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统计局本周将发布的新预测表明,安省会在未来20年内,约增加600万人口,也就是从现在的1480万人,增长到1900万至2100万人。 新增的人口大部分是移民,这对安省的经济前景是一个好消息,然而也是挑战,因为本省、特别是大多伦多地区现有的基础建设根本无法承受这样庞大的人口。 同时,本省人口老龄化,也会给医疗系统带来额外的压力。 专家呼吁,政府需要从现在开始,就加大力度建设必要的基础设置,并修改规划法规,以兴建更多的多户型住宅(如公寓),否则将无法应对未来大量人口的涌入。
随着全球变暖,气候变得越来越极端,很多人可能都已经意识到今年特别热,所以这引发了一个思考: 如果地球温度不断上升的话,人类能承受的极限温度是多少? 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前,我们必须要先了解下自己。 其实,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许多,至少在对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应该没有几个物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的。 作为恒温动物,环境对我们的限制还是比较小的,但是恒温动物有一个奇怪的“设定”,那就是我们的身体只能在预定的温度下才能正常工作,人类的这个温度是37摄氏度。 如果太冷了的话,机体会不停地通过消耗能量来加热身体,当无法调节的时候就会失温;同样的,如果太热的话,机体就会不停地散热来维持温度,当再也无法调节的时候就会中暑。 无论是失温还是中暑都是致命的,就看能不能得到及时治疗。 在耐冷方面,我们表现一般,因为我们的脂肪并不算很厚,同时也没有毛发,但是在散热方面,估计没有哪种动物比人类做得更好了。 所以,实际上我们能够承受的极限气温很高。 不过要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干燥的情况下,现在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干燥的环境中可以在54℃的情况下正常工作; 另一种是潮湿的——也就是闷热情况下,研究表明当空气湿度达到100%的时候,人类的极限气温是35℃,而且最多只能维持6小时。 为什么人类对热的承受力很强? 之所以人类的极限温度和空气湿度有很大关系,原因就在于我们的身体主要是通过流汗来调节体温的。 当空气湿度很大的时候,流出的汗就很难被蒸发,也就无法带走人体温度了,这就是为什么闷热让人难受的原因。 虽然很多哺乳动物都会流汗(汗腺是哺乳动物特有的),但是人类是唯一全身都能通过流汗来调节体温的生物。 很多人可能会反驳,包括马在内的一些动物也会全身流汗来调节体温。 其实不然,其它全身流汗的动物并不像人类这样——汗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包括马在内的其它动物的“汗水”基本是以脂质为主。 这意味着这些动物全身流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散热,因为只有水才更容易蒸发并带走温度。 对于马来说,它们的“汗水”主要是为了护理毛发,而全身流汗的另一种动物——河马则是为了防晒。 关于地球生物,还有一个有趣的事实,那就是我们对能量的利用率其实是非常低的。 比如我们打篮球的时候,我们消耗的能量中只有大约20%的能量用于拉动肌肉去完成投篮、走位等一系列任务,而剩下的80%都会转化成热量来加热身体。 老实说,这样的设定非常矛盾,一方面我们需要为此恒定的体温,另一方面稍微动一下就会加热身体。 正因为如此,一种恒温动物要想有更好的适应性,它们必须要有更好的散热能力,特别是在运动的时候。 所以在这里有一点和很多人想得不一样,那就是如果是跑马拉松的话,人甚至可以比马还出色,因为我们的散热能力确实比马更强。 智慧的人类 如果人类和其它动物一样的话,我们身体的演化很可能赶不上正在加速的气候变化,但是人类明显不同,因为我们是智慧生物。 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在不做任何保暖措施的情况下,人体最低的承受气温是20摄氏度,在这个气温下,不做保暖的话很快就会失温。 但是,很明显很少有人在20摄氏度的情况下因为寒冷而死亡的,原因就在于我们懂得保暖,会制作各种各样优质的保暖服饰。 所以,以我们现在的科技,即便地球达到人类身体极限的54摄氏度或者高出许多,我们也不会因此灭绝,我们可能会像利用衣服来保暖一样制造出完全恒温的基地来维持生命。 我们甚至可能在更极端的月球建立基地,图源:ESA/Foster + Partners 但是,唯一困难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粮食作物,我们将种不出太多的粮食来养活更多的人,这是气候变化最可怕的地方。 我们现在种植的所有农作物其实都比较“强生惯养”,任何变化都会导致减产,更别说地球彻底变成火炉了。 随着气温的升高,即便人类可以通过科技来隔热,但肯定种不出太多的粮食,所以人口的数量肯定是会受到严重限制。 最后 在气候急剧变化的情况下,很难说依靠发展科技,人类能够存在多少时间,但无论地球的环境如何变化,总会有生命能够存活下来。 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数亿年之后,太阳膨胀成一颗红巨星的时候,地球的所有生命将不复存在,除非那会有文明可以找到新的家园。 太阳是一颗巨大的核聚变反应堆,它现在的燃料是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核心会聚集足够的氦并最终引发氦的核聚变反应,这会太阳膨胀成红巨星。…
