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对大学新生来说有人愿意放弃唾手可得的奖学金,但是统计数字显示安省每年有数百万元奖学金竟然没有学生去申请,家住安省Madoc的Delaney Stoltz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肯花一点时间,申请奖学金没有那么难。她在高中最后一年每周花大约10小时去寻找奖学金申请,最终成功获得3个奖学金,总金额超过5万元。 图源:waterloochronicle 根据加拿大统计局的数据,在加拿大,国内学生平均每年要支付6,693元的学费。考虑到住房、交通、食品和其他费用的价格,每年的总成本可能高达这个数字的三到四倍。 Delaney Stoltz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她知道自己与母亲没法承担高昂的大学教育开支,她说:我知道,如果我想上大学,我需要努力去获得这些奖学金。 Stoltz9月份将入读Queen’s University教育学系。 实际上,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尤其是那些来自小社区的学生,他们负担不起从家里到学校的费用,大专教育似乎遥不可及。尽管有像Stoltz这样的学生在12年级时花时间申请奖学金,但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这么做,每年都有数百万元的奖学金无人申请。 奖学金辅导员Janet MacDonald表示:过去从未有过给予学生获得这么多奖学金的时机,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有各种各样的奖学金,其中,不少奖学金的申请人数十分少。 根据加拿大奖学金(Scholarships Canada)数据库,加拿大每年大约提供2亿元奖学金,其中约10%根本没有人申请。 加拿大奖学金的母公司SchoolFinder集团总编辑Logan Bright表示:有不少大学生懒得申请,因为有一种误解,以为是奖学金只给予成绩好的学生,实际上这个情况今天已经有变化了。我们认为奖学金是对最杰出的人的奖励——包括那些已经开始做慈善事业的人。但是很多奖项更多地关注社区参与、个人领导能力以及志愿服务,奖学金已越来越不关注那些获得平均分为99分的人。 滑铁卢大学4年级科学与商业系学生Ravicha Ravinthiran表示,他高中的成绩在80多分,但在大学一年级时他已获得大约2万元奖学金。她表示:我申请的不少奖学金是侧重于社区服务,与学校的表现出色相比,我更热衷于这点。我认为,只要有一个不错平均分就好了,不少奖学金并不关心成绩。 MacDonald表示,义工与社区服务已经成为奖学金越来越重视的标准,因为不少公司的价值观,是回馈社区。 于苗苗 目前定居英国的加拿大华人钢琴家于苗苗由于各方面都十分优秀,十几年前在多伦多申请大学时得到了几十个不同类别的奖学金,所以她读大学就没有花父母的钱。她介绍经验,就是要广泛收集各类奖学金信息然后主动去申请,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拒绝,只要坚持总会有收获的。
温哥华一名房东被指控在女租客半裸的时候进行偷拍,遭到受害人和其他几名租客的起诉。这名房东现已承认偷窥罪。 图源:ARLEN REDEKOP /PNG 据报道,今年6月,Patrick John David Bracken在温哥华的BC省法院认罪。8月10日,法官Mark Jette判处他有条件释放,缓刑24个月。 根据这起民事诉讼,Bracken是Oxford Street 2200街区一处房产的房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多次对人进行秘密录影或拍摄。 在录影中,四名原告或全裸或半裸,或处于亲密的环境中。 向BC省最高法院提交的民事申诉通知书中说,录制这些的目的是为了保存下来,并让Bracken欣赏和满足自己的性需求。 申诉书说:“这些事件深深地影响了每一位原告。他们深感不安,有持续的信任问题,并且担心录音是否扩散,如果扩散给了谁。” 诉讼称,有关刑事指控涉及2021年6月29日晚Bracken的一名女租户的一起事件,当时该租客和另一名交往女性在床上,赤裸上身并接吻。 租客的狗开始在套房窗户附近吠叫。诉状称,当狗不能安静下来时,另一名女子就去查看,并观察到一个长方形物件,似乎是一部手机。 Bracken被看到从主楼的窗户探出身子,手里拿着一根“自拍杆”,该自拍杆与手机相连,指向套房的窗户。 在遭到质问后,Bracken给租客发了一连串短信,承认他在试图拍她们,并为自己的行为道歉,承认行为不合适。民事诉讼称,他表示将承担责任和任何后果。 诉讼称,Bracken被发现后删除或试图删除这些录影。 两名受害者第二天早上打电话报警,警方开始调查。据诉讼称,警方找到了约91份录影,其中包括女性各种裸露状态的照片。 警方查获的录影显示,Bracken的另外两名女租客也在录影中。 法官判处的缓刑的条件之一是,Bracken不能和这四名女子有任何接触,也不能去她们住的地方或她们碰巧在的地方。 他还不得散布、发布或张贴提及或描绘这四名女子的信息。这四名女性都被列为民事诉讼的原告。 Bracken不得与任何女性有房东与房客的关系,除非缓刑官确认她的身份,并且已向她告知Bracken的定罪。他还被要求做5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 该诉讼要求法院颁布禁令,禁止Bracken拥有、观看或散发他所拥有的任何录影,并对侵犯隐私的行为做出一般赔偿。 Bracken的母亲和Bracken拥有或共同拥有多处住宅物业,她也被列为被告,被指在Bracken不适合的情况下允许他担任物业经理。 报道称,法庭没有收到该诉讼的应诉书,诉讼中的指控没有在法庭上得到证实。记者无法联系到Bracken。
多伦多今天下午开始预计有强雷暴。周一的最高温度预计为30摄氏度,但CityNews 680气象学家Jill Taylor表示会感觉更热,加上湿度感觉会像38度。高温只有一天,但风暴可能会持续到明天,今天傍晚可能会带来一些强风和冰雹。本周四9月开始可能会带来一些低于平均水平的气温,最高气温接近23摄氏度,空气感觉更加清新。值得庆幸的是,到劳动节长周末,天气将恢复到夏季般的状态,到周六升温至27摄氏度。 图源:citynews
