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it Content

About Us

We must explain to you how all seds this mistakens idea off denouncing pleasures and praising pain was born and I will give you a completed accounts off the system and expound.

Contact Us

史无前例!失业率破20%!年轻人太难了

刚刚,最新统计局数据出来了,有点魔幻。 外贸出口、社零总额、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全都增长。 但有一个让猫崽吓一跳的数据——失业率。 尤其是年轻人的失业率。 4月份,全国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0.4%,首次破20%! 截至目前为止,今年,年轻人失业率已经连续3个月爬升(1月无数据),从去年底的16.7%,上升了3.7个百分点。 数据反映的情况是,年轻人就业难,很难! 五位年轻人,就有一位失业。 一般来说,7%的调查失业率,被视作失业预警红线。我国年轻人的失业率常年超过7%,穿越红线。 后台粉丝经常会问到,为什么这个统计的年龄区间是16-24岁。 按照统计局的指标,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所以16岁以上,没有在读书,就可以视作是劳动力了。 年轻人失业率畸高,但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环比甚至还下降了0.1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中老年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下降了。 4月份,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2%,环比下降0.1个百分点。 为啥独惨年轻人? 以前,互联网和房地产企业是年轻人初入职场的就业选项。 但这两年,民营房企艰难存活,裁员成片。之前我们统计了房企2022年员工人数的变化,34家房企裁掉了12.76万人。 和裁员的比例相比,房企扩招少之又少。具体可以看这张图(数据统计截至4月9日)~ 而互联网巨头也在不断降本,调整架构,也裁掉了不少员工。 比如阿里,昨天有消息称,达摩院自动驾驶业务调整,该业务约70%的员工(近200人)被裁。 当然更重要的是。 在对后市不确定,不准备扩大生产的时候。 裁掉老员工需要成本,不招新员工不需要成本。 今天新闻发布会上,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也说:“目前就业结构性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青年人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稳定和扩大青年人的就业仍然需要持续加力。” 再来看看地产销售,看起来不错,触底反弹。 但是也揭露了一个更残酷的现实。 你看: 商品房销售额39750亿,增长8.8%;但销售面积却还是跌的,下降0.4%。 面积少了,总价多了,是房价大涨吗? 其实残酷现实是:便宜的房子卖不出去了,能卖的都是贵房子。 看,4月末的商品房待售面积,已经升到64487万㎡,同比增长15.7%。 房子的库存又增加了! 好地段和差地段,好房子和差房子,它们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 以前老家卖两套房,可以在一线城市凑个首付。 以后可能就要四套、八套…… 最后,说到最近比较热的通缩问题。 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也说,目前中国不存在通缩情况,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们有近9亿的劳动力,劳动力素质不新提升,这些都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挑战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他说。

加拿大岗位大量空缺但很多人找不到工作!移民政策被批是“灾难”

