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 五四时期著名的作家,与冰心、林徽因齐名,并被称为“福州三大才女”。 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如果要研究民国具有新思想的独立女性,那林徽因、萧红的名字必然是在头筹的,在民国百花齐放的女才子之中,庐隐就和她的名字一样,隐于迷茫的角落。 庐隐的默默无闻大概是与她的作品被陪葬有关,她无意间的风情万种,都随着黄土化去,以至于柔肠牵断,也不再有人知晓了。 但这也许恰好和了庐隐的心愿,她本就是如同黛玉般多愁善感的女子,葬书焚诗,才是她悲情一生的完美句号。 庐隐正是生在一个充满屈辱与不甘的时代,一条又一条丧权辱国的条约被清政府全然接受,中国人民的反抗只是徒然。 这样悲观的社会环境中,青年们彷徨在各种灰色地带,他们在这个受到诅咒般的时代,只能任由铁蹄践踏,从而创伤一生,而庐隐的不幸从降生那刻就开始了。 庐隐照画像 1898年5月4日,婴儿的啼哭不合时宜地出现在静谧的院子,不知是在为“生”而悲哭,还是在为“死”而哀悼。 谁也没想到日子这么巧,在庐隐出生的那天,正是祖母去世的日子,所以在庐隐被母亲看作是“不详的小生物”。 母亲本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包容的存在,可母爱的天性比不过封建迷信,那锋利的镰刀剜去人所有的良知。 即使这个“灾星”还在襁褓之中嗷嗷待哺,母亲也不想再多看她一眼,生怕她的晦气沾染到自己。 于是庐隐被扔给奶娘照顾,连母乳都喝不到,体弱的她因为经常生病啼哭,被父母厌烦,丢到了乡下。 此时的庐隐不但不在母亲的怀里,并且也不在母亲的心里了。 庐隐刚有记忆时,只知道乡下就是她的家,奶娘就是她的亲人,这样的生活直到她六岁时,才因为父亲的工作变动而结束。 庐隐当时还懵懵懂懂,就跟着一群不认识的人上了船。三个哥哥、冷淡的父母、陌生的环境都让庐隐不安。 庐隐害怕地哭闹,父亲只作势要把她扔下船,父女俩僵持起来,还是下人为小庐隐求情,才平息了父亲的怒火。 但是此时庐隐不知道,等到船在长沙的港口靠了岸,她一生中最天真快乐的日子就过完了。 父亲上任没多久就去世了,母亲只好带着孩子们回娘家,寄人篱下的生活是给庐隐童年的第一道伤疤。 母亲不愿意出钱送一个丫头片子去上学,只想把她丢给奶娘一样,丢给了舅母看管。 每天庐隐都被锁在屋子里面,独自背三字经,背不出来就要挨打挨饿,寂寞的她常常舔破窗户纸,偷偷看在院子里玩耍的哥哥姐姐。 而她从来不能像哥哥姐姐一样,母亲嫌她丢人,让她住婢女的房间,或就锁在别院。 “假使死了,也许比活着快活……”庐隐才不过几岁,她的灵魂就感受到世界的孤寂冷刻了。 人生不如意则难得糊涂,如果人是钝感的,那么情浅不伤,但庐隐就是生来敏感多情,这注定她将被原生家庭伤害,并且留下愈合不了的疤。 母亲对她漠不关心,还是哥哥看出了庐隐的天赋,几番争取下才让庐隐去了一所收费最低的学校上学。 到了学校的庐隐如鱼入海,知识的滋养让她的内心很快强大起来,她本就是被迫独立的孩子,而读书,几乎让她成为一个大人了。 中间是庐隐 当她考上高小时,让所有人都大吃一惊,母亲更是对她改观,只是庐隐最需要母爱的年纪已经过去,母亲态度的改变也只是缓和了冷硬的母女关系。 母亲带给庐隐的是有条件的爱,是情绪和虚荣的等价交换,母亲爱的只是考上重点学校的她,而不是作为女儿的她。 不在爱与期待中诞生的孩子是不幸的,他们的心会因为母亲的冷漠而缺少一块,所以会牢牢抓住能填补内心的温暖。 于是庐隐进入北京师范女子大学后,就结识了她的第一个男友,林鸿俊。 林鸿俊是舅舅家的孩子,一个十足的穷书生,而庐隐就因为常在舅舅家读书,和林鸿俊相恋了。 同为知识青年,两人有讲不完的人生理想和宏图伟志,风花雪月,阳春白雪,浪漫和义无反顾是庐隐初恋的底色。 但是这段不门当户对的爱情,理所当然地被庐隐的母亲家人反对,这些并没有动摇庐隐。 庐隐给母亲写信说:“我情愿嫁给他,将来命运如何,我都愿承受。”…
昨天我在文章中说了,今天要去贴瓷砖的。这个活,是很累的。今晚回来后,我腰都直不起来了。 不过,干这种活,要比在电脑上码字,更能让人懂得茨维塔耶娃为什么说“我是手艺人,我懂得手艺。” 十指连心,手艺,那一定是有思想的。 我本来今天是真没力气再写文章了,刚才翻看了一下手机,发现余秀华写了篇《关于二舅:生命的悲怆哪能赞颂?》,里面也提到了手艺,就有了些灵感。 余秀华是残疾人,因为才华,特别是价值观,以及孤绝的生活方式,令我为之动容。 之前已经几次在文章中表达敬意,写下了诸如“脑瘫比脑残高贵一万倍”的价值激赏的文字。 在我看来,残疾人之间,在灵魂上,是更容易通感的。这方面,读过毕飞宇《推拿》的朋友,一定会懂。 那是一本写盲人的书,能拿到茅奖,我认为是思想够得着。国内好小说家,男的我偏爱毕飞宇,女的我喜欢迟子建。 很多人对《推拿》这个作品低估了,没有真正走进这类人群的内心。 我因为读《推拿》,后来还办了张盲人推拿卡,长期在与这个群体对话。 真正走进他们生活的每个细节,就会明白毕飞宇为什么在小说里这样说: 天从来就没有亮过,反过来说,天从来就没有黑过。 “自食其力”,这是一个多么荒谬、多么傲慢、多么自以为是的说法。去你妈的“自食其力”。 眼盲心不瞎,脚歪走正路。 余秀华和二舅也有着共同的残疾表征,他们走路的姿式是一样的,都是歪子。 所以,余秀华看待二舅,最是感同身受,击中灵魂。这里,我提炼她在这篇文章中的几个观点,来拆解分析一下。 1,要把“苦难”饮之如酒 余秀华这样说: 二舅的日子又苦又难,岂是那短短的11分钟的视频可以包含的?但是,又苦又难就是许多人的日常,如何把“苦难”饮之如酒才是我们一直要学习的事情。 这与我之前观点是一致的。 很多轻易就给别人贴“赞颂苦难”标签的人,最可悲可恨的是,他们连苦难的细节都没有正视过,只是聚焦在“苦难”这个概念。 不去触摸其中细节,也不真的关心苦难者的人生细节,只是把目光聚焦在“苦难”这个概念,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可悲的宏大叙事? 反思苦难的前提,就是记录苦难,呈现苦难。 正是因为看见二舅的苦难,才能让“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进入议程。 当然,这种有力前行,肯定不能只是指望制度驱动。 所以,余秀华才说,把“苦难”饮之如酒才是一直要学习的事情。 这一点,我特别要补充的是,真正尊重残疾人,就是把正常人的尊严还给他们。包括劳动的尊严。 面对生活的苦,其实,我们每个人也都必须要自我突围,这是生物界的共同选择。尊重二舅们自己是如何走出苦难,这本身就是赋还尊严。 所以,余秀华强调,“悲悯不能是宏大的,必须是细碎的。” 不让戾气祛散悲悯的细碎,那是对待苦难的第一步。 2,要有世俗的爱 余秀华这样说: 二舅生命里的火焰是在沸腾的,这是世俗也是爱。二舅活得清苦,孤零零的,但是他的心是温暖的,一颗温暖的心什么样的日子都是可以过下去的。 这是我特别共鸣的地方。 大家读我文章,应该记得我经常用的一个词,叫“人间烟火”;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叫“把孩子当信仰”。 以往像这样的周末,我不写作,或者不去搬砖,一定是陪着老小到社区小街上闲逛,听城市各种叫卖声,与各种摆摊的闲扯,看小商小贩打烧饼,冷菜的,修鞋子。 尽管我的精神世界里,密布着各种政治、商业、技术的内容。但是,世俗的爱,特别是家庭的爱,总是令我无比沉醉,让我觉得活得有劲。 其实,今天还是将爷的生日。在这被家人温情包裹的夜晚,我特别想把内心得到的这饱满的世俗之爱,传递给人格志的每一个朋友。 人间烟火,人间有格,这,就是我对各位的永远祝福。 活在这个世界,只有家人之间,才是真正在彼此投奔。…
三年困难时期 拒绝美国政府粮食援助 1959-1961年间,中国发生了严重饥荒。 此时,美国新任总统肯尼迪及其政府认为,中国国内的严峻形势以及中苏两国日渐交恶的变化,给美国带来了调整对华政策的契机,决定尝试通过粮食援助,向中国伸出橄榄枝。 为此,美方制定了援助中国的方案。 在中美双方的沟通中,中国特使王炳南表示,“中国人民绝不依靠别人的施舍而生活,更不会拿原则去做交易”, 由此拒绝了美国的粮食援助提议。 唐山大地震 国际援助被挡在门外 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瞬间将唐山夷为平地。7月29日,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致电中国政府总理华国锋时说,联合国将为减少这场灾难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做出努力。同时,美、英、日等国也向中国政府公开表达了援助的意向。 然而,时局所造成的对国外援助的过度谨慎,使国际社会的热情未能在受灾严重的中国激起任何涟漪。当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明确指出“自力更生的救灾努力说明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经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考验的人民是不可战胜的,说明我国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大的优越性。”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散发了这篇社论。各国认识到,中国顾虑重重,可能不想接受国际援助,对此,世界舆论感到很惋惜。 7月30日,当日本大使转达日本对中国的援助愿望时,中国以谢绝日本的方式告知世界,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 1980年“南涝北旱” 谨慎接受外援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政府对于国际援助的态度,也因此开始朝着更加理性、务实的方向转变。 