前言 8月9日—11日,河南省2022年普通高招进行高职高专批录取工作。8月12日9:00—18:00为本批次征集志愿填报时间,征集院校名单将在河南省教育考试院公布。 一年一度的高考大幕在末伏天气,逐渐落了下来。 一如既往的焦灼,一如既往的焦虑,一如既往的刺激,一如既往的高压,一如既往的忐忑,一如既往的折腾。 家有孩子的父母在每年7、8月份总要经历生死劫。 家有孩子的家庭,其实真正的财年都是从每年的7月、8月开始,不仅仅是金钱,还有精力、时间、求爷爷告奶奶、各种臆测和规划,各种猜想和折腾。 一个孩子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漫长而又艰辛,收获多多而又步步惊心。 做父母的似乎不敢松一口气,不敢懈怠一点点;一个路口错过了,会遗憾很长时间乃至终生;一个疏忽埋下了,会让父母肠子都后悔青了。 养育孩子就像种树,春夏秋冬风雪雷电,你都得用心灌溉,用心呵护,用心遮挡。 2022年高考大戏落幕,不知道有多少河南家长开始认真思考:到底要不要给孩子办理“异地高考”? 笔者周围数个朋友,不止一次和我探讨过这个问题,尽管有的孩子还在读小学,有的孩子刚要读初一。 从隋唐开始的“科举”制度,当今高考仍是检验和考验无数普通家庭的“龙门”和“试金石”。 当然,可能极少数家庭,是个例外。 一 2022年河南一本线理科509分,文科527分,一本线对河南考生来说仍然很残酷很遥远很高不可攀,还有十几所二本院校按照一本录取。 有人说:上二本,就是混个毕业证,毕业就等于失业。 医学院综合排名前50,河南仅有一所,泱泱人口大省高考人数大省,125W河南高考生,并且据有关人士分析说:这个河南高考总人数数据只会进一步扩大。 河南、山东、河北、江西等,近年来被称为“高考地狱大省”的几个难兄难弟,情况没有得到丝毫缓解,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 二 “异地高考”“异地升学”“高考移民”等等,其实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屈指算来,至少已有近十年的历史。 有行业内人士认为,2020年“异地高考”达到了高峰期,其代表就是那一年的“西藏热”。以前都是有点零零散散、零打细敲。 你知道“异地高考”是什么时候? 是N年前知道有朋友张罗着把孩子送到天津买房上学? 是朋友圈“异地高考”醒目而又令人焦虑的广告? 是接孩子放学在校门口被人硬塞到手里的西藏上学宣传页? 是陪孩子参加高考被人“循循善诱”添加微信的中介人员? 是饭桌上得知有朋友刚刚把孩子送到了西安去读书? …… 恩格尔有一句名言:存在即合理。 “异地高考”,听着有几分神秘,但它早已悄悄走进我们普通人的生活。 只不过,是“有的人先知先觉,有的人后知后觉,有的人不知不觉”。 三 “异地高考”被人称为“灰色地带”,也有人说是“敏感区域”。 在到底该不该送孩子去外地参加高考的问题上,不仅爹妈之间分歧严重,而且不同的家长之间也存在着不同的争议和看法。 近年来,笔者也曾经接收到不少朋友和粉丝的咨询、沟通、探讨。 笔者一贯的观点是:理解,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孩子的高考,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两代人的命运。我任何草率鲁莽浅薄的建议和意见,可能对一个家庭影响实在太大,这和帮别人买房真的是两回事。 河南人几千年来更重视“安土重迁”,但凡日子能过,谁没事喜欢去人生地不熟的异乡折腾呢? 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布达拉宫、长安古都、鸭绿江畔……,有些地方风景秀丽,山河巍峨,但从一个偶尔旅游目的地,变成了孩子漫漫异地求学的起始点,不知道有多少家长能跨过除了路途遥远、担心孩子之外的财力、精力、心态,以及可能存在的未知和变数等等的调整和考验呢?…