一份新报告对加拿大面临普遍劳动力短缺的想法表示怀疑,并支持一些劳动经济学家的观点,即岗位高空缺率并不真的因为缺乏劳动力。 图源:51记者拍摄 据加通社报道,加拿大统计局的分析发现,需要高水平教育的职位没有劳动力短缺,这表明如技能和薪酬不匹配等其他因素,可能是导致空缺职位数量高的原因。 新冠疫情爆发后,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头条新闻,因为企业发布的职位空缺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去年,职位空缺的数量曾飙升至100多万个。 这种普遍存在的劳动力短缺问题给政府带来了压力,他们需要帮助企业找到员工,包括提高加拿大的移民人数目标。 但是本周发表的这份报告通过将教育水平与失业率和职位空缺进行对比描绘了,描绘了更加细致的劳动力市场状况。 “具体情况取决于您是查看需要高教育水平的岗位,还是需要高中学历或以下的空缺职位,” 联邦机构社会分析和建模部门的助理主任René Morissette说道。 这份报告审视了2016年至2022年之间的劳动力数据,发现对于需要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的工作,需要人们来填补的岗位总是更少。 例如,在2022年第四季度,有113,000个需要学士学位或更高学历的职位空缺,但同期有227,000名持有这种学历的人待就业。 但对于需要高中文凭或以下水平的职位,人力短缺问题直到2021年第三季度才开始出现。 Morissette表示,这些发现并不意味着某些市场上没有劳动力短缺问题,只不过这说明,短缺可能不像之前预计的那么广泛。 “某些职位可能存在当地劳动力短缺的问题,这是可以想象的,”Morissette说。“我们要表达的是,这些短缺可能并不像早期有关加拿大高空缺率的讨论中最初预计的那样普遍。” 对于想要填补需要高等教育的职位空缺的雇主,报告称他们所面临的招聘挑战不能归因于缺乏具备这些资格的可用员工。 相反,这些困难可能是工作所需技能和候选人所拥有技能之间的不匹配导致的。另一个因素可能是雇主没有提供符合求职者期望的工资水平。 这份报告也对试图招聘教育水平较低劳动者的企业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质疑。 “这些职位空缺是否可以归因于某些特定的低技能职业的劳动力短缺,还是因为雇主所提供的工资和福利相对较低,或其他因素,仍是一个未解之谜。” Centre for Future Work组织的经济学家兼负责人Jim Stanford表示,加拿大统计局的这份报告打破了关于全国劳动力短缺的“长期迷思”。 “如果真的缺乏劳动力,但你又无法找到人去做麦当劳餐厅的最低工资工作,那么他们为什么不提高工资或试图用机器代替这类工作呢?” Stanford说道。 “这两种情况都没有发生,在我看来,这说明总体上雇主们对当前的情况非常满意,无论他们抱怨劳动力有多短缺。” 那么这样高数量的职位空缺的原因是什么? Morissette表示,对于低技能行业,企业可能选择了保持低工资水平并接受更高的空缺率。 “对于那些培训成本可忽略不计的雇主,一项综合相对较低工资、高员工流动率并存在一些岗位空缺的综合人力资源战略,可能实际上可以最大化利润,” 他说。 联邦政府一直听取商业团体发出的警告意见,并关注劳动力短缺。 在秋季,联邦宣布了新的移民目标,到2025年,加拿大每年将欢迎50万名移民。移民部长Sean Fraser表示这项新计划是应对全国劳动力困境的解决方案。 加拿大在短期内引入了大量外籍临时劳工,以帮助公司填补空缺。但显然,低技能工人短缺可能会迫使政策制定者认为需要更多临时工,但Stanford指出,这是从该报告中得出的一个“灾难性”的结论。 许多经济学家对临时外籍劳工计划持保留意见,他们担心如果过度使用这个办法,将会抑制本国的薪资水平。 “移民政策的目标不应该是解决低薪雇主或任何雇主所面临招聘问题的办法。”

惊:美殡仪馆未安葬死者馆内搜出31具腐烂遗体

美国印第安纳州兰克福德殡仪馆老板收钱后未安葬死者,馆内被搜出31具腐烂遗体。(美联社) 美国印第安纳州克拉克郡杰斐逊维尔兰克福德殡仪馆(Lankford Funeral Home and Family Center),去年7月发出恶臭后被搜出31具腐烂遗体,原来是老板兰克福德(Randy Lankford)收钱后未安葬死者,他如今承认罪行并将面临最高12年的刑期。 据《CBS》报道,殡仪馆内31具遗体并未放入冰柜,被发现时呈现不同腐烂状况,此外还有17坛骨灰。克拉克郡巡回法院法官格里克菲尔德(Lisa Glickfield)26日开庭时表示,兰克福德预计会入狱4年并有8年的居家监禁,正式的量刑庭审将于6月23日举行。 另外,兰克福德还必须向53个家庭支付4万6000美元的赔偿。将3名亲属遗体都交给兰克福德安葬的凯辛格(Derrick Kessinger),26日在法庭旁听,他坦言虽然遇到这种事情相当痛苦,但他还是愿意原谅兰克福德。