1980年夏季,中国北方地区出现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旱情,近2亿亩农田因缺水几乎绝产。长江流域则因连续暴雨浸于洪水之中。面对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首次决定向国际援助敞开大门。当年10月,国务院批准了外交部与民政部联合上报的《关于接受联合国救灾署援助的请示》,并指出,可以适当争取联合国救灾署的援助。 事实上,对于以什么样的态度、接受何种程度的国际援助,当时中国政府仍是偏向谨慎的。尽管中国已表示接受国际援助的意愿,但却并没有更具体地提出进一步援助要求。比如,在向联合国报告灾情时,中方只说明河北省因旱灾需要援助,而对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同样严重的旱情却没有进一步说明。在受援渠道方面,中国的决定也有很多谨慎——要求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物资必须经由联合国救灾署发放给中国。 然而,从拒绝到有限接受援助,中国毕竟还是向前迈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由于联合国救灾署努力,国际社会为中国共提供了价值超过2000万美元的赈灾物资。 大兴安岭火灾 主动请求国际援助 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导致5万多人无家可归,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人民币。面对灾情,中国红十字会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受援请求。中国政府成立工作小组,统一领导接受捐赠工作。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这次灾难也给予了特别关注。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捐赠了大量救灾资金、器材、药品和食品,为中国的抗灾赈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88年,国务院出台新政策,明确规定如遇重大灾情时,可以主动接受各方面友好国家、地区、组织及个人的捐赠。 1991年华东水灾 呼吁大规模国际援助 1991年,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特大水灾。当年六七月间,各国驻华使馆纷纷打电话到外交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外交部将此建议转到民政部。7月初,民政部综合意见后,将报告送到国务院。中国政府随即果断作出向国际社会呼吁紧急救灾援助的决策。这是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直接呼吁国际社会加以救助。 7月11日,“救灾紧急呼吁”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召开,民政部副部长陈虹向中外记者介绍灾情,并代表中国政府呼吁国际社会提供救灾援助。 陈虹的呼吁很快得到响应。从1991年7月11日至12月31日,中国共接受境内外捐款物合23亿元人民币。此后,中国每逢巨灾大难,向国际社会寻求援助便成了理所当然的事。
1999年,美国堪萨斯州一所乡村学校的4名中学生,在搜集资料参加学校的历史主题活动时,有了一个意外发现: 在一份报纸《其他辛德勒》的简短报道中,提到了一个名字:艾琳娜·森德勒,介绍只有简短的一句话“在二战时,她从犹太封锁区救出2500多名儿童。” 四个学生面面相觑: “这不太可能吧?是不是将250错印成2500?辛德勒才救了1100个犹太人,如果她救了2500多个,我们怎么从没听说过她的名字?” 4名学生赶紧向老师求助,不曾想老师也怀疑这是印刷错误,不过一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Conard老师,并没有急于否认孩子们的发现。 他鼓励孩子们主动去探寻事情的真相。 有了老师的肯定,4个孩子立马上网搜索艾琳娜·森德勒,不过令人失望的是:关于她,网上只有两个词条,且全部来自同一网站:犹太正义基金会。 几个孩子马不停蹄地发邮件向基金会询问,最终确认2500这一数字无误,但却再没有任何其他关于艾琳娜的信息。 接下来几个月,4个中学生利用放学、周末、假期的时间,不断往返于档案馆、图书馆查找各种二战资料。 她们甚至一一查看了二战纪念碑的所有名单,希望找到艾琳娜最后的安息地,最终依旧一无所获。 或许是孩子们苦苦追索的坚持,打动了上天。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时候,犹太正义基金会传来一则令人振奋的消息: 艾琳娜还活着!