‘肇周路209号,这是耳光馄饨原来的地址,从1997年做到2016年。搬进正经店面,挂上注册过的招牌后,潘国仙还是站在案桌边包馄饨。那个一捏一卷的动作做了得有多少次?难以计数,只知道生意好的时候,一晚上能卖出3000只,“耳光馄饨”的名气像它的名字一样响亮。’ 写在招牌上的名字 “老板娘,我买两盒,多拿一包酱料没问题吧?”一个男人笑嘻嘻地过来问,不高,精瘦,穿花衬衫和短裤。潘国仙眼睛眯起来,口罩底下应当是在笑,“就凭你这张老脸,还能有什么问题。”男人得了一句骂,高高兴兴走了。 这样过来贫两句嘴的肯定是老客人吧?“吃了20年了。”潘国仙说,“厨房酱料都是给到他的,哪里用问。”老客人总是这样的,太熟悉了,找个由头跟老板娘搭两句话再走才是日常。 潘国仙快60岁了,头发乌黑,素面朝天,但能看出年轻时的秀丽。唯一的装饰是手腕上的银镯子,后来买了金项链,才隐隐有一点老板娘的气势。与客人开句玩笑,是她少有的宽松的停顿,除此之外,她一直都在闷头干活儿。 “耳光馄饨”这个名字今天在上海算得上响当当,到今天,潘国仙会在电话里学着说自己是“创始人”了,毕竟,她的名字就写在招牌上。 潘国仙和她的员工们(张雷 摄) 不过出人意料,这位“创始人”从来没丢掉过手里的活计,没有抱起胳膊当老板。还是20多年前的朴素想法,“不要空出手来”,一年365天,只有到春节休息3周,其余时间每天都到店里,一到手就不会停,总有活干,主要是包馄饨。店里每天都要备料,当天包第二天要卖的馄饨。我们第一次去那天晚上,她从头到尾都站在案桌边包馄饨,后来得知,她们一直干到第二天早上7点。那天事有凑巧,100盒以上的生馄饨单子来了好几个。看上去,疫情后,生意恢复得不错。 不过堂食的客人还是减了半,潘国仙把担忧消化在不停的劳作中,停了两个多月的亏损,只能抛在脑后,尽量不去想。包馄饨是两个人流水操作,一个往馄饨皮里填馅儿,一个接过来,对折、捏紧、顺势往后一翻,就成了。上海的馄饨铺子包法都有不同,她说,只有她们是这样包的。一个不锈钢盘,挤挤挨挨,正好放42个。 潘国仙店里的馄饨刚好42个放一个不锈钢盘(张雷 摄) 老客人经常给她打电话订生馄饨。3月27日,她接到电话,客人语气急促,说留10盒生馄饨给她。“要那么多?”是个老客人,原来住在附近,这两年搬到浦东了,路过就会过来买两盒生馄饨带走。刚挂掉,又打过来,说要20盒吧,她表妹也要10盒。连续打了4通,最后一共要了500个馄饨,赶在午夜之前,开车来取走。封城的消息,潘国仙最早就是从客人订单里获悉的。 这通电话后,潘国仙第一反应是打给她丈夫,告诉他料备多一点,起码多一倍,第二天估计会有更多人来订。事实证明,多一倍也不够卖,许许多多老客人那几天都想到囤吃囤菜,不如也囤些生馄饨。不过店里人手就这么多,通宵达旦地包馄饨,也有上限。那三四天,潘国仙一家几乎全在案桌上赶工。 本来想给家里留一点,也没留住。有熟客来得晚,急匆匆跑来,也没预订,潘国仙说她情愿自己不吃,肯定要满足客人,“我不能回绝,不能让人空手走,当时就是这种感觉”。外卖平台上也涌入订单,实在忙不过来了,潘国仙把平台关掉,紧着直接来店里的客人供应。 碰到生馄饨订单多,潘国仙熬通宵的日子也会有 (张雷 摄) 这样卖生馄饨卖到4月1号零点之前,全家人都上阵来包馄饨。店铺关掉,大家都关在家里之后,潘国仙每天都能接到十几个电话,问还有没有馄饨。甚至还有一个客人打给她说,“我能搞到肉和荠菜,你们能不能做成馄饨”。不能出门,也没有馄饨皮,显然没办法做,潘国仙感到心酸,当时大家也真是什么办法都在想了。6月,馄饨店可以重新开张了,虽然不能堂食,头两天还是迎接了一拨客人,都说,赶紧再来囤一些,也有说,幸亏当时多搞了点馄饨回去。 潘国仙把自己的名字写在店招牌上也事出有因,几年前,有公司占用“耳光馄饨”的招牌四处开店,而农村出身的潘国仙一家,在此之前没想过要去注册商标。所幸后来官司打赢了,但那期间,潘国仙很紧张,生怕会输,就想办法先把自己的名字注册了。潘国仙三个字从此就写在招牌上。 亲和的味道 上海的馄饨店,不会比面馆少,而面馆,也就比生煎铺子少了那么一点点。卖生煎的总少不了辅佐以汤汤水水的馄饨,而面馆总不会只卖面,也会照顾老客人想吃点花样的心情。一旦卖起馄饨来,来点浇头必不可少。所以你看,不管去哪种店,几乎总能吃到馄饨,关键在于是大还是小。 小馄饨用纯肉馅,皮子紧,薄但是坚韧,猪油紫菜并虾皮一起煮,一般光吃馄饨是不够的,总要配上生煎或小笼包,也有配炸猪排的。但耳光馄饨不是北方人想象中的这种小馄饨,所以如果你到了“耳光馄饨”,要是不明所以地点了10个份的,多半要受到小小的惊吓,怎么这馄饨壮硕如饺子?每个都不容小觑? “耳光馄饨“壮硕如饺子(张雷 摄) 有了这个认知后再去看菜单,终于明白,怪不得有5个、8个和10个三种选择。你不要笑,因为就在我点了5个之前,前面一位男客人仰头看菜单,琢磨后问,“有没有6个一份的”——相当深思熟虑后的好问题。答案当然是没有。最早,一碗馄饨是10个,店开了一段时间,潘国仙发现,总有不少客人会剩下几个,不是不好吃,而是吃不掉。积年累月,总结出来这三个选择。这种细致程度,大约也就在上海能看得到。 还有个客人告诉我说,她跟她老公也是吃了很多年,小两口后来发明一个游戏,坐在收银台旁边的桌子,然后观察来点单的客人,打赌,猜10个人,猜他们会点一份几个,输的人就负责回家洗掉今天所有的碗。 卖得最好的当然是荠菜汤馄饨,馅料里那星星点点的绿色,其实不光是荠菜,还有少量鸡毛菜。鸡毛菜含水量稍高,除了口感,最主要还是均衡馅料的湿度,让整团馄饨馅的湿度恰到好处,肉馅形成的凝聚力,可以团结在一起。有些馄饨馅是利用鸡蛋清增加湿黏度,但荠菜馄饨图的就是清爽可口,蛋清会减损这种清香。不过很多大馄饨都是这样配比,算不上什么秘密配方。 荠菜汤馄饨个个膀大腰圆(张雷 摄) 这么大颗的馅儿,馄饨皮薄了肯定不行,除了不够支撑、厚度不够,煮的时候还容易进水,即便生的时候撑住了,一煮还是容易散。包了25年馄饨,这一切都在潘国仙手上的感觉。 耳光馄饨有意思的是,它还可以冷吃,如果你饿极了,一分钟都不想等,可以点拌馄饨,它们是事先煮好的,加调配好的花生酱拌匀,稀稠程度恰好能挂在馄饨皮上。