宁向东,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曾任哈佛商学院、伊利诺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悉尼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宁向东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中老年现实困境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母亲70多岁的样子,女儿也有40多岁。母亲的心脏不太好,心电图变形得没法看。 医生希望她吸半个小时的氧气,然后再做个心电图,如果明确没有大事了再回家。 女儿却希望母亲回家吸氧,并且说单位只有她一个人,她必须要及时赶回去。医生用纠结的目光注视了母女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留下这对母女。 我望着目光复杂的母亲,也看到女儿匆匆跑去交费的背影,在想:作为一个老板,没有人会愿意聘用一个经常离岗的职工。 女儿要回去上班,也是她职业化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女儿真的把犯了心脏病的母亲单独留在了医院,那她还算是“人”吗? 这些天,我不时地在想,在未来超老龄化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呢。 超龄社会真的来了吗? 我在清华教的一门课是“战略管理”,其中的一个内容是要对“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因素作分析。我常常对学生说,未来影响中国人的最大变数是“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从这个话题谈下去,我常常劝学生要“珍惜、并且过好当下的每一天”,特别是对于那些30岁、40岁的学生。 我说:“现在你还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还可以做生活的主人;而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你将逐渐丧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权”。 作为老师,我不能说出什么“及时行乐”的话。但是,作为一个研究者和过来人,我十分清楚未来二十年之后,对于当下30多岁的这代人、以及他们的儿女们,将意味着什么。 过度老龄社会的来临,将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甚至挑战我们的伦理。 当你的父母住院的时候,你是不是应该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你请个护工照顾病人(假如你还请得起、请得到),而自己只是每天过去看一下,是不是不算孝顺?(防失联请复制加微信:fengylye注明读者) 当你的父母已经年过七十,还要去上班工作的时候,你是否应该阻止他们?甚至,你是否还希望你的孩子在经过残酷的职场竞争同时,带着一腔疲惫,还要为你再多生一个孙子或孙女? 中国正加速进入“超老龄社会” 过去,我们到日本旅行,常常会嘲笑端茶倒水的都是老头老太,而我们哪有那么大年纪还在从事服务行业的。 然而,最近几年,你是不是觉得中国的保姆也不好找了,并且,保姆的平均年龄大了,保姆的工资上升得很快。 这就是信号。 因为与很多行业相比,保姆是刚需。保姆不好找了,老了、贵了,就体现了基本的供求关系,而藏在这种关系背后的就是日益老龄化的人口结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可被称为老龄化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4%即可称为老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20%,则可以被称为过度老龄社会。 从中国最近的两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某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大约在五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的阶段,而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逼近“过度老龄社会”。 我们说的太宏观。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你也可以用自己家里的情况,作个类似的盘算。 我有个学生今年40岁。他这一代都是独生子女,夫妻两个人。上面双方父母都健在,60岁左右。 再上面有三个老人,80多岁,但叔伯舅舅众多,大家共同照顾老人。隔代的事情基本不需要他们操心,而且,下一代的两个小孩也是父母帮助带大。 我们把时光向后推20年,推想一下这个家庭在2036年的场景。 我们假定中国人预期的平均寿命是80岁,那么,在2036年,学生的家庭结构就变成了最上面一层、父母、岳父母这4个人应该多数人都还健在。 然后是下一层,我的学生两夫妻,都在60岁左右。下面的两个孩子,30岁上下,至少有一个应该结婚生子,形成了第四代。 在这个家庭大约10个人中,有收入的7-8个人,所以,如果没有大病之类的问题,只要不在北上广深买房,正常生活应该不是大问题。 但是,这个家庭的年龄结构是有很大问题的,人口学上叫做“赡养比”,大约是四个人要照顾六个人。 最理想的,是最上一层80岁左右的人没有慢性大病,并且生活能够自理,这是不知道几世修来的福分。如果退而其次,即使有人生病,80岁的这一辈人能够自己解决,或者在别人的简单帮助下可以自己解决,这也是家庭之大幸。 不过,一般来说,这一层人总会衰老,有一个无法自理的阶段。如果有一个人生病、卧床,属于需要他人照顾的状态,这个家庭就会比较困难。困难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还在于精力上不足。 2036年,我学生60岁,他太太略小一点。正常的状态下是应该还在工作。请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应该还在工作,是指他们还没有到达退休年龄。 将来会有一部分人,虽然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已经无法工作了。他们需要回到家庭,照顾家庭,因为他们无法找到保姆。 超老龄社会带来的三大问题 过去有一句话叫做: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
1 普查年份常住人口数据,辅以小学生数能有效判断人口流动趋势 分析人口数据需首先了解人口统计规定,很多谬误产生的原因在于对统计规定不了解。中国人口数据统计调查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人口普查,从1990年开始在尾数逢“0”年份进行,数据比较准确,但仍存在漏登,1949年以来共开展7次;二是1%人口抽样调查(俗称“小普查”),在尾数逢“5”年份进行,数据相对准确;三是其他年份的1‰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数据偏差相对较大。不同抽样方式得到的数据不可混用比较,10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是最准确的人口资料,所以我们以10年为间隔进行分析,即2000-2010年和2010-2020年。 小学生数据来自教育部门,准确度较高,代表着年轻人口潜力,可通过地区与全国比较、入学政策等差异,从而对比分析人口流动。