美特站老兵巴赫穆特阵亡瓦格纳:已向美使馆移交遗体

当地时间5月25日,俄“瓦格纳集团”负责人普里戈任表示,“瓦格纳集团”已开始撤出阿尔乔莫夫斯克地区(乌方称“巴赫穆特”)。据报道,普里戈任当天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已开始将巴赫穆特前线阵地、弹药等转移给俄罗斯军方。 乌克兰方面也证实,俄罗斯部队在巴赫穆特有“某些轮换行动”。乌克兰军方发言人切列瓦蒂5月27日称,俄方的确正在进行部队交替,但“瓦格纳”撤离巴赫穆特的规模和程度“还需要一点时间来核实”。 与此同时,普里戈任5月25日还表示,“瓦格纳”将把一名在巴赫穆特战斗中丧生的美国公民遗体送回国。这名美国人是前美军特种部队士兵尼古拉斯·迈默。 在“瓦格纳”发布的一段视频中,普里戈任展示了据称是这名阵亡士兵的美国身份证件,并称他的名字是“尼古拉斯”。而在其“电报”官方频道上,“瓦格纳”集团称,被击毙的美国公民是尼古拉斯·德瓦恩·迈默,爱达荷州博伊西居民,并附上了他的驾照,一张显示其为上士军衔的美国陆军身份证,以及一张退伍军人卡。 “瓦格纳”展示的尼古拉斯·迈默驾照 “瓦格纳”展示的身份证件 随后,美媒也在报道中证实,视频中的男子正是45岁的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绿色贝雷帽”老兵尼古拉斯·迈默,他的叔叔保罗·迈默及一年前负责招募其到基辅的佩里·布莱克本,都通过“瓦格纳”发布的视频认出了他。 “他作为一名人道主义志愿者去了那里(乌克兰),试图为这个世界做些好事。”保罗·迈默说道。 在基辅经营着一家非营利组织AFGfree的美国退役陆军中校布莱克本称,迈默过去一年一直与AFGfree合作,在乌克兰从事人道主义工作,并参与训练平民志愿者。今年1月至2月,他加入了乌克兰国土防御部队114旅135营担任教练。布莱克本透露:“据我所知,他在巴赫穆特地区为乌克兰人提供第一手的训练,以便他们能够继续战斗。” 据报道,迈默于5月15日或16日在巴赫穆特的战斗中身亡。据“瓦格纳”的说法,他在撤退中试图反击被“瓦格纳”士兵击毙。在巴赫穆特战役接近尾声时,他的遗体在一栋建筑的废墟中被发现。 据“瓦格纳”5月25日发布的视频显示,他们将装有迈默遗体的、盖上美国国旗的棺材正式交给了乌军士兵。与此同时,完成交接工作的还有另一具盖着土耳其国旗的棺材。 最新消息称,尼古拉斯·迈默的遗体已于5月26日被送往美国驻基辅大使馆。布莱克本称,下一个挑战将是筹集资金,并与各机构合作,尽快将迈默的遗体运回爱达荷州。 迈默的表弟扎克·费尔伯恩称,“我们刚刚接收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时间的消息。然后我们被告知他正在去大使馆的路上。很高兴他这么快就能回家了。” 然而,据美媒报道,迈默的遗体想要运回美国还需要经过复杂的流程。而由于美国国务院“资源紧张”,大部分工作都将落在AFGfree非营利组织和迈默的家人身上。美媒称,从乌克兰运回一名美国退伍军人的遗体,“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作,不仅需要大量文书工作、后勤工作以及各种官员的授权,还需要一笔昂贵的费用。

英议员自曝一丝不挂在妓院醒来,声称落入“中俄陷阱”