除此之外,你最好再额外点一份辣肉。汤馄饨配炸猪排,或者拌馄饨配辣肉,这是店里的客人吃出来的经典搭配,多来几次你就晓得了。 不过花生酱我是不大爱吃的,40摄氏度的高温天气里,我还是宁可大汗淋漓地来一碗清爽的汤馄饨。江南人偏爱荠菜,汪曾祺也说这属于“能上席的野菜”,到今天,在江南下馆子,有些馆子仍然会先上几个小凉碟,应季的时候,就会有凉拌荠菜。不过我之前倒真没吃过花生酱与荠菜的搭配。潘国仙从大排档做出来的荠菜馄饨,也被不少高档酒楼订货。真正讲究的客人,吃荠菜馄饨会等到春天以后,这是它新鲜上市的季节,这时候的荠菜姿色最好,而且长得壮实,不过现在春夏秋都有荠菜了。唯独冬天,荠菜会相对失色。 菜单上有几道菜是店里的钱师傅自己调配的 (张雷 摄) 菜单上的黑鸡枞鲜肉馄饨是很后来才出现的,因为店里光有一种荠菜馄饨,终归单调,钱师傅自己喜欢菌菇,就上市场上看,自己琢磨,后来调配出来这款新口味,同样是10颗馄饨,它要贵上11块。 辣肉面条也是钱师傅自己吃出来的。以前在肇周路时,凌晨,等客人走光,潘国仙一家人自己要做点吃的,通常馄饨是卖完了的,就“兜点小菜,下点面条”,钱师傅喜欢吃一点点辣的,就做辣肉面。碰到打烊了还跑过来的客人,也不能让他饿肚子回去吧,就多煮一点,分他一碗。次数多了,都说好吃。于是也写到了菜单上。现在店里也能吃到一些浇头面。 钱师傅负责配料,并不现身,你去店里,基本只能看到女性,不是潘国仙,就是她的妹妹和两个弟媳。如果不是到上海做馄饨,她们大概率就在宜兴的工厂流水线上当女工。馄饨铺开起来后,潘国仙一个人忙不过来,就把她妹妹和两个弟妹也都张罗到上海,跟她一起做。馄饨铺子是一个家庭四个女人做起来的。她们四人分成两组,两班倒,除此之外,几乎不需要再雇其他人了。四位江苏宜兴的“劳动妇女”,组合出耳光馄饨亲和的味道,自有其魅力,它让馄饨铺子20多年来被上海这座城市接纳着,依赖着。 肇周路的历史…
“上帝为了, 补偿人间诸般烦恼事, 给了我们希望和睡眠。” ——思想家·伏尔泰 “逝于1778年5月30日” 代表作品:《哲学通信》 …… 01. 今天我要讲一个跟“时间”有关的故事,虽然我以前已经讲过了无数个跟它有关的精彩故事,但它们都比不上这一个。 说起丽塔·海华丝,大部分中国观众对她都不熟。她是电影明星、海报女郎,上世纪40年代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性感天使。第二任丈夫是伟大电影《公民凯恩》的导演奥逊·威尔斯。据传奥大师当年只看了一眼她的画报照片,就决定娶她为妻。跟奥大师离婚后,她又嫁给了一位货真价实的王子。 许多年后,一个叫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说家(这位不用我多做介绍了吧),写了一篇和越狱有关的小说,特意把丽塔·海华丝用在了里面。小说主人公安迪用来遮挡越狱洞口的海报之一,就是这位好莱坞美人儿。 没错,那篇小说的名字,就叫《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丽塔·海华丝,换我我也喜欢” 这篇小说收录在史蒂芬·金的合集《四季奇谭》里,首发于1982年。这时金已名扬美国,读者遍地。其中有个叫弗兰克·德拉邦特的愣头青,高中毕业后就跑到好莱坞打拼,籍籍无名,却幻想做导演。当然不可能,他只能从叉车司机、低成本电影布景师这种活儿干起,一点点积累经验。 1983年,德拉邦特找到了金,花1美元,从他手上买了个故事。 史蒂芬·金有个规矩,每个菜鸟或说新手,都可以用1美元买他的故事。德拉邦特买的那个,叫做《房间里的女人》,拍成了业余短片。实际上,他最喜欢的,是头一年出版的《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 这篇小说并不长,故事也不复杂。但因为德拉邦特太爱它了,舍不得糟蹋,他决定自己在好莱坞混出个人样,再问金买这篇故事。 为此,德拉邦特选择了等待,让时间淬炼自己。他怀揣着这个愿望,从低成本电影布景师一步步熬成了编剧。这一炼,就是整整4年。4年后,他编剧的《猛鬼街3》广受业内好评。德拉邦特这才有点底气,掏5000美元,买下了那篇只有96页的中篇小说。拿到版权后,却又迟疑了。 “早秃的德拉邦特” 这实在是一件神奇的事。那4年间,没有其他导演、编剧对这篇越狱小说痴迷如此。因为原著故事过于简单,完全不是金的恐怖小说风格,情节琐碎,没什么高潮,最大的悬念也只是越狱方式。德拉邦特却将其视为至宝。史蒂芬·金授权后对他说,这故事我都不知道要怎么改,你打算怎么弄? 德拉邦特说,我就是知道怎么改它,把它变成一部杰作。 “但不是现在。” 由于德拉邦特觉得自己的技巧或对某些事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他不想辜负这96页的故事,于是乎,他再次将剧本搁置,等自己再变成熟一些。 等了多久呢? 五年。 五年后,也就是1992年,德拉邦特才开始坐下来,写剧本。 并给电影起了个当时大部分观众都莫名其妙的名字:《肖申克的救赎》。 02. 1992年,德拉邦特33岁,是应该建功立业的年纪了。在做了多年的烂片布景和二流电影编剧后,他终于决定为自己的梦想奋力一搏。 花8个星期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德拉邦特大体上尊重了原著叙事,通过瑞德对安迪的追忆,来介绍他在监狱里的遭际。