她现在住在波兰华沙,已经90岁高龄。 而伴随老人被发现,随之显露出来的,还有一段震撼世界,久久不为世人所知的伟大历史。 1910年艾琳娜·森德勒(Irena Sendler)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作为小镇上唯一的医生,在她7岁那年因为救治伤寒病人感染去世,父亲生前曾告诉她:如果看到有人溺水,即使不会游水,你也应该努力去救他。 正是这句简单的话语,和父亲舍己救人的精神,影响了艾琳娜的一生。 长大后她义无反顾地成为一名护士。 1939年9月德国进攻波兰华沙,占1/3城市人口的45万犹太人,被隔离在仅有纽约中央公园那么大的地方。 而艾琳娜因为护士的身份,拥有进入犹太人隔离区的通行证,于是她开始利用职务掩护,不断为犹太人提供紧缺的衣服、食物和药品。 然而,3年后情况突然变得急剧糟糕,每天有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送往死亡集中营,形势严峻,艾琳娜再也坐不住了。 她立即和同伴建立了一个帮助犹太儿童逃跑的“网络”,并利用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进入犹太区。 连续18个月,每天冒着生命危险,来回集中营数次掩护孩子们离开。 然而很多犹太父母不敢让他们把孩子带走。 他们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保障能让孩子活下来呢? 她只能如实回答:没有。 因为连她自己都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活着离开隔离区。 就这样在冒着生命危险,却毫无保障的情况下,她将2500多名犹太儿童藏在担架下、手提箱、尸体袋里,甚至把某些孩子装成生了传染病的样子,通过救护车鬼使神差地带出隔离区,送往天主教会。 60年后,艾琳娜依然因为当年的经历做噩梦,她回忆说:有的父母让他们把孩子带走,有的则让他们过几天再来,然而当他们再回去的时候,很多人全家已经被送往死亡集中营。 即便是侥幸被救出的儿童,也依然时刻面临死亡的威胁,因为当时的华沙城里人人自危,到处是冷酷无情的告密者,盖世太保每天四处搜寻从隔离区逃跑的犹太人。 为了保住这些千辛万苦救出来的孩子,艾琳娜和她的同伴几天几夜赶制了3000份伪造证件,包括有牧师签名的天主教出生证和高级官员签名的身份证。 然而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她让孩子们把新名字在心里默念百遍,甚至千遍,教他们简单的祷告词,以免盖世太保检查的时候出纰漏。 每个走在街上的孩子随时可能被盘问,如果不会祷告词会被立即处死。 犹太人不信天主教,因而也不会祷告词,这也是纳粹判断孩子是否是犹太儿童的一种方法,艾琳娜教孩子祷告词,是为了保护孩子。 当时的华沙,藏匿犹太人是死罪,连家人都会被牵涉处死,甚至比印刷“反动报纸”、运送武器企图颠覆德国的罪名更重。 就是在这样高压严酷的环境下,1943年艾琳娜被发现逮捕,盖世太保对她施以酷刑,生生打断了她的双腿、脚骨,却没从她的嘴里得到任何有价值的信息。 极度愤怒的纳粹决定处死她,幸亏波兰地下组织花重金买通行刑士兵,才把她救出来。 然而,被救出的艾琳娜并未就此罢手,她继续隐姓埋名营救犹太人,还将救过的孩子情况详细记录,放在广口瓶中埋于邻居家的苹果树底下,以便战后能让他们跟父母重聚。 1945年纳粹撤离波兰,艾琳娜取出名单,将孩子送还给尚幸存的父母,遗憾的是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已被杀害或失踪,只有寥寥几个孩子找到了父母。 自那之后,54年间她过着像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从未对人讲起救过2500多个孩子的英雄事迹。 直至1999年,在4个中学生的苦苦追寻下,才将艾琳娜的尘封往事带回全世界。…
今天本没有时间与心力写文章,但是,被网上一张截图恶心到了,忍不住说两句。 截图中,有人问著名大V连岳——就是那个劝人不要去日本,自己却被眼类的网友发现身处日本的连岳,曾被人取名为“连岳不群”——如何看待最近大火的二舅视频,是不是应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而不是只剩下了自我感动。 连岳说,很好的视频,凡是不喜欢这视频的,上纲上线的,基本上可视为人民的敌人。凡是人民喜欢的,他们一定反对。 你看,按照这厮的说法,凡是没有被这视频感动的,都是人民公敌。 连三山五岳都镇不住他的恶臭之气。 我承认这个视频拍得不错,但它带给我的,真的不是感动,而是悲怆。 倒主要不是有那么多深层次的思考,不是认为它升华与赞美苦难,而是,想到了我自己的二舅。 我的二舅,和视频中的二舅一样,也是一个最底层的农民。触动我的一个细节是,视频中的二舅,本是一个天才,小时候感冒到乡村诊所打针,变成了残疾,由此开启了不幸命运的开端。 