Tory MP who found himself naked in brothel at 4am feared he was victim of foreign honeytrap https://t.co/4FEUb9TDjF pic.twitter.com/qwtsWQMKUy — Mail+ (@DailyMailUK) May 27, 2023 27日,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新闻,一位保守党议员声称自己某天醒来后,发现自己一丝不挂地躺在伦敦一个妓院内,衣服也被人拿走了。 奇怪的是,这位脑回路非常奇怪的议员却声称,他担心自己被“中国或俄罗斯特工套路”了。 这位议员对媒体称,他目前担任的职务是对手英国工党希望在下届选举中极力争取的,由于身份敏感,他不愿意透露自己的姓名。他称,在4月的一天凌晨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伦敦市一家肮脏破旧的妓院里,衣服也不翼而飞。他怀疑自己前一天晚上喝的饮料被人下了药,然后被扔到了这个妓院。为了脱身,他赶紧让保守党一位高级官员来把自己救了出去。 这位议员并没有说明自己前一天是在哪里喝下的那杯饮料,也没有说当时周围都有谁,但他却声称自己是被陷害的,而且担心这一切都是“中国或俄罗斯的温柔陷阱”。 因为这位议员的猜测过于大胆,而且也说不出任何可靠的依据,因此网民们对他的故事纷纷表示不相信,有人调侃说“啥事都可以甩给中俄”,而点赞最高的评论表示,应该好好查查这个议员的消费记录。

美翻了!安省超宝藏小众沙滩:蓝色湖水犹如天使湾!

安省的Erieeau沙滩是一处鲜为人知的隐藏旅游胜地,也是您下一次夏日度假的完美选择,拥有长长的白色沙滩和温暖水浴场。 图源:BlogTO 距多伦多约3小时车程,您会在安静的Erieau找到古色古香的沙滩,它位于查塔姆(Chatham)的东南方,位于一个小半岛上。 图源:BlogTO 虽然大众可能会涌向更受欢迎的目的地,例如Wasaga沙滩或Sauble沙滩,但如果您正在寻找远离人群的安静之地,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好地方。 浅水区通常很平静,使Erieeau沙滩成为家庭或水上活动的完美目的地。这块沙滩也欢迎旅客携带狗,但必须拴好绳子。 图源:BlogTO 这里还有一些供游客使用的设施,包括公共洗手间、两个野餐和烧烤亭、一个游乐场和一个沙滩排球场。 沿着岸边的长码头将带您到达沙滩尽头的微型灯塔,还有一条宽敞的木板路,您可以一边漫步一边欣赏美景。 距离沙滩仅几步之遥,您可以在镇上的几家餐馆中任选一家吃点东西。还有一家当地的小型酿酒厂可以顺便喝上一杯,当然,还有几家冰淇淋店可以为完美的夏日画上圆满的句号。 Erieeau沙滩的另一个好处是免费游览,停车也是如此。

90年前的多伦多什么样子:经济很穷但城市建设很有特点

1930年代的多伦多虽然在经济上很贫穷,但是它的影像资料确实非常“富有”的。 图源:BlogTO 下同 1929年的股市崩盘对多伦多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1933年,该市的失业率高达30%,而那些有工作的人的工资下降了60%。然而,尽管金融环境不佳,但那个年代却见证了许多主要建筑地标的建设。 美丽的加拿大商业银行大楼(现为北商业法院)在1930年竣工时是大英帝国最高的建筑(一直保持到1962年),而枫叶花园和加拿大人寿大楼于1931年完工。 尽管在1928年开始施工,但大学公园也在当世纪初完工。在1930年代,多伦多伊顿购物中心是购物的最好去处。 Peter Witt有轨电车在城市街道上随处可见。 观看Maple Leafs比赛的门票仅为75分。 皮尔逊机场的前身:马尔顿机场。 这就是它的样子。

厦门25岁女子体检遭60岁医生猥亵,仅拘留5日?