原小说里有许多瑞德的内心独白,德拉邦特将其变成了旁白,还搬了不少对话到剧本里。 但为了强化主题,他把看图书馆的那个老头的结局改了,让他出狱后,选择了上吊自杀。原著里他的形象没有那么立体,死得也没有那么震撼人心。还有那个受到安迪帮助考上高中的惯偷,知道安迪是被冤枉的那小子,原著里只是被送去其他监狱,剧本里则被监狱长杀死。至于监狱长,是拿数任监狱长之恶捏在一起塑造的,最后吞枪自杀也是改编,原著里不过是蹲大狱去了。 写剧本时,德拉邦特一边写一边听《费加罗的婚礼》。听着听着,突发奇想,决定把音乐用到电影里。于是有了安迪冒着被关小黑屋的风险,给整个监狱放唱片的情节。这成了全片的一个小高潮。 “电影里,andy播放唱片” 改编完成后,德拉邦特运气也不错,剧本很快辗转到了“城堡石娱乐公司”的女制片人丽兹的手上。丽兹是个“监狱故事沉迷者”,读完《肖申克的救赎》赶紧拿给了老板,说这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剧本,你必须拍,你要是不拍,老娘我就拍屁股走人,带着剧本跳槽去别的公司找别人拍了。 “我保证,这部电影会像老虎机一样赚钱。” 巧的是,城堡石娱乐公司的老板不是别人,是著名导演罗伯·莱纳。这个名字诸位大家不熟,没关系。大家一定熟悉那句“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知道那部叫《怦然心动》的电影。这部片子,就是莱纳拍的。 在拍这部电影之前,罗伯·莱纳还拍过什么呢? 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的《伴我同行》、《危情十日》。著名爱情片《当哈利遇上莎莉》,和著名鸡汤片《遗愿清单》。实际上,莱纳正是靠拍了《伴我同行》才获得成功,并成立了“城堡石娱乐公司”。 “城堡石”这地方,就是史蒂芬·金虚构的。 《伴我同行》的原著《尸体》,正巧也出自合集《四季奇谭》。《尸体》是“秋”章节,《肖申克》则是“春”章节。前者写纯真的消失,后者写希望的降临。另外啰嗦一句,《伴我同行》里的一个小孩,是天才演员瑞凡·菲尼克斯演的,不幸吸毒早逝,被业内叹为巨大遗憾。多年后,瑞凡的弟弟杰昆·菲尼克斯为世人送上了一场伟大的表演,摘下奥斯卡影帝。…
(本文作者)滕彪按: 本文首发于《中国生死书》,沐风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写作时,许志永已被软禁在家,而本文发表时,他已搬到北京市第三看守所。这篇小文献给许志永,和所有家已成狱和以狱为家的反动分子们。 又按,偶然发现这篇旧文。许志永入狱4年,于2017年出狱;因继续推动中国的自由民主,于2020年2月被捕,至今仍被关押在山东临沭县看守所。 本文作者滕彪 当我和许志永在中央电视台接受“2003年度十大法治人物”颁奖时,主持人小撒同学问:“法治的力量是什么?”我答:“是每一个人站起来为法治而斗争。”在那个时候,无论是我和许志永,还是主办方央视和全国普法办,恐怕都没有想到,我们会在几年后成为“维权分子”、“异议分子”、“新黑五类分子”,基本上成了“国家的敌人”。其实这一切又是那么顺理成章。 故事的发生是这样的:我们“三博士”在2003年孙志刚事件中精心策划的事件,是公然挑战收容遣送制度的行为,也是别有用心地企图推动违宪审查制度的一次“阳谋”,虽然我们也准备好了去承担可能的风险,但这件事却没有受到政府的追究,反而阴差阳错地得到表彰。遭到政府的表扬却没有感到羞耻,现在想起来有点儿不好意思。 一个北大博士学位、一张律师证、一脑子反动的自由民主宪政思想、一支会诡辩会煽情的笔,又加上境内外媒体经常炒作带来的自我膨胀,加上神州大地处处不平之事,我在推动中国人权的运动中可谓活蹦乱跳、气焰相当嚣张。介入法律援助、代理人权案件、成立反动组织“公盟”和“北京兴善研究所”、接受反动媒体采访、沉迷外国反动微博、撰写反动文章并收取反动稿费、发起和参加反动公民签名、走上街头抗议、参与群体围观、冲击政府地下办公机构黑监狱和洗脑班、推动新公民运动并四处串联参与集体饭醉活动,就这样一步一步走上了自绝于党和宇宙真理的反革命道路。 不但站错队伍,而且越陷越深。孙志刚案,为祖国的暂住者和流浪者说话;一塌糊涂bbs事件,为反动分子的网络平台呼喊;蔡卓华案,为黑五类地下教会呐喊;介入拆迁案,为钉子户撑腰;黑砖窑案,赴山西为奴工维权;三聚氰胺事件,为结石宝宝呼吁;汶川地震,声讨豆腐渣工程;王博案以及若干法轮功案,为所谓“邪教”的信仰自由呐喊:“3·14”事件后,组织律师为被捕藏民提供法律援助:“7·5”事件后,飞乌鲁木齐企图为记者海来提?尼亚孜翻案;夏俊峰案,为街头占道的沈阳小贩辩护;陈光诚事件,跟强制堕胎者、司法构陷者、非法拘禁者、非法施暴者死磕;唐吉田、刘巍案,帮助黑五类维权律师跟司法局叫板;高智晟案、胡佳案、唱红打黑、教育平权、官员公开财产、律协直选、零八宪章,……总之没有一次选对了立场。这就不是一时脑热或者偶尔失足了,这说明此人已经完全丧失阶级立场、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奴隶制度极为仇恨,被资本主义虚伪的政治民主和人权神话完全洗脑,而且全然忘记党国的教育之恩、不杀之恩,吃饱了骂厨子。 其实我在孙志刚事件所作所为,和后来的种种言论行动,都是出于同样的想法。