小学生人数为教育机构的登记上报数,一般比较准确。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先后于1987年、1994年超过97%、98%,1999年后基本在99%以上,2018年达100%。尽管部分地区可能存在为获取义务教育补贴而虚假登记的动机,但比例较小。在学术研究中,小学招生数可用于修正人口普查对出生人口等低龄人口的漏登,2016年我国普通小学招生数1752.5万人,比6年前2010年人口普查时的出生人口多出164.5万人,意味着当时0岁人口漏登率不低于9.4%。2020年全国地级行政单位中仅有18个缺失小学生数据,占比0.8%。 除人口流动外,在读小学生人数变动也受人口结构变化、地区入学政策及教育资源供给等影响。从人口结构看,与1949年建国后三波婴儿潮对应,中国小学在校生数经历了1960年、1975年、1997年三次高峰,此后由1997年的13995万逐年下降到2013年的9361万,后触底回升至2020年的10725万。该时期,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小学生数持续下滑,如北京从1994年降至2006年,上海从1993年降至2007年,因此不能简单通过数据纵向比较判断人口流入情况。从地区入学政策及教育资源供给看,除少数大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并不严格限制外来人口子女入学。2013年开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出于人口控制需要,严格收紧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政策。北京普通小学招生数2013-2016年从16.6万降至14.5万,2021年回升至18.6万人,其中2013-2015年非京籍招生比例从45.2%降至31.7%。此外,由于基数影响,2010-2020年北京和广东东莞的小学生在校数年均增长率均为4.3%,但这并不意味着两座城市的人口流动趋势相近。北京收紧外来人口子女入学政策以严控人口,而东莞为发展制造业满足了大量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需求。因此,小学生数对人口流动的指示意义不能通过单个城市纵向比较、或城市两两之间横向比较得出,可通过地区与全国比较、城市或地区分组大致控制相关差异,以研究人口趋势。 2 中国3000个县人口流动格局 2.1 地区层面:中西部劳动力回流,东部外来人口本地化,东北人口加速流出 改革开放后中国跨省人口迁移在2010年前后经历了从孔雀东南飞到回流中西部的转折,并且跨省人口迁移因中西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人口老化等明显放缓。加上小学生数据后,我们将看到更为清晰、细致的人口流动画面。 1978-2010年,从中西部迁往东部地区的人口以劳动力为主,也未带子女,中西部留守儿童现象较明显。改革开放后,人口大量向经济率先发展的东部地区集聚,1978-201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年均增长1.39%、0.86%、0.85%、0.73%,常住人口占比分别变化4、-1.6、-1.7、-0.8个百分点。但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小学生数分别年均增长-1.12%、-1.11%、-1.03%、-2.60%,小学生数占比分别变化0.8、0.8、1.6、-3.2个百分点。 2010年左右以来,部分人口回流中西部,东部地区面对用工压力主动推进大学毕业生、技能人才等外来人口本地化,小学生增速明显加快,东北地区人口加速流出。2009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比例分别比上一年下降2.4%和7.6%,2009年下半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明显的“用工荒”,根据麦可思研究院数据,2021年珠三角地区本科毕业生能留在本地就业的比例高达90%,但数量仍不及用工需求。面对用工压力,东部地区主动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吸引外来人口安居乐业。比如,2011年起以鞋服产业闻名全国的晋江在福建率先实行零门槛“居住证”制度,并于2013年率先实行“无房也落户”政策。在2014年国务院要求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后,2015年福建宣布全面放开除福州、平潭、厦门外地区的落户限制;广东宣布,除广州深圳外,放开直系亲属投靠,放宽大专以上(含大专)学历毕业生及技能人才、特殊专业人才入户条件等。2010-2020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常住人口分别年均增长1.08%、0.22%、0.61%、-1.05%,常住人口占比分别变化2.2、-0.8、0.2、-1.2个百分点。尽管东部地区常住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但其小学生增长率却不降反升。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小学生数分别年均增长2.53%、-0.15%、0.09%、-2.22%,小学生数占比分别变化6.1、-2.7、-2.0、-1.4个百分点。 分省看,2010年后粤浙人口再集聚和回流黔川渝鄂并存,东北三省中黑龙江人口流失较多。2010-2020年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前五的省是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此时期甘肃、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6省人口萎缩,全部位于北方。具体来看,2010-2020年粤、浙年均常住人口增量分别为216.9万、101.4万人,2000-2010年黔、川、鄂等中西部省份人口年均增速由负增长转为2010年后的正增长;东北三省由2000-2010年的人口年均增速正增长转为2010-2020年的负增长,近年减幅扩大。2020年广东常住人口1.3亿人,人口总量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这是因为广东经济发达,连续28年GDP全国第一,叠加落户政策较松等因素,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尤其是中青年人口迁入。2010-2020年,外省流入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从20.61%上升至23.51%。但黑龙江常住人口仅为3185万人,连续七年人口总量下跌。这是因为,一是经济下行,对人口吸引度下降,2020年GDP位居全国第27位,人均GDP为3.65万元,是全国人均GDP的一半,在全国位居末位。