而我的二舅,他的第一个孩子本来聪明机灵,眼睛清亮,同样是有一天感冒到诊所打针,结果打坏了脑子,变成了痴呆。养到十几岁,有天一个人跑到山上,迷了路,被发现时,身体已经腐烂。 这是一个比二舅视频悲伤得多的故事。 这个可怜的孩子过早地夭折,已经没有机会向世界展示他的可能的励志故事了。 所以,我为什么要感动?我由此及彼,想到了自己的二舅的身世,想到了我那个可怜的表弟的遭遇,而悲伤,而感慨命运之不公,不行吗? 非得需要整齐划一的感动吗? 不感动,就要被戴一顶“与人民为敌”的帽子? 问题是,那个年代,类似这样的医疗事故,究竟还有多少? 像我的二舅一样,绝大多数人面对这突然而至的灾难,只是默默地认命。 而类似这样的追问,在连岳看来,肯定是“反动”的。 值得注意的是,截图中,连岳的回答所获得的点赞数,远超提问的点赞数。不知道点赞连岳的人里面,有没有自己的“二舅”。 精明如连岳不群,对此当然心知肚明。 这也是他睁眼说瞎话的底气所在。作为大型韭菜收割机驾驶员,他对这一套已驾轻就熟。 不过,在这里,我建议他再读一遍金庸,看看岳不群的最终结局究竟如何。
乡下残障人士“二舅”的视频,引发对中国社会不公现象的讨论。视频发布者称感到不安,已把“二舅”转移了,希望大家忘记他。然而,“二舅”热度未消,网上又传出“三舅”的视频,命运更悲惨。 近日,在中国严历审查的环境下,“二舅”的视频意外火了,不仅在B站热播榜名列前茅,而且得到官媒和其他官方喉舌的肯定和推荐。 不过,网民很快发现,排在该视频“创作团队”首位的是官媒新华社,而不是“外甥”(扮演者)“衣戈猜想”。网民的截屏信息显示,新华社被标识为“UP主”,而“衣戈猜想”只是“参演者”。 (网络截图) (微博截图) 继“二舅”之后,更多命运悲惨的事例在网络曝光。7月29日,推特账号“真相传媒”转 发一段视频称:“三舅找到了。谁能找到大舅?” 视频显示,7月14日,四川成都一名特级残障人士,只能侧卧在三轮车上,但他为了生活,以这种艰难的姿势驾驶三轮车在大街上穿梭,为生计奔波。网友表示,“看的让人莫名心酸。”(视频:三舅找到了。谁能找到大舅?) 在中国各地,类似“二舅”这样的悲惨故事层出不穷。中国资深媒体人、时事评论作家长平7月28日在德国之声撰文表示,在苦难美学中,与命运抗争也包括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但人们在“二舅”的故事中,读出是隐忍和顺从,“命苦不能怨政府,点背不能怨社会”。 网民@LOOK1203总结说:“二舅承受了整个社会和家庭对他的不公与冷漠,无追责的医疗事故,城乡不均衡发展的盘剥,社会救济的缺失,养老福利的空洞,二舅稀里糊涂悲苦的一生,就被那个自称活在充满机遇社会的年轻外甥宣布人生胜利了。” “二舅”引发了越来越多对中共体制下不公现象的讨论,发布视频的“衣戈猜想”27日发微博称,知道二舅的人越来越多,让他有点不安,已经把二舅和姥姥从小山村接走了,暂时不会回村,直到大家忘记他们。 (微博截图) 不过,“二舅”的热度不但没有降下来,反而继续在各方网友中引发更多震荡。 (网络截图) 有网友表示:“二舅视频里起码包含了:小儿麻痹流行(没打疫苗),遗弃女婴,留守老人,空巢老人(66岁的拉着88岁的到处干活维生,这个外甥竟然觉得酷)等各种社会问题,但统统被几句鸡汤给抹平了。” (网络截图) 网上有文章质问“谁对二舅的苦难负责”:“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是谁制造了二舅的苦难?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当二舅被一步步逼进生活的角落,让他就此扎根,甚至无奈接受的时候,又是谁在歌颂这种接受?二舅的视频并不是一次全民治愈,反而更像是一次全民麻醉。” 二十大召开前夕,中国社会民怨沸腾、危机四起。房地产爆雷,引爆烂尾房“停贷潮”;村镇银行爆雷,引发储户大规模维权;唐山打人案,当局压制舆论,引发民愤;持续的疫情清零封控措施,导致民众工作生活陷入困境;强制老年人打国产疫苗,事故频发,引发舆论反弹。 文章说,“二舅和普通人面临的生活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和二舅当年的问题并无大的区别,一个人的生活机遇究竟是如何被掌控和塑造的?” 有网友指出,把二舅放在美国,同样也是有得有失,得就是有个基本的保障,失就是没办法做网红了。 (网络截图)