激活宪法、依法维权也罢,非暴力、新公民运动也罢,都是幌子,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一点儿。我逐渐知道,世界上竟然还有一小撮儿不识时务的傻子:看到别人受欺负、自己内心就难受;难受了又不愿意放在肚子里忍者,于是就喊出来、写出来,手中没有大杀器,就利用心中的精神武器、脑中的法律武器,利用不明真相的媒体和互联网,呼着喊着一路冲将过去,虽头破血流也要死磕到底。不管对方是贪官、恶官还是裸官,是流氓、法盲还是文盲,是校长、局长还是省长,是高大全、伟光正还是宇宙真理。这一小撮儿有律师、学者、记者、艺术家、访民、农民、网民、屁民,赚钱不多、风险不小、以苦为乐,虽然寡不敌众、但有时也能取得局部胜利、有时打了败仗却赢了气势、虽败犹荣,于是不断有心怀不满或涉世未深的黒五类、坏分子加入,一时间民间力量甚嚣尘上;上访、上网、上街、上法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就差上梁山了。 这还了得。必须上手段。 起初,他们和和气气地来谈话:“你看你有学问、有名气、有机会,——帮党说话,好处大大的有,何必和那些人搞在一起呢。”我不听,继续干。 后来,他们开始警告:“这么下去很危险。听人劝,吃饱饭。给政府找麻烦,没有好果子吃。你看看,什么职称啊课题啊评奖啊,都没你的份。”我不听,继续干。 再后来,他们要给点颜色看看。护照没收了。让你没机会接触水深火热的国外生活。我不听,继续干。 再后来,他们注销了我的律师执照。北京律协会长李大进和北京司法局领导们恶狠狠地要“开动脑筋敲掉这些律师的饭碗。”我不听,干得更猛了。 再后来,他们关闭了我的博客、微博,还有转世微博。把我列入媒体采访的黑名单、高校讲座的黑名单。一刷身份证,显示的名字是“重点维稳对象”。有些认识的人不敢跟我吃饭、甚至不敢给我打电话了。我不理会,一意孤行。 再后来,他们用动用黑社会在我外出办案的时候对我进行跟踪、袭击,或者动用国内安全保卫部门在国家例行敏感假期和临时敏感日期对我进行软禁,或者陪我旅游并同时进行耐心的思想政治工作。我顽固不化,继续在堕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再后来,为了挽救我,他们开始运用绑架方法,黑夜,黑头套,黑手铐,塞入一辆小黑车,拉到一处黑监狱,关入一间小黑屋两天两夜,威胁用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把我弄进去。我没有悔悟,反而用写文章、公民代理、组织NGO等方式,向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发起猖狂进攻。如果在每一个阶段能够悬崖勒马、回头是岸、洗心革面,那前途可能也是大大的有。 再后来,茉莉花悄悄盛开,坏分子纷纷落网。他们对我使用的教育手段也必然升级了。又是黑夜,黑头套,黑手铐,黑车,黑帮绑架,黑监狱,这回加上了黑拳黑耳光,剥夺通讯,剥夺睡眠,剥夺信息,剥夺伸胳膊伸腿的自由:关押的70天里,戴手铐每天24小时乘以36天,固定姿势面壁每天18小时乘以57天。肉体酷刑与精神酷刑之下,开始写悔过书、保证书,写得不够真诚还过不了关,得重写。在这次学习班期间,深刻感受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无穷威力。原来我表面上的勇敢坚强背后所害怕的东西,他们一开始就知道。我应该知道他们一开始就知道。 那就是我所爱着的家人。一旦妻子女儿受到现实的伤害和更大的威胁,我立刻面临两难。“你算不算是负责任的男人?”——在一个不负责任的制度下,对于想负责任的人来说,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历史责任)是直接冲突的。进了监狱,就无法照顾家人;可走上这条路,监狱和监狱的各种替代品又似乎是这类人的必然归宿。不走这条路,可以尽到家庭责任,但抛弃了理想不说,孩子将来也要继续生活在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制度之下,孩子们将来也要面临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两难选择,我们这一代应该做的事情推给下一代,恐怕也不是负责任的表现。 好吧,继续做事情,但不要进监狱。忍一忍,退一退,讲策略,搭便车。但问题是,该组织抓人几乎没有明确的规则和规律。如果有规律、可预测,那也算是个规则社会了。极权统治者很像个被惯怀了的小孩子。你以为是安全的策略,未必就真的安全。师涛因为一封邮件而判刑十年,杨春林因为一句口号被判刑六年,王译因为五个字的推特被劳教一年。可是也有人不停折腾也没有进去,比如刘晓波博士在2008年被抓之前的10年里,写了数百万字的文章、干了很多坏事,刀刀见血,极尽挑衅,可他没事。但今天不进去不等于明天进不去,他还是进去了。有名的进不去?高智晟、胡佳、艾未未进去的时候都非常有名了。不碰组党、法轮功、藏族维族的案件进不去?进去的人多数都没碰这几样。残疾人或年纪大的进不去?陈光诚、罗永忠、严正学、朱承志,例子多的是,80岁以上的老人,被劳教的就至少有两个,被关黑监狱的多了去了。这种体制需要这种模糊性的威力。 