气手术刀口”,不知道是裤子太肥大还是什么原因,掉了下去。 社区的人立马抓住机会报警,指责老人耍流氓。同时老人也被戴上手铐押进了警车。从派出所回来时,老人的手上和脸上带有伤痕。 夜里,老人在社区门口上吊自杀。 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导致了该93岁老人自杀? 1,社区要求老人证明自己刚做了手术,以至于老人当众出丑。 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并且退一步而言,社区凭什么要求老人证明自己刚做完手术?这东西完全属于个人隐私吧,这次是“小肠疝气”,下次是痔疮难道还要把裤子脱掉给你们看吗? 别忘记那句“防疫是为了老人”,别忘记清华教授那句“挽救了无数老年人”。 防疫给予了某些人权力,但也仅限于防疫而已。这种防疫人员肆意加码的源头,是因为他们不用承担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之后的责任。 不让病人去拿药,那如果病人因此而去世,那么好,杀人偿命。 2,在称呼老人为爷爷的女子所拍摄视频中,称老人回来后手上有淤青,脸上也受了伤,这也可能是老人自杀的原因。 但是仅凭一面之词我们不能就把责任丢到警察的头上,说不定是老人自己跌了撞了呢?所以,这就需要把老人带走的丹东民警出示全部记录仪视频了。 家属要求查看执法记录仪,民警表示只录上老人闹腾的时候,没录上怎么受伤的。 “录上了吗?” 这回,竟然没录上! 执法记录仪不应该全程佩戴的吗?为什么我们要求执法必须两个警察一起?为什么要求警察执法要全程佩戴执法记录仪?还能没录上? 我不是很懂。 3,裤子掉下来了不属于犯罪吧?可以说老人道德有问题,也可以对他罚款,直接上手铐是不是太严重了些?毕竟是一位高龄老人,而不是壮龄小伙。丹东的民警是怕他跑了,或者是怕制不住他,还是怕他对自己耍流氓? 令人无法理解,手铐用起来都这么随意的吗? 6月28日,北京房山也通报了一起类似的消息。一民警在执行勤务的过程中,因为7天没做核酸了,与防疫人员发生冲突。然后,他就用手铐把那名防疫人员给铐了起来。 自始至终那名防疫人员就说了三句话: 你现在没有核酸检测结果; 把你们领导叫来; 你铐不了我。 然后…… 最新消息是,这名警察因违规使用警械具,被停止执行职务并接受调查了。 总之,在丹东93岁老人社区门口自杀这起事件之中,老人唯一做错的事,就是证明伤口的时候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裤子。 但这,并不构成犯罪。老人不追究导致这个情况的源头就已经算好了,居然还反过来把他给抓走,什么逻辑?我就想问问什么逻辑,还讲不讲法律。 93岁的老人啊,他已经挺过了国民党统治的黑暗时期,挺过了14年的抗日战争,挺过了文革,现在,是他该安享晚年的时刻才对。 还是文章开头那句话,我相信这样的事件即便微博开足了马力撤热搜,即便丹东的名誉异常重要,但是,它终究还是会人尽皆知。因为这是悲剧,悲剧会引发愤怒,会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然后凭借这些愤怒和价值,社会才能进步。 今天,香港很热,我不必扫了大家的兴。1927 年 2 月 16…

不懂点黑话,还真看不懂高考喜报了

大家可能知道《关于严禁炒作中高考状元的通知》吧。 国家不允许宣传和炒作中高考状元,说这违背了教育规律,扰乱了教育秩序,冲抵了“双减”成果。 自打有了这个通知,谁也别想拿“高考状元”来标榜自己的学校或老师。 很多地方的办法更机智,最名列前茅的几十名学生,连查分都查不到。比如北京,就不会公布排名前20名考生的成绩,只会提示“祝贺你高考取得全市前20名!” 以前只知道不让宣传“状元”,却不知道连“高考喜报”都不让发了? 每年高考完,很多学校想显摆自己的战绩,家长想知道哪个学校教学质量靠谱,但这一场双向奔赴被扼住了喉咙,于是逼得一些取得了“辉煌战绩”的学校开始想奇招,甩出了各种充满黑话的花式喜报。 比如[水果丰收,满枝飘香]系列:荔枝,芒果,桃子,李子……真是桃李园中果满枝,千树万树压枝低啊! 除了水果,还有[粮食作物和花草树木]系列:从玉米、苗木,到荷花、向日葵,一片丰收美景。 令人欣喜的是居然有了[各地小吃]系列:小吃一条街的发展,果然离不开那些优质的米粉、臭豆腐、牛肉粉…… 还有更厉害的[水产畜牧]系列:不光有帝王蟹,大青蟹,还有肥美螺狮和珍稀锦鲤…… 还有的,甚至连[旅行团]系列都上场了。 还有[高科技数码与芯片科技]系列: 不懂点黑话,还真看不懂今年的喜报啊。 更有趣的是,“不让发喜报和宣传高分”的规定是为了“减少家长和学生的焦虑”和“不冲抵双减成果”,可争着抢着要看喜报并且四处转发这些喜报的,恰恰就是家长。 如果不知道这些数据的话,家长可能就更焦虑……因为总不能闭着眼掷骰子随便选一个学校去上吧? 有人说:“学校不应该通报高考分数,高分只能说明考生的知识学得扎实,不意味着该考生的人生也有高分,也不意味着该考生大学毕业后工作能力就出类拔萃……” 分数确实不能说明一切,但请问大学录取是不是看分数的呢? 既然是考试,就会有分数,既然有分数,就不是什么需要藏着掖着的东西。 这就好比既然有中考和高考,学生和家长就一定会有负担,减是减不了多少的。 除非全改摇号。(不是)。 所以,终将面临高考的家长们想知道每个学校的“高考战报”,这是完全合理的需求啊。 但关键问题在于:我们不光想知道那些拔尖的学霸的考分,更想知道这个学校全体学生的平均分,知道排在后面的学生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想知道学校是如何提升整体分数的,而不是只会拿着少数尖子来叫卖,这才叫一份“均衡的战报”。 你不能光说最漂亮的桃子和芒果被哪个大金主挑走了,你也得说说你地里的烂果率是多少,那些烂果你们是怎么拯救或处理的? 我们肯定是反对“宣传高考状元”的,因为人家有可能无论换到哪个学校也依然是“状元”。但与其一刀切地不让发“喜报”,还不如下发个通知,规定以后每个学校都得详细通报一下全校分数,而不是只报喜不报忧。 管得多不见得有用,管到点子上才行。 更何况现在我们也知道了,由于一些人总是“为了我好”,最终却致使那些本来还算得上人间美好的花鸟鱼虫、日月星辰、宇宙万物,都被折算成了高考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