俄国今日连无人机都没有能力建造,该国制造业沦落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美联社) 颜纯钩评论文章:早前有消息称,俄罗斯正准备购买伊朗研发的无人机,又俄罗斯透露,准备向朝鲜求援,希望朝鲜派出军队到乌克兰参战。 曾经叱吒风云的苏俄帝国,沦落到要向伊朗和朝鲜求助,令人有今夕何夕之感。 前苏联时代,俄国是与美国分庭抗礼的经济和军事大国,二次大战击败纳粹德国,苏军是东线主力,最先攻克柏林。前苏联在太空领域与美国叮当马头,人类第一个上太空的不是美国人,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前苏联崩溃后,俄罗斯经济慢慢从衰败中恢复,普京不像中共国搞大基建大撒币,而是用来提高俄国人的福利。这虽出于选票的计算,但至少让本国人民分享市场经济的好处。 看外电关于俄乌战争的报导,俄军一开始装备就很落后,前线官兵缺乏斗志,以普京的精明强悍,怎么会训练出这样不济的军队?更离谱的是,他居然不知道自己军队的实际战斗力,还敢贸然发动一场没有胜算的战争。 今日连无人机这种伊朗都拿得出来的武器,俄国都没有能力建造,俄罗斯的建造业沦落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无人机如此,其馀的武器装备之落后,也就不奇怪了。 有报导指俄军贪污严重,但中共军队的贪污也不遑多让,至少中共还不至于如此。可见俄国国力之沉沦,已不是几年间的事,国家体质衰败,讳疾忌医,关键时刻就会露底。 朝鲜更不必提了,百姓连温饱都不保,国家掏空口袋发展核武,金正恩成了国际社会的“坏孩子”,连日本美国都投鼠忌器。核武备而不用,只是满足金正恩的骄横心态,对国家与国民不但无益更加有害。朝鲜之国力沉沦,也是不言而喻的事。 朝鲜如此国力还敢言战,无他,只是朝鲜人生命不值钱而已。死几十万平民子弟,少供养几十万口粮,又可与中俄讲价钱,在金正恩心目中,出兵甚至是合算的事。 中共国改革四十年,积累巨量财富,可是危机深种,积重难返,到今日已从内部败坏出来。近年的病毒清零、房地产爆雷、失业大潮、消费萎缩等等,都从不同层面消耗家底。再加上美中交恶、外贸路断、外资走避,科技封锁等等打击,内忧外患叠加,国力正急速下沉,更不知解救良方何在。 伊朗因发展核武被美国制裁,民主国家视之为恐怖主义老巢,必欲除之而后快,面对以色列的军事压迫,本来自顾不暇,近日因无人机的新闻,无端出了一次风头。只是与现代文明离行离列,终究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有评论指中俄朝伊四国,正在形成新一代的邪恶轴心。四个专制国家都是普世价值的敌人,俄乌战争之前,各自与民主国家又谈又打,矛盾虽然尖锐,但未恶化到兵戎相见。现在俄乌开打,胜负牵连深远,俄国一旦倒下,中共势孤力单,无力扶持朝鲜,伊朗更失去护持,末日临近,抱团取暖,互相依偎而已。 一场俄乌战争不但关乎俄国命运,更关乎中共和朝鲜伊朗的命运。中共恨不得出兵帮助俄国,只是底气不足,内部问题多如牛毛,不敢以身赴险;至于朝鲜和伊朗,实力不足言轻重,只是摇旗呐喊之辈。普京一旦在乌克兰失利,中共孤掌难鸣,朝伊作鸟兽散,所谓邪恶轴心,只是一个空架子。 中俄朝伊你眼望我眼,期望俄乌战场有奇迹出现,战场上占点小便宜,借此与民主国家讨价还价,输少当赢,收兵了事。只是北约势不可坐视乌克兰吃亏,一旦形势稍对乌克兰不利,必将引致北约的军事介入,如此一来,战争即不受控,邪恶轴心死得更快。 最大的问题是,中俄朝伊经不起消耗。中共正坐在火山口上,俄国已山穷水尽,朝鲜野有饿殍,伊朗民生凋蔽,如此的邪恶轴心,如何经得起战争的消耗? 所谓邪恶轴心实际上不足为虑,买无人机只是小动作,朝鲜出兵虚招而已,中共国正不知如何救自己。俄军之败局已定,其馀三国被拖下水,那就是世界历史的终结,普世价值广披世界的日子也不远了。
“王祥卧冰”是政治作秀 他出生于东汉末年的乱世,确实有孝顺之名,但绝对不是一个迂腐的人,会像鲁迅先生嘲讽的那样脱光了衣服躺在结冰的河面上。 记载西晋、东晋史的《晋书》是这样记载的: 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 翻译过来就是,王祥后母想吃鲜鱼,但天寒地冻,河面结冰。王祥“解衣将剖冰求之”。 据此判断,他只是脱掉上衣,更好地发力剖冰。 但大冬天干活,是否有必要脱光上衣又值得怀疑。后面关于鲤鱼被王祥的孝心感动到破冰而出的记载就更加夸张。 整个故事中,唯一可以相信的大概就是王祥确实做出了孝顺的举动,即使在大冬天,也会想办法给经常虐待他的继母弄来活鱼尝鲜。 ”卧冰求鲤“不过是一种炒作手段 他因为这种孝顺而被乡里称赞,被州郡长官邀请当官。 但王祥拒绝了。当时乱世方起,进入仕途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他带着继母和弟弟一起从山东出发,到安徽一带隐居避乱。直到60岁这一年,他才在弟弟的劝说下出任徐州别驾。 此时曹魏早已统一北方,曹丕代汉称帝。这时出山当官在理论上风险更小。王祥后面一系列的举动都将证明他不仅不是迂腐之辈,更有极强的务实精神,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并不断攫取更大的权力。 “别驾”这个职位很重要,出行时候不用挤在刺史的车上,可以拥有自己单独的车驾,所以称“别驾”。当时州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今天的省,刺史为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别驾”是州府中总理众务之官。 