好吧,退一步算了。从整个社会来说,用自由来交换安全,最后恐怕两样都得不到。从个人来说,少给政府惹点麻烦,自己的安全系数就大一些。但问题是退到什么地方去?退一步觉得不够,就需要退两步,而退两步还会觉得不安全,需要再往后退。一直退到底线,装聋作哑,视而不见,才算安全。问题是,所有人都温和、理中客(“理性中立客观”)、讲策略、不激怒当局,政府就不抓人了?中共牌绞肉机就不工作了?都往后退,抓人的标准又不一样了:都低声抗议,那也能从里面找出声音最高的。找不出来,也要制造出来。都不公开批评,那就得抓私下批评的。抓人是一定地,而标准是由潜在的被抓者的总体水平大致决定的。而政府的容忍度,基本上是由坐牢者的平均水平撑大的。这正是这种体制神奇和吊诡的地方;这也似乎是民主人士和人权捍卫者的宿命。爱自由,才失去自由;失去自由,才能争取自由。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其实都退无可退。 好吧,为了安全,给党唱赞歌吧。问题是叫申纪兰的两足动物也只有一个。每次都不站错队伍太不容易了。而且歌德派也未必安全。做人做到这份上,估计自己都会被中国梦吓醒的。别人卖得足够贱,你要价高了,根本没人买。——你要是有心参加知识分子拼贱比赛,故事从一开始就完全不是这么个讲法。 …… 自由不会从天降。一寸自由一寸血。李旺阳,力虹,孙志刚、薛锦波、钱云会、唐福珍、扎白……。坏分子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了一茬。我去年拜访青岛的异议作家牟传珩,他因言获罪,但在监狱里他还继续写反动文章,设法带出并发表在国外反动刊物上。能把他怎么样呢?再判一次?想让他停止写作,唯有肉体消灭一途。如果消灭他的肉体,那等于成全了他在极权体制下身体写作的最后一个作品。从监狱出来的政治犯,多数都不思悔改、继续作案,乃至二进宫三进宫。这恐怕是战无不胜的共产主义冲锋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之一。明杀有难度,也许暗杀是必须的。 ……对极权的精神抵抗,到最后一定会变成肉身的抵抗。我们时刻在计算和决定着我们生命中精神和肉身的比重。我其实又怕死、又找死,又顽固、又软弱,每一刻都洋溢着幸福,每一刻都体味着痛苦。这就是一个反动分子的自白。 2013年6月3日夜
#BREAKING #PAKISTAN �PAKISTAN :#VIDEO TERRIBLE HOTEL COLLAPSE IN KALAM VALLEY! The 150-room New Honeymoon Hotel, Kalam, Swat’s largest and most famous hotel, has collapsed as a result of monsoons. #BreakingNews #Kalam #Swat #Flooding #Inundaciones #Inondation #Lluvias pic.twitter.com/S5uaAIGiQT — LoveWorld World…
一名华裔女子2019年被判贩卖人口罪,本周被一家州上诉法院维持原判。 48岁的许惠(Hui Xu,音译)于2021年完成了近两年的刑期。 许惠涉嫌从皇后区法拉盛性贩运华裔女性到宾州卖淫,她承认两项贩卖人口的指控,以及一项促进卖淫和共谋的指控。 因羁押候审时间超过刑期,当庭释放,但因持有绿卡,被移民法官要求遣返驱逐出境。 许惠一年前上诉,辩称她的辩护是无效的,因为她不明白自己认罪的决定所带来的影响。法官去年驳回了她对定罪的最初上诉。 本周,经过三名法官小组研判,再次驳回了上诉,称由于许惠在上诉前已经完成了刑期,因此法庭诉讼没有意义。 警方称,许惠在宾州莫里斯维尔、德尔蒙特和门罗维尔经营按摩院,工作人员为客户提供性服务。她与49岁的丈夫卡鲁索(Henry Caruso)涉嫌从国内招募年轻女性,再从法拉盛运到宾州西部卖淫。 这些华裔女性抵达宾州后,被两人强迫从事性行为,居住在狭小的空间内,防止她们互相交谈,常从一个地区被迫转移到另一地区。 其丈夫曾是威斯特摩兰郡(Westmoreland County)监狱的惩教官,被指控参与许惠的卖淫网路,于检警搜查两人住所的同一日已自杀身亡。 许惠还通过代表律师表示,国内不接受她回国,自己没有地方可去。 目前许惠下落不明,其律师也没有回复请求置评的电话。
私有财产,为何会如此堂而皇之的被侵害? 各位好,前天那篇稿子一共挂了2个小时就没了,有点心累。 最近,有好几个前辈都劝我:小西,悠着点,还是写点不敏感、纯吃瓜的话题吧。 行,我们今天就聊个“真·吃瓜”的事儿——一位90后回乡创业的女孩,为何会被村里老人“组团”偷瓜偷到破产。 屡遭哄抢的创业者们 家乡在武汉的一位余姓姑娘最近发了些视频,向网友哭诉她的奇葩遭遇。 湖北经视 她毕业后怀揣梦想回乡创业,在老家附近的农村承包了上千亩田地用来种南瓜生产。 为了这片地,她的前期投入就有100多万(其中60多万是贷款),且每天都扑在这件事上,顶着酷暑除草、杀虫、施肥…… 但谁也没想到,到了南瓜快成熟的季节,她却莫名其妙的遭了殃。 先是附近一个村民偷偷在她的瓜田里偷摘了几个瓜,发现她种的有机南瓜口味不错,然后就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的村民,尤其是老人,纷纷都来她家的田里摘南瓜吃——不给钱那种。 