二是产业结构以农业、工业为主,其中工业又是以重工业为主,其特征是需大量投资,但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从而导致劳动力流失。三是黑龙江人口出生率低,2020年仅为3.74‰,不及同期全国人口出生率(8.52‰)的一半。 2.2 分线城市层面:一二线人口大幅流入五六线流出,劳动力先行子女逐步随迁 我们在《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将当前336个地级及以上行政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为更准确把握人口流动,本文以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县、县级市为基本单元,把中国内地2850个县级行政单位(不含福建省金门县)进一步细分为2177个地区,并依据GDP、政治地位、常住人口等因素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六线城市。由于重庆市辖区范围太大,我们将其特殊处理为主城九区和非主城九区市辖区两部分,这使得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增加1个至298个。 其中,一线城市为北上广深4个,2020年一线城市GDP均在2万亿以上,其中北京上海超过3万亿。二线城市为多数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少数发达地级市辖区,共33个,除部分实力稍弱、但区域中心地位突出的省会城市市辖区外,二线城市GDP多在5000亿元以上。三线城市为GDP多在1000亿元以上的弱小省会城市和部分较强的地级市辖区,以及少数实力突出的县级市,共73个。四线、五线、六线城市多为GDP分别在420亿元以上、160亿元以上、160亿元以下的其他城市,主要是较弱小的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及县,个数分别为257、607、1203个。在2177个地区中,根据2020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新疆城市与州以下行政级别人口数据缺失,但对分析整体分线城市人口趋势影响不大。 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继续流入但增速放缓,三线城市稍有流入,四线城市基本维持平衡状态,五、六线城市人口持续流出。从人口增长看,2000-2010年一线、二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4%、2.7%,2010年-2020年分别放缓至2.4%、2.7%。三线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从2000-2010年的1.3%小幅上升至1.5%。四线城市在基本平衡的状态下,从2000-2010年增长0.6%变成2010-2020年增长0.7%。而2010-2020年五、六线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为-0.4%、-0.8%,2000-2010年呈现基本平衡状态,人口流出幅度扩大。从人口占比看,与2010年比较来看,2010-2020年一、二、三、四线城市常住人口占比分别上升1.0、3.2、1.1、0.3个百分点,五、六线城市则分别下降2.5、2.9个百分点(因各地区人口数据加总不等于全国,合计的上升与下降占比不完全相等)。对比2000-2010与2010-2020的人口普查数据,我们发现人口持续向一、二线流动的趋势没有改变,人口集中度继续提高,产业带来的机会仍然对人口的移动有着较大的驱动,但总体增长速度减缓,五、六线城市的人口则维持流出态势。 在外来人口向一二三线城市本地化的背景下,小学生增速的城市分化更为明显。2000-2010年,在全国小学生数年均增长-2.7%的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小学生数年均增速分别为0.7%、-0.9%、-2.5%,四五六线城市小学生年均增速分别为-3.1%、-2.8%、-3.1%,分线城市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为3.8个百分点。而到2010-2020年,在全国小学生数年均增长为0.7%的背景下,一二三线城市小学生数年均增速分别为3.8%、4.7%、2.4%,而四五六线城市小学生年均增速分别为1.3%、-0.5%、-1.0%,分线城市增速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扩大到5.7个百分点。一线城市因房价高企、学位供需紧张等因素而增速低于二线城市,快于其他线城市,总体来说仍具有较强吸引力。 2.3 重点城市:中西部核心城市人口保持快速增长,部分东部核心城市人口增长放缓 2010-2020年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均不同程度增长,37个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2000-2010年提高0.1个百分点。受劳动力回流影响,东部地区重点城市常住人口增长总体低于中西部地区,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比中西部地区低0.5个百分点。且中西部地区小学生数增速较东部高2.8个百分点。从常住人口看,2010-2020年中西部重点城市市辖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2000-2010年上升1.3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重点城市长沙、西安、郑州、成都等市辖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均在3%以上,但2000-2010年人口增速第一梯队城市乌鲁木齐人口增速骤降;而东部地区重点城市2010-2020年市辖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速较2000-2010年下降0.7个百分点总体低于同期中西部重点城市,其中宁波、苏州、东莞等市辖区仅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市辖区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同时广州、深圳两市人口增速依然领跑全国。结合小学生数据看,部分东部重点城市尽管常住人口流入微弱,但小学生增速较高,例如苏州、合肥、无锡、南京2010-2020年小学生人数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9.3%、7.5%、5.5%、5%。