为了理解王祥获得“别驾”这个职位的不易,我们补充一下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 曹魏建立之后,曹丕颁布九品官人法,在每个州、郡设立“中正”这样一个职位,根据门第、能力、德行三个指标,将该地士人划分为三六九等,按等级授予官职。 中正最看中的,也是最能进行量化评价的,就是门第,也就是士人祖辈的官爵、功勋。 曹魏篡汉自立,来路不正,为了笼络世家大族,颁布九品官人法,几乎以制度的形式巩固了世家大族的当官特权。 这些家族多是书香门第,但更准确地说,应该是知识垄断集团。而这正是他们垄断权力的核心途径之一。 在印刷术出现以前,知识被限定在竹简、布帛、手抄书等载体上,被官府垄断,难以大面积传播。比如春秋时期的老子以博学知名,很大一方面原因是他担任周朝的“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图书馆管理员,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典籍。 西汉建国后,设太学,讲授儒家典籍,功臣后代、出身低微的人都有机会入学,被称为“博士”,考试通过后可入仕做官。但东汉后期,太学废弛,知识传授逐渐转移到大家族内部。 陈寅恪先生曾说: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传授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 大家族不仅藏有典籍,还有能力传道解惑。 而后者尤其重要。 秦朝焚书坑儒后,汉时的典籍大多来自民间私藏、后人转述等,版本混乱,错漏极多,需要进行勘校、考据、解读。往往几千字的原文,解读文字可能多至十万。 这是个专业门槛极高,又耗时耗力的工作,往往只有出身大族的知识分子能够担任。比如汝南袁氏擅长解读《易》,杨修出身的弘农杨氏擅长解读《尚书》。 大家族的后代凭借着这种读书特权,入仕为官。他们“猎得官场权势,反过来又能强化了财富的占有,雄厚的家族财力,又足以保障子孙继续接受教育、成为士人”(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如此循环往复,往下传递两到三代,就能成世代高官厚禄的世家大族。 与世家大族对应的,则是寒门。 王祥就介于寒门和世家大族之间。 他的祖父王仁曾做到青州刺史的高位,但王祥父亲王融终身未仕。到了王祥这一代,家境困顿,连活鱼都买不起,以至于需要王祥在大冬天脱光了衣服刨冰抓鱼。可见祖父那一辈的权势没能顺利传递过来。 与此同时,从王祥孝顺的行动看来,他应该跟父亲学过儒家礼仪,算是知书识礼。但没有证据证明他们家在某部具体典籍上很有研究,很难通过学问被天下人所知。 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入仕,一条性价比较高的路径就是修德。魏晋时期,一个人可能因为德行出众而为乡里所知,进而被州、郡长官征辟入府。而“孝”是最被看重的“德行”,所谓百善孝为先。 王祥隐居三十年不问世事,但刚出山就获得了别驾高位。说明在这三十年中,他的孝名始终远扬。而且越是隐而不出,名声越是响亮。 因为东汉以来,社会上就兴起一种崇隐的风气,《汉书》说“是故清节之士,于时为贵”,清节之士指的就是不沾染官场俗气的隐士。他们越是隐居深山,越被人看作德行高尚,到了最后,也越容易被举荐为官。 王祥的发迹路径正好暗合了这套逻辑。 至于这个过程是自然而然,还是王祥有意为之,今天已经很难判断。 唯一能确定的是,被鲁迅嘲讽的孝行给王祥带来了切实的政治回报,而且这种回馈还将在司马氏掌权以后结出更大的果实。 地方豪族的站队学 当然,王祥并不是沽名钓誉的无能之辈。他出任徐州别驾不久,就带兵平定了州内叛乱。史书说王祥“率励兵士,整肃州界,政化大行”,赢得了极好的舆论效果。百姓称赞“邦国不空,别驾之功”。 对于王祥和他的王氏家族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7月31日,据港媒报道,大美人黎姿日前携家人在法国巴黎度假,罕见晒出一组打扮性感的美照,逆龄状态令人惊叹。 照片中,黎姿留着一头齐肩短发,打扮得既性感又不失优雅感。 不得不说,虽然她已经50岁,但整个人的状态保持得特别好,皮肤白皙紧致,几乎看不见岁月留下的痕迹。对着镜头露出甜美微笑时,甚至能在她的身上感受到满满的少女感。 除了容貌外,黎姿的身材也保持得相当不错,看起来匀称又苗条,让人难以相信她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 照片曝光后,网友们纷纷在评论中留言,大赞黎姿的冻龄容貌,夸她是真正的女神,还表示她美得不输18岁。就连女星高海宁也在评论里询问黎姿,为什么她可以美成这样。 不过,也有细心的网友发现视频中的黎姿身材暴瘦,甚至胸前的骨头格外突出,忍不住担忧黎姿的身体健康,提醒她不要过度减肥,可以多吃一点。 据悉,黎姿是圈中有名的冻龄女神,不论是样貌还是身材,几乎时刻都维持着最佳状态,可以说三十年如一日,每次露面都令人惊艳。 