发展到最后,居然有大批的大爷大妈,直接光天化日之下,“组团”到她家田里“偷”(抢)瓜。 视频显示,村民们偷瓜的方式五花八门,客气一点是徒手抱走的,不客气的就直接拿麻袋装,最过分的还有人直接拿打车来装。 余姑娘气愤的自己去抓,天不亮就守在田里看瓜,甚至天天去派出所报警,但也没用。来偷瓜的很多都是老人,被抓住了就直接往地上一趟,自称有高血压或心脏病,甚至以死相逼。 还有人振振有词:就拿你几个瓜这么了?我们死了你赔得起么? 看到村里老人这么耍无赖,甭说余姑娘自己,就是派出所民警也表示对此无能为力:偷的瓜金额不大,犯案者年纪又这么大了,除了口头批评教育,还能怎么办? 于是余姑娘说自己快被他们逼成神经病了,选择把事情曝光到网上求助。但这下可好,一些村民看她曝光自己,怀恨在心,直接拿刀把她那些还剩不多的瓜给砍烂了。 谁都能看得出来,余姑娘这一把回乡创业,至此可能要彻底失败了——不仅一百多万的投资可能血本无归,最关键的是她还在村里背上了近乎“公敌”的恶名,以后再想在这个村里包地种田,甭管种瓜种豆,怕都是不可得了。 其实用心梳理一下,你会发现近几年,这种农业创业者组团遭哄抢的事件这几年尤其多。 比如去年,河北廊坊某村来了一位马姓的外地小伙,也是斥巨资承包了900亩地种植花生,可是到了年末花生要成熟时,也遭到了当地村民的哄抢。视频显示,抢他花生的人几十人一组,直接放在田里拔花生秧一起装上车带走。马驰与家人一起上前阻止,不料哄抢花生的人十分嚣张,一袋袋花生不管不顾地往外走。一边走还一边自辩自己是来“捡花生”的、“没偷没抢”。 马姓小伙最终也是默默地承受了巨额损失,灰溜溜的离开了这片伤心地。 再往前书,2019年是,武汉新洲也发生过类似事件,一个外来种植户在当地承包土地种萝卜,不知怎么就被当地村民传成了“萝卜全部免费”,结果上千人,开三轮车、汽车,去地里拔萝卜,一通疯抢导致业主损失40万元。 …… 这些故事,在习惯了现代法制社会生活的我们看来可能颇为魔幻,因为我们是有明晰的私有产权概念的——在我们看来,田是人家包的,瓜是人家种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公然无视法律,如此侵犯他人的私有财产呢? 可是,如果我们站在这些当地村民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去问一句“什么私有产权?”,在“天高皇帝远”,法律强制力难以触及原生态农村当中,一个人的私有产权究竟怎样才能被认可和尊重呢? 答案可能让你吃惊——它是也只是一种“村社共识”。 石币之岛的寓言 我记得曾看过一本经济学书籍,在该书中,作者为了阐述私人财产的观念究竟是怎样起源的,曾讲过一个“石币之岛”的寓言故事。 说,在太平洋加罗林群岛中,有一个名叫雅浦岛的地方。 雅浦岛全境被植被所覆盖,可用于当做一般等价物的贵金属或矿产都很匮乏。但贸易还要正常进行,那怎么办呢?于是岛上居民,选择利用海滩上那些巨型的石块来实现货币的功能。而这些岛民用石头做交易的方式也很奇特——在集市上,卖者把货物交给买者,而买者则宣布把石头的所有权转让给卖者,双方同时在广大岛民们的见证下大声公布交易行为后,卖者就去石头上做个记号,于是买卖就此成交。 梳理这个交易过程,你会发现非常奇特,自始至终,无论买方还是卖方其实都没有将那些巨石揣到自己的兜里,完成对它们事实上的控制与占有。 真正发生变更的是什么呢?只有岛民们的共识。 由于小岛上人丁稀少,这种“共识变更”很容易达成——当所有人都认为某块石头的所有权从A转移到B那里之后,B即便不完成对巨石事实上的占有,也拥有了这份财产。 你看,在这种原始村社里,产权可不是天授或法授的、也不是你劳动所得的,更不是你占有就是你的,它基于众人的一种共识——大家都认为这东西是你的,它才是你的。 理解了这一点,你再去审视那些村民们对余姑娘瓜田的态度,有没有理解一点他们的脑回路呢? 是的,在一个自然村落中,每个村民对田地、庄稼的产权,其实高度类似于雅浦岛的岛民们对巨石的那种产权。 田地和长在地里的庄稼都不可能挪动,再勤奋的村民,也不可能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看着自己的每一寸田地、每一株庄稼。所以对于一个农民来说,私有产权的存在和被尊重,是高度依赖于“村社共识”——当且仅当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认可那片土地和地里的庄稼是你的时,你的产权才会有效。否则,即便你有地契或承包合同,村民们不认,那就屁用没有。 当大家都到一片瓜田里去抢瓜,就意味着对这片田地产权的“村社共识”已经被破坏了。那些哄抢的村民为什么会振振有词的说“大家都说这片地你不要了”呢?……他们其实在阐述的就是一个“村社共识”——当大家都认为这片地不是你的时,那它就不是你的了。 我小时候去农村探亲,最大的感觉就是:农民们会比城里人对邻里关系更敏感,并必须花更多心思去维护“乡里乡亲”之间那复杂、精细而微妙的关系。 比如我家农村的某位长辈逢年过节一定会走街串巷,至少要把村里所有邻居和“地邻”(既你家的地和他家相邻)都拜访到,他才肯歇歇。小时候的我曾问这位长辈,您这么跑不累么?你看在城里邻居就不用这么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