“特别恶心,特别猥琐” 当事人黄女士供职于厦门市某游泳馆。依照公司要求,她需要办理、提交健康证。上网查询后,她获悉厦门市仙岳医院是定点医院之一。5月19日,她来到该院体检。厦门市仙岳医院又名厦门市精神卫生中心、厦门医学院附属仙岳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一家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官网显示,该院连续三年蝉联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精神专科领域全国前二十、福建全省第一。 当天14时30分左右,黄女士到该院311身体检查室进行最后一项体格检查,为她进行此项检查的是一名男子,未穿白大褂。事后,她从警方处获知,该男子是仙岳医院内科主治医生杨某(60岁)。 《海峡都市报》数字化平台“智慧海都”从黄女士家人处获悉,杨某锁上房门,要求黄女士脱掉上衣、内衣。黄女士一度觉得奇怪和疑惑,但因此前没办理过健康证,不清楚体检项目,所以没有在意。随后,杨某要求黄女士双手叉腰、背靠墙站立,在未戴手套的情况下触碰黄女士上身。杨某还做了一件让黄女士“觉得特别恶心,特别猥琐的事”。 根据家人提供的经打码的思明分局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违法行为人杨某利用担任厦门市仙岳医院体检部医生的便利,在体检时,示意体检人员脱掉内衣、赤裸上身,在检查时,用嘴含了体检人员的隐私部位。 黄女士告诉媒体,自己当时都懵了,以为是遇到精神病人冒充医生。回过神后,她上网查找、发现健康证体检不需要乳腺等外科项目。“医学界”检索北京、广州、福建等地入职健康证,也未发现健康证体检项目包含乳房等外科检查要求。 随后,黄女士观察到一名男子前往该检查室检查。杨某穿上白大褂,没有锁门动作。 据郭先生介绍,事发当天黄女士受到猥亵时脑袋都是懵的,她曾观察杨某军发现他并未在其他人员体检时关上房门,也没有过多接触。黄女士询问其他科室工作人员体检是否有脱衣及相关接触的项目并未获得回复。 黄女士报警后,在DNA报告和警方调查结论出来之前,杨某军并不承认自己做过相关行为,直至相关报告载明检测出黄女士隐私部位有杨某军的唾液和指纹后,对方才承认。 报警后,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调查认定情况属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涉事医生处以行政拘留5日的处罚。 虽然这件事警方已经介入处理,但是目前,受害人黄女士委托其男友郭先生所表达的意愿,明显是对处理结果不满意,很多网友也表示,这样的处理太轻描淡写了,不足以形成警示和震慑。或许警方的确是根据现有法律法规来决定处罚的力度,但由于强制猥亵既可以进行行政处罚,如果情节严重,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其中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 厦门市仙岳医院(来源:网络) 5月23日,黄女士的男朋友郭先生向上游新闻记者表示:“我女朋友这几天状态很不好,常做噩梦,很痛苦。目前由我全权负责处理此事。我们已经向医院和卫健委提出了吊销对方作为医生的执业资格和中断对方养老金的要求,我们觉得这一定不是他第一次这么干了。目前正在和院方及卫健委进行沟通。” 虽然这件事警方已经介入处理,但是目前,受害人黄女士委托其男友郭先生所表达的意愿,明显是对处理结果不满意。