此外,重点城市中小学生年均增速高于4%的还有北京、石家庄、太原、大连、杭州、厦门、东莞、武汉、长沙、郑州、深圳、西安、重庆、成都等。 中西部地区人口增长最快的是郑州,郑州自2008年打造临空港产业经济后,依靠中原地区枢纽优势和河南省会地位虹吸河南人口,大力发展经济。2010-2020年郑州常住人口增加近四百万,从河南排名第三多人口城市成为河南第一。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为3.9%,较2000-2010年增加了1.2个百分点。郑州航空港的开发建设加上郑州原本的铁路枢纽地位,造就了郑州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富士康、比亚迪等众多企业落户,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据海关数据,2020年郑州占河南全省货物贸易量74.3%,河南货物贸易突破6500亿元大关,达到6654.8亿元,增长16.4%,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3位,增幅高于全国的14.5%。同时河南省是中国户籍人口第一大省,拥有超过1亿户籍人口,为郑州城市扩张提供了广阔的土壤。相较于湖北省5775万人口而省会武汉1245万人口。郑州2020年拥有1260万人口在河南体量下仍有很大增长空间。 西部地区人口增长较慢的是乌鲁木齐和重庆,2010-202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分别为1.5%、1.1%。乌鲁木齐较2000-201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速下降1.8个百分点,而重庆则是成功扭转下降趋势增速转正。原因在于,虽然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乌鲁木齐的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较为薄弱,城市建设对比成都、重庆等其他中西部城市,缺乏人才竞争力,在城镇化进程当中,难以吸引更多人口。重庆依然是人口净流出的城市,但流出曲线持续改善,劳动力回流是重要因素。据重庆市统计公报数据,2019年外出农民工522.6万人,比上年下降3.6%,重庆市外出务工人数实现三连降。劳动力回流的背后是经济增速的对比。2000-2010年,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快,重庆市经济仅为全国平均水平。而2010-2020年重庆市GDP增长210%,远高于全国的146%,2020年GDP占全国总量比重已到达2.46%,高于2000年和2010年的1.82%、1.95%。 3 哪些地区人口在流入,哪些在流出? 3.1 综合常住人口、小学生数判断标准 我们总体以常住人口增长是否高于本省或本地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小学生增速是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判断全国21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县级市、县人口流入流出的识别标准。其中,因2020年数据缺失,故取各地级市2010、2015与2019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平均值作为2010-2020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考虑到各省及各地级行政单位内部各区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仍存差异,本文的识别不可避免存在一定误差。 综合常住人口、小学生两个指标,人口流入流出的具体识别标准如下:1)若常住人口数据可得,则以常住人口为标准识别人口流入流出。2)若常住人口缺失、小学生流入,从历史经验看难以判断其常住人口是否流入,因此将这种类型地区列为待定。比如,当前东部部分地区同时存在外来人口回流和本地化两种现象,即常住人口流出、小学生流入;相反,一些传统劳务输出地区,部分劳动力回流,但同时也有部分外出劳动力迁出户籍到就业地安家,即常住人口流入、小学生流出。 总体上看,因数据缺失导致不能识别的地区个数从原来的68个降至10个,占比从3.1%降至0.5%。其中,有14个地区在2000-2010年同时缺失常住人口、小学生数据,有11个地区在2010-2020年缺失常住人口数据。上述地区剔除重复后共15个,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海南等省份。 3.2 3000个县人口流动全景:人口流动加快,人口流出地区数量大幅提高 扣除数据缺失导致难以识别的10个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呈上升态势,2000-2010年、2010-2020年分别为1375、1676,占比从63.9%增至77.9%;人口流入地区个数下降,上述两个时间段分别为776、475个,占比从36.1%大幅降至22.1%。 分地区看,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66%增至90%,东部地区从58%增至69%,中部地区从67%增至84%,西部地区从65%增至77%。东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数量上升,2000-2010年、2010-2020年分别为289、349个,占比从57.5%增至69.4%;中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大幅上升,分别为376、466个,占比从67.4%上升至83.5%;西部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分别为592、701个,占比从64.8%增至76.8%;东北地区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小幅上升,两个时间段分别为117、159个,占比从66.1%增至89.8%。分省看,扣除京津沪和缺失数据较多的新疆、西藏等地区,黑龙江人口流出地区较多,2010-2020年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为94.7%,然后依次是陕西93.1%、吉林91.5%、山西89.2%。近10年东北地区人口流失较严重,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的繁荣发展,对东北地区人口有强大吸引力。 从行政建制看,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从20%增至30%,县级市从63%增至76%,建制县从73%增至88%,上升幅度最为显著。