而她保持好身材的秘诀,或许就是常年坚持健身,包括跑步、游泳,以及做瑜伽等,难怪生下三个孩子的她还能拥有这么纤细的好身材。 据了解,黎姿此次来巴黎是为了拍摄时尚大片。她的摄影师曾晒过自己与黎姿的合影,没有滤镜的照片中,黎姿也依然美丽动人。 此外,黎姿还将家人一块带到了巴黎,工作之余她便悠闲地度假旅游。近日,她晒出一组照片,感叹地表示:“感觉女儿真的长大了,都学会给我拍照片,当我的小小摄影师啦~” 镜头里,女儿将黎姿照得宛如油画中的女郎,看起来温婉又大气,看来她很有摄影天赋。 众所周知,黎姿与大自己15岁的富商马廷强结婚后,生育了三个女儿,其中大女儿和二女儿是双胞胎,前不久刚满12岁。 虽然黎姿没有透露为她摄影的是哪个女儿,但她分享了一张将女儿紧紧搂在怀中的照片,从身高上判断,应该是她9岁的小女儿。 作为一代女神,尽管黎姿的隐退让无数人遗憾不已,但能够看出如今的她过得平淡却又非常幸福。希望她在今后的日子里也能一直健康快乐。
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日前在省部级高官专题研讨班上说,中共二十大将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有专家分析,习此番讲话强烈暗示,他在二十大连任后走朝鲜道路。 7月26至27日,中共当局在北京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习近平会上发表讲话时说,中共二十大,将明确宣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习在讲话中还多次力捧马克思,并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这也是他近年来一直强调的“中国特色”。 “举左旗,走左路” 旅居美国的华人政论家、中国问题专家陈破空认为,习近平强烈暗示:二十大后将走朝鲜道路! 陈破空在他的自媒体频道《陈破空纵论天下》中说,“中共执政七十多年了,习近平执政也有十年了,难道还不明确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吗?你不就是举马列的旗吗?走社会主义的路、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吗?” 陈破空分析,习此番讲话恐怕是话中有话,“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暗示的意思有可能是,“举左旗,走左路,以文革的精神状态,达到复辟文革的目标;或者说举毛泽东的旗,走文革的路,以红卫兵的姿态重新回到上世纪闭关锁国的时代;或者直接说举金正恩的旗,走朝鲜的路,以朝鲜人民苦难行军的精神状态去达到一个朝鲜模式的目标”。 “八常委”秀团结 背后内斗激烈 王岐山与中共政治局七名常委全部出席了这次会议,身为中共国家副主席的王歧山被外界称为“第八常委”。陈破空说,在这次研讨会上,“八常委”罕见同台,看上去好像很团结,但是实际上暗藏内斗。 他说,李克强表面上讲了一些挺习近平的话,但都是一些场面上的话。李克强的话显然是违心的,因为这都是从去年11月十九届六中全会以后,中共官方惯用的表述,在公开场合,在官场上都是这套表述。 对于习近平的讲话,陈破空认为也说了违心的话,他把马列毛邓江胡都提了一遍,这是他不愿意的,“因为他极不愿意提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他要直接与毛泽东接轨,成为毛泽东第二”。 陈破空说,他们都讲违心的话,说明他们都要维护中共这个一党专制的摊子,表面上叫斗而不破,尽管他们关起门来有激烈的斗争,包括路线斗争、权力斗争,但是公开场面上好像团结一致。另外一方面,说明这次北戴河会议和中共二十大上,各方必须要达成妥协,不管是高层权力重组,从政治局委员到政治局常委,各方派系要达成权力平衡。 提前给高官洗脑 习近平暗示连任 在这次研讨会上,习近平说,未来5年的发展对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并重申“从2020年到2035年”以及“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的目标。 外界普遍认为,习近平此番表述是为他的第三个任期甚至更长远任期铺路,因为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是中共最高领导人贯穿意图的“吹风会”,在北戴河会议尤其在中共二十大召开之前,习近平召开这样一个会议,就是在暗示他将连任。 对此,陈破空表示,这种省部级干部研讨班是从江泽民时期开始的,习近平上台后,召开的次数最多,这次时隔半年开了两次省部级干部培训班,一方面是为了给高官洗脑,同时说明高层斗争异常激烈,需要统一思想、统一意识。所以在北戴河会议前夕紧急开了这样一个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