传说被炸死的乌军总司令扎卢日尼,发了个NB视频

前几天,中文媒体圈疯传乌克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扎卢日尼被俄军炸成重伤,还有人说,扎卢日尼已经被炸死了。 当然了,他们传这种事情已经很多次了,上次还说北约的总司令在马里乌波尔被活捉了,不过,到现在也没看见被抓住的人在哪。 就在前天,被“炸死”的扎日卢尼露面了,他不仅参加了公开的活动,今天还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个视频: 可以看出来,整个视频充满了一种勇猛而又神秘、甚至有一点宗教的气氛。 根据乌克兰总参谋部的说法,这个视频的创作灵感来自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OUN) 的地区领导人马什查克在1920年代创作的一篇祷告文。 但视频的解说词和祷告文内容完全不同。 乌克兰总参谋部通表示:“这是为解放乌克兰的祈祷。带着这样的话语和想法,我们英勇的士兵们开始进攻,将乌克兰从俄罗斯占领者手中解放出来,并举起胜利的旗帜。” 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事务委员会秘书达尼洛夫在接受BBC采访的时候表示,乌克兰已准备好对俄军发起期待已久的反攻。 当有人问道乌克兰军队反攻的具体日期的时候,达尼洛夫说:普京总统的俄罗斯占领军手中夺回领土的反攻可能在“明天、后天或一周内”开始。 他说,乌克兰武装部队将在指挥官计算出“我们在战争的那个阶段可以获得最佳结果”时开始反攻。 谈到反攻时,达尼洛夫说,乌克兰在这个决定上“没有权利犯错”,因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会”,“我们不能失去”。 达尼洛夫说:“我们一直都在准备,就像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准备好保卫我们的国家一样。而且这不是一个时间问题。”……“我们必须明白,这个由上帝赐予我们——我们国家的历史机遇我们不能失去,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大的欧洲国家。” 达尼洛夫说的这些话,应该是有些含金量的,因为他是乌克兰国家安全与国防事务委员会秘书,是泽连斯基战争内阁的核心。 另外,当记者提到俄罗斯准备在白俄罗斯部署核武器一事的时候,达尼洛夫说:“对我们来说,这不是什么新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有很多军事专家认为乌克兰的反攻已经开始了,但是达尼洛夫否认了这一说法。 不过,还是有军事专家认为,几周来,乌克兰一直在寻求为反攻创造条件,并通过一系列深入敌后的协调打击来试探,并试图破坏俄罗斯关键的后勤行动,削弱俄军的作战能力,并损害莫斯科在战场上调动其部队的能力。 据《纽约时报》报道,到本周六上午,还没有公开迹象表明,在乌克兰东部的广阔前线上有大规模的部队调动。 鉴于在这次战争期间,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利用各种社交媒体开展宣传和信息战,因此,双方官员的表态都是虚虚实实的。 不过,和前一段时间泽连斯基一直在和西方官员的会晤中强调乌克兰的反攻还缺很多东西的调门不同,在最近几天,不但是扎卢日尼和达尼洛夫接连发表声明,还有越来越多的乌克兰高级官员,包括军事情报负责人在最近几天都公开表示,乌克兰现在反攻需要的东西已经准备得差不多了。 也许,好戏终于快要开始了,也许就像达尼洛夫说的那样:“明天、后天或一周内”开始。