地级及以上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明显逐渐增多,2000-2010年、2011-2020年为59个、90个,占比从19.9%增至30.3%;县级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同样逐渐增多,两个时间段分别为236、286个,占比从62.8%增至76.1%;建制县人口流出地区个数两个时间段分别为1079、1299个,占比从73%增至87.9%。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人口流出地区占比上升幅度最为显著。 分线看,一、二线城市均无人口流出地区,三线城市从18%降至15%,四线城市从45%增至57%,五线城市从71%增至83%,六线城市从69%增至86%。一、二线城市一直保持强劲的人口流入态势,2000-2010年、2010-2020年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均为0,同期三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占比小幅上升,占比从17.6%下降到14.9%;四线城市两个时间段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分别为119、149个,占比从45.2%增至56.7%。五六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总体上增长趋势较大,其中五线城市从71.1%增至82.9%,六线城市从69.3%增至86.4%。可以看出,六线城市人口流出地区个数占比增幅最为显著,达17.1个百分点,高于三、四、五线的-2.7、11.4、11.8个百分点。 从人口流入地区来看,近年人口流动主要呈现两类特征: 一是人口流动更加大城市化和都市圈化,24个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对全国人口增量的贡献率持续超80%。2015年后大城市大幅放宽落户,并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激烈的“抢人”大战,人口更加向一二线大城市流入。例如,广东省2010-2020年常住人口增长2096万,仅广州、深圳合计增长高达1318万,对全省人口增长贡献率为62.9%。广深较宽松的落户政策和超强人口吸引力是广东省近年人口流出地区占比高达八成的重要原因,珠三角地区除广州、深圳、佛山、珠海外的多数地区也处于人口流出状态。除了大城市化外,人口流动的都市圈化特征也越发明显。从人口增量贡献看,24个1000万人以上大都市圈人口增加贡献率逐步提升,从2000-2010年的80.2%上升至2010-2020年的94.9%(剔除数据缺失地区)。从人口流入地区占比看,人口流入地区中位于大都市圈的地区个数占比上升,扣除数据缺失地区,2000-2010年、2010-2020年分别为17.2%、28.2%。大城市周边地区也对人口流入有吸引力,靠近北京的廊坊下辖的固安县、香河县、大厂县、三河市2000-2010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5%、1.1%、0.5%、3.6%,2010-2020年分别提升至3.2%、2.7%、3.8%、4%,人口呈现显著集聚之态。 二是在原有产业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仍然对劳动力有较大吸引力,其中浙江、福建、江苏人口流入地区明显增多。近10年中国东边沿海地区长期积累的产业和经济优势仍对劳动力有着吸引力,影响着劳动力的流动地区选择。扣除京津沪和缺失数据较多的新疆、西藏,2010-2020年人口流入地区占比相对2000-2010年上升有6个,其中湖北和浙江均上升超过11个百分点;福建、江苏分别上升7.8、7.4个百分点;而大部分地区人口流入地区占比下降。但未来随着农民工回流和产业转移的完成,以及中西部核心城市对本区域人口的虹吸效应会有所显现,预计这些中西部省份的人口流出地区个数还会持续增多。…
司马南,作为一个过气大嘴,本已沉寂多年,但随着以爱国名义煽动对联想集团的攻击,他迅速翻红。在炒作联想问题的期间,司马南的抖音涨粉500万,微博涨粉150万,B站涨粉100万。 当很多人认为涨粉是司马南“爱国”行为的副产品时,其实,“爱国”只是名义,涨粉和割韭菜才是一开始就有计划有组织的目的! 1 谁在操盘? 在微信搜索一下,司马南与金灿荣的微信公众号同属于一家公司——北京中易网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还有李毅和李肃也是,只不过一个已经臭了,一个脸皮薄没有名气,未能成长为大V。 北京中易网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控制人是饶谨,持股97.5%。 金灿荣的另一个公众号“战忽智库”,运营主体是南京聆思科技有限公司,饶谨持股99.67%。 同样的方法来看胡锡进,他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主体是上海得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是成为资本,成为资本的创始人是大名鼎鼎的李世默,美籍华人,观察者网的创始人,优酷与土豆的合并就是他策划的。 陈平和张维为的微信公众号同属于一家公司——上海观察者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是观察者网的运营主体。前面说过了,观察者网是李世默创办的。上海得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上海观察者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管理层基本都是成为资本的大佬,还有,这些大佬清一色都是美籍华人。 那么,我为什么要把司马南与金灿荣、胡锡进、陈平、张维为这四个人放在一起说呢? 因为他们都不是独立学者,而是饶谨和李世默用相同的模式打造出来的代表性网红,言论风格也是如出一辙,饶谨和李世默的关系又是千丝万缕。 2 “卧龙凤雏” 饶谨年少成名,在2008年就一炮而红。 2008年,奥运火炬的传递,将中国人积攒几十年的爱国热情瞬间引爆。但西藏问题的爆发以及火炬境外传递遇到的不快,点燃了国内一部分年轻人的民族主义情绪,喊出“反藏独、护圣火、揭露西方媒体新闻造假”的口号。 短视频《2008 China stand up》一夜之间获得200万点击量,视频开头就打出文字:“终于,我们又想起了毛主席的话,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整个视频都是阴谋论综合症。 各大门户网站和论坛讨论中西关系的帖子数量暴增! 小粉红们奔向“口头救国”的星辰大海。 饶谨嗅到了商机。 这一年,他从清华大学物理系毕业才1年,迅速上线“Anti-CNN”网站,打击西方不实报道,发出中国人自己的声音。他们给自己的行动命名“新爱国主义运动”,当时是4月,他们就自称“四月青年”。