我在耶鲁大学的学术苦旅,一场自我摧毁与重建的修行

作为我们系5年内招的唯一中国人,你可以想象刚进校时的我该有多么意气风发。不过生活捉弄起人来真的很简单,只要把参照系换了,瞬间就能把大咖变成人渣。很快,耶鲁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剥光了我身上所有的骄傲,也为我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学术苦旅。 作者简介 QQ,耶鲁大学政治科学博士。 今天终于交了博士论文,也算是给我的留学生涯画上了大半个句号。2010年我被耶鲁录取的时候,拿着学校的最高奖学金。 作为我们系5年内招的唯一中国人,你可以想象刚进校时的我该有多么意气风发。不过生活捉弄起人来真的很简单,只要把参照系换了,瞬间就能把大咖变成人渣。很快,耶鲁就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剥光了我身上所有的骄傲,也为我开启了一段漫长的学术苦旅。 和优越感说再见 我所就读的政治系是一个非常“白”的专业(就是教授和学生都以“白人”为主),这是因为专业对语言文字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对国际学生来说实在是太高。以阅读为例,仅仅是为了完成课业的最低要求,我们每周的平均阅读量就达1000页左右。我的美国同学每周花四五个小时就能看完并写出精彩评论的书,我花两整天时间啃下来,却还是记不住书里到底写了什么。 低效阅读的直接后果就是说不出话。政治系上课基本都是讨论。我的美国同学都有本事把30秒的事情天花乱坠地说成5分钟,而我的脑袋里即使里有5分钟的干货,用英语说出来也最多就30秒。这种强烈的反差导致了深深的自卑,让我开始不愿意在课上说话。而不说话是一个恶性循环,越是不说就越不敢说。有一门课我一学期就发了两次言,每次上课都坐如针毡,像鸵鸟一样低着头不敢看老师,但回家后又总为自己今天怎么又没说话而难过不已。 至于写作,就更是一道几乎无法逾越的鸿沟。有一次一个教授看完我写的文章,专门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列出了各种学校能提供给国际学生提高英语写作水平的资源。我看了之后简直觉得受了奇耻大辱。教授虽然没有明说,但那意思就是,写得太烂,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面对残酷的现实,自小顺风顺水的我也曾脆弱得不堪一击。每次和远在加州的男友打电话,一半时间是哭,还有一半时间讨论什么时候退学。最后商量的结果是,再坚持一年读个经济系硕士。当时很多不明真相的小伙伴都觉得我志存高远,要上演一出屌丝逆袭的励志剧。其实真相就是,我实在是受不了这种摧残心智的日子,准备读完这个硕士就退学,而有个经济系的文凭找工作可以方便点。 于是抱着再读一年就滚的心态,我这个只知道怎么求导的文科生,开始和那些把数学专业课都上过一遍的经济系博士们一起上课。阅读写作的要求是没那么高了,可也终于领教了什么叫作碾压智商。当我每周花10个小时才能写完一半作业时,经济系的大神们早已经结伴去酒吧撒野了。但此时我的心态却好了许多,因为知道自己底子差,便觉得不会做题也并不丢人。 有一次微经考试三道题我只做了半题。一个同学跑来安慰我说没关系,有曲线在(意思是大家都考的很差,最后成绩不一定差)。我苦笑着回答道:“我都不在曲线上,我只能远远地遥望她”。说完这句话,我突然发现,曾经玻璃心的自己不知从何时起居然学会了自黑!以培养精英为己任的藤校,教给我的第一课是如此地接地气,想想也颇为奇妙。当然这事最后的结局很俗套,硕士拿到了,我也决定不退学了。所谓好了伤疤忘了疼,当时脑子里想的应该是,连经济系硕士都拿到了,还有什么困难过不去呢? 走出舒适区 从那以后,我就有一种“既然已经被剥夺得一无所有,便也不再害怕失去了”的感觉。为了在政治系继续生存下去,我开始强迫自己在课堂上发言。而为了让这个过程变得容易一些,我每次都尽量让自己第一个发言。因为这样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导讨论,又可以提前完成自己制定的发言任务,让我不会在上课过程中被内疚感和挫败感包围。至于说什么,我也尽量把讨论的问题和中国联系起来。毕竟几乎所有学政治的博士都对中国感兴趣,而大家又都默认我是“专家”,万一说得不对也没人知道。就这样开始,我给自己不断加码,从一节课必须说一次话,到两次,三次,后来不用规定次数,说话也成了习惯。不久以后,我也从一个不敢说话的“哑巴”变成了能对学术著作评头论足的人了。 但刚立住脚,新的考验便又悄然而至。当时和我关系比较亲近的三个教授在两年中相继离开了耶鲁。面临开题的我,居然一时找不到能指导论文的老师!前两年苦心经营的关系统统作废,而我却必须在两个月内说服三个对我毫不了解的教授组成论文委员会。在社会科学学科,学生的论文都是独立作品,因此学生对教授来说更多是种负担而非财富。