防失联请复制加微信:lutjwen 注明读者。 但是,这场爱国热情的持续时间很短。 2008年5月,即在“四月青年”风起云涌后的短短一个月,“Anti-CNN”的日均IP访问量即从顶峰的500万骤降到不及10万。之后一路下滑,访问量和活跃度呈现严重依赖具体事件的涨跌态势,不可持续。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硬要坚持下去,只能变成“鸡蛋里挑骨头”,放大“西方媒体”报道瑕疵。“Anti-CNN”就只能在“阴谋论综合症”与“被害妄想症”上一路狂奔。 即便如此,网站依然不温不火,四月青年还被贴上“愤青”标签。“Anti-CNN”网站“出道即颠峰”的命运,是它的不幸,却是时代的幸运。 那个时候的饶谨很苦恼,因为网站不被大家看好,找不到融资,所以他也很迷茫,想法变来变去,一会要做出版,一会要做智库,一会又要做媒体公关。 虽然自己成名了,但挣不到钱。有名无利,十分郁闷。 直到遇到了李世默。 2010年,饶谨拿着商业计划书找到了李世默,套路就是:批评西方,为中国说好话,激发和收割网民的爱国民族主义情绪。 李世默的来头不小,他的学历比清华出身的饶谨更加亮眼,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本科、斯坦福大学的硕士,回国后又混了个复旦大学博士学位。 李世默出生在1969年的北京,父母都是学者,他的父亲和当年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被关押了一段时间,母亲就把他送到上海的外公外婆那里。18岁高中毕业后他去了美国念大学,“青年时代的信仰破灭后,我去了美国,成为伯克利的嬉皮士。”李世默如此回顾这段经历。 他在美国待了9年,在加州拥有房产,并加入港籍和美籍,资源和人脉都在美国。1999年,李世默在上海创立成为资本,初始资金规模6000万美元,投资方大多是美资,合伙人几乎都是美籍华人,另外还有大名鼎鼎的拉姆斯菲尔德,他是美国前任国防部长,典型的鹰派人物。 也就是说,成为资本是一群美籍华人在华设立的外资风投。 截至目前,成为资本管理着20亿美元的资产,已经投了30多个项目,比较有名的投资项目有优酷、汉庭酒店、哈罗单车和华兴资本。 经历过前后两个三十年的李世默,敏锐地认为饶谨的商业模式大有可为,当即答应投资1000万元。李世默不仅出钱,还默默地偷师饶谨,后来成为这套模式的践行者,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几乎可以确认,作为西方体制既得利益者的李世默,认可饶谨的模式,绝不是出于情怀。非要说情怀,那也是”韭菜“情怀。…
“千河之省”四川,一片水系发达、河流密布的土地,今年夏天却笼罩在烈日带来的高温和干旱之下。 2022年8月17日,川渝地区“热”上热搜,几乎全时段包揽了全国最热城市的Top 10。@中央气象台 在微博公布的气温排行榜上,四川和重庆各地的气温屡破监测站极值纪录。 极度炎热加剧了河流水汽蒸发,与此同时,雨水的欠缺让四川的大江大河感受到罕见的“饥渴”。2022年8月22日,四川省发布气象干旱橙色预警,农田干涸、森林火险的压力仍在持续。 在主流印象中,四川的“川”,意味着川流不息——江河纵横而过,阐释了“四川”之含义。晚清民国通识课本《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就曾提到:“称四川省者,以境内有岷江、沱江、嘉陵江、大渡河四大川,因以为名也。” 尽管这一说法颇有争议,引来了不少学者的考证和反驳,但“四川”之名起源于大江大河的说法早已因足够贴切而深入人心。 长江和黄河,中国的两条母亲河都流经四川,但总体上说,四川的河流以长江水系为主。雅砻江、安宁河、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长江大大小小的支流如血管般盘桓在高山和盆地上。 这些河流也为一众沿江城市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风致。金沙江和岷江交汇处的“长江第一城”宜宾,沱江和长江交汇处的“酒城”泸州,以及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江汇流的乐山,都是颇具魅力的历史名城。 在壮阔西部的横断山脉区,河流为群山增添了或妩媚或磅礴的动感,雅砻江峡谷、大渡河峡谷,既是公认的险境也是具有上古气息的秘境。 从能源的角度上看,地形的巨大落差和大江大河,意味着源源不断的自然之力——水电。 中国电力网2020年的数据显示,四川水力发电总蕴藏量143520MW,居全国第二,仅次于西藏;可开发量120040MW,居全国第一,占比达28%。从葛洲坝逆流而上,长江上游主干及支流的上百座水电站组成了中国西电东输的主力军。 然而,罕见高温带来的干旱给依赖水电的四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今年以来,四川156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中已有超过90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就连乐山大佛脚底的三条大河处都裸露出河床与江滩。 四川境内的1400多条河流,水去哪儿了? 通常来说,河流的水来自于季节性积雪融水带来的春汛、冰川融水和雨水带来的夏汛和秋汛,以及湖泊和地下水的补给。 四川大部分地区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多雨,因此在大部分年份,此时正是雨水补给的时期。而今年,四川的降水比常年少了51%,加上高温带来的蒸发,河流水量随之大幅减少。 从大趋势上看,四川的现状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缩影;从区域气候上看,今年高强度、大范围的副热带高压,一直牢牢掌控着四川的漫长夏日。 可是,水分不会凭空消失,大气中积累的水汽长时间没有得到释放,可能会积蓄难以预料的力量。 “口渴”的河流,唤起人类更多的关注,极端天气之下,我们可以做什么,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这颗蓝色星球?