于是我又一次被面子这货扰得心绪不宁——教授对我这个不速之客会怎么想?他们不愿意指导我怎么办?转念一想,找不到教授自己都要滚了,还来得及在乎这些?于是开始一边向教授们刷存在感一边展示自己的价值。去办公室侃大山,出现在教授组织的讨论会上,帮他们做研究。以前我特别看不起那种为达到目标不择手段的人,觉得他们太功利。经过这一段才明白,那只是我为自己不愿意走出舒适区而找的借口。 我们系那年招中国方向的教授,来了三个候选人面试,由于相关教授因为利益冲突必须回避,整个系竟没有教授能从中国这个角度对候选人进行客观评价。于是我熬了一夜洋洋洒洒写了五页看法交给录取委员会,第二天被教授告知他们受益匪浅。以至于后来我趁热打铁,问教授能不能指导我的论文,他就欣然同意了。 少纠结,多干事 我记得自己刚开始给教授发邮件,会呆坐在电脑前一遍遍刷邮箱。每天等不来教授的邮件就心烦意乱并开始胡思乱想,老板为什么回复了别人却没给我答复?他是不喜欢我吗?是我写的太差吗?我该不该发个邮件去提醒呢?过几天发比较好……在这样的无比纠结中度过了两周后,我觉得自己要彻底疯了,于是鼓起勇气,把要说的话在心里排练了好几遍,设想好多种老板回答的情景及对策,并装作偶遇的样子问教授,您收到我邮件了吗?教授颇为轻描淡写地答道:“哦?我好像不记得了我回去查查。”我当时简直想把自己千刀万剐——为了那些因毫无意义的纠结而流逝的时光。 还有一次,一个教授对我的论文提了个意见,我左思右想觉得他说的不对,可人家毕竟是专业大牛,于是我又为此事耿耿于怀了两周。后来在一次会面中,我小心翼翼地阐述了自己的理由,没想到教授一改往日态度说:“你做的对啊!我上次是这么说的吗?可能我那个地方疏忽了!”于是我又恨不得把自己暴打一顿……由此我学到了一个颇为残酷的事实——别人没那么在乎我。 虽然教授很牛,但他要操心的事太多,哪里会牵挂着我的每封邮件,又怎么会记得我文章里的每个细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授之于我只是经验丰富一些的同事。尊重他们是应该的,但用不着为他们不回邮件而自作多情,也不必对他们的每一句话唯命是从。毕竟,只有我才是最需要为自己负责的那个人。有了这两段经历后,我就不再为盼着教授的邮件而辗转反侧,也不再为不同意教授的评论而寝食难安了。 看看外面的世界 当然,对于视学术为真爱的大神们,这句话可能不对。 文章能不能发表,教授喜不喜欢你,甚至最后能不能毕业,都不是努力就能够搞定的事。如果把生命的全部喜怒哀乐都寄托在这些事上,不但荷尔蒙分泌会严重失调,结局也往往相当悲催(我第一年整天为课业忧心忡忡,结果长了一脸痘,回国时我爸在机场差点没把我认出来)。 道理很简单,但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呢?我自己的策略就是找些别的事做。那个时候我除了写论文,还一边帮媒体写稿一边帮前世行行长打工,同时经营着自己的博客。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防止太专注于论文而走火入魔。对我这种神经还不够强大的人来说,只有把论文当成是生活的一部分,才能不为了令人失望的回归结果而垂头丧气,才能不为了教授的批评而郁郁寡欢,才明白即使最终拿不到学位自己也能生活得很好。说来也奇怪,这最分心的一年也是我学术上收获最大的一年。除了狗屎运外,平和的心态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分心的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环顾四周,开阔眼界。特别是对于像我一样既没有成为学术大牛的智商,又不是那么热爱学术的博士们来说,让自己认识到世界之大和生命的可能性很可能是拯救我们未来的一根稻草。读了博士的都知道,我们每天做的就是去思考“怎样在已经被过度开发的学术山头上,插上自己的一面小红旗”。我们无数遍地被教授洗脑只有走学术道路才不枉博士一场,我们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竭尽全力走到前沿,却无暇在意外面飞速变化的世界,最终让自己成了象牙塔里的囚徒。 曾经有一个在系里念了八年的同学跟我说,他之所以接受了那所美国中西部三流学校的教职,并不是因为自己想做学术,而是因为他不知道除了做学术外自己还能做什么。已经陪上了八年青春,却由于“不闻不问”而不得不继续做自己不喜欢的事,岂不十分可悲? 动笔之前我一直期待自己能整出点金玉良言,但回头看看这几条,却发现它们都是老生常谈。曾经颇为失望——原来我读了个博士才明白了这些道理!但转念一想:读博士最大的意义并不在于学到了多少新知识,而在于经历一场自我摧毁与重建的修行并由此获得心智的成长。也许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在戴上博士帽的那一刻释然地说一句:“Finally, I Yaled!”