我不否认重庆这座城市本身的英雄气概,但我也想朋友们看到重庆的另一面,算是志愿者网友们的亲历记吧…… 其实我前两天一直在犹豫,要不要将这些重庆网友们的心声写出来,但看了这个报道后,我不再犹豫了,还是写出来让大家看到。 这是网友在状元桥看到的事情。 这是一个志愿者网友的声音。 志愿者的摩托车没油了,也不让人家加油,灭火器也不让拉。 志愿者连饭都没得吃,只能喝水充饥。 搞到后来,志愿者们都撤出了。 这是另一个志愿者在虎头山的遭遇。 这是其他志愿者网友们在歇马的遭遇。 这些都是一线志愿者网友们的原话。 其他重庆网友也在提出自己的疑问,难道帮助他人就换来这样的结果? 是不是只有当冷血无情的反派人物,才会避免让自己的内心受到伤害? 看着这样的疑问,作为我个人,只能是无言以对,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正常的人,付出自己的善意,愿意去帮助其他人,不应该被这样对待,这样只会让一颗又一颗的滚烫内心变得冰凉,从而再也不愿去帮助他人。 我们一边在呼吁着社会不能冷漠,不能对他人的命运麻木不仁,一边又让我们看到善意是如何被对待的,这说的和做的,反差也太大了。 在当下这个时代中,所有愿意付出自己善良的人,都是很可贵的,都是值得去珍惜的,不应该这样被冷遇,甚至被踩上两脚。 但这就是重庆的另一面,媒体们不会报道,那我只能将这些声音写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大陆基本解放后,中央军委将渡海作战的主要目标转向台湾。1950年5月,三野进行台湾战役的准备。6月上旬,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当前的军事任务是攻打台湾,三野副司令员粟裕汇报了作战方案。台湾战役不仅三野,还有兄弟野战军的四个军参加,已经成为全军的重大战略行动。 粟裕在战争年代六次负伤,颅内还残留着弹片,加上各种病症造成的剧烈头痛,他怕身体顶不下来,建议派刘伯承或林彪主持台湾战役。林彪也表示愿意出任解放台湾的司令员。毛泽东也不是没有考虑让林彪挂帅,但林彪那个病弱身体,连解放海南岛都没有坚持下来,怎么能指挥台湾战役呢?毛泽东重申:台湾战役的指挥仍由粟裕担任。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决定让粟裕挂帅。正在青岛疗养的粟裕怕误大事,8月1日,他撑起病体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8月8日,毛泽东亲笔回信,让他安心养病。 1950年10月1日,金日成请求中国政府出兵。从10月2日到5日,毛泽东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朝鲜半岛局势和中国出兵的问题。刚开始很多与会者投了反对票。林彪说:“主席啊,苏联为什么不出兵?苏联老大哥建国几十年了,我们才建国几个月,陈毅说得对,我们要休养生息。美国已经给我们信息,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立即与中国建交。这可能是一个阴谋,但也不失一个机会。” 林彪认为:“朝鲜战争是斯大林挑拨东西方关系的一次阴谋,纵容北朝鲜袭击南朝鲜,引发联合国出兵北朝鲜。”毛泽东问林彪美国会不会过鸭绿江?林彪认为不会,美国如果想介入中国,早在解放战争后期就该有所动作。而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力,入朝作战不是上策。林彪甚至对毛泽东说过这样的话:如果美国侵犯中国,我带兵抗击美国。美国侵华,在国际舆论上中国占上风。而现在我们入朝,面对的是联合国军,从世界舆论和中国本身的国力都是不明智的。而且朝鲜的地形不利于北朝鲜和中国,而有利于南朝鲜和有大批军舰的美国。 时任军委作战部一局副局长兼总参作战室主任的雷英夫回忆:“林彪说,为拯救一个几百万人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国民党军队有把握,但能否打得过美军很难说。它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打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对我们大规模狂轰滥炸,也够我们受的。最好不出兵,如果一定要出,那就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一看形势的发展,能不打就不打。” 话是这么说,林彪还是做好了入朝的准备,换了住处,还换掉了一些不宜出国的内勤。林办工作人员接到通知,准备到朝鲜去。他们都换了新军装,但没有什么标志,毛巾、水壶也都无字。最终,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由彭德怀挂帅。周恩来在会上说:“如果林彪同志身体好,不会叫彭德怀去的。”10月6日,周恩来主持军委扩大会议,军方对入朝作战提出很多困难。10月7日,毛泽东约苏联驻中国大使罗申谈话,准备让周恩来到苏联与斯大林商谈,请求苏联给予中国军事援助及提供空军掩护。 10月8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同一天林彪和周恩来前往苏联,苏联派来一架专机。林彪司机初成瑞回忆:“那天早上,我把林彪和夫人叶群送到中南海。汽车在毛主席院子的南门停下,林彪和叶群下了车,走进毛主席的院子,然后与周恩来去机场,飞往苏联,之后周恩来回国,林彪留在苏联治病。” 10月24日,中央批准粟裕和夫人楚青去苏联治病。坐专列同行的还有林彪的两个孩子,6岁的林豆豆和5岁的林立果。 ( 注:本文摘自《文史参考》2012年第8期,作者:舒云,原题:毛泽东手书曹操《龟虽寿》赠林彪。 )
今天我不想写热闹的事情了,提不起那个劲,只想写小花梅和董志民,因为他们现在都没有下文了,似乎都被遗忘了。 作为一个写字者,我不想看到他们俩就这样被遗忘。 先说小花梅,她最近一次被提起,还是因为劳荣枝案。 然后再往前,就是这个新闻了。 我又去翻了一下,发现再往前基本上都是半年前的文章了。 朋友圈里最后提小花梅,都是五六月份的事情了。 于是就这样,小花梅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了…… 相比于小花梅,董志民被网友提到的概率还算多一点。 网友们都在关心他是否判了。 有件事一直让网友们觉得挺奇怪的,为什幺小花梅(抑或李莹)都进医院五个月了,却一直没有最新近频和照片出来,也没有让她接受采访,让网友们知道她的最新状态。 我想,不管是于理还是于理,都应该让小花梅出来露个面,让大家知道她一切都好,而不是像这样掩藏得严严实实,就像她人间蒸发了一样。 其实网友们想要得真的不多,无非就是想看到小花梅是否得到妥善的照顾,是否吃饱饭了,身上的伤痕是否消退了,精神状态是否恢复康健了,是否能像正常人那样去生活。 可是徐州方面再这样将小花梅藏着,不让她露面,甚至连个视频,连张照片都没有,那网友们只会有更多的猜测,比如董家族人是不是在医院里以各种方式虐待她,就算没有打骂,也会让小花梅吃不饱饭,或者这么热的天不开空调,甚至用各种话语刺激她。 我想,这些都是很有可能的,唐山四女生的事情过去两个月了,不也一直没有新消息么? 同样的,董志民现在也没有后续消息了,他到底是否有被起诉,又何时开庭审理,这些媒体们也一直没报道,于是关注的网友也越来越少了,因为感觉很难等到一个结果了。 这里不免又要猜疑一下,是不是董志民已经取保候审了,所以一直没下文,抑或是董家族人在四处打点,让董志民少判轻判,为了不横生枝生,所以把消息捂得严严实实? 我想,面对这些猜疑,徐州方面只需要做到两件事就行: 一是让小花梅出来露个面,拍个视频向网友们问好,哪怕只有几张照片,网友们看到她穿新衣服,面色红润,脸上重新有笑,自然不会有猜疑了。 二是及时公布董志民的最新消息,比如何时审理,哪怕有个开庭庭前会议也行,这样自然也不会有疑问了。 可惜,半年过去,徐州这两件事一直没有做到,他们一直是在捂消息,想让人们遗忘丰县,遗忘小花梅的命运。 但是我会一直关注着小花梅的命运,媒体可以不报道,但我会